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解析版)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_第1页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解析版)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_第2页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解析版)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_第3页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解析版)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_第4页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解析版)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讲练(上海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解析版)(上海专用)

【考点解析】

1.“推断”与“想象”:“推断”即推测断定,它属于逻辑思维,要求依据已知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

势或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或判断,它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及理性色彩。“想象”属于形象思维,它是以

现实为基础,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它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及感性色彩。

2.推断和想象的依据:“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是说推断的正与误、是与非,想象是否合情合理,都必

须以文本为依据。文本的依据包括:文章材料、文章语句、文章线索、写作手法、文章主旨、作者情感、

作者观点和态度。

3.在考试评价中,“探究”是针对试题提出的问题,结合文本的观点和留白,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

生活经历,提出自己的见识或质疑。这一题型往往是半开放性的。

探究类新题型

1、主要有推断运用题和据文本进行评价探究题。

2、解题要点:(1)结合文章(段落)的要点(或作者的观点)

(2)结合所评价的内容

注意:1、一■定要结合文意;

2、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3、阐述理由,言之有理。

4、认真审题,揣摩命题人所暗示的答题角度。

5、辨明文体,依据四大类文体的各自特点思考解答思路。

6、必须首先从某一恰当的角度出发,将文本语段合理地归纳为相对集中的三四个“版块”,然

后对各个“版块”加以概括表述。

探究类分类:

1.观点式

例如:辽宁卷一一贾平凹《遗璞》: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

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解析:这种题型的解答,无非是正反两个观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必须明

确:第一,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

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第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

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第三,

由于高考的选拔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必须首先是哈

姆莱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的一一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总结:观点式探究试题答题步骤: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最后回

归文本。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

2.启发式

例如:海南(宁夏)卷一一《寻找教育的曙光》: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

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解析: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题目,既要结合重要句子“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又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予以赞成,或不赞成,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评价陶行知,但不能脱离文中的这个

重要语句。在答案的格式上应做到先观点,后论述。

总结:启发式探究试题重在作出自己的判断,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须立足自我,

见解独到。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3.标题式

例如:浙江卷一一(英)大卫•洛契弗特《魔盒》: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这一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经验与社会阅历去探究分析文本,发

现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及技巧手法。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是思

想内涵、手法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评价分析,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文本材料、

作者的写作背景、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分析,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容要充实,

分析部分可以分条作答。

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认为“魔盒”

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魔盒”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起到非常关键的

作用,一方面“魔盒”一词具有无限诱惑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另一方面“魔盒”作为线索,贯

穿全文,作者的心情也因为魔盒的特殊含义而发生变化。另外“魔盒”在体现文章的主旨方面显得形象生

动,“魔盒”就象征着家的气息。如果认为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外

国小说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

总结: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

生动。

4.评价式

例如:福建卷一一丰子恺《阿庆》:

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解析:回答时注意“有时”二字的限制作用,不能理解成“精神生活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先要分析物质

生活的第一性,再分析“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再分析“物质生活不可替代精神生活”,应

结合阿庆形象来探究。

探究要点可以考虑: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

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替代的。(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总结:评价式题目是个性能力检测的最佳方式,解答时,一要发现解读入口,紧扣评价要求:二要围绕原

文,综合分析;三要敢于发散,不求面面俱到,选取关键点,言之成理。

5.主题式

例如: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

请探究都江堰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理清作者思路,又要把握全文主旨。作者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总结:解答主题式题目要知人论世。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

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6.矛盾式

例如:广东卷一一迟子建《泥泞》: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

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

神。对文本的探讨,一定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实际语境进行,切忌脱离

文本。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泥泞是自然生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

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

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总结: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反相成。解答时首先要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

境,最后应从领域、层面、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7.关系式

例如:福建卷一一周助人《寂静钱铺书》: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锤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

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锦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探究,文本包含着“这个时代不再寂静”,对“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

钱镶书”的观点,应辩证地看待。

总结:解答这一类探究性试题,要理解好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彼此的内在联系。

8.见解式

例如:广东卷一一(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文本中已经出现: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

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联系文中一开始,“父亲”走的时候,“我”感到无畏和兴奋,“我”一直给父亲送饭,但当父亲

真正向我划来时,我却“逃掉了”,可以看出“我”对父亲支持但不理解。因为“我”对“父亲”的人生

追求并不理解,所以对“父亲”坚定执著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

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

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茫然和恐惧。

总结:见解式题型可谓言由己出,有时与观点式、启发式、评价式有重合之处,但单独设题,重在自身的

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入的阐述,有理有据,

让人折服。

【经典例题】

一、(2015年秋考)《雪天》第11题: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

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

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

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

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

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

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

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

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

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

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

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

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

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

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

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

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

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

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押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喳

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

人”兴师问罪的!

⑪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

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⑫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

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

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⑯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评分量表:

分值整体等级描述答案示例

印象

4分优秀想象丰富,合乎作品内在情理;轻轻将那张己经揉皱并被雪水泅湿的纸条撕碎,然后

起到结尾作用,语言有意蕴。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3分良好想象合乎作品内在情理:有结尾(1)将那张记录着怨恨的纸条扔进了垃圾箱,然后向

作用:语言通顺。火车站走去。

(2)敲开了门……午夜的月台上,她向我挥着手,隐

没在漫天雪花中。

2分中等想象基本合乎作品内在情理,结(1)想了想,转身走了。

尾作用不明显;语言较通顺。(2)敲开门,看着她诧异乂有些许不安的眼神,我告

近了她我的来意,不再愤恨,畅谈后愉快启程一

1分较差想象与作品内在情理不一致。(1)但此时的我却已失去了再向她质问的兴趣了,这

一场雪早就将这之前的怨气都吹得烟消云散了。

(2)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讨伐一番。但是,我又

想起了老妇人的话。怎么办呢」

0分很差内容与作品内在情理相悖或毫无(1)晕倒了。

关联。(2)敲开了门。门后出现的竟然是那位老妇人。

二、2020年上海高考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

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

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

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

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因此,

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可否认,

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

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

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丈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

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

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

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

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

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

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另一类则有一

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

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沈姐的语文呢课堂。如元代

虞韶的《日记故事》,搜集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描写儿童才智的小故事。又如始撰于明

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

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⑥另外,不能认为只要是描写儿童的作品,就属于儿童文学。像左思《娇女诗》、李商隐

《骄儿诗》等以儿童入诗,情感真挚、刻画逼真、手法多样,但这不是儿童文学,因为这些诗

只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唤

起的是与诗人身份、环境相近的那些人的共鸣。现在我们用这类作品来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

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⑦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山

海经》中的“精卫填海”、《授神记》中的“李寄斩蛇”、《西游记》中的部分篇章等。不过,这

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它们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后可供今天的儿

童阅读,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

⑧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

因此,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说中国古代不存在儿

童文学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不是完全契合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和体系,

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没那么丰富,数量也没那么繁多。

7.小洁同学读完本文,从图书馆借来《龙文鞭影》阅读,却产生了疑惑,按照本文作者提供

的判断标准,《龙文鞭影》真的可以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吗?请结合下面《龙文鞭影》的节

选部分,向小洁谈谈你的看法。(4分)

名高麟阁,功显云台①

朱熹正学②,苏轼奇才。

(注)①麟阁、云台:汉代皇宫中的两处建筑,朝廷在此画像表彰功勋卓著的大点如霍光、邓

禹等。②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

【答题参考】

7.(4分)答案示例:坦然《龙文鞭影》是为儿童创作的,但我认为该书不应归入古代儿童文

学作品。部分内容如“名高麟阁,功显云台”充满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色彩,不符合儿童心理;

“朱熹正学”包含的内容过于抽象复杂,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使用过于浓缩的表达方式,也

不利于儿童接受;作者对《龙文鞭影》归属的分析偏高了作品本身,而是着重于对书中故事的

讲解,改变了分析对象。

(评分说明:是否可以归入的判断不作为评分依据,依据所做论述的合理程度给分。)

三、2022年上海春考

归宿终安在

王琴

母亲说,有人看上了“欢迎蛋”的那棵柿子树,六千块,只要同意,马上付钱,下午挖了装车

运走。

我在电话里喊,不卖!

母亲又说,好几棵树都挖走了,我们家的那棵给的价最高,再说,有几年不结柿子了。

我急了,大声说,六千块钱能干什么,你眼皮怎么那么薄,见钱就卖,你晓得一棵树长那么大

需要好多年不?

没等我说完,母亲就挂了电话,我知道她也不高兴了。去年,母亲告诉我,她和父亲年岁大了,

得准备寿木了,不需要我们兄妹出一分钱,他们自己也想办法。我想,说不定卖柿子树也是母亲的

办法之一,于是决定回去看看。

“欢迎蛋”是村里一片田的一个小地名,临近磨刀河。那里横七坚八地卧着很多大大小小的石

头,我家在那里分了一块八分的田,田边还有棵两人合抱大小粗壮的柿子树,曾经年年枝头上都挂

满了小灯笼一样的圆柿子。

回到家,我拉上母亲一起去了“欢迎蛋”。田里的油菜已经长了一手掌深,柿子树下落了几个

柿子,烂泥一样瘫在地里。抬头一看,那么大的树上也没结几个,比起十多步之外的那棵柿子树上

的一片红火实在冷清。

手放在树干上,摩挛了几下,树皮的粗杨几乎可以磨破手心,再抬头看,那些不规则的弯曲的

铁锈一样颜色的枝丫向四方的天空伸展出去,站在树下往上看,看见的就是一把只剩下骨架的大伞。

我知道,这就是有人看上他的缘由,那些嶙峋的枝丫据说具有美学意义,用来装点城市的公园,让

那些城里人在城里也能闻到乡村的气息。

母亲说,这棵柿子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几十年过去了,老了,柿子一年比一年结得少。

我不知道怎么和母亲说我的感受,这棵树叶掉得光秃秃的柿子树就应该自在地呆在蓝天白云下,呆

在空旷的田野里,在四季轮回中安然地度过属于她的光阴,至于柿子,结不结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看母亲,她半蹲着匀走多余的油莱苗,脚边已经堆了几大把了,她说,晚炒一盘。

我问母亲,妈,你还记得我小时候吧,这棵柿子树下铺了厚厚一层稻谷草,我们家的小牛就卧

在那里,你一个女人家还会使牛耕田呢,母牛很听你使唤,一上午就把这八分田耕好了。

直起腰,母亲说,不提那些事,不提了。多乖的牛,多乖。骨头都烂没了。

我又去看那棵柿子树,就像那里有一个树洞,储存了我的一段光阴,那段光阴陪伴我的还有两

头黄牛。

夏天,这个田刚收完稻谷,九月的天空蓝得干净,初秋时节,空气渐渐收缩水分,稻谷割掉了,

水珠从稻谷茬里冒出来,周围依然湿漉漉的。要把田耕了,平整了,准备种上油菜。只是那时候这

棵柿子树还年轻,就像年轻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向四周伸展出去的枝丫长满了翠绿宽大的树叶,

枝头上挂满了圆圆的青色的小柿子。母牛也很年轻,下的牛崽才半岁。田才犁了一半,母亲就让母

牛休息了,她在树荫下铺了一层稻谷草,上面卧着小黄牛,尾巴甩来甩去驱赶着牛蝇,嘴巴里嚼着

谷草。我没有什么可吃的,柿子树下不过放了一瓶开水,还有凉着开水的缺了几块瓷的瓷盅。我喜

欢那头小黄牛,如果世界上有最美丽的眼睛,那一定是牛的眼睛,即使是现在,过去了那么多年,

我依然这样想。圆溜溜的眼睛啊,还看得见眼睛里荡漾的水波,浓密的双眼皮里长出一排长睫毛,

最主要的是那眼神,不会和任何人直视,总是温和地安静地眨着,既天真又淡定。母牛走到柿子树,

小黄牛就甩着尾巴站起来,吟地叫了一声,钻到他母亲肚子下吃奶了。

我的母亲端起瓷盅喝了一口凉白开,说,用牛要晓得牛辛苦。我晓得母亲的意思,要晓得心疼

牛,牛耕田辛苦。麻绳从鼻子里穿过,背上套着迦担,拖着的犁头,深深插进板结的土里,在田地

里来回地走,每一个转身,身后就是一列松软了的泥土。我去看那一对牛母子,小黄牛吃着奶,母

牛的乳房胀鼓鼓的。

母亲在看柿子树。她说,今年的柿子结得好呢,恐怕要摘几大背竟柿子哦。我也抬头看了看柿

子树,是结得多。那天是星期六,我从学校里带了一本影集回来,那是初三第一次考试的奖励。我

想带回来给母亲看看,顺便多要一块钱。学校大门旁的照相馆是两层楼,有同学把她在楼梯上照的

相片给我看,她站在楼梯上眺望远方的神情好看极了,我也想照一张。

那时候,“欢迎蛋”的这棵柿子树不会孤单,树的一边有八分的良田,树下有母亲,有黄牛,

还有一个藏着心思的我,肯定还有其他一些什么,那是一些我不知道柿子树一定知道的事。

“欢迎蛋”的这一片田,柿子树很多,站在高一点的地方一望,到处都是柿子树。紧挨着我家

柿子树几百米之外的田域上就有一棵同样高大好看的柿子树,我们家柿子树上的鸟雀说不定就刚从

那棵柿子树上飞过来的,他们也许带来了另一棵树的信息,把一些悄悄话传来传去,微风中那些枝

叶的轻摇就是他们在互相打招呼,就像我和要好的同学之间的一次次眨眼。

那时候的柿子树在我心里就是这样的富有灵性,她是黄牛母子的伴儿,也是我和母亲在“欢迎

蛋”的伴。我无论站着还是坐着,看着这一些,心里就什么也不会想了。

我现在想,人不离开一个地方可能就不会去回望那个地方,也不会在心里记挂那个地方。就像

我,走出了磨刀河远离了“欢迎蛋”,才会静静地在脑海里勾勒关于那里的一切。

黄牛母子被卖掉了,家里太缺钱了。我躲在门后,看得见苍白的月光下那个牛贩子和母亲讨价

还价,他们的手指不停地伸出收回,都在摇头。母牛已经辛苦了一天,她和小黄牛卧在圈里安静地

嚼着稻草,应该也看见了圈外那两个指手画脚的人了吧。

我不敢出去,我害怕看到小黄牛的眼睛,那双眼睛除了安静没有其他的神情。那根摇来摇去的

还没长大的牛尾,爬山梁的时候我拽过,母亲呵斥我,她说拽了牛尾巴小黄牛就长不大了。那时候,

我哪里知道,这头小牛注定不会和我一起长大。

我和母亲说好,不卖小黄牛,还要问清楚买牛的贩子,不能买去宰了卖肉,只能换个人家继续

耕田。

价钱谈好了,母亲打开圈门,嘴里吆喝了一声,母牛乖乖地站起来,走出圈门。

小黄牛看见母亲关圈门站起来哗哗地叫,他想要跟着母牛也从圈里走出去。牛贩子拉住穿过牛

鼻子的麻绳,带母牛上路。可是她不走啊,脑袋向后弯,弯成了一个弧形,扭头看着牛圈内的小牛,

也不停地哗哗叫。

我还是不敢出去,躲在门后从半开的门缝里看着清白的月光下那些人和那些牛,母牛和小牛的

叫声不那么高亢,就像在你呼我应,但我听了第一声就不再想听第二声了。牛贩子使了劲地拉绳子,

母牛就是不回头。我心里说,不卖了吧,照相的钱我不要了,我不吃食堂里的土豆丝了,我就吃咸

菜。

母亲最终还是打开圈门,让牛贩子也带走了小牛。我听见母亲对父亲说,小牛还那么小没奏上

价钱,就是觉得分开太可怜了。我在半开的门内看着那一对黄牛母子迈着步子慢腾腾地从院坝前走

过,走了十多步绕过邻居家的竹篱笆就看不见了,偶尔传来的牛铃声也渐渐地消失在清冷的空气中,

他们当然不知道门后有一双躲闪的流泪的眼睛。

又一天早晨了,我一夜没睡好,起床打开大门,就看见了空荡荡的牛圈,圈门开着。我跟着母

亲去了“欢迎蛋”,她说,田也耕好了,趁我还在家有个帮手,赶紧把油莱籽种上。柿子树下铺的

稻谷草还在,母亲抡起锄头敲碎大的土块,说,明年耕田只有向别人家借了。

我抬头看了看柿子树,没有接话。

很多年,我都没有再去“欢迎蛋”,不是刻意不去,是没找到必须去的理由。在家的时间越来

越少,母亲不再大声武气地使唤我,她最多说说,出去走走吧,现在田坝里的路修好了,四通八达

的,连去“欢迎蛋”路也修成了水泥路。我问,那棵柿子树还结柿子不。母亲有点恼怒地说,树没

有怎么往大里长,柿子也结得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个冬天,母亲说,有人看上了那棵柿子树,有些事就这样冒了出来。

母亲说,村里专门有人领了外地人走村串户地看树,看起哪棵就去和主人谈价,谈拢了,找来

挖机三下五除二就挖了树拖到货车上拉走了。母亲告诉我,外地人看见我们的那棵柿子树,赞美了

很久,说这树的造型好看,要是移栽到公园里,城里的人肯定高兴得很。我听出了母亲的一点动心,

她告诉我,近几年柿子都结得不好,稀稀

拉拉的还烂了很多,掉到地上成了一摊烂泥,鸟都不吃。

我没有问价格,再高的价格对于一棵柿子树来说都是无意义的。我想起了当年卖黄牛的那个有

着淡淡月光的夜晚,隔了几十年,那一双大眼,叮当的牛铃,轻轻地一声哗,都会让我心里发痛。

至今,我也没问过,那一对黄牛母子卖了多少钱。

母亲扯起油莱苗掐去沾着泥土的根,她说,人老了就没用了,钱在门前也挣不了。我知道母亲

说的是村里种植中药的事,承包商每个人一天出八十块钱请人除草,母亲也跃跃欲试,计划着也去

除草,用她的话说,也不是好辛苦的事,边耍边做了。可是,母亲是偷不了懒的人,她担心被人说

速度慢了,就不停歇地干活,不到两天就累病了,连着吃了好几天的药。我也责怪她,享不了清福,

瞎折腾,能挣多少钱。母亲却说,只要不到做不动的那天就不会依靠子女,自己的事自己晓得做。

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都会做好寿木放在家里,也不是什么忌讳,可是我不愿意,那些事我不愿

意去想,我总是说,我的父母一定会活到百岁。母亲就会笑,说,那不成妖精了,还吃不得动不得

的,有什么趣。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想要去抱抱我的母亲,就像她曾经抱着我那样。

“欢迎蛋”有几棵柿子树已经被连根挖了运走了,不知道到了哪一个城市的哪一个公园,也不

知道能否把根须深植在另一片土地上。

我想,要和母亲好好聊聊了。我要用足够的耐心,告诉她,万物都应该有最好的归宿,就像这

棵柿子树,哪怕一颗柿子也不结,这棵老树最温暖的归宿也应该属于“欢迎蛋”。当然,有些话我

也会告诉母亲,好多事是作为晚辈去考虑的,他们,好好的就好。柿子树,我们就不卖了。

11.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符合费孝通对乡士社会“孝”的特点的

理解?

《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

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

了他的学生。最后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

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11.①本文记叙“我”与母亲的相处之事依然发生在“乡土”,传统“孝”的观念仍在影响人们的生

活。②文中“我”一听说母亲要卖柿子树就知道她的心事,表明“我”对母亲的性格很了解;③在

卖柿子树一事上与母亲发生矛盾后,“我”通过和母亲回忆卖黄牛的痛心事,耐心劝说母亲;④最

后“我”劝母亲不必为身后事忧虑和操劳,这样子女才能“心安”。⑤因此,“我”与母亲的相处

依然反映费孝通所述的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

四、2021-2022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棵苇草

祝振玉

①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不仅道尽了深秋的

气象,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

凡的存在,对它青睐的人实在寥寥。

②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量之重。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

渡江”,流传千年,影响甚广。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

作品中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不畏险阻、勇猛精进、

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

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朦曜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

③距今九百多年前,还有一位文坛泰斗,也在长江之上天水之间“一苇横江”,这就是北

宋大文豪苏东坡。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长江边的湖北黄州,又因心中郁闷寡欢与朋友们来

到长江舟遣怀。只是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超能法力,而是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当是时,月下

风清,江天一色,孤舟如苇,凭虚凌空。苏轼与同侪唯意所向,乘兴而往,在万顷水波中享受

自由时光,在水雾浩淼中随性自由,在浩瀚江天之中遗世独立,颇有一种任情放诞的魏晋遗风。

于是感叹人生如“蜉蟒天地,沧海一粟”,生发“生命须臾,长江无穷”之悲。

④根据苏东坡的自白,他向来是倦于人事而向往江海的,如他的诗:“今朝横江来,一苇

寄衰朽。”他的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这次在黄冈赤壁长江中凭虚御风如登仙

界的感觉,对东坡来说,确是从没有过的体验,快何如之!不仅羁旅愁思一扫而空,官场失意

也何足道哉!当审美的体验达到一定浓度,情感的翅膀升华到一定高度,人便能与天地精神独

往来。苏轼于此找到了打开心结的思想钥匙:个体生命和宇宙同在,生死只是生命存在的不同

形式。对于生命本体的二元思考,使他实现了心灵的永恒与自由。

⑤有人说芦苇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除了南极洲,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它的

身影。所以人们对它的因物兴感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华的上下五千年。法国科学家、思想家帕斯

卡尔,一生只活了39年,从十八岁起,他便和疾病相伴,二十四岁时甚至因中风而瘫痪。其

身体虽属蒲柳之质,但却有一个善于思辨的大脑。不仅在数学、物理上早慧多才,度越前人,

而且在哲学思想上于同侪也称翘楚。后人将其与人之论辩语,编成《思想录》。其中最著名的

一段话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

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何兆武译)帕氏一生羸弱多病又敏感抑郁,乃与自然界平凡渺小的

苇草最灵犀相通。他为自己生命的短暂而哀伤,但是又觉得“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

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因为“宇宙通过空间囊括了我,吞没了我,使我犹如

一个原子,但通过思想,我囊括了整个宇宙”。在追求生命长度已不可得的情况下,唯有思想

才能浓缩人生的精华而昭示后人。相较而言,帕氏的一苇之喻,少了东坡的一苇之思的达观和

超脱,但却增添了确立人生尊严和激励人的思想的价值。所以法国的维克多•吉罗说过:“如

果整个法国文学让我选择一本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思想录》,他是一个崇高的

纯粹的法国天才的标本。”

⑥《思想录》的中文译者何兆武先生(1921—2021)将其历史随笔集取名《苇草集》,扉

页上就是这句“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苇草集》用随笔的形式,以柳叶刀般的犀利,剖析中外

史学万象,让人们明白思想的价值和魅力。在社会变革与动荡中,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汹涌而来

的政治浪潮,也许就像芦苇一样脆弱,尽管他对于当时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几乎无能为力,但他

可以通过史论和史实为后人提供殷鉴。在他不久前远去的身影后面,留下的是一个有担当的正

直知识分子的荣耀和尊严。

⑦古代儒家讲君子比德,首选是梅兰竹菊,所谓“寒梅傲雪”“与兰同芳”“疏竹有节”“人

淡如菊”等等。在常人眼中,鲜花伴随俊男靓女,松柏依傍高士清流,而平凡渺小其貌不扬的

芦苇最落寞无闻。但是寻常芦苇丛里,也有英雄横空出世。作家孙犁笔下的芦苇就是如此:它

们算不上是思想的芦苇,却是不屈的芦苇,里面有白洋淀抗日民众的精气神,所以“最好的苇,

出在采蒲台:谁又能说,这样的芦苇,不如松柏呢!

⑧“秋城霜满芦花白,夜馆月寒莎草黄”。每年的白露过后,江边湖畔最多的是芦花,苍

茫一片,连绵起伏,它不像漫天柳絮,伴随峰蝶翻飞,而如老人头上的华发,在告别逝去的韶

光。“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时间流淌,使我浮想有关芦苇的古今中外的故事,

小小芦苇里面有人生的大文章。我们不能挽留逝去的岁月,但可以用思考来消化生活与自然给

予我们的启迪,所以帕斯卡尔告诫人们:“生命单薄如此,何不让思想茂盛。”

(《文汇笔会》2021.9.10)

10.结合文中作者对“芦苇”的思考,推断小说《红楼梦》将“联诗会”这一情节特意安排在

“芦雪广(庵)”这个地点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原来这芦雪广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横篱竹牖,推窗

便可垂钓,四面皆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

(第四十九回)

材料二:“芦雪广争联即景诗”(第五十回回目名)。诗会原本准备在李纨住处稻香村,但

李纨却说:“我这里虽然好,又不如芦雪广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做诗。”

【答案】

10.首先,从环境氛围看,“芦雪广”名称有芦有雪,雪中之芦、芦又如雪,茅檐蓬牖芦苇小

径中推窗看雪看芦,在这里即景联诗自然灵感如泉、妙语如珠,是充满诗意别有情致的环境氛

围。

其次,从小说人物命运及主旨看,作者借此特殊环境实为小说盛极而衰的结局埋下伏笔。《红

楼梦》大悲剧主体的统摄下,“芦的脆弱”也暗示大观园中(女性)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自由的向往……

【牛刀小试】

(一)2020一模•浦东区

①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客观的,追求的是

普遍的共同性,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艺术家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

的“挛勺”,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成了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

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在白居易看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是绝对的,在

诗的浪漫逻将中,爱情是无条件的,甚至可以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这种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的,是一种

情感逻辑,它不合客观的理性,却恰恰充分符合人的情感激动的特点,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

妙”。

③情感逻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像理性逻辑那样统一,它可以自相矛盾,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而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赘,这是因为,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

用事。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

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

④本来,从理性逻辑来说,放走了曹操(刘备的主要政治、军事敌手),是不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其

后果是危及事业和自身的生命。因为在这以前,他在诸葛亮面前签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是要掉脑袋

的;而俘虏了曹操则是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肯定能得到升迁和厚赏。然而按关公的情感逻辑,曹操当年

俘虏了他,不但不杀他,反而抬举他,还请傀儡皇帝汉献帝封他为“寿亭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的确于他有厚恩。关公此人十分重视“有恩必报”的原则。曹操很懂得关公的这种感情用事的性格,就提

起往事,要关公放自己过关以报当年的厚恩。关公按自己的情感逻辑思忖,感到自己的确还欠着曹操的一

份恩情,只好今天放过曹操的残兵败将求得恩义的平衡了。

⑤关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逻辑,只是不是军事斗争中你死我活的理性,而是他独特的情感逻辑。

这种逻辑明明是违反理性逻辑的,仍然要贯彻到底,哪怕个人、事业受到严重的危害,也要“恩怨分明”

以求得“信义素著”之名。如果罗贯中的笔下,关公的“义”的逻辑遇到理性逻斡就不中用了,那么关公

的性格就显得软弱而苍白了,关公的形象之所以动人,就在于这种奇怪的不合理性的情感逻辑一贯到底。

⑥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

⑦然而让人物进入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情感逻辑,是使人物获得自己的生命的关键。有时,这种逻

辑并非像关公不顾一切放走曹操那样直接,而是相当曲折的。

⑧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以理性逻辑去代替情感逻辑。而对于我们来说,由于理性

逻楫在日常实用和科学研究中,占着天然的优势,因而一个人的社会经验越丰富,文化教育的水平越高,

理性逻辑的优势就越强,以理性逻辑代替人物的情感逻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念化的危险越

大。倒是在小孩子、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始民族那里,情感逻辑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

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别留意保持情感的

活跃,不让它被优势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同时,除了自我保护、自我体验以外,还要认真关注不同人

物情感的特殊性,这不仅是作家的职业训练,而且是青少年的基本修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正是提高这种修

养的最有效途径。

6.运用本文“无理而妙”的理论分析以下纪念鲁迅的诗句。(3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节选自臧克家《有的人》)

6.(共3分)评分要点:

对总分型答案的评分要点:无理而妙的理论解释(1点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无理而妙+效果(1疔1分)

对分述型答案的评分要点:或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无理(1点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妙(1点1分)+效果

(1点1分)

答案示例:这句诗的“无理”体现在作者对“活着”与“死了”的判断不符合理性逻辑(1点),“妙”在不

符合理性逻辑的诗句在情感上极具感染力(1点),绝对化的情感逻辑:,表达了诗人对鲁迅精神的赞美之情

(1点)。

(二)上海市普陀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