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触景生情在表达与交流中有效发生_第1页
让触景生情在表达与交流中有效发生_第2页
让触景生情在表达与交流中有效发生_第3页
让触景生情在表达与交流中有效发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触景生情”是诗歌鉴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见到景物,而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使作者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延伸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情表达、获得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从“触”什么、怎样“触”、怎样表达“情”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表达情感,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充盈。[关键词]语文教学;触景生情;情境;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敢表达,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白香山诗》中提及:“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坦率、平易的人常常因景、事而生情、起意,这是诗家真谛,对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求知,就会“生情”,就会产生创作的欲望。一、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触摸”中表达真意所谓“触”,就是接触、触摸、感受的意思;“景”,不仅指景物,还包括情境、场景等。“触景”方能“生情”。如学校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每个学期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真实情境,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各方面才能,收获体验,获得成长。以这些体验和心得为素材来写作,往往就能写得生动。我曾做过统计,在所执教的六年级的一个班里,每每作文题目中含有“活动”“事件”等词语时,大多数学生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写五年级的那次篮球比赛。可是,学生还参加过“螃蟹赛跑”“冬季义卖”“‘六一会演”以及很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却在作文中鲜有提及。五年级的那次篮球比赛,参与人数多,教师进行了赛前选拔、课余训练、赛中指导、赛后总结;未参赛的学生组成啦啦队加油鼓劲,全班拧成了一股绳。这次活动持续时间长,又加上有教师的总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对篮球赛进行了“触摸”:篮球队员“触摸”到的是打球时的心理、神态、动作的变化;啦啦队员“触摸”到的是紧张的气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有所触动,都发挥了自己的价值,都感觉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印象最为深刻,最终化为笔下引以为傲的素材。而其他的活动,虽然参与的人数也不少,却很少能在学生习作中有所呈现,因为学生未能从中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很难形成文字。所以,触景生情,“景”要来源于生动活泼的真实情境、场景,但这种“触”,要经历教师、家长最初的渲染式的引导,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主动去“触”。每“触”一次,学生就增加一次体验,一次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慢慢地,就强化了学生触景生情的思维过程。二、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触摸”中主动学习“触景生情”还需要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学生的学习经历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起初被动地接受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积累的增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这时候,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就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基于学习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教师自主设计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思辨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体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作者内在经验与情感体验的融合。然而,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因为不是亲身体验,很难感同身受,容易使学习因缺少代入感而流于空泛。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学生从阅读者转向情感体验者,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升华会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时,由于那段岁月距离学生的生活太久远,所以他们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光荣与自豪。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转换角色、变换身份,化被动为主动。我在班中组织了“我是开国大典小主播”活动。为了让自己的播报更吸引人,学生开动脑筋想点子,主动去观看《新闻联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现场报道,并结合开国大典的时代背景,确定“播报”方式。“播报”当天,小主播们个个盛装打扮,参与了一场“跨时空之旅”。活动后,学生仍意犹未尽,谈论着播报时的激动心情,也终于理解了群众们欢呼雀跃的心情。在真实的情境中,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在“我是开国大典小主播”的任务驱动下,学生主动去查阅开国大典的相关背景,根据自己的兴趣搜集信息,越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越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带着这种情感,做一回小主播,就成为学生主动想要去做的事。为了播好现场情况,需要了解播报的目的、对象、内容、结构等。学生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完成策划案,语文学习就真实发生了。又如,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寻物启事”时,也同样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老师丢失了一件红色外套,请同学们帮忙撰写寻物启事。”基于需要,以及想要帮助老师的愿望,学生主动尝试撰写。为了掌握“寻物启事”的要领,他们先主动去阅读其他的“寻物启事”(教师提供),并不断修改自己的初稿;接着,小组内互评,班级中分享,凝聚智慧,形成了一份份要领明确的“寻物启事”;教师再补充、小结;最后,班级内推选出最佳“寻物启事”。这节课上,学生產生了“这事没‘我不行”的感受,于是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深度学习的发生。同时,礼貌用语、规范用语等人文性知识也渗透其中,使得写“寻物启事”已不单单是格式和技能的训练,而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凸显。两个任务都是从学生的“学”出发,依据语文要素、人文主题、已有经验设计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从单一、零碎走向融合,获得了完整的学习体验。同时,真实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不仅能有效解决学习的动力、活力问题,还能使学生真正走进优秀作品中,从一个被动的读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领悟者与建构者。三、目标清晰,让学生在“触摸”中看见成长“触景生情”中,“情”是自然而然生发的。那么,具体会产生哪些情感呢?产生了情,学生又该怎样表达呢?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行恰当的引导。如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理解“蒙汉情深”,并和同学交流自己与别人惜别的经历。实际上,许多学生经历过离别,却没有离别的感受。也许在他们心中,离别仅仅是短暂的分别,并没有特别之处。他们心底深处的“伤离别”没有被触碰过、激发过,所以,很难与老舍先生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产生共鸣。恰巧,班中一位男生在五年级突然转学,没来得及跟全班同学道别,但部分得知消息的同学还是赶到他家里送别。我向学生娓娓讲述这件事。慢慢地,学生心底的离别感受就被激活了。他们用语言文字动情地描述着场景,内心深处的不舍与感伤不断涌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一刻,小学五年来学过的所有送别诗似乎都涌上学生心头,转化为内心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是与学生内心已有的积累发生的“化学”反应。同是离别,学生产生的情感与老舍先生是不一样的,深浅程度也是不同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到作者与学生之间可以产生共鸣的点,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这份离别情就会积淀于学生心中。又如,第一次执教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后,我指导学生完成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但是学生的习作内容千篇一律:写“忙”,基本围绕着父母忙、交警叔叔忙、老師忙;写“盼”,就是盼放假、盼减作业、盼生日。学生的生活是被窄化了的,缺少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第二次执教,在大单元“生活处处有真意”的教学思路下,我设计了“秒拍作品”的活动。学生先捕捉“我的生活亮点”,进而“分享秒拍作品”“为作品征名”,再回到课文中,建构起作者经历与自己生活的联系。这样,课文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板块,而是相互联结的共同体。习作时,由于有了前期积累,学生很容易选取素材。围绕“忙”字,一个学生不仅写了爸爸妈妈早晨的忙、自己学习的忙,还留意到车库里一只忙碌的小猫,每当有人来,便慌忙奔来摇尾乞怜讨要食物。学生的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秒拍作品,来源于真实生活。通过设计“秒拍作品”这一活动,教师加深了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引导,就能使学生关注到平常并未留意的画面,逐渐学会从身边事中取材,抒发真情感。通过调查,我发现对即将开启的初中生活,六年级学生大都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基于实际问题,我指导学生梳理自己及同伴的困惑,激起他们帮助同伴缓解焦虑情绪的想法,让他们为自己或同伴设计一个“量身定制”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感受读书的意义与价值。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小学即将毕业的日子里,毕业生们对初中生活一定有着诸多想法。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为自己及同伴策划一场读书节活动。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具体的想法,读一读策划书,制订读书节初步方案。如和那个叫汤姆的少年说说他对你的影响,向鲁滨逊学学他的“鲁氏荒岛求生指南”。完善方案、设计主题海报,办一场读书论坛。这些,都是为即将开启的初中生活所做的准备。学生对《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人物品质已有所了解,但尚未建构起与自己真实生活的联系。带着帮助同伴缓解焦虑的真实任务,再次走进这两部世界名著,学生的阅读将更具指向性。整个策划活动,学生基于自身成长需要,选择主题,让读书节与真实生活紧密连接,并基于需要自主学习写书信、画思维导图、制作阅读指南、绘制海报等。在这一系列的实用性表达中,学生既是参与者、策划者、执行者,又是自己和同伴的小导师。至此,图书、自己、生活融为一体,三者建立了紧密联系。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未知,以及对未知产生担忧与焦虑。而通过这样的读书节活动,学生有了足够的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也能够为自己及同伴推荐一系列“少年不烦恼”的图书,这必将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触景”而生的“情”,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引导。那么怎样把“情”更好地诉诸笔端,传达给读者呢?这需要教师进行学法指导。一个学生的习作《门》,曾获得省级作文比赛一等奖。在他的眼中,爸爸就是妈妈心中那扇安全、可靠的门。爸爸出差在外时,妈妈似有强迫症般,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爸爸回家后,妈妈又恢复往常“粗线条”式的生活,每天放心大胆地睡觉。小作者通过一扇门,把父母之间那细微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爱留在了他的眼里,留在了他的心里。最初构思时,他选择了生活中的三件小事来表达父母之间的爱,描写细腻,读来也很动人,但总感觉比较平淡,似乎缺少点什么。我推荐并指导他阅读了《爱如茉莉》《花边饺子里的爱》两篇文章,并悉心指导他如何诉说真情,启发他找到情感表达的路径,那就是借助一个载体来表情达意,于是这篇《门》便诞生了。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中,“姑爹那只小渔船”同样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学生在感知吴冠中先生笔下那一个个场景后,理解了文章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懂得了小舟背后的含义。渐渐地,他们不再为表达与写作发愁,也会有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