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正式)解析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正式)解析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正式)解析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正式)解析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正式)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有一种文字苍老遒劲,那是我们古老的方块汉字;有一种声音永不消逝,那是先哲发出的智慧箴言;有一种精神永不褪色,那是先贤树立的人格丰碑;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那是仁人志士的振臂高呼。

辉煌的史册浸染着先人的血汗和泪水,凝固着他们的英姿与智慧。不管他们的出身是高贵还是卑微,他们的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一生是高歌还是低吟,也不管我们是肯定还是否定,赞扬抑或诋毁,他们都曾在这片热土上走过,他们也将继续以不同的方式活在后人的记忆里。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关于《左传》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简介背景:

晋国是西部的一个古老国家。晋国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于黄河与汾水之间,方圆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时手握“虞”字,就以虞为名,字子于。尚在孩提时,成王桐叶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来的晋国。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郑楚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

佚之狐()fán

zhuìquē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

zhìqǐpángyìshù我来读读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

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军:驻军。名词作动词问: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写出了形势

(“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第一段段意可概括(选择题)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2、晋、秦围郑

答案:选2。(因为围郑的起因来自于晋国)3、秦、晋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言于郑伯=于郑伯言若:如果,假如。使:派师:军队辞:推辞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犹:尚且为:做(什么)已:同“矣”用:重用

而:才是:这

过:过错然:然而(烛之武)许:答应之:这件事第二段段意概括(选择题)1、郑伯引咎自责。2、郑伯劝烛之武接受任命。3、烛之武临危受命。答案:选3。(因为本文主人公是烛之武)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敢以(这事)烦……越:越过。以:而。鄙:把…当作边邑。意动远:远国。形容词作名词其:这件焉:为什么用:因以:而厚:雄薄:削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出使的人乏困:缺少的(东西)。所害:所+动词=名词性词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尝:曾为:给济:渡河版:防御工事所知:所+动词

夫:发语词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封:使……作疆界。名词使动肆:扩张。形容词作动词阙:削减焉:哪里以:而唯:希望图:考虑说:通“悦”盟:结盟戍:守卫

乃:于是第三段段意可概括为(选择题)1、秦伯撤军。2、秦伯被烛之武说服撤军。3、烛之武说退秦师。答案:选3。从主人公的角度概括。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而:却敝:损害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词知:通“智”,明智。乱:(军队)散乱

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去:离开之:代郑国第四段段意可概括(选择题)1、晋师撤离郑国。2、晋军撤离,郑国解围答案:两者皆可。全文翻译: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结构晋秦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灭郑危秦)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存郑益秦)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贪无厌)秦晋围郑形势图氾南郑秦晋函陵氾南秦军晋军秦晋围郑形势图郑秦晋函陵氾南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秦伯晋侯子犯说退秦军逼退晋军晋军秦军课文内容探讨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烛之武”“退秦师”)2.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明确: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3.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明确: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4、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志士勇士辩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二、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3、精于言辞

三、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讨论探究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2、郑伯

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本文的主要特点是:①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②伏笔与照应得当.③叙事详略得当.学习文言文应掌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现象。一、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计划,考虑)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得利)(一)名词→动词

(二)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三)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四)形容词→名词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五)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肆其西封(扩张、延伸)(六)一般动词的使动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减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二、一词多义现象

古今的一词多义现象都一样,以本义为基本意义,或引申,或比喻,使词义生动丰富,富有感情色彩,翻译要依据语境,推敲理解,再确定具体含义。如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音shuì;④喜欢,高兴,音yuè。如“秦伯说”(④高兴,音yuè)1、贰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⑶不迁怒,不贰过。(《论语》)。2、许⑴许君焦、暇……⑵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⑶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二”的大写从属二主再,重复答应,听从赞同约数表处所3、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4、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5、敝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6、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7、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8、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三、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文言中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就叫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

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假借。如“要”代“邀”,“简”代“拣”。被代替的“邀”、“拣”叫做“本字”或“正字”。通假字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如:秦伯说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如:失其所与,不知何厌之有?

1.“已”通“矣”,了2.“说”通“悦”,高兴3.“共”通“供”,供应4.“知”通“智”,明智5.“厌”通“餍”,满足

四、古今异义(古/今)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动词/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粗鄙、低下)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亦去之(离开/距离)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五、特殊的句式(一)省略句(烛之武)许之(省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烛之武)夜缒而出(省主语)敢以(之)烦执事(省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介词)(二)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练习题: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A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D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D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C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利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

连词、因为连词、来介词、把介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