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雪】【高中数学】【易错点归纳总结】【专题03】数列(教师版)_第1页
【青松雪】【高中数学】【易错点归纳总结】【专题03】数列(教师版)_第2页
【青松雪】【高中数学】【易错点归纳总结】【专题03】数列(教师版)_第3页
【青松雪】【高中数学】【易错点归纳总结】【专题03】数列(教师版)_第4页
【青松雪】【高中数学】【易错点归纳总结】【专题03】数列(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专题03】数列1、数列的概念: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例1、已知(),则在数列的最大项为________.【答案】例2、数列的通项为,其中、均为正数,则与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答案】例3、已知数列中,,且是递增数列,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答案】例4、一给定函数的图象在下列图中,并且对任意,由关系式得到的数列满足(),则该函数的图象是()【答案】A2、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1)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为常数)或().(2)等差数列的通项:或.(3)等差数列的前和:,.(4)等差中项:若、、成等差数列,则叫做与的等差中项,且.特别提醒: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及,其中、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②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公差为);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公差为).例5、设是等差数列,求证:以,为通项公式的数列为等差数列.例6、等差数列中,,,则通项________.【答案】例7、首项为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例8、数列中,(,),,前项和,则________,________.【答案】,例9、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求数列的前项和.【答案】3、等差数列的性质:(1)当公差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且斜率为公差;前和是关于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2)若公差,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常数列.(3)当时,则有,特别地,当时,则有.(4)若、是等差数列,则,(、是非零常数),(、),(、、、)也成等差数列,而成等比数列;若是等比数列,且,则是等差数列.(5)在等差数列中,当项数为偶数时,;项数为奇数时,,(这里即);.(6)若等差数列、的前和分别为、,且,则.(7)若为等差数列,若,(),则.(8)若为等差数列,若,(),则.(9)若为等差数列,若(),则.(10)若为等差数列,其公差为,为等差数列,其公差为,且,则为等差数列,其公差为.(11)若为等差数列,其公差为,为等差数列,其公差为,如果它们有公共项,那么由它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特别提醒:公共项仅是公共的项,其项数不一定相同,即研究.(12)“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方法一:由不等式组或,确定出前多少项为非负或非正;方法二:因等差数列前项是关于的二次函数,故可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但要注意数列的特殊性.上述两种方法是运用了哪种数学思想?(函数思想),由此你能求一般数列中的最大或最小项吗?例10、等差数列中,,,,则________.【答案】27例11、在等差数列中,,,且,是其前项和,则()A.、、、都小于0,、都大于0B.、、、都小于0,、都大于0C.、、、都小于0,、都大于0D.、、、都小于0,、都大于0【答案】B例1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25,前项和为100,则它的前和为________.【答案】225例13、在等差数列中,,则________.【答案】2例14、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奇数项和为80,偶数项和为75,求此数列的中间项与项数.【答案】5;31例15、设与是两个等差数列,它们的前项和分别为和,若,那么________.【答案】例16、等差数列中,,,问此数列前多少项和最大?并求此最大值.【答案】前13项和最大,最大值为169例17、若是等差数列,首项,,,则使前项和成立的最大正整数是________.【答案】40064、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1)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为常数),其中,或().(2)等比数列的通项:或.(3)等比数列的前和:当时,;当时,.特别提醒: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为此在求等比数列前项和时,首先要判断公比是否为1,再由的情况选择求和公式的形式,当不能判断公比是否为1时,要对分和两种情形讨论求解.(4)等比中项:若、、成等比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比中项.特别提醒:不是任何两数都有等比中项,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中项,且有两个.例18、一个等比数列共有项,奇数项之积为100,偶数项之积为120,则为________.【答案】例19、数列中,()且,若,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例20、设等比数列中,,,前项和,求和公比.【答案】,或2例21、等比数列中,,,求.【答案】44例22、的值为________.【答案】2046例23、如已知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为,等比中项为,则与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答案】例24、有四个数,其中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成等比数列,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是1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12,求此四个数.【答案】15、9、3、1或0、4、8、16特别提醒:(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及,其中、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比,可设为、、、、、、(公比为);但偶数个数成等比时,不能设为、、、、、,因公比不一定为正数,只有公比为正时才可如此设,且公比为.5、等比数列的性质:(1)当时,则有,特别地,当时,则有.(2)若是等比数列,则、(、)、成等比数列;若、成等比数列,则、成等比数列;若是等比数列,且公比,则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当,且为偶数时,数列、、、是常数数列0,它不是等比数列.(3)若,,则为递增数列;若,,则为递减数列;若,,则为递减数列;若,,则为递增数列;若,则为摆动数列;若,则为常数列.(4)当时,,这里,但,,这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一个特征,据此很容易根据,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5).(6)若为正项等比数列,公比为,则为等差数列,公差为.(7)若为等比数列,公比为,为等差数列,公差为,且,则为等比数列,公比为.(8)在等比数列中,当项数为偶数时,;项数为奇数时,.(9)如果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是非零常数数列,故常数数列仅是此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例25、在等比数列中,,,公比是整数,则________.【答案】512例26、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则________.【答案】10例27、已知且,设数列满足(),且,则________.【答案】例28、在等比数列中,为其前项和,若,,则的值为________.【答案】40例29、若是等比数列,且,则________.【答案】1例30、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前项和为,若、、成等差数列,则的值为________.【答案】2例31、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关于数列有下列三个命题:①若(),则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②若(、),则是等差数列;③若,则是等比数列.这些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②③6、数列的通项的求法:(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例32、已知数列、、、、试写出其一个通项公式:________.【答案】(2)已知(即)求,用作差法:.例33、已知的前项和满足,求.【答案】例34、数列满足,求.【答案】(3)已知求,用作商法:.例35、数列中,,对所有的都有,则________.【答案】(4)若求,用累加法:().例36、已知数列满足,(),则________.【答案】(5)已知求,用累乘法:().例37、已知数列中,,前项和,若,求.【答案】(6)已知递推关系求,用构造法把类等差、类等比数列构造成等差、等比数列求解.①形如、(、为常数)、(、、、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后,再求.例38、已知,,求.【答案】例39、已知,,求.【答案】②形如(、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倒数法求通项.例40、已知,,求.【答案】例41、已知数列满足,,求.【答案】特别提醒:①用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你注意到此等式成立的条件了吗?(,当时,);②一般地当已知条件中含有与的混合关系时,常需运用关系式,先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或的关系式,然后再求解.例42、数列满足,,求.【答案】7、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特别声明: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务必检查其公比与1的关系,必要时需分类讨论;③常用公式:;;.例43、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则________.【答案】例44、计算机是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数进行处理的.二进制即“逢2进1”,如表示二进制数,将它转换成十进制形式是,那么将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数是________.【答案】(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例45、求和:.【答案】(3)倒序相加法: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例46、求证:.例47、已知,则________.【答案】(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这也是等比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例48、设为等比数列,,已知,,①求数列的首项和公比;②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答案】①,;②例49、设函数,,数列满足:,(),①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②令,求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并比较与的大小.【答案】①略;②,当时,;当时,;当时,(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①;②;③;;④;⑤;⑥.例50、求和:________.【答案】例51、在数列中,,且,则________.【答案】99(6)通项转换法:先对通项进行变形,发现其内在特征,再运用分组求和法求和.例52、求数列,,,,,前项和________.【答案】例53、求和:________.【答案】8、“分期付款”、“森林木材”型应用问题.(1)这类应用题一般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但在求解过程中,务必“卡手指”,细心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