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章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

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体会本文的说理风格,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魏征忠君爱国的思想,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章内涵。

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体会本文的说理风格,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二、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

魏徵(“徵"简化字为“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他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N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著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主持编写了《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土渐不克终疏》

2、解题:

谏:劝谏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三、常识积累

“疏”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一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一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一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一指责别人的过失。

“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谏"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四、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趣闻轶事:

嗜吃醋芹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个羊鼻公,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身边的侍臣回答:“魏徵喜欢吃醋芹,每次食用都欢欣称快,从这事可以窥见他的本色。"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笑着说:“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拜谢道:“君主喜欢无为,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臣执作从事,就好这一口罢了。"李世民默然有感,等到魏徵退下后,“仰睨”而思,感叹良久。

鹞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帕魏征提意见,田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彼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鹤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熄了。

魏徵相貌普通,但胆略过人,善于挽回人君的心意,时常犯颜直谏。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五、整体感知

殷(yīn)忧___求木之长(zhǎng)

浚(jùn)源___塞(sè)源

载(zài)舟___壅yōng)蔽

谬(miù)赏

“思”的内涵:人君当思?为何而思?思些什么?

六、文本研读

研读第一段:

魏征劝谏太宗,为人君,应当思些什么?

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排比欲流之远者,必海其泉源;(比喻论证)正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对比论证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排比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比喻论证)反

德不厚而思由不理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以“木之长"流之远”为喻,论证一国之君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②对比论证:正面设喻,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反面设喻“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加重了强调意味。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荒诞。通过正反设喻,论证了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研读第二段:

魏征为什么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为何作者说得天下之君王却易失人心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在作者看来,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是怎样的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阅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研读第三段:

魏征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该如何去做呢?

1、思考:魏征劝谏太宗十思中的一、二思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呢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戒奢侈

此“两思”为第一方面:强调了戒奢以俭。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从物质享受方面规劝唐太宗要克制物欲,适可而止。

2、思考:魏征劝谏太宗十思中的三、四思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呢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戒焦躁,虚怀若谷

此“两思"为第二方面:戒焦躁谦。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劝太宗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以免君臣离心。这是从思想修养方面进行劝谏。

3、思考:魏征劝谏太宗十思中的五、六思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呢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戒放纵,戒懈怠

此“两思"为第三方面:戒纵欲慎。从生活和为政方面规劝太宗不要放任纵欲,不要盘游懈怠,要勒勉于政事。

4、思考:魏征劝谏太宗十思中的七、八思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呢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此“两思”为第四方面:戒轻信一正。“兼听则明"和“偏信则暗”。从用人政策方面规劝太宗要虚心纳谏、亲贤远佞。

5、思考:魏征劝谏太宗十思中的九、十思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呢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赏罚分明

此“两思"为第五方面:戒赏罚不公明。要依法办事,赏罚分明。即赏罚要有尺度,不要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6、如果君王能做到这“十思”,将会有怎样的结果?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7、小结:

(1)提出问题——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固本思源"为喻)

(2)分析问题——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结历史教训)

(3)解决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提出具体做法)

8、艺术特色

(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二)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三)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七、本课总结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