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_第1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_第2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_第3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_第4页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内容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因此,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否具备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本出路在于老师,只有教师改变固有的陈腐观念,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并改革教学行为,通过宽容课堂文化的构建、独特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培养、时间和空间的给予、及时评价激励教学的运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敢问、爱问、有问题问,有机会问,有勇气问。通过以上种种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土壤”,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文化、问题情境、学习方式、质疑能力、批判意识【正文】: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否具备问题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但是由于我们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模式及应试教育影响,在课堂上讲解过多,只注重传授知识及对现成知识的理解;或者教师自身缺乏问题意识,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亦或课堂教学不民主,教师在课堂中出现独裁主义,不许学生质疑,忽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等等原因,因此现阶段在我们很多的数学课堂中,都发现学生普遍“问题意识”较差,不会问、不敢问、没机会问、不习惯问。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痛下决心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并改革教学行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学生才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不会提问就难以有重大的发现和创造,因为科学史上的每次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的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因此,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否具备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根本出路在于老师,只有教师改变固有的陈腐观念,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并改革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土壤”,才能有效的保证这个“问题种子”生根发芽。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思维的起点,是课堂的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构建和谐、快乐的课堂文化,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意识,以及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等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教学的课堂讨论与研究中来:(一)、构建宽容、快乐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敢问。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平等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构建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宽容”文化,营造宽松、自由、民主、互助的教学氛围,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能够“自由地呼吸”,快乐学习。1、构建“宽容”文化,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问提和方法正确与否没有把握,说出来可能会招致教师的指责和同学的讥笑,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因怕“丢脸”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变得是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要想学生敢问,就要重构课堂“宽容”文化,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师生共同制定并遵守“宽容”规则,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宽容是首要前提,容许他人犯错,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允许自我改正,允许保留意见,不管正确与否、简单与否,甚至离题万里,都不能讥讽,将指责与讥笑转化为热情的帮助,引导学生再认识,再发现,清除他们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方能解放自己,逐步做到敢于提问,勇于提问。2、创设团结互助的学术氛围,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快乐课堂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助的过程。创设团结互助的学术氛围,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时,其它同学能积极伸出友谊之手,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当一位学生不能回答某一问题或对某一问题不能自圆其说时,为了保护学生的“面子”,避免当时的尴尬,允许他大方的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到”、“谁来帮助我”、或允许他直接请其它同学帮助他回答,而被请到的同学亦能荣幸并热心的给予提示或帮助,”我认为…..”、“我补充…”等,像知识接力赛。实践证明,这种互助互学、相互补台的教学环境能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问。爱因斯坦指出:“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有无比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是问题意识的具体表现,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些联系生活、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探求新知识,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发问的热烈气氛,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甚为重要,可用如下几种方法:1、以问题的产生为核心进行备课,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考虑转移备课的重心,以“问题的产生”为核心进行备课,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所学新知产生问题的层面上,教学时在“想问、爱问”上做文章,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位置》后我设计了一个“找座位游戏”:每人发一张数对座位表,其中有三张电影票用来引发学生讨论(3,X)、(X,3)、(X,X)。全班按新的数对进行座位重排,音乐播放时开始,音乐停止时全班坐下。由于游戏结束时有三位同学不能准确确定自己的位置,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此时“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疑问、反问接踵而来,在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下最终确定了三位同学的位置。又如:在上二年级“可能性”一课时,一教师设计了一个摸球活动,旨在调动学生“想问、好问”的积极性:让三位学生分别到三个口袋摸三个球后,教师针对摸球的三种不同结果提问:“他们三次分别摸到什么球?”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正浓,不断的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人每次都能摸出红球?为什么有人一个红球也摸不到?为什么有人既摸出了红球,又摸出了黄球?我很想知道,这三个口袋里到底各装了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想问、好问”,有效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2、将错就错、以谬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利用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错就错”指的是:在数学课堂中,为了诱发问题意识,老师故意创设认知上的冲突、或遇到老师不慎出错题或出现学生的错误回答时,老师不是马上就更正或否定,而是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问题产生的素材。例如:在学过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后做练习时,教师不慎出错了一道题:“用9、6、0、5四个数编成四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过了一会,有学生说这道题出错了,无论怎么编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老师并没有急着改错,反而表扬了学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并说谁能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为一道我们能解答的题目?”这时,学生一个个认真地思考起来,有的说:能否把题中的9改为4?有的说:能否将6改为1?,能否将5改为3?能否将9、6、0、5中选出三个数,编成能同时被2、3、5整除的三位数?这时又有同学说:将后面的一句话改为能同时被2、5整除也行吧?……这就是“将错就错,以谬生疑”的最好的表现。3、联系生活中的情境,激启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活中,注重能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相结合的场景,选取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运用到教学中,拓宽我们的研讨范围,丰富我们的教学素材,能大大激启学生的的问题意识。例如:上《确定起跑线》这一课时,首先观看运动会400米比赛视频,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生1:我发现他们的起跑线不同。生2:他们的起跑线为什么不同呢?这样子公平吗?生3:我知道起跑线不同的原因,但这个距离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需要什么条件?……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随意叫5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爸爸和妈妈的手机号码,然后教师很快就报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手机号码,并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这时学生会惊奇的问:怎么老师说出的号码都能被3整除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以上两个例子教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有效的激启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的欲望。4、进行开放性习题训练,迸发学生的的问题意识。数学开放性习题与传统的封闭型题目完全不同,它具有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开放性习题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它使学生对问题的研究不仅局限于题目本身,能有效的迸发学生的的问题意识。例如:王叔叔要加工360个零件,第一天加工了,第二天加工了,?提出问题并解答:(1)、两天共加工了多少零件?360×(+)(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加工多少个零件?360×(-)(3)、还剩下多少个零件没有加工?360×(1--)(4)、已加工的占未加工的几分之几?(+)÷(1--)……(三)、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有问题问。《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学生才能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有问题问。1、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育调查也表明,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不会独立思考的人,没有自我开拓的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进行课前预习是生成问题的重要方法,我的做法是:教师在课前设置好部分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问题,学生根据这些预习提纲进行自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提出自己的发现、问题和困惑。通过自学,学生对新课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自然会提出更多自己想知道的问题。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升问题。学生在经过课前预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已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和困惑,这时就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展示。我们把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组间“大展示”。小展示可以是门诊式”(同桌间)、“会诊式”(小组内)内展开,用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小组内能完成的困难和疑问,同时收集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和发现用于组间大展示;大展示要讲究技巧,主要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大展示出现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以生带生,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出问题,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意识,让学生有勇气问。爱因斯坦在给理工科学生忠告时说:“我将请你们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推翻别人的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但会大有收获。”正确的质疑和批判应该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行为,其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这不仅要求老师要苦练内功、不断提升,加强备课的预见性;以及要改变教学观念,不要担心被学生问倒,虚心向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和教给他们质疑批判的正确方法。1、正确认识“质疑和批判”。质疑,就是对已有的定论提出怀疑,它是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的主要表现之一。“批判”则是批评、评论,对所认为错误事物进行分析、批驳,是质疑的进一步延伸。质疑和批判决不能是为了提问而盲目质疑,为了立异而胡乱批判,而应该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行为,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而产生疑惑和否定。课堂上我们必须首先向学生正确认识“质疑和批判”,明确老师鼓励他们“质疑和批判”的宗旨是要敦促其积极思考,并善于发现问题,再勇于“质疑和批判”。2、培养质疑批判的勇气和兴趣。在课堂教学要大胆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勇气和兴趣,不盲目相信权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和同学质疑,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敢于挑战书本上既定的“权威”。我们既应培养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质疑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批判勇气。应当鼓励学生在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再追问一句“还有什么”,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另外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或相关知识点大胆地质疑甚至否定,使其保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批判意识。3、教给学生质疑批判的方法。学生不会质疑批判,往往是缺乏质疑和批判的方法,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在质疑的方向和方法上多加引导,让学生从无疑可质到有疑可质,从有疑可质到质疑有价值的问题;从盲目信从到理解信从,从理解信从到批判选择信从。首先,教会学生质疑批判的方向:(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学“比”时,引导学生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2)、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比和比例。(3)、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其次,教给学生质疑批判的方法:(1)、概念:为什么要这么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进行质疑,为什么要加“同时”?“0除外”去掉行吗?“乘上或除以”能否改成“加上或减去”?(2)、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在“算理”上下功夫质疑,例如“6÷()和()÷6”都有简便的方法吗?为什么“6÷()”不能使用乘法分配律呢?;又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3)、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每一步代表什么意义?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呢?老师或者书上的方法是否有遗漏或者还不是最科学的方式呢?(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问。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小孩子尤甚。小学生本来天生就有好问的习惯,但这种“好问”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断,学生的内需得不到满足,找不到成功感,就会形成有疑不问、被动学习的习惯,这样就会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时出了一道思考题:用六根火柴棒最多能搭多少个等边三角形?在第一个班的教学时由于时间不够用,学生只做了两分钟老师就给出了暗示:“它是立体图形。”学生还是不太明确,老师一再提示:是三棱锥,你试试最多有几个三角形,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但在另一个班改变了教法,将“提示”改为给充分的时间并鼓励学生思考:“你再想一想,怎样做才能搭得最多?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并努力的动手去尝试,”五分钟过去后,一名同学站起来汇报:“我们组搭出来了,能搭4个等边三角形。它是立体图形。”同学们听到都为他们鼓掌,有一位同学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经过小组讨论,另一组的同学说,我们发现了它的秘密:“搭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六根能搭两个三角形,它是平面图,若搭得最多,就需要每根都公用一次,这样就只能考虑立体图形了(三棱锥)”。同一问题,因处理方法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样。第一节课不舍得给时间,把一个富有思维容量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提示,变成了简单的“手工制作”。第二节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含量高,充满生命力。所以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问,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六)、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使学生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的进行激励和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自己生命价值的存在,学生自然就会乐于提出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注重寻找和发现学生问题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智慧火花,适时给予总结评价,使学生渴望受到关注的需要得到满足,这能使学生乐学善问,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