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142001编写人陈万柏课程名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审核人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教学参考资料1.张耀灿主编:《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3.鲁杰、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教育硕士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观点去分析思想政治领域里的各种矛盾、问题和现象,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其思想政治素质,为教育硕士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习方法指导1.认真阅读教材及参考书,把听课、读书、思考、写作结合起来。2.联系当代中国社会实际,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学习。●本课程的重、难点见每章的提要●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五、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分析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重、难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学科建设第二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二、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五、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六、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七、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八、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九、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十、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理论第三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借鉴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点提示】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难点提示】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2.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5.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第三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第一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又为其服务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学校的优势和传统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及分类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重、难点提示】1.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2.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第四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二、确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二、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重、难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系2.确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五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一、环境对人的影响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第二节宏观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经济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二、政治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三、文化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四、大众传播媒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三节微观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二、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的影响三、社区环境的影响四、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第四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二、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重、难点提示】1.宏观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2.微观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3.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主要举措第六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第一节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第二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与环节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概念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第三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与规律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知识点提示】1.思想品德及其结构2.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和基本环节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及规律。【重、难点提示】1.思想品德结构2.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及规律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第七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第一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第二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般特征二、科学地认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三、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四、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特点第三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联系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区别三、正确处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职能、素质2.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3.青少年的思想特点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联系和区别【重、难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和职能2.科学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3.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4.处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准则第八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一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述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要素二、确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第二节世界观教育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第三节政治观教育一、基本国情教育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三、爱国主义教育四、形势政策教育第四节人生观教育一、理想教育二、人生价值观教育三、成才教育四、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第五节法制观教育一、社会主义民主教育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三、遵守纪律的教育第六节道德观教育一、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二、职业道德教育三、社会公德教育四、诚信道德教育五、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2.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主要内容【重、难点提示】1.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2.确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3.基本国情教育的意义及内容4.理想教育的特征及基本要求5.诚信教育6.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第九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第一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述一、确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二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一、方向原则二、求实原则三、民主原则四、渗透原则五、层次原则六、激励原则七、主体原则八、示范原则【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重、难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层次性2.方向原则;民主原则;渗透原则;主体原则、示范原则第十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第一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含义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要领【重、难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综合运用第十一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第一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述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二、载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第二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载体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涵义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重、难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第十二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第一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含义和特征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义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手段第二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一、目标管理二、计划管理三、规范管理四、信息管理五、队伍管理第三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形成过程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过程三、总结反馈过程【知识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和手段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程序【重、难点提示】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手段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容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142002编写人张耀灿、梅萍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审核人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陶德麟、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教学参考资料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2.马克思主义原理(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顾海良、梅荣政主偏),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刘启良),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部社科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6.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丰子义、杨学功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严谨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从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领会其精神实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中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材驾驭能力和教学能力。●学习方法指导1.认清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征,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态结构分析,注重综合运用板块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把三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首先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上下功夫。2.采用专题研究的学习方法,既要全面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又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联系教学实际、联系思想实际,作到融会贯通,作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此,首先要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要把握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紧跟理论前沿开展深入研究。3.把听教师启发式讲授与自学、独立研究结合,每个学员都要学会捕捉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把课堂交流、讨论发言与课程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在于:(1)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并以此贯穿全课程学习中;(2)“两个必然”和“两个彻底决裂”的科学解读,关系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3)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关系着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难点在于:(1)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晚年对中年思想的重要修正;(2)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如何认识它与全球化理论的联系和本质区别。●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上半学期以讲授为主,共七个专题:第一专题整体性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讲授3学时,答问,本课重点)第一节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节怎样给马克思主义下一个科学完整的定义一、对马克思主义定义不完整的理解举例二、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三、完整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定义。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形态结构及不同结构的内在联系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板块结构分析法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层次结构分析法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结构分析法第二专题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讲授3学时、答问)第一节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现过程和研究现状一、发现过程二、研究现状第二节晚年马克思对中青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修正和发展(难点)一、中青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二、晚年的重要修正和发展第三节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大意义一、对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启示二、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启示第三专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经济全球化(讲授5学时、答问)第一节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发展和深化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第二节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特点。二、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本质区别(难点)四、我国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态度五、全球化思潮的正确引导(难点)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理论(讲授4学时,答问)第一节人类社会是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体一、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二、社会的经济结构三、社会的政治结构四、社会的文化结构第二节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变革的动力和规律一、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阶级矛盾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四、改革和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五、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第五专题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彻底决裂”的科学解读(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共3学时,本课重点)第一节对“两个必然”的科学解读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第二节对“两个彻底决裂”的科学解读一、对文本解读的不同意见的争论二、对“两个彻底决裂”的正确理解第六专题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讲授3学时,答问)第一节劳动价值论形成与科学化发展历程一、劳动价值论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时期形成二、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化发展第二节《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来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一、科技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劳动领域扩展和延伸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三、劳动的创造性、智能化大大加强,劳动正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主导转变第三节深化对劳动和生产性劳动的认识一、创造价值的劳动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看都比以前丰富得多二、当代劳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更多的生产要素介入,但仍不能改变“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原理三、物化劳动虽不创造价值,但它对价值形成具有重大作用第四节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重大意义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二、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三、有助于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四、有助于正确对待现行的分配制度五、有助于深刻认识全球化的巨大影响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变化第七专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讲授5学时,讨论、小结)第一节马恩意识形态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一、准备阶段二、初步形成三、深化阶段四、完善阶段第二节马恩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含义二、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消亡三、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功能四、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第三节列宁斯大林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一、列宁的发展二、斯大林的发展第四节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一、毛泽东的发展二、邓小平的发展三、江泽民的发展四、胡锦涛的发展第五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探析一、紧扣时代主题,才能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空间二、推进理论创新,才能获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不竭动力三、服从服务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获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四、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获得民众认同,才能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合法性基础五、加强改进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六、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才能进退自如,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下半学期以学员分工准备中心发言、开展讨论、教师小结方式学习,讨论选题:1.马恩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和谐社会思想溯源(4学时)2.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原理与科学认识“以人为本”(4学时)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4学时)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4学时)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科学地位(4学时)6.唯物辩证法是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本课重点,4学时)7.其它(4学时)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142003编写人胡田庚课程名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审核人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资料1.高中、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2.《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刊物。3.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胡田庚、邝丽湛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5.阎承利:《教学最优化实施通论》,光明日报出版社。●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研究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较系统地认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性质、地位、功能、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探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并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动向与趋势,从而为使学员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专家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方法指导(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学习和理解本课程的相关理论,也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教学实践。(二)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要注意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情况,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新进展。(三)加强学习交流和案例剖析。学员都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经验,学员之间要加强交流,相互启发提高。同时,在学习中要注意对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探讨,从中获得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启迪。(四)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边学习,边研究,尤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研究,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本课程的重、难点重点:学校德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德育课程的内容演变;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难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组织、评价,以及教学研究问题等。●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讲课程与教学概论(6学时)一、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一)课程及其分类(二)教学及其特点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分离(二)教学包含课程(三)课程包含教学(四)课程与教学整合三、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一)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二)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第二讲学校德育课程及其发展(6学时)一、学校德育课程概述(一)学校德育课程的基本内涵(二)学校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学校德育课程的结构二、关于学校设置德育课程的争论(一)美国学校德育课程的发展和争论(二)新加坡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的分歧(三)我国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的争论三、中国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一)清末年间中学的德育课程(二)民国年间中学的德育课程(三)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学的德育课程(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的德育课程四、外国中学德育课程化进程(一)美国学校的德育课程(二)英国学校的德育课程(三)法国学校的德育课程(四)德国学校的德育课程(五)日本学校的德育课程(六)新加坡学校的德育课程第三讲德育课程目标定位(4学时)一、目标定位的纵横比较(一)中国近代以来德育课程目标定位(二)外国学校德育课程目标定位二、目标定位的基本依据(一)目标定位与经济发展(二)目标定位与政治发展(三)目标定位与社会发展(四)目标定位与文化发展三、目标定位的内在关系(一)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二)德育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四、目标定位的具体内涵(一)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二)促进“三观”教育(三)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四)强化劳动素质培养(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第四讲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安排(4学时)一、课程内容概述(一)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三)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五)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二、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的原则(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的历史发展三、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一)什么是课程标准(二)课程标准的微观分析(三)课程标准的宏观把握四、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一)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及其特点(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编写(三)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使用第五讲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准备(2学时)一、思想政治教师开学前的准备(一)开学前的准备及其重要性(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二、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前准备(一)课前准备及其意义(二)设计课时教学方案的基本程序(三)课时教学方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三、学生学习准备(一)学生学习准备的构成系统(二)学生学习准备的操作系统第六讲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组织(6学时)一、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肯定性的评价(二)否定性的评价(三)兼容性的评价(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二)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三)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四)课堂教学模式三、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联系(一)国外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联系(二)我国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联系第七讲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4学时)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概述(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的含义和意义(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二、思想政治学科学的评价(一)评学的依据:学业成绩检测(二)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三、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一)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第八讲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法(6学时)一、思想政治学科施教方法概述(一)思想政治学科施教方法及其意义(二)思想政治学科常用施教方法简介二、现代启发式及其运用(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及其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二)启发式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三)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四)思想政治学科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五)思想政治学科提高觉悟的教学方法第九讲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艺术(12学时)一、教学艺术概论(一)教学是一门艺术(二)教学艺术的本质(三)教学艺术风格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艺术分论(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语言艺术(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导入艺术(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提问艺术(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板书艺术(五)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组织管理艺术(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小结艺术(七)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幽默艺术第十讲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究(4学时)一、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研究概述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究的程序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文的撰写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142004编写人胡田庚课程名称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审核人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学位基础课使用教材《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讲义教学参考资料1.钟启泉主编:《国外课程改革透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5.邹尚志主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使学员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投身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方法指导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问题,也要注意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的动态,关注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2.加强学习交流和案例剖析。学员都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经验,学员之间要加强交流,相互启发提高。同时,在学习中要注意对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探讨,从中获得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启迪。3.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尤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努力把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改革的发展进行探索。●本课程的重、难点重点: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难点:思想政治学科实践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讲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4课时)一、什么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一)传统教育(二)现代教育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一)传统教育的弊病(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三)正确看待传统教育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一)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有多种认识(二)在认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三)讨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要注意几个问题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一)如何使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二)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发展五、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二)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三)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策略第二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4课时)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一)20世纪的三次课程改革(二)第二次课程改革及其特点、影响(三)第三次课程改革及其特点、影响(四)当代世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二、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文革”结束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四、“文革”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及面临的问题(一)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第三讲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6课时)一、建国后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历史发展(一)发展进程(二)留给我们的思考二、85年以来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回顾三、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存在的几个问题(一)传统教学方法与新教学观念的冲突。(二)现代教学条件与传统教学手段尚未整合。(三)“活动课”上少活动或“讲”活动。(四)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新的评价体系脱节。第四讲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设计研究(8课时)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调整(一)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必要性(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三)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二、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历史演变三、我国最新中学德育课程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四、初中德育课程课程标准及其实施(一)初中德育课程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二)初中德育课程课程标准的教材呈现(三)初中德育课程的管理与实施五、高中德育课程设计的改革(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理念(三)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思路(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各模块设计思路介绍第五讲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研究(4课时)一、教学生活化的涵义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历史经验的借鉴。(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现实发展的要求(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方略(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二)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四)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五)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第六讲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研究(8课时)一、活动教学概述(一)我国活动教学的背景(二)活动教学的含义和特征(三)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点(四)活动教学的价值(五)西方现代活动教学的特点与展望二、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一)思想政治课实施活动教学的必要性(二)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及其特点(三)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结构(四)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五)中学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六)实施活动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七)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面临的困惑第七讲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8课时)一、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一)互动方式的多边性(二)学习情境的合作性(三)价值取向的个体性(四)目标达成的全面性(五)选择使用的综合性二、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一)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二)有意义学习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心理学依据(三)接受——发现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两个逻辑起点三、教学改革中值得探讨的教学方法介绍(一)案例教学法(二)探究教学法(三)情境教学法第八讲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研究(8课时)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及其特点(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性教学(三)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与历史上的研究性教学(四)思想政治课的研究性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性教学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五)人本主义理论三、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现实价值(一)对国家来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二)对学校来说,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三)对学生来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四)对教师来上,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契机。三、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一)问题解决式。(二)案例探析式。(三)课题研究式。(四)活动设计式第九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改革研究(4课时)一、当前教学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一)转化评价功能: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教学评价的改革重点三、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及实施建议四、我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和发展趋势
《青少年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142005编写人秦在东课程名称青少年心理学审核人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张文新等主编,《心理学与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教学参考资料1.约翰.麦克里奥德,《心理咨询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版2.王卫红主编,《心理学通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人民教育出版社,《青少年心理专题》,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青少年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兼具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学科,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硕士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并提高其心理辅导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该学科的学习,使硕士生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理论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学习方法指导本课程的要求是:明确处于青少年阶段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以及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学任务,使研究生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并根据所学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要努力使研究生掌握严谨的科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要注意养成研究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时拟多使用例证或案例,并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某些内容可以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本课程的重、难点第一讲关于青少年期及其发展问题第三讲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及其对心理的影响第四讲关于青少年的智慧发展因素第六讲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章关于青少年期及其发展问题【本章的基本内容】一、青少年期的划分二、青少年心理学的界说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五、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征【本章的重点及核心知识】1.青少年期的划分2.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概括地认识,初步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展心理学的产生过程。2.理解并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术语: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种系发展、遗传、环境、关键期、年龄特征、社会化。3.理解并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其方法论体系【本章的基本内容】一、主要心理学派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本章的核心知识】主要心理学派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本章的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主要心理学派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2.使学生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第三章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及其对心理的影响【本章的基本内容】一、青少年生理的变化二、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三、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四、青春期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本章的核心知识】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本章的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青少年生理变化的特征以及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2.使学生理解性成熟对性意识发展的规律。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渡过青春期的方法。第四章关于青少年的智慧发展因素【本章的基本内容】一、关于认知的概述二、青少年注意的发展及其特征三、青少年感知觉的发展及其特征四、青少年记忆的发展及其特征五、青少年想象的发展及其特征六、青少年言语发展的特点七、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八、青少年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九、青少年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十、青少年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十一、青少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章的核心知识】青少年智慧因素的构成青少年思维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本章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青少年智慧因素的构成有一个系统地认识,初步了解青少年智慧因素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对青少年的认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把握。2.理解并掌握青少年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培养技巧。第五章青少年情感的发展问题【本章的基本内容】一、情感的概述二、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三、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四、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本章的核心知识】青少年期情感发展的特点培养健康情绪的途径【本章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并认识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2.使学生了解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能正确分析诸成因的内在关联性。3.理解并掌握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第六章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本章的基本内容】一、人格的概述二、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三、青少年需要的发展四、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五、气质的内涵及其在青少年期的特点六、青少年性格的发展七、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本章的核心知识】人格基础理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本章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人格理论有一个概括地认识,初步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人格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格发展的基本特点。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青少年人格动力发展、人格调控系统发展、人格表征系统发展的基本特点。3.理解并掌握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的基本原理和途径。第七章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本章的基本内容】一、品德的概述二、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三、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四、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诊断及矫正【本章的核心知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诊断及矫正【本章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初步了解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2.了解并掌握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的技术。3.理解并掌握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诊断及矫正手段。第八章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特点【本章的基本内容】一、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归因理论二、人际关系三、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四、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特点五、创设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六、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本章的核心知识】人际交往及归因理论青少年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的特点【本章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学理论。2.使学生了解青少年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的特点。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创设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第九章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本章的基本内容】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三、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矫治【本章的核心知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青少年心理障碍及其矫治。【本章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正确分析其影响因子。2.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3.理解并掌握常见心理障碍矫正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142006编写人陈华洲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审核人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郑永廷主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教学参考资料1.郑永廷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1版。2.王衡之、王培智主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团结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3.宋重冰主编:《桥船之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档案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4.冷浩然、唐志龙、罗剑明主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哲学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中学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总结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内容、理论内容和环境内容的新变化,探讨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发展,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新成果,形成了充实、完善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纵向发展结构,本课程分五大篇系统介绍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认识方法、工作方法、调节评估和研究提高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各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依据、功能和特点,初步掌握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本领以及分析、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习方法指导1.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如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矛盾分析、联系发展、唯物史观的观点。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想方法,均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2.经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那些以搜集、整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事实资料为基本形式,揭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方法。如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自我省察研究方法。3.理论思维与价值分析方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研究活动中,学生不仅应运用从分析到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思维方法来揭示,把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应运用价值分析方法来认清各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培育“四有”新人,对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价值意义。4.现代科技方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习中,应借鉴、移植、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统计学方法、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等。●本课程的重、难点1.重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涵义,特点及体系建构,中西方中学思政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的创新,思政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方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研究方法,教育者自我修养方法。2.难点:中学思政方法论的体系建构,中西方中学思政方法比较,思政方法创新,预测方法,思想信息的失真与返真,思政决策的程序,思政教育实施方法与艺术,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方法等。●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篇概要第一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体系建构第一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涵义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与特点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特点第三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结构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层次结构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建构第二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中国古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二、中国古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第二节西方国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西方国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二、当代西方国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三、当代西方国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第三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改革第一节坚持继承与改革的统一一、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二、坚持在改革的过程中赋予传统方法新内容第二节继承党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良传统一、党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良传统产生的根源第三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一、邓小平改革创新教育方法的贡献二、人民群众对新时期教育方法的探索第四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条件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第二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第四章思想信息的获取方法第一节获取思想信息的途径和时机一、获取思想信息的途径二、获取思想信息的时机第二节社会调查方法一、调查方法的作用与要求二、调查的具体方式方法三、调查的艺术与技巧第三节观察体验方法一、观察体验方法的作用与应用原则二、观察体验方法的类型与方式三、观察的程序与局限第四节思想预测方法一、思想预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二、思想预测的条件和步骤三、思想预测的具体方法四、思想预测的困难和局限性第五章中学生思想信息的分析方法第一节思想信息的分析及其优化一、思想信息分析的作用二、思想信息分析的特点三、思想信息分析的优化第二节思想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法二、系统分析法三、因果分析法四、比较分析法五、定性定量分析法第六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第一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作用和特点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作用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点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原则第二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方法和类型一、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二、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三、确定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四、集团决策和个人决策第三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程序一、确定内容和目标二、提出可行性方案,解决“怎么做”三、进行方案评估与选优,解决“怎么样”四、组织方案实施第三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第七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第一节理论教育法一、理论教育法的根据二、理论教育法的具体方法三、理论教育法的条件第二节实践教育法一、实践教育法的根据二、实践教育法的方式及发展第三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三、批评与自我批评运用的条件第八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第一节疏导教育法一、疏导教育法的涵义二、疏导教育法的具体方式三、疏导教育法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比较教育法一、比较教育法的涵义二、比较教育法的具体运用三、运用比较教育法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典型教育法一、典型教育法的作用二、典型教育法的类型三、运用典型教育法应注意的问题第四节自我教育法一、自我教育法的条件二、自我教育的若干方法第五节激励、感染教育法一、激励教育法二、感染教育法第九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第一节预防教育法一、预防教育的重要性二、预防教育的具体办法第二节心理咨询法一、心理咨询的运用范围二、心理咨询的具体运用第三节思想转化法一、思想转化法的基本要求二、思想转化法的具体途径第四节冲突缓解法一、冲突的类型及其产生的条件二、冲突缓解法的具体实施第十章综合教育法第一节综合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一、综合教育及综合教育法二、综合教育的必要性三、综合教育的条件第二节综合教育的主要方式一、主从式综合方式与并列式综合方式二、协调式综合方式与交替式综合方式三、渗透式综合方式与融合式综合方式第三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综合与良性循环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形成良性循环的综合方式第四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评估方法第十一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调节方法第一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方法一、信息反馈的作用与要求二、信息反馈的主要方法第二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方法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调节的涵义及作用二、调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第三节建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节机制一、掌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节的特点二、健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节系统第十二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检测评估方法第一节检测评估的意义和原则一、检测评估的意义二、检测评估的原则第二节检测评估的指标与程序一、检测评估的指标内容二、检测评估的程序第三节检测评估的类型和方法一、检测评估的类型二、检测评估的方法第四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方法一、总结的作用二、总结的方法第五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高方法第十三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第一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有科学方法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有科学方法第二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一、选择研究课题二、提出研究设想三、搜集整理资料四、撰写研究报告第三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一、研究的方法二、研究的技巧第十四章教育者修养提高方法第一节教育者修养提高的重要性一、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育者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第二节教育者修养提高的途径和方法一、先当学生再当先生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把学习、工作、研究结合起来四、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第三节教育者的工作艺术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的涵义及特点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三、几种主要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
《教育法专题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142007编写人高宏贵课程名称教育法专题研究审核人学分2学时36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使用教材李晓燕主编:《教育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教学参考资料1.黄葳主编:《教育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李晓燕主编:《教育法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郑良信著:《教育法学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杨颖秀主编:《教育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成有信主编:《教育法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6.潘世饮等主编:《教育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向学员讲授教育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教育法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使学员在弄懂教育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教育法的本质、特征、学科体系及其主要内容,从而为学员从事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教育法理论支持,并使学员掌握教育法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学员在修完本课程后,写出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思想和学术水平的法学科研论文。●学习方法指导本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1.尊重法典法。教育法专题研究包括教育法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等方面的研究,而无论研究哪个方面的问题都必须忠实于教育法典。2.历史分析法。研究教育法必须研究我国教育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性,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然要根据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3.理论联系实际法。要研究教育司法、执法和守法都离不开联系社会实际。4.案例分析法。任何法律课程的研究除了理论研究外,都离不开实证研究,而案例分析法则是很好的也是必须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5.比较研究法。即通过中外教育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比较研究,借鉴外国或者外地区教育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先进经验,从而为提高我国教育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水平服务。●本课程的重、难点本课程研究的重点是教育立法、教育执法和教育司法;难点是教育法规、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责任事故的认定与处理。●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章教育法概述(4学时)知识点:1.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含义和范围。2.教育法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3.教育法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难点是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含义与内容一、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法学的基本含义三、教育法学的基本内容四、学习和研究教育法学的意义第二节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二、国外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我国教学法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四、教育法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一、教育法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论基础二、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三、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法规与教育法律关系(4学时)知识点:1.教育法规的概念、价值与社会功能2.教育法规的地位与体系。3.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4.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与构成要件。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教育法规的价值、社会功能与体系;难点是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及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第一节教育法规的概念、价值与社会功能一、教育法规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二、教育法规的价值与社会功能第二节教育法规的体系与地位一、教育法规的体系二、教育法规的地位第三节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一、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之间的关系二、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二、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三章教育法制(3学时)知识点:1.教育法制的概念、社会基础、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2.我国教育法制的历史沿革3.完善我国教育法制的基本途径重点、难点:重点是教育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难点是完善我国教育法制的基本途径。第一节教育法制概述一、教育法制的概念二、教育法制的社会基础三、教育法制的基本原则四、教育法制的基本内容第二节我国教育法制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古代教育法制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二、我国近代教育法制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三、新中国教育法制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特点第三节完善我国教育法制的基本途径一、加快教育立法步伐,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体系二、普及教育法律知识,提高人们遵守和执行教育法规的自觉性三、明确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坚决制裁违反教育法的行为第三章教育立法(3学时)知识点:1.教育立法的概念、依据和原则2.教育立法的程序重点、难点:重点是教育立法的概念、依据和原则;难点是教育立法的程序第一节教育立法的概念、依据和原则一、教育立法的概念二、教育立法的依据三、教育立法的原则第二节教育立法的程序一、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二、权力机关制定教育法律的程序三、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律的程序第五章教育执法(3学时)知识点:1.教育执法的概念、特征和原则2.教育执法的内容与方式3.对违反教育法行为的法律制裁4.有关教育法律的救济措施重点、难点:重点是教育执法的特征、原则与方式;难点是对违反教育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以及由于教育执法引发的法律纠纷的救济方式第一节教育执法概述一、教育执法的含义和特征二、教育执法的原则三、教育执法的内容与方式第二节对违反教育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一、违法的概念与种类二、法律制裁的含义与方式第三节有关教育执法的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概念与方式二、行政申诉制度三、行政复议制度四、行政诉讼制度五、行政赔偿第六章教育法律责任(5学时)知识点:1.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种类与归责原则2.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3.学校教育事故的认定及相关主体的侵权法律责任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学校教育事故的法律责任;难点是学校教育事故的认定以及相关主体的侵权法律责任第一节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种类与归责原则一、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归责要件四、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第二节学校事故及其责任认定一、学校事故的含义与特点二、学校事故发生的原因三、学校事故责任的认定四、学校事故的防范第三节相关主体的侵权法律责任一、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二、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四、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教师或者学生的侵权责任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研究(5学时)知识点:1.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和基本结构2.教育法的基本内容3.教育法实施的保障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和基本内容;难点是教育法实施的保障。第一节《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及其基本结构一、《教育法》的立法背景与宗旨二、《教育法》的立法原则三、《教育法》的法律地位与基本结构第二节《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一、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三、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四、教育法律责任第三节《教育法》实施的保障一、《教育法》实施的立法保障二、《教育法》实施的执法保障三、《教育法》实施的司法保障四、《教育法》实施的守法保障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研究(5学时)知识点:1.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作用、意义与主要特点2.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3.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4.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作用和主要内容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难点是理解和掌握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第一节《义务教育法》的产生、特点和意义一、义务教育与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二、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作用与意义三、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主要特点第二节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一、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目的二、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三、义务教育的管理、学校设置与学制四、义务教育的经费与基本建设投资五、义务教育的师资六、实施义务教育的原则七、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第三节义务教育实施的条件一、充足的教育经费是普及义务教育必备的经济条件二、师资配备的质量与数量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前提条件三、提高全民对实施义务教育的认识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观条件四、落实违反义务教育者的法律责任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有力保障第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研究(4学时)知识点:1.我国《教师法》的立法宗旨和适用对象2.我国《教师法》的主要内容3.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我国《教师法》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第一节我国《教师法》的立法经过、立法宗旨与适用对象一、我国《教师法》的立法经过二、我国《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三、我国《教师法》的适用对象第二节我国《教师法》的主要内容一、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二、教师管理制度三、教师待遇及其保障四、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
《中外德育学科比较教育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142008编写人唐克军课程名称中外德育学科比较教育研究审核人学分3学时36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使用教材本人讲义,即将出版。教学参考资料1.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2.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德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3.陈立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4.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5.AnneColby…[etal.]:Educatingcitizens:preparingAmerica’sundergraduatesforlivesofmoralandcivicresponsibility,2003,byth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6.DerekHeater:AHistoryofEducationforCitizenship.RoutledgeFalmer.20047.JamesA.Bank,ed:Diversityandcitizenshipeducation:globalperspectives.Jossey-Bass,20048.JohnAhier,Johnbeck,RobMoore:GraduateCitizen?——Issuesofcitizenshipandhighereducation.RoutledgeFalmer,20039.WalterC.Parker:Teachingdemocracy.Teacher10.MarshallWelch:NewPerspectivesinServicelearning,InformationAgePublishing.200411.LiamGearon(ed):LearningtoTeachCitizenshipintheSecondarySchool.RoutledgeFalmer.200312.WilliamK.Cummings(ed):ValuesEducationforDynamicSocieties:IndividualismorCollectivism.2000教学参考资料13.MarshallWelch(Ed):DemocraticSchools,andDemocraticGoo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农业大学《商务应用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利学院《电波传播概论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东方学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维与教育创新创业》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玉职业技术学院《混凝土结构与性能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医用红外热像仪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Unit 5 The Monarch's Journey Understanding ideas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一册
-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模式识别技术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化工软件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企业规章制度修订方案
- 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作业改革新视角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方法(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T CNAS 22-2021)
- 史上最完善IPD培训资料华为IPD培训资料
- 2024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选必上、中)及详细答案
- 《选材专项训练》课件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装平台和架体检查验收表
- 小儿麻疹的护理查房
- DL-T 2574-2022 混流式水轮机维护检修规程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分享课件
- GB/T 19830-2023石油天然气工业油气井套管或油管用钢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