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_第1页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_第2页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_第3页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_第4页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第一篇: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目录1.0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2.0概述3.0验证目的4.0文件小组成员名单5.0范围6.0验证标准7.0内容8.0再9.0最终评价及验证报告1.0方案的起草与审批验证名称验证方案编号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制定部门日期审核部门日期批准部门日期2.0概述我司最终的包装采用袋,该袋由透明塑料薄膜PET和纺粘烯烃TYVEK1073B医用纸构成,具有高透气性、灭菌效果好等优点。此类包装经杜邦试验室5年时间十分苛刻条件下的货架试验,证明能充分保证产品在有效期内的安全使用。我公司现有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专用封口机一台,型号为OPL-200-MD。该封口机的工作模式分为自动封口和手动封口两种,但封口工作原理相同,为封口机压架下压、恒温封口、保压降温。该封口机为自动控制系统,操作方便,且使用状态良好。OPL-200-MD封口机参数:封口宽度:10mm;最大封口长度:200mm;温度最小刻度:1℃时间最小刻度:0.1s3.0目的根据ISO13485:2003的要求,对灭菌袋封边机进行有效性验证,以保证医疗器械的持续安全有效。4.0小组成员名单姓名部门职责组长,负责方案的起草和结果的审核。负责按方案进行进行测试、检验和数据的收集。负责验证测试实验数据的复核和监督。负责方案审批、结果的批准。5.0确认范围本确认方案仅适用于对本公司人工晶体袋的包装过程确认。6.0依据及标准依据标准:ISO11607-1:2006、ISO11607-2:2006参考文件:GB/T19633-2005EN868-5:1999GB/T14233.2-2005GB12085.3-89EN868-5:1999EN868-1:1997ASTMF1980:2002/GB15980-1995GB7918.2ISO11138-2:1994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确认指南、EN868包装控制文件加速老化作业指导书设备管理及维护程序《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实施细则(试行)》及相关附录。7.0确认项目7.1包装材料和系统的7.1.1包装材料的选择评价包装材料的选择评价内容包括:·选用的包装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选用的包装材料的毒理学特性;·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包装材料的微生物屏障特性;·包装材料与过程的相适应性;·包装材料与标签系统的相适应性;·包装材料与贮存运输过程的适合性。7.1.1.1包装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评价目的:可供选择的包装材料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能符合产品要求。评价项目:对包装材料进行物理特性(如外观、克重、厚度、透气性、耐水度、撕裂强度等)、化学特性(如薄膜的溶出物指标、pH值、氯、硫含量等)的评价。判定方法:通过确认供应商提供的质量保证书。7.1.1.2包装材料的毒理学特征评价项目:确认包装材料不应释放出足以损害健康的毒性物质。评价项目:对包装材料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皮内反应试验、皮肤致敏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和溶血试验;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生物相容性与毒性测试报告。7.1.1.3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评价目的:确认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评价项目:外观、热封强度、包装完整性。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测试报告。7.1.1.4包装材料的微生物屏障特性评价目的:确认包装材料对微生物的屏障特性,以确保维持灭菌后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对袋(PET/PE薄膜+医用透析纸包装)进行微生物屏障特性试验。判定标准:按ISO11607-1:2006附录C测定。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微生物阻隔测试报告验证。7.1.1.5包装材料与过程的相适应性评价目的:确认包装材料与过程的相适应性。评价项目:1)袋的生物负载量;2)袋的热封强度、后产品无菌性A、袋的生物负载量验证方法:按GB15980-1995附录C进行。具体如下:1.0样品制备抽取10个灭菌袋放在百级净化工作台上,作为试验样品待用。2.0供试液制备在无菌条件下,将的浸有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在袋内壁涂抹全部表面,然后放在装有10ml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内充分振荡(振荡80次以上)待用。3.0试验方法a)用无菌吸管取出供试液1ml放在装有9ml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内,充分混合均匀;b)另取一只无菌吸管从a)步骤的试管中取出1ml供试稀释液放入灭菌平皿,将每样取5份平行样;c)在以上平皿中注入约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15ml,混匀,待凝固后,在37℃±1℃的恒温箱中放置培养48h。d)检验方法参照GB7918.2规定执行。e)判定标准若每组平皿平均菌数≤100cfu,则判供试品合格。若每组平皿平均菌数>100cfu,则判供试品不合格。B、适应性评价项目:袋的热封强度、后产品的无菌性。验证方法:1)取15个袋放在百级净化工作台上,在其中的10个袋中转入10片生物指示剂(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和产品。2)对上述15个灭菌袋按正常工艺封口。3)将装有生物指示剂的袋放入器中按正常工艺,同时测量剩余5个袋的热封强度。4)灭菌后取出生物指示剂在在37℃±1℃的恒温箱中培养7天,观察有无菌落生长。同时对其中的5个灭菌袋测量热封强度。注:步骤3)和4)中的热封强度测试方法参考EN868-5:1999。7.1.1.6包装材料与标识系统的相适应性评价目的:包装材料与标签系统在确定的条件的的适应性。评价项目:1)标签系统在灭菌前应保持完整和清晰;2)标签系统不会因过程而导致难以辨认;3)标签系统不会引起墨迹向产品迁移。判定方法:1)在产品已完成正常工艺准备的情况下随机抽取100片产品由具有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的检验人员在规定的距离、光照下进行观察,检验灭菌袋是否完整、标签是否完整和清晰。2)将此100片产品用多孔的袋子装好,和其它产品一同按正常工艺进行处理。3)灭菌后取出此100片产品,在规定的距离和光照条件下观察标签是否完整、清晰;4)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此100片产品后标签墨迹是否向外迁移。注:以上观察距离为25cm~50cm,光照条件为室内照明灯具全开。7.1.1.7包装材料与贮存、运输过程的适合性评价目的:在规定的贮存、运输条件下,包装材料是否能保证其特性。判定方法:按照GB12085-89标准进行跌落试验,观察袋封口是否完整。具体操作如下:1)试验对象:具有代表性的包装箱,此处为装有280片具有外包装产品的包装箱。2)试验数量:1箱;试验高度:1000mm;指定区域:平整的水泥地面第二篇: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报告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报告1.0包装材料和系统的验证1.1包装材料的选择评估内容:1.1.1包装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评价目的:可供选择的包装材料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能符合产品要求。评价项目:对包装材料进行物理特性(如外观、克重、厚度、透气性、耐水度、撕裂强度等)、化学特性(如薄膜的溶出物指标、pH值、氯、硫含量等)的评价。判定方法:通过确认供应商提供的质量保证书验证。判定结论:1.1.2包装材料的毒理学特征评价项目:确认包装材料不应释放出足以损害健康的毒性物质。评价项目:对包装材料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皮内反应试验、皮肤致敏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和溶血试验;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生物相容性与毒性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1.1.3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评价目的:确认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评价项目:外观、热封强度、包装完整性。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1.1.4包装材料的微生物屏障特性评价目的:确认包装材料对微生物的屏障特性,以确保维持灭菌后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对灭菌袋(PET/PE薄膜+医用透析纸包装)进行微生物屏障特性试验。判定标准:按ISO11607-1:2006附录C测定。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微生物阻隔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1.1.5包装材料与灭菌过程的相适应性A、灭菌袋的生物负载量验证项目:灭菌袋的生物负载量验证依据:按GB15980-1995、GB7918.2试验结论样品编号平行取样总数平均菌数稀释倍数(10-1)结果(cfu/件)1234512345678910结论备注B、灭菌适应性验证项目:无菌性、灭菌袋的热封强度验证依据:ISO11138-2:1994、EN868-5:1999无菌性检测:样品12345678910测试结果结论灭菌袋热封强度检测:编号数据灭菌袋灭菌前的热封强度灭菌袋灭菌后的热封强度1234512345测试结果结论1.1.6包装材料与标识系统的相适应性评价目的:包装材料与标签系统在确定的灭菌条件的的适应性。评价项目:1)标签系统在灭菌前应保持完整和清晰;2)标签系统不会因灭菌过程而导致难以辨认;3)标签系统不会引起墨迹向产品迁移。验证依据:ISO11607-1:2006试验结论分类数据灭菌前灭菌后标签是否完整清晰是否符合规定标签是否清晰墨迹是否迁移测试结果结论1.1.7包装材料与贮存、运输过程的适合性评价目的:在规定的贮存、运输条件下,验证包装材料是否能保证其特性。评价项目:灭菌袋封口完整性。验证依据:GB12085-89试验结论:1.2稳定性试验1.2.1加速老化评价目的:灭菌袋在有效期内始终能保持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抗张强度、延伸率、微生物阻隔能力。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1.2.2真实老化评价目的:灭菌袋在有效期内始终能保持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抗张强度、微生物阻隔能力。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1.3提供的信息评价目的:标签、说明书、外包装等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能是否能提供规格、批号、有效期、贮存条件、灭菌方式等信息。评价项目:标签、说明书上的内容及形式验证依据:ISO11607-1:2006试验结论类别编号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能否提供规格、批号、贮存条件、灭菌方式等信息A1~10B1~10C1~10检查结果结论2.0包装过程确认2.1安装鉴定2.1.1设备确认设备(封口机)确认事项列表项目描述检查结果完成/状态未完成/不需要1设备是否记录在册2确认设备安装处预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以生产以及维护、调节和清洁等3检查设备的紧固和松动部件是否安装无4确认主电路开关存在、有标识并运行正常5确认加热控制器存在、有标识并运行正常6确认当电压有一定波动时设备可以运行7确认仪器操作者已接受相关培训并给出8确认设备能否运行正常2.1.2人员资格确认项目描述检查结果完成未完成/不需要1操作员是否满足岗位要求2培训记录是否齐全2.1.3计量器具确认计量器具确认表验证目的:确认设备附属量具和检测仪器均经过校验验证要求:确认设备附属量具和检测仪器均经过校验并在有效期内验证依据:ISO11607-1、2-2006序号量具名称量具编号检定单位检定日期结论1○合格○不合格2○合格○不合格3○合格○不合格综合结论:2.2运行确认(OQ)2.2.1参数优选试验2.2.1.1参数区域中值确认表评价目的:确认热封参数区域的中值有效性。评价项目:温度、时间验证依据:EN868-1:1997EN868-5:1999试验结论检测项目涂胶转移试验热封强度试验包装完整性检测结论样品编号第1点值第2点值第3点值1////2////3//4//5////6////综合结论2.2.1.2参数区域确认表评价目的:确认热封参数的区域。评价项目:温度、时间验证依据:EN868-1:1997EN868-5:1999试验方法:1.0通过调整工艺参数的范围设定,寻找合适的失败条件,并重复试验3次,应符合要求。由于压力维持时间和发热体作用时间之差的变化对过程的输出性能影响不明显,因此,仅仅对温度和发热体维持时间做挑战试验。2.0样品制备检测项目数量温度(℃)发热体维持时间(s)压力维持时间与发热体作用时间之差(s)样品编号1313031231304133135214313531531354163140317314041831453193145413.0将各组样品进行包装完整性测试。试验方法见EN868-1:1997附录F。试验结论项目编号包装完整性试验结论123123456789综合结论2.2.2参数确认评价目的:确认热封最佳参数区域在试产阶段的有效性。评价项目:温度、时间验证依据:EN868-1:1997EN868-5:1999灭菌袋试验样品批号:样品数量:试验结论编号热封性能的剥离测定热封处剥离强度测试包装完整性检测胶转移试验结论A1~A10///B1~B10///C1~C10///A11~A20///B11~B20///C11~C20///A21~A30///B21~B30///C21~C30///A31~A40///B31~B40///C31~C40///综合结论2.3性能鉴定(PQ)2.3.1运行试验评价目的:确认热封最佳参数区域在量产中的有效性。评价项目:温度、时间验证依据:EN868-1:1997EN868-5:1999灭菌袋试验样品批号:样品数量:试验结论编号热封性能的剥离测定包装完整性检测胶转移试验结论灭菌前灭菌后灭菌前灭菌后灭菌前灭菌后A11~A20////B11~B20////C11~C20////A21~A30////B21~B30////C21~C30////A31~A40////B31~B40////C31~C40////试验记录2:编号灭菌前热封剥离强度值(N/15mm)灭菌后热封剥离强度值(N/15mm)结论12345678910ABC综合结论:2.3.2加速老化试验1)纸/塑剥离测定、剥离强度测试、完整性检测、胶转移和盖材撕破检查试验评价目的:灭菌袋在有效期内始终能保持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纸/塑剥离测定、剥离强度测试、完整性检测、胶转移和盖材撕破检查验证依据:EN868-1:1997EN868-5:1999灭菌袋试验样品批号:样品数量:试验结论表1:纸/塑剥离测定、完整性检测、胶转移和盖材撕破检查表编号热封性能的剥离测定包装完整性检测胶转移试验结论灭菌前灭菌后灭菌前灭菌后灭菌前灭菌后A11~A20////B11~B20////C11~C20////A21~A30////B21~B30////C21~C30////A31~A40////B31~B40////C31~C40////结论表2:热剥离强度测试编号灭菌前热封剥离强度值(N/15mm)灭菌后热封剥离强度值(N/15mm)结论12345678910ABC结论2)无菌性检测试验评价目的:灭菌袋在有效期内始终能保持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无菌性。验证依据:ISO11138-2:1994灭菌袋试验样品批号:样品数量:试验结论编号灭菌后的培养没灭菌的培养结论12345678910ABC结论加速老化试验综合结论:2.3.3实时老化试验1)纸/塑剥离测定、剥离强度测试、完整性检测、胶转移和盖材撕破检查试验评价目的:灭菌袋在有效期内始终能保持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纸/塑剥离测定、剥离强度测试、完整性检测、胶转移和盖材撕破检查验证依据:EN868-1:1997EN868-5:1999灭菌袋试验样品批号:样品数量:试验结论表1:纸/塑剥离测定、、完整性检测、胶转移和盖材撕破检查表编号热封性能的剥离测定包装完整性检测胶转移试验结论A4~A6//B4~B6//C4~C6//A7~A9//B7~B9//C7~C9//A10~A12//B10~B12//C10~C12//结论表2:热剥离强度测试编号热封剥离强度值(N/15mm)结论1-11-21-32-12-22-33-13-23-3A1~3B1~3C1~3结论2)无菌性检测试验评价目的:灭菌袋在有效期内始终能保持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无菌性。验证依据:ISO11138-2:1994灭菌袋试验样品批号:样品数量:试验结论编号灭菌后的培养结论123124h72h120h168h24h72h120h168h24h72h120h168hABC结论实时老化综合结论:3.0综合结论第三篇:医疗器械灭菌包装工艺验证医疗器械灭菌包装工艺验证(一)(2007-04-1622:10:29)转载▼分类:闲谈包装(原创)这是本人最新写的几篇关于医疗器械灭菌包装方面的系列论文之一,可能很专业枯燥,不是很适合每位读者来阅读!我相信对大多数从事包装相关职业的人来说,包装工艺验证应该是个非常陌生的名词,因为它首先不是个理论型的词汇,所以在一般大学或职业技术学校的教科书里是没有这个名词。而确切的说,撇开包装工艺这个定语不说,验证这个概念本身应该是个典型的工业领域的词汇,常用的工业领域有IT半导体行业、制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由此可以看的出,验证是个严谨的词汇,因而被应用于一些工艺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对要求非常高的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包装工业领域了解验证的人少的原因,因为很明显,包装工业一直都不是一个对安全性或稳定性非常敏感的行业。但当包装与其内在被包装物结合在一起考虑时,内在包装物对包装的要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典型的比如本文的主题-医疗器械灭菌包装(下文简称MDSP,MedicalDeviceSterilizationPackaging)。还是先来看看相关标准法规对MDSP工艺验证的规定:首先是ISO13485-2003,这是个修改继承了ISO9001等通用型质量管理体系而专门适用于医疗器械制造行业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其中明确规定了对那些‘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不能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等手段加以确认的工艺,就必须对其进行验证,但仅包括在产品或服务交付以后问题才显现的工艺’,很明显,包装热封封口工艺和灭菌工艺是两个最典型的需要验证的工艺,因为他们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手段确认其符合预期的设计要求,并且只能在产品或服务被使用的那一刻才能最终确认是否存在问题。接下来的是欧盟医疗器械指令中关于CE认证的部分,其中明确规定了包装和灭菌之类的工艺验证报告和产品技术图纸和规格类等文件一起,是组成CE技术文件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就是说,要想获得CE认证,包装工艺验证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此,比如你有一系列产品,按照ISO11607-2006的要求,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最有挑战的产品,比如最重、尺寸最大、有尖锐突出部分等,并对其进行包装工艺验证,然后用一份书面化的文档描述你选择这个最有挑战产品的合理化理由并归档成验证报告的一部分,就可以证明这一系列产品都是经过包装验证的。最后一个涉及到医疗器械灭菌包装工艺验证的相关标准是ISO11607-2006,它同时也是一个最直接、最细致的关于MDSP工艺验证的标准,其第二部分明确规定了预成型无菌阻隔系统(PSBS)和无菌阻隔系统(SBS)的生产商要对其生产过程中必要的热封工艺进行验证。然而遗憾的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医疗器械包装供应商还没有对其生产过程中必须的热封工艺进行系统化的验证,而相关的知识和培训也是非常缺乏的。虽然上述三个法规都规定了MDSP工艺验证的必要性,但这些标准所给出的有关MDSP工艺验证的概念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的,宽泛的说,工艺验证被解释成一个文件化的过程,就是把那些任何和产品包装质量连续稳定性有关系的因素和信息文件化并形成验证报告的这么一个过程。而按照GHTF(TheGlobalHarmonizationTaskForce,全球医疗器械标准和法规协调组织,主要负责协调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有关医疗器械的标准和法规的统一和协调)于2004年给出的一份名为《ProcessValidationGuidance》的文件中所给出的解释,验证程序就是一个确保工艺流程连续稳定的方案,但最后还是要以文件化的形式非常系统的给出一份验证报告并有相关的实验数据来支撑这个报告。当然GHTF的这份文件是适合许多医疗器械生产中所用到的工艺的,比如灭菌、注塑等,不单单只针对包装工艺,而且FDA也推荐这份指导性文件作为医疗器械制造商进行工艺验证的参考。写到这里,笔者又不得不来澄清两个在国内业界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其中涉及到中文和英文的对等翻译问题。第一个是Verification,直译的是确认、查证之类的意思,是个包含范围比较小、强度比较弱的概念,可以是用简单的数据、实验或图纸证明某项设计符合预期的要求,比如用样品实际的热封强度数据证明其符合预期设定的范围;第二个是Validation,这就是本文提到的验证的概念,是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包含一系列收集各类方案、证据和数据用以证明包装工艺的连续稳定性。区别这两个概念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笔者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是把Verification译为确认,把Validation译为验证,而后来我得知行业某权威公司正好和我相反,我也只能跟随他们的叫法了。但在本文里,验证还是指的是Validation的概念,而笔者相信,这也是国内流行的同时又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叫法。待续!介绍完了MDSP工艺验证的标准法规要求和基本概念等相关信息后,让我们看看具体该如何开展MDSP工艺验证的工作,很明显,要想很好的完成MDSP工艺验证这么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一份必要的验证方案是必不可少的,这份方案由经验丰富的验证工作组提供。一份合格的包装工艺验证方案最起码应包括以下几点:1、验证的范围:如包装形式、包装材料和相关热封设备的确定,以及重新验证的条件2、工艺验证的三个必要组成部分:安装确认(InstallationQualification,IQ)、运行确认(OperationQualification,OQ)和性能确认(PerformanceQualification,PQ),很明显,这里的Qualification也被翻译成了确认,但不是那个Verification的概念3、IQ中的检查清单项目、设备操作培训记录和设备参数校验记录;OQ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和关键检测项目及其接受标准的定义、寻找最佳工艺参数区间方法的描述、相关的样品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等;PQ中的批次界定和相关样品实验方案、实验数据、验证结论等由上可以看出,除了验证范围等必要的信息外,剩下的内容都是和MDSP工艺验证的三个必要组成部分IQ、OQ和PQ相关的,下面分别重点介绍一下这三个概念:首先是安装确认(IQ),它要求明确设备是在合适的地点被正确安装的,其中包括是否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水电等附属供应设施是否齐全合适、设备参数是否校准过、设备是否具有应对生产环境参数波动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表现的如何、设备的相关软件是否验证更新过、设备操作人员是否培训过、设备的各类图纸和使用说明书是否齐全等内容,可以列表将上述要求的信息一一填入,并逐项检查是否已经完成,若全部完成,则说明IQ完成。其中设备参数校验信息表和操作员工培训表需要以附录的形式在IQ部分后面给出。其次是运行确认(OQ),它要求找到一个可以连续稳定的生产出符合预定目标产品的参数区间(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参数区间,而不单单是一个参数点),因而是验证核心,也是因产品或工艺设备不同而内容变动较多的一个。可以先初步确定OQ的大致参数范围,而这种初步确定可以依据材料基本特性、以往工作经验和有效经验历史数据;然后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确认包装这个初步确定的参数的有效性,这个设计实验的过程通常被称为DOE过程,即DesignofExperiment,具体的实验方案有很多,要根据不同的包装设计和热封设备来定,当然MDSP包装质量的接受标准和项目检测方法也在这个OQ里定义的,而值得说明的是,MDSP包装质量接受标准一般是企业自我定义的,因为现有的包装类细节性标准还是欠缺普遍适用性的,所以一般包装接受标准以企业自我标准为主,公开标准仅为参考;最后是根据这个DOE做出样品并按规定的检测方法检测相关包装项目,常规的为包装完整性、包装保护性、洁净开启性和包装外观等,可能洁净开启性这项检测指标在国内很不受重视,并且人为主观判断的因素很大,但对于手术室里使用的器械来说,这是一项关键的检验指标,美国市场对此尤其严格。如果所有检测项目的结果都达到预定的目标值,则视此参数区间为验证过的参数区间;若无法完全达到预定要求,则可能要微调参数,当然实际执行起来可能会更有技巧些,这里不便过多描述,总之,丰富的经验和对材料的熟悉都非常有助于在OQ中的快速的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区间,这也是工艺开发中经验和知识节约成本的一种体现,因为按照统计,一个完整的工艺验证是非常昂贵的。OQ中确定参数区间而非仅仅是一个参数点是必须的,因为对于一般的包装设备,如自动成型-填充-热封机和普通热封机等,热封模具的温度和空气压缩机供给的气压在正常生产的流程中是极易波动的(一定会波动,只是波动区间大小而已),如果仅仅只是给出了一个参数点而不是一个区间的话,当这种正常生产所必定产生的参数波动超出了可以事实上接受的范围,就会出现不合格产品。理论上来说,参数都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点,只是这个区间大小不同而已,当区间范围非常小时就接近一个点了,而生产时参数的位置应放在参数区间的中点,这样当有参数波动时也可以有一定的承受空间;但如果仅仅选择了一个点作为参数,假如这个点是选在参数区间的上限或下限时,那么参数有点微小波动就会出现质量稳定性的问题。最后是性能确认(PQ),它要求明确这个被选定的参数空间是可以在大批量规模生产时连续稳定的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当然PQ更像是一个质量部门意义上的产品质量稳定性控制,和工程技术部门关联性不大,而且其本身也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执行。通常的做法是在开始连续生产时的头三个批次产品中按照预定好的样品量和接受水平(AQL)取样并按OQ中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进行相关样品检测工作,并结合检测数据得出PQ报告,从而作为判断整个包装验证过程是否最终完成的依据。医疗器械灭菌包装工艺验证(三)在充分理解了MDSP工艺验证的核心IQ、OQ和PQ并设计出了合格的验证方案后,生产和技术部门的人就可以按照验证方案中的要求去完成设备的检查和确认、工艺参数区间的建立、初始三个生产批次质量连续稳定性的确认等工作,并由质量部门的人负责进行相关数据的检测并反馈到前端,如果一切都符合预期的要求,那么将这些得到的参数信息和实验数据填写到验证方案里,就可以构成一个最终的MDSP工艺验证报告。这样得到的MDSP工艺验证报告(PackagingProcessValidationReport)是我们所看到的一份经过这一系列严谨过程后的完整书面记录报告,也是我们对产品包装质量连续稳定性抱有信心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报告因包含充分的方案细节、实验项目设计和最终的实验数据,因而内容一般较多,篇幅一般也很长,在10页以上是正常的。笔者给出过的确认报告一般是20多页,当然我的合作方是我认为我们这个行业内对包装要求最高的企业,并且报告是双语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因为包装验证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非常具有公信力的公司或组织给出过详细的方案模板(笔者曾阅览过很多欧美大公司的包装验证方案,都是一个公司或一人一个样,而且有些也不算非常规范),为了让包装验证的工作标准化,一个医疗器械生产商或其包装供应商应该都要有一份适合他们自己的包装验证方案模板,以规范公司在包装验证上的工作,并统一报告模式。当然,不同产品在检测项目上的考虑点可能不尽相同,但在IQ和PQ领域以及OQ部分的DOE方面是很接近的,所以模板还是有一定的通用性。目前包装工艺验证还只是应用在MDSP领域,但基于对包装行业的深度了解,笔者认为食品和医药的包装因为也很紧密的涉及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而包装设计也非常需要包装工艺验证这个程序去确认产品包装的连续稳定性;日化和个人卫生护理类产品的包装保护性和安全性的诉求稍微比上面的产品低一个等级,但如有必要也需进行包装验证;一般工业品以及消费电子类产品的包装工艺流程太过简单,或者说自动化程度低,当然国外的有些自动化装箱设备是很先进的,对包装件完整性或密封性要求不是很严格,而重点强调的是运输流通过程中的缓冲保护性包装,因而基本上不需要很严格复杂的包装验证程序了。总的来说,包装工艺验证是个工程学上的方法论问题,它的执行与否并不涉及到产品包装设计的本质问题,但却对产品包装质量的连续稳定性有积极的帮助,因而值得去实践。最后还要澄清一下包装验证和包装质量检测的问题,虽然它们都事关产品包装安全性问题,但两者还是有深度上的差异的。包装验证是一个完整的包装工艺流程质量稳定性保证问题,它本身包含了必要的产品包装质量检测实验设计(DOE)和接受标准的描述,并要求在最终的包装验证报告里附上这些检测方案和结果,也就是说包装测试仅仅是包装验证的一小部分而已;而包装测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检测经过验证后的工艺参数区间生产出的产品包装是否符合预期设定的目标要求的,说到底,这也就是产品包装质量Validation和Verification的差别。第四篇:紫外灭菌验证验证过程中的性能确认自净式传递窗验证过程中的性能确认自净式传递窗已经过安装检查确认和尘埃粒子测试,各性能参数符合生产要求后。在自净式传递窗紫外线消毒后,通过已经过微生物学、无菌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的人员进行挑战性实验对紫外线消毒效果及消毒时间进行验证,确认紫外线消毒效果及消毒所需时间。一自净式传递窗验证程序:紫外线消毒前,将塑料管内的生物指示剂菌片无菌移入(用灭菌后的镊子)到灭菌后的培养皿中(一个培养皿放三个菌片),用灭菌后的大头针支起,尽量让菌片两面接触空气,裸露在空气中,紫外线消毒时放在自净式传递窗内合适的位置(关键部位、离高效和回风口最远的地方),开启紫外灯及自净风机开始进行消毒,分别做在消毒开始后10分钟、15分钟、20分钟三次实验,每次结束后用无菌操作的方法(用灭菌后的镊子)将培养皿中的菌片(每次一片)移入到装有枯草芽胞杆菌培养液的塑料管内拧紧,做好状态标记,放入密封容器保存。培养及结果观察:分别将消毒不同时间段取出的生物指示剂置于恒温箱中37℃进行培养,同时取一支未经灭菌的枯草芽胞菌片加入枯草芽胞杆菌培养液内的塑料管中作阳性对照,经48小时培养后,阳性对照的培养液应呈浑浊生长,培养液由红变黄。经灭菌后培养的菌片液体应澄清,培养液仍为原来的红色。经初步观察后再继续培养7天,结果仍与第一次观察的结果一样,则判为验证合格。根据培养的结果判断紫外线消毒的效果。注:生物指示剂名称: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SubtilisAtcc6633)生物指示剂性状:圆片形、红色液体生物指示剂含菌量:5×105~6CFU/片适用范围:气体灭菌有效期:一年生产厂家:上海二偏差处理:对确认过程中出现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偏差处理。1处理方法:该系统在确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制定的系统操作程序、维护保养程序、采样操作程序、检测程序和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和判定。当由于出现故障或系统出现其它原因时应该作为偏差情况进行处理立即启动偏差处理,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出该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原因后,发整改通知,要求该项目负责部门或单位立即整改,整改合格后,重新进行确认,确保该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并编写偏差处理报告,内容包括:该项目负责部门或单位、发生的原因、不符合项目特征、整改过程、重新进行确认记录等相关内容。重新采样:由于采样、外部环境等因素有时会出现个别采样点不合格现象,这时应考虑重新采样,符合以下要求:(1)在不合格的采样点重新取一次。(2)如仍不合格,分析不合格原因,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3)问题解决后重新采样,如检查合格,再重复取样一次检查,结果必须符合要求。5可接受标准:不符合标准项目必须找到原因,进行整改,并重新进行确认直至合格。6.验证总结及评价见附件(一)7.再验证周期:一年常用消毒灭菌效果评价实验操作实例1、目的要求:熟悉压力蒸汽灭菌、紫外线消毒效果试验的检测方法。2、器材和试剂(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2)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菌片、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菌片。(3)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普通肉汤培养基、溴甲酚紫蛋白胨水。(4)试剂:消毒剂及其相应的中和剂、洗脱液。(5)其他器具:压力蒸汽灭菌器、紫外灯、无菌镊子、无菌吸管。3、步骤和方法(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①将5片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菌片分别装在灭菌的试管中,管口用牛皮纸包封,然后置在通气储物盒内;②将通气储物盒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内5个不同的位置;③103.43kPa灭菌20—30min后,以无菌手续取出菌片,放入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中,于56%培养48h,观察培养基颜色的变化;④如所有培养基均不变色,外观澄清,说明无菌生长,则灭菌合格;如有1支培养基颜色变黄且外观浑浊,说明有细菌生长,则灭菌不合格。(2)紫外线杀菌效果的检测方法:①取市售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染菌的载片8个置于距紫外灯管垂直1m处,开启紫外灯照射,于30、60、90、120min4个不同间隔时间各取出2个放入盛有洗脱液的试管中,振摇80次后进行适当稀释;②取0.5ml洗脱液做倾注平板,35℃培养48h,做菌落记数;③试验同时做阳性对照,除不做照射外,其他操作同上;④计算杀灭率杀灭率=(阳性对照组菌落数-试验组菌落数)*100%/阳性对照组菌落数⑤对指示菌杀灭率≥99.9%,判为消毒合格。达到物理检测标准时,作为消毒合格的参考标准。药典附录上有呀,湿热灭菌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干热灭菌用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臭氧消毒用枯草芽孢杆菌开臭氧消毒前监测结果与消毒后结果进行比较;每天臭氧空气消毒后取样监测浮游菌、沉降菌、设备表面微生物数连续监测7天,结果应符合下述规定。洁净级别浮游菌数/CFU•m3沉降菌CFU/皿设备表面细菌数CFU/6.25㎡100级51310000级10035100,000级50010―生物指示剂与药典规定的一致。表面菌检查前后第五篇: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第1部分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要求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终端无菌医学设备的原材料.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的要求及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健康护理设备以及任何置放于无菌屏障系统和无菌的医疗设备。本标准不包括无菌生产的医疗设备的无菌屏障系统及包装的全部要求。附加的要求可能对药物/设备结合是必须的。本标准没有描述生产商各环节控制的质量保证体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引用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不可缺少的。标准日期的,只有此版本引用适用。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包括修正单。ISO5636—5:2003纸和纸板。透气率和空气阻力的测定(中等范围)第五部分葛尔莱法(GuRley)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无菌引入asepticpresentation采用不受微生物污染的条件和程序引进和传送无菌产品3.2生物负载bioburden产品或无菌屏障系统上或中存活微生物的数量[ISO/T11139:2006]3.3闭合closure用于关闭无菌屏障系统而不形成密封的方法注:例如,用一个重复使用的容器垫片或反复折叠,以形成一弯曲路径都可关闭一个无菌屏障系统。3.4闭合完好性closureintegrity闭合确保在规定条件下防止微生物进入的闭合特性注:另见3.8。3.5有效日期expiredate在此日期内产品可以使用的日期,用年和月表示。3.6标签labeling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上或医疗器械随附的书写、印刷、电子或图解符号等注:标签与确认、技术描述和设备的使用有关,但不包括运输文件3.7医疗器械medicaldevice由制造者专门设计或主要设计成为下列目的应用于人的,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的,包括使用所需软件在内的任何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包括使用,这些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伤残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代偿;—人体结构或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或修复;—妊娠的控制;—医疗器械的消毒;—取自人体的体外样本检验方式为医疗目的提供信息。其对于人体内或人体上的主要预期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的手段获得,但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辅助作用。[ISO13485:2003]注:这一定义出自ISO13485:2003,是由全球协调特别工作组给出的(GHTF2002)。3.8微生物屏障microbialbarrier无菌屏障系统统在规定条件下防止微生物进入的能力3.9包装材料packagematerial用于制造或密封包装系统的任何材料3.10包装系统packagesystem无菌屏障系统和保护性包装的组合[ISO/TS11139:2006]3.11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preformedsterilebarriersystem部分已经过组装供装入和最终闭合或密封的无菌屏障系统(3.22)例如:袋和开放的可重复使用的容器。[ISO/TS11139:2006]3.12产品product过程的结果[ISO9000:2000]注:为了无菌要求的标准,产品是实体的,包括原材料、媒介物、部件和健康护理产品[ISO/TS11139:2006]3.13保护性包装protectivepackaging材料的结构设计成从组装到最终使用过程中防止无菌屏障系统和其内装物品受到损坏注:采用ISO/TS11139:20063.14回收材料recycledmaterial通过一个生产过程,对原用涂或其他目应用的废料进行过加工的材料。3.15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进行测量时,同质量水平的连续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的程度注1:这些条件称之为重复性条件。注2:重复性条件可以包括:同一观察者;同一地点;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地点;时间。注3:再现性可以用结果的离散特性来表征。注4:采用《计量学中的国际间基本词汇和通用术语》,1993,定义3.7。3.17重复性使用容器reusablecontainer设计成可反复使用的刚性无菌屏障系统3.18密封seal表面连接的结果。注:例如,用粘合剂或热熔法将表面连接在一起。3.19密封完好性sealintegrity在规定条件下密封确保防止微生物进入的特性。注:另见3.8。3.20密封强度sealstrength密封的机械强度3.21无菌sterile无存活微生物。注:[ISO/TS11139:2006]3.22无菌屏障系统sterilebarriersystem防止微生物进入并能使产品在使用地点无菌使用的最小包装[ISO/TS11139:2006]3.23无菌液路包装sterilefluid-pathpackaging设计成确保医疗器械预期与液体接触部分无菌的进出口保护套和/或包装系统。注:无菌液路包装的样品3.24灭菌适应性sterilizationcompatibility包装材料和/或系统能经受灭菌过程并达到最终包装内灭菌所需的条件的特性。3.25灭菌剂在规定条件下具有足够灭活特性使成为无菌的物理实体或化学实体,或多实体的组合[ISO/TS11139:2006]3.26最终灭菌terminallysterilized产品在其无菌包装屏障系统内被灭菌的过程3.27使用寿命usefullife满足所有性能要求的时间段3.28确认validation(通用)通过检验和提供客观证据确定某一具体的预期应的特殊要求能得到持续满足注:该定义适用于试验方法和设计的确认。3.29确认validation(过程)通过获取、记录和解释所需的结果,来证明某个过程一贯能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先确定规范的产品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注:采用ISO/TS11190:2006。4通用要求4.1总则可使用EN868-1至EN868-10第列标准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证实符合IO11607本部分的一个或多个要求。4.2质量体系ISO11607本部分所描述的活动应在一正式的质量体系下运行。注1:ISO9001和ISO13485给出了适用的质量体系的要求。国家或地区可以规定其他要求。4.2.2为了满足ISO11607本部分要求,不一定要取得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4.2.3医疗机构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可能要求使用质量体系。4.3抽样用于选择和测试包装系统的抽样方案应适用于评价中包装系统。抽样方案应建立在统计学原理之上。注:ISO2859-1或ISO186给出了适宜的抽样方案。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还规定了其他抽样方案。4.4试验方法4.4.1所有用于表明符合ISO11607本部分的试验方法应得到确认,并形成文件。注:附录B包含了适宜的试验方法一览表。4.4.2试验方法确认应证实所用方法的适宜性。应包括下列要素:确定包装系统相应试验的选择原则;确定试验方法的重复性;确定密封性试验的灵敏度。4.4.3除非在材料试验方法中另有规定,试验样品宜在(23±1)℃和(50±2)%的相对湿度下进行状态调节至少24h。4.5形成文件4.5.1证实符合ISO11607本部分要求应形成文件。4.5.2所有文件应保留一个规定的时间。保留期应考虑的方面有法规要求、医疗器械或灭菌屏障系统的有效期限和可追溯性。4.5.3符合要求的文件可包括(但不限于)性能数据、技术规范、和用确认过的试验方法的试验结果。4.5.4确认、过程控制、或其他质量决定过程的电子记录、电子签名和电子记录的手写签名应是可靠的。材料和预成型无菌屏障系统5.1通用要求5.1.1对材料的要求应适用于对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和无菌屏障系统。5.1.2本条(5.1)中所列要求并非是所有要求。本条中未列的特性对有些材料也可能需要用第6章给出的性能准则进行评价。5.1.3材料和/或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生产和处置条件应得到确立、受控和记录(如适用),以确保:a)这些条件与材料和/或无菌屏障系统的使用相适应,b)保持材料和/或菌菌屏障系统的特性。5.1.4至少应考虑下列方面:a)温度范围;b)压力范围;c)湿度范围;d)上述三项的最大变化程度(必要时);e)暴露于阳光或紫外光;f)洁净度;g)生物负载;h)静电传导性。5.1.5应了解所有材料特别是回收材料的来源、历史和可追溯性,并加以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持续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注:使用当今的工业生产技术,除生产回料以外的回收材料,不可能很好地控制使其安全地用于医疗器械包装。5.1.6应评价下列特性:a)微生物屏障;b)生物性容性和毒理学特性;注:这通常用来约束材料与器械的接触。ISO10993-1给出了生物学相容性指南。宜评价灭菌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c)物理和化学特性;d)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e)与预期灭菌过程的适应性(见5.3);f)灭菌前和灭菌后的贮存寿命限度。5.1.7材料,例如包裹材料,纸、塑料薄膜或非织造布或可重复使用的织物应符合下列一般性能要求。a)材料在规定条件下应无可沥滤物和无味,不对与之接触的医疗器械的性能和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注:由于异味明显的,因此无需用标准化的试验方法测定气味。b)材料上不应有穿孔、裂缝、开裂、皱褶或局部厚薄不均等影响材料功能的缺陷。c)材料的重量(每单位面积质量)应与规定值一致。d)材料应具有可接受的清洁度、微粒污染和落絮水平。e)材料应满足已确立的最低物理性能,如抗张强度、厚度变化、撕裂度、透气性和耐破度。f)材料应满足已确立的最低化学性能,如pH值,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以满足医疗器械、包装系统或灭菌过程的要求。g)在使用条件下,材料不论是在灭菌前、灭菌中或灭菌后,应不释放出足以引起健康危害的毒性物质。5.1.8除了5.1.1至5.1.7给出的要求外,涂胶层的材料还应满足下列要求:a)涂层应是连续的,不应出现空白或断开以免导致在密封处形成间断;b)涂布量应与标称值一致;c)当材料与另一个规定材料形成密封时,所规定的最小密封强度应得到证实。5.1.9无菌屏障系统和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在符合5.1.1至5.1.7和5.1.8(如适用)以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规定的灭菌前、灭菌中和灭菌后,材料及其组成,如涂层、印墨或化学指示物等,不应与医疗器械发生反应、对其污染和/或向其迁移,从而对医疗器械产生副作用。b)如果是由密封成形,密封宽度和强度(抗张强度和/或耐破度)应满足规定的要求。c)剥开时应具有连续、均匀的特性,无影响无菌打开的材料分层或撕屑。注1:纸袋和热封袋和卷材有结构和设计要求。注2:如果密封预期无菌状态下打开,可能需要规定最大密封强度。d)密封和/或闭合应对微生物提供屏障。5.1.10对可重复使用的容器,除了5.1.1至5.1.7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a)每一容器应有“打开迹象”系统,当闭合完好性被破坏时,能提供清晰的指示;b)在从灭菌器内取出、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灭菌剂口应提供微生物屏障(见5.2);c)微生物屏障系统形成后,其闭合应提供微生物屏障;d)容器的结构应使能够对所有基本部件进行检验;e)应建立再次使用前检验的接受准则;注1:最常见的检验程序是目力检验,最后有其他可接受的方法。f)同类型的器的各组件应是完全可以互换,或应是设计成不能互换。注2:可用代码和/或标记来满足这一设计要求。g)服务、清洗程序、检验方法、和更换部件等应得到规。注3:重复性使用容器的其他指南见EN868-8。5.1.11对可重复使用的织物,除了5.1.1至5.1.7、5.18(如适用)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a)对材料进行修补和每次灭菌循环后应符合性能要求;b)应建立清洗和重新供应的处理程序,并形成文件。注:这可包括再次使用前的目力检验、其他试验方法和可接受准则。c)处理程序应符合产品标签。5.1.12对于重复性使用的无菌屏障系统,包括容器和织物,应确定按提供的说明处理时是否会导致降解,从而影响使用寿命。5.2微生物屏障特性5.2.1应按附录C测定材料的不透过性。注:在建立无菌屏障系统中所用材料的微生物屏障特性对保障包装完好性和产品的安全十分重要。评价微生物屏障特性的方法分两类:适用于不透性材料的方法和适用于多孔材料的方法。5.2.2证实材料是不透性材料时,应满足微生物屏障要求。5.2.3多孔材料应能提供适宜的微生物屏障,以提供无菌包装的完好性和产品的安全性。注:尚无通用的证实微生物屏障特性的方法。多孔材料的微生物屏障特性评价,通常是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通过材料的流速)使携有细菌芽胞的气溶胶或微粒流经样品材料,从而对样品进行挑战试验。在此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用通过材料后的细菌或微粒的数量与其初始数量进行比较,来确定该材料的微生物屏障特性。经确认的物理试验方法,只要与经确认过的微生物挑战法进行过比对,其所得的数据也可用于确定微生物屏障特性。将来当有了确认过的材料和微生物屏障系统的微生物挑战方法时,将考虑列入ISO11607的本部分中。(详情见SinclairandTallentire2002[41]、TallentireandSinclair1998[40]、Schollaetal1995[39]和Schollaetal2000[38])。5.3与灭菌过程的适应性5.3.1应证实材料和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适合于其预期使用的灭菌过程和循环参数。5.3.2灭菌适应性的确定应使用按有关国际标准或欧洲标准设计、生产和运行的灭菌器。注:例如,见ISO17665-1、ISO11135、ISO11137(所有部分)、ISO14937、EN285、EN550、EN552、EN554、EN1422或EN14180。这些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之间正处于努力协调中。5.3.3应评价材料的性能,以确保在经受规定的灭菌过程后材料的性能在规定的限度范围之内。5.3.4规定的灭菌过程可包括多次经受同一灭菌过程或不同的灭菌过程。5.3.5对预期用途的适应性的确定应考虑材料在正常供应中的将会发生的变化。5.3.6当产品用多个包裹或多层材料包装时,可以对内外层材料的性能设定不同的限量。5.3.7适应性确定以与所用灭菌过程的确认同时进行。5.4与标签系统的适应性标签系统应:a)在使用前保持完整和清晰,b)在规定的灭菌过程和循环参数的过程中和过程后,与材料和无菌屏障系统的相适应性应不对灭菌过程造成不良影响;c)印刷和书写的墨不应向器械上适移或与包装材料和/或系统起反应,从面影响包装材料和/或系统的有效性,也不应使其变色至使难以识别标签的程度。注:标签系统可有多种形式。包括直接在材料和/或无菌屏障系统上印刷或书写,或标签上有另外一层材料通过粘贴、热合或其他方式使其复在材料和/或系统表面上。5.5贮存和运输5.5.1材料和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应有包装,为保持其性能提供必要的保护。5.5.2材料和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应在确保其性能保持在规定限度内的条件下运输和贮存。这可通过以下来实现:a)证实这些特性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的保持性;b)确保贮存条件保持在规定的限度下。6包装系统的设备和开发要求6.1总则6.1.1包装系统的设计,应使在特定使用条件下对使用者或患者所造成的安全危害降至最低。6.1.2包装系统应提供无理保护并保持无菌屏障系统的完好性。6.1.3无菌屏障系统应能进行灭菌并与所选远程相适应。6.1.4无菌屏障系统应在使用前或有效日期内保持其无菌水平。注:另见6.4.1。6.1.5无菌屏障的完好性的保持性可用于证实无菌水平的保持性。注:见ANSI/AAMIST65:2000和Hansenetal.[36]。无菌水平的降低与事件相关,而不与时间相关。6.1.6当相似的医疗器械使用同一个包装系统时,应对其结构相似性和最坏情况的识别加以说明并形成文件。至少应使用最坏情况的结构来确定是否符合ISO11607的本部分。如,相似形可以用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的不同尺寸来确立6.2设计6.2.1应有形成文件的包装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程序。6.2.2无菌屏障系统应使产品以无菌方式提供。6.2.3包装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考虑许多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a)顾客要求;b)产品的质量和结构;c)锐边和凸出物的存在;d)物理和其他保护的需要;e)产品对特定风险的敏感性,如辐射、湿度、机构振动、静电等;f)每包装系统中产品的数量;g)包装标签要求;h)环境限制;i)产品有效的限制;j)运输和贮存环境;k)灭菌适应性和残留物。6.2.4产品上为无菌液路提供闭合的组件的结构应得到识别和规定,这些宜包括但不限于:外观;组件的尺寸;装配尺寸(如影响装配的公差)。6.2.5设计和开发过程(6.2.1、6.2.3和6.2.4)的结果应有记录、验证并在产品放行前经批准。6.3包装系统性能试验6.3.1无菌屏障系统的完好性应在灭菌后及随后的性能试验得到证实。6.3.2可用物理试验、多孔包装材料的微生物并障试验来确定无菌屏障系统保持无菌水平的能力。这方面的评审参见ANSI/AAMIST65:2000和Hansenetal.1995[36]。6.3.3最后使用标准化的评价无菌屏障系统完好性的试验方法。在没有适用的评价无菌屏障系统完好性试验方法时,可通过材料的微生物评价特性和密封和闭合的完好性来确定系统的微生物屏障特性。6.3.4性能试验应是在规定的成形和密封极限下,经过所有规定的灭菌过程后的最坏状况的无菌屏障系统上进行。注:规定的灭菌过程可包括多次经受同一或不同的灭菌过程。6.3.5包装系统应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对产品提供适宜的保护。6.4稳定性试验6.4.1稳定性试验应证实无菌屏障系统始终保持其完好性。6.4.2稳定性试验应采用实际时间老化方案来进行。6.4.3采用加速老化方案的稳定性试验,在实际老化研究的数据出具之前,应被视为是标称有效期的充分证据。6.4.4实际时间老化试验和加速老化试验宜同时开始。注:稳定性试验和性能试验是两个不同的试验。性能试验是评价在经受生产、灭菌过程和运输和贮存环境后包装系统和产品之间相互作用。6.4.5当依据产品的性能确定有效期时,有效期的稳定性试验应与包装稳定性试验一起进行。6.4.6如果进行加速老化试验,加速老化条件和所选择的试验期应有形成文件的说明。6.4.7当证实产品不随时间与规定的无菌屏障系统相互反应时,以前形成文件的稳定性试验数据应足以作为符合6.4.1的依据。7提供的信息7.1材料、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或无菌屏障系统应随附下列信息:预期的灭菌过程;任何规定的贮存条件;任何对处置或使用的限定(如环境条件),如适用;对重复性使用的材料和/或预成形屏障系统,保养的频次和性质7.2国家法规对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进入市场要求有其他信息时,应提供相应的信息。附录A(规范性附录)医用包装指南A.1影响材料选择和包装设计的因素医疗器械的特殊性质、预期的灭菌方法、预期使用、失效日期、运输和贮存,都会影响包装系统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为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选择适宜的材料受图1所示相互关系的影响。医疗器械包装系统灭菌设计与过程过程图A.1影响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选择材料的相互关系A.2灭菌过程和考虑A.2.1灭菌过程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环氧乙烷(EO)、伽马辐射(γ)、电子束(e-beam)、蒸汽和低温氧化灭菌过程。如果器械预期用EO灭菌,为使灭菌剂进入以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