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1页
福清市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2页
福清市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3页
福清市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4页
福清市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清市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罪愆(qiān)怵然(chù)冠者(guān)盗跖(tuó)

B.砒霜(pī)畏葸(xǐ)狡狯(huì)少不更事(gēng)

C.赍发(jī)迤逦(lì)央浼(miǎn)涕泗横流(sì)

D.酒馔(zhuàn)会晤(wù)孝悌(tì)觳觫(hú)

2.(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嫁奁谬种世外桃园繁芜从杂

B.刀俎湮没沸反盈天以乱易整

C.哂笑咫尺素车白马筹躇满志

D.会晤歆享安然无恙不胜杯勺

3.(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嫦娥五号轨道器已进入日地L1点附近的周期轨道,成为首颗我国进入日地L1点周期轨道的航天器。

B.三星堆遗址是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C.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不仅我们要铭记昨日的屈辱和苦难,而且要承担今日的责任与使命。

D.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有关研究显示,近十余年来,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长此以往,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相关部门不可_________________。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原因复杂多样。不少家长表示,课外培训机构的繁重作业是学生睡眠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有关部门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形式布置额外作业。

对此,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王涛副校长表示,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严控课外辅导班的辅导时间、辅导内容及作业布置数量;另一方面,学校、家长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建立作业管理家校社会协同机制,各中小学校应宣传力度,引导家长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并充分家长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切实监管学生课外辅导作业情况,避免出现“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情况。睡眠是生命的滋补品,学习是一场马拉松,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是学得更好、后劲更足的保障。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掉以轻心加强树立发扬

B.不以为然加强确立发扬

C.掉以轻心加大树立发挥

D.不以为然加大确立发挥

5.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秦时明月汉时关。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文言文阅读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遏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左传》)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7.下列对课文及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秦、晋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B.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骄横傲慢的态度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等情况,作者都只字未提,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

C.蹇叔向秦穆公提出伐郑的不利因素,秦穆公依然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并预言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死在这次征战中。

D.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

8.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9.下列句子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顾独与一宦者绝___为之四顾

B.谢无有闭关事___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因人之力而弊之

D.沛公事几殆殆有甚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后为官职名称,如秦汉设太子舍人。文中指后者。

B.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主要围绕“春还"二字来描写早春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春还”的喜悦之情。

B.第二句中“访"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传达出诗人急不可待地去探究春天归否的诗情。

C.三四句中,前句以时间起,后句以空间起,先实后虚,色彩明艳,写出春色之美。

D.七八句写诗人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静待友人来痛饮,表明邀请的殷切之情。

14.五六句是如何来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5.(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名篇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描写曾皙神态从容,又表现其回答老师问题时态度恭敬的一句是:“,铿尔,。”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动人场景。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最能体现作者这种关心国家大事,心系黎民百姓的胸怀的一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

“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题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勰此语都是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过程。

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

“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

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

(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

材料二:

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

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

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

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

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

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

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

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

(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意象"取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

B.《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

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

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带作用。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

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

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

18.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

19.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雷雨(节选)

曹禺

(阅读导引)周萍和鲁四凤实际上是兄妹关系。知道这一切的只有鲁侍萍,她现在准备自己咽下这生活的苦酒,让周萍和鲁四凤远远离开这里。

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

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

周蘩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周蘩漪(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太太!

周蘩漪萍,过来!当着你的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

周萍(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周蘩漪(惊)什么?

鲁侍萍(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

周蘩漪(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嗯。(烦厌地)蘩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周蘩漪天哪!

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蘩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周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愧恨地望着自己的冲儿。

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萍(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尊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鲁四凤(向母痛苦地)哦,妈!

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

周朴园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鲁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不语,抽咽)

周蘩漪(笑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周萍(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

鲁四凤(与周萍互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

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

周蘩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周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

周冲由中门跑下,喊四凤。

周朴园(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

周萍(突然)爸,您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

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周冲狂呼四凤,过后周冲也发出惨叫。

鲁侍萍(同时叫)四凤,你怎么啦!

周蘩漪(同时叫)我的孩子,我的冲儿!

二人同由中门跑出。

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

仆人由中门跑上。

仆人(喘)老爷!

周朴园快说,怎么啦?

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

周朴园(急)二少爷呢?

仆人也……也死了。

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

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

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不能够!

朴园与仆人跑下。

(有删改)

20.下列对剧本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静寂”,欲“静”先动,起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即一个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在这场戏中爆发。

B.“(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中“倨傲地”反映人物心理,表现周蘩漪以为此刻利用周朴园来阻止周萍与鲁四凤结合能稳操胜券的得意神态。

C.“(明白地)怎么——"中“怎么”的潜台词是周朴园几乎脱口而出的责问:周萍你怎么也走了上了我30年前的路?你怎么爱上了同母异父的鲁四凤?

D.尽管鲁侍萍以最大的勇气独自吞咽着儿女们为她酿制的苦酒,但一场势不可挡的“雷雨"摧毁了一切,将鲁侍萍推向更大的深渊。

21.文中画线句子反映出蘩漪的什么意图?

22.这部戏剧的标题“雷雨”有着怎样的作用?试联系全剧内容进行分析。

四、作文(60分)

23.(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明确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即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入手,观察绘画对象,进而抓住其精神实质、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细节进行概括和取舍,从而造就既有广大意境又有精微细节的画面。

徐先生对绘画的要求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项“冠者”的“冠"读为guàn,“盗跖”的“跖"读为“zhí”;

B项“狡狯"的“狯”读为“kuài";

C项“迤逦”的“逦"读为lǐ;“央浼”的“浼"读为“měi”。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

A项“园"应写作“源”;B无误;

C项“筹"应写作“踌”;

D项“勺"应写作“杓”,故应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定语语序错误,“首颗"应在我国之后。

C.“不仅我们……而且……”关联词语序不当。

D.“随着……,使得……"成分残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答案】4.C

5.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掉以轻心”意为“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其中,“然”意为“是"对”。因此,“掉以轻心"符合语境。第二处,“提高宣传力度”搭配不当。第三处,“确立观念"搭配不当,“确立”一般搭配“目标"。第四处,“发展作用”搭配不当,应为“发挥作用"。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出自曹操《短歌行》,“杜康”为借代修辞;B项出自李白《秋浦歌》,使用了夸张修辞;C项出自王昌龄《出塞》,使用了互文修辞;D项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使用了比喻修辞,将“百姓"比作“水”,将“君主"比作“舟”。文中画线句将“睡眠"比作“生命的滋补品”,将“学习"比作“马拉松”,属比喻修辞,故应选D项。

故答案为:D。

【答案】6.B

7.B

8.①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②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了。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远”为形容词作名词,意为“远方的军队”,作“袭”的宾语,故应在“远"后断句,排除A、C;“郑”作“知"的主语,应在“郑”前断句,排除D。本句的意思是: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理解错误,文章在行文中主要写退秦师的过程,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简略交代”,而非“详细交代”。

故答案为:B。

8.“告于秦曰"状语后置句“向秦国报告”;“使”,让;“若”,如果。“因”,凭借,依靠;“易”,代替;“其”,还是。

【答案】9.B

10.A

11.D

12.①我之所以派遣将领守住那些关卡要道,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匪进出以及防止发生其他的异常情况。②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绢的时候,难道自己知道日后能附人骥尾,垂名汉室,德泽传及子孙后代吗?”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像屏风一样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让队伍露宿在霸上,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产生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太史公说:“我到过丰邑和沛县,访问当地的遗老,查访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绢的时候,难道自己知道日后能附人骥尾,垂名汉室,德泽传及子孙后代吗?”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顾独与一宦者绝"翻译为: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顾”,难道。“为之四顾"翻译为:为此四面张望。“顾”,张望。

B.“谢无有闭关事"翻译为: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谢”,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翻译为: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谢”,道歉。

C.“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翻译为: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因”,通过。“因人之力而弊之"翻译为:凭借别人的力量(达到这个地步)反过来损害他。“因”,凭借。

D.“沛公事几殆"翻译为: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殆”,危险。“殆有甚焉"翻译为:恐怕比这严重。“殆”,恐怕。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指前者。

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所以”,……的原因;“备”,防备;“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事变、异常的情况。

②“方……时”,当……时候;“鼓”,拿;“缯”,丝绢;“岂”,难道;“附骥之尾”,指依附他人成名;“垂”,流传。

【答案】13.C

14.①第五句写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的春景,借景抒情;②第六句中美人指王汉阳,说王汉阳不来令诗人断肠,直接抒情;③春己回归,而友人未至,令人感怀,也更见二人友情的亲密。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先实后虚"分析错误。“昨夜东风入武阳”是虚写,后句写眼前之景,为实写,应该是“先虚后实"。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的意思是:碧水浩荡云雾茫茫,王汉阳您不来呀,令我白白的愁断肠!“碧水浩浩云茫茫"是比兴用法,写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的春景,借景抒情,没有更多的意思,不过是用景语虚引而已;从而自然贯通到“美人不来空断肠”一句上来。既然春已回归,而美人未至,岂不辜负了一片融融春光!为此诗人才说他有“断肠"之恨。王汉阳不来令诗人断肠,直接抒情。

故答案为:①第五句写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的春景,借景抒情;②第六句中美人指王汉阳,说王汉阳不来令诗人断肠,直接抒情;③春己回归,而友人未至,令人感怀,也更见二人友情的亲密。

15.【答案】(1)鼓瑟希;舍瑟而作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希、瑟、沂、雩、戎、涕泗。

故答案为:(1)鼓瑟希舍瑟而作(2)浴乎沂风乎舞雩(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点评】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答案】16.B

17.B

18.①“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

19.①材料一:先指出区别“意象”和“形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借助《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对“意象”和“形象"的内涵进行阐释,最后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②材料二: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可知,刘勰并不是在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而是第一次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可知,两者各有作用,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

C.“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知,诗化的意象思维在人物塑造成功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选项说成“主要是因为”,夸大其词。

D.“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可知,诗化意象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而选项“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的说法应包括的是全部,与原文不符。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第三段“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由此可提取关于“意象”概念的关键词语,“艺术创作思维方式"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创作”,将其连缀成句,不丢信息,即“‘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

分析材料一第四段“‘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可提取关于“形象"概念的关键词语,“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将其连缀成句,不丢信息,即“‘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故答案为:①“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1)分析材料一

材料一第一段,提出了本段论题“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

然后在第二、三段,借助《文心雕龙》,分析得出“意象”的内涵,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

然后在第四、五段,借助《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分析得出“形象”的内涵,“形象"是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

最后在第六段指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

(2)分析材料二

材料二第一段,提出了本段论题“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

然后在第二段,通过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结合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的诗化意象和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自然意象点出这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

然后在第三段,通过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点出这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不构成“类性联系"。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先指出区别“意象”和“形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借助《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对“意象”和“形象"的内涵进行阐释,最后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②材料二: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20.A

21.蘩漪知道了周萍和鲁四凤的恋情,当众揭穿,想让重视门第的周朴园拆散他们,阻止周萍离开。

22.①以“雷雨”为题,表示故事发生的环境、气氛和雷雨有关。②“雷雨"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③以“雷雨”为题,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的社会里,一场如暴风骤雨般的斗争即将到来。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戏剧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3)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A.“‘静寂’,欲‘静’先动"分析错误,舞台说明的作用是:欲“动”先静。

故答案为:A。

2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蘩漪深知周朴园的性格,周朴园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周萍与下人鲁四凤结合的,蘩漪当着周朴园的面揭开周萍与鲁四凤的恋情,是想利用周朴园来阻止周萍与鲁四凤结合,这样就可以将周萍留下,进而满足自己的欲望。

故答案为:蘩漪知道了周萍和鲁四凤的恋情,当众揭穿,想让重视门第的周朴园拆散他们,阻止周萍离开。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以“雷雨"为标题暗示了故事所发生的内容与“雷雨”有关,“雷雨"既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又渲染一种悲剧氛围。其次,“雷雨”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下将要来临一场大的斗争风暴,预示着这个社会的土崩瓦解。再次,“雷雨"也是故事情节高潮到来的预示,暗示文章的主旨。最后,以“雷雨”为题起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①以“雷雨"为题,表示故事发生的环境、气氛和雷雨有关。②“雷雨”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③以“雷雨"为题,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的社会里,一场如暴风骤雨般的斗争即将到来。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能力。

这是一篇名言启发型材料作文。材料部分着眼于著名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主张——“致广大、尽精微”,并要求考生联系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写一篇文章。

什么是“致广大、尽精微”,材料已经做出了解释:在绘画创作时,先着眼于整体,进而抓住其精神实质、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细节进行刻描。在这样艺术主张的引导下,画家可以创造出既有“面”,也有“点"的艺术品。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的富庶与繁华,同时,画面中的车马船、人、建筑形态各异,细致入微。可谓做到了“致广大、尽精微”。

其实,“致广大"尽精微”并非徐悲鸿之原创,所指也并非艺术领域,其语出《中庸》,意指通达广大之境而又极尽细微之处。“致广大"与“尽精微”,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二者关系。

当然,这篇作文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把这一艺术主张拓展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这需要我们对名言进行延展性理解。比如在城市规划时,既要有“一盘棋"的意识,权衡好各方利益,同时在具体执行时,要多倾听群众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好时间的朋友。

对于个人而言,“致广大”意味着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同时,也要能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对于组织、国家而言,“致广大"意味着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愿景。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用形象化的比喻,“致广大"就是学习曹冲称象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尽精微”就是学习庖丁解牛的细节意识。

“致广大而尽精微"对于任何事业来说是重要的,就如“新年贺词”里所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参考立意:

(1)“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胸怀大局,脚踏实地。

(3)尽其“精微”,方能致人生“广大”之境界。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罪愆(qiān)怵然(chù)冠者(guān)盗跖(tuó)

B.砒霜(pī)畏葸(xǐ)狡狯(huì)少不更事(gēng)

C.赍发(jī)迤逦(lì)央浼(miǎn)涕泗横流(sì)

D.酒馔(zhuàn)会晤(wù)孝悌(tì)觳觫(hú)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项“冠者"的“冠”读为guàn,“盗跖"的“跖”读为“zhí";

B项“狡狯”的“狯"读为“kuài”;

C项“迤逦"的“逦”读为lǐ;“央浼"的“浼”读为“měi"。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嫁奁谬种世外桃园繁芜从杂

B.刀俎湮没沸反盈天以乱易整

C.哂笑咫尺素车白马筹躇满志

D.会晤歆享安然无恙不胜杯勺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

A项“园”应写作“源";B无误;

C项“筹”应写作“踌";

D项“勺”应写作“杓”,故应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嫦娥五号轨道器已进入日地L1点附近的周期轨道,成为首颗我国进入日地L1点周期轨道的航天器。

B.三星堆遗址是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C.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不仅我们要铭记昨日的屈辱和苦难,而且要承担今日的责任与使命。

D.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定语语序错误,“首颗"应在我国之后。

C.“不仅我们……而且……”关联词语序不当。

D.“随着……,使得……"成分残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有关研究显示,近十余年来,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长此以往,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相关部门不可_________________。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原因复杂多样。不少家长表示,课外培训机构的繁重作业是学生睡眠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有关部门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形式布置额外作业。

对此,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王涛副校长表示,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严控课外辅导班的辅导时间、辅导内容及作业布置数量;另一方面,学校、家长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建立作业管理家校社会协同机制,各中小学校应宣传力度,引导家长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并充分家长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切实监管学生课外辅导作业情况,避免出现“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情况。睡眠是生命的滋补品,学习是一场马拉松,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是学得更好、后劲更足的保障。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掉以轻心加强树立发扬

B.不以为然加强确立发扬

C.掉以轻心加大树立发挥

D.不以为然加大确立发挥

5.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秦时明月汉时关。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答案】4.C

5.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掉以轻心"意为“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其中,“然"意为“是”“对"。因此,“掉以轻心”符合语境。第二处,“提高宣传力度"搭配不当。第三处,“确立观念”搭配不当,“确立"一般搭配“目标”。第四处,“发展作用"搭配不当,应为“发挥作用”。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出自曹操《短歌行》,“杜康"为借代修辞;B项出自李白《秋浦歌》,使用了夸张修辞;C项出自王昌龄《出塞》,使用了互文修辞;D项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使用了比喻修辞,将“百姓”比作“水”,将“君主”比作“舟"。文中画线句将“睡眠”比作“生命的滋补品”,将“学习”比作“马拉松”,属比喻修辞,故应选D项。

故答案为:D。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文言文阅读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遏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左传》)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7.下列对课文及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秦、晋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B.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骄横傲慢的态度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等情况,作者都只字未提,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

C.蹇叔向秦穆公提出伐郑的不利因素,秦穆公依然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并预言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死在这次征战中。

D.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

8.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答案】6.B

7.B

8.①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②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了。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远"为形容词作名词,意为“远方的军队”,作“袭"的宾语,故应在“远”后断句,排除A、C;“郑"作“知”的主语,应在“郑"前断句,排除D。本句的意思是: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理解错误,文章在行文中主要写退秦师的过程,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简略交代”,而非“详细交代"。

故答案为:B。

8.“告于秦曰”状语后置句“向秦国报告";“使”,让;“若”,如果。“因”,凭借,依靠;“易”,代替;“其”,还是。

(2022高一下·福清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