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
(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
[乙]
秦攻赵长平,齐、燕救之。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①于齐,而齐不听。周子②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③,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④,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⑤,沃焦釜⑥。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粟:粮食②周子:齐国谋臣,其名不详。③中:得,适合。④隐蔽:屏藩,屏障。⑤奉漏壅:意为捧着漏瓮。⑥沃焦釜:浇烧干的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___
(2)亲戚畔之___畔:
(3)则且遂攻之且:___
(4)则明日及齐、楚矣及:
2.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3.[甲][乙]两文都谈论了战争取胜之道,二者有何异同?
4.由[甲][乙]两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1.放弃同“叛”,背叛将要到,波及2.(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这就好比牙齿有嘴唇保护一样,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冻。3.异:[甲]文主要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则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齐国只有联合赵国抗秦才能取得胜利。
同:都主张战争取胜之道在于争取人心、获得支持,而不是依靠险要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军事力量。4.①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获得人民支持,争取同盟,而不是仅仅依靠地理优势或武力;②统治者要善于听取意见,辨别是非,不要被蒙蔽;③要注重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对抗强敌。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抛弃并离开了城池。委,放弃;
②译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③译为:就将会继续进攻它(赵国)。且,将要;
④译为:那么明天就会波及到齐、楚了。及,到,波及。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威,威慑;以;凭借;兵革,泛指武器军备。
②亡,失去;寒,受寒。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异: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直接点明了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等句子具体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突出人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影响;
乙文中,“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强调了赵国与齐、燕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说明齐国需要认识到与赵国相互依存,联合抗秦才能成功。
同:甲文强调“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强调了争取人心、获得支持的重要性。乙文中,“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也体现出争取人心、获得支持的主张,都没有强调单纯依靠险要地理位置和强大军事力量,都表达了战争取胜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的地理和军事因素,更在于人心向背和各方的团结支持。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明确指出了得道、获得人民支持的重要性,而不是仅靠地理优势或武力就能取胜;乙文中“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强调了争取同盟(与赵国联合)对抗秦国的意义。这些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优势,关键在于获得人民支持,争取同盟;
乙文中,根据“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可知,齐王一开始没有听取正确的意见差点导致不好的后果,说明统治者要善于听取意见,辨别是非,否则容易做出错误决策;
乙文中,“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强调了赵、齐、燕之间需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否则会唇亡齿寒,共同面临危险,告诉我们团结协作共同对抗强敌的重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燕两国出兵援救赵国。秦王谋划说:“齐、燕两国援救赵国,如果他们三国关系亲密,那么我就退兵;如果他们关系不亲密,那么我就继续进攻。"赵国没有粮食了,向齐国请求借粮,但是齐国不答应。周子对齐王说:“不如答应借粮来让秦军退兵,如果不答应借粮,那么秦军就不会退兵,这样秦国的计谋就得逞了,而齐、燕两国的计谋就失误了。而且赵国对于齐、燕两国来说,如同屏障,就像牙齿有嘴唇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受寒。今天赵国灭亡了,那么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楚两国了。再说援救赵国这件事,应该就像捧着漏瓮去浇灭烧焦的锅一样急迫。援救赵国,是高尚的义举;使秦军退兵,能显扬名声。凭借道义来援救使赵国免于灭亡,凭借威力使强秦退兵,不致力于这样做,却吝惜粮食,那么为国家谋划的人就失误了。”
(2024·安徽合肥·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扩:原野。
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环而攻之环:
(2)攻亲戚之所畔畔:
(3)民之归仁也归:
(4)兽之走扩也走:
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7.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8.【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道”,请结合两文谈谈“道”的相同之处。
【答案】5.(1)围(2)同“叛”,背叛(3)投靠,依附(4)奔跑6.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7.(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8.甲乙两文中“道”的相同之处是“仁政"(或“得民心”)。
甲文分析只有通过“仁政"实现“人和”,便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就能获得战争胜利。乙文强调得天下的方法就是“得其民”,即通过“仁政”让百姓归附,才能得天下。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环:围。
(2)句意为: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畔:同“叛”,背叛。
(3)句意为:老百姓归服仁德。归:投靠,依附。
(4)句意为:野兽向旷野跑一样。走:奔跑。
6.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本句句意: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有道”通常作为状语或定语出现,表示某种方法或途径。因此,“得天下有道"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获得天下有一个方法”。“得其民"是“得天下”的具体方法或途径,即要获得天下就必须先获得民众的支持,应断开;正确划分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故:所以。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
(2)重点词语:失:失去。之:之所以。民:老百姓。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在【甲】文中,孟子首先阐述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在战争中的相对重要性,最终指出“人和"即民众的支持和团结是最重要的。他强调,只有得到“人和”,即实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固,战争才能胜利。这是因为“得道者多助”,即实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乙】文中,孟子同样强调了“得民心"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而得天下的方法就是“得其民”,也就是通过实行仁政来赢得百姓的归附和支持。孟子进一步解释说,要得到民心,就要顺应百姓的意愿,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做他们厌恶的事情。这样,百姓就会像水向下流、野兽奔向原野一样,自然归附于你。
因此,两文中的“道"都强调了“仁政”或“得民心"的重要性。只有实行仁政,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和帮助,进而稳固国家、取得战争的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野兽向旷野跑一样。”
(2024·湖北恩施·模拟预测)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①之法。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②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③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④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⑤惧,乃详⑥狂为奴,纣又囚之。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减)
【注释】①炮格:一种酷刑。②西伯:本指西方诸侯之长。因商王任命周文王为西伯,后专指周文王。③④⑤商容、微子、箕子:都是人名。⑥详:同“佯”,假装。
9.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委而去之联系课文解释: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1)
(2)乃强谏纣根据语境推断:这里读“qiǎng”(2)
(3)西伯滋大查阅词典法: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更加⑤浊。(摘自《文言文词典》)(3)(填序号)
(4)乃阴修德行善根据成语推断法:阳奉阴违(4)
10.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12.甲文中的“人和"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你参考示例,再举一个生活事例。[示例]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13.乙文末“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你认为周武王会获胜吗?试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9.丢下,舍弃/放弃极力地④暗地里10.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11.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12.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023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战胜“新冠”疫情。13.会获得胜利。因为纣王实施暴政,残害忠良,亲近奸臣,失道寡助,所以战必败;而周武王修德行善,得道多助,所以战必胜。
【解析】9.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1)联系课文解释:“相委而去"意思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舍弃、放弃。据此可知“委而去之"中的“委”理解为“丢下、舍弃、放弃"。“委而去之”句意:弃城而逃走。
(2)“强"读作“qiǎng”,常理解为“勉强、尽力、竭力"。根据语境推断:纣王不听从大臣的建议,于是比干冒死进谏;据此推测“乃强谏纣”中的“强"理解为“极力地”。“乃强谏纣"句意:(比干)就极力劝谏纣王。
(3)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④。“西伯滋大”译为:西伯(周文王)的势力更加壮大;滋:更加。
(4)根据成语推断法:“阳奉阴违"指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阴:暗地里。据此推断“乃阴修德行善”中的“阴"理解为“暗地里”。“乃阴修德行善"句意:(西伯)就暗中修养品德施行善政。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以,凭借、依靠;亲戚,指内外亲属;畔,同“叛”,背叛;故,所以;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译为: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
“乃阴修德行善”是“西伯归"后的行为;“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是结果;
故断为: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12.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甲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即使有攻城的有利条件但不能取胜,说明光有外在条件还不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城池坚固、物资充足却还是弃城而逃,强调了内部不团结也不行,而“人和"就是与这些相对应的,强调了人民的齐心、内部的团结才是最为关键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进一步说明了得人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更是鲜明地体现出人心向背的差异。综上可知,“人和”的含义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再结合示例,列举出一条彰显我国人民团结的历史事件即可。
示例:1998年我们众志成城,击退洪水。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乙文“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可知,纣王实施暴政,导致百姓怨恨、诸侯背离,这体现了纣王的“失道寡助";根据乙文“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可知,周武王(西伯)修德行善,获得了众多诸侯的拥护和归附,这正符合甲文中“得道者多助"。再结合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推断出周武王率领诸侯伐纣时,因其得道多助必然会取得胜利,而纣王因其失道寡助必然走向失败。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百姓怨恨、诸侯有的背叛了纣王,于是纣加重了刑罚,设置了一种名叫炮格的酷刑。还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都不来亲近。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更加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商容是一个贤人,百姓们敬爱他,纣却黜免了他。微子屡次劝谏,纣都不听,于是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离去了。比干说:“做臣子的,不能不冒死劝谏。"于是强力劝谏纣。纣发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来观看。箕子恐惧,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奴隶,纣又把他囚禁起来。周武王这时就率领诸侯讨伐纣。
(2024·山东枣庄·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②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③,使不得耕耨④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比:为。②制:通“掣"举。③民时:农时。④耕耨(nòu):耕田除草
14.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出自《孟子》,它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现存7篇。
B.乙文中“坚甲利兵”中的“坚"与《陈涉世家》中“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意思相同。
C.“亲戚畔之”中“亲戚"是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如之何则可"中“如之何”可翻译为“怎么办"。
D.“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判断句,“东败于齐"是被动句。
1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王往而征之___委而去之
C.叟之所知也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晋国,天下莫强焉长子死焉
16.在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17.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文言知识资料卡比:①并列;挨着②依附;勾结③为,替④等到;及洒:①东西分散地落下②自然;不拘谨③同“洗"
18.孟子在两篇文章中都论述了(1)的道理。甲文画横线句运用了(2)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乙文孟子给梁惠王提出减轻刑罚、少收赋税、(3)_____________、(4)的措施来施行仁政。
【答案】14.B15.B16.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17.(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么办才行呢?18.施政于民,方能赢得民心,战则能胜;对比论证;让人民深耕细作;教化人民尊老孝亲。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现象。
B.坚甲利兵:坚固的铠甲,瑞丽的兵器。坚:坚固的;将军身披坚执锐: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坚: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铠甲,所以两个“坚”字的意思不一样;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
B.都是连词,表顺承;
C.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D.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兼词,相当于“于之”,意为“在这里";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青壮年在闲暇时能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忠心、诚实守信的德行,并用来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级。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主谓结构,应在“信"后停顿;“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两句是并列的动宾结构,彼此之间应断开;因此断句为: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字词: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耻:以……为耻;愿:希望;比:替;“如之何则可”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则可如之何”,注意按正常语序翻译。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第①空:根据【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知,孟子认为施仁政的君主能够得到更多的拥护,不施仁政的君主可能连亲戚都会背叛他,所以施仁政的君主可以无往而不胜,文章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乙】“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知,乙文孟子给梁惠王提出施仁政的具体措施,如果做得到,哪怕是那木棒都可以战胜敌人,也是强调施仁政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所以两篇文章都论述了施政于民,就能赢得民心,战则能胜的道理。
第②空:根据【甲】画线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两个“不如”表示比较,前者不如后者,所以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第③④空:根据乙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知,孟子建议梁惠王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他们能够深翻土,勤除草;青壮年在闲暇时能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忠心、诚实守信的德行,并用来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级,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举着木棒也足以抗击披坚执锐的秦楚大军了。据此可知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建议除了减轻刑罚、少收赋税,还有让人民深耕细作;教化人民尊老孝亲。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的强大,天下没有比得上的,老先生是知道的。但到了我这时候,先是东边败给齐国,长子都死在那儿;西边割让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所羞辱,(被夺去八个城池)。我为此深感屈辱,希望为死难者报仇雪恨,要怎样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即使百里见方的小国也可以行仁政使天下归服,(何况像魏国呢?)您如果向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他们能够深翻土,勤除草;青壮年在闲暇时能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忠心、诚实守信的德行,并用来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级,这样,就是举着木棒也足以抗击披坚执锐的秦楚大军了。“那秦国楚国(却相反),侵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因此受冻挨饿,兄弟妻儿东逃西散。那秦王楚王让他们的百姓陷在痛苦的深渊里,您去讨伐他们,那还有谁来与您为敌呢?所以说:‘仁人无敌于天下。’请您不要疑虑了吧!"
(2024·广东惠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成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1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寡助之至。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沈括字存中,尝出延州。至镇,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廛市①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越岁,得彻札超乘②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以副总管种谔③西讨援银、宥④功,加龙图阁学士。朝廷出宿卫之师来戍,赏赉④至再而不及镇兵。括以为卫兵虽重,而无岁不战者,镇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乱。乃藏敕书,而矫制赐缗钱数万,以驿闻。诏报之曰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
(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有删改)
【注】①廛市:民居和市集。②彻札超乘:射穿铠甲和跳跃上车。③种谔:北宋名将。④银、宥:银州、宥州。⑤赏赉:赏赐。
21.参考表格中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
2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诏报之曰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
23.有人评价沈括“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请依据【甲】文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析沈括“了不起”的地方在哪里。
【答案】19.(1)放弃(2)国防(3)极点20.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1.(1)比试(2)加封(3)使……知道(上报)22.诏报之曰/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23.沈括军事上的“了不起"表现在他懂得“人和”的重要。①他亲自酌酒慰劳比赛中能力出众的人,激励边境百姓积极参加比赛,为中军选拔有出色军事素养的人。②他假托朝廷命令慰劳年年征战的地方守军,安抚将士。③通过驿站把自己假托朝廷命令的事情上报朝廷,以得到朝廷的理解。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2)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国:国防。
(3)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以,凭借;顺,归顺,服从;亲戚,内外亲属;畔,同“叛”,背叛;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战,不战则已。
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命令街市百姓中清白人家的子弟比赛骑马射箭以分高下。角:比试。根据助读资料中“角”的字形演变,可知“角"是“防御和攻击”的意思,即“比试"。
②句意:加封为龙图阁学士。加:加封。加官晋爵:加封官阶,晋升爵位。“加官晋爵”的“加"也是“加封”的意思。
③句意:并通过驿站上报朝廷。以:使……知道(上报)。“闻寡人之耳者"的“闻”也是“使……听到"使……知道”的意思。
2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神宗降诏答复他说:“这是枢密院颁布赏赐时的失误。如果不是你看到事情的要害,必然会扰乱军政。"诏报之曰”是主谓语;“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是诏报的内容,又分为三层意思。故断为:诏报之曰/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甲文开头即亮明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合“出知延州,至镇,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分析,沈括善选人才,他亲自酌酒慰劳比赛中能力出众的人,激励边境百姓积极参加比赛,为中军选拔有出色军事素养的人;
结合“朝廷出宿卫之师来戍,赏赉至再而不及镇兵。括以为卫兵虽重,而无岁不战者,镇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乱。乃藏敕书,而矫制赐缗钱数万”分析,沈括深明事理,知道奖赏不公会招致祸乱,于是假托朝廷命令慰劳年年征战的地方守军,安抚将士;
结合“乃藏敕书,而矫制赐缗钱数万,以驿闻"分析,沈括行事果断,又考虑周密,通过驿站把自己假托朝廷命令的事情上报朝廷,以得到朝廷的理解。
由此可见,沈括作为边境城市延州的知州,训练挑选军士,处处为军士着想,弥补朝廷奖赏的疏漏,可见他深深懂得“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处处考虑到“人和”,因此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沈括,字存中。出任延州知州。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额外赐给的钱买来酒,命令街市百姓中清白人家的子弟比赛骑马射箭以分高下。有超群出众才能的人,沈括亲自起身酌酒慰劳他,边境上的百姓欢悦激动,拿着弓箭,唯恐不能参加比赛。过了一年,沈括挑选到能射穿箭靶、飞身上车的人一千多名,都补充到中军做志愿兵,因此延州军队的声威超过了其他州府。让副总管种谔向西征讨银州、宥州,建立了功勋,加封为龙图阁学士。朝廷派出守卫京城的禁军到边境驻防,两次赏赐他们也没有赏赐地方军队。沈括认为京城的卫兵虽然重要,但是没有一年不战斗的军队则是地方守军。如果像现在这样赏赐不均,会引起变乱。于是藏起敕书,假托朝廷命令赐给地方军队几万缗钱,并通过驿站上报朝廷。神宗降诏答复他说:“这是枢密院颁布赏赐时的失误。如果不是你看到事情的要害,必然会扰乱军政。”
(2024·山东日照·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因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须以存百姓为先。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①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②之言,万姓为之解体③。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④诸物。昔楚聘詹何⑤,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耽:沉溺,痴迷。②非理:不合事理。③解体:这里指人心涣散。④体:推及。⑤詹何:战国时楚国哲学家。
2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B.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C.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D.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B.“委而去之”与“为君之道"两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C.乙文“皆由嗜欲以成其祸”中的“皆"与“咸来问讯”中的“咸”,均可译为“都”。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与“须以存百姓为先”两句中的“以"意义不同。
26.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比较“天时”“地利"人和”,阐述“人和"对战争取胜有决定性作用。
B.乙文中魏征认为,古代明君也都是先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其他事物。
C.两文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D.就语言风格而言,甲文语句整齐流畅,节奏鲜明;乙文语句参差错落,言辞恳切。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2)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结合【乙】文分析唐太宗能否称得上“得道者"。
【答案】24.C25.B26.C27.(1)伤害身体的,不在于外面的东西,都是由于嗜好欲望酿成灾祸。
(2)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28.得道者是指治理国家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体恤人民的统治者。唐太宗的为君之道是体恤百姓,不做损害人民群众的事。同时加强自身修养,不嗜滋味,不玩悦声色,所欲不多,不侵扰百姓。所以说唐太宗是得道者。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如果损害百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好比割自己的大腿肉来喂饱肚子,肚子饱了但身体却死了。
重点字词:损:损害。以:用来。奉:供奉。犹:如同,好比。啖:吃。而:但是。毙:死。
句子结构:“若损百姓以奉其身”表明如果损害百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条件);“犹割股以啖腹"是说就好比割自己的大腿肉来喂饱肚子;“腹饱而身毙”表明结果:肚子饱了但身体却死了。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故选C。
2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词义理解。
B.有误,代词,指代“城"或某个地方/结构助词,的;
故选B。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甲文《孟子·公孙丑下》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故选C。
2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伤:伤害。皆:都。由:因为,由于。嗜欲:嗜好和欲望。成:形成,造成。祸:灾祸。
(2)重点字词:昔:从前,过去。聘:聘请。之:的。要:重要的方法,关键。对:回答。术:方法。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把握。
根据乙文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须以存百姓为先”,可知他以百姓的生存为首要考虑,这是得道者的表现。再根据“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他认为损害百姓利益会危害自身的统治,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此外,唐太宗还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这表明他注重个人品行的修养,避免过度享乐影响政事和百姓的生活。因此,从乙文中的描述来看,唐太宗能够称得上是“得道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在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作为君王的法则,必须把百姓的生存放在首位。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就像割下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一样,(虽然)肚子饱了,但人却死了。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身。没有自身正直而影子弯曲的,也没有上位者治理得好而下属混乱的。伤害自身的不是外界的事物,都是由于贪婪和欲望造成的祸害。如果沉迷于美食美味,迷恋音乐和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乱百姓的生活。况且再说出一些不合理的话,百姓就会人心离散。怨气一旦产生,叛乱也会随之兴起。我每当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自己。”谏议大夫魏征回答说:“古代的圣明君主,都能从自身做起,所以能够推及万物。从前楚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国家的要领,詹何用修养身心的方法来回答。楚王又问如何治理国家,詹何说:‘没听说过自身修养得好而国家却乱的情况。’陛下所明白的,实在与古人的意思相同。"
(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须以存百姓为先。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①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②之言,万姓为之解体③。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④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耽:沉溺,痴迷。②非理:不合事理。③解体:这里指人心涣散。④体:推及。⑤詹何:战国时楚国哲学家。
2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坚固
B.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C.离叛亦兴___兴:兴起
D.不敢纵逸纵:放纵,放任
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B.“委而去之”与“为君之道"两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C.乙文“皆由嗜欲以成其祸”中的“皆"与“咸来问讯”中的“咸”,均可译为“都”。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与“须以存百姓为先”两句中的“以"意义不同。
3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比较“天时”“地利"人和”,阐述“人和"对战争取胜有决定性作用。
B.乙文中魏征认为,古代明君也都是先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其他事物。
C.两文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D.就语言风格而言,甲文语句整齐流畅,节奏鲜明;乙文语句参差错落,言辞恳切。
32.【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损百姓A以奉其身B犹割股C以啖腹D腹饱而身毙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安天下,须先正其身。
(2)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3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结合【乙】文分析唐太宗能否称得上“得道者"。
【答案】29.A30.B31.C32.BD33.(1)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身。(2)从前楚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国家的要领,詹何用修养身心的方法来回答。34.(1)唐太宗把百姓的生存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欲望放在国事、百姓之后,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2)唐太宗以正身为先,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严于律己,体现他治理国家的责任感。(3)唐太宗居安思危不敢纵逸,体现他具有忧患意识。
【解析】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的意思而非“坚固";解释有误。
B.句意: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解释正确;
C.句意:叛乱也会随之兴起。兴:兴起;解释正确;
D.句意:不敢放纵自己。纵:放纵,放任;解释正确;
故选A。
3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文学常识。
A.孟子,名轲,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被尊称为“亚圣”。该项正确;
B.“‘委而去之’与‘为君之道’两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有误。委而去之,放弃并且离开它;之:代词,它。为君之道,作为君王的法则;之:助词,的;故该项不正确;
C.皆由嗜欲以成其祸:都是由于贪婪和欲望造成的祸害。皆,都。咸来问讯,都来询问;咸:都;故该项正确。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以,凭借,靠。须以存百姓为先:必须把百姓的生存放在首位;以,把;故该项正确;
故选B。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论证方法。
C.两文“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有误。根据甲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甲文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根据乙文“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可知,乙文使用了比喻论证;根据乙文“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可知,乙文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故两文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但是甲文未使用比喻论证;
故选C。
32.本题考查断句。
先疏通文意,再根据句子成分断句。“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的意思是: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就像割下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一样,(虽然)肚子饱了,但人却死了。“若"犹”是比喻词,故“犹"前应断开;“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独立成句,“腹饱"前有省略;故第一个“腹”后应停顿;
故选BD处断开。
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若,如果,安,安定;正,端正;身,自身;
(2)昔,从前;聘,聘用;之,的;要,要领;对,回答;以,用;术,方法。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根据乙文“为君之道,须以存百姓为先。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可知,唐太宗把百姓的生存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欲望放在国事、百姓之后,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根据“若安天下,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可知,唐太宗以正身为先,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严于律己,体现他治理国家的责任感。
根据“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可知,唐太宗居安思危不敢纵逸,体现他具有忧患意识。
故唐太宗称得上“得道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在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作为君王的法则,必须把百姓的生存放在首位。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就像割下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一样,(虽然)肚子饱了,但人却死了。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身。没有自身正直而影子弯曲的,也没有上位者治理得好而下属混乱的。伤害自身的不是外界的事物,都是由于贪婪和欲望造成的祸害。如果沉迷于美食美味,迷恋音乐和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乱百姓的生活。况且再说出一些不合理的话,百姓就会人心离散。怨气一旦产生,叛乱也会随之兴起。我每当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自己。"谏议大夫魏征回答说:“古代的圣明君主,都能从自身做起,所以能够推及万物。从前楚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国家的要领,詹何用修养身心的方法来回答。楚王又问如何治理国家,詹何说:‘没听说过自身修养得好而国家却乱的情况。’陛下所明白的,实在与古人的意思相同。”
(23-24九年级上·山东泰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①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②,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③。然耳目股肱④,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⑤,实为国之大害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弥:更加。②兢慎:兢兢业业,小心谨慎。③虽休勿休: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④股肱:大腿和胳膊。这里与前面的“耳目”,都是比喻左右辅佐之臣。⑤备尽肝膈:做到推心置腹,坦诚相照。
35.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B.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C.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D.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
(2)亲戚畔之畔:
(3)治国亦然然:
(4)若便骄逸骄逸:
3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38.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中先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极言城之小,“环而攻之”,攻城者勇猛并占有战斗的主动权却无法取胜,由此得出“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
C.“城非不高也”以下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极力铺陈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条件,但结果却是“委而去之”,由此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D.接下来由“人和”进一步推演,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这是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39.甲文中强调“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40.甲文中孟子论述的“得道”,乙文中唐太宗与侍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试分析其目的有何不同?
【答案】35.A36.放弃。通“叛”,背叛。这样。骄奢怠惰。37.(1)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溪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如果遇到不安定的事可以直言不讳,不应隐瞒。38.D39.唐太宗与大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是把现在天下的安危,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君与臣治国要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直言不讳,君臣之间实现“人和"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40.孟子所述的“得道”是“施仁政,行王道”,目的是得到“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打赢战争,统一天下。乙文唐太宗与侍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是勉励君臣在治理国家时要兢兢业业、同心协力、肝胆相照,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解析】35.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病人觉得快要好了,就须要更加细心的护理,如果稍有触犯,病人就一定会死亡。“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是假设关系的并列句。结合句意断句为: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故选A。
3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2)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为:治理国家也是这样。然:这样;
(4)句意为:若不这样而是骄奢怠惰。骄逸:骄奢怠惰。
3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固: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威:震慑,树立威望。
(2)宜:应该。安:安定。极言无隐:直言不讳,不应隐瞒。
3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有误。文章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这是从侧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并不是“正面”。
故选D。
3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的重要性。从乙文“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可知,唐太宗与侍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现在天下的安危,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慎重),君与臣治国要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直言不讳、同心协力、肝胆相照。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意对即可。
4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根据“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知,这篇文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的重要性,施王道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打赢战争,才能一统天下。从乙文“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可知,只有君臣齐心协力,互相信任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所以唐太宗与侍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是勉励君臣治国要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直言不讳、同心协力、肝胆相照。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说:“治国和养病没有分别。病人觉得快要好了,就须要更加细心的护理,如果稍有触犯,病人就一定会死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更加须要小心谨慎,若不这样而是骄奢怠惰,一定会丧命失败。现在天下的安危,和我联系在一起,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慎重),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然而我的耳朵、眼睛、手脚,却委托给你们,从道义上你们和我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如果遇到不安定的事可以直言不讳,不应隐瞒。倘使君主和臣子相互猜疑,不能坦诚相对,相互信任,这实在是对治理国家的最大害处呀。"
(2023·广西贵港·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成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草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运:转,意思是老百姓就会转变念头。
4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B.或谓寡人勿取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以迎王师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D.城非不高也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42.下面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气势充沛,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B.文章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比较,中间两个“不如”相连,一个比一个重要,层层递进,观点鲜明。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文章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4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
-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教案 项目七任务二:自吸泵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设计与安装
- 【初中物理】密度的利用同步训练+-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家用电烹饪烤箱产品供应链分析
- 制搪瓷机械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块墨烟灰墨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垃圾处理焚化炉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工业用真空吸尘器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屠宰机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2024-2025学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及解答参考
- 国开2024秋《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参考答案
- DLT 5707-2014 电力工程电缆防火封堵施工工艺导则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 小红书2024年家装行业月报(9月)
- 【PPP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900字】
- 安徽省芜湖市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新课标引领、新教材启航》初中化学讲座 课件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一课时)
- 劳动合同书中英文LaborContract
- 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我参与》-四年级下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