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1页
36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2页
36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3页
36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4页
36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6《曹刿论战》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6《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诗词+文言文

(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郧①人军于蒲骚②,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③患之,曰:“盍④请济师于王?"斗廉⑤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⑥,君之所闻也。成军⑦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

(摘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

【注释】①郧(yún):古国名。②蒲骚;郧国地名。③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④盍:何不。⑤斗廉:楚国大夫。⑥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果却被周武王所灭。⑦成军:整顿军队。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间"意思不同。

B.“必以信”中的“信"是“实情”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中的“信”意思不同。

C.“军"有“军队”“军队驻扎"攻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郧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攻击"的意思。

D.“闻”有“听到"闻名”“名声"传播”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君之所闻也"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你认为曹刿是“智者”和“巧者"吗?请结合甲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简述理由。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依据中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答案】1.C2.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3.曹刿是“智者"和“巧者”。他在齐军三鼓后,见齐军士气衰竭,而鲁军士气正盛,立即下令进军;他在齐军溃败时,判断齐军没有埋伏,立即下令追击。他能抓住机会并果断决策,是“智者"和“巧者”。4.曹刿的依据是鲁庄公能诚心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尽了职分,能得民心。斗廉的依据是作战取胜在于军队上下一心,不在于人多,楚军能做到上下一心。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人和"很重要。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C.“郧人军于蒲骚”意为:郧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军:军队驻扎;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于:在。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第二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第三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知,当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时,鲁军并未急于出战,而是在曹刿的建议下坚守阵地,等待最佳时机。而当齐军三次击鼓后士气低落时,曹刿果断下令出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正是“智者"所具备的,善于抓住机会。

根据甲文第二段“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三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在战争过程中,曹刿表现出了果断的决策能力,在攻击胜利后,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判断对方没有设伏之后才下令追击,这种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果断作出决策的能力,正是“巧者”所必备的。

综上所述,曹刿在战前能够准确判断局势,选择最佳时机出击;在战争中又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果断作出决策。这些表现都充分证明了他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巧者”。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认可鲁庄公作战的理由——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觉得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能够赢得民心,所以可以一战。

根据乙文“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可知,斗廉认为军队的胜利在于内部的团结和协作,而不是人数的多少。他进一步指出,商朝和周朝的战争并不是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决定胜负的。他认为楚军能做到军心团结,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自然不必求援。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关于战争是否取胜,他们判断依据是君主是否得民心,军队上下是否士气高涨、团结一心,所以共同强调的是“人和"的重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郧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准备和随、绞、州、蓼四国一起进攻楚国军队。莫敖担心这件事。莫敖说:“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兵?”斗廉回答说:“军队能够获胜,在于团结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敌不过周朝,这是您所知道的。整顿军队而出兵,又增什么兵呢?"莫敖说:“那我们占卜一下(看看结果如何)?”斗廉回答说:“占卜是用来解决疑难的,既然没有疑惑,为什么还要占卜呢?"于是就在蒲骚打败郧国军队。

(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常与定计议。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战罢,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5.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B.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C.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D.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而见光武知非常人"与乙文中“登轼而望之”的“而"用法不同。

B.“禹得效其尺寸”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会日暮"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会"含义相同。

D.甲文中“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与乙文中“一鼓作气"的“鼓”用法相同。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和曹刿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与指挥才能,善于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取得战争的胜利。

B.甲文中邓禹深得光武帝信任,君臣同心建立伟业;乙文以曹刿的镇定自若反衬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C.甲、乙两文都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对话的详细描写,烘托出战事的紧迫,表现两位将领的果敢。

D.甲文先写邓禹结交光武帝,向他献策举贤,再写征战有功;乙文所选片段先写交战,后写论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5.D6.C7.C8.(1)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称得上人才,光武认为他有识人之术。(2)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建武元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要进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把守关隘不开城门,邓禹连攻十天,破关。“建武元年"是时间状语;“禹自箕关将入河东”句意完整,写邓禹的行动;“河东都尉守关不开"句意完整,写河东都尉的防守;“禹攻十日”,是邓禹的行动;“破之”,是邓禹的行动结果。据此断句为: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故选D。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理解。

C.有误,“会日暮”中的“会"是“正赶上”的意思;“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会”是“聚集"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故选C。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乙】文对战争场景描写得比较简略,并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景;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举,推举;皆,都;当,相称;知,识别。

(2)重点词:视,看;靡,倒;故,所以;逐,追逐、追击;之,他们。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诵读诗歌,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帝刘秀也在京师游学,邓禹虽然年幼,但见到光武后就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于是与他亲近交往。等到听说光武帝安定了河北,邓禹就骑马北渡,追到了邺县。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光武帝非常高兴,常常一起商定计策。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称得上人才,光武认为他有识人之术。

建武元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要进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把守关隘不开城门,邓禹连攻十天,破关。王匡等集结军队十多万人,再次共同攻击邓禹,邓禹军形势不利。恰逢日暮,战事结束,诸将看到兵力受损,都劝邓禹乘夜离去,邓禹不听。第二天早晨,王匡全军出击进攻邓禹,邓禹命令军中人不得任意行动,等到王匡军到了军营里,邓禹趁机传令诸将击鼓并进,大破王匡军。

【乙】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①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②。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③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③下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9.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0.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方法义项、例词及例句释义

狱查工具书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潜关联成语潜移默化

会课内迁移会天大雨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12.【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

1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答案】9.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10.狱:指诉讼事件(诉讼案件)或②;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会:适逢,恰巧遇到11.(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告。(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13.①曹刿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诸葛亮守信,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仍然恪守信义让换下来的士兵离开;诸葛亮理解关爱士卒,理解换防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他们的妻儿也殷切盼望他们归来,便下令催促他们尽快离开。

【解析】9.本题考查断句。本句句意:(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呀。分析句意可知,因为“莫不拔剑争先”,所以“一战大克”。“信之由也"强调这是因为诸葛亮讲求诚信。故断句为: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0.本题考查字义。

(1)根据方法是查工具书,“小大之狱”意为:大大小小的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故选②。

(2)根据方法是关联成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故“潜"的意思是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潜军密进”的意思是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

(3)根据方法是课内迁移法,“会天大雨"意为:正好赶上天下大雨。“会”的意思是适逢,恰巧遇到。“会兵交换"意为:恰巧遇到部队换防。

11.本题考查文言译句。重点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以,按照。

(2)蹈,踏上。万死一生之地,指战场。而,却。之,的。皆,都。然,这样。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即做到了取信于民。故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他坚守“信"的原则是“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根据甲文中的“问:‘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见到庄公之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他凭什么作战。并且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伯。这说明他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工作,认为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根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国家危难之际,曹刿挺身而出,面见庄公进言,这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守信的人。根据“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可知,他理解关爱士卒。因为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所以他执意按约定让士兵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亲自征讨蜀国,派遣司马懿督统张郃的军队和雍州、凉州的精兵二十万人,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暗中接近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正驻屯)在祁山,装备精良的军士,防守在地势险峻而处于要冲(的地方)。恰巧遇到部队换防,要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诸葛亮的)僚属都认为敌军人多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不能战胜(对方),应该让换下来的士兵暂时停留一个月,来壮大蜀军的声势。诸葛亮说:“我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便下令催促(他们)都尽快离开。于是,该离开的人都很高兴,愿意留下来打一仗;该留下的人斗志昂扬,想着拼死战斗到底。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啊。

(2024·安徽芜湖·一模)阅读下面古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

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4.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不若弃之B.可以一战故为贪利以诱之

C.乃入见乃止以待之D.战于长勺言于玮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遍遍:

(2)神弗福也福:

(3)玮侦虏兵去已远去:

(4)玮又使人谕之使: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18.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

【答案】14.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15.C16.遍及,普遍赐福,保佑离开派遣17.(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2)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18.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的意思是: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虏兵去数十里”是敌军撤退的路程,“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是敌军所听到的对方军情,“遽还袭之”是敌军的行动。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音节助词,无实意/代词,它,它们;

B.凭借/来;

C.相同,都是“于是"的意思;

D.在/对、向;

故选C。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遍:遍及,普遍;

(2)句意为:神是不会保佑你的。福:赐福,保佑;

(3)句意为: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去:离开;

(4)句意为:曹玮又派人告诉他们。使:派遣。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鼓起、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2)比,等到;复,再;几,几乎、接近;若,如果;乘,趁着;锐,锐气;犹,还。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甲文中,曹刿一开始询问鲁庄公“何以战”,当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他知道了这场战争是可以打的,因为鲁庄公做到了取信于民。当“齐人三鼓”后,趁他们的士气完全衰竭,才击鼓进军,“彼竭我盈”,所以取得胜利,说明曹刿知道后发制人。因此甲文中曹刿代表的鲁国取得胜利是靠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乙文中,曹玮在迎战时,“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故意让远行追赶的敌军休息,以打击敌人的锐气,在敌军“小憩"后“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时交战,因此大获胜利。避开敌军的锐气,麻痹敌军是曹玮取胜的最关键原因。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

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

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可是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的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一处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倦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过一会儿再决战。”敌人正苦于奔波,疲劳极了,听了这话都很高兴,军队严整地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诉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就会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士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六合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⑤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上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②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③六合:今江苏六合。④太祖皇帝:赵匡胤。⑤趣(qū):奔赴,奔向。

1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

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

2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一鼓作气作:___

(2)彼竭我盈盈:

(3)瓜步济江济:___

(4)走渡江走: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2)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22.【甲】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甲】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2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曹刿和太祖皇帝的共同点。

【答案】19.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20.振作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渡过跑21.

(1)齐国军队大败。鲁庄公想要驱车追赶他们。

(2)争抢小船淹死的人很多,于是唐军的精兵就没有了。22.本文紧扣“论战"来写,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使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23.甲文中曹刿在敌人三鼓后来下令击鼓,经过仔细观察后才下令追击,乙文中太祖经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等对方主动出击后自己反击,就一定能打败对方,可知两人都是在战略上有见地,沉着冷静,善于把握战机的人。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现在我们的军队不到两千人,如果前往攻击他们,那他们就会发现我们人少。“今吾众不满二千”是我军的实力,“若往击之"是假设的情况,“则彼见吾众寡矣”是结果。故断为: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

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2)句意: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句意:从瓜步(江苏六合东南)这个地方渡江。济:渡过。

(4)句意:跑着去渡江。走:跑。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师,军队;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

(2)争,争抢;者,……的人;众,多;之,的;精卒,精兵;尽,完、没有。

22.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曹冽论战》—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略写战争过程,战争过程中重点写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等内容;详细战后论述战争原理。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情形一概不提,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论战”的中心。

23.本题考查人特形象分析。

结合甲文“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曹刿在彼竭我盈之时开始反攻,善于把握时机;后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化劣势为优势。“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兵不厌诈,警惕度高。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因此取得了战役的完全胜利。

结合乙文“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分析,太祖皇帝分析敌我双方的弱势与优势,得出如果主动出击可能会暴露自己的实力弱于对方,因此要把握战机,不能敌人知道自己的兵力。等他们来攻打的时候再反击他们,就会大获全胜。后来果如太祖所料,在敌兵来攻时,太祖率军奋力出击,大败唐军。

可见,曹刿和太祖都能审慎观察,果断沉着,做到了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因此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冽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列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剃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判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剃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列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

唐齐王景达率领两万多士兵,从瓜步(江苏六合东南)这个地方渡江,离六合二十多里,设立栅栏不再前进。诸位大将想要攻打他们,太祖皇帝说:“对方设立栅栏使自己固定呆在那里,是害怕我们。现在我们的军队不到两千人,如果前往攻击他们,那他们就会发现我们人少;不如等他们来攻打的时候再攻击他们,一定能大破(打败)他们。”过了几天,唐军出兵奔赴六合,太祖率军奋力出击,大败唐军。杀死、擒获将近五千人,剩下的人尚且还有一万多,跑着去渡江,争抢小船淹死的人很多,于是唐军的精兵就没有了。

(2024·湖北十堰·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A)?起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武侯召吴起而谓曰:“子前日之教行(B)。"起对曰:“臣闻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率以讨,固难敌矣。”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C)。

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敌①,车骑与徒②,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

【注释】①当从受敌:应当听从命令去与敌战斗。②车骑与徒:车兵、骑兵和步兵。

24.请根据对甲文中词语的理解,推测乙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甲文乙文解释

何以战兵何以为胜

公将鼓之鼓之不进

一鼓作气气有盛衰

故逐之故战之日

25.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

26.请将“矣"乎”“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B.()C.()

27.请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

28.曹刿和吴起采用的战术同中有异,请依据语段内容,说说他们所用战术的不同之处。

29.请概括曹刿与吴起共同的品性特点。

【答案】24.凭/用击鼓进军士气所以25.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26.乎矣也27.所以一个人拼命,足以使千人畏惧。28.曹刿在战斗中注重观察敌情,通过观察敌军的车辙和旗帜,以此来判断敌军的状况。吴起则强调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他通过激励士兵、明确军令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29.深谋远虑,自信坚定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释。

①“何以战”句意:您凭借什么作战。“兵何以为胜"句意:军队靠什么打胜仗。以:凭/用。

②“公将鼓之”句意: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鼓之不进"句意:击鼓不前进。鼓:击鼓进军。

③“一鼓作气”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气有盛衰"句意:士气有盛衰。气:士气。

④“故逐之”句意: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故战之日"句意:所以在战斗的那一天。故:所以。

2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现在让一个亡命之徒潜伏在旷野之中,千人追捕他,无不目光如枭,行动如狼。“旷野”是“死贼伏"的具体地点,其后应断开,“千人追之”句意完整,“莫不枭视狼顾"是“千人追之”具体反应,故断句为: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

2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矣"乎”“也"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气词,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用法对于理解句子的语气和含义非常重要。

“矣”通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者状态已经确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乎”通常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示提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也”通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肯定或者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三个语气词还原到句子中合适的位置。

A处:“不在众乎?”这是一个疑问句,询问兵力众多是否不重要,所以应该用“乎"。

B处:“子前日之教行矣。”这是一个陈述句,表示吴起之前的教导已经实行了,所以应该用“矣"。

C处:“此励士之功也。”这也是一个陈述句,表示这是激励士兵的功劳,所以应该用“也"。

2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是以,因此;投命;惧,使……畏惧。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甲文“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在战斗中,曹刿非常注重观察敌情。他通过仔细观察敌军的车辙和旗帜,来判断敌军的状况。

由乙文第一段“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以及第三段“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可知,吴起注重严格的纪律和明确的奖惩制度,他通过激发士兵的斗志和确保军令的明确性来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

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甲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以及“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在面对国家危机时,不满足于现状,主动请见国君,提出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并最终带领军队取得胜利。这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和对自身判断的自信坚定。

由乙文第三段“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可知,吴起则通过明确法令、赏罚分明来激励士兵,提高战斗力,并在战争中运用策略,以少胜多,这也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自信坚定。

综合而言,两人都具有深谋远虑,自信坚定品性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武侯问吴起说:“军队靠什么打胜仗?"吴起回答说:“靠治理。”武侯又问:“不在于兵力众多吗?"吴起回答说:“如果法令不明确,奖赏不兑现,惩罚不执行,鸣金不停止,击鼓不前进,即使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处呢?”

武侯召见吴起并对他说:“你以前的教导已经实行了。"吴起回答说:“我听说人的能力有长短,士气有盛衰。您试着派出五万名没有战功的人,请让我率领他们去对抗敌人。现在让一个亡命之徒潜伏在旷野之中,千人追捕他,无不目光如枭,行动如狼。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担心亡命之徒突然袭击并伤害自己。所以一个人拼命,足以让千人畏惧。现在我以五万人的兵力,作为一个亡命之徒,率领他们去讨伐敌人,敌人必定难以抵挡。”于是武侯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出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人,打败了秦国五十万人的军队,这是激励士兵的功劳。

在战斗开始的前一天,吴起命令全军说:“各位将士应当听从命令去与敌战斗,车兵、骑兵和步兵,如果不能缴获敌人的战车,不能俘虏敌人的骑兵,不能击败敌人的步兵,即使打败了敌军,也都没有功劳。"所以在战斗的那一天,他的命令并不繁琐,但却威震天下。

(2024·青海西宁·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同“饰”,巧饰。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鼓作气,再而衰再:

(2)期年而有扈氏服。期年:

3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登轼而望之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C.何以战以我酌油知之

D.吾视其辙乱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3.【甲】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答案】30.第二次满一年31.C32.示例: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33.①阐释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通过对比,突显了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家卫国的政治热忱;③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埋下了伏笔。34.①明察实情,取信于民;②抓住战机,知己知彼;③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再,第二次。

(2)句意:一年后有扈氏就归服了。期年,满一年。

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语气助词,可不译/兼词,于此,在其中;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C都是:介词,凭借;

D.代词,代指齐军/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3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乡人"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那些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这体现了普通乡人的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而曹刿则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他认为当权者见识浅薄,不能深谋远虑,所以他自己要出来请见鲁庄公,参与战事谋划,这就阐释了他请见的原因。

曹刿与“乡人”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曹刿关心国家命运,积极主动参与抗敌的责任感,以及他保家卫国的强烈热忱;

“乡人"让曹刿别去参与国家大事,认为那是当权者该考虑的,而曹刿则展现出积极关心国事且对当权者能力有所质疑的态度,与后文鲁庄公在战前准备以及战争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如对作战条件的不恰当理解等形成呼应,体现出鲁庄公的“鄙”,即见识短浅;同时也与曹刿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智慧和深谋远虑形成对比,凸显了曹刿的“远谋"。

3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这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体现了鲁庄公能做到明察实情,取信于民;乙文中,夏后伯启战后反思是自己“德薄而教不善”导致失败,然后开始自我改进,最终使有扈氏服,也有取信于民、让自己更得民心的意味;

甲文中,曹刿在作战时准确把握了击鼓和追击的时机,“齐人三鼓"后他才说“可矣”,“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后才下令追击,这很好地体现了抓住战机、知己知彼;乙文中,夏后伯启在战败后能反思自身,认为是自己“德薄而教不善”,于是自我改进,最终使有扈氏服,这体现了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请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进行战争却不能取胜,这是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钟鼓不设置,子女不修饰,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重贤人,任用能臣。一年后有扈氏就归服了。

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2024·四川广安·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时秋潦①,涛濑②涨恶。萧铣③以李靖④未能下⑤,不设备。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是震雷不及塞耳,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擒也。”李孝恭从之。萧铣之罢兵营农⑥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大惧,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不若且驻南岸,缓之一日,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⑦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未易当也。"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潦:同“涝”,雨多。②涛濑:波涛急流。③萧铣: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④李靖:隋末唐初名将。⑤下:攻打,攻克。此处指渡水作战。⑥营农:经营农事,即做农活。⑦蔑:无。

35.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1处)

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敢加也:

(2)小信未孚:

(3)若乘水傅垒:

(4)李孝恭从之: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入见___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战于长勺___躬耕于南阳

C.萧铣以李靖未能下何以战

D.我乘其懈而击之操蛇之神闻之

3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闻唐兵至,大惧,乃悉见兵出拒战。

39.曹刿和李靖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35.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36.虚夸,夸大信用趁着听从37.B38.(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都明察,但一定会根据诚心判断。

(2)听说唐兵打到了,十分害怕,于是将手头上所有的士兵都派出去抵抗唐军。39.示例:①都重视智谋与作战策略,深谋远虑(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敌情);②都懂得避其锋芒,选择合适的作战时机。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他们是来救援的部队,并非预先制定好的计谋。可知,“彼救败之师”是完整的主谓句,“策非素立"这是“李靖止之”的原因;

故断为: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

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加:虚报;

(2)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信:信用;

(3)句意:如果趁着江水高涨到达(萧铣的)营垒。乘:趁着;

(4)句意:李孝恭听从了李靖的意见。从:听从。

3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是,副词/是,判断动词;

B.在,介词;

C.认为,动词/凭,介词;

D.他,代词/的,助词;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狱:诉讼事件;察:明察;情:诚心;

(2)惧:害怕;悉:所有的;拒:抵抗。

3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第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第③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知:曹刿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才命令击鼓进军,结果齐军溃败;他认为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当敌军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才战胜了敌军。由此可见曹刿是个善于抓住战机的军事家,他没有在敌人斗志正盛的时候与敌人作战,只是等敌人斗志衰竭时,与之斗争。

结合甲文第②段“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③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当齐军退败候,曹刿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因为齐国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由此可见,曹刿冷静分析敌情,深谋远虑,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结合乙文“不若且驻南岸,缓之一日,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未易当也”,可知:李靖认为敌军的兵力一分散气势就削弱,我军趁这个时机出兵攻打他们,没有打不胜的。如果着急攻打他们,他们一定会拼命死战,不是能轻易获胜的。由此可见,他在战场上,没有盲目出兵作战,善于分析敌情,选择作战的时间。

结合乙文“兵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是震雷不及塞耳,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擒也”,可知:李靖认为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如果敌人没有准备好时主动出击,敌人必被我生擒,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善于抓住战机的人。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共同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都明察,但一定会根据诚心判断。”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