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枣庄三中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检测考试试卷山东省枣庄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检测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曾有包括德国人鲍希曼,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等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系列考察,但囿于自身知识,他们难以厘清中国建筑历史线索。清末民初学者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出版于1933年,日本人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中文版出版于1934年,遗憾的是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乐氏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书,如梁思成的评述:“伊东的书止于六朝,是间接由关于建筑的文字或绘刻一类的材料中考证出来的,还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可以说精彩部分还未出来。"因缺乏系统资料,其书前半着力早期石窟寺,后来补充了一部分,也仅对北方清代木构建筑稍有述及,遑论谈史?
从无到有建构一部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史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朱启钤领导,梁思成、刘敦桢担纲的中国营造学社肩上。
建构中国建筑史,当是梁思成很早立下的学术志向。回国之初,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先生就带领学生测绘沈阳周边清代建筑。这一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初步认知,也是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之始。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学社被迫南迁,短短7年时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在极端困难艰苦条件下,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绘制2870余幅测绘图。他们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对古建筑建造年代与结构特征一一归纳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
未发现唐代建筑实例前,梁先生撰写《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为发现与研究唐代建筑做前期准备,也为最终建构中国建筑史未雨绸缪。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时局迷茫的战争前夕,不顾自身安危,依据敦煌石窟一幅壁画,长途颠簸,迫不及待来到僻远的五台山考察,最终发现唐代大型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这一发现为中国建筑史科学建构提供了扎实充分的早期依据。
(摘编自王贵祥《为中国建筑立史,为华夏营造继绝学——梁思成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材料二:
梁思成早期的建筑设计思想特点鲜明。
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都为儒家文化背景之下新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相比之下,梁思成的民族主义倾向则显得更强烈而具有代表性。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方面的成就,是其父梁启超所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在吉林西站不远处,有渠思成为原吉林大学所设计的石头楼。该建筑加装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砌人字拱和一斗三升花纹,在门柱上部还按中国建筑风格安装了石雕端吻。梁思成在不断探索建筑思想上表达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和爱国情绪的抒发,逐渐在自身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与西方对立的建筑语汇,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可以说都在石头楼的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实现。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几十年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学术生涯,可以看到坚强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一直是他们的根本精神支柱。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终其一生企图建立与西方古典主义相抗衡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原因。
建筑设计的形式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形式问题是最富有活力,也是最值得关注和探索的。梁思成先生认为形式的追求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建筑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中,更多的是直接对古代建筑符号的运用,以此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建筑是艺术”思想的最早体现。
建筑创作的唯美性。把建筑作为艺术是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建筑师技术的提高,依赖于思想的丰富和造型艺术方面高度综合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他指出艺术并不是与人们生活毫不关联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身心能够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在建筑审美的眼里,建筑可以引起特异的感觉,可以感到一种“建筑意"的快乐。所以在中后期,梁思成在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
(摘编自朱少华《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的几点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嘉藻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则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
B.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他们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
C.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中国建筑史界先驱,一生扎根华北大地,考察数百座古建筑,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研究古建筑。
D.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是把建筑作为艺术,他进一步扩展建筑的意义和内涵,相比其他建筑学家更重视建筑的艺术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梁思成与中国建筑,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文章论证有力且富有文采。
C.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东大殿,体现了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D.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学成就延续了其父“民族复兴”大业。
3.结合教材课文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下列选项中的建筑与材料二梁思成的建筑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
A.上海金茂大厦平面构图是双轴对称的正方形。大厦上小下大,似摩天宝塔一尊,巍峨唯美;大厦两边垂直,又似通天丰碑,顶天立地。
B.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落成。大厦77米高,平面为A字型;大厦采用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米高金字塔形铜屋顶。
C.水立方采用ETFE膜材料,外形像一个蓝色水盒子,墙面像一团无规则的泡泡,这个泡泡所用材料“ETFE"即我们常说的“聚氟乙烯”。
D.中央电视台大楼的设计注重功能和结构,强调建筑实用性和经济性。大楼的主体由三栋高层建筑组成,三栋建筑之间用玻璃幕墙连接。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学上的成就。
5.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梁思成的建筑创作思想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答案】1.C
2.B
3.A
4.①亲自考察古建筑,绘制测绘图,建构中国建筑史。②建筑设计中追求民族主义、建筑形式、建筑艺术性等,创作思想自成体系。③培养建筑艺术人才,为创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5.①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在石头楼的建筑中,梁思成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得到实现,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②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梁思成直接运用古代建筑符号,以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③建筑创作的唯美性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建筑艺术需要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为人类提供身心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心理。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
1.C项,“一生扎根华北大地”错误。原文有时间限制,即“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
故答案为:C。
2.B项,“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错误。材料二没有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材料一没有比喻论证。
故答案为:B。
3.A项,上海金茂大厦“轴对称”,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上小下大的宝塔形象巍峨唯美,具有中国宝塔的视觉意象;“似通天丰碑,顶天立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B项,金字塔型屋顶是埃及文化符号。
C项,建筑材料具有现代化特征。
D项,央视大楼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而梁思成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玻璃幕墙是现代建筑的特征。
故答案为:A。
4.根据“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学社被迫南迁,短短7年时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在极端困难艰苦条件下,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绘制2870余幅测绘图。他们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对古建筑建造年代与结构特征一一归纳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可知,亲自考察古建筑,绘制测绘图,建构中国建筑史。
根据“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建筑设计的形式探索。”“建筑创作的唯美性。"可知,建筑设计中追求民族主义、建筑形式、建筑艺术性等,创作思想自成体系。
根据“回国之初,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先生就带领学生测绘沈阳周边清代建筑。”可知,培养建筑艺术人才,为创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①亲自考察古建筑,绘制测绘图,建构中国建筑史。②建筑设计中追求民族主义、建筑形式、建筑艺术性等,创作思想自成体系。③培养建筑艺术人才,为创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5.根据“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梁思成在不断探索建筑思想上表达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和爱国情绪的抒发,逐渐在自身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与西方对立的建筑语汇,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可以说都在石头楼的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实现。”可知,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在石头楼的建筑中,梁思成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得到实现,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
根据“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中,更多的是直接对古代建筑符号的运用,以此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建筑是艺术'思想的最早体现。"可知,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梁思成直接运用古代建筑符号,以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
根据“他指出艺术并不是与人们生活毫不关联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身心能够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可知,建筑创作的唯美性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建筑艺术需要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为人类提供身心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心理。
故答案为:①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在石头楼的建筑中,梁思成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得到实现,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②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梁思成直接运用古代建筑符号,以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③建筑创作的唯美性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建筑艺术需要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为人类提供身心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心理。
(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花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官员们大开筵席的场景,交代时间地点,为故事的开展引入环境,体现了官员们的保守恋旧,较真迂讷。
B.选材上,故事新编,赋予它现代感的小说内容与故事技巧,褒贬寓于文字之间,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C.大禹的茧子与官员的白胖油腻形成鲜明对比,讽刺官僚主义的不作为和安逸享乐。以小见大,从细微处折射出民族脊梁的精神。
D.讽刺是鲁迅小说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官员搜刮的民食匣子上的字体千奇百怪,最后举“国泰民安”那块第一,讽刺力很强,批判了官僚主义浮夸的作风。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9.本文在叙述上有何特征?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6.A
7.D
8.①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体现苦干的精神。
②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③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9.①以“理水”为线索,围绕禹和官员们“治理水患"来组织材料,这样小说情节更集中紧凑。②以对话为主,代入感强。主要以大禹和官员们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更利于表达人物内心活动。③以时间为顺序,叙述更有条理。④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更加灵活、全面。有利刻画禹艰苦卓绝的形象。⑥叙述安排上,以对比为主,官员们的外貌的白胖与禹随从的黑瘦对比鲜明,突出为民苦干精神。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叙述特征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线索、表达方式、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安排等角度,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A项,“体现官员的保守恋旧”错,应是虚浮夸张,尽情享乐。
故答案为:A。
7.D项,“历史的虚无感"错,应是历史的连续性以及现实的批判性。
故答案为:D。
8.句子“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和“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运用了外貌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他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运用动作、语言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文章主体是大禹与属员的对话,语言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运用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赞颂大智大勇、吃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故答案为:①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体现苦干的精神。②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③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9.从情节的角度看,以“理水”为线索,围绕禹和官员们“治理水患"来组织材料,这样小说情节更集中紧凑。从表达方式看,以对话为主,代入感强。主要以大禹和官员们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更利于表达人物内心活动。从叙述顺序看,以时间为顺序,叙述更有条理。从叙述视角看,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更加灵活、全面。有利刻画禹艰苦卓绝的形象。从叙述安排看,以对比为主,官员们的外貌的白胖与禹随从的黑瘦对比鲜明,突出为民苦干精神。
故答案为:①以“理水”为线索,围绕禹和官员们“治理水患"来组织材料,这样小说情节更集中紧凑。②以对话为主,代入感强。主要以大禹和官员们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更利于表达人物内心活动。③以时间为顺序,叙述更有条理。④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更加灵活、全面。有利刻画禹艰苦卓绝的形象。⑥叙述安排上,以对比为主,官员们的外貌的白胖与禹随从的黑瘦对比鲜明,突出为民苦干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并A天下B则以C客为无D用E故F隳G名城H杀豪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B.“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C.“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C.苏轼写《六国论》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D.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4.三则材料都关涉六国灭亡的史事,但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EH
11.B
12.D
13.①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②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14.①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
②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
③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社会习俗;称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材料二:
我曾经读《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诸侯国,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天下的诸侯国,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
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微少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人得以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材料三: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罗、供养贤才。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数人是不能自己穿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
10.句意: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天下"作“并”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客"作主语,“无用”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主谓句作“以"的宾语,其后断句;“名城”作“隳"的宾语,其后断句。
故答案为:BEH。
11.B.“‘速’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迅速;招致。
句意: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故答案为:B。
12.D.“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故答案为:D。
13.得分点:
(1)“苟”,如果;“以”,凭着;“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大天下";第一个“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
(2)“盖”,表原因,因而;“咎”,责怪;“疏”,不周密(或太粗疏);“知”,了解。
故答案为:①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②因而不曾不责怪那些当时的谋臣,他们考虑祸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14.(1)结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
(2)结合“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可知,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
(3)结合“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可知,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
故答案为:①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
②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谋士思虑不周、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大势。
③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
(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咏白海棠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②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③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④,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因有人送白海棠,探春、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就吟咏此物而举行诗赛,每人一首。②白帝:古代神话传说中五天帝之一,掌管西方之神。五行属金,季节属秋,故常以白帝代指秋天。③湘帘:湘妃竹做的帘子。④月窟: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诗颔联是倒装的写法,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秋阶”“露砌"点明白海棠的生长环境,“冰雪”则写出白海棠的气质。
B.薛诗尾联写白海棠想要以素淡清洁报偿自然,窈窕沉默地迎来了又一个黄昏。“不语"和“日又昏”表现海棠为不能更多地回报自然而黯然烦闷。
C.林诗颔联“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意趣盎然,突出白海棠的洁静可人;“借得”朴词见新,灵动飘逸,突出白海棠的香魂高洁。
D.林诗尾联写白海棠倦倚昏夜西风之中,用“娇羞默默同谁诉"来描绘其情态,实际上也是写黛玉自己在深闺中无处倾诉的一片幽情。
16.两首诗皆以花自况,各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B
16.①薛诗表现出其矜持端庄、安分随时、淡雅雍容的形象。“昼掩门”和“珍重芳姿"的一语双关,写出贵族少女的矜持;洗尽铅华的白海棠淡极反艳,颇与宝钗性爱淡雅反显雍容暗合;窈窕默然地以无痕的清洁回报自然,又似宝钗的安分随时,宁静娴雅。②林诗表现出其风流高洁、哀怨善感、清雅多情的形象。首联,种花人在半卷半掩的帘与门中呼之欲出,以冰为土以玉为盆,尽显洒脱高洁;用拟人手法,梨蕊之白和梅香进一步突出了清雅、高洁这一特质。居父丧着孝服的黛玉将自己与白海棠的形象糅合,白海棠的哀怨、深情,便成了她善感多情的写照。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5.B项,“‘不语’表现海棠为不能更多地报偿自然而黯然烦闷”错。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体现的是宝钗的矜持稳重。
故答案为:B。
16.薛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端庄矜持、稳重和平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亭亭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人风韵却截然不同:一潇洒活泼,一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比。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为流水对,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缟袂”,而此“缟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缝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全联的意思是说: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婵娥所缝制的白色娟袖揩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
故答案为:①薛诗表现出其矜持端庄、安分随时、淡雅雍容的形象。“昼掩门"和“珍重芳姿”的一语双关,写出贵族少女的矜持;洗尽铅华的白海棠淡极反艳,颇与宝钗性爱淡雅反显雍容暗合;窈窕默然地以无痕的清洁回报自然,又似宝钗的安分随时,宁静娴雅。②林诗表现出其风流高洁、哀怨善感、清雅多情的形象。首联,种花人在半卷半掩的帘与门中呼之欲出,以冰为土以玉为盆,尽显洒脱高洁;用拟人手法,梨蕊之白和梅香进一步突出了清雅、高洁这一特质。居父丧着孝服的黛玉将自己与白海棠的形象糅合,白海棠的哀怨、深情,便成了她善感多情的写照。
17.(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阿房宫宫殿楼阁的接连不断和高大雄伟,正与《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表述了相同的意思。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在《登岳阳楼》“,"两句却写出洞庭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3)《念奴娇·过洞庭》能够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将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和《念奴娇·中秋》“今夕不知何夕"稍加变化,表现出词人的豪放与旷达,表明自己已经完全沉醉的句子是:,。
(4)《谏逐客书》用比喻说明包容、接纳的作用的句子是:___,,,。
【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覆、坼、乾坤、啸、壤、择。
故答案为:(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2015年12月,屠呦呦在瑞典诺贝尔大厅说出的这句话,如高亢的歌声,至今仍①,在国人耳旁三日不绝。20世纪60年代,人类在饱受疟疾之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②。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抄录。到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可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只要能搜集到更多的资料,即使再辛苦,她都觉得③。终于,课题组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得到了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余音绕梁不解之缘甘之如饴
B.余音绕梁藕断丝连趋之若鹜
C.娓娓动听趋之若鹜藕断丝连
D.娓娓动听不解之缘甘之如饴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准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60年代,人类在饱受疟疾之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B.20世纪60年代,人类在饱受疟疾之苦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C.20世纪60年代,在人类饱受疟疾之苦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D.20世纪60年代,在人类饱受疟疾之苦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字“523"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1831年,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人类开始能够使用“电”这种新能源。
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C.课题组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得到了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D.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答案】18.A
19.C
20.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引号,先判断文章中引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引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
18.第一处,与后句“三日不绝”组成固定搭配,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填“余音绕梁"。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娓娓动听: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
第二处,前文提到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她与该项事业产生了联系,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填“不解之缘”。
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三情中,其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第三处,语境的意思是说即使再辛苦,只要能找到更多的资料,屠呦呦都乐意承受,填“甘之如怡"。
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鹜(wù):鸭子。
故答案为:A。
19.原句有两处语病:
①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改为:在人类饱受疟疾之苦的情况下;
②语序不当,应改为: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
故答案为:C。
20.例句是特定称谓。
A.表强调;
B.特殊含义;
C.表示引用;
D.特定称谓。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1)____,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2)____,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恩格斯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写得那么具体、明确,是因为恩格斯当时时刻关注着马克思的病情发展。
B.作者强调“两分钟”,其原因是马克思逝世时,作者刚离开房间,表达了作者遗憾的心情。
C.作者强调马克思逝世“在安乐椅上”,其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在逝世前几分钟仍在坚持工作。
D.“形成的空白"说明马克思主义正日益完善,由于马克思的逝世,将使革命理论的研究出现一段空白。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A
22.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②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
21.A项,“是因为恩格斯当时时刻关注着马克思的病情发展”错误,是因为恩格斯心情非常悲痛。
故答案为:A。
22.第一处,根据“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可知,应填“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第二处,根据“便构成基础”,“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可知,应填“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故答案为: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②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四章》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学之道》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又进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同学们,你对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参考例文】
善于慎始慎终,方能助力远航
《大学》曾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只要善于慎始慎终,谨慎行事,全盘把握,就能明确方向,助力远航。
时时慎始,用心谋划,方能把握方向,运筹帷幄。《礼记》曾言:“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唯有慎始,才能把握好事情发展的方向,否则就会让事情脱离你我的把控,从而导致不可想象的失误。君不见,导演郭帆在拍摄《流浪地球》科幻片之前,不仅多次请教中科院专家相关问题,还做了很多次科技评估,方能让影片的每一个细节具有说服力;君不见,京东副总裁蔡磊在建立“渐愈互助之家”之前,不仅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大数据,用公益活动进行呼吁,并自己投入资金运营等,方能不断加快对渐冻病症药物的研发。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每一件事情的开始,都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看到黎明前的曙光。所以,同学们,相信吧,唯有时时慎始,用心谋划,方能让我们脚下走的每一步,不仅踏实而且坚定。
事事慎终,审时度势,方能权衡得失,冷静以对。老子曾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唯有慎终,才能于权衡得失中,或急流勇退,或及时止损。且叹,黄铮急流勇退,辞去了拼多多前董事长一职,赋予了自己的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且慨,海底捞连锁店关闭了几百家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适时收缩集团业务扩张计划,从而及时止损,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事事慎终,方能当机立断,稳住阵脚。所以,同学们,相信吧,唯有事事慎终,审时度势,方能跟上时代的浪潮,乘风破浪,立于时代之巅。
以终为始,步步为营,方能明确目标,助力远航。以终为始,以行为知;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只有以终为始,坚定目标,方能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而行。正如曼德拉所言:“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如“我便是那唯一的光”的鲁迅,不愿做祖国发展的旁观者的施一公,用紫糯米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杨宁,“阿甘"厂长陆鸿……他们无不是在自己的人生跑道上全力以赴地奔跑,从不言弃,毫不妥协。所以,同学们,相信吧,唯有以终为始,步步为营,方能只问前程,不问归途,用热情奔赴下一场山海。
方孝孺曾言:“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让我们善于慎始慎终,做到胸有成竹,用奋斗之青春助力国家之远航!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始"和“终”。“慎始"就是慎重开始,在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先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并明确事物发展的走向,才能在开始后,对事物的走向做到心中有数;“慎终”,就是慎重结束,在决定结束一件事情时要衡量事情结束后的得失,并明确结束一件事情后对自己的影响,才能在结束后,做到平心静气,冷静对待;“慎终如始”,就是以终点为起点,不断前行,在决定以结束一件事情做为开始一件事件的起点,要做到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获得更大收获。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1/1山东省枣庄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检测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曾有包括德国人鲍希曼,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等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系列考察,但囿于自身知识,他们难以厘清中国建筑历史线索。清末民初学者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出版于1933年,日本人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中文版出版于1934年,遗憾的是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乐氏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书,如梁思成的评述:“伊东的书止于六朝,是间接由关于建筑的文字或绘刻一类的材料中考证出来的,还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可以说精彩部分还未出来。”因缺乏系统资料,其书前半着力早期石窟寺,后来补充了一部分,也仅对北方清代木构建筑稍有述及,遑论谈史?
从无到有建构一部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史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朱启钤领导,梁思成、刘敦桢担纲的中国营造学社肩上。
建构中国建筑史,当是梁思成很早立下的学术志向。回国之初,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先生就带领学生测绘沈阳周边清代建筑。这一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初步认知,也是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之始。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学社被迫南迁,短短7年时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在极端困难艰苦条件下,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绘制2870余幅测绘图。他们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对古建筑建造年代与结构特征一一归纳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
未发现唐代建筑实例前,梁先生撰写《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为发现与研究唐代建筑做前期准备,也为最终建构中国建筑史未雨绸缪。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时局迷茫的战争前夕,不顾自身安危,依据敦煌石窟一幅壁画,长途颠簸,迫不及待来到僻远的五台山考察,最终发现唐代大型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这一发现为中国建筑史科学建构提供了扎实充分的早期依据。
(摘编自王贵祥《为中国建筑立史,为华夏营造继绝学——梁思成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材料二:
梁思成早期的建筑设计思想特点鲜明。
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都为儒家文化背景之下新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相比之下,梁思成的民族主义倾向则显得更强烈而具有代表性。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方面的成就,是其父梁启超所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在吉林西站不远处,有渠思成为原吉林大学所设计的石头楼。该建筑加装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砌人字拱和一斗三升花纹,在门柱上部还按中国建筑风格安装了石雕端吻。梁思成在不断探索建筑思想上表达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和爱国情绪的抒发,逐渐在自身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与西方对立的建筑语汇,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可以说都在石头楼的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实现。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几十年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学术生涯,可以看到坚强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一直是他们的根本精神支柱。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终其一生企图建立与西方古典主义相抗衡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原因。
建筑设计的形式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形式问题是最富有活力,也是最值得关注和探索的。梁思成先生认为形式的追求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建筑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中,更多的是直接对古代建筑符号的运用,以此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建筑是艺术"思想的最早体现。
建筑创作的唯美性。把建筑作为艺术是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建筑师技术的提高,依赖于思想的丰富和造型艺术方面高度综合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他指出艺术并不是与人们生活毫不关联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身心能够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在建筑审美的眼里,建筑可以引起特异的感觉,可以感到一种“建筑意”的快乐。所以在中后期,梁思成在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
(摘编自朱少华《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的几点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嘉藻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则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
B.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他们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
C.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中国建筑史界先驱,一生扎根华北大地,考察数百座古建筑,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研究古建筑。
D.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是把建筑作为艺术,他进一步扩展建筑的意义和内涵,相比其他建筑学家更重视建筑的艺术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梁思成与中国建筑,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文章论证有力且富有文采。
C.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东大殿,体现了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D.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学成就延续了其父“民族复兴"大业。
3.结合教材课文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下列选项中的建筑与材料二梁思成的建筑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
A.上海金茂大厦平面构图是双轴对称的正方形。大厦上小下大,似摩天宝塔一尊,巍峨唯美;大厦两边垂直,又似通天丰碑,顶天立地。
B.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落成。大厦77米高,平面为A字型;大厦采用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米高金字塔形铜屋顶。
C.水立方采用ETFE膜材料,外形像一个蓝色水盒子,墙面像一团无规则的泡泡,这个泡泡所用材料“ETFE”即我们常说的“聚氟乙烯"。
D.中央电视台大楼的设计注重功能和结构,强调建筑实用性和经济性。大楼的主体由三栋高层建筑组成,三栋建筑之间用玻璃幕墙连接。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学上的成就。
5.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梁思成的建筑创作思想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2024高一下·枣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
-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教案 项目七任务二:自吸泵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设计与安装
- 【初中物理】密度的利用同步训练+-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家用电烹饪烤箱产品供应链分析
- 制搪瓷机械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块墨烟灰墨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垃圾处理焚化炉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工业用真空吸尘器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屠宰机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电磁兼容测试和控制技术
- 通信管道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 驾校筹建可行性分析报告
- (完整word版)个人收入证明模板
- 重庆市中学学籍卡
- 人教版-九年级上英语期中复习
- XPS原理及分析(课堂PPT)
- 基于组态王655换热器实验控制系统
- 企业生产部组织架构图
- 《质量管理成熟度》ppt课件
- 小儿肠系膜裂孔疝临床病例特点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