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魏晋更迭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核心考点_第1页
05魏晋更迭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核心考点_第2页
05魏晋更迭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核心考点_第3页
05魏晋更迭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核心考点_第4页
05魏晋更迭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核心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5魏晋更迭一、单选题1.(2024·辽宁·高考真题)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母义”“肃穆”“德”“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共同塑造符合社会期许的女性道德形象:德、孝、贤、仪等。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的进行封建化改革,推广儒家文化,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以儒家道德伦理为主导的社会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2.(2024·全国·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的方式实现,禅让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团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希望皇帝把这个位置让给那些权臣们,这样不仅仅能使政治局面和平过渡,同时根本上也维护了官僚集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C项正确;“保障了”的说法太过绝对,不能依赖禅让方式就实现政治的和平稳定,排除A项;“放弃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政权的延续仍是家天下,排除B项;皇帝下诏主动退位,本质上是被迫的行为,权臣实质上仍是夺取了皇帝的权力,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忠”,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广东·高考真题)如表《魏书》记载的部分皇帝赏赐道武帝登国3年(388年)杂畜十余万……各有差明元帝永兴5年(413年)赏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4年(427年)留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由此可知(

)A.北方游牧经济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表格可知,北魏时期部分皇帝的赏赐依然是牛马、奴婢等,这体现了鲜卑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是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C项正确;皇帝赏赐牛马并不代表当时经济衰落,排除A项;赏赐牛马多少根据功劳大小,无法得出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表中时间内尚未进行俸禄制改革,484年孝文帝时期实行俸禄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4.(2024·浙江·高考真题)东晋政权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征是(

)A.相权崛起 B.民族交融 C.政权更替 D.士族专权【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初期(中国)。据材料“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可知,琅琊王氏与东晋皇室司马家族共同掌权,说明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D项正确;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士族与皇帝共同掌权,未涉及相权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据材料“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士族专权的更迭,而非政权更替,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5.(2024·湖北黄冈·三模)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 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外戚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迅速发展,专制皇权衰弱,因此B项正确;魏晋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并未起到削弱外戚作用,排除A项;儒学士人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外戚干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魏晋时期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6.(2024·辽宁·模拟预测)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据此可得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三下阻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三种模式下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不断【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民族之间有对峙、有紧张,但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它是在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交流、学习,D项正确;模式一符合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模式二符合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北魏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模式三符合元朝和清朝的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7.(2024·黑龙江·三模)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官僚政治体制的渐趋瓦解 B.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C.封建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 D.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虽然在权力上具有世袭趋势,但它产生于皇权政治的衰落,并最终随着皇权政治的强化而消亡,这表明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下,虽然士族垄断选官权,但官员最终任命仍在皇帝之手,且当时官员的权力运作仍按照规章制度运转,A项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材料与当时政治是否清明无关,排除B项;门阀士族只是垄断了部分政治特权,并非是割据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8.(2024·河北·模拟预测)西晋建立国子学,专门吸收五品以上子弟入学,导致“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是以才不济务,奸无所惩”的局面出现;南朝梁武帝时,“诏开五馆,建立国学”“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据此可推断出(

)A.江南经济的发展 B.门阀士族的衰落趋势C.社会阶层的固化 D.魏晋选官制度的变化【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时的国子学专门吸收五品以上子弟;到南朝时,五馆生大都是寒门子弟且不限人数。这说明统治者打破门阀士族对国子学入学资格的垄断,大量吸收寒门俊才,这也从侧面说明门阀士族呈现衰落趋势,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国子学从西晋时专门吸收五品以上子弟到南朝时大量吸纳寒门俊才,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没有明显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9.(2024·江西·模拟预测)考古发现,后燕昌黎太守崔遹于395年葬于今辽宁省朝阳县附近。其墓圹与棺木形制是慕容鲜卑式样,但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这体现了(

)A.中华文明分布比较广泛 B.鲜卑经济与汉晋实力相当C.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 D.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考古表明,崔遹墓的墓圹与棺木形制已是慕容鲜卑式样,然随葬器物如陶器、漆器、铜魁、铜刀、砚板、铜钱、铜弩等物仍多与汉晋中原地区墓葬相似,由此可知,鲜卑墓葬文化受到汉族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中,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分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墓葬文化,没有涉及经济的比较,排除B项;墓葬只是出土了与中原形制相似的铜魁、铜刀、铜钱、铜弩等物,并不能证明北魏与东晋的贸易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4·江苏·模拟预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由庄园主雇佣佃户垦殖的庄园农业,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或部曲主人统领部曲从事的流民部曲农业,由背井离乡、彼此有亲缘或地缘关系的流民在人迹罕至、且能耕种之处从事的桃花源农业,由国家组织兵员对国有土地进行的军垦农业。这一局面的出现(

)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动摇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D.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中涉及了对江南地区土地的开发,包括私人组织和国家组织两种,对荒地的开垦促进了农业发展,继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不同等级间的流动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土地的开垦是受到庄园主的领导的,故而增强了庄园地主的实力,加强了门阀统治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4·福建厦门·模拟预测)魏晋时期,州郡志书的撰述形成热潮。与前代志书侧重政区沿革和疆域四至不同,魏晋志书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异物”,所记多为长江以南的草木禽兽。这种现象反映出(

)A.社会环境充斥宗教氛围 B.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C.地志书写凸显实用精神 D.人口迁移影响地理认知【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款“所记多为长江以南的草木禽兽”可知,魏晋时期,志书侧重记载长江以南的草木虫鱼,体现了长江以南的地理情况被人逐渐了解,也反映了当时人口逐步向南迁徙,推动了地理认知,D项正确;草木禽兽与宗教氛围关系不大,排除A项;社会安定说法错误,魏晋时期处于分裂时期,排除B项;草木禽兽不一定都实用,不能体现实用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4·北京西城·二模)“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最初用于天文领域。后统治者借用为宫门名,如后赵“西中华门”、北魏“中华门”、南朝梁“东、西中华门”等。而后,不论南朝北朝,“中华”作为“中国”的另一名号逐渐使用起来。由此可见,“中华”一词的使用(

)①表明其使用范围扩大

②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③反映其内涵不断丰富

④折射出南北朝文化交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中华”一词逐渐由宫门名演变为“中国”的另一名号,说明其使用范围扩大,①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就已经产生,②错误;“中华”作为“中国”的另一名号逐渐使用起来,说明“中华”一词的内涵在不断丰富,③正确;南朝、北朝都逐渐将“中华”一词作为“中国”的名号,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3.(2024·湖南邵阳·三模)宇文泰在执掌西魏朝政期间,采用汉族士人苏绰建议,颁布了“先洗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六条诏书,让地方官遵照执行,牧守令长不通者不能为官,还开设学校,选拔中下级官吏学习其内容。六条诏书的颁布(

)A.开启北方政权封建化进程 B.巩固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局面C.奠定后世心学的理论基础 D.体现儒道法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魏(中国)。材料中“洗心、教化、贤良、狱讼”等词语分别反映出道、儒、法三家思想,D项正确;“开启”不正确,排除A项;西魏时期,黄河流域分裂,排除B项;六条诏书颁布与心学理论基础不存在逻辑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4·陕西商洛·模拟预测)《晋书·王敦传》中记载:“(王敦)在武昌,以地荒粟少,求转徙于江南,于是江州及会稽、吴兴等郡民多往依之。”这种情景(

)A.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C.阻碍了经济重心南移 D.得益于休养生息政策【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王敦)在武昌,以地荒粟少,求转徙于江南,于是江州及会稽、吴兴等郡民多往依之。”可知,王敦因为武昌地荒粟少,于是迁徙到江南,江州及会稽、吴兴等郡民多往依之,这说明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因此人们移民江南地区,材料不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的情景得益于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4·重庆·模拟预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峙,在政治上互不承认。南朝《宋书》对北魏祖先的记述中提道:“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北朝《魏书》中提道:“拓跋鲜卑为黄帝少子昌意之后。黄帝以土为德,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些记载反映了南北政权(

)A.对彼此正统地位否定 B.对华夏文化的共同认同C.政权更迭均十分频繁 D.族群界限已经基本消失【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南朝政权,还是北朝政权,都认为鲜卑族的祖先是华夏族,说明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共同认同,B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朝对鲜卑族祖先的认识,对彼此正统地位否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相对稳定,政权更迭均十分频繁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魏晋时期族群界限仍然存在,基本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4·全国·模拟预测)北魏石刻书法艺术成就显著,在平城时期书体由隶向楷转变(图1),在洛阳时期,石刻书法继续向楷体转变,字体撇捺舒展开张,横竖含蓄内敛(图2)。魏碑石刻的发展反映出(

)A.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B.北方艺术风格雄健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鲜卑族完成封建化【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平城时期书体由隶向楷转变”“在洛阳时期,石刻书法继续向楷体转变,字体撇捺舒展开张,横竖含蓄内敛”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伴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项正确;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排除A项;题干信息体现魏碑吸收了南方秀美的风格,排除B项;“鲜卑族完成封建化”与材料主旨“民族交融”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7.(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黄河流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差异的基本文化区。到东晋时,许多关西关东方言已经混一。魏晋以后,出现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并峙的局面。对上述文化区格局的变迁解释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文化差异缩小得益于大一统的局面B.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文化区格局的变化C.区域间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D.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两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区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并且形成了关东、关西两个基本文化区;而魏晋之后,则形成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综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文化区的变迁,即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了文化区格局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区的变迁,并不是文化差异的缩小,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文化区的变迁,但没有体现文化区差异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自然条件影响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4·湖南衡阳·三模)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后来南朝的户口却没有多少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朝社会基层治理效率不足 B.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江南社会经济遭受空前浩劫 D.沉重的赋役导致人民流亡【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土地兼并严重,门阀士族拥有大量土地,需要大批劳动力,于是他们经营的田庄招徕并隐瞒了大量南迁农户,因而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南朝的户口数增加甚少,这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所致,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户口增加甚少而不是基层治理,也没有体现“效率不足”,排除A项;东晋、南朝时社会相对安定,而且,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空前浩劫”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沉重的赋役,更没有涉及人民流亡,排除D项。故选B项。19.(2024·贵州·三模)中国古代不少人口迁移运动都带有政治权力的影子,迁移的动因有避难、迁都、垦荒等。而由最高统治者主导的内聚式的人口迁移运动,往往带有增强文化向心力的意图,最适合作为其依据的是(

)A.秦朝将六国贵族迁入咸阳 B.北魏贵族移居并改籍洛阳C.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偏安 D.清前期移湖广之民人四川【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要求所有随行鲜卑贵族改籍贯为洛阳,不得回迁平城,这既是由国家权力强制推动的,也带有增强中原文化向心力的意图,B项正确;秦朝将六国贵族迁入咸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管控,维护帝国统治的安全,排除A项;靖康之变后的南迁,不属于“由最高统治者主导的内聚式的人口迁移运动”,排除C项;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的主要动机是缓解人地矛盾,并不是强化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20.(2024·广东江门·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与汉代相比仍然在不断发展,并非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畜牧业成分较之前相比大幅增加。这种变化(

)A.社会动乱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B.得益于北方人民的南迁C.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 D.促进封建国家再次统一【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与汉代相比仍然在不断发展,并非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畜牧业成分较之前相比大幅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荡,农民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革,提高了粮食产量,生存压力倒逼技术革新,生产技术的革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于当时北方社会的动荡而言,这有利于促进封建国家的再次统一,D项正确;社会动乱肯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选项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经济的这种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北方经济的这种变化不一定能直接延缓政权的频繁更替,排除C项。故选D项。21.(2024·河北·模拟预测)曹魏后期,势力逐渐强大的官僚贵族,利用政治权力侵夺屯田土地和民屯农户。尽管西晋占田制规定了“按官品占田”的限额,但官僚地主实际占有的土地经常突破限制。至晋惠帝时,出现了“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废业占空,无田课之实”的形势。这种状况(

)A.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导致自耕农经济出现衰退C.表明豪强地主控制了政权 D.说明中央集权遭受到冲击【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官僚贵族大肆侵占土地和控制农户,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因果倒置,排除A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并不代表就控制了政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2.(2024·安徽安庆·三模)南齐以前,南迁的北民往往对黄籍不屑;南齐以后,政府严查黄籍,防止南迁的北民为他们的祖先窃注爵位,冒充士族,逃避徭役。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政府大力推行土断 B.南方相对稳定C.南迁人口逐渐减少 D.经济重心难移【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南齐以后,政府严查黄籍,防止南迁的北民为他们的祖先窃注爵位,冒充士族,逃避徭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齐前后,南迁的北民对待黄籍的态度从不屑到在黄籍中“窃注爵位,冒充士族,逃避徭役”,主要是因为政府大力推行土断,取消白籍及免税特权,A项正确;南方稳定吸引北民南迁,但和北民对待黄籍的态度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此时南迁人口逐渐增多,不是减少,排除C项;材料主旨“政府大力推行土断”,而“经济重心南移”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3.(2024·贵州毕节·模拟预测)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上述举措(

)A.旨在构建政权合法性 B.助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反映了南北文化趋同 D.深受宗法血缘观念影响【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堂作为皇帝祭祀和布政的地方,其建设和使用都是为了强化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建立明堂,并亲自前往祭祀和布政,这是在强调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A项正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在汉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南北文化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旨“明堂与政权合法性”,而“宗法血缘观念影响”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4.(2024·浙江金华·三模)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 B.统治思想的异变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魏。根据材料,北魏时期皇帝下诏禁止杀牛,这体现了少数民族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即经济结构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没涉及牛耕技术,排除A项;统治思想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北魏时期北方统一,政权更迭不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25.(2024·江西赣州·二模)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

)史料来源“昔黄帝有子十二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A.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封建化 B.边疆治理成效显著C.体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民族的血缘认同;根据材料“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可知,对华夏既有文化认同又有制度认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不断增强,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未体现边疆治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未涉及因俗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26.(2024·辽宁·模拟预测)北魏名臣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一改《三国志》中的“国书”为“录”,各国主的“纪”为“传正朔,自相君长”,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记录。此外,在该书中还改变《三国志》“夷”“夏”分开的说法,创造了“夷夏”“戎夏”“胡晋”等新名词。《十六国春秋》的出现表明当时(

)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 B.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各民族关系相互平等 D.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的史书不仅将各民族政权平等对待,而史书“爽夏”等词的出现则反映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该史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深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深化的背景下,对各民族政权平等对待,这与文化认同无关,且北魏已实现北方统一,排除B项;魏晋时期仍有夷夏观念,C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史书体例包括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断代体,材料是反映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27.(2024·山东·模拟预测)东汉初期实行三公宰相制,又将属于少府(专管皇室财政,兼管皇帝秘书、膳食事务)的尚书独立出来,时称尚书台,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终汉之世掌握国家实权。魏晋时期,尚书台正式脱离少府,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尚书台职能的变化反映出从东汉到魏晋时期(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缓和 B.该时期三省制度正式形成C.国家行政制度改革显现成效 D.家国异构的色彩变得明显【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到魏晋时期(中国)。依据所学,尚书台原属掌皇室财政,兼管皇帝秘书、膳食事务的少府,属内朝官,到魏晋时期,尚书台正式成为中央行政机构,演变为外朝官,由内朝官变为外朝官,家国异构色彩明显,D项正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影响不大,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缓和,“缓和”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尚书台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三省”体制的全貌,排除B项;题干只是描述尚书台的变化,不能类推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