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同文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同文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同文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同文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文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元明以降学者则带入辨体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其时诗体大备、诗人各有专擅的盛唐风貌。尤其是高棅《唐诗品汇》在各类诗体下按“正宗"大家”“名家"羽翼”等排列诸家、收录作品,十分直观地展示了他心目中盛唐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范围。

与此同时,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其诗又超出唐诗主流风格之外,历来论者都对此特质颇有体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沧浪诗话·诗评》)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老句、雄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胡应麟更为具体地指出杜诗风格的变化多样:“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诗薮》内编卷四)许学夷也将“盛唐诸公"与杜甫相参照,评论杜甫诗体创作的变化之境,说:“盛唐诸公惟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诗源辩体》卷十九)可见,杜甫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于是,如何在唐诗史上安放杜甫的位置并评价杜甫前后期的创作,也成为探讨盛唐概念之时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

材料二:

作为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林庚语),“盛唐气象”表现为“宏伟气魄、进取精神、开阔的胸怀、健康的情趣以及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不仅与时代关系密切的政治诗、边塞诗体现出“盛唐气象”,像孟浩然《春晓》《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汉江临泛》等山水田园诗中的名家名篇,亦见“盛唐气象"的境界活力。李白的创作,尤其代表“盛唐气象”的高度。

杜甫完整经历了“开天盛世"。尚在童稚时期,他就领略到通都大邑的繁华;青年时,他漫游全国,进一步饱览祖国山河的壮美;三十五岁后,他既与李白、高适等本朝第一流诗人过从,更得到了从最高君主到各界名流的称扬。“忆昔开元全盛日”(《忆昔二首》其二),杜甫的盛世经历是支撑杜诗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础。

杜甫有高度的自信,他年轻时说自己:“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晚年还有“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的回忆,可见其自信的持久。

杜甫一生以儒者自认,其儒家信念不仅来自书本,更源于诗人的实际时代体验,这就使他的儒家信念自然呈现为一种赤诚的时代感情。近人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其义正在于此。在杜诗创作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作于杜甫归家以后。其时杜甫不仅已经观察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危机,更新遭“幼子饿已卒"的人伦惨剧,但杜甫却在诗的开头,反复表示自己志在效仿稷契,无论如何也不改初衷。“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慷慨激烈,原因就在于“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盛世中培育起一种坚韧的儒者深情,这是他后来在各种困境冲击面前,愈挫愈勇,依然壮志凌云的根本思想基础。

现存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他年轻时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尤其反映出一个盛世青年诗人的壮心豪气。这种“年少气盛”(浦起龙《读杜心解》),在稍后的“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等咏物诗句中,展示得更加突出。

杜甫天宝中期进入长安求仕,诗中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的内容增多了,但对于自己身为盛唐诗人胸襟气魄的书写,仍然激越震撼。《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四句对自身才能志向的宣示,意气纵横。《醉时歌》写自己和友人郑虔的痛饮高歌,特别是“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的结尾,同样见出追步李白的盛唐精神。

《兵车行》《丽人行》《同诸公登慈思寺塔》等诗,虽以忧念时局为内容,但亦可见“盛唐气象"。《兵车行》从咸阳桥头送别征人的具体场面写起,但忽而山东,忽而青海;忽而今年,忽而往古;写前线牺牲,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后方荒芜,是“千村万落生荆杞”,观察思考都很宏阔。《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中“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一段,特别能证明“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羽《沧浪诗话》)的评价。

(摘编自王树森《杜甫与盛唐气象论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来论者对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缘自对杜甫虽为盛唐诗人,但其诗歌风格又超出唐诗主流风格的认识。

B.盛唐诗作诗体大备,诗人也各有专擅,后世学者认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

C.《房兵曹胡马》反映杜甫作为盛世青年的壮心豪气,《醉时歌》《兵车行》虽包含对个人遭遇和时局的感慨,但也都能体现出盛唐气象。

D.盛唐政治诗、边塞诗因与时代关系密切而体现出“盛唐气象”,代表盛唐的时代特征,具有宏伟、进取、雄壮等艺术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讨盛唐概念时,应把如何确定杜甫在唐诗史上的位置并评价杜甫前后期的创作这个问题放在首位。

B.盛唐诗学型范到底该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历代的学者对此看法各有不同。

C.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杜诗的艺术风格,材料一主要引用评论家言论来论证,材料二主要引用杜诗来论证。

D.杜甫领略过繁华和壮美,结交过文坛大家,得到过最高君主和各界名流的称扬,这是其创作的思想基础。

3.下列各项,最符合材料一第二段对杜诗风格的评价的一项是()(3分)

A.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

B.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C.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

D.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对杜诗中体现出的“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苍凉恢廓,气势磅礴

B.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看到危机,慷慨激烈

C.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D.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宣示志向,意气纵横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杜甫诗歌与“盛唐”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鹳

陶沙岸

①三爹跟白鹳说,我们是两只老鸟。

白鹳照例慢条斯理走几步,在地上啄两下,点头回应。

三爹给白鹳起了名字,叫小牛。小牛七年前来到这里,再没有离开,由候鸟变为了留鸟。起先,小牛的一只翅膀被布设在洞庭湖里捕鱼的迷魂阵缠住,坚韧而锋利的尼龙绳线勒进翎翅,它的半个翅膀耷拉下来,再无法远距离飞行。三爹在湖边拢住它,它是抗争过的,拖着半只翅膀在湖滩上奔跑了好远,才被三爹追上。三年前,小牛又能飞了,可它还是留了下来。

你是老天派来的吧,看我这老头子孤零零的,留下来跟我作伴儿啊?三爹摸着小牛的背,小牛伸缩长颈,脑袋在三爹的裤管上摩摩擦擦。

老屋旁有间杂物房,三爹在里面为小牛做了一个窝。窝很大,几乎占满缺失了一条面板的八仙桌,由枯树枝和芦花绒编结而成,里面宽松柔软。儿子因病走得早,孙儿铁牛去广州打工十多年了,杂物房也空了七八年。②曾经百来人的村子只剩十几个三爹这样的老人,每天听蛙鸣鸟叫,自己都懒得言语。如今有鸟客为邻,三爹打心眼儿里是高兴的。为了小牛,三爹忍痛将喂了三年多的狸花猫蒙住双眼,送去几十里外的一户人家,换回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猫崽。三爹想也不想,直接叫猫崽细牛。细牛在小牛身边长大,不像狸花猫一样逮住机会便想猎杀小牛,反倒像保镖一般游走在小牛周围。

三爹很欣慰。

出门,小牛总跟在三爹身后,一起慢悠悠行进在岸上和水里,偶尔展翅在空中飞几圈,又回到三爹身旁。三爹从后山砍了竹子弯成弓箭状,安上渔网,眨眼做成一件趁手的捕捞工具。每当三爹从墙上取下网具,小牛和细牛都会兴奋起来,拍翅膀,喵喵叫。它们知道三爹要到池塘和沟里去捞鱼虾螺蛳。

小牛重新飞上天的那一年,三爹看到小牛衔了枯枝茅草在杂物房顶作窝,心抖了几抖,还是搬来楼梯,帮小牛在屋顶做好窝,还在窝上一米多高的位置搭了个晴雨棚,上面盖满棕榈叶。

转眼又一年。立春后一个清早,三爹听到杂物房顶小牛扑棱翅膀的声音与平常不一样,动静大,像是带着重重的回声。走到地坪中央手搭凉棚望过去,三爹看到小牛的身边多了一只白鹳,它们拍打着翅膀,长颈交织在一起。三爹赶紧进屋从水桶里舀出大碗鱼虾,边撒向地坪中的一小块水泥地,边呼唤小牛。小牛却没有如以往那样立马飞来啄食,大约是担心另外一只白鹳怕生。三爹嘟嘟囔囔进了屋,一会儿工夫,小牛打头,另一只白鹳紧跟小牛飞下来。

三月下旬,小牛生下两个蛋,两只白鹳轮着蹲窝。一个月过去,两只幼崽破壳而出。三爹想着给小牛的伴侣起个名字,一直未想好。那天看到小牛单脚立在屋脊上,等着孩子的父亲捕食归来,三爹突然觉得应该叫这只新来的白鹳大牛,虽然它也许比小牛更年轻。

时令已届六月,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早已北归,可大牛一家还与三爹朝夕相处着。三爹前几天接到孙子电话,说是端午节要去贵州看望未来的岳父岳母,不能回来了。已经有四年未见孙子,三爹是有些心伤的,不过见到四只白鹳从早到晚在自己眼前晃悠,心里竟松快许多。

这天中午太阳很烈,小牛走到躺在堂屋凉床上的三爹身旁。三爹诧异,小牛可从不在他休息的时候来打扰。小牛伸长颈脖,长长的喙在三爹手背上轻轻点点。三爹坐起,触摸小牛较之冬天羽毛渐薄的脊背。三爹一直未曾去碰小牛的长颈,那么细长,担心伤到它。三爹疑惑地盯着小牛变得红中泛黄的尖喙,不知道这个老朋友今天是怎么了。

小牛缓缓朝外走,三爹忽地就有种不好的预感。他跟出来。大牛和它们的孩子都在地坪上,扇着翅膀,吹起的灰尘与热浪迷住了三爹的眼。

终于,一段助跑,四只白鹳鱼贯飞上了艳阳灼灼的天宇。

无疑,这是七年来,三爹最为孤独寂寞的夏天。

老鸟终究还是走了。

三爹成天徘徊在空空的老村周围,③有时坐在屋门口,望着满树硕大的黄梨抽烟,细牛蹲在脚旁,几只鸟在啄食早已熟透的黄梨。多年前,三爹家的这树黄梨总是早早被村里的孩童扫荡干净,很少能长成熟。

本来短短的夜变得漫长。

中秋,孙儿未回。

秋渐凉,有鸥鹭从遥远的北方飞来。三爹整理好屋顶的鸟窝,为晴雨棚换上新棕榈树叶,扎紧。

霜降过去,气温日低。湖滩山边,聚居着越冬的大雁、银鸥、白鹭。

三爹隔三差五去池塘捞螺蛳,家里积了两大桶了。

眼瞅着冬天逼近,仍不见小牛的影踪。三爹螺蛳照捞,出门不时朝杂物房顶瞟瞟。

三爹少有做梦,七十多岁的年纪,睡不踏实,有时把醒时的心事当成梦。醒也眠也,实也梦也,清白与迷糊交织一团。④三爹听闻屋顶有响动,头侧过去,看到小牛大牛齐齐栖息在屋脊上。听到三爹呼唤的声音,小牛顺势滑下来,落在三爹的怀里。

(选自《当代人》2024年第1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爹是捕捉鱼虾的好手,能熟练地用竹子制作趁手的捕捞工具,到池塘和沟里去捞鱼虾螺蛳,来喂养白鹳,即使它们飞走后也未停歇。

B.三爹儿子早年因病去世,孙儿在外打工十多年,已经有四年没有归来看望他,端午节要去贵州看望岳父岳母未归,中秋节也没能归来。

C.小牛临走之前,特地与三爹进行了告别仪式,用“在三爹手背上轻轻点点"的动作,表达其不舍和坚定,然后迫不及待地飞上了天宇。

D.小牛与三爹相处了七年快乐时光,享受到三爹细心的照顾,期间小牛带回来一只白鹳,三爹为其取名大牛,大、小牛养育了两只小白鹳。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比拟修辞,写三爹把自己比作“老鸟”,表明他与白鹳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B.句子②中,“曾经百来人"和“只剩十几个”对比鲜明,突出农村空心化这一社会问题。

C.句子③画面感强,人、猫、树、鸟构成静谧的乡村图景,“鸟啄黄梨"引起了三爹的回忆。

D.句子④实写小牛大牛齐齐归来的情节,表现鸟儿的有情有义,反衬孙儿的不孝和无情。

8.文中三爹的情感随着白鹳的来去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救助·陪伴·孤独,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有以给上之征赋车马兵革之费。由此观之,则人之生闵矣。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流亡也。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闵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故有仁君明主,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饥寒之患矣。若贪主暴君,桡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则百姓无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凡为国A之急者B必先禁C末作文D巧E末作文巧禁则民F无所游食G民无所游食H则必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侵凌,与《促织》中“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的“陵"意思不同。

B.闵,忧愁,与《陈情表》中“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闵"意思相同。

C.离,通“罹”,遭受,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的“离”意思不同。

D.宜,适宜,与《出师表》中“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先王懂得增加人口、加强兵力、扩大土地、富裕国家必须依赖粮食,因此历代圣王都重视农业生产。

B.材料一认为,君主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这样国家才容易治理,因为百姓富裕起来后就会重视家园,敬上畏罪。

C.材料二认为,百姓通过从事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其生活是很困苦的,国家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储备足够的粮食。

D.材料二认为,只要国君不对人民大肆骚扰、侵吞他们的财富,那么百姓就可以享受自然祥和之气并得到大地的恩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有以给上之征赋车马兵革之费。

译文:___________

(2)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

译文: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但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冬夜泛舟有怀山南戎幕①

陆游

钓船东去掠新塘,船迮篷低露篛香。

十里澄波明白石,五更残月伴清霜。

飘飘枫叶无时下,嫋嫋②菱歌尽意长。

谁信梁州当日事,铁衣寒枕绿沉枪。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1178年10月居绍兴山阴时所作。有怀:有感而发。戎幕:军府,幕府。②嫋嫋:同“袅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围绕“泛舟"展开,交代此行的方向和泛舟地点,“掠”字表明行船轻快。

B.颔联写途中所见,澄波、白石、残月、清霜等意象相互映衬,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C.颈联写景视听结合,所见所闻触动诗人内心无限的感慨,为尾联“有怀"作铺垫。

D.本诗和柳永《望海潮》中的“菱歌”意象,都是为了体现采菱女子欢乐的心情。

16.诗歌末句以特殊物象作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百姓对陈胜起义的响应。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并考察石钟山,分析了前人对石钟山的命名,批评了“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表现了古人严谨的求实精神。

(3)在学习交流会上,李校长引用古人名句“______,______”,来鼓励同学们学习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沙湖山并非一座山,而是庐山脚下一片28.8平方公里的鄱阳湖湿地。8月初,3000亩早稻已收割,泱泱田水荡着晚稻禾苗。禾苗铺展开来如一张巨大的绿网。河汉是大地上最细密的动脉血管之一,循着血液系统密布在农田、藕田、草滩、水塘之间,以古老的方式年复一年地哺育万物。A的机耕道被柳树、白杨、樟树、刺槐所掩藏。少量的一季稻尚未成熟,稻叶青青,穗头黄黄,沉沉低垂。站在圩堤上远望,黄稻田如一朵向日葵盛开在田畴。湿地平原就那么B地袒露着,带着原始的赤诚、忠厚、桀骜。

20多只白鹭追着耕田机,啄食随田泥翻上来的泥鳅、黄鳝、小鱼、水蟋蟀、泥蛇、蜥蜴。白鹭有大白鹭、小白鹭,时而站在泥浆水里,时而跃飞,仰着嚎嘴吞食。求偶期过了,白鹭已很少大声、长声啼鸣,偶有鸣叫,嘎嘎嘎,也不能打破旷野的沉寂。这是白鹭亚成鸟练飞、独立完成觅食的季节。C的柳树上,浮着麦秸草帽一样的白鹭。①白鹭是另一种野花,白白的,低飞的,或簇拥,或离散。②它们开在树梢、浅滩、田间、草泽……③那是一种云白、雪白。④作为一种涉禽,白鹭既是写实,也是写意,自有高阔与灵动,数行点点,翔于白水绿草之上,起于朝阳,落于晚霞。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A______B______C______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自”与文中加点的“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别三十多年,想不到在异国他乡,竟然意外重逢,自有许多话说。

B.偏偏这时他还仿佛听到了脚步声,自远而近,旋而又渐渐远去。

C.宝玉遂回身,自小丫头手里接过银子,说了王夫人让交与他以充旅资盘费的话。

D.这种高精度地图和自动驾驶技术相配合的优势,是一般驾驶技术拍马都追不上的。

20.“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野鸭之所以光脚丫不怕冷,①。

野鸭脚包括跗跖(脚掌)、趾和趾间蹼,主要由骨骼、筋腱和皮肤组成。肌肉延伸到这里变成了筋腱连接各关节,筋腱主要由坚硬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皮肤光滑没有羽毛。野鸭脚缺少肌肉和毛囊,新陈代谢速度慢,不需要更多的血管和血液,从而大大减少了因血液流过造成的热量损失。

野鸭脚掌、趾和蹼的皮肤最外层包裹着厚厚的硬黄皮,这是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主要由十几层扁平、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死亡细胞组成。这层量身定制的“硬壳"非常致密,具有很强的隔热、防水以及绝缘功能,②。

而黄皮表面形成鳞状突起和粗糙面,增加了皮肤与冰之间的间隙,③,进一步增强了隔热性能。这其实也是鸭掌不怕冰冻的重要原因。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22.请简述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做梦都没梦见过,能够上这个高光的时刻”……曾因在街头弹奏钢琴而走红的深圳建筑工人易群林,近日收到央视“春晚等着你"的邀请函,有机会前往现场观看龙年春晚。

58岁的易群林从小就喜欢捣鼓乐器,除了钢琴,口琴、二胡、电子琴也都会一些。几十年来,那双饱经沧桑的打工之手,洗过碗碟、装过玩具、握过铁锹也和过水泥,手掌磨出不少老茧,却从未磨掉他对音乐的热爱。平时没机会弹钢琴,就吹吹口琴,熟悉熟悉谱子。从街头弹钢琴走红,到走进深圳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演奏,再到收到央视邀请,正因他对音乐笃定的热爱与坚持,才有机会发出光彩。

学校校刊拟开设“热爱与坚持”主题专栏,向全体学生征稿,写作方向包括以下两种。

1.给易群林写一封信,向他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2.设想你是易群林,陈述你在接到央视“春晚等着你"栏目组的邀请函时的感想。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盛唐政治诗、边塞诗因与时代关系密切而体现出‘盛唐气象’”错误,文中只说“不仅与时代关系密切的政治诗、边塞诗体现出‘盛唐气象’”,并未阐述盛唐政治诗、边塞诗体现出“盛唐气象”的原因。)

2.C(A项,“放在首位"无中生有,文中只说“也成为探讨盛唐概念之时的题中之义”。B项,“见仁见智"各有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历代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D项,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思想基础的分析有误,根据原文“杜甫的盛世经历是支撑杜诗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础”,“杜甫在盛世中培育起一种坚韧的儒者深情,这是他后来在各种困境冲击面前,愈挫愈勇,依然壮志凌云的根本思想基础”可知,杜甫创作的思想基础是其儒者深情。)

3.C[材料一第二段观点:杜甫的诗歌风格变化多样,既具有盛唐主流风格,又具有独造之变体。A项,强调杜甫名垂青史。B项,强调杜甫诗歌和李白诗歌的成就对后世的重大影响。C项,意思是:至于杜甫,大概可以称得上上可逼近《诗经》、《楚辞》,下可包括沈佺期、宋之问,古朴近于苏武、李陵,气概超过曹氏父子和刘桢。盖过颜延之、谢灵运的孤高不群,糅合徐陵、庾信诗风的流美清丽。他完全掌握了古人诗歌的风格气势,并且兼备了当今各家的特长。符合材料一第二段对杜诗风格的评价。D项,意思是:古往今来的诗人很多,但杜甫被奉为首位,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强调杜甫在诗歌中的地位和其忠诚执着的精神。]

4.B(“看到危机"错误,“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是表示不愿改变操行,用喝酒放声高唱来破除忧愤。)

5.①杜甫完整经历了唐朝的“开天盛世”,是盛唐诗人的典范,其诗歌中的秀句、丽句体现了盛唐风貌。②杜甫的盛世经历和体验使他具有高度的自信和坚韧的儒者深情,这是杜诗呈现盛唐气象的思想基础。③杜甫坚韧的信念使其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表现出盛唐诗人心怀天下的胸襟气魄,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C(“坚定”错误,这里看不出小牛的“坚定";“迫不及待”错误,后文有“小牛缓缓朝外走,三爹忽地就有种不好的预感"的表述。)

7.B(A项,“比拟修辞”错,句子①没有运用比拟修辞。C项,“引起了三爹的回忆"错,不是三爹的回忆,而是作者的补充叙述。D项,“实写”错误,从“醒也眠也,实也梦也,清白与迷糊交织一团"可以看出这是三爹幻想的场景。“反衬孙儿的不孝和无情”属于过度解读。)

8.①小牛留下来时,三爹高兴。②小牛与细牛和谐相处时,三爹欣慰。③孙子端午不能回时,三爹心伤,但因为有四只白鹳的陪伴而心里松快许多。④小牛一家飞走后,三爹孤独寂寞,渴望它们归来。⑤小牛一家迟迟不来,三爹孤独、思念,出现幻境。(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示例)①本文描述了一个救助动物的故事:三爹救下被迷魂阵缠住的白鹳小牛,为它做窝,并将对它有威胁的狸花猫换成小猫崽;为它捞鱼虾螺蛳。后来,小牛和大牛生了小鸟,离开三爹飞回大自然。②三爹感谢白鹳的作伴,在和小牛一家的朝夕相处中,他孤独寂寞的心灵得到安慰,但在小牛一家离开后又再次陷入孤独寂寞的境地。③人与鸟儿相伴的故事反映出独居老人的生存困境,表达作者对独居老人的同情,呼吁全社会能更多地关注独居老人的精神需要。(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BEG(此句句意:凡是以治国为急务的人,都一定要先禁止工商性质的奢侈品的制作。如果禁止了工商性质的奢侈品制作,那么人民就无法游居求食,人民无法游居求食,就必然从事农业。原句标点为: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11.B[A项,“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的“陵”是陵墓的意思。B项,“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二者意思不同。C项,“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中的“离"是背离的意思。D项,“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宜"是应当的意思。]

12.D(百姓可以享受自然祥和之气并得到大地的恩赐外,还会受到水旱灾害的影响,所以D项表述的条件关系不成立。)

13.(1)(此外)时常有水旱自然灾害(这样)的祸患,还有用来供给国君征收的车马兵革的赋税。(“涔旱”“征赋"各1分,句意2分)

(2)春季砍伐枯木,夏季收获瓜果,秋季积聚菜蔬谷物,冬季砍伐薪柴,用来作为民众的资产。(“枯槁”“畜"民资”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侧重于阐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来说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国家如何储备粮食和指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而使百姓免于饥寒之患。(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治国之道,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了,就容易治理,百姓穷困了,就难以治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安于乡里,不愿意离开家园,安乡重家,那么就恭敬君主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也就容易治理了。百姓贫困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铤而走险、抗上犯禁了,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国往往是富裕的,乱国往往是贫穷的。所以善于国政的君主,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七十九代的君主,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一统天下,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是国富而粮多的原因。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历代圣王都重视农业。凡是以治国为急务的人,都一定要先禁止工商性质的奢侈品的制作。如果禁止了工商性质的奢侈品制作,那么人民就无法游居求食,人民无法游居求食,就必然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土地就得到开垦;土地得到开垦,粮食就增收;粮食增收,国家就富裕。国家富裕,兵力就强盛;兵力强盛,战斗就可以取胜;战斗取胜,土地就广阔。所以,先王懂得增加人口、加强兵力、扩大土地、富裕国家,必须依赖粮食。因此,禁止了工商发展,不准生产奢侈品,那么就有利于发展农业。

材料二:

老百姓所用来维持生活的,一个人踩着来耕田,不超过十亩;中等田地一年的收获,不过一亩四石。妻子老弱,都要依赖它而生活。(此外)时常有水旱自然灾害(这样)的祸患,还有用来供给国君征收的车马兵革的赋税。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的生活是忧愁的。从国家的土地收成来考虑,三年耕种必须剩下一年的粮食,大约九年耕种要有三年的积蓄,十八年要有六年的积蓄,二十七年要有九年的储备。即使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百姓也没有人因困窘到外地流亡的。所以国家没有九年的积蓄,叫做不足;没有六年的积蓄,叫做闵急;没有三年的积蓄,叫做穷乏。因此有的爱民之君和英明的君王,他们向下征收赋税,有一定的节制,用来养活自己的,有一定的标准,那么这就能合理接受天地给予的财富,就不会遭受饥饿寒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