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训练(培优卷)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训练(培优卷)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训练(培优卷)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训练(培优卷)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训练(培优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训练(培优卷)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训练(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2017八上·蚌埠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谈过,走到某个偏僻的小城市,人地生殊,举目无亲,当一种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时,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母亲面前,使你pāo却一切疲bèi、孤独以至恐惧。

(1)根据拼音写汉字。

pāobèi

却疲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解释划线词“漂泊"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和。

【答案】(1)抛;惫

(2)生殊;生疏

(3)比喻职业、生活不稳定,东奔西走

(4)比喻;排比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比喻;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根据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注意“惫”不要写成“备”,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语境,修辞不难辨析。

故答案为:(1)抛;惫(2)生殊;生疏(3)比喻职业、生活不稳定,东奔西走(4)比喻;排比

【点评】注意汉字的偏旁部首,能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能力层级A

2.(2022八下·月考)默写。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坐观垂钓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与君离别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悠悠我思。(《诗经·子衿》)

(4)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5)挑兮达兮,。(《诗经·子衿》)

(6)八月湖水平,。(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今文人常寄情于景于物。柳宗元贬谪永州游览小石潭,当他向西南望去,见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幽深不可测,寂寥无人,产生了“,"这般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借诗句“,”把目光从京城转向巴山蜀水,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答案】(1)徒有羡鱼情

(2)同是宦游人

(3)青青子佩

(4)水尤清冽

(5)在城阙兮

(6)涵虚混太清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羡、宦、佩、冽、阙、涵、邃。

(1)徒有羡鱼情

(2)同是宦游人

(3)青青子佩

(4)水尤清冽

(5)在城阙兮

(6)涵虚混太清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3八上·长沙期末)古诗阅读

恨别

杜甫①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③,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④急为破幽燕。

【注释】①杜甫为避安史之乱,离开家乡洛阳颠沛至成都,于上元元年创作此诗。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④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当时李光弼大破史思明叛军,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四千里"五六年”,以数量词极言离家之远,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由盛变衰,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的反常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写杜甫因听到唐军没有乘胜迫击而感到着急。

4.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3.D

4.①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②流落异乡,日益衰老的悲哀。③对亲人的思念。④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忧国伤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ABC.正确

D项:它解读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为杜甫因听到唐军没有乘胜追击而感到着急。然而,实际上尾联的意思是杜甫听说河阳之战唐军取得了胜利,希望司徒李光弼能够尽快乘胜追击,平定幽燕。这里表达的是诗人的希望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而非因唐军没有乘胜追击而感到着急。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情感。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在成都写下这首诗。“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的意思是: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表达了自己因战乱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的意思是: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表达了自己不能重返故土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意思是: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表达了自己思乡忆弟之情;“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的意思是: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破幽燕平叛乱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①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②流落异乡,日益衰老的悲哀。③对亲人的思念。④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

二、阅读理解

5.(2019八下·潮南月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子偶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饱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泡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载!吾复何言。

【注】①与子伊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③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2)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旧不遗”,亲威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诚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高。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3)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答案】(1)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2)C

(3)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意思是: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根据句意以及题干中对断句次数的要求,可断句为:汝辈稚小家贫/每役荣水之劳/何时可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C.错误,根据后一句“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可知“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虽非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并非要他们适当保持距离;

故选:C。

⑶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作者在文中指出“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接着举出了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从所举的事例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事例中人物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最终建立大业,很明显作者是为了以事件来让兄弟五人能够像事例中的人物那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证明“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⑵C。

⑶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⑵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抓住关键句即可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来这里朝拜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见过很多伟人和富豪的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7月9日,有删改)

6.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7.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8.第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9.赏析第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6.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7.示例:第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8.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来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9.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章线索;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6.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我们很容易发现本文标题“美丽墓园"在文中多次出现,线索应该跟这个标题关系紧密。因为“美丽墓园”在文中并没有什么变化点,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它作为线索。细读后可以发现,①段“见到"见过”、③段“跃上"、④段“穿过”、⑤段“放眼望去"、②段“跨出几步”、④段“走出烈士墓园"这些词句详细交代了“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可见贯穿全文的明线是:“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要找到暗线,相对难一些。整体感知后可以发现,本文多次回忆跟“美丽墓园”相关联的历史事迹,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也是贯穿全文,所以可以确定,本文的暗线是“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故答案为: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7.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者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选文第①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不留姓名”和“挖空心思置办奢华装饰"的鲜明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故答案为:第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8.本题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作用一般有: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b.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如文中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情节,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没有人性,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惨酷的痛恨!

故答案为: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来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在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作用的能力。表达效果一般从艺术手法、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三方面来分析。文本第段是文章的末尾段,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借物喻人和设问的手法;作者表情达意上,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对读者的表达效果是: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故答案为: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023八上·邻水期末)名著阅读。

八年级(1)班开展了名著阅读分享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0.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发扬“三牛精神”,即“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具体情节阐述他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牛"精神。

A.毛泽东B.周恩来

11.跨越时空,与斯诺相遇。读完《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后,你作为学校的特派记者,有一些问题要向斯诺先生请教。请你依据这本书的内容,推测斯诺先生会怎样回答。

特派记者斯诺先生

★问题一:在“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您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我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问题二:您那时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呢?

12.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如此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蝉与我毗邻相守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应该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答案】10.示例一:毛泽东。他创新地提出了运动战术和游击战术,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发展为最重要的“短促突击战”,可见他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作为最高领导人,其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夜里两三点钟才休息,这体现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示例二:周恩来。他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埃德加·斯诺多次强调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典范,他经常带头解决困难,一直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体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作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这体现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11.这本书过去值得推荐给一切中国读者,现在更值得介绍给每一位中国读者。因为现在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广大中国人更有必要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征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过时。

12.因为《昆虫记》一书大量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语言生动活泼。例如材料中作者就将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蝉鸣叫的情景,使我们得以了解蝉的真实生活情景。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0.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如:周恩来同志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有一次,斯诺同其他外国记者会见他时,他正患重感冒,嗓子哑了,两眼因为熬夜,布遍血丝。斯诺对他说,你不应该总是每天工作16到24个小时,应该去休息和养病。他听了非常生气,这是他唯一的一次对斯诺生气。对他来讲,革命和人民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

故答案为:示例一:毛泽东。他创新地提出了运动战术和游击战术,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发展为最重要的“短促突击战”,可见他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作为最高领导人,其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夜里两三点钟才休息,这体现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示例二:周恩来。他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埃德加·斯诺多次强调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典范,他经常带头解决困难,一直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体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作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这体现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11.本题考查名著评价。《红星照耀中国》书中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到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等情况。其中,着重描写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龙等人物,通过他们的口述以及与他们的长期谈话,解释了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此外,还介绍了作者与无名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对话,展现了他们的力量、欲望和热情,以及他们不可征服的精神。作者给予红军长征很高的评价,认为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也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同时,书中还对中国社会革命运动进行了预测,认为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有挫折、有退却、有起伏,但最终会取得胜利。这本书过去值得推荐给一切中国读者,现在更值得介绍给每一位中国读者。因为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广大中国人要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很有必要,“长征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人们去学习、去领悟,并带着这种精神去实践。据此回答即可。示例:这本书过去值得推荐给一切中国读者,现在更值得介绍给每一位中国读者。因为现在中国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中国人要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它们永远不会过时。

故答案为:这本书过去值得推荐给一切中国读者,现在更值得介绍给每一位中国读者。因为现在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广大中国人更有必要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征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过时。

12.本题考查名著评价。结合“蝉与我毗邻相守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可知,将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蝉鸣叫的情景,使我们得以了解蝉的真实生活情景。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语言生动活泼。

故答案为:因为《昆虫记》一书大量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语言生动活泼。例如材料中作者就将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蝉鸣叫的情景,使我们得以了解蝉的真实生活情景。

三、语言综合运用

13.学校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周年祭"演讲比赛,下面是明明同学演讲词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我们悼念遇难同胞,【甲】批判和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阴谋,就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曾经深受苦难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贵。【乙】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世界传递着和平。同学们,我们应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刻苦学习,奋勇前进,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①【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和“"对调。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后加上“"。

【答案】批判;揭露;和平;的理念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甲处句子按照逻辑应该是先揭露再批判,因此应把“批判”和“揭露"调换。乙处句子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理念”。

故答案为:批判;揭露;和平;的理念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4.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学校定于当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提醒大家注意。

【答案】示例:

通知

学校定于2019年12月13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

××学校校团委

2019年12月11日

【知识点】应用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应用文。本题要求写一则通知,答题时一定要按照通知的格式写作。第一-步标题(第一行正中间):标题可以直接书写为“通知"两个字。第二步写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一般先要交代活动的内容、活动时间、地点以及具体要求。第三步落款(分两行写在右下面):落款注明发通知的单位,并盖章,写明发通知的时间。

故答案为:

通知

学校定于2019年12月13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

××学校校团委

2019年12月11日

【点评】本题考查应用文有关知识。解答此题,可结合平时有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内容理解辨析。

1/1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训练(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2017八上·蚌埠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谈过,走到某个偏僻的小城市,人地生殊,举目无亲,当一种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时,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母亲面前,使你pāo却一切疲bèi、孤独以至恐惧。

(1)根据拼音写汉字。

pāobèi

却疲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解释划线词“漂泊”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和。

2.(2022八下·月考)默写。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坐观垂钓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与君离别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悠悠我思。(《诗经·子衿》)

(4)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5)挑兮达兮,。(《诗经·子衿》)

(6)八月湖水平,。(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今文人常寄情于景于物。柳宗元贬谪永州游览小石潭,当他向西南望去,见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幽深不可测,寂寥无人,产生了“,_____________”这般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借诗句“,"把目光从京城转向巴山蜀水,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2023八上·长沙期末)古诗阅读

恨别

杜甫①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③,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④急为破幽燕。

【注释】①杜甫为避安史之乱,离开家乡洛阳颠沛至成都,于上元元年创作此诗。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④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当时李光弼大破史思明叛军,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四千里”“五六年”,以数量词极言离家之远,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由盛变衰,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的反常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写杜甫因听到唐军没有乘胜迫击而感到着急。

4.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理解

5.(2019八下·潮南月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子偶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饱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泡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载!吾复何言。

【注】①与子伊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③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2)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旧不遗”,亲威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诚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高。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3)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来这里朝拜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见过很多伟人和富豪的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7月9日,有删改)

6.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7.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8.第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9.赏析第段的表达效果。

(2023八上·邻水期末)名著阅读。

八年级(1)班开展了名著阅读分享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0.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发扬“三牛精神”,即“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具体情节阐述他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牛"精神。

A.毛泽东B.周恩来

11.跨越时空,与斯诺相遇。读完《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后,你作为学校的特派记者,有一些问题要向斯诺先生请教。请你依据这本书的内容,推测斯诺先生会怎样回答。

特派记者斯诺先生

★问题一:在“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您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我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问题二:您那时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呢?

12.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如此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蝉与我毗邻相守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应该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三、语言综合运用

13.学校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周年祭"演讲比赛,下面是明明同学演讲词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我们悼念遇难同胞,【甲】批判和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阴谋,就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曾经深受苦难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贵。【乙】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世界传递着和平。同学们,我们应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刻苦学习,奋勇前进,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①【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和“"对调。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后加上“"。

14.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学校定于当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提醒大家注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抛;惫

(2)生殊;生疏

(3)比喻职业、生活不稳定,东奔西走

(4)比喻;排比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比喻;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根据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注意“惫”不要写成“备”,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语境,修辞不难辨析。

故答案为:(1)抛;惫(2)生殊;生疏(3)比喻职业、生活不稳定,东奔西走(4)比喻;排比

【点评】注意汉字的偏旁部首,能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能力层级A

2.【答案】(1)徒有羡鱼情

(2)同是宦游人

(3)青青子佩

(4)水尤清冽

(5)在城阙兮

(6)涵虚混太清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羡、宦、佩、冽、阙、涵、邃。

(1)徒有羡鱼情

(2)同是宦游人

(3)青青子佩

(4)水尤清冽

(5)在城阙兮

(6)涵虚混太清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3.D

4.①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②流落异乡,日益衰老的悲哀。③对亲人的思念。④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忧国伤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ABC.正确

D项:它解读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为杜甫因听到唐军没有乘胜追击而感到着急。然而,实际上尾联的意思是杜甫听说河阳之战唐军取得了胜利,希望司徒李光弼能够尽快乘胜追击,平定幽燕。这里表达的是诗人的希望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而非因唐军没有乘胜追击而感到着急。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情感。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在成都写下这首诗。“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的意思是: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表达了自己因战乱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的意思是: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表达了自己不能重返故土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意思是: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表达了自己思乡忆弟之情;“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的意思是: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破幽燕平叛乱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①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②流落异乡,日益衰老的悲哀。③对亲人的思念。④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

5.【答案】(1)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2)C

(3)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意思是: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根据句意以及题干中对断句次数的要求,可断句为:汝辈稚小家贫/每役荣水之劳/何时可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C.错误,根据后一句“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可知“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虽非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并非要他们适当保持距离;

故选:C。

⑶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作者在文中指出“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接着举出了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从所举的事例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事例中人物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最终建立大业,很明显作者是为了以事件来让兄弟五人能够像事例中的人物那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证明“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⑵C。

⑶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⑵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抓住关键句即可作答。

【答案】6.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7.示例:第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8.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来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9.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章线索;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6.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我们很容易发现本文标题“美丽墓园"在文中多次出现,线索应该跟这个标题关系紧密。因为“美丽墓园”在文中并没有什么变化点,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它作为线索。细读后可以发现,①段“见到"见过”、③段“跃上"、④段“穿过”、⑤段“放眼望去"、②段“跨出几步”、④段“走出烈士墓园"这些词句详细交代了“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可见贯穿全文的明线是:“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要找到暗线,相对难一些。整体感知后可以发现,本文多次回忆跟“美丽墓园”相关联的历史事迹,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也是贯穿全文,所以可以确定,本文的暗线是“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故答案为: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7.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者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选文第①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不留姓名”和“挖空心思置办奢华装饰"的鲜明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故答案为:第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8.本题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作用一般有: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b.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如文中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情节,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没有人性,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惨酷的痛恨!

故答案为: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来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在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作用的能力。表达效果一般从艺术手法、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三方面来分析。文本第段是文章的末尾段,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借物喻人和设问的手法;作者表情达意上,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对读者的表达效果是: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故答案为: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答案】10.示例一:毛泽东。他创新地提出了运动战术和游击战术,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发展为最重要的“短促突击战”,可见他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作为最高领导人,其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夜里两三点钟才休息,这体现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示例二:周恩来。他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埃德加·斯诺多次强调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典范,他经常带头解决困难,一直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体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作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这体现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11.这本书过去值得推荐给一切中国读者,现在更值得介绍给每一位中国读者。因为现在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广大中国人更有必要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征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过时。

12.因为《昆虫记》一书大量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语言生动活泼。例如材料中作者就将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蝉鸣叫的情景,使我们得以了解蝉的真实生活情景。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