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文言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文言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文言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文言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文言文阅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文言文阅读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中考真题抢先练

文言文阅读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①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②。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③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③下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1.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2.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方法义项、例词及例句释义

狱查工具书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潜关联成语潜移默化

会课内迁移会天大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

5.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答案】1.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2.狱:指诉讼事件(诉讼案件)或②;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会:适逢,恰巧遇到3.(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告。(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5.①曹刿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诸葛亮守信,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仍然恪守信义让换下来的士兵离开;诸葛亮理解关爱士卒,理解换防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他们的妻儿也殷切盼望他们归来,便下令催促他们尽快离开。

【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本句句意:(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呀。分析句意可知,因为“莫不拔剑争先”,所以“一战大克”。“信之由也"强调这是因为诸葛亮讲求诚信。故断句为: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2.本题考查字义。

(1)根据方法是查工具书,“小大之狱”意为:大大小小的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故选②。

(2)根据方法是关联成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故“潜"的意思是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潜军密进”的意思是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

(3)根据方法是课内迁移法,“会天大雨"意为:正好赶上天下大雨。“会”的意思是适逢,恰巧遇到。“会兵交换"意为:恰巧遇到部队换防。

3.本题考查文言译句。重点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以,按照。

(2)蹈,踏上。万死一生之地,指战场。而,却。之,的。皆,都。然,这样。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即做到了取信于民。故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他坚守“信"的原则是“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根据甲文中的“问:‘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见到庄公之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他凭什么作战。并且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伯。这说明他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工作,认为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根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国家危难之际,曹刿挺身而出,面见庄公进言,这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守信的人。根据“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可知,他理解关爱士卒。因为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所以他执意按约定让士兵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亲自征讨蜀国,派遣司马懿督统张郃的军队和雍州、凉州的精兵二十万人,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暗中接近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正驻屯)在祁山,装备精良的军士,防守在地势险峻而处于要冲(的地方)。恰巧遇到部队换防,要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诸葛亮的)僚属都认为敌军人多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不能战胜(对方),应该让换下来的士兵暂时停留一个月,来壮大蜀军的声势。诸葛亮说:“我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便下令催促(他们)都尽快离开。于是,该离开的人都很高兴,愿意留下来打一仗;该留下的人斗志昂扬,想着拼死战斗到底。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啊。

(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节选)

【乙】

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⑦之意也。

(《汉书》节选)

[注]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的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⑦苟且:敷衍。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2)以知下情

7.翻译下列句子。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8.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通之处,请完成下表:

诸葛亮的建议(简要概括)汉宣帝的治国举措(用原文回答)

①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论功行赏②

【答案】6.发扬光大知道,了解7.(1)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2)朝廷上下和谐相处,同心同德,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8.①广开言路(意思相近即可)

②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光:发扬光大。

(2)句意:来了解地方百姓的情况。知:知道,了解。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

(1)盖:大概是;追:追念;殊遇:特殊的礼遇;欲:想要;报:报答。

(2)相安:和谐相处,没有矛盾;莫:没有;苟且:敷衍。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诚宜开张圣听"可知,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与汉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的治国举措相通,故①处答案可概括为:广开言路。

根据乙文“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可知,汉宣帝的治国举措为: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这与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论功行赏”相通,故②处答案为: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乙文:后元二年三月庚午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去世。汉宣帝才开始亲自治理政事,又想报答大将军霍光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并且召集群臣,来了解地方百姓的情况。每隔五天,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朝廷上下和谐相处,同心同德,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

(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jī)行成②,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9.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10.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2.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答案】9.B10.C11.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12.示例一: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部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示例二: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13.示例:勾践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人。

关键词:①发愤图强(发奋图强也对)②忍辱负重③与百姓同甘共苦④礼贤下士⑤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⑥吃苦耐劳⑦生活简朴……

【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名词,集市/动词,买;

B.都是副词,译为“所以”;

C.名词,军队/名词,老师;

D.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乙文中“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译为: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这句话描述的是勾践在心理上的努力和坚持,更多地体现了“苦其心志”,乙文中“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意为:他亲身耕作、与百姓共同劳作,讲述的是勾践身体力行,和百姓一起劳作,表现的是甲文中的“劳其筋骨”;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

“夫人"是主语,“自织”是谓语,表示夫人亲自织布,应和后文断开;“食不加肉"和“衣不重采”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分别描述了夫人的食物和衣物的简朴,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践在吴国被赦免回国后,深深铭记会稽之耻,为了国家的复兴,不惜自身劳苦,亲自耕作,夫人自织,生活简朴至极,绝不奢侈浪费。每日通过尝胆来警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能与百姓共甘苦、礼贤下士的人。

根据乙文“使范蠡与大夫拓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可知,他采取正确的战略,派出范蠡等人与吴国求和,采用麻痹敌人的策略。当吴国兵力空虚时,他果断发起攻击,并成功击败吴军,甚至杀死吴国的太子。由此可见勾践是一个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具有非凡军事才能得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体现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更有利于人生存,安逸享乐更容易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吴国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对待宾客热情诚恳,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舰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

(3)终不为妻子计计: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4.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1.平民拜访考虑估计2.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3.(1)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2)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求救兵,没有人答应。4.勇于担当,忠诚报国。诸葛亮、关天培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诸葛亮鞠躬尽瘁,兴复汉室;关天培舍生取义,保家卫国。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课内词语含义,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臣本布衣:我本来是平民。布衣:平民。__________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顾:拜访。__________

(3)终不为妻子计: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计:考虑。__________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度:估计。

2.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

“丈夫受国恩"是完整的主谓宾语句,“有急”省略了主语“国事”,“死耳”表现关天培为国牺牲的精神。

据此断句为: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

(1)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2)遣:派遣。请师:求救兵。无应:没有人答应。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结合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和乙文“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分析,诸葛亮在刘备遇到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关天培在国家危难之际视死如归,可见他们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

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谦恭之举,使诸葛亮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劳,“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穷尽一生为刘备奔走效劳,兴复汉室。乙文“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关天培在京城时就经常说国事有急,大丈夫蒙受国恩,应当为国而死绝不能贪生怕死。当英军进攻威远、靖远时,面临炮台守备力量薄弱、寡不敌众的危局,他亲临靖远炮台,昼夜督战、浴血杀敌,身体受数十处创伤最终壮烈殉国。他的言行一致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由此可知,他们都勇于担当,忠诚报国。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道光二十一年春正月,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等炮台,防守这里的只有几百个瘦弱的士兵,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答复。当初,关天培因为海运的事务到京城,有时和老友去酒店喝酒……不久感叹说:“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关天培的母亲已经八十多了,长子奎龙是吴淞参将,战死。他幼小的孩子先被送回去,等到这时就封了一口木匣寄给家人,木匣非常的坚固不可打开,关天培死后家人打开看,里面仅有数枚掉落的牙齿,几身旧衣罢了。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于是决定自己定下计策,住在靖远炮台,日夜督战。不久,英军的大船突然到来,关天培率领游击麦廷章勇猛地登上炮台,大声呼喊,督促激励士兵,士兵们呼声震天,海水汹涌澎湃,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从卯时一直到未时,被杀死击伤的敌人超过自己一方,关天培自己也身受数十处创伤,鲜血淋漓,染湿了全身的衣服和战盔、铠甲。

(2024·河北·中考真题)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资料夹资料一:[甲]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乙]子瞻在黄州及岭表①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丙]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选自《苏东坡轶事汇编》)①(岭表)古地区名。即岭南、岭外。

资料二: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选自《东坡志林》)

资料三:公幅巾①芒屩②,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选自《东坡乐府笺》)①〔幅巾〕裹头用的丝巾。②〔芒屩〕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以编织草鞋。屏,草鞋。

资料四:尝与孙绰①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②吟啸自若。(选自《晋书》)①〔孙绰〕东晋文学家。②〔安〕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2)亦不尽择(资料一·乙)

(3)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

(4)诸人并惧(资料四)

6.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

(2)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资料二)

8.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9.“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首”有两个意思,请写出来。

10.苏轼在风雨中“吟啸”,谢安在风浪中“吟啸”。他们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5.(1)任由、任凭(2)挑选(3)跟随(4)害怕,恐惧6.B7.(1)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因此做了这首词。

(2)(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8.(1)“东坡"是作者耕种、放牧之地;(2)是作者居住的地方。(3)是作者淡泊名利的精神的象征。9.(1)表面意思: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2)深层含义: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10.示例1:苏轼的“吟啸”告诉我们:要有不畏惧困难的精神,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

示例2:谢安的“吟啸"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1)句意为: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任:任由、任凭。

(2)句意为:交往的人也不怎么挑选。择:挑选。

(3)句意为:和乡间老农一起跟随着在山溪野谷中游历。从:跟随。

(4)句意为:许多人都害怕。惧:害怕,恐惧。

6.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

句意为:轼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天早上起来,如果不是召唤人来和他聊天,就一定会出门拜访客人。

其中“子瞻在黄州及岭表”交代了苏轼居住的地点,“每旦起"交代了时间,“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则是叙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境。

断句为: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已而:不久、过了一会儿;遂:就;晴:放晴;故:所以;作:写;此:这。

(2)为:是;亦:也;曰:叫做;予:我;买:购买;其:那里。

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资料一[丙]文中“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可知,这表明“东坡"是作者日常耕种田地、放牛的地方。

依据资料三“筑室于东坡”可知,这是作者建造房屋居住的地方。

依据资料一[甲]“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资料三“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可知,这是被贬居此地后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游历的地方,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旷达自适的高尚品质。据此,注意整理概括即可。

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写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句意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这是作者独自欣赏景色遇到的雨后之景。

依据写作背景可知,这是作者在雨中游历的感悟。感悟到自己遭遇不公的待遇。“雨"象征着自己平生所经历过的为官经历和波折。

10.本题考查主题理解能力。

依据苏轼的《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歌意思可知,作者在雨中边走边吟咏长啸,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迸发和外在的表现。抒发了诗人对前途艰难的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态度。

示例:苏轼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即使遭遇困难,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勇于挑战。

依据资料四“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句意可知,谢安乘船遇到风浪也无所畏惧,泰然处之。

示例: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镇定自若,思考解决的办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点睛】参考译文:

《定风波》: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因此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资料一:

[甲]苏东坡字子瞻,凭借(自己写的)一首诗歌获得罪过。被贬到黄州。

[乙]苏轼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天早上起来,如果不是召唤人来和他聊天,就一定会出门拜访客人。交往的人也不怎么挑选。

[丙]苏轼(居住)在黄州(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于是在(黄州的赤壁以西的)东坡的下面,(亲自)耕种了五十亩水稻,亲自放牧一头牛。

资料二: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也叫螺师店。我在那里购买了田地。

资料三:

戴着幅巾穿着芒鞋,和乡间老农一起跟随着在山溪野谷中游历,在东坡盖了房子。

资料四:

(谢安)曾经和孙绰等人去泛海游玩。(一次)大风刮起波浪汹涌,许多人都害怕,(谢安)吟唱吹口哨和平时一样镇定。

(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

1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

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

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怪者也(2)去以六月息者也

(3)孔子不能决也(4)孰谓汝多知乎

1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5.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

16.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答案】11.D12.记载离开判定,决断同“智”,智慧1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14.(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了正午距离人近。15.两小儿就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他们的辩论反映出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孔子不能决也”,表明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还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6.这三篇诗文里有李清照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有庄子对于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有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的探求,既有哲学思考,又有生活情趣。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探求精神、理性思考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实景,“星河欲转千帆舞"是作者的想象,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本项“上阕主要写实景”有误;

B.“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词。本项“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有误;

C.“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本项“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有误;

故选D。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2)句意:借助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

(3)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决,判定,决断。

(4)句意: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同“智”,智慧。

1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分析句意可知,“日初出沧沧凉凉”点明太阳初升时人的感觉。“及其日中如探汤"点明中午时候人的感觉。“此”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故断句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表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

(2)以:认为。而:表并列。日中:中午。

1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丙文中的“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

“孔子不能决”的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谁说的是对的。孔子是圣人,以学识渊博著称,但是他却直接承认自己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说法的正误。这说明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

1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去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乙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表现了作者对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因为所处空间不同,观察事物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丙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两小儿对于孔子的嘲弄也富有生活情趣。

从这三篇诗文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然哲理的思考与辩证思维。

【点睛】参考译文:

乙:《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因为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丙: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7.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C.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D.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18.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方法提示释义

吟啸自若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神色自若(1)自若:

顾子敦适遇之查阅词典选择义项。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汉语大词典》)(2)适:

亦怀一杯根据形旁推断字义。从心,褱声。(《说文解字》)(3)怀: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尽,各散去。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0.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

【答案】17.B18.自然,不变常态正好怀藏19.(1)酒喝完了,各自散开。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20.示例:①奇遇之乐②闲情逸致③钟情山水④崇尚和合

【解析】17.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慎东美字伯筠"是对慎东美的介绍,介绍到此结束了,因此要在其后面断开。“于钱塘江”在此处做状语,用来说明“待潮"的位置,是状语后置,“沙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应在“沙上"前断开。“设大酒樽及一杯”省略了“主语"他,因此应在前面断开。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①根据提示,此处需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神色自若”的意思是:神色表情和平时一样。形容人遇事镇定,态度从容自然。据此可知,“自若"的意思为:自然,不变常态。

②句意:顾子敦正好遇到他。适:正好。因此应选③。

③句意:也怀藏一个酒杯。怀:怀藏。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

(1)重点词语:尽,完。去:离开。

(2)重点词语:焉得,哪里。更:还。

2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可知,顾子敦正好遇到独自喝酒的伯筠,于是两人对酌,体现了奇遇之乐。结合材料二“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我"在亭上遇到两个金陵人,于是大家痛快喝酒,体现了奇遇之乐;

结合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可知伯筠独自一人在秋夜坐在钱塘江边对月喝酒,体现了他的闲情逸致,钟情山水;结合材料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我”在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鸟声都消失的情况下在晚上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我"的闲情逸致和钟情山水;

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可知筠和顾子敦十分有默契,一个不问,一个不说,只是对酌,喝完酒就各自散去,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结合材料二“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亭上两人和“我”素味平生,见到“我"就高兴地拉着“我”喝酒,而“我"也痛快地喝了三大杯然后告别,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天的一个夜晚,在钱塘江等待钱塘江大潮。他坐在沙滩上,放置了一个大酒樽和一个酒杯,对着月亮独自饮酒,神情态度闲逸,十分自然地高声吟唱。顾子敦正好遇到他,也怀藏一个酒杯,于是靠近他的酒樽和他对饮。伯筠不问,顾子敦也不和他说话。酒喝完了,各自散开。

材料二: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为学者如山阴王雪湖①之画梅焉,斯②可矣。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韵于五指间。曾画一株在倪中丞③厅壁,期年之后,墨气尚浮,游蜂飞蝶往来采食,华蕊皆尽。若是其神也!

②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④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

……

③仲房丧志归家,岁云⑤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构崛⑥,清古简傲,横斜倒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轴,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尝谓予曰:“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⑦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⑧,不知雪湖之《梅谱》,近在庭树间也!”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①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王雪湖:明末清初画家。②斯:连词,乃。③中丞:官名。④游湖涉越:游历湖州,跋涉到越州。⑤云:语助词,无义。⑥幽特构崛:姿态优雅而结构奇崛,指梅的形态。⑦贸贸:轻率貌。⑧愈远愈失:越是向远处追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

2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尽()(2)岁()(3)尝()

2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墨气尚浮。

(2)若是其神也!

23.本文借龙仲房学画梅花的故事论学,启示后人。请你把得到的启示概括为一句话,赠送给求学道路上的同学以共勉。

【答案】21.完,没有了年曾,曾经22.(1)满一年之后,墨的味道还在。

(2)像这样太神奇了!23.示例一:实践出真知。

示例二:观察、反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示例三:求人不如求己。

【分析】2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1)句意是:画里梅的花蕊都被吃光了。尽:完,没有了;

(2)句意是:已是年末了。岁:年;

(3)句意是:(他)曾经对我说。尝:曾,曾经。

2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期年:满一年。尚:尚且,还。浮:现;

(2)若:像。是:这。神:神奇。此句为倒装句,正确语序为“其神也若是!"

23.本题考查阅读启发。

结合第①段“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韵于五指间”,第③段“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可知,王雪湖画梅,关上门端正地坐着,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时间长了就能从手中画出梅花的神态风韵。龙仲房曾经为了学会画梅花,冒失地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王雪湖那里寻找真谛,越是远处寻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可见真谛往往需要由自己领悟,而不能从他人处获得,寻求真谛应当从自身的内心探求,即求人不如求己;

结合第③段“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构崛,清古简傲,横斜倒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轴”可知,仲房画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于梅花初开的时节,在庭院里观察到了白雪朗月互相辉映,梅花姿态幽雅而结构奇崛的倒影和那清新古朴而简练孤傲的神韵,由此可知,细致的观察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真谛,仅靠学习别人的理论是不够的,即实践出真知,细致的观察才能得其本质;

结合第③段“尝谓予曰:‘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不知雪湖之《梅谱》,近在庭树间也’"可知,此事之后,仲房对自己学习画梅的经历进行了反思,并认识到自己过去冒失地到很远的地方去王雪湖那里寻找真谛,才发现越是远处寻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而没有意识到《梅谱》就近在庭院中的梅树之间,可见仲房善于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也是我们应当从他身上学习的,即学习的过程要学会总结和反思。

【点睛】参考译文:

做学问的人能像山阴的王雪湖画梅花,那才可以。王雪湖画梅,关上门端正地坐着,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时间长了就能从手中画出梅花的神态风韵。他曾在倪中丞厅堂的墙壁上画了一株梅花,满一年过后,墨上的生气还浮在上面,游来的蜜蜂飞来的蝴蝶来来往往到上面采食,结果画里梅的花蕊都被吃光了。他画的梅花神奇到这地步!

我的好友龙仲房听说王雪湖有一本《梅谱》,于是游历湖州,跋涉到越州去寻求它,到那儿才发现王雪湖已死了很长时间了。

……

龙仲房垂头丧气失意回家,已是年末了。他一个人烦闷地坐在庭院中间,刚好到了庭院里的梅花初开的时节,白雪朗月互相辉映,梅花的倒影在地上,姿态幽雅而结构奇崛,那神情风韵清新古朴而简练孤傲,横斜倒插偏侧的姿态就好像画的画一样。龙仲房躺坐在梅花的下面,突然跳起来大喊,伸手拿纸操笔,一笔就画了好几幅,嘴里还说:“得到了画梅的真谛了。”这以后龙仲房画梅在江右就位居第一了,他曾经对我说:“我学画梅二十年了,过去冒失地到很远的地方去王雪湖那里寻找真谛……越是远处寻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却不知王雪湖的《梅谱》就近在庭院中的梅树之间呀!"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2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

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2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报于王日___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濯清涟而不妖

D.其后又使人往视___其真不知马也

2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27.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28.【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___(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4.C25.B26.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27.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28.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者,还将其杀掉,最后一个侦察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例如: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最终就会招致祸患;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C.句意:如今我很担心。患:担心。选项理解为“灾难,祸患"不正确;

故选C。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向/介词,比;

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D.代词,这/表推测语气,大概;

故选B。

2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使者报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语,“报"做谓语,“如前”做宾语,因此“使者报如前"是完整的句子,它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故断句为: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2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不意:想不到。其:代词,指齐军。而:连词,表顺承。恐:恐慌。如此:到这种地步。

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启示。

第一问: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合乙文“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可知,这里宋王受蒙蔽主要是左右亲信进献谗言,左右亲信认为宋国强大,齐国兵力弱,不会出现齐军兵临城下,老百姓恐慌的事情,结合乙文“宋王因怒而诎杀之"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可知,因为宋王听信了左右亲信的谗言,将说实话的侦察员杀掉了,导致最后面的侦查员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宋王对谎报军情的侦察人员还给与赏赐。综合以上可知,宋王身上“蔽"的具体表现是: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人者,还将其杀掉,后面的侦察人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

第二问:甲文中的齐威王听到了邹忌劝谏的弦外之音,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奖励直言进谏的人,最终各国都来朝拜,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从“宋王”角度来看,宋国国王听信谗言,怒而屈杀了侦察人员,导致最后一个侦察人员不敢说真话,而延误了军情,最后齐国的侵略者到了,国王自己坐上马车飞快地逃跑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者,应允许臣民说真话,否则,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问题会愈积愈多,最后覆水难收;只有允许臣民说真话,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求必应,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现在齐国的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市,宫中的妇女没有一个不偏爱您,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敬畏您,全国的人民没有一个不向您求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您受到的蒙蔽一定很严重。"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发布命令:“大小的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的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市场上公开指责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下达时,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前和朝廷中像市场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宋王左右的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是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纯粹是无中生有啊)。凭我们宋国这样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像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弟弟说:“我奉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前几个使者都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死,你看怎么办才好呢?”他哥哥说:“不如在齐军破城之前,先行逃走。"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完全不知道齐军在什么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齐军打来,宋王自己慌忙跳上车去,驱车赶快逃命。

(2024·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公政教

[明]沈德符

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

[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⑤国学:国子监。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