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协作校联考高二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协作校联考高二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协作校联考高二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协作校联考高二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协作校联考高二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协作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考试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中①②③是细胞外液的主要组成部分,A、B代表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②中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①B.稳态不仅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等个体层次,还存在于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C.②→①或②→③过程受阻,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D.维持①②③渗透压的主要离子为Na+和K+〖答案〗D〖祥解〗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内环境中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详析】A、②组织液与①血浆互相渗透,②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如代谢废物)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①血浆,A正确;B、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B正确;C、②→①或②→③过程受阻,可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①②③构成的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因此维持①②③渗透压的主要离子为Na+、Cl-,D错误。故选D。2.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机体能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及稳定。下列与神经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B.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并给予适宜的刺激,就会有反射发生C.躯体的运动只受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调控D.节食减肥可能影响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影响学习与记忆〖答案〗D〖祥解〗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其中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也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详析】A、神经系统由脑(大脑、小脑、脑干等)、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A错误;B、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宜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B错误;C、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小脑、脊髓等的共同调控,C错误;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节食减肥可能导致氨基酸含量下降,则合成与学习、记忆形成有关的蛋白质的原料不足,进而影响学习与记忆,D正确。故选D。3.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是完成神经调节的基本要求。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B.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C.③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D.①处产生的兴奋一定可以传到②和④处〖答案〗C〖祥解〗a、b是两个神经元,其中①②是a神经元轴突上的两个位点,④⑤是b神经元轴突上的位点,③是a、b两神经元形成的突触结构。【详析】A、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可以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A错误;B、突触传递兴奋时有延迟现象,但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C正确;D、由于不知③突触处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④处不一定能产生兴奋,D错误。故选C。4.褪黑素是由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人体内某激素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临床上可通过抽血检测机体内褪黑素的水平B.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C.图2所示的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D.图2所示的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起作用〖答案〗B〖祥解〗分析图1,视网膜为感受器,视网膜感受暗信号后,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为松果体;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分析图2可发现信号分子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可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结合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启动转录,进而控制多肽的合成。【详析】A、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中激素的水平,A正确;B、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分级调节,B错误;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脂质,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其受体位于细胞内,由图2可知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C正确;D、由图可知: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起作用,D正确。故选B。5.人和高等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最终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某人因一次意外而导致垂体受到损伤,不会导致他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C.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丢失水分和Na+时,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增多D.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可参与调节,使其恢复正常〖答案〗B〖祥解〗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盐皮质激素的一种,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详析】A、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再通过相关神经兴奋后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由于题述过程没提到肾上腺素起作用,所以题述过程没有激素(体液)调节,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B、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若垂体受到损伤,可能会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所以可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B错误;C、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丢失水分和Na+时,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因此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增多,C正确;D、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且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大脑皮层可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产生渴觉,使机体主动饮水,D正确。故选B。6.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④表示细胞免疫,③表示体液免疫B.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抗体都是通过细胞d→细胞e→①过程产生的C.细胞e与细胞c相比,细胞e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D.若图中的抗原是胞内寄生菌,则它的消灭需要图中的③④共同参与〖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其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浆细胞、细胞f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g记忆T细胞,细胞h细胞毒性T细胞;②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①是抗体,能运用抗原特异性结合;③是体液免疫,④是细胞免疫。【详析】A、④靠细胞h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为细胞免疫,③最终依靠①物质即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A正确;B、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既通过细胞c(B细胞)→细胞e(浆细胞)→①(抗体),又通过细胞d(记忆B细胞)→细胞e(浆细胞)→①(抗体)产生抗体,B错误;C、细胞e(浆细胞)可以合成与分泌抗体(分泌蛋白),因此其比细胞c(B细胞)具有更加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D、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所以消灭胞内寄生菌,需要图中的③体液免疫和④细胞免疫共同参与,D正确。故选B。7.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扁桃体是淋巴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之一B.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C.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使用免疫抑制剂D.“糖丸”是减毒活疫苗,可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答案〗C〖祥解〗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详析】A、扁桃体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之一,A错误;B、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B错误;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使用免疫抑制剂,C正确;D、“糖丸”是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为抗原,不能识别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D错误。故选C。8.人体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下图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A三大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A中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图中①、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D.图中A为内分泌系统,三个系统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图中的信息分子均通过血液运输〖答案〗D〖祥解〗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详析】A、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B、A为内分泌系统,A中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正确;C、据图可知,A为内分泌系统,①由内分泌系统产生,可以为激素,③由神经系统产生,可以为神经递质,⑤由免疫系统产生,可以为细胞因子,C正确;D、图中的信息分子,如②③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运输,D错误。故选D。9.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父子选择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和某种化学物质有关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C.温特的实验与拜尔的实验一样也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D.温特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化学物质吲哚乙酸有关,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答案〗B〖祥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达尔文: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下部+单侧光→弯向光源生长;结论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出现向光弯曲。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结论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结论为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结论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结论为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详析】A、达尔文父子选择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用实验证实了禾本科植物具有向光性,并未证实植物的向光性和某种化学物质有关,A错误;B、1913年,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温特实验用的是切去了尖端的胚芽鞘,故可以在光照条件下进行,C错误;D、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未证明生长素是吲哚乙酸,D错误。故选B。10.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达到增产的目的。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与生理效应都与相应的植物激素类似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的物质C.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葡萄果实的发育,达到增产的目的D.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不可以用于连续阴雨天气油菜传粉失败的补救〖答案〗D〖祥解〗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的化学性质。【详析】A、植物生长调节剂从分子结构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如α-萘乙酸(NAA)、矮壮素等,A错误;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类似物,这里的“调节”不仅仅指促进,还有抑制,B错误;C、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喷洒,可使葡萄提前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D、种植油菜是为了收获种子,如果没有受粉就不能形成种子,喷施生长素类调节剂不能获得种子,D正确。故选D。1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高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渔业生产上,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答案〗D〖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高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A正确;B、食物和天敌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C、渔业生产上,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种群能够更快的恢复,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C正确;D、遭遇寒流时,昆虫全部个体都死亡了,寒流的作用强度不会随着种群密度发生改变,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D。12.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用等量未接种酵母菌的马铃薯培养液作为对照组B.在调查某地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C.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60℃恒温灭菌的土壤是实验组D.制作生态缸不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不能盲目地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答案〗C〖祥解〗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实验组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详析】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同培养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之间形成对照,不需要设置未接种酵母菌的马铃薯培养液作为对照组,A错误;B、调查某地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统计方法为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取样器取样法为调查方法,B错误;C、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60℃恒温灭菌的土壤是实验组,C正确;D、制作生态缸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合适的比例,D错误。故选C。13.退耕还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还林过程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B.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C.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D.森林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较灌木群落高〖答案〗B〖祥解〗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退耕还林过程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正确;B、由图可知,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先增加后减少,数量未知,B错误;C、退耕还林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D、森林群落比灌木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更高,D正确。故选B。14.某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1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人工饲料中被同化的能量。图2所示为该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简图,其中甲~丁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指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B.甲、乙依次表示分解者、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含有3条食物链C.图1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b2、c2D.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b3/(a2+d1)×100%〖答案〗D〖祥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利用。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每个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外)的能量都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粪便中能量为非同化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或者饲料中的能量。【详析】A、碳循环指碳元素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A错误;B、甲、乙依次表示分解者、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条数未知,B错误;C、粪便是未被同化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因此图1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b2,C错误;D、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该农场中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值为b3,第二营养级同化的全部能量为a2+d1,因此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b3/(a2+d1)×100%,D正确。故选D。15.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利用自己的尿液来标记出领地范围,一般10~20公里内只有一只大熊猫,同时求偶期间它们也会留下尿液,方便异性大熊猫找到自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熊猫占据领地及求偶的“语言”为化学信息B.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C.大熊猫与其天敌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D.将大熊猫的天敌全部猎杀有利于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A〖祥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析】A、大熊猫利用自己的尿液来占据领地及求偶,尿液为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大熊猫本来就属于栖息地具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B错误;C、大熊猫与其天敌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D、将大熊猫的天敌全部猎杀减少了生物种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也不利于大熊猫的保护,D错误。故选A。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16.神经肽Y(NPY)是交感神经释放的一种多肽类神经递质,在不同条件下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不同,神经肽Y还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G属于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B.哺乳动物在生殖季节NPY会促进G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NPY既能直接抑制T细胞分化,还能间接促进T细胞分化D.图中吞噬细胞只促进特异性免疫〖答案〗ABC〖祥解〗根据题图可知,神经肽Y(NPY)既可促进细胞(G)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也可抑制细胞(G)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说明G细胞在下丘脑,可能具有不同的NPY受体;NPY抑制T细胞分化,也可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和抗原呈递作用,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从而促进T细胞分化,说明NPY可以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主要是细胞免疫)。【详析】A、下丘脑能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G)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B、哺乳动物在生殖季节性激素分泌增加,而性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间接受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因此哺乳动物在生殖季节NPY会促进G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C、由图可知,NPY可以直接抑制T细胞分化,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从而间接促进T细胞分化,C正确;D、由图可知,吞噬细胞促进吞噬作用和抗原呈递作用,因此吞噬细胞既能促进非特异性免疫,也能促进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ABC。17.下图是A、B、C、D四种植物激素调节幼苗生长的示意图(已知A、B、C、D分别是生长素、赤霉素、乙烯和细胞分裂素中的一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D是乙烯,它能促进开花,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B.图中四种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不只有B和CC.激素B与脱落酸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D.激素A能促进侧枝发育、促进叶绿素合成等,主要在植物的根尖合成〖答案〗BCD〖祥解〗图中激素A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故激素A为细胞分裂素;激素B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激素B为赤霉素;激素C的作用特点是低浓度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抑制细胞伸长,可知激素C为生长素;生长素在高浓度的情况下,会促进乙烯的合成,激素D为乙烯。【详析】A、乙烯的主要作用有促进开花,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A错误;B、激素A也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B正确;C、激素B赤霉素与脱落酸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如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维持种子休眠,C正确;D、激素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侧枝的发育、促进叶绿素合成等,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D正确。故选BCD。18.为进一步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资源,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公园一三江源国家公园。下列针对藏野驴的调查研究中,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内容的是()A.通过无人机调查估算三江源国家公园藏野驴种群数量B.采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分析藏野驴的食物组成C.调查藏野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中的栖息地和主要天敌D.利用藏野驴牙齿特征确定其年龄以绘制种群的年龄结构〖答案〗AD〖祥解〗群落水平的研究包括群落演替、优势种群、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边界和范围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是种群水平的研究内容。【详析】A、调查估算种群数量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内容,A正确;B、分析藏野驴的食物组成,研究的是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内容,B错误;C、调查栖息地和主要天敌,属于生态位,是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C错误;D、年龄结构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内容,D正确。故选AD。19.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就是优势种B.森林生物群落的阴生植物叶绿体较小以适应弱光环境C.荒漠群落植被稀疏,动物种类稀少,不具有垂直结构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D〖祥解〗生物群落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详析】A、群落中个体数量多且对其他物种影响很大的物种是优势种,A错误;B、森林生物群落的阴生植物叶绿体较大以适应弱光环境,B错误;C、荒漠群落植被稀疏,动物种类稀少,垂直结构简单,C错误;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D。20.科研人员利用菹草、苦草两种本地沉水植物在太湖的不同区域进行实验,探究对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主要由浮游藻类引起)进行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实验结果如下:图1是水样中总氮(TN)、总磷(TP)含量;图2是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反映浮游藻类的多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元素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富集B.菹草和苦草吸收的磷可用于其细胞内ATP、核酸、生长素等物质的合成C.种植菹草和苦草均能有效降低水体的总氮和总磷,苦草降低总磷效果优于菹草D.据图分析,N和P两种元素中,N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更大〖答案〗CD〖祥解〗1、分析图1:用两种沉水植物处理后,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含量均下降,说明种植菹草和苦草均能有效降低水体的总氮和总磷;用菹草处理的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下降值比苦草处理的大,说明菹草更能有效降低总氮;而用苦草处理的水体中总磷(TP)含量下降值比疽草处理的大,说明苦草更能有效降低总磷;2、分析图2:用两种沉水植物处理后,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均明显下降,而水样中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藻类的多少有关,说明水样中浮游藻类数量明显下降,沉水植物可以抑制“水华”的爆发。【详析】A、重金属元素、DDT等有机物、一些放射性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富集,A错误;B、菹草和苦草吸收的磷可用于其细胞内ATP、核酸等物质的合成,生长素的组成元素没有P,B错误;C、由图可知种植菹草和苦草均能有效降低水体的总氮和总磷,苦草降低总磷效果优于菹草,C正确;D、由图2可知,菹草对浮游藻类的限制作用更显著,再根据图1分析,N和P两种元素中,菹草对N的降低效果更好,因此N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更大,D正确。故选C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健康中国,万步有约”是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起、在全国推广的健走活动,传递健康生活理念,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下图为内环境调节部分机制,甲、乙、丙、丁代表腺体或神经结构,①~②代表途径,a~f代表物质。回答下列问题:(1)健走过程中,只饮水未进食,人体血糖不断消耗,但仍然维持在3.9-6.1mmol/L。该过程中补充血糖的途径有___________,该过程中,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它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_______。图中物质f为___________。(2)某人在参加集体健步活动中虽然感觉到累,但还能坚持走完全程,控制该过程的最高级中枢在____________。(3)若碘是合成图中物质c的必需元素,冬天人体抵御寒冷时,c的分泌量会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寒冷时图中物质_____________(填字母)分泌量也增加,两者都能使肝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抵御寒冷过程中,兴奋在结构丙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______。(4)长期坚持健走活动可使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增强人体的___________(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还有研究发现,长期健走活动可以减少肿瘤的发病率,推测该项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答案〗(1)①.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②.肝脏③.神经递质(2)大脑皮层(3)①.增加②.d③.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4)①.特异性②.免疫监视〖祥解〗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成甘油三酯等;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葡萄糖。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1)在健走过程中,只饮水未进食,人体不断消耗血糖,而血糖浓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体内存在着血糖调节,此时血糖的来源有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图中物质f是轴突末梢突触小体释放出来的,所以物质f是神经递质;(2)某人在参加集体健步活动中虽然感觉到累,但还能坚持走完全程,控制该过程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存在着分级调节;(3)若碘是合成图中物质c的必需元素,则物质c是甲状腺激素,冬天人体抵御寒冷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寒冷时图中物质d肾上腺素分泌量也增加,两者都能使肝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兴奋在丙(神经纤维)上传导形式为电信号(或神经冲动、局部电流);(4)特异性免疫主要由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长期坚持健走活动可使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增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还有研究发现,长期健走活动可以减少肿瘤的发病率,推测该项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22.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激素的调节。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下列甲图所示为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乙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所进行的预实验结果;丙图是某植物幼苗横放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及在单侧光下的生长情况;丁图是某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植物体内,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2)甲图中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效应是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3)与生长素相比,NAA生理效应的持续时间较____________(填“长”或“短”)。乙图所示,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____________μL·L-1范围内。(4)丙图中两株幼苗的地上部分,生长素浓度及作用效果均相似的部位为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在太空中植物的向光性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光敏色素是植物具有的能接收光信号的分子,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5)根据丁图所示的结果,a、b两种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丁图所示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NAA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6)丁图中若浓度b>c,某同学在b、c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参照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个实验中,你应该在_____________(浓度范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进行实验,才能找出NAA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X。〖答案〗(1)色氨酸(2)抑制(3)①.长②.2~6(4)①.B与E、D与F②.能③.蛋白质(或色素-蛋白复合体)(5)①.a>b②.能(6)c浓度之前(或“小于c浓度”,或“0~c浓度”)〖祥解〗曲线图分析,图丁中,a、b、c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较,b、c浓度的侧芽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快,即具有促进作用,a浓度的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慢,即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可知,a浓度最高,图乙显示萘乙酸促进生长的两重性,图丙显示不同浓度的NAA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量的影响。(1)在植物体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2)图中B点对芽表现为抑制生长。(3)NAA(α-萘乙酸)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特点,故与生长素相比,NAA生理效应的持续时间较长。乙图显示生长素类调节剂NAA浓度在4μL·L-1左右时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促进效果最好,因此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2~6μL·L-1范围内。(4)丙图中B侧与E侧均是生长素浓度低促进茎生长的作用弱,D与F均是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茎生长的作用强。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茎的向光性生长不受重力的影响,所以在太空中向光性能发生。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5)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b、c三种浓度中,NAA溶液浓度最高的是a,即a浓度大于b浓度。通过与空白对照相比,丁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能体现NAA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6)若浓度b>c,b、c可能都在X的右侧,也有可能c在X的左侧、b在X的右侧;在b、c浓度之间设计系列浓度梯度,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发现在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说明b、c都在X的右侧,应该在c浓度之前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进行实验,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23.近年来,草原鼠害日益严重,不仅引发了草原的沙漠化,还威胁着草原生态和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草原上栖息着50多种鼠类,对草原形成大面积危害的鼠类主要是布氏田鼠、草原鼢鼠等。研究人员为了解某草原的鼠害情况,对该草原鼠种群进行了调查。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该草原某种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c表示______________,a表示_____________。(2)研究人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布氏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布氏田鼠天性警觉,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3)调查草原鼢鼠等地下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土丘系数法:根据草原鼢鼠等地下鼠具有推土丘的习性,选取代表性样方,统计样方内土丘数,按土丘挖开洞道,把鼠捕尽,捕鼠总数与土丘数之比为土丘系数。求出土丘系数后,即可进行大面积调查该区域的土丘数,估算鼠密度。①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②研究人员用五点取样法选取样方,捕鼠总数为M,每个样方内平均土丘数为N,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该区域内土丘密度为Q,则计算该草原鼢鼠的种群密度的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4)分析图2,前4年该鼠种群数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8-16年该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5)为应对严重的草原鼠害,结合图1的概念图,该地采取投放莪术醇(雌性不育剂)的措施,该措施能够控制鼠类种群密度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种群密度②.性别比例(性比)(2)①.高(大)②.草原中布氏田鼠的天性警觉,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数量减少(3)①.随机取样②.QM/5N(4)①.基本不变②.第8~10年,种群数量减少,第10~16年,种群数量增加(5)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祥解〗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对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因此c为种群密度。a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可知a为性别比例。b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b为年龄结构。(2)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个体总数=(第一次捕捉并标记数×第二次捕捉数)/重捕标记数,由于布氏田鼠的天性警觉,重捕的布氏田鼠中被标记的数量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3)①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②土丘系数法是指利用土丘系数和单位面积内土丘数估算鼠密度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含有5个样方,样方内平均土丘数为N,土丘总数为5N。5N个土丘捕鼠总数为M,土丘系数=鼠数÷土丘数=M÷5N,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该区域内土丘密度为Q,则共有土丘SQ个,鼠的总数为SQ(M÷5N),鼠的种群密度为鼠的总数除以总面积S,即鼠的种群密度=土丘密度×土丘系数=Q×M÷5N=QM/5N。(4)分析图2,前4年λ=1,所以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由于8~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第10~16年时λ>1,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所以该鼠的种群数量第8~16年的变化为,第8~10年,种群数量减少,第10~16年,种群数量增加。(5)投放莪术醇(雌性不育剂),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育,无法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降低,从而使鼠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鼠数量的目的。24.东方白鹳在东亚地区曾是常见的鸟类,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过度捕猎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12年在全球的种群数量估计值约为3000只,2021年约为6300只。目前东方白鹳集中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繁殖,越冬主要在我国的鄱阳湖等地。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飞抵鄱阳湖湿地越冬。研究人员对越冬的东方白鹳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表郡阳湖越冬的东方白鹤比例年份200420052016201820192020鄱阳湖东方白鹳数量14916021898604634615871东方白鹳总越冬数量169711941974646048145919越冬比例(%)88%50%96%94%72%99%(1)研究东方白鹳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_等内容(填三项)。改善东方白鹳的栖息环境,可以提高_________,是保护东方白鹳的根本措施。(2)鄱阳湖湿地公园水体区域、水位涨落区及外围的滨湖平原、丘陵岗地植被分布有较大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每年枯水期,鄱阳湖水位下降,湖床变成万亩草原。“绿草黄花”为羊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该信息属于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3)一般通过建立种群数量增长的__________模型(填模型种类)来研究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变化,也可调查东方白鹳种群的___________来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4)每年冬季,大量的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一年中直接决定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种群数量特征)。〖答案〗(1)①.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关系②.环境容纳量(2)①.水平②.物理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①.数学②.年龄结构(4)①.季节性②.物种组成;迁入率和迁出率〖祥解〗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1)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改善东方白鹳的栖息环境,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东方白鹳的根本措施。(2)鄱阳湖湿地公园水体区域、水位涨落区及外围的滨湖平原、丘陵岗地植被分布有较大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绿草黄花”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一般建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4)每年冬季,大量的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物种组成是决定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根据题干,东方白鹳繁殖集中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因此一年中直接决定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25.“桓仁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桓仁县被列为国家级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利用鸭喜食稻田中的昆虫、水生小动物和几乎所有杂草,却不喜食水稻的杂食特性,植仁县开展了以种稻为中心的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还缺少_____________。(2)CH4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CH4最大的人为排放源,在厌氧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物在产甲烷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CH4。研究表明,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CH4的排放量减少。分析原因可能是鸭通过觅食和游动,增加了___________,抑制了产甲烷杆菌的生长活性。(3)与稻鸭共作模式相比,稻单作模式下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请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4)水稻和杂草所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___________。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假设杂草中3/5的能量直接流向鸭,其余能量通过植食性昆虫流向鸭,则鸭获得1kJ能量,需消耗杂草的能量约为_____________kJ(保留小数点后一位)。(5)稻田养鸭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杂草的数量,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了环境,这属于控制动物危害技术中的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稻鸭共作模式中水稻产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某研究所连续4年研究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密度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其它杂草相比,稗的种群数量在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降低较慢,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填字母)。a、稗对水稻田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b、稗与水稻具有相似的形态,夹杂在稻秧和稻株中,不为鸭子取食c、与其它杂草相比,稗种群的抗药性较高d、鸭子取食水稻幼苗,间接提升了稗的竞争能力〖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2)水中溶氧量(3)稻单作模式的物种单一(生物组分少或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或食物网简单)(4)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②.15.6(5)①.生物防治②.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③.ab〖祥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2、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等。(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2)在厌氧条件下,产甲烷杆菌等作用形成CH4,鸭通过觅食和游动,从而增加了水中溶氧量,抑制了产甲烷杆菌的生长活性,减少了CH4的排放。(3)稻单作模式的物种单一(生物组分少或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或食物网简单),因此稳定性低。(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设杂草的能量为a,传递效率10%计算,3/5a的能量直接流向鸭,鸭获得了0.06a的能量。2/5a的能量通过植食性昆虫流向鸭,鸭由此获得了0.004a的能量,0.06a+0.004a的能量就是鸭获得的1kJ能量,需消耗杂草的能量约为15.6kJ。(5)养鸭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是利用捕食关系防治害虫,属于控制动物危害技术中的生物防治。稻田养鸭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杂草的数量,减少了流向杂草和害虫的能量,水稻产量增加,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若稗对水稻田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其他杂草强,稗的种群数量会下降得比其他杂草慢,a正确;鸭不喜食水稻,若稗与水稻具有相似的形态,夹杂在稻秧和稻株中,不易被鸭子发现因此不易被取食,b正确;该共作模式通过养鸭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因此与抗药性无关,c错误;鸭子不喜取食水稻,d错误,故选ab。辽宁省协作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考试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中①②③是细胞外液的主要组成部分,A、B代表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②中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①B.稳态不仅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等个体层次,还存在于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C.②→①或②→③过程受阻,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D.维持①②③渗透压的主要离子为Na+和K+〖答案〗D〖祥解〗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内环境中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详析】A、②组织液与①血浆互相渗透,②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如代谢废物)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①血浆,A正确;B、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B正确;C、②→①或②→③过程受阻,可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①②③构成的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因此维持①②③渗透压的主要离子为Na+、Cl-,D错误。故选D。2.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机体能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及稳定。下列与神经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B.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并给予适宜的刺激,就会有反射发生C.躯体的运动只受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调控D.节食减肥可能影响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影响学习与记忆〖答案〗D〖祥解〗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其中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也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详析】A、神经系统由脑(大脑、小脑、脑干等)、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A错误;B、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宜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B错误;C、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小脑、脊髓等的共同调控,C错误;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节食减肥可能导致氨基酸含量下降,则合成与学习、记忆形成有关的蛋白质的原料不足,进而影响学习与记忆,D正确。故选D。3.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是完成神经调节的基本要求。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B.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C.③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D.①处产生的兴奋一定可以传到②和④处〖答案〗C〖祥解〗a、b是两个神经元,其中①②是a神经元轴突上的两个位点,④⑤是b神经元轴突上的位点,③是a、b两神经元形成的突触结构。【详析】A、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可以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A错误;B、突触传递兴奋时有延迟现象,但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C正确;D、由于不知③突触处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④处不一定能产生兴奋,D错误。故选C。4.褪黑素是由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人体内某激素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临床上可通过抽血检测机体内褪黑素的水平B.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C.图2所示的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D.图2所示的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起作用〖答案〗B〖祥解〗分析图1,视网膜为感受器,视网膜感受暗信号后,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为松果体;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分析图2可发现信号分子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可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结合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启动转录,进而控制多肽的合成。【详析】A、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中激素的水平,A正确;B、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分级调节,B错误;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脂质,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其受体位于细胞内,由图2可知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C正确;D、由图可知: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起作用,D正确。故选B。5.人和高等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最终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某人因一次意外而导致垂体受到损伤,不会导致他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C.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丢失水分和Na+时,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增多D.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可参与调节,使其恢复正常〖答案〗B〖祥解〗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盐皮质激素的一种,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详析】A、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再通过相关神经兴奋后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由于题述过程没提到肾上腺素起作用,所以题述过程没有激素(体液)调节,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B、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若垂体受到损伤,可能会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所以可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B错误;C、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丢失水分和Na+时,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因此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增多,C正确;D、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且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大脑皮层可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产生渴觉,使机体主动饮水,D正确。故选B。6.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④表示细胞免疫,③表示体液免疫B.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抗体都是通过细胞d→细胞e→①过程产生的C.细胞e与细胞c相比,细胞e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D.若图中的抗原是胞内寄生菌,则它的消灭需要图中的③④共同参与〖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其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浆细胞、细胞f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g记忆T细胞,细胞h细胞毒性T细胞;②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①是抗体,能运用抗原特异性结合;③是体液免疫,④是细胞免疫。【详析】A、④靠细胞h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为细胞免疫,③最终依靠①物质即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A正确;B、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既通过细胞c(B细胞)→细胞e(浆细胞)→①(抗体),又通过细胞d(记忆B细胞)→细胞e(浆细胞)→①(抗体)产生抗体,B错误;C、细胞e(浆细胞)可以合成与分泌抗体(分泌蛋白),因此其比细胞c(B细胞)具有更加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D、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所以消灭胞内寄生菌,需要图中的③体液免疫和④细胞免疫共同参与,D正确。故选B。7.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扁桃体是淋巴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之一B.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C.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使用免疫抑制剂D.“糖丸”是减毒活疫苗,可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答案〗C〖祥解〗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详析】A、扁桃体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之一,A错误;B、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B错误;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使用免疫抑制剂,C正确;D、“糖丸”是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为抗原,不能识别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D错误。故选C。8.人体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下图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A三大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A中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图中①、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D.图中A为内分泌系统,三个系统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图中的信息分子均通过血液运输〖答案〗D〖祥解〗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详析】A、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B、A为内分泌系统,A中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正确;C、据图可知,A为内分泌系统,①由内分泌系统产生,可以为激素,③由神经系统产生,可以为神经递质,⑤由免疫系统产生,可以为细胞因子,C正确;D、图中的信息分子,如②③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运输,D错误。故选D。9.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父子选择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和某种化学物质有关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C.温特的实验与拜尔的实验一样也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D.温特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化学物质吲哚乙酸有关,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答案〗B〖祥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达尔文: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用锡箔罩住尖端下部+单侧光→弯向光源生长;结论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出现向光弯曲。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结论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结论为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结论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结论为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详析】A、达尔文父子选择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用实验证实了禾本科植物具有向光性,并未证实植物的向光性和某种化学物质有关,A错误;B、1913年,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温特实验用的是切去了尖端的胚芽鞘,故可以在光照条件下进行,C错误;D、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未证明生长素是吲哚乙酸,D错误。故选B。10.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达到增产的目的。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与生理效应都与相应的植物激素类似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的物质C.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葡萄果实的发育,达到增产的目的D.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不可以用于连续阴雨天气油菜传粉失败的补救〖答案〗D〖祥解〗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的化学性质。【详析】A、植物生长调节剂从分子结构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如α-萘乙酸(NAA)、矮壮素等,A错误;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类似物,这里的“调节”不仅仅指促进,还有抑制,B错误;C、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喷洒,可使葡萄提前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D、种植油菜是为了收获种子,如果没有受粉就不能形成种子,喷施生长素类调节剂不能获得种子,D正确。故选D。1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高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渔业生产上,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答案〗D〖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高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A正确;B、食物和天敌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C、渔业生产上,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种群能够更快的恢复,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C正确;D、遭遇寒流时,昆虫全部个体都死亡了,寒流的作用强度不会随着种群密度发生改变,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D。12.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用等量未接种酵母菌的马铃薯培养液作为对照组B.在调查某地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C.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60℃恒温灭菌的土壤是实验组D.制作生态缸不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不能盲目地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答案〗C〖祥解〗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实验组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详析】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同培养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之间形成对照,不需要设置未接种酵母菌的马铃薯培养液作为对照组,A错误;B、调查某地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统计方法为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取样器取样法为调查方法,B错误;C、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60℃恒温灭菌的土壤是实验组,C正确;D、制作生态缸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合适的比例,D错误。故选C。13.退耕还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还林过程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B.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C.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D.森林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较灌木群落高〖答案〗B〖祥解〗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退耕还林过程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正确;B、由图可知,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先增加后减少,数量未知,B错误;C、退耕还林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D、森林群落比灌木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更高,D正确。故选B。14.某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1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人工饲料中被同化的能量。图2所示为该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简图,其中甲~丁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指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B.甲、乙依次表示分解者、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含有3条食物链C.图1中第二、第三营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