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线上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线上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线上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线上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线上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百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线上测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1.有学者认为: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共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始终到士都是如此”。其意在说明西周初年A.血缘宗法制度已受到破坏 B.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C.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D.贵族间因利益安排不公而产生冲突【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虽然有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共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心集权,故C项正确;A、B两项内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内容对材料理解错误,解除A、B、D三项。故选C。2.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到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起先瓦解 B.门阀与皇权“共治”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内外朝制度的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实行大一统,建立了内外朝制度,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故D项正确;贵族政治起先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与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不符,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应当是指唐朝的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故选D。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状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A.地方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B.激励官员间相互监督C.地方监察制度日趋严密 D.重视考核官员的德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地方监察制度日趋严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西汉刺史均位卑而权重,解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员之间相互监督的意思,解除B项;重用监察官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地方管理,维护封建统治,不是加强对官员德行的考核,解除D项。故选C。4.唐初,中心设置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给事中等职,举凡主德缺违、国家决策,皆得谏正。其中给事中掌封驳(复审之意)诏制,权力更重。这些官职应设置在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三省中,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故C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解除A、B、D三项。故选C。5.宋太祖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干脆授官。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宋太祖这样做A.扩大了科举制的社会功能 B.有利于防止官员结党营私C.使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消退了地方藩镇割据隐患【答案】B【解析】【详解】殿试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防范主考官和考生间形成宗派关系,故B项正确;ACD三项内容与宋太祖做法的目的不符,解除。故选B。6.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看法却愈来愈谦卑。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集体议政制度渐渐形成 D.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明朝利用内阁和宦官执行政务,但宦官权力渐渐提升,使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B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心一级的法定机构,A项解除;材料没有体现集体议政,C项错误;内阁和太监专权都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D项解除。故选B。7.1728年,雍正帝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张广泗带兵深化黎平府古州、都匀府丹江苗、侗等族村寨,设厅,置同知,理民事。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也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中心,改设村县。改土归流的实行A.彻底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B.加强了中心政府对西北边疆的统治C.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D.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宽阔版图【答案】C【解析】【详解】改土归流的实施加强了中心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主动意义,故C项正确;“彻底废除”的说法过于肯定,解除A项;改土归流是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解除B项;改土归流是加强西南地区统治的措施,不是奠定近代中国版图的措施,解除D项。故选C。8.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同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他们想那是便利省事的方法。这说明“道光时代的人”A.意识到西方的先进 B.缺乏国家主权意识C.华夷观念发生转变 D.已具有国际法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涉及到国家的关税主权与司法主权,当时人认为这样更便利省事,说明他们的主权意识缺乏,故B项正确;A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均解除。故选B。9.历史图片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下列历史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事务,本质上的相像之处是A.抵制西方文明 B.发展资本主义 C.反对封建统治 D.反对外来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三元里抗英抗拒的是英国入侵广州、反割台斗争抗拒的是日本侵略台湾、义和团运动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入侵,这三件都属于反侵略斗争,故D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反割台斗争主旨并非抵制西方文明,解除A项;三个事务与发展资本主义没有干脆关联,解除B项;三个事务均不属于反封建斗争,解除C项。故选D。10.近代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进人中国。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国家领导及公务人员就职时需对宪法进行宣誓。北洋政府时期,元首宣誓制度得以建立,现代宣誓制度得到初步发展。这一制度A.有助于巩固民主政治 B.捍卫了辛亥革命成果C.旨限制袁世凯权力 D.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后宣誓制度一步步在中国得以确立,这有助于增加宪法的权威性,维护民主政治。故答案为A项;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成果基本遭到破坏,解除B项;宣誓制度并不单单是制约袁世凯权力的,解除C项;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但与题意无关,解除D项11.当时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斗争)迅猛推动,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人无人之境。”此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国共两党追求的目标完全一样 B.国共两党合作属于党外合作C.抗日斗争时期国共联合抗日 D.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当时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可知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于20世纪20年头,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D正确;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解除A;依据材料可以推断此次合作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解除B;国民大革命与抗日斗争无关,解除C。故选D。12.有学者探讨发觉,针对平型关之战毙伤了多少日军这一问题,中国方面有一万(蒋介石贺电)三千(长期运用的数字)和一千(国内著作如《三晋同仇》等运用的数字)之说。而日本方面报道,该战役中,日军仅仅损失60人。这说明A.历史记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B.中国方面的数据记载较精确C.历史数据差距太大难辨真伪 D.日本并未在该战役遭到失败【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于平型关战役中日军伤亡人数,中国有三种数据,且差距较大,日本也有一种数据,跟中国的数据差距更大。中国方面,出于鼓舞抗战斗志须要,蒋介石贺电中和长期运用的数字有所夸大,学术探讨著作则较接近事实。日本方面,从本国动身,报道日军伤亡数量明显较少。这说明历史记载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故A项正确;中国有三种数据,且差距很大,所以不能说精确,解除B项;C项“差距太大难辨真伪”说法明显错误;D项曲解了材料,解除。故选A。13.中国空军轰炸黄浦江上的日舰和杨树浦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当日,中国空军与日本航空队激烈空战,日机被击落、击毁3架,此为“八一四”空战大捷。这次大捷发生在A.淞沪会战期间 B.太原会战期间C.徐州会战期间 D.枣宜会战期间【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的重要信息“8月14日”“黄浦江”可知,此役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这些信息不符合,解除BCD项。故选A。14.《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提出:“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夫、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这一规定A.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B.标记国共其次次合作的实现C.适应了民族斗争形势的须要 D.为依据地巩固奠定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人民的抗日主动性,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民族解放斗争的须要,故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不符,解除A项;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记着国共其次次合作的实现,B项错误;大生产运动为依据地巩固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错误。故选C。15.1951年11月,毛泽东给西南局邓小平的批示中说道:”反贪污、反奢侈一事,实是全党一件大事,我们认为须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务,才能停止许多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蚀的极大危急现象。”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A.把西南局党的建设工作作为全国重点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C.践行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D.明确了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了反贪污,保证党的作风建设,践行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故C正确;当时“三反”问题是在全国绽开,不仅针对西南局,解除A项;“三反”是在1951年起先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起先,解除B;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经济建设是中心,解除D。故选C。16.1949年,毛泽东宣布:外交上必需”一边倒”;1957年,他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当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这说明新中国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起先放弃”一边倒”政策C.尝试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故A正确;材料无法表明“一边倒”政策起先放弃,解除B;C项发生于日内瓦会议,解除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解除D。故选A。17.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一是权力不宜过分集中;二是兼职、副职不宜过多;三是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四是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该讲话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途B.成为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C.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贯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基本路途【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权力不宜过分集中”“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等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构想,故B正确;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这与材料不符,解除A;1982年宪法是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除C;1980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尚未提出,解除D。故选B。18.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爱护投资平安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A.说明全国人大起先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标记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D.表明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绽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爱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说明中国政府主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C正确;全国人大在1954年后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解除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是在21世纪初,解除B;构建法治社会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解除D。故选C。1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供应有利时机的是A.各主权国家宣布与台湾断交 B.联合国大会驱除台湾代表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答案】C【解析】【详解】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題,故C正确;“各主权国家宣布与台湾断交”表述太肯定,解除A;B项发生于1971年,解除B;D项发生于20世纪80年头初,解除D。故选C。20.新时期我国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致力于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其重要表现是A.主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B.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注意与非洲国家的合作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是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五国共同签署了在边疆地区加强军事领城相互信任的协定,故A正确;世界贸易组织属于世界性贸易组织,解除B;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不属于睦邻友好关系,解除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2年,不属于新时期的范畴,解除D。故选A。21.梭伦执政时曾规定:“任何公民在城邦发生内争时,肯定要参与其中;任何人都有可以告发施暴者以及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梭伦这一措施的动身点是A.爱护自由民的政治权利 B.推动民主政治走向成熟C.培育公民城邦认同精神 D.增加雅典社会的流淌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任何人都有可以告发施暴者以及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可得出梭伦的规定是为了让公民参与政治事务,增加公民对城邦的责任和认同精神。C符合题意;自由民包括了有人身自由的妇女和儿童,而非公民,A不符合题意;梭伦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时期,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规定无法产生增加社会流淌性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C。22.某历史学家指出:“在雅典不同政治派别,激烈斗争、相持不下时,陶片放逐法无异于一次全民公决,全体雅典公民是最高审判官和仲裁者,对立的派别要由他们评判是非,确定取舍。”作者旨在A.强调雅典陶片放逐法的优缺点B.分析雅典派别间激烈斗争的缘由C.说明陶片放逐法体现民主精神D.论证民主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民主精神其实就是少数听从多数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陶片放逐法的优缺点,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分析雅典派别斗争激烈的缘由,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论证雅典民主制度的必要性,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23.罗马法探讨者王会保在其著作中说:“罗马法合理地支配了世俗的生活,价值法学者可以在罗马法上找到自然法的光环,实证法学者同样可在罗马法上找到足够丰富的素材,可以发觉罗马法具备合理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实力。”这主要反映了罗马法A.追求理性和实践理性 B.是法学家们斗争的产物C.具有敏捷多变的特点 D.根植于民众的世俗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罗马法具备合理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实力”主要反映了罗马法在自然法指导下与实践相结合并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罗马法是法学家斗争的产物,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罗马法敏捷多变的特点,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阐释罗马法根植于世俗生活,而是说罗马法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24.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据,在全部被折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依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据此可知,此时的罗马法A.具有习惯法野蛮的特征 B.是法官独特意志的体现C.具有剧烈的国际法色调 D.是治理帝国的有力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到处都由罗马法官依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可得知罗马法成为罗马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野蛮特征,故A项不符合题意;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不是大法官独特意志的体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罗马法是在政府地区强制推行,是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不是国际法,也不具有剧烈的国际法色调,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25.1694年,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成功不是他们组阁的缘由,而是结果。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国王已经丢失行政权 B.首相与一般阁员享有同等权力C.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D.政党之间的斗争确定内阁组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存在内阁,但组阁的是议会中的少数党,英国责任内阁制于18世纪才出现,这都说明当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故本题选择C;依据材料可知,1694年组阁时在议会占少数,1695年就变成了多数,材料没有体现国王已经丢失行政权,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过于肯定,不符合史实,解除。故选C。26.1778年“美洲的牛顿”、政治家富兰克林与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社交集会上进行了热情的拥抱,赢得了在场者的热情掌声,两人的交谈在两国也产生了巨大反响。两人的会面实质上是A.欧美两大洲文化人士的历史性会面B.美国与法国关系正常化的起先C.法国理性精神与美国自由理念的融合D.法国对美国联邦体制的大力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旨为美、法两国社会名流会面与交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伏尔泰代表法国理性精神,富兰克林代表美国自由理念,两人的拥抱实质是伏尔泰代表法国理性精神和富兰克林代表美国自由理念的融合,C项符合题意;A项是材料的表象,与设问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BD项叙述角度与主旨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7.“法国农村缺乏像英国那样的新贵族,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夫生活困苦,也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气,因而也就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由此可知,法国代议制民主曲折发展的历史因素是法国A.未出现英国式资本主义大土地制度B.农夫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气C.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D.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由于没有英国式新贵族,法国农夫无法形成独立力气。依据所学可知,没有英国式新贵族的缘由是法国没有产生新贵族的经济条件,A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部分相符,但不是主旨,故B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8.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得参议院多数。这实质上说明A.君主派与共和派冲突渐趋激化 B.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潮流C.麦克马洪完全背离了宪法原则 D.共和制确立得到了法律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虽然过程困难曲折,但最终共和势力依旧受到民众拥护,说明共和是历史发展趋势,B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材料的表象,故A不符合题意;麦克马洪的总统大权是宪法给予的,没有背离了宪法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角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9.“美国、德国早在建国前,就有地方独立自治的传统,但却苦于没有统一的民族国家。所以,美国、德国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不仅要关切政体问题,还必须要关注国家如何构建问题。”为此,美德两国的国家构建是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联邦体制 D.邦联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美德两国实行中心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解除D,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还必须要关注国家如何构建问题”强调的是国家结构,A、B两项涉及政体,与国家结构无关,故AB不符合题意。故选C。30.贾雪枫在《也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中指出:“代议制的核心是议会制度。议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或区域选出代表组成,而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或不同利益区域的出现,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作者的表述意在强调A.欧美议会由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B.欧美议会平衡不同地区利益C.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D.欧美代议制产生的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而社会不同利益集团或不同利益区域的出现,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是材料表述的重点,体现了代议制产生的缘由,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材料部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B不符合题意;C项是特征,不是缘由,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31.19世纪三四十年头,欧洲出现了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伦理道德等方面猛烈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的学说是空想的。“空想”主要体现在A.没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 B.没有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C.理论内容完全脱离时代 D.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力气【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工人阶级力气的宏大,幻想通过资本家的改良来实现志向的政治制度,故D正确;材料中提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解除A;空想社会主义不行能得到资本主义政府的支持,这不是“空想”的体现,解除B;空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批判没有完全脱离时代,解除C。32.《共产党宣言》提出:“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宝增长得还要快。”“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这A.明确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B.证明公有制必定取代私有制C.将空想社会主义运动推向新思潮 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选D;材料的表述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解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全部制变更,解除B;《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解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联系《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分析解答。33.如图为一幅法国漫画,画中梯也尔为首资产阶级政府领导人,偷偷将法国巴黎的钥匙交给俾斯麦。据此可知,巴黎公社运动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斗争目标是实现法国独立C.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斗争D.是阶级冲突与民族冲突同时激化的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面对外敌入侵,实行妥协倒戈的看法,这使原本尖锐的阶级冲突进一步激化,说明巴黎公社革命是阶级冲突与民族冲突同时激化的结果,故D正确;巴黎公社起义后,临时政府逃往凡尔赛,并且漫画无法体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解除A;当时法国是一个独立国家,解除B;巴黎公社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偷偷将法国巴黎的钥匙交给俾斯麦”,联系巴黎公社的背景分析解答。34.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次自然段两次谈到“过时”,一次谈到“不完全”,1888年英文版序言的最终又引用了这一段。这表明A.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B.马克思主义不符合英德的国情C.马克思主义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D.其次国际与第一国际略有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并不能完全预见19世纪七八十年头的工人运动,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故C正确;A项和B项表述错误,解除;1872年和1888年还没有成立其次国际,解除D。35.1910年俄国发生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快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与者近十万之众。这说明俄国A.工人的数量实现飞速增长 B.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深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去民心 D.沙皇政府已经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俄国经济罢工和政治罢工次数激增,说明国内经济和政治冲突快速激化,故选B;1910—1914年俄国经济没有出现飞速发展,工人数量不行能飞速增长,解除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建立的,解除C;沙皇政府在1910—1914年间仍保持对国家的限制,解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4年经济罢工快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与者近十万之众”,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36.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起先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气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威逼C.无产阶级专政可以通过改革实现 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起先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可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提到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解除A;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威逼,解除B;材料中的工人权益扩大和左翼政党执政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解除C。37.下表是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化水平百分比代表大会高等教化中等教化初等教化家庭识字八大(1919)23.924.937.014.1九大(1920)9.423.432.110.6十大(1921)7.723.348.47.4十一大(1922)8.621.0011.2十二大(1923)未统计29.449.7未统计十三大(1924)6.617.966.88.8表中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联A.国家高等教化水平不断下降B.高级学问分子日益受到重视C.工农群众政治地位渐渐提高D.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显示从1921年、1923以及1924年中俄(联)共布代表初等教化的比例渐渐上升,而这些初等教化代表恰恰是工农群众,说明工农群众政治地位渐渐提高,故C项正确。表格信息体现高等教化代表比例下降,并不能说明国家高等教化水平不断下降,故A项错误。高等教化比例下降说明高级学问分子并没有日益受到重视,故B项错误。表格显示初等教化代表比例较大,明显各阶层代表分布并不均衡,故D项错误。38.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人类的月球着陆,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飞行支配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探讨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而他提出的增加联邦教化投资、为老年人供应健康保险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推翻。这一现象的缘由是A.剥夺总统的经济大权 B.变更当时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C.美苏冷战的现实须要 D.总统频繁提案加重国会立法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60年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在各方面与苏联绽开竞争。当时苏联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因此国会通过了肯尼迪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以压制苏联。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中显示国会并非要剥夺总统经济权力,而是行使宪法给予的权力,解除A;20世纪60年头,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主动地位,解除B;D项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缘由,解除。39.如表为法国不同人物关于“欧洲联合”的主见。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时间人物主见1306年法国外交家杜布瓦为了避开斗争,建立“基督教共和国”15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建立由欧洲国家君主委派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1713年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提出《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建立“欧洲联邦”1932年法国外长白里安“法国和德国和解”,建立“欧洲联邦”1950年法国政治家让莫内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并对西欧其他国家开放A.欧洲一体化起先于中世纪B.法国在对德政策上始终主见和解C.欧洲联合的思想早已出现D.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欧洲一体化起先于中世纪是错误的,当时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付诸实践,解除A。法国对德的政策并不是始终主见和解,二者之间还有冲突,解除B。从销量可以看出,从中世纪起先就存在着欧洲联合的思想,故选C。材料表面上看出来是法国人的思想和政策,只能看出法国人在推动欧洲一体化方面有主动的作用,但不能说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解除D。40.冷战时期,第三世界是美苏争夺的对象,在美苏争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利用超级大国的争夺,谋求更多的各种救济,借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两极格局瓦解后,第三世界失去了中间地带作用,在大国间的回旋余地大大缩小了。这反映A.美苏冷战局面更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B.第三世界只能依靠大国实现发展C.发展中国家受到国际格局变动的冲击D.第三世界无力参与多极化的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而两极格局瓦解后,第三世界失去了中间地带作用,在大国间的回旋余地大大缩小了”可知,材料反映出冷战结束后造成第三世界战略地位下降,故选C;美苏冷战对峙不利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解除A;第三世界发展须要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但不是只能依靠大国,解除B;第三世界的发展和联合有力制约了大国强权政治,D项表述错误,解除。第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恒久无法平复的。由此,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心统治的独立倾向。这对于减弱中心集权起了很大作用,原来的政治体制就不能不发生变更。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本是对于太平天国搅动天下的反应,但由此发生的制度递嬗却又不是最初作出反应的人们所预料得到的。庚子与辛丑之间的东南互保是有清270多年未见之局,然而追本溯源,其始点却起自太平天国的影响。——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在清末庚子至辛亥期间,随着新政尤其是预备立宪的开展,清政府不断加强中心集权,但清政府中心集权的实际效力却并不显著。一方面,清廷并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心政府,也未能真正限制全国的军权与财权,中心集权出名无实;另一方面,各省督抚也不能有效地限制地方军权与财权,在地方已没有强势督抚,地方士绅势力日益强大。武昌起义前夕,正是地方督抚权力明显减弱,而清廷中心集权尚未强固之时,在此权力转换临界的关键时刻,革命爆发无疑是对清王朝的致命一击。——摘编自李细珠《晚清地方督抚权力问题再探讨》(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分析晚清中心集权弱化的缘由。(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