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7辽宁省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标准(送审稿)目录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标准1.总则 51.1编制目的 51.2适用范围 51.3基本原则 51.4引用标准 51.5术语 62.建设目标 82.1总体建设目标 82.2具体建设目标 82.3建设工期 82.4建设规模及增加耕地面积 82.5耕地质量 93.建设条件及项目区选择 103.1项目合法性 103.2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103.3现有基础设施 103.4项目区选择 114.工程类型区和工程体系 114.1工程类型区 114.2工程组合模式 124.3工程体系 135.土地平整工程 145.1一般规定 145.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155.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195.4各工程类型区对应土地平整标准 206.灌溉与排水工程 236.1一般规定 236.2水源工程 276.3输水工程 326.4喷、微灌工程 346.5排水工程 356.6机电排灌工程 376.7渠系建筑物工程 397田间道路工程 417.1一般规定 417.2田间道 417.3生产路 428.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448.1一般规定 448.2农田林网工程 448.3堤岸防护工程 478.4沟道治理工程 478.5坡面防护工程 508.6风沙治理 50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标准条例说明1.土地平整工程 551.1一般规定 551.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551.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561.4各工程类型区土地平整标准 562.灌溉与排水工程 592.1一般规定 592.2水源工程 602.3输水工程 612.4喷、微灌工程 622.5排水工程 622.6机电排灌工程 632.7渠系建筑物工程 633田间道路工程 653.1一般规定 653.2田间道 663.3生产路 66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664.1一般规定 664.2农田林网工程 664.3堤岸防护工程 674.4沟道治理工程 684.5坡面防护工程 694.6风沙治理 69附表:辽宁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分区表 70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加强辽宁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合理确定工程类型及建设等级标准,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及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技术标准,特制定本标准。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管理、竣工验收以及编制概预算、建设项目审查审批等。1.3基本原则1.3.1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符合国家、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国家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行业、地区发展方针;1.3.2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从省情出发,符合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以已有的生产建设经验为基础,适当考虑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按照不同工程类型区的水土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相应的工程类型和建设等级、工程建设内容、规模及工程模式;1.3.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坚持科学性原则,既要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又要与相关行业标准相衔接,充分利用我省地方标准,为未来发展提供框架和发展余地;1.3.4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既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又要方便实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1.3.5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原则,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综合整治。不同工程项目标准的制定应体现综合、协调、统一的原则;1.3.6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3.7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要做到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1.4引用标准本标准引用下列标准和规范所包含的有关条文,构成有效条文,并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实际进行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考虑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1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3防洪标准GB50201-94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5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7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8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9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10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11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1999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6-199613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14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GL/T499-200115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921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1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18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19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2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22-19952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2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19962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199624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2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2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19982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9528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1.5术语1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2土地复垦:对因生产、建设活动挖损、坍塌、压占(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压占)、污染或自然灾害毁损等原因而造成的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3土地开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对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利用的土地的活动。4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目标、工程内容、工程组合地域特征一致性原则,划定的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5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确立的与特定工程类型区相适应的工程组合方案。6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等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与工程等级系列的集合。7水文地质勘察:为开发或控制地下水资源,查明某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地下水储量和水质的时空分布规律所进行的系列水文地质工作的总称。8土地平整工程:为使田面平整后的土地具有更适合种植或者其他用途需要,而根据一定的田块标准所进行的土方填挖和调配的过程。9土壤改良:采取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过程。10耕作层:经过耕种熟化满足作物根系主要活动的表土层。11有效土层:供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的核心土层。12灌水定额:单位面积一次灌水的数量。单位:水田可用mm,旱田用m3/亩。换算:1mm=0.667m3/亩。13灌溉定额:作物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14作物需水量:作物腾发量与构成作物体的水量之和。由于后者与前者相比甚小,实际应用中常以作物腾发量代替作物需水量。15灌溉设计保证率:在多年期间,区域内用水量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16灌溉设计典型年:灌溉工程设计中,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的要求和来水、用水情况所选定的代表年份。17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或流量)与渠道(或管道)引入总水量(或流量)的比值。18渠系水利用系数:末级固定渠道输出流量(水量)之和与渠首引入流量(水量)的比值,也为各级固定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19管道水利用系数:管道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20田间水利用系数:净灌水定额与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单位面积灌水量的比值。21面层: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的路面结构层。22基层: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并将荷载分布到垫层或土基上。当基层分为多层时,其最下面的一层称底基层。23垫层: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24沟道治理工程:为固定沟床,防治沟蚀,减轻山洪及泥沙危害,合理开发利用水沙资源而在沟道中修筑的工程设施。25沟头防护工程: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26坡面治理工程:为防治坡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坡面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工程设施。2.建设目标2.1总体建设目标落实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2具体建设目标2.2.1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把项目区现有的荒地、水毁地、闲散地、废弃地等改造为耕地,以及通过田块整理及压缩渠、沟、路等占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2.2.2提高耕地质量。合理调整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土地平整和地力保持,提高耕地质量,实行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2.2.3搞好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通过合理配置灌排系统,更新改造老化设备,完善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工程设施,解决项目区内灌溉、排水、防洪及水土流失问题,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2.2.4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合理布置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及其它生态保护林等,治理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2.2.5完善田间道路系统。通过农田道路建设,建立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改善交通条件,方便农产品运输和田间作业。2.2.6调整土地权属关系。保障土地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新增耕地权属,对修建工程占用耕地及其它土地权属进行合理调整,维护项目区社会稳定。2.3建设工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工期为一年,做到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个别土地开发整理建设任务重的项目,其建设工期可延长至两年。2.4建设规模及增加耕地面积2.4.1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等级、地形条件、类型等,确定不同项目区的建设规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建设规模见表2-4-1。表2-4-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规模单位:hm2类型地形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平原区400-2000400-2000200-1000单片面积及片数≥50,≤10片≥60,≤10片≥60,≤10片丘陵区100-600100-100060-400单片面积及片数≥20,≤10片≥40,≤10片≥20,≤10片注:平原区地面坡度≤2°,丘陵区地面坡度2-15°。2.4.2增加耕地面积。根据不同的土地开发整理类型,确定项目区增加耕地面积占建设规模的比例。表2-4-2项目性质增加耕地面积占建设规模的比例(%)基本农田土地整理≥3%耕地土地整理≥10%土地复垦≥40%土地开发≥60%2.5耕地质量土地开发整理后,耕地质量等级应在开发整理前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以上。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如下:2.5.1耕地地力1土层厚度,土地开发整理后土层厚度不变或有所增加;2有机质含量,土地开发整理后有机质含量不变或有所增加;3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地区经土地开发整理后水土流失率控制在20%以下;4水环境质量,项目区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灌溉,水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用水标准。2.5.2耕地灌排标准及基础建设1灌溉保证率,水田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0%以上,喷灌、微灌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5%以上,其中干旱地区灌水保证率可以适当降低,并有抗旱水源;2排涝标准,农田排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旱田区1-3日暴雨,1-3日排除田面积水,水田区1-3日暴雨,3-5天排至设计水深;3农田堤防防洪标准达到十年一遇;4耕地利用率,基本农田耕地利用率提高3%以上,一般农田耕地利用率提高10%以上;5道路通达度,田间道、生产路齐全,通达度0.9以上;6农田防护林,布局合理,防风效果好,防风林占项目区耕地面积5%左右,其中水田区防风林占耕地面积根据当地情况比旱田适当减少。7水土保护工程,严重水土流失地区具有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修建梯田,冲刷沟进行治理,具有完善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2.5.3耕地经营水平1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中部平原区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以上,东部、西部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以上;2耕地经营成本,土地开发整理后降低10%以上;3耕地单位面积纯收入,中部平原区单位面积纯收入增加20%以上,东部、西部地区增加15%以上。3.建设条件及项目区选择3.1项目合法性3.1.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并与农业、水利、林业、电力、环保等部门专项规划相协调;3.1.2符合土地、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环保等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等的有关规定;3.1.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不应涉及环境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以及文物古迹保护区、天然草场等。3.1.4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认可,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3.1.5项目区规划设计合理,实施措施得当,可操作性强。3.2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3.2.1项目区地类、坡度、水源、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要求;3.2.2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后增加耕地适于农作物生长;3.2.3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对外交通比较方便,人、财、物等条件具有一定优势。3.2.3项目区基本做到水土资源平衡,水资源可满足发展灌溉和解决抗旱水源的要求,有较好的排水出路和承泄区,不会发生水事纠纷。3.2.4土地权属明确,界限清楚,没有土地权属纠纷,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各项工程建设占地可以得到妥善解决。项目区土地权属必须依法进行登记和确权发证。3.3现有基础设施3.3.1有比较完善的灌溉、除涝、防洪和治理水土流失骨干工程,基本可以作到灌溉水源有保证,排水有出路,防洪有保障,有效控制水土流失;3.3.2对外交通比较便利,有干道或支道与外界相通,项目区田间道和生产路有一定基础;3.3.3项目区有可靠电源,可以解决灌溉、排水及施工用电需要;3.3.4项目区有线和无线通讯网络配套较好,对外通信联络便利。3.4项目区选择3.4.1土地开发整理应以现有耕地为主,完善和更新现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4.2项目区尽可能安排在现有水利灌、排、防洪及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控制范围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更新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3.4.3项目区选择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布局和治理方向,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3.4.4土地开发整理是实行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土地建设工程,投资数额大,要求项目区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实施。3.4.5项目区应选择对外交通方便地方,离铁路、公路较近,并有乡镇主干道相连,通讯联络便利,电力供应充足,具有良好的施工条件和建设环境。4.工程类型区和工程体系4.1工程类型区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相一致和项目区集中连片的原则,以地形地貌及灌排条件为主,将全省划分4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和13个二级工程类型区。4.1.1一级工程类型区一级工程类型区划分以地域的地形特征为主,按全省地域特征共划分为4个一级类型区。1辽东山地区(Ⅰ)。该区位于辽宁省东部,为长白山山脉的西南延续部分,行政区划包括本溪(全部)、抚顺(全部)、以及丹东、铁岭、辽阳、鞍山、营口的部分地区。该区山地面积大,生态环境较好,水资源较为丰富。2辽东半岛丘陵区(Ⅱ)。本区位于东南部,包括大连市的全部以及丹东、营口市的部分地区。3中部平原区(Ⅲ)。本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沈阳市全部、铁岭市、辽阳市、鞍山市西部平原、盘锦市、营口市的西北部平原区、锦州市的滨海平原区以及阜新市的彰武县。该区地势平坦,耕地集中,经济基础好,是辽宁的主要商品粮基地。4.辽西低山丘陵区(Ⅳ)。本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部分地区,细河区,清河门区,义县等全域及凌海市西部,北宁市的一部分,以及朝阳市的北票市、双塔区、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市、喀左县及葫芦岛市的建昌县等全域、绥中县、兴城市的西部。该区山地面积大,水资源较缺乏。4.1.2二级工程类型区二级工程类型区以工程类型为基础,并融合一定的地域特征,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以二级类型区为主,共划分13个二级类型区。1.Ⅰ区。根据辽东山区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河谷阶地、河滩地和小于25°的坡地分布特点,且河谷平原耕地和坡耕地的种植结构与耕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等特征,Ⅰ区划分为坡地工程类型区(Ⅰ1)和河谷平原工程类型区(Ⅰ2),即两个二级工程类型区。2.Ⅱ区。根据辽东半岛丘陵区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河谷阶地、河滩地、小于25°的坡地和滨海平原的分布特点,且河谷平原耕地、坡耕地与滨海平原耕地的种植结构与耕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等特征,Ⅱ区划分为坡地工程类型区(Ⅱ1)、河谷平原工程类型区(Ⅱ2)和滨海平原工程类型区(Ⅱ3),即三类二级工程类型区。3.Ⅲ区。该区地势总体上比较平坦,且以辽河流域为主线,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根据中部平原微地势的变化,不同区域农业种植限制因子的不同,以及中部平原集中分布着煤、铁等大型矿山的特征。中部平原区分为五类二级工程类型区。分别为辽河三角洲低地平原工程类型区(Ⅲ1)、下辽河平原工程类型区(Ⅲ2)、中部河滩地工程类型区(Ⅲ3)、北部荒漠化治理工程类型区(Ⅲ4)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类型区(Ⅲ5)。4.Ⅳ区。该区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河谷阶地、河滩地、小于25°的坡地和滨海平原的分布特点,且河谷平原耕地、坡耕地与滨海平原耕地的种植结构与耕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等特征,辽西低山丘陵区划分为坡地工程类型区(Ⅳ1)、河谷平原工程类型区(Ⅳ2)和滨海平原工程类型区(Ⅳ3),即三类二级工程类型区。4.2工程组合模式辽宁省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区划分与工程模式确定辽东山区(Ⅰ)坡地工程类型区(Ⅰ1)坡改梯工程模式等高耕作工程模式河谷平原工程类型区(Ⅰ2)灌溉工程模式灌排结合工程模式无灌溉工程模式辽东半岛丘陵区(Ⅱ)滨海平原工程类型区(Ⅱ1)无渍灌排工程模式有渍灌排工程模式河谷平原工程类型区(Ⅱ2)灌溉工程模式灌排结合工程模式无灌溉工程模式坡地工程类型区(Ⅱ3)坡改梯工程模式等高耕作工程模式中部平原区(Ⅲ)辽河三角洲低地平原工程类型区(Ⅲ1)水田灌区配套工程模式下辽河平原工程类型区(Ⅲ2)地表水灌溉工程模式地下水灌溉工程模式旱作综合工程模式中部河滩地工程类型区(Ⅲ3)提水灌工程模式井灌工程模式北部荒漠化工程类型区(Ⅲ4)沙化治理工程模式沙地治理工程模式盐碱化治理工程模式工矿废弃地复垦类型区(Ⅲ5)沉陷地治理工程模式废弃物堆放场治理工程模式挖损地治理工程模式辽西低山丘陵区(Ⅳ)滨海平原工程类型区(Ⅳ1)水田灌溉工程模式旱田灌溉工程模式河谷平原工程类型区(Ⅳ2)蓄灌工程模式井灌工程模式坡地工程类型区(Ⅳ3)削坡工程模式坡改梯工程模式4.3工程体系辽宁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划分为4个一级项目,14个二级项目,38个三级项目。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备注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土地平整工程11田块修筑工程111条田112梯田含土坎、石坎梯田12地力保持工程121地力保持工程2灌溉与排水工程21水源工程211塘坝212蓄水池213小型拦河坝(闸)214农用井22输水工程221明渠输水222低压管道输水23喷微灌工程231喷灌232微灌24排水工程241明沟排水242暗管排水243井灌区排水25机电排灌工程251泵站252输电线路含农用井输电线路253配电装置含农用井配电装置26渠系建筑物工程261水闸262渡槽263倒虹吸264涵洞265跌水与陡坡266桥梁267斗门及农门268量水设施3田间道路工程31田间道修筑工程311田间道32生产路修筑工程321生产路4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41农田林网工程411农田防护林412护路护堤林413水土保持林42堤岸防护工程421护堤422护岸43沟道治理工程431谷坊432淤池坝433沟头防护44坡面防护工程441截流沟442排水沟443蓄水池5.土地平整工程5.1一般规定5.1.15.1.3耕作田块布置。按照田间灌溉、排水、水土保持及农业机械作业要求,平原区田块布置应有利于灌溉、排水、防风及农业机械作业;5.1.4田块平整度。田块平整度应满足适种作物的灌溉、排水要求。水田区土地平整后,格田田块内相对高差不得超过±3cm;旱田区土地平整后要求田面坡向一致,局部起伏高差应控制在10~5.1.5田块坡度。田面坡度应满足适种作物的灌溉和排水要求,顺灌水方向田面坡度为1/800~1/400,最小不应小于1/1000,最大不应大于1/300。一般畦灌要求的地面坡度以1/500~1/150为宜;水稻格田要求的坡度更小,近于水平,纵向坡度不应大1/1000~1/20005.1.65.1.7土地平整土方量最小。5.1.8土地平整必须保留一定厚度的表土。平整土地的施工中,能否保留一定的表土层,是保证当年能否增产的重要一环。旱作地区一般挖方部位,保留表土厚度以20~30cm为宜;填方部位在填厚超过50cm左右时,也要保留20~30cm5.1.9土地平整留有一定的虚高。进行平整的田块,其填土部分,由于所填虚土将会有一定的沉陷,因此,在填土处一般应留有相当于填土厚度205.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5.2.1条田。条田是以水平方田为建设对象的耕作田块,一般适宜于2°1田块方向。田块长边以南北方向为宜,北部荒漠化工程类型区与主害风向交角应大于60°布置。2田块长度。根据地形、土壤、农业机械作业方式和作物种类等因素综合确定。灌区田块长度要结合考虑灌溉、排水和田间管理要求,旱田区田块长度要方便农业机械作业。表5-2-1类型中部平原区旱田中部平原区水田北部荒漠化工程类型区长度800~1200300~500400~6003田块宽度。田块宽度一般取决于机械作业宽度的倍数,末级固定渠(沟)道的间距、防护林的有效防护距离、田块面积大小以及地形条件等。表5-2-2类型中部平原区旱田中部平原区水田北部荒漠化工程类型区宽度200~400100~200200~3004田块规模。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耕作方式、农业种植习惯及社会经济状况等确定田块规模。平原区旱田以机械作业为主,田块规模可大些;北部荒漠化工程类型区因设置防风林的要求,田块规模可小些;水田区应根据末级固定渠(沟)控制面积确定田块规模,井灌区以单井控制灌溉面积确定田块规模;水田格田的规模要满足灌水要求,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20cm-30cm,埂宽30cm-40cm为宜,格田长60m-120m,宽20m表5-2-3耕地类型平原区风蚀地区旱田20~5010~30水田5~105~10水田格田0.2~0.50.1~0.3温室大棚<0.1<0.15田面高程。根据农田地形条件和田块田面平整设计高程及土方综合平衡确定,为做到土方挖填方量最小,应与农田水利工程渠沟填挖相结合。表5-2-4农田类型田面高程确定地形变化小,旱涝保收农田根据土方挖填平衡确定洪涝区农田高于常年涝水位0.2m以上地下水位较高农田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8m以上6典型田块规格。不同地区的典型田块规格见表1-2-5表5-2-5耕地类型田块规格hm2(m)田块宽(m)田面坡度(cm)田块方向平原区旱田40.0800500≤2°>30cm南北方向温室大棚0.088010<1°>30cm南北方向5.2.21田块方向。平原区田块长边以南北方向为宜,河谷区根据地形走向确定。2田块长度。根据地形、土壤、农业机械作业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并要结合考虑灌溉、排水和田间管理要求。中部平原区一般格田长度保持在60~120m,其它分区的水田长度根据地形确定。3田块宽度。格田田块宽度一般取决末级固定渠(沟)道的间距、田块面积大小以及地形条件等。下辽河平原区宽度保持在20~40m较为恰当。但是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格田长度和宽度则可以适当长些,一般长度为100~200m,宽度为50m左右。4田块规模。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耕作方式、农业种植习惯及社会经济状况等确定田块规模面积在0.5~1.0公顷时较为合适;而在地形起伏较大,且以人力、畜力作业为主的地区,格田规模与长宽就应该小些。格田大小以毛渠控制面积为主。格田的布局过程中要求通过土地平整,确保格田内部高差在±3cm以内,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宽一般在10~20cm,埂高以40cm为宜。5田面高程。根据农田地形条件和田块田面平整设计高程及土方综合平衡确定,为做到土方挖填方量最小,应与农田水利工程渠沟填挖相结合。表5-2-6农田类型田面高程确定地形变化小,旱涝保收农田根据土方挖填平衡确定洪涝区农田高于常年涝水位0.2m以上地下水位较高农田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8m以上5.2.31田块方向。平原区田块长边以南北方向为宜,河谷区根据地形走向确定。2田块长度。布局条台田时,应该重点考虑排水系统要求,田块长度由上一级排水沟的间距大小确定,一般在300m左右较为合适。3田块宽度。田块宽度则依末级固定排水沟的间距来定,一般在30~50m之间。4田块规模。根据台田长度和宽度,台田规模一般为1.0~1.5公顷。5田面高程。布局台田时,由于整理区降水较大,排涝洗盐是主要问题,因此,应该极力抬高田面,一般田面平整高程应该高于常年涝水位0.2m左右。台田边坡的设计土质轻的可以缓些,土质粘的则可以陡些。一般田块周围挖沟取土以垫高田面,沟深和沟宽各地不一,主要由地下水位和项目区降水情况决定,同时与毛沟、支沟、干沟等组成排水系统,确保排水通畅。5.2.41梯田布置和选型应遵循的准则:①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度小于15°的耕作区,河谷阶地上坡度小于3°(少数可达5°~8°)的耕作区,应以道路为骨架布置宽面(20m~30m)、低坎(1m左右)的缓坡土坎梯田。有条件的应考虑小型机械耕作和提水灌溉。②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度在15°~25°的坡耕区,应选择土质较好、地面坡度相对较缓、位置较低、距村庄较近的地方,布置修筑陡坡梯田或隔坡梯田。③在土石山区或石质山区,坡耕地中夹杂大量石块、砾石的,应结合石块、砾石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梯田。④在坡耕地土层较厚,当地劳力充裕的地区,应尽可能一次修成水平土坎梯田。⑤在坡耕地土层较薄,或当地劳力较少的地方,可先修筑坡式梯田,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最终变成水平梯田。⑥在地多人少、劳力缺乏、降雨量较小、耕地坡度在15°~20°的地方,可修筑隔坡梯田,平台部分种庄稼,斜坡部分种牧草。2田面宽度。应根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地平整土方量等因素综合考虑。梯田宽度和地面坡度呈反比关系,地面坡度越大,水平梯田田面宽度越小。为节省土地平整土方量,应根据地面坡度、田坎高度确定田面宽度。3田坎高度。与梯田田面宽度成正比关系,土田坎高度在1.0m~2.0m为宜;石田坎高度2.0m~3.0m为宜。为保持土田坎稳定,可在土田坎上种植灌木、豆类等作物,既保护田坎安全,又可增加经济收入。4田坎断面。包括田坎外坡坡度,田坎顶宽、底宽。土坎梯田的田坎外坡坡度为60°~70°,田坎顶宽0.2m~0.3m,底宽0.4m~0.5m;石坎梯田的田坎外坡度可在80°以上,田坎顶宽0.1m~0.2m,底宽0.3m5土层厚度。梯田土层厚度应满足农作物根系生长要求,一般情况下,耕作层在25cm以上。6水平梯田参考规格,见表1-2-7,可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实际情况对水平梯田规格进行适当调整,上下调整幅度以不超过梯田参考表5-2-7适应地区地面坡度θ(º)田面净宽B(m)田坎高度H(m)田坎坡度α(º)辽东山地区及辽东半丘陵区1~5°10~150.5~1.290~85°5~10°8~100.7~1.890~80°10~15°7~81.2~2.285~75°15~20°6~71.6~2.675~70°20~25°5~61.8~2.870~65°辽西低山丘陵区及下辽河平原区丘陵部分1~5°30~401.1~2.385~70°5~10°20~301.5~4.375~55°10~15°15~202.6~4.470~50°15~20°10~152.7~4.570~50°20~25°8-102.9-4.770~50°5.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土地平整应尽量避免对耕作层的破坏,在对原有耕地进行平整的情况下,应采取耕作层地力保护措施;对新增加耕地,视情况采取一定措施保证耕作层厚度,改善表土结构,提高新增耕地质量。5.3.11客土回填。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需客土回填,应选择好客土土源,要求回填客土应满足农作物生长,客土土壤质地的优先顺序为:壤质土、砂质壤土、砂质粘土等(当原土质性较强时,可优适当先采用粘土);客土土壤类型以棕壤、草甸土、泥炭土等肥力高的土壤为主,客土回填厚度应在25-30㎝,不准将盐碱土、风沙土及受污染的土壤做回填土。为节省工程投资,客土回填距离应控制在6公里以内。2表土剥离。为保持耕作层土壤肥力,对土地平整挖土厚度30㎝以上,填土厚度50㎝以上应进行表土剥离,将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另行堆放,土地平整完土后再进行回填,以保持耕作层土质不变。3土壤改良。项目区土壤改良以换土、改土、增施有机肥料为主,通过换土、掺沙改土、深松、施肥等措施,改良土壤质地,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保证农作物生长需要,土地开发整理后新增耕地要求年施用有机肥1000公斤/亩以上。盐碱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必须采取土壤改良措施,使耕层含盐量在返盐季节不能超过轻度盐碱化土壤的含盐量,水田区小于0.4%,旱田区小于0.3%。5.3.21水田应保证有25㎝的耕作层,如下层有砂层或泥炭层时,耕作层应不低于30㎝。2旱田区应保证有30㎝的耕作层,辽东山地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应有20cm-25㎝的耕作层。土体含有障碍层时,耕作层距障碍层应大于60㎝。3耕作层质地以壤土、轻壤土为佳,基本无大的砾石,表土疏松,土壤通气性好。4耕作层无污染,有机质含量大于2%,PH值在6.0~8.5之间,土壤5.4各工程类型区对应土地平整标准5.4.1平原区和河谷区旱地类型区土地平整标准表5-适用范围分区中部平原区中部平原区;辽东半岛丘陵区、辽东山地区和辽西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工程类型区。限制类型渍涝排水型障碍层次型地形部位平原,倾(微)斜平原,宽阔的河流中阶地。倾斜平原上部,山前冲洪积扇前缘,冲积平原低平地,浅平洼地。河漫滩,低阶地,岗坡地。岗间洼地,低阶地,河漫滩。田面坡度1/2000~1/50001/2000~1/70001/5000~1/100001/7000~1/12000土地平整标准田面平整保持原地貌除沟坎需平整外,基本保持原地貌是否客土(cm)否耕层土壤厚度<30时需要客土客土厚度(cm)——50减去原耕层土壤厚度客土类型——由好到次:壤质土、砂质壤土、砂质粘土等(当原土质性较强时,可优先采用粘土)。耕层厚度(cm)≥50土壤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种植绿肥等适用种植作物玉米;大豆;蔬菜;其它需水量大作物玉米;蔬菜;瓜果;东部山区和辽东半岛低山丘陵区还宜种植五味子,树莓,烤烟等;辽西低山丘陵区还宜种植小杂粮和棉花等。5.4.2丘陵区旱地类型区土地平整标准表5-适用范围分区辽西低山丘陵区、东部山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的坡地工程类型区限制类型干旱灌溉型、障碍层次型干旱灌溉型、障碍层次型、坡地改梯型地形部位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前缘,河流阶地冲、洪积扇中、上部,山前洪积平原,台地洪积扇上部,丘陵缓坡,低山丘陵沟谷边地洪积扇上部,低山丘陵沟谷、坡麓及缓坡,山前阶地丘陵缓坡地,岗坡地,坡麓、坡腰,坡式梯地、阶地、沟谷地岗地、岗坡地、沟谷地田面坡度(°)<3>33~5>5>10土地平整标准田面平整保持不变根据种植和灌溉需求,适当平整梯田是否客土否否否耕层土壤厚度<30cm时需要客土客土厚度(cm)——————50cm减去原耕层土壤厚度客土类型——————由好到次:壤质土、砂质壤土、砂质粘土等(当原土质性较强时,可优先采用粘土)耕层厚度(cm)≥50≥35(土源充足时应达到50)土壤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防止土壤侵蚀;增施有机肥适用种植作物玉米;大豆;蔬菜;瓜果;东部山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亦宜五味子等中药材,树莓,烤烟等;辽西低山丘陵区亦宜小杂粮,棉花,花生等。玉米;小杂粮等。5.4.3平原区和河谷区水田类型区土地平整标准表5-适用范围适用分区中部平原区,兴城市、绥中县、连山区和龙港区辽东半岛丘陵区和辽西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和滨海平原工程类型区适用限制类型渍涝排水型渍涝排水型和盐碱耕地型适用地形部位河、湖的冲、沉积平原,河流阶地,村镇附近老熟化稻田河网平原,沿河、湖低平地,近代河床低阶地山前盆地及滨河冲、沉积平原,河流宽谷阶地,滨海小平原山区丘陵谷地,河网平原低洼地沿河(湖)低阶地,山谷谷底,缓丘坡麓山间峡谷,丘陵低谷地,狭小山冲,封闭洼地土地平整标准田块平整格田内部高差埂宽埂高格田长度格田宽度格田内部高差在±3cm以内±3cm10~20cm40cm60~120m20~40m是否客土否否否是是是客土厚度(cm)——————20~30客土类型——————原耕层土质砂性较强时宜用粘壤土;原耕层土质粘性较强时宜用砂壤土。耕层厚度(cm)≥30≥3020~3020~30土壤改良措施建议土壤脱盐指标在返盐盛期0-20cm土层含盐量小于0.3%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适用种植作物水稻5.4.4低山区旱地类型区土地平整标准表5-适用范围分区辽西低山丘陵区、东部山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辽东山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限制类型干旱灌溉型障碍层次型、坡地改梯型障碍层次(含培肥)型、坡地改梯型地形部位低山丘陵缓坡地,低岗地,山间盆谷高台地低山丘陵的岗地顶部、上中部坡面低山坡中上部田面坡度(°)<55~1010~1515~25土地平整标准田面平整基本保持原貌梯田是否客土否否耕层土壤厚度<30cm时需要客土客土厚度(cm)————设计耕层厚度减去原耕层土壤厚度客土类型————由好到次:壤质土、砂质壤土、砂质粘土等(当原土质性较强时,可优先采用粘土)耕层厚度(cm)≥50≥30土壤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和防止土壤侵蚀适用种植作物玉米;小杂粮等说明:辽东山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在坡度≥15°时,应禁止梯田修筑;坡度在10°~15°时,限制梯田修筑;坡度在8°~10°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可适当少量修筑梯田。5.4.5沙化耕地类型区土地平整标准表5-适用范围分区中部平原区的康平县、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和昌图县彰武县限制类型沙地化耕地型、障碍层次(含培肥)型沙地化耕地型、障碍层次(含培肥)型、坡地改梯型地形部位砂质平原,河沿岸沙丘的下部平地上岗坡中上部田面坡度(°)<55~10土地平整标准田面平整消灭影响耕作的沙丘梯田是否客土是是是客土厚度(cm)≥30≥40客土类型由好到次:粘质土、粘壤土、壤质土等耕层厚度(cm)≥30土壤改良措施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适用种植作物玉米;花生;小杂粮等。5.4.6盐碱地类型区土地平整标准表5-适用范围分区中部平原区的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新城子区;辽西低山丘陵区的康平县和彰武县中部平原区的北镇市、凌海市、盘山县、兴隆台区、老边区、大石桥市中部平原区的大洼县、辽西低山丘陵区的绥中县、兴城市、连山区、龙港区;辽东半岛低山丘陵区的东港市、大连市限制类型盐碱耕地型地形部位扇形地上部,大河三角洲中部,下切河流冲积平原的中阶地、泛滥河流的河间洼地扇形地前缘,大河三角洲下游,河流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大河三角洲近海区域,滨海低洼地田面比降各种地貌的低洼地带,地面坡降小于1/1000,未格田化,田面不平整土地平整标准田面平整建成条台田或建成大于0.20hm2的格田,畦面高差3~5cm是否客土当水利、化学和生物等盐碱地改良措施无效或效果不佳时需客土客土厚度(cm)≥30客土类型砂壤土耕层厚度(cm)≥50土壤改良措施需水10500~18000m3/hm2,洗盐种稻12000~22500m3/hm2;对碱化土,每hm2施石膏2250~300kg;每年春天进行挖盐斑推盐土;客土30cm,土质以砂质壤土为好。适用种植作物玉米;蔬菜;瓜果;甜菜等耐盐碱作物6.灌溉与排水工程6.1一般规定6.1.1工程等级标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中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是指项目区内的田间配套工程,属于小型水利工程等级,按水利工程等级标准为Ⅳ、Ⅴ等工程。表6-1-1农田水利工程等级划分标准Ⅳ100~10002~102~105~2010~505~204~5级5~10Ⅴ<10<2<2<5<10<55级106.1.2灌溉标准6.1.2.1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表6-1-2确定。表6-1-2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水方法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地面灌溉Ⅲ4、Ⅳ3以旱作为主50~75以水稻为主70~80Ⅱ、Ⅲ1、Ⅳ1、Ⅳ2以旱作为主70~80以水稻为主75~80Ⅰ、Ⅲ2、Ⅲ3、Ⅲ5以旱作为主75~85以水稻为主80~95喷灌、微灌各类地区各类作物85~906.1.2.2灌溉制度。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灌区作物生长期降水量、作物需水量及灌区水量平衡等因素确定,也可选择用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的公式计算灌水率,通过修正灌水率和渠系利用系数确定灌溉作物播种前和生育期的灌溉制度。6.1.2.3灌溉定额。可根据项目区附近现有灌区的实测灌溉定额,或邻近灌溉站成果选择灌溉制度及灌溉定额。选定的灌溉定额应在辽宁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21/T1237-2003)的范围之内,见表6-1-3。表6-1-3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作物名称保证率(%)单位灌溉方式灌溉分区定额值壤质土粘质土水稻75m3/亩渠灌Ⅰ805755Ⅱ850820Ⅲ4870810Ⅲ2、Ⅲ3、Ⅲ5855775Ⅲ1850750Ⅳ3880820Ⅳ1、Ⅳ2880820m3/亩井灌Ⅰ675640Ⅱ700680Ⅲ4700680Ⅲ2、Ⅲ3、Ⅲ5700665Ⅲ1700650Ⅳ3700680Ⅳ1、Ⅳ2700680小麦75m3/亩渠灌Ⅱ250230Ⅲ4280240Ⅳ3280240Ⅳ1、Ⅳ2280240m3/亩井灌Ⅰ165150Ⅱ170160Ⅲ4170155Ⅲ2、Ⅲ3、Ⅲ5160150Ⅲ1160150Ⅳ3180160Ⅳ1、Ⅳ2180160m3/亩喷灌Ⅰ10590Ⅱ110100Ⅲ410595Ⅲ2、Ⅲ3、Ⅲ510090Ⅲ111090Ⅳ3110100Ⅳ1、Ⅳ2110100玉米50m3/亩井灌Ⅰ130120Ⅱ150140Ⅲ4145135Ⅲ2、Ⅲ3、Ⅲ5140130Ⅲ1140130Ⅳ3150140Ⅳ1、Ⅳ2150140保护地蔬菜95m3/亩井灌Ⅰ600550ⅡⅢ4Ⅲ2、Ⅲ3、Ⅲ5Ⅲ1Ⅳ3Ⅳ1、Ⅳ2m3/亩微灌Ⅰ420380ⅡⅢ4Ⅲ2、Ⅲ3、Ⅲ5Ⅲ1Ⅳ3Ⅳ1、Ⅳ2露天菜地75m3/亩井灌Ⅰ425375Ⅱ500450Ⅲ4475425Ⅲ2、Ⅲ3、Ⅲ5450400Ⅲ1450400Ⅳ3500450Ⅳ1、Ⅳ2500450m3/亩喷灌Ⅰ240210Ⅱ280240Ⅲ4270235Ⅲ2、Ⅲ3、Ⅲ5260220Ⅲ1260220Ⅳ3280250Ⅳ1、Ⅳ2280250苹果、梨75m3/亩井灌Ⅰ135Ⅱ160Ⅲ4165Ⅲ2、Ⅲ3、Ⅲ5145Ⅲ1140Ⅳ3180Ⅳ1、Ⅳ2180m3/亩微灌Ⅰ60Ⅱ80Ⅲ485Ⅲ2、Ⅲ3、Ⅲ565Ⅲ160Ⅳ3100Ⅳ1、Ⅳ2100葡萄75m3/亩井灌Ⅰ230Ⅱ250Ⅲ4260Ⅲ2、Ⅲ3、Ⅲ5240Ⅲ1240Ⅳ3280Ⅳ1、Ⅳ2280m3/亩微灌Ⅰ100Ⅱ130Ⅲ4130Ⅲ2、Ⅲ3、Ⅲ5120Ⅲ1120Ⅳ3140Ⅳ1、Ⅳ2140其它经济作物75m3/亩井灌Ⅰ170150Ⅱ200180Ⅲ4200180Ⅲ2、Ⅲ3、Ⅲ5180160Ⅲ1180160Ⅳ3220200Ⅳ1、Ⅳ2220200m3/亩喷灌Ⅰ120110Ⅱ140130Ⅲ4135120Ⅲ2、Ⅲ3、Ⅲ5130120Ⅲ1130120Ⅳ3140120Ⅳ1、Ⅳ21401206.1.3排涝标准6.1.3.1排涝标准。应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涝灾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经技术论证确定。农田排涝标准见表6-1-4。表6-1-4农田排涝标准类型排涝标准排水历时旱田区5年一遇1~3日暴雨,1~3日排出水田区5年一遇1~3日暴雨,3~5日排出6.1.3.2永久性建筑物标准。排涝工程永久性建筑物标准分别在现有排涝标准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建筑物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6.1.3.3盐碱地区地下水控制深度。改良盐碱土或防止土壤次生盐碱渍化地区,其排涝模数除执行有关标准以外,还应满足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的要求。表6-1-5盐碱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m)土质地下水矿化度(g/L)<22~55~10>10沙壤土、轻壤土1.8~2.12.1~2.32.3~2.62.6~2.8中壤土1.5~1.71.7~1.91.9~2.02.0~2.2重壤土、粘土1.0~1.21.1~1.31.2~1.41.3~1.56.1.4灌溉水质6.1.4.1灌溉水质。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及处理后城市污水灌溉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规定,禁止用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项目区外农田、城镇、工矿企业等排入项目区内灌排渠沟的地表水和污水的水质应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90)规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应严格控制灌溉水质。6.1.4.2地下水矿化度。利用地下水灌溉,其矿化度应在1.7g/L以内,地下水所含盐类应小于0.8g/L。6.1.5水利用系数6.1.5.1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其设计值低于表6-1-6表6-1-6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灌区类型大型灌区(>20000hm2)中型灌区(667~20000hm2)小型灌区(<667hm2)井灌区喷灌水利用系数>0.55>0.65>0.75>0.90>0.95注: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是指没有采取渠系防渗设施的渠系水利用系数。6.1.5.2管道水利用系数。各种管道输水的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0.97。6.1.5.3田间水利用系数。旱作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0.90;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0.95。6.2水源工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水源工程一般指蓄水量在10万m3以下的坑塘、蓄水池、水窖、小型拦河坝等蓄水工程,以及渠首引水工程和机井工程。蓄水工程适宜范围、条件以及指标见表6-2-1。表6-2-1蓄水工程适宜范围、条件以及指标蓄水工程适宜条件适用范围材质指标蓄水池生长季节缺水、降雨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小股泉水出露地表或一些地质条件较差、不宜打窖的地方。Ⅰ、Ⅱ、Ⅲ1、Ⅳ区混凝土、砖或浆砌石浆砌石池墙厚30~60cm;混凝土墙厚度10~15cm,容量一般不大于1000m塘坝地形条件好,位置高,塘容大,自流灌溉面积大,两岗夹一洼的地带;地质条件好,工程安全可靠,渗漏量小;水源条件好,积水面积大,来水量丰富。Ⅰ、Ⅱ、Ⅲ4、Ⅳ区及Ⅲ区的波状平原区干砌石、浆砌石、钢筋混凝土库容1000~100000m36.2.1塘坝塘坝一般修在丘陵区河谷地带,起到拦截坡水及地表径流的作用。水土流失地区塘坝应和治理水土流失工程紧密结合。6.2.1.1塘坝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挡水坝)、泄水建筑物(溢流坝、泄洪闸、泄洪涵)、取水建筑物(取水卧管或竖井、放水涵洞)等组成。在蓄水塘坝进水口的上游附近应布设沉沙池,蓄水塘坝进口不直接与坡面排水沟终端相连时,应布设引水渠。6.2.1.2坝体高度及边坡比。塘坝高一般不宜超过10m,其中库容10000m3以下,坝体高度一般不超过3m;库容在10000~50000m3,坝体高度一般不超过6m;库容在50000~100000m3,坝体高度一般不超过10m。土质塘坝高6m以下,边坡比宜为1:2;土质塘坝高6~10m,边坡比宜为1:2.5~1:3.0。石质塘坝高6m以下边坡比为1:1.5;6~10m6.2.1.3堤顶宽度。堤顶宽度和坝体高度及筑堤材料有关,土质塘坝堤顶宽一般不小于3m,石质塘坝堤顶宽一般不小于2m。堤顶有行车要求,堤顶宽度应满足行车需要。6.2.2蓄水池6.2.2.1蓄水工程类型应根据地形、土质、集流方式以及蓄水用途进行选择。土质含砂较多或土中有较多裂隙时可选用蓄水池形式。6.2.2.2蓄水池工程一般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和取水建筑物组成。1)挡水建筑物应根据蓄水工程分等指标要求,达到相应建设标准;2)泄水建筑物应满足土地开发整理工程10年一遇洪水标准的泄洪要求;3)取水建筑物应满足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相应的用水要求。6.2.2.3蓄水池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以灌溉为主的蓄水池应根据地形条件,选择比拟灌地块高程高8~10m的地方建池;2)池址必须避开填方或易塌坡地段,并距根系较发育的树木5m以外,两池外壁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4m,公路旁的蓄水池与公路的距离应符合公路部门的有关规定;3)蓄水池的进水渠(管)上应设闸板,并在适当位置布置排水道和沉淀过滤设施;4)蓄水池应选择在地基稳定、距集流面较近、用水方便的地方;5)蓄水池必须进行防渗处理,池壁和池底采用水泥砂浆或粘土防渗;6)蓄水池工程的结构和尺寸应根据地形地质状况和用途确定,以灌溉为主的池最大直径不宜超过3.5m。6.2.3小型拦河坝(闸)小型拦河坝(闸)是为解决灌区引水,在小型河沟上修建的坝和闸,起到拦截河道地面或地下径流的作用。6.2.3.1渠首。根据江河水文特性,岸边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量要求,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有坝或无坝引水,有坝引水位于河道狭窄处;无坝引水的引水口位于河道稳定段凹岸顶冲处,引水角宜取30~60°,引水口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2倍。无坝引水渠首的引水流量比例宜小于50%,多泥沙河流上无坝引水的引水流量比例宜小于30%。6.2.3.2拦河坝。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河道拦河坝一般修成顶面溢流坝的形式,坝体可用浆砌石、混凝土或干砌石加防渗处理,坝顶高程应满足枯水期灌溉引水流量的要求,宽度必须满足泄洪要求。拦河坝高一般不超过3m。6.2.3.3边坡。拦河坝迎水面边坡比宜为1:3,背水面边坡比为1:2。6.2.3.4拦河坝下游段应设置消力池,消力池一般用混凝土或浆砌石,消力池长度应根据水力计算后确定。6.2.3.5小型拦河坝一般由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组成,若河道狭窄,河势较陡,可将整个坝段建成溢流坝。溢流坝段宜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非溢流坝段宜采用土石坝。6.2.3.6拦河坝(闸)布置。拦河坝(闸)布置应以对现有河道行洪不构成大的威胁为原则,应保证拦河坝上游堤防安全,必要时应对上游堤岸进行加固。6.2.4农用井6.2.4.1农用井建设应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6.2.4.2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量,井型可选择机井或大口井,并合理确定井距、井深、井数等。采取深层水,宜选用深机井;采取浅层水,宜选用浅机井或大口井。农用井适宜范围、条件及布井间距、井深、口径等指标见表6-2-3。表6-2-3农用井适宜范围、条件及指标井型适宜条件、地区适宜范围各种管材适宜深度(m)开采条件布井间距(m)井深(m)口径(吋、m)管井东部山前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单井出水量5000~10000m参见《辽宁省土地开发整理地下水开采技术条件分区图》钢管:>400铸铁:200~400钢筋混凝土管:150~200塑料管:≤150混凝土管:≤100无砂混凝土管:≤100130025~6510~12东部山前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单井出水量2000~5000m110035~808~10西部山前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单井出水量5000~10000m90030~5010~12西部山前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单井出水量2000~5000m70050~758~10中部平原开采区600~80085~1004~8上咸下淡深层承压水控制开采区1500~3000150~2508~12三角洲平原上第三系承压水限制开采区2000~3000500~10008~12山间河谷平原地下水开采区600~900打入基岩为准0.5m左右沙丘覆盖的冲湖积平原开采区500~8000浅井30~50深井80~10012~20丘陵山地基岩地下水开采区风化壳地下水—30~80—丘陵山地基岩地下水开采区碎屑岩地下水—50~3006~16丘陵山地基岩地下水开采区碳酸盐岩地下水—50~3006~14丘陵山地基岩地下水开采区线状充水构造多为断层影响带、侵入岩接触带、不整合接触带等—50~1506~14大口井山前坡地引水结合地下水开采区—以进入基岩为宜5~10m滨海平原地下水控制开采区可据水文地质勘察成果确定一般应至基岩1~10m丘陵山地基岩地下水开采区风化壳地下水—10~301~5土地平整工程标准6.2.4.3井型及水泵选择。在电力充足,离供电线路近的项目区应选择电井,反之可选择机井。选配动力机功率时,电动机备用系数可采用1.1~1.3,柴油机可采用1.2~1.4。井用水泵应根据地下水水位埋深和设计出水量选定,机井动水位小于10m时,可选择卧式离心泵;大于10m时,可选用深井潜水电泵或长轴深井泵。6.2.4.4井管。根据井深、水质、技术和经济条件,井管可选用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土管、无砂混凝土管等管材。各种井管适宜深度见表6-2-4表6-2-4管井井壁管材适宜深度表管材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土管无砂混凝土管适宜深度>200150~200≤150≤100≤1006.2.4.5单井控制面积。水田灌区每眼井控制面积在4~16ha,旱田灌区每眼井控制面积在16~25ha。6.2.4.6大口井。地下水埋深浅、地下水丰富地方可选择大口井,大口井的井径一般为2~5m,井深不超过20m。井壁可采用砖砌、石砌或混凝土预制板砌筑。6.3输水工程输水工程对地势要求较高,不同地势输水方式差别较大,不同输水方式适宜条件及范围见表6-3-1。表6-3-1输水工程适宜条件及范围输水方式渠道输水管道输水适宜条件平原地区和地势平缓的地区适宜性较广,尤其是地势变化较大,由低处向高处灌溉或蒸发量大、水源缺少的干旱地区。适宜范围主要分布于Ⅰ、Ⅲ1、Ⅲ2、Ⅲ3、Ⅲ5区,Ⅱ、Ⅲ4、Ⅳ区较少主要分布于Ⅱ、Ⅲ4、Ⅳ区,Ⅲ1、Ⅲ2、Ⅲ3、Ⅲ5区较少6.3.1明渠输水6.3.1.1渠系布置。灌溉渠道应依干、支、斗、农渠顺序布置固定渠道,并符合下列要求:1)渠道布置必须与排水沟布置相协调,根据地形条件,采用相邻布置或相间布置;2)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规模,项目区内宜布置2~3级固定渠道。各级渠道宜相互垂直布置;3)项目区内的灌溉渠道,以斗、农渠为主,斗、农渠宜与等高线交叉布置;4)渠道应布置在其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渠道的布置应尽量满足自流灌溉要求,局部高地可提水灌溉;5)渠线宜短而直,应避免深挖、高填或穿越村庄;6)在渠系布置时,应尽量利用原有的渠道,在渠系布置时应做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独立取水口。6.3.1.2渠道长度。各级渠道长度宜与相应级别排水沟的长度相应一致。平原区末级固定渠道长度宜在300~500m,斗渠长度宜在800~1500m。丘陵区及河谷冲积平原区斗渠、农渠的长度可适当缩小。6.3.1.3渠道间距。斗渠的间距应与农渠长度一致,宜为300~500m。农渠间距应与农沟间距一致。6.3.1.4渠道纵横断面。末级渠道出水口的水位应高出平整后田面20cm以上,渠道最小流量不低于设计流量的40%,最小水深不低于设计水深的70%,应根据渠道规模和土质确定不冲不淤流速,土渠道流速宜在0.3~1.0m/s。土渠宜采用梯形断面,混凝土或石渠宜采取矩形或U型断面。6.3.1.5渠道边坡比。挖方渠道在1:1~1:2.25;填方渠道在1:1~1:2.0;边坡比随渠道水深增加而加大,粘土边坡比取小值,中壤土边坡比取中值,沙土边坡比取大值。设有防渗设施的渠道边坡为1:0.8~1:1.2。6.3.1.6渠顶宽度。灌区干支渠顶宽度1~2m,斗渠0.5~1.0m,农渠0.3~0.5m。渠道岸顶兼作交通道时,其宽度应满足车辆通行要求。6.3.1.7相关控制指标1)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75,否则应采取渠道防渗措施,或采用其他输水方式。对于井灌区,采用防渗渠道输水时,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90。2)田间水利用系数,水稻种植区不宜低于0.95;旱作区不宜低于0.90。3)农渠流量宜控制在0.05m3/s~0.10m3/s;斗渠流量宜控制在0.20m36.3.2渠道防渗渠道渗漏量大,渠系水利用系数不符合本标准表6-1-11所规定的标准,以及水资源紧缺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应进行渠道防渗衬砌。渠道防渗应符合《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的规定。6.3.2.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渠道防渗衬砌以支、斗渠为主,灌区条件好,严重缺水地区可以扩大到农渠,灌区末级固定渠道以下不进行衬砌。渠道防渗衬砌结构厚度,可按表6-3-46.3.2.2防渗渠道断面形式可采用U形、梯形、弧形底梯形和矩形。6.3.2.3根据本省情况,渠道防渗衬砌应根据渠道规模、土质、地下水、气候等条件宜选用现场浇注或混凝土预制板铺砌,混凝土预制板铺砌应搞好接缝处理。表6-3-4渠道防渗衬砌结构的适宜厚度防渗衬砌结构类别适宜厚度(cm)土料粘土(夯实)≥30灰土、三合土10~20水泥土水泥土8~10砌石干砌卵石(挂淤)10~35浆砌块石20~30浆砌料石15~25浆砌石板>3埋铺式膜料(土料保护层)塑料薄膜0.018~0.022膜料下垫层(粘土、灰土)3~5膜料上涂料保护层(夯实)40~60沥青混凝土现场浇筑10~15预制铺砌5~8混凝土现场浇筑(未配置钢筋)6~12现场浇筑(配置钢筋)6~9预制铺砌5~10喷射法施工3~86.3.3低压管道输水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适宜于井灌区或小流量的渠灌旱作区、菜田等。6.3.3.1管网工程布置。应根据水源位置及其供水量,地下水状况、地形条件、作物种植方向等因素进行布置,力求做到管线短而直、减少拐弯、起伏等现象、水头损失小、控制面积大、总费用省和管理运用方便。多水源、地势平坦情况下宜选择环状封闭管网。水源单一,地形起伏变化大,可选择树枝状管网。井灌区机井位于田块中间,管网采用“土”、“T”字形布置,支管与种植方向垂直;机井位于田块一侧,采用“一”或“L”形布置。抽水灌区泵站位于河、沟、渠一侧,干管沿河(沟)等布置,支管垂直于干管,形成二级管网。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6.3.3.2管材、管径及连接件选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所用管材与连接件应为定型产品,管材的公称压力应大于或等于管道设计工作压力,连接件的公称压力应大于或等于管材的公称压力,其规格尺寸及偏差应满足连接密封要求。管材分为铝合金管、混凝土管、塑料管,为降低造价,项目区低压管道输水宜选用塑料管。低压管道各级管径可根据管道适宜流速等因素确定。管内适宜流速,塑料管为1.0~1.5m/s;移动管0.5~1.2m/s。6.3.3.3水泵选择及动力机配套。井灌区可选择离心泵,也可选择深水泵、潜水泵。抽水灌区宜选用混流泵或轴流泵。当水泵确定型号后,可根据其需要配套相应的动力机。在有电源保证地区可首选电动机作为动力机。6.3.3.4管沟与管道铺设。管沟开挖深度应考虑当地冻土深度、田间机械负荷作用以及田间鼠害等因素对管道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双壁波纹管、水泥管等,管沟深度宜在1.0m以上,塑料管宜在1.5m以上。管道铺设要求回填土密实,对沙土应铺设粘土垫层,以防止管道弯折造成漏水。有防冻要求的水管埋深应在当地冻层以下。6.3.3.5管道级数。当管道流量小于30m3/h时,可采用一级固定管道;流量在30~60m3/h时,可采用干管输水、支管配水两级固定管道;流量大于6.4喷、微灌工程喷、微灌工程是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土地整理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灌溉方式适宜范围及适宜条件见表6-4-1。表6-4-1不同灌溉方式适宜范围及适宜条件灌水方法适宜条件作物地形水源土壤适宜范围喷灌经济作物、蔬菜等各种坡度均可、尤其适用于复杂地形水量较少适用于各种透水性,尤其是透水性大的土壤。Ⅰ、Ⅱ、Ⅲ、Ⅳ区渗灌根系较深的作物平坦水量缺乏透水性较小Ⅰ、Ⅱ、Ⅲ、Ⅳ区滴灌果树、瓜类、宽行作物较平坦水量极其缺乏适用于各种透水性Ⅰ、Ⅱ、Ⅲ、Ⅳ区微喷灌果树、花卉、蔬菜较平坦水量缺乏适用于各种透水性Ⅰ、Ⅱ、Ⅲ、Ⅳ区6.4.1喷灌工程水资源紧缺或经济作物地区,应根据地形、水源、作物种类和经济状况等因素选用喷灌、微灌或其组合系统。喷灌工程设计标准应符合《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1999)。6.4.1.1喷灌型式选择。根据项目区地形、作物种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喷灌系统优缺点,确定适合当地的喷灌类型。对灌水次数多、经济价值高的作物(蔬菜、瓜果等)可选择固定式喷灌;对大田作物可选择半固定式或移动式喷灌;在自然水头可满足压力要求地方,应选用自压式喷灌。6.4.1.2喷灌系统布置。平原区尽量使水源和泵站位于地块中心。在垄作田内,应使支管与作物种植方向一致;山区丘陵区应使干管沿主坡方向布置,支管沿等高线布置。在可能的条件下,支管宜垂直主风向。管网的布置形式有树状管网、环状管网。树状管网适宜于地块分散,地形起伏较大的项目区;环状管网适宜于地块相对集中的项目区。喷灌管道应布置在坚实地基上,避免填方区和易受山洪威胁地带。固定管道宜埋入地下,并做好防腐、防冻处理。各级管道进口必须设节制阀,分水口较多的输水管道,每隔3~5个分水口设一处节制阀。在管道起伏的低处及管道末端应设泄水装置。6.4.1.3喷灌面积必须集中连片,且单片不小于5ha6.4.1.4管材和管径的确定。应选择抗腐蚀、强度较高的硬聚氯乙烯或聚丙烯管,也可选用镀锌钢管。对地面移动管道,则选择快速接头的薄壁铝管或镀锌管以及塑料管。6.4.2微灌工程微灌工程应符合《喷灌和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1999)的有关规定。微灌工程是指滴灌和微喷灌工程,主要用于干旱缺水的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应以蔬菜,瓜果等高收入经济作物为主。6.4.2.1管网布局。输配水干管管道应沿地势较高位置布置,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毛管顺作物种植行布置,管道总长度力求最短,应尽量少穿越其它障碍物。6.4.2.2首部枢纽位置。一般情况下,首部枢纽宜与水源工程相结合布置。若离水源较远,也可将首部枢纽布置在灌区中心地带,以减少输水干线长度。6.4.2.3毛管和滴水器布置。毛管顺作物行布置,一行作物布置一条毛管,也可以一条毛管控制若干行作物。滴水器布置在毛管上,每株作物2~3个滴头。6.4.2.4管材选择。微灌工程管材有铁管、硬塑料管、铝合金管等,微灌管材应以硬塑料管为主,管径大于8cm。6.5排水工程6.5.1明沟排水系统6.5.1.1排水沟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6.5.1.2明沟排水系统布置应与灌溉渠系相对应,一般应按干、支、斗、农沟的顺序设置固定排水沟。6.5.1.31~3级排水沟线路宜避免高填、深挖和通过淤泥、流沙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地段。6.5.1.4排水线路宜短而直。1~3级排水沟之间及其与承泄河道之间的交角宜为30°~60°。6.5.1.5排水沟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受承泄区或下一级排水沟水位顶托时,应设涵闸抢排或设泵站提排。6.5.1.6水旱间作地区,水田与旱田之间宜布置截渗排水沟。6.5.1.7排洪沟(截流沟)应沿傍山(塬边)渠道一侧及灌区边界布置,并就近汇入排水干沟或承泄区,交汇处应设防冲蚀护面。6.5.1.8排水沟开挖深度大于5m时,应从沟底以上每隔3~5m设宽度不小于0.8m的戗道。6.5.1.91~3级排水沟堤顶宽度不应小于2.0m。堤顶兼作交通道路时,其宽度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6.5.1.10排水沟的弃土和局部取土坑应结合筑渠、修路和土地平整加以利用。6.5.1.11末级固定排水沟。排除地表水的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0.5~1.0m,排水沟底宽0.3~0.5m,排水沟间距100~200m。用于排渍和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和间距可按表6-5-1确定。表6-5-1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和间距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m)排水沟间距(m)粘土、壤土中壤土轻壤土、沙壤土.8~1.315~3030~5050~701.3~1.530~5050~7070~1001.5~1.850~7070~100100~1501.8~2.370~100100~1506.5.1.12排水沟道边坡系数。开挖深度不超过5m,水深不超过3m,最小边坡系数按表6-5-2的规定确定,风沙土地段边坡系数应适当加大。表6-5-2土质排水沟最小边坡系数土质排水沟开挖深度(m)<1.51.5~3.03.0~4.0>4.0粘土、重壤土1.01.25~1.51.5~2.0>2.0中壤土1.52.0~2.52.5~3.0>3.0轻壤土、沙壤土2.02.5~3.03.0~4.0>4.0沙土2.53.0~4.04.0~5.0>5.06.5.2暗管排水系统6.5.2.1吸水管(田间末级排水暗管)应有足够的吸聚地下水能力,其管线平面布置宜相互平行,与地下水流动方向的夹角不宜小于406.5.2.2集水管(或明沟)宜顺地面坡向布置,与吸水管管线夹角不应小于30且集排通畅。6.5.2.3各级排水暗管的首端与相应上一级灌溉渠道的距离不宜小于3m。6.5.2.4吸水管长度超过200m或集水管长度超过300m时宜设检查井。集水管穿越道路或渠、沟的两侧应设置检查井。集水管纵坡变化处或集水管与吸水管连接处也应设置检查井。检查井间距不宜小于50m,井径不宜小于80cm,井的上一级管底应高于下一级管顶10cm,井内应预留30~50cm的沉沙深度。明式检查井顶部应加盖保护,暗式检查井顶部覆土厚度不宜小于50cm。6.5.2.5排水暗管埋深与间距,可按表6-5-3确定。表6-5-3吸水管埋深与间距单位:m吸水管埋深吸水管间距粘土、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沙土0.8~1.310~2020~3030~501.3~1.520~3030~5050~701.5~1.830~5050~7070~1001.8~2.350~7070~100100~1506.5.2.6水稻区和水旱轮作区的吸水管或集水管(或明沟)出口处,宜设置排水控制口门。6.5.2.7暗管排水进入明沟处应采取防冲措施。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排水出口受承泄区或排水沟水位顶托时,应设置涵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工和病人协议合同书(2篇)
- 2025年孝感b2货运资格证多少道题
- 2024年物业电梯紧急救援协议3篇
- 2025年临沂货运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度精准岗位聘任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延边下载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西宁货运从业资格证网上考试
- 2025年运城货运从业资格证网上考试答案
- 2025年深圳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
- 《轮胎生产流程》课件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要点解读
- 24秋国开《西方行政学说》形考任务1答案(第2套)
- 2024巡察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
- 医院冬季防雪防冻工作应急预案
- 2024年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借用资质签合同模板
- 退休员工返聘审批表
- Unit 7 Careers Writing Workshop 申请信讲解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 风电场全过程咨询项目管理规划方案
- 数据治理(管理)能力评估 -数据治理与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
-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