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专用)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管东方还是西方,衡量艺术形象的最高美学准则都可以归结为传神。传神者,传形之神也。就是说,艺术形象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应坚持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形似是神似的基础,脱离了形似就谈不到传形之神。这与所谓通过细节真实展现本质真实的意思是相同的。正如细节真实不等于对生活事实的摹写一样,形似的“似”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齐白石语)。不论“太似”,还是“不似”,二者都脱离神的支配和制约,只能使艺术丧失真实。重视形似,并不是说让艺术家把重点放在形似上。艺术真实突出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批评过某些绘画作品“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得其形似,固然是必要的,然而“失其气韵”,便铸成大错。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注]中。”相对于神似的要求来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而要达到神似之“妙”,必须注重对“阿堵”的“传神写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艺术真实。同形似一样,神似的实质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清代艺术理论家沈宗骞提出的“传其神之正”的理论,就是在这方面很有见地的主张。所谓“传其神之正”,就是要求对“神”有更为本质的把握,要洞察事物内部更为基本的联系。那么,具体点说,怎样才算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呢?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形象之“神”的独特性。歌德说:“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所谓“显出特征”,是说要显示出一件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显示出黑格尔说的“这一个”的内在的精神气质。鲁迅的阿Q、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等艺术典型,所以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都是以其鲜明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精神特点,达到了“传其神之正”的要求,而获得高度艺术真实的。第二,要注意形象之“神”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艺术形象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系。它是对生活真实中各种矛盾关系的整体反映。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就是说,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形象内在精神气质的揭示,要从整体着眼,通盘考虑,不要只在局部上用力。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对李丽芳形象的刻画,对她内心世界的开掘,就存在缺乏整体感的问题。有些地方,这一形象的刻画还是生动逼真的,能够正确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但通观全篇,李丽芳的精神性格前后判若两人,一个本来是美好的灵魂人为地扭曲了、堕落了,失去了整体感,失去了“神之正”,也失去了艺术的真实。第三,要注意形象之“神”的典型性。它与形象之“神”的整体性、独特性有密切联系。所谓典型性,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要注意形象的“神之正”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牟世金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形神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的神之正,是由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的,只有把握住这种由人的生活环境决定的特点,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的真实的特点。”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就作者描写的范围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从促使人物行动的周围环境来看,从战斗的无产阶级已经奋斗了五十年光景的时代环境来看,艺术形象的精神面貌却不是典型的。这就不能不削弱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难以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摘编自孔智光《试论艺术真实》)[注]阿堵:眼睛。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神是世界范围衡量艺术形象的最高美学准则,阿Q、哈姆莱特等都是传神的形象。B.艺术真实与否,关键看其是否突出了神似,即是否体现了神韵、气韵,形似并不重要。C.形象之“神”的典型性,与独特性、整体性联系密切,典型性是独特性、整体性的基础。D.齐白石对“太似与不似”的论述,与歌德关于艺术独特性和整体性的观点有相通之处。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诠释“传神”的内涵,再从三个方面解析艺术形象如何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思路清晰,论证严密。B.文章第三段引张彦远的观点论证艺术真实突出的是神似而非形似的道理,引顾恺之的观点阐释何以达成神似之“妙”。C.文章第七段以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中李丽芳形象的刻画为例,论证塑造艺术形象要注意形象之“神”的整体性。D.文章末段以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为例,论证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缺失,其根源在于未准确把握人的真实特点。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传形之神,就不能脱离形似;但是,形的“太似”与“不似”,都脱离了神的支配和制约,会导致艺术丧失真实。B.只要能洞察事物内部的基本联系,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能使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达到“传其神之正”的效果。C.如果塑造艺术形象只是在某些局部上用力,而忽视其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系,那么该艺术形象就难免失去艺术的真实。D.如果没有“未庄”社会这一典型环境,阿Q这个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依据,也难以“传神”。(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海滩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蟹,长着一只特大蟹螯,比小螯大5倍,看上去就像是在拉提琴,人称“提琴蟹”。蟹壳的颜色仿佛变色龙,一天要变几变。白天颜色变深,晚上颜色变浅,到黎明时又转深了。②稀奇的是提琴蟹颜色变得最深或最浅的时间,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每天比前一天大约晚50分钟,正像海水每天的涨落潮时辰要推迟50分钟一样。③提琴蟹的日常活动,也正是随着潮汐的涨落表现出一种“打游击”的节律。潮退时海滩露出水面,它变得异常活跃,到处找食吃,而在它感到潮水即将卷土重来的10分钟前,它就赶快去找个安全洞穴躲藏起来,以逃避海潮凶猛的袭击。我国沿海渔民形象地把它称呼为“招潮”,大螯一招,酣兮其来!④要是将提琴蟹关进黑屋子里,蟹壳颜色变得最深的时间,也仍然坚持每天推迟50分钟。可见它们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得知原来生活的海滩上潮水涨落的情况。多年来,科学家们总是用“适应性”,即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来解释这类行为。然而究竟是什么自然力量或物质力量支配着适应性呢?是否至今还存在着人们所不知道的力,在控制着地球上生物的活动呢?⑤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潮力造成的。事实上,海洋里的每种生物似乎都以某种方式对月光或者月球引力的变化做出反应。像蛤蜊、贻贝和牡蛎,也是根据潮涨潮落来觅食的,不过它们的生活方式同招潮蟹恰好相反:涨潮时张开贝壳捕捉食物,退潮时则把贝壳紧紧关闭起来。如果你把牡蛎拿到它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海滩的陌生地方,就会发现它们每日活动和休息的时间规律,同月球的运动仍然是合拍的。⑥眼虫藻是一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仅长1毫米的单细胞生命体,含有叶绿素,它们在潮差较大的英国亚芬河口的活动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落潮时,眼虫藻从潮区的湿润沙土里钻出来,暴露于日光下,使叶绿素制造淀粉和糖,几小时后潮水返回,它便立即隐蔽到沙土里,以免被海浪冲走。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曾将眼虫藻带到实验室的水池里,它们照样每天两次潜沉到沙里,也每天两次从沙里钻出来寻求阳光。尽管它们没有脑筋和记忆,可是竟然晓得像在海边那样生活,好像它们身体里的每个部分都不会忘记潮汐的节奏。⑦更有趣的是,不少海洋生物的产卵期同月相、潮情密切相关。譬如北非的海胆仅在满月时才肯排卵。逢到夏天“花好月圆”,又有成群结队的大西洋萤火虫,聚集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交尾。⑧就是植物也不例外,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宣称:每当月圆,也就是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较大时,马铃薯块茎淀粉的积聚速度也最快。于是人们产生了疑惑;那些生物怎么会预见到月相和潮汐的变化呢?有一部分科学家推测,这很可能是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对来自宇宙环境的某种外部信号,特别是月球的节律所做出的反应。既然太阳尤其是月球的引潮力对地球上不论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起作用,产生相应的海潮、陆潮、气潮甚至地磁潮,那么也就完全可能在生物体中产生相应的生物潮作用。何况构成生命体的绝大部分本来就是受引潮力影响最大的液体。⑨人体跟地球的表面也差不多,大约80%是液体,20%是固体,那么人的行为同月相圆缺有没有关系呢?美国迈阿密的精神病学家利伯,就一直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惊人结论:左右人情绪变化的主要是月球!月相的圆缺造成了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朔望时生物潮处于高峰,也使人的行为达到“最强状态”。他认为,人们的越轨行动往往同月球的运行周期有密切联系。这在嗜酒者、吸毒者、精神反复无常者以及有闯祸和犯罪倾向的人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⑩利伯还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月球以及其他天体,主要是影响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突然遭受到强大的引潮力以及周围地磁场的干扰,人体与外界间的平衡就会发生明显变化:人体不同部位的水分有的增多,有的降低;神经兴奋阈随之改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加剧了。(摘编自郑石平《生物潮漫谈》)4.(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提琴蟹颜色变得最深或最浅的时间及其日常活动的活跃程度,总是遵循着特定的自然规律,即与潮水的涨落成反比。B.蛤蜊、贻贝和牡蛎等都根据海潮涨落来觅食,但它们的生活方式与招潮蟹相反,这是由它们的适应性不同决定的。C.因为眼虫藻身体里的各个组成部分能识记潮汐节奏,所以它即使处在实验室的水池里仍然可以像在海边那样生活。D.构成生命体的绝大部分是受引潮力影响最大的液体,因此月球的引潮力可能在生物体中产生类似海潮的生物潮作用。5.(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特点丰富多样:“一定”“正是”“事实上”等词语显示出准确性;“大约”“可能”等词语显示出严谨性;“酣兮其来”显示出风趣性。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⑨段中心论点的材料:精神病房护理人员报告,望月时病人的乖房程度和表现受到扰乱的行为显著增加。C.作者认为,月相圆缺是左右人体情绪变化的关键因素,它改变了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导致非正常行为。D.作者在介绍生物潮这一自然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6.(6分)结合本文内容,为“生物潮”下一个简明的定义(不超过50个字),并简要说明:利伯关于人体“生物潮”现象的研究,给我们科学问题研究带来哪些启示。(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砸骨头铁凝入冬前,正是税收季节,税款仍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全乡十二个村,就剩下居士村。村长和会计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有一小片苹果树,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元。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是有一场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村长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村长捂着腮帮子给会计念这副对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会计:“看,听你念对子,叫我打错了算盘。”村长:“打来打去,还不是差六百。”会计:“不是你非让打来着。”村长苦笑:“我就那么一说。”会计:“当官的一动嘴,小兵子跑断腿。”村长:“我看你是吃了戗药。”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耍把你那算盘了行不行?”“怕是你还耍把不了这几下子。”“我要是会耍算盘就把你辞了。”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村长听不得会计那口气,像是故意激他,火气又盛了些,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摇。“散架就散架,不就是架算盘!”“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村长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会计在这时才真正变了脸。他心疼这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显示着他的为人。虽然居士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摔了他的算盘,就好比模糊了他的为人,他决心要还击。他打算把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实在找不着别的,会计奔到炕边去掀炕席——炕席经摔。他们相互扭打起来,招来一些看热闹的村人。“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砸就砸!”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便会生发出砸骨头的愿望。一句砸骨头的过瘾宣言会迸射出寒气,这寒气能叫他们的眼睛冒火,嘴唇哆嗦。当他们真的在河滩上站定,彼此眼中只有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破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绿幽幽的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太阳跃上山巅,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照亮了那满坡遍野金红的荐草。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通倒在河滩上,围观的村人这才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连忙寻找起交战双方的女人。媳妇们赶来,她们各自的丈夫,正搀扶着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说:“上谁家?”会计说:“上我家吧,媳妇买了驴灌肠。”村长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他们出了河滩往会计家走,村人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会计和村长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长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他抽抽噎噎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村长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剩下的那一百呢?”“让别的干部们凑凑。”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他们准备去乡里检讨,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交税清单都在里头。会计眯着肿眼数了钱,分毫不差。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这纸包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1992年发表于《十月》,有删改)7.(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砸骨头”是居士村的一种习俗,是男人之间解决纷争的一种手段。以之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在作者笔下,“砸骨头”的暴力场面激荡着一种原始的粗犷力量。在描绘乡村生活、民风民俗画卷的同时,也突出了当地民众尚武的“硬气”性格。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由河滩的景色自然过渡到看热闹的村民,“河水哗哗地流”“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等语句反衬了人情的冷漠。D.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而又安慰的故事,作者没有渲染乡村生活的艰难,而是以戏谑的方式去处理,从而引发人们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8.(6分)村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6分)文章开头写到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到于喜开家碰壁,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这几个情节大体相同但富有变化。这样的情节安排有怎样的效果?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纲为太子A陈君臣父子B之道C问寝视膳D之方E理顺F辞直G听者H忘倦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堪践履”与“履至尊而至六合”(《过秦论》)中的“履”字含义不相同。B.“则功业不著乎天下”与“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中的“乎”字用法不相同。C.“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D.诚,意为确实、的确,与“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中的“诚”含义相同。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B.唐太宗认为自己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若是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唐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赴京途中遇雪孟浩然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京,原指秦国都城,“秦京道”代指通往京都的道路,点明此诗写的是诗人前往长安途中遇大雪时的所见所感。B.“积雪”一句,正面写雪,给人苍茫空阔的视觉冲击,细细品味,又暗含与李白“将登太行雪满山”类似的感慨。C.第六句中,“噪”字与“蝉噪林逾静”中的“噪”字一样,有以声衬静之妙,更好地营造出静谧恬淡的环境氛围。D.尾联中,“客”是诗人自措。与诗人另一首诗《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客”所指相同。15.(6分)本诗抒情方面很有特色,诗歌显得含蓄隽永、回味悠长。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列举秦国糟蹋从六国掠夺的各种宝物,反映出秦国君主的穷奢极欲。(2)苏轼《赤壁赋》中,作者认为,月有圆有缺,但它始终还是月亮的句子是“,”。(3)鸿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唐宋古诗词中常借鸿雁传书寄托思念之情,如“,”。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17.(3分)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B.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D.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18.(3分)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B.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D.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19.(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好奇,在哪里能更容易找到新物种?事实上,对分类学者来说,新物种的发现有时是“有迹可循”的,有时则是“意外之喜”。进行野外调查时,学者在不同区域、不同类群里能发现新物种的概率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我国,横断山区由于地形地貌气候差异大,存在大量狭域分布物种,加上此前物种调查不够充分,发现新物种的数量远高于东部地区。而从类群上看,兰科、苦苣苔科等草本植物类群个体较小、生境特化,发现新物种的概率也就相对高些;高大乔木更加显眼,更容易被分类学者关注,想要再发现新物种就非常难。在动物界,相对于大型兽类和鸟类,发现新的昆虫物种A。①对某一个类群或者某几个相关类群开展分类研究时,②由于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③不少学者通常会对物种的样本进行分子测序。④而在测序过程中,⑤有时候会发现某个样本跟已知物种完全不同,⑥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样本的形态特征虽然几乎一模一样,⑦却并不属于同一个物种。⑧碰到这些情况,⑨分类学者就会进一步研究,⑩以确认该物种属于新的物种。所以,B,不如说是碰到新物种。20.(3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6分)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写作(60分)22.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人可以随心所欲,不可以随波逐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专用)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管东方还是西方,衡量艺术形象的最高美学准则都可以归结为传神。传神者,传形之神也。就是说,艺术形象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应坚持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形似是神似的基础,脱离了形似就谈不到传形之神。这与所谓通过细节真实展现本质真实的意思是相同的。正如细节真实不等于对生活事实的摹写一样,形似的“似”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齐白石语)。不论“太似”,还是“不似”,二者都脱离神的支配和制约,只能使艺术丧失真实。重视形似,并不是说让艺术家把重点放在形似上。艺术真实突出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批评过某些绘画作品“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得其形似,固然是必要的,然而“失其气韵”,便铸成大错。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注]中。”相对于神似的要求来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而要达到神似之“妙”,必须注重对“阿堵”的“传神写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艺术真实。同形似一样,神似的实质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清代艺术理论家沈宗骞提出的“传其神之正”的理论,就是在这方面很有见地的主张。所谓“传其神之正”,就是要求对“神”有更为本质的把握,要洞察事物内部更为基本的联系。那么,具体点说,怎样才算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呢?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形象之“神”的独特性。歌德说:“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所谓“显出特征”,是说要显示出一件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显示出黑格尔说的“这一个”的内在的精神气质。鲁迅的阿Q、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等艺术典型,所以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都是以其鲜明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精神特点,达到了“传其神之正”的要求,而获得高度艺术真实的。第二,要注意形象之“神”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艺术形象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系。它是对生活真实中各种矛盾关系的整体反映。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就是说,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形象内在精神气质的揭示,要从整体着眼,通盘考虑,不要只在局部上用力。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对李丽芳形象的刻画,对她内心世界的开掘,就存在缺乏整体感的问题。有些地方,这一形象的刻画还是生动逼真的,能够正确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但通观全篇,李丽芳的精神性格前后判若两人,一个本来是美好的灵魂人为地扭曲了、堕落了,失去了整体感,失去了“神之正”,也失去了艺术的真实。第三,要注意形象之“神”的典型性。它与形象之“神”的整体性、独特性有密切联系。所谓典型性,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要注意形象的“神之正”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牟世金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形神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的神之正,是由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的,只有把握住这种由人的生活环境决定的特点,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的真实的特点。”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就作者描写的范围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从促使人物行动的周围环境来看,从战斗的无产阶级已经奋斗了五十年光景的时代环境来看,艺术形象的精神面貌却不是典型的。这就不能不削弱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难以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摘编自孔智光《试论艺术真实》)[注]阿堵:眼睛。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神是世界范围衡量艺术形象的最高美学准则,阿Q、哈姆莱特等都是传神的形象。B.艺术真实与否,关键看其是否突出了神似,即是否体现了神韵、气韵,形似并不重要。C.形象之“神”的典型性,与独特性、整体性联系密切,典型性是独特性、整体性的基础。D.齐白石对“太似与不似”的论述,与歌德关于艺术独特性和整体性的观点有相通之处。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诠释“传神”的内涵,再从三个方面解析艺术形象如何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思路清晰,论证严密。B.文章第三段引张彦远的观点论证艺术真实突出的是神似而非形似的道理,引顾恺之的观点阐释何以达成神似之“妙”。C.文章第七段以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中李丽芳形象的刻画为例,论证塑造艺术形象要注意形象之“神”的整体性。D.文章末段以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为例,论证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缺失,其根源在于未准确把握人的真实特点。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传形之神,就不能脱离形似;但是,形的“太似”与“不似”,都脱离了神的支配和制约,会导致艺术丧失真实。B.只要能洞察事物内部的基本联系,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能使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达到“传其神之正”的效果。C.如果塑造艺术形象只是在某些局部上用力,而忽视其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系,那么该艺术形象就难免失去艺术的真实。D.如果没有“未庄”社会这一典型环境,阿Q这个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依据,也难以“传神”。【答案】A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B.“形似并不重要”错误。根据原文“形似是神似的基础,脱离了形似就谈不到传形之神”,可知形似也是重要的。C.“典型性是独特性、整体性的基础”错误。根据原文“它与形象之‘神’的整体性、独特性有密切联系”,并没有表明典型性是独特性、整体性的基础。D.“与歌德关于艺术独特性和整体性的观点有相通之处”与原文不符。根据“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形象内在精神气质的揭示,要从整体着眼,通盘考虑,不要只在局部上用力”可知歌德强调的是整体。 齐白石“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的强调的是把握度的问题,齐白石和歌德论述的具体问题不同。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D.“其根源在于未准确把握人的真实特点”错误。根据原文所述,末段以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为例,是为了论证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的削弱,是因为虽然“描写的范围”“够典型”(即有典型环境),艺术形象的精神面貌却不是典型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存在强加条件关系以及偷换概念的错误。“只要……就……”是充分非必要条件关系,而原文所述的是充分且必要(充要)条件关系,“对‘神’有更为本质的把握”“洞察事物内部更为基本的联系”,这是“传其神之正”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一表述存在偷换概念、扩大外延的错误,应是“对‘神’有更为本质的把握”。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海滩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蟹,长着一只特大蟹螯,比小螯大5倍,看上去就像是在拉提琴,人称“提琴蟹”。蟹壳的颜色仿佛变色龙,一天要变几变。白天颜色变深,晚上颜色变浅,到黎明时又转深了。②稀奇的是提琴蟹颜色变得最深或最浅的时间,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每天比前一天大约晚50分钟,正像海水每天的涨落潮时辰要推迟50分钟一样。③提琴蟹的日常活动,也正是随着潮汐的涨落表现出一种“打游击”的节律。潮退时海滩露出水面,它变得异常活跃,到处找食吃,而在它感到潮水即将卷土重来的10分钟前,它就赶快去找个安全洞穴躲藏起来,以逃避海潮凶猛的袭击。我国沿海渔民形象地把它称呼为“招潮”,大螯一招,酣兮其来!④要是将提琴蟹关进黑屋子里,蟹壳颜色变得最深的时间,也仍然坚持每天推迟50分钟。可见它们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得知原来生活的海滩上潮水涨落的情况。多年来,科学家们总是用“适应性”,即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来解释这类行为。然而究竟是什么自然力量或物质力量支配着适应性呢?是否至今还存在着人们所不知道的力,在控制着地球上生物的活动呢?⑤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潮力造成的。事实上,海洋里的每种生物似乎都以某种方式对月光或者月球引力的变化做出反应。像蛤蜊、贻贝和牡蛎,也是根据潮涨潮落来觅食的,不过它们的生活方式同招潮蟹恰好相反:涨潮时张开贝壳捕捉食物,退潮时则把贝壳紧紧关闭起来。如果你把牡蛎拿到它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海滩的陌生地方,就会发现它们每日活动和休息的时间规律,同月球的运动仍然是合拍的。⑥眼虫藻是一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仅长1毫米的单细胞生命体,含有叶绿素,它们在潮差较大的英国亚芬河口的活动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落潮时,眼虫藻从潮区的湿润沙土里钻出来,暴露于日光下,使叶绿素制造淀粉和糖,几小时后潮水返回,它便立即隐蔽到沙土里,以免被海浪冲走。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曾将眼虫藻带到实验室的水池里,它们照样每天两次潜沉到沙里,也每天两次从沙里钻出来寻求阳光。尽管它们没有脑筋和记忆,可是竟然晓得像在海边那样生活,好像它们身体里的每个部分都不会忘记潮汐的节奏。⑦更有趣的是,不少海洋生物的产卵期同月相、潮情密切相关。譬如北非的海胆仅在满月时才肯排卵。逢到夏天“花好月圆”,又有成群结队的大西洋萤火虫,聚集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交尾。⑧就是植物也不例外,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宣称:每当月圆,也就是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较大时,马铃薯块茎淀粉的积聚速度也最快。于是人们产生了疑惑;那些生物怎么会预见到月相和潮汐的变化呢?有一部分科学家推测,这很可能是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对来自宇宙环境的某种外部信号,特别是月球的节律所做出的反应。既然太阳尤其是月球的引潮力对地球上不论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起作用,产生相应的海潮、陆潮、气潮甚至地磁潮,那么也就完全可能在生物体中产生相应的生物潮作用。何况构成生命体的绝大部分本来就是受引潮力影响最大的液体。⑨人体跟地球的表面也差不多,大约80%是液体,20%是固体,那么人的行为同月相圆缺有没有关系呢?美国迈阿密的精神病学家利伯,就一直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惊人结论:左右人情绪变化的主要是月球!月相的圆缺造成了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朔望时生物潮处于高峰,也使人的行为达到“最强状态”。他认为,人们的越轨行动往往同月球的运行周期有密切联系。这在嗜酒者、吸毒者、精神反复无常者以及有闯祸和犯罪倾向的人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⑩利伯还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月球以及其他天体,主要是影响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突然遭受到强大的引潮力以及周围地磁场的干扰,人体与外界间的平衡就会发生明显变化:人体不同部位的水分有的增多,有的降低;神经兴奋阈随之改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加剧了。(摘编自郑石平《生物潮漫谈》)4.(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提琴蟹颜色变得最深或最浅的时间及其日常活动的活跃程度,总是遵循着特定的自然规律,即与潮水的涨落成反比。B.蛤蜊、贻贝和牡蛎等都根据海潮涨落来觅食,但它们的生活方式与招潮蟹相反,这是由它们的适应性不同决定的。C.因为眼虫藻身体里的各个组成部分能识记潮汐节奏,所以它即使处在实验室的水池里仍然可以像在海边那样生活。D.构成生命体的绝大部分是受引潮力影响最大的液体,因此月球的引潮力可能在生物体中产生类似海潮的生物潮作用。5.(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特点丰富多样:“一定”“正是”“事实上”等词语显示出准确性;“大约”“可能”等词语显示出严谨性;“酣兮其来”显示出风趣性。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⑨段中心论点的材料:精神病房护理人员报告,望月时病人的乖房程度和表现受到扰乱的行为显著增加。C.作者认为,月相圆缺是左右人体情绪变化的关键因素,它改变了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导致非正常行为。D.作者在介绍生物潮这一自然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6.(6分)结合本文内容,为“生物潮”下一个简明的定义(不超过50个字),并简要说明:利伯关于人体“生物潮”现象的研究,给我们科学问题研究带来哪些启示。【答案】4.D5.C6.(第一问)生物潮是指太阳或月球等天体的引力引起生物体生理、行为等的周期性、潮汐样变化的现象。(第二问)启示:①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尝试运用专业知识解答。②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通过大量事实加以验证。【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中关键信息的能力。A.“成反比”错误。“每天比前一天大约晚50分钟,正像海水每天的涨落潮时辰要推迟50分钟一样。”只是进行了类比,并没有形成反比。B.“这是由它们的适应性不同决定的”无中生有,原文并未述及。C.“眼虫藻身体里的各个组成部分能识记潮汐节奏”这一表述不当,原文是说“好像它们身体里的每个部分都不会忘记潮汐的节奏”,这是类比的说法,是不确定的。以此为前提,无法推导出“它即使处在实验室的水池里仍然可以像在海边那样生活”这一结论。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C.“作者认为”这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所述,“左右人情绪变化的主要是月球!月相的圆缺造成了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这一结论是美国迈阿密的精神病学家利伯的研究所得的结果。此外,原文末段说“月球以及其他天体,主要是影响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这句中说的是“月球以及其他天体”,而选项则缩小为“月相圆缺”。“主要是影响”,与选项中的“改变了”的语意内涵也不等值。因此该项是不正确的。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给核心概念“生物潮”下定义,首先寻找属概念,再依据文本内容寻找种差。根据“既然太阳尤其是月球的引潮力对地球上不论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起作用,产生相应的海潮、陆潮、气潮甚至地磁潮”可知“生物潮”的属概念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这很可能是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对来自宇宙环境的某种外部信号,特别是月球的节律所做出的反应。……那么也就完全可能在生物体中产生相应的生物潮作用”可知产生的原因是太阳或月球等天体的引力引起的,“对来自宇宙环境的某种外部信号,特别是月球的节律所做出的反应”可知这种现象的特征是周期性、随潮汐变化的,“不少海洋生物的产卵期同月相、潮情密切相关”“好像它们身体里的每个部分都不会忘记潮汐的节奏”可知会引发生物生理或行为的变化。可归纳为:生物潮是指太阳或月球等天体的引力引起生物体生理、行为等的周期性、潮汐样变化的现象。①“人体跟地球的表面也差不多,大约80%是液体,20%是固体,那么人的行为同月相圆缺有没有关系呢?”利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美国迈阿密的精神病学家利伯,就一直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惊人结论:左右人情绪变化的主要是月球!月相的圆缺造成了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朔望时生物潮处于高峰,也使人的行为达到‘最强状态’”利伯能尝试运用专业知识解答。②“并得出惊人结论:左右人情绪变化的主要是月球!月相的圆缺造成了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利伯透过人体“生物潮”的现象看到了本质,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产生人体“生物潮”的问题,“利伯还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月球以及其他天体,主要是影响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通过大量事实加以验证。利伯启示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结论要通过事实验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砸骨头铁凝入冬前,正是税收季节,税款仍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全乡十二个村,就剩下居士村。村长和会计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有一小片苹果树,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元。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是有一场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村长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村长捂着腮帮子给会计念这副对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会计:“看,听你念对子,叫我打错了算盘。”村长:“打来打去,还不是差六百。”会计:“不是你非让打来着。”村长苦笑:“我就那么一说。”会计:“当官的一动嘴,小兵子跑断腿。”村长:“我看你是吃了戗药。”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耍把你那算盘了行不行?”“怕是你还耍把不了这几下子。”“我要是会耍算盘就把你辞了。”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村长听不得会计那口气,像是故意激他,火气又盛了些,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摇。“散架就散架,不就是架算盘!”“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村长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会计在这时才真正变了脸。他心疼这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显示着他的为人。虽然居士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摔了他的算盘,就好比模糊了他的为人,他决心要还击。他打算把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实在找不着别的,会计奔到炕边去掀炕席——炕席经摔。他们相互扭打起来,招来一些看热闹的村人。“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砸就砸!”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便会生发出砸骨头的愿望。一句砸骨头的过瘾宣言会迸射出寒气,这寒气能叫他们的眼睛冒火,嘴唇哆嗦。当他们真的在河滩上站定,彼此眼中只有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破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绿幽幽的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太阳跃上山巅,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照亮了那满坡遍野金红的荐草。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通倒在河滩上,围观的村人这才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连忙寻找起交战双方的女人。媳妇们赶来,她们各自的丈夫,正搀扶着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说:“上谁家?”会计说:“上我家吧,媳妇买了驴灌肠。”村长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他们出了河滩往会计家走,村人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会计和村长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长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他抽抽噎噎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村长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剩下的那一百呢?”“让别的干部们凑凑。”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他们准备去乡里检讨,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交税清单都在里头。会计眯着肿眼数了钱,分毫不差。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这纸包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1992年发表于《十月》,有删改)7.(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砸骨头”是居士村的一种习俗,是男人之间解决纷争的一种手段。以之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在作者笔下,“砸骨头”的暴力场面激荡着一种原始的粗犷力量。在描绘乡村生活、民风民俗画卷的同时,也突出了当地民众尚武的“硬气”性格。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由河滩的景色自然过渡到看热闹的村民,“河水哗哗地流”“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等语句反衬了人情的冷漠。D.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而又安慰的故事,作者没有渲染乡村生活的艰难,而是以戏谑的方式去处理,从而引发人们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8.(6分)村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6分)文章开头写到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到于喜开家碰壁,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这几个情节大体相同但富有变化。这样的情节安排有怎样的效果?【答案】C8.①体谅村民、心地善良:当村民交税有困难时,选择让步,甚至垫出自己的钱;②直率、易躁、有血气:在与会计的对话中,火气渐涨,两人矛盾才逐渐升级;③大度、自省、有脆弱面:与会计“砸骨头”后笑着和解,酒后流露心声。9.(1)三个情节大体相同:①强调内容,引出下文。充分说明村子确实遭了灾,村民交税困难重重,并非有意拒缴,意在强调收税的艰难,自然而然引出后文主体情节“砸骨头”。②突出主题,引人思考。从开头的四处碰壁到结尾的村民主动筹齐税钱,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引发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2)情节富有变化:让读者既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能避免枯燥乏味,吸引读者阅读。【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反衬了人情的冷漠”错。最后村民自发集齐了六百块税钱,给小说笼罩上温暖的色彩。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是有一场雹子,村主任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主任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村主任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村主任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当村民交税有困难时,村主任选择让步,甚至垫出自己的钱,可知他体谅村民、心地善良。“村主任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砸就砸”,在与会计的对话中,火气渐涨,两人矛盾才逐渐升级,可知村主任直率、易躁、有血气。“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嗵倒在河滩上”“村主任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会计和村主任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主任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与会计“砸骨头”后笑着和解,酒后流露心声,可知村主任大度、自省、有脆弱的一面。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文章写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借于老茂之口说出“伏天那场雹”的遭灾的事实;“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村长到于喜开家碰壁,通过于喜开的话进一步表明百姓生活遇到了困难,确实交不上税;“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村长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表明村民对干部收税抵触情绪很大。三个情节大体相同,一是充分说明村子确实遭了灾,村民交税困难重重,并非有意拒缴;二是表明村干部工作难做,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同时“情节……富有变化”让读者既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能避免枯燥乏味,并且让读者也跟着思考,村干部怎么办?如何收税?吸引读者阅读,并引发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纲为太子A陈君臣父子B之道C问寝视膳D之方E理顺F辞直G听者H忘倦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堪践履”与“履至尊而至六合”(《过秦论》)中的“履”字含义不相同。B.“则功业不著乎天下”与“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中的“乎”字用法不相同。C.“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D.诚,意为确实、的确,与“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中的“诚”含义相同。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B.唐太宗认为自己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若是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唐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答案】CEGCA13.(1)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并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2)(他)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君臣父子之道”与“问寝视膳寝膳之方”句式结构一致,都是名词性短语,都做谓语动词“陈”的宾语,应该在“之道”“之方”后面断开,选择C、E。“听者”做“忘倦”的主语,另起一层意思,应该在“听者”前断开,选G。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履”,鞋子。/登上。句意:不能穿鞋走路。/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B.正确。“乎”,相当于“于”,在。/助词,无实意。句意: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轻易得到的。C.“含义相同”错误。“愆”,“犯错”。/“拖延”。句意: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是我拖延日期。D.正确。“诚”,确实,的确。句意: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即使受到被刀斧砍杀或被汤镬蒸煮这样的极刑,(我也)确实心甘情愿。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错误,文中“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意思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古道”,古时治国的道理;“致”,达到,获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没有过这样的人。(2)“左右”,身边的人;“雅训”,有益的教诲;“长”“益”,增长;“使(之)为圣君”,省略句。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赴京途中遇雪孟浩然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京,原指秦国都城,“秦京道”代指通往京都的道路,点明此诗写的是诗人前往长安途中遇大雪时的所见所感。B.“积雪”一句,正面写雪,给人苍茫空阔的视觉冲击,细细品味,又暗含与李白“将登太行雪满山”类似的感慨。C.第六句中,“噪”字与“蝉噪林逾静”中的“噪”字一样,有以声衬静之妙,更好地营造出静谧恬淡的环境氛围。D.尾联中,“客”是诗人自措。与诗人另一首诗《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客”所指相同。15.(6分)本诗抒情方面很有特色,诗歌显得含蓄隽永、回味悠长。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4.C15.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首联,“苍茫岁暮天”写下雪前的暮色苍茫之景,又暗示了诗人忐忑不安的心情。/颔联,“连续的阴天”“积雪的山”“冰冻的河”,营造出阴郁、苍茫、寂寥的意境,也暗示诗人此时艰难的境遇,是诗人此刻忧郁、迷茫、无助的内心的外化。②比喻(借物抒怀),耐人寻味。颈联,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栖宿,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选人借“落雁”自喻,写自己像“落雁”一样迷失方向。写饥饿的乌鸦,暗示诗人对赴京后前途未卜的担心和茫然。③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尾联,“不见有人烟”写眼前冷清之景,实则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营造出静谧恬淡的环境氛围”分析错误。“静谧恬淡”给人安静、恬适之感。而语境中“苍茫”“穷阴”“积雪”“迷”“客愁”“空”“不见有人烟”则给人阴暗低迷、沉郁悲凉之感。故由整体意境可知,“噪”字营造出的是“苍凉寂寥”的环境氛围。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写出诗人在仕途上积极地迈出了第一步上京赶考,但前途未卜,路途遥远,真是“又是黄昏独自愁”。“苍茫”既是下雪的前兆,也是作者心情的忐忑的表现。“岁暮天”点明了时令,暮色苍茫增添了诗人的几分愁绪,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描写了两个意象“积雪的山”“冰冻的河”,与诗题相合,营造了苍茫寂寥的意境。故诗歌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的表现了诗人此时艰难的境遇。“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由于满山积雪,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栖宿,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落雁应是作者自喻,落沙渚是为了觅食,然后再继续前行,但落雁却找不到食物。诗人赴京科举,也正像“落雁”一样迷失。作者在描写雁和乌的手法.上不同,雁落是为了觅食,比较含蓄。故诗歌颈联借物抒怀,耐人寻味。“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诗人把自己当“客”隐隐约约再一次表明了自己这次科举的不情愿。“空”字传达的就是茫然。“不见有人烟”是实写,实写的背后是诗人在诉说孤独。故尾联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列举秦国糟蹋从六国掠夺的各种宝物,反映出秦国君主的穷奢极欲。(2)苏轼《赤壁赋》中,作者认为,月有圆有缺,但它始终还是月亮的句子是“,”。(3)鸿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唐宋古诗词中常借鸿雁传书寄托思念之情,如“,”。【答案】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示例二:征人去日殷勤嘱

归雁来时数附书/示例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鼎”“铛”“盈”“卒”“殷勤”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17.(3分)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B.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D.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18.(3分)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B.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D.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19.(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DB19.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A.“能”,动词,“能够,可以”;B.“能”,动词,“能够,可以”;C.“能”,动词,“能够,可以”;D.“能”,动词,“擅长,善于”。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俩老头”穿的衣服干净整齐的特点;A.“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属于说明性语言,突出强调“稻子和稗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分清楚;B.“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小姑娘”长得漂亮的特点;C.“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属于人物语言描写,突出强调与对方划清界限;D.“公是公,私是私”属于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