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作业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7/26/wKhkGWatWcCACy1AAAKyXYzom3Q376.jpg)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作业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7/26/wKhkGWatWcCACy1AAAKyXYzom3Q3762.jpg)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作业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7/26/wKhkGWatWcCACy1AAAKyXYzom3Q3763.jpg)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作业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7/26/wKhkGWatWcCACy1AAAKyXYzom3Q3764.jpg)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作业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7/26/wKhkGWatWcCACy1AAAKyXYzom3Q37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基础训练「30拓展训练31-35)
1.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
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
不倦如平时”。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设立中朝B.废除宰相C.设置内阁D.宦官专权
2.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拥被。”康熙帝也曾在谈话中抱怨“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
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对商人生活的向往
C.官僚集团的怠政D.中枢决策机构的弱化
3.明成祖对宦官十分倚重,设置的宦官机构逐渐增多,宦官权力十分广泛。内阁制度形成
后,凡奏章皆由内阁票拟,皇帝批红,而协助批红正是宦官司礼监的主要职掌。这一现象反
映了()
A.中央监察权的严重削弱B.内阁贪权揽政威胁皇权
C.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异化D.皇帝决策权力逐渐转移
4.宦官专权干政是明朝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至明中后期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
们干政的范围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各个领域,很大程度上掌控着国家命脉。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宦官专政致使封建王朝盛极必衰B.明代中央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D.明朝后期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5.洪武三年,朱元璋为笼络功臣,“凡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获铁券者具有“或犯常刑,
有司不得加责”的法外之权。洪武五年,朱元璋又诏令工部铸铁榜“申诫公侯”,以特殊的
法律对铁券的特权进行制约,甚至对恃功不法的功臣加以惩处。由此可知,明太祖时期
A.分封诸王引起政局动荡B.政策朝令夕改成为常态
C.专制主义呈现强化趋势D.崇文抑武政策重新确立
6.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涉足军事领域,以杜绝汉、唐宦官掌兵危害社稷的现象。明成祖时期,
将宦官参预军事制度化、固定化,形成宦官监军制度。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监军擅权,致
使英宗被俘,明军损失惨重。明代出现宦官监军擅权局面主要在于()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B.宰相制度废除C.内阁议政功能丧失D.君主集权加强
7.据记载,明代15朝内阁阁臣平均人数最多时7.67人,最少时3.73人。明中叶以后内阁
出现了首辅,首辅之争导致内阁相互倾轧严重,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
实际权力。这说明明朝()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B.六部权力不亚于内阁
C.内阁权势的伸缩性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8.1380年,明太祖废除宰相,秦汉以来绵延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
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如表是明朝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
一现象()
10—1515—2020年以
年限1年以下1一2年2—5年5—10年
年年上
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
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政作用不大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9.万历六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因葬父归乡二月,出京时,''六部官员相送”,还朝时,“居正
所过,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道经襄阳,襄王出候,要居正宴。虽公侯谒王执臣
礼,居正具宾主而出。过南阳,唐王亦如此,”上述情况反映出()
A.内阁首辅位高权重B.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C.内阁直接统领六部D.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10.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
宗而后,诸大学士历经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
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一转变说明内阁()
A.成为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D.地位和权力得到提高
11.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
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材料表明明朝内阁
()
A.可统率六部百司B.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
C.是法定行政机构D.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12.明朝阁试是前往内阁参与的考试,考试内容除了诗文典籍以外,还有大量的时政内容,
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个方面,比如《兵事议》《治漕运议》《云南镇臣约束土司檄》以
及《议军京操班军疏》等。明朝举行阁试意在()
A.强化阁臣对皇帝的监督B.提高阁臣处理政事能力
C.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D.防止丞相权力过度扩张
13.下表所示为关于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夺建文帝之位的记载。据此可知()
记载出处(及成书时间)
(明成祖)扫除奸凶,平祸难,再安宗社《明太宗实录》(明中期)
潘耒(书纂修五朝史传后》(清康熙年
成祖凭其威强袭取大位,戕杀忠臣。
间)
文皇(明成祖)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
文层弱,《明史•成祖本纪》(清乾隆年可)
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A.政治立场对历史叙述有重大影响B.私人编撰的史书叙事更为客观
C.年代越晚的记载越接近历史真实D.官方史书以儒家伦理品评人物
14.有学者认为,明代科举的问题在于,它完全以测验儒家经典的知识作为考试的依据,儒
家的学说中,又独尊朱子学,而《孟子》等先秦儒学中有关“从道不从君”的相关内容则被
删除。这一变化()
A.适应了专制皇权的需要B.发展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C.推动了儒学思想的重建D.有利于传统儒学的复兴
15.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同
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者人布、按并称三司。三司
地位平等,但互不统属,分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明朝三司的设立()
A.使地方机构布局更加合理B.表明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16.据《明史》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儿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人贡明朝郑
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
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开辟了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B.打开了明朝走向世界市场的大门
C.航行距离远、影响大,宣示睦邻友好政策D.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17.明英宗时期,有朝臣援引古训谏称“欲怀远者必先安近,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枝叶,疲
中国以奉四夷,犹拔本根以益枝叶也”。孝宗时期,又有人上书称“今各处地方水旱相仍,
人民穷困,却乃疲中国,以供远夷,费有用而易无用从中折射出明朝()
A.华夷观念的松动B.朝贡体制的终结C.民间贸易的禁绝D.对外交往的收缩
18.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据其《瀛涯胜览》所载:“(郑和)所至颁中华正朔(指
《大统历》),宣敷文教(如颁赐《烈女传》”'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B.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
C.推动了受访国科技发展D.巩固了明朝上国地位
19.下表所列事件的出现在于()
1555葡从明政府地方官手中取得长期租用澳门权
年萄
牙
1604荷
占领澎湖
年吆
西
1626
班占领台湾北部
年
牙
A.郑和航行加强了对外交往B.明朝对外政策的根本改变
C.海上倭寇走私活动的猖獗D.欧洲早期殖民活动的兴起
20.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六年(1374年),德庄候廖永忠上言:“今北边遗孽,
远遁万里之外,独东南倭寇负禽兽之性,时出剽掠扰濒海之民。”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北方边疆社会秩序安定B.欧洲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
C.政府严厉禁止海外贸易D.东南沿海深受日本海盗危害
21.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
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
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
A.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D.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22.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
的管理体制,由陕西行都司统辖。在其东部,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当地藏族部众,积
极利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土达”,让其拥兵管束。明朝此举旨在()
A.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B.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
C.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D.控制西藏地区宗教事务
23.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瓦刺军队大举南扰,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
俘,史称“土木之变”。隆庆五年(1571年),勒粗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并恢复贸易关系,史称“俺答称贡这说明()
A.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B.明朝致力于改善与女真的关系
C.经济往来使各民族生产方式趋同D.蒙古不是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24.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
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
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D.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
25.《皇明名臣经济录》中记载,“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
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在此情境下,明朝设置了巡抚制度,并逐步演化成为明朝重
要的监察制度。由此可知,巡抚制度()
A.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B.利于减少地方割据风险
C.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
26.明永乐年间在今东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区内居民以女真人为主,多以渔猎为
生。各族首领、酋长多被明朝委以都督、都指挥使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
还开通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路,其干线经由辽东都司直抵北京。由此可知,明朝
A.实施垂直管理来巩固统治B.重视对外经济交流
C.形成了完备的水陆交通网D.加强对东北的管理
27.《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
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明朝廷对走私茶叶
定性为“通番”,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这反映出,
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
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例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时代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
28.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天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糜卫、所。
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
“西番”诸部建立起了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
A.全面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
C.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D.实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
29.下图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据此推断,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禁额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A.防御倭寇骚扰B.封锁日本经济
C.限制海外贸易D.打击走私活动
30.下表是明朝后期部分农民起义统计表
时间领导人地域结果
万历十六年
刘汝国安徽太湖宿松地区失败
(1588)
万历二十七
赵占兀江苏徐州一带失败
年(1599)
万历三十四
刘天绪南京失败
年(1606)
天启二年
徐鸿儒山东邹县、郸城、藤县失败
(1624)
天启四年
杨桓安徽颍州、河南永城一带失败
(1624)
天启七年
王二陕西白水县、澄城县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1627)
据此可知,明末()
A.朝廷有效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B.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C.农民起义风起使明朝统治崩溃D.封建统治危机已逐渐显现
31.明代初期为了在藏区推行各政治、经济制度,借鉴元对藏区的统治经验,分别设置了河
州卫、朵甘卫、乌思藏卫,后升级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官
员均由当地政教首领担任,但归中央政府任命。这一做法()
A.强化了朝廷对西藏地区的管理B.重在承继元朝的行政管理体制
C.表明明代卫所制度的普遍确立D.为国家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32.如表是不同学者对于明朝亡国原因的历史分析。他们均认为其重要原因是()
记载出处
(崇祯)以宫中内帑(皇室财富),视为千年必不可拔之基;祖宗所贻,张岱《石匮书
不可分毫取用。致使九边军士数年无饷,体无完衣。后集》
全祖望《明庄
庄烈(崇祯)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烈帝论》
明之亡实亡于内忧而非亡于外患……最显而易见……是(崇祯)在攘外与樊树志《国史
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概要》
A.财政困难影响了军力B.内忧外患引发农民起义
C.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D.经济退步激化各种矛盾
33.明代,文官编织了名目繁多的社会关系网,并美其名曰“谊”,如“出生于一省一县,
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为‘年谊'”,还有婚谊、恩师之谊等。“谊”现象
的出现()
A.易造成对专制皇权的威胁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推动了基层行政效率提升D.增强了领导阶层内部凝聚力
34.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
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内阁议政功能近乎丧失B.决策效率得到提高
C.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35.明朝中后期,中国沿海商人与东来的葡萄牙商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活跃于闽浙沿海•
他们扮演着亦商亦盗的角色,时而从事走私贸易,时而联合抗杀官兵,劫掠沿海。这表明
A.晚明时期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B.海禁政策无法抵御西方的殖民侵略
C.东南沿海的基层社会秩序走向瓦解D.明朝传统的朝贡体制受到严重冲击
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明朝立国之初,革诸将袭元旧制诸官号,改立卫所之制留戍各地。自洪武三年,
始建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卫,复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卫。八年,改
在京留守都卫为留守卫指挥使司,在外都卫为都指挥使司,凡十三:北平、陕西、山西、浙
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又行都指挥使司二:甘州、
大同,俱隶大都督府。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统诸军司卫所。次年,复置中
都留守司及贵州、云南都指挥使司。至此,全国共设置了15个都指挥使司、2个行都指挥
使司,天下卫所分统于各都司或行都司。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初建立的卫所制,凡有州县建置的内地,以都司统辖卫所专学一方兵政,卫所
与州县同城,但并无实土;凡边地沿海,不置州县,州县之任责诸都司卫所,此种视为实土
卫所。卫所的军士来源于世籍军户,卫所生计主要靠自身的屯田以自给。明嘉^以降,“军
外募民为兵,屯外赋民出饷”,卫所渐失其制。
一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代卫所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明代卫所制度的影响(10分)。
附加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
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
以武慑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
郑和宝舟”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代营造尺折算,宝船的长度就有136
米,宽约56米,排水量超过8000吨。郑和船队不止规模庞大,随行人员数目也非常巨大,
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各有专职,分工细致而明确。船队人员的所有开支无一例外全由大明
王朝官方独家承担,而郑和船队在海上的航行动辄数月,物资消耗一项的数目就可想而知。
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卜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郑和下西洋
是大明帝国整合全部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创造的最后奇迹,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试图以
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这是古代中国大航海时代一个绚丽的高潮,
之后便戛然而止,开始了近500年的闭关自守。
一一摘编自陈杰《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表述清晰。)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基础训练「30拓展训练31-35)
1.“康乾盛世”大约出现在
A.15世纪中后期到16世纪末B.16世纪中后期到17世纪末
C.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末D.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
2.史载:”....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
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臣者皆亲臣、重臣,于
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该现象开始于()
A.明太祖时期B.明成祖时期C.康熙年间D.雍正年间
3.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权的一种
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D.中朝、枢密院、内阁
4.清代有官员上奏折建议: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降谕批评说:奏
折内将军机处抬写,殊为不合。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向来奏折内从无抬写之例,此
时军机大臣奉公守法,和衷办事,何用汝辈谀谈尊奉!据此可知()
A.阁部大臣受到军机大臣的管辖B.中央决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C.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威D.嘉庆帝有意压制军机处地位
5.清廷皇帝为了解或处理地方某一重大事件,常常派出钦差大臣。钦差大臣均由皇帝特遣,
行前和回朝后,都得面见皇帝请训或接受垂询,其内容除所办本身差务外,还常包括其他民
情政务。在外地办事过程中,也得时时奏请。上述做法()
A.有利于制定合理决策B.是维护吏治清明的主要举措
C.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D.有助于平衡满汉地主的矛盾
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满洲人……建立了一个绝对专制的极权体制,整个中央
政府,不过是皇帝发号施令的传达室。”以下各项中,最能够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A.“(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B.“自是内阁权日重……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C.“(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D.“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7.清朝中期,军机大臣曹振铺历经乾、嘉、道三朝,官运亨通,谥号文正。清人笔记中记
载:“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
话耳。该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官僚队伍的腐化B.皇权专制的强化
C.社会风气的败坏D.文字狱的常态化
8.“文字狱”在清朝登峰造极康雍乾时期尤为恶劣,“盛世”的箫鼓难掩一个时代的腥风血
11,“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皆为稻粱谋”。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整顿文化市场B.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制造冤狱,破坏社会稳定D.禁锢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9.康熙时期设置巡台御史制度,都察院每年派遣满、汉御史各一人前往台湾,监督地方官
员的政务执行情况,兼管文化教育。清政府此举意在()
A.使皇帝能广泛获取信息帮助决策B.维护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C.促进台湾地区文化教育均衡发展D.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10.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后,建造台湾城作为其大本营,“城墙有几处厚达六吹,侧翼厚
四吹,四周围以围墙,约三叹高,十八时厚,各个墙角内填以沙砾”。两座主堡周围建有七
座棱堡,配备大量火炮,“从市区通过城堡的鞋虏毫无掩蔽”。这()
A.表明荷兰占据台湾是蓄谋已久的B.阻断了台湾与内地的经贸往来
C.促使清廷采取更周密的应对措施D.增加了郑成功收复国土的代价
11.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发展,明清逐渐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为加强对新疆
地区的管理,清政府
A.册封达赖、班禅B.在雅克萨地区击败沙俄侵略
C.在该区实行改土归流D.设立伊犁将军
12.下表记载了明清时期沿海与沿边地区的部分形势,这反映了
人物事件结果
戚继光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康熙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B.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较为频繁
C.明清专制统治的强化D.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3.清朝继承和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外蒙和新疆地区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
内蒙古设立盟旗。这些措施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推动朝贡贸易体系良好发展D.比元代行省制度更加先进
14.清朝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
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
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这一举措
A.保留了蒙古族自治传统B.增强了蒙古贵族权力
C.不利于蒙古族社会稳定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5.它起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诸部事务,康熙年间职掌范围扩及新疆北部和西藏地区,其六司
分掌“爵禄、朝贡、官制、兵刑、赋税、贸易、宗教等政务”。该机构是
A.宣政院B.六部C.理藩院D.军机处
16.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
下列项中有关西域历史表述正确的有
①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②唐朝在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
护府
③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④乾隆年间在西域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
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乾隆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
经理。”当时的官员视察西藏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召募垦
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于清朝上述政策理解最正确的是()
A.对少数民族采取分化政策B.十分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C.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政策D.在边疆地区推广农耕经济
18.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明清两朝为维护国家统一在西藏地
区采取的措施的是()
①雅克萨之战②设置驻藏大臣③设置宣慰司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19.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
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
A.弱化了清政府西南民族区域政策B.消除了土司对西南的影响力
C.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各族的管理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20.中国古代常将“羁縻之道”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具体做法主要有三条:
一是设置羁縻府州;二是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确立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隶属关系;
三是派少数民族首领子弟统治其政权。下列措施能体现这一方式的是()
A.两域都护府建立B.“长庆会盟”
C.实行“改土归流"D.金瓶掣签制度
21.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清政府先后颁发《防范夷商规条》《民
夷交易章程》等,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
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以及蚕丝也不准出口。这些规定()
A.绝对禁止了中外贸易往来B.根本上消除海上走私及海盗行为
C.保护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2.《清仁宗实录》记载“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锯和
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这些思想主
张反映出()
A.清朝天朝上国理念B.中外交涉事务频繁
C.中国主动学习西方D.近代外交理念萌发
23.隆庆三年的改革,涉及贡期、赏额、贡额,以及对冒名进贡者的惩处等方面,在将西番
朝贡遣使的人员限额提高约十倍甚至百倍的同时,着重大幅减少进京贡使数量和限制近边番
僧的朝贡规模。此措施()
A.表明朝贡贸易面临崩溃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C.进一步落实“海禁”政策D.体现了一定的经济理性
24.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欧洲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
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由此推知康
乾时期()
A.闭关自守阻碍对外交往B.中西方存在一定的交流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D.师夷长技思想逐渐兴起
25.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王朝国家长期存在
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的传统做法……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
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
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A.被迫对外妥协B.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
C.疆域完全确定D.朝贡体系瓦解
26.据教,清朝初年,政府以强制手段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
地,以防居民出海。清政府这一举措根本上是为了()
A.隔绝中外交流B.防范外来入侵C.强化自然经济D.维护封建统治
27.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指出:“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无法承载日益过剩
的人口,以致康乾盛世还没有落下帷幕,酝酿已久的社会危机便爆发开来。”这里的“社会
危机”主要是指
A.财政危机B.闭关锁国C.军备废弛D.土地兼并激化阶级
矛盾
28.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
29.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
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
A.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C.对外厉行闭关锁国政策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
30.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导致乾隆
形成此观点的根源是()
A.天朝上国理念的根深蒂固B.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C.清朝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D.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31.下表最适合用来说明,清朝前期()
地区统治者稳固边疆
西藏顺治帝五世达赖赴北京,清政府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
台湾康熙帝施琅率清军进驻台湾,清延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
东北康熙帝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了东北边疆。
新疆乾隆啼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路的统治。
A.采用军事手段有效稳固边疆统治B.奠定了国家疆域的基础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D.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32.清雍正曾在诏令中指出:自古中国统一的时候,国家疆土都并不广大,其中有不服王化
的,便被逆贼责斥为夷狄,比如夏、商、周三代以前的有苗、荆楚、犹等地,就是现在的湖
南、湖北、山西,而在今天,把这些地方说成是夷狄地方能行吗?该言论()
A.意在表达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加速了全国各民族的大融合
C.清除了华夷之间的对抗纷争D.旨在强化满清政权的合法性
33.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操练营伍,
广辟屯田”,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伯克制
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据此可知,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方略()
A.开创了“因俗治边”政策B.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C.正式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D.体现了华夷观念被打破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记载:雅克萨反击战……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
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这主要表明()
A.清廷在尼布楚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B.康熙年间的中国国力仍世界领先
C.康熙帝对沙俄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D.清廷与沙俄斗争的焦点在尼布楚地区
35.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
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
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
A.受到“大一统”观念指导B.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
C.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D.助推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
二、材料分析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1755—1759年,清朝出动数万军队平定叛乱,结束了天山南北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
局面、清朝基本沿用汉、唐治理西域的办法,在新疆实行以军事为主的军府制度,设置伊犁
将军为最高军政长官。在汉、回农民聚居的乌鲁木齐,清政府采用与各省一致的郡县制,而
塔里木盆地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域,清政府则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1759年,
清政府从内地抽调八旗、绿营官兵到新疆携眷长驻,在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修筑城堡,这
些城堡不仅是军队驻所,后来还发展成为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政府还在天山南
北开展了以大规模屯田垦荒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活动,使新疆大片万古荒原变成了良田,从根
本上解决了新疆军府人员的粮食问题。但在强调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和制定特殊政策时,也出
现了一些不利于各民族交流、影响边疆民族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如南疆实行的回汉隔离政
策等,迟滞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齐清顺《清朝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治理与开发新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12分)
附加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康乾盛世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上。
史学界时此问题的看法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
了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起到自卫和阻挡资本主义冲击的作用。也有学者的观点恰好相反,认
为闭关绩国政策虽具有保中性,但在客观上的确起了抵抗外来侵略和自我防卫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更
加深入。有些学者提出了“机会”说,认为清朝在18世纪推行闭关债国政策,失掉了一次
走向世界的机会,由此拉开了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有的学者认为“近
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此同时,帝国的外部环境、
外部世界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且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
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
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个半殖民地、一
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
——摘编自梁俊艳《全球视野下康乾盛世研究学术史回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
充分,表述清晰)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作业(三)
一、单选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基础训练1-30拓展训练31-35)
1.明清国家礼制中的一个重要祭祀内容是四海祭祀,分设西海(陆地)、北海(陆地)、东
海和南海四海坛庙,用国家吉礼中最高级的天地配祀。国家对四海祭祀意在()
A.强化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B.巩固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
C.增强海权意识和海防建设D.强化礼制的基层教化作用
2.曾任明朝内阁首辅的徐溥称:“国家设文渊阁,命学士居之,诚欲其谟谋政事,讲论经史,
培养本原,匡弼阙失,非欲其阿谀顺旨,惟言莫违也。”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责的多样性B.内阁大臣掌国家实权
C.君主专制日益削弱D.皇帝与内阁矛盾尖锐
3.明史专家吴啥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
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
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
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日趋强化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败D.丞相的权力被日益分割
4.朱元璋设置太史监来系统记录明政权本身的历史活动,如编纂具体记载朱元璋各种“嘉
言懿行”的(实录)稿,以及明王朝建立过程中死难诸臣的传记。由此可见,明代太史监的
设立()
A.体现了宦官地位的日益提高B.说明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
C.延续了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D.反映了价值观教化的统治心理
5.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对当时的内阁大臣评论说:“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
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
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这表明()
A.内阁掌握中央的决策权B.阁臣已演化为宰相
C.阁臣存在一定政治风险D.内阁成为六部上级
6.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
制约和纠劾。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
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7.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谕,“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
辄自兴兵”,并列出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此举
A.改变了重典治乱的国策B.旨在构筑稳定的朝贡秩序
C.埋下了倭寇泛滥的隐患D.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8.亲历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宝船到彼(满剌加,今马六甲)则立排
栅,如城垣,四门要楼……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底,一应钱粮顿在其内。”随
后,船队分头出发到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各国进行外交与贸易,最后再在满剌加汇合。这一
记载见证了()
A.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了和平联系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地流入中国
C.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D.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海路的重要性
9.明朝的郑和船队常常在东北季风强劲的三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远洋航行。同时.,郑和船
队还利用了这一时期海流和波浪的作用自北向南顺利远航。这表明当时
A.中国自然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B.我国的综合国力超越西方
C.国人利用自然的认知水平较高D.明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
10.据学者研究发现,16世纪明朝出现的所谓“嘉靖大倭寇”(1522-1566,明世宗年号)实
则是“假寇”,确切说是“中国之害”。原因是“寇与商是同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
为寇”。这种“假寇”出现的原因是
A.商人与倭寇勾结B.严厉的海禁政策
C.商人的地位低下D.日本海盗的骚扰
11.据记载,郑和船队带回的商品中的罕见珍宝进贡皇室,其他一般的外国户品由官府开''库
市”,允许商人“博买”,交纳商税,领取执照,转卖于民间。官府和商人均可从中获得厚利。
据此可知,当时
A.朝贡目的发生变化B.海外贸易得到重视
C.商业监管不断加强D.政府排弃抑商政策
12.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
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
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
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边疆的经济开发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13.古代中原王朝有限制铁器出口的规定,明朝政府与蒙古瓦剌的“铁锅贸易”中特别选择
了熔炼技术门槛极高的佛山“广锅”,这一做法是出于
A.防范瓦剌军事进攻的需要B.促进粤菜烹饪技术的传播
C.强化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D.推动金属冶炼技术的交流
14.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守”。时人称:“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
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由此可见明朝迁都北京
A.开创了建都北京的先例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缩小了南北发展的差距D.解决了明朝的边疆危机
15.有学者认为:“对于永乐帝而言,迁都北方还有他个人的因素,即他所背负的超越忽必
烈的宿命。他所承担的使命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完成中华与
夷狄的统合。”据此可知,明朝定都北京
A.彻底解除了北部边疆的统治危机B.达成了永乐帝个人的抱负
C.有利于形成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D.标志北方各民族开始融合
16.清康熙朝至乾隆五年(1740年)编纂完成了《大清一统志》,该志“自京畿达于四裔,
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宪古证今,眉列掌示,图以胪之,表以识之”。据
此可知,这一举措()
A.利于强化疆域空间认知B.有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现状、前景分析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结核病防治知识课件
- 第2节 密度(备课讲义)-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讲义和课后训练(人教版)
- 《C运算符与表达式》课件
- (高清版)JJF(皖) 205-2025 土工击实仪校准规范
- 《发愤进取》课件
- 《黄达金融学》课件
-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025至2031年中国打印机机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手机签名移动版》课件
- 非结构化数据分析与应用 课件 第1章 非结构数据分析概述
- 电子工程师年终总结
- -6-35kV中压交联电缆产品基础知识培训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作业设计)
- 8款-组织架构图(可编辑)
- 30道医院妇产科医生岗位高频面试问题附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21中华文化-2023年中考英语新热点时文阅读
- 卷内目录范例模板
- 学校课程整体框架图
-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