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发展优势
论文导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多位于欠发达地区。旅游者、旅游企业及其相关单位逐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发展模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多位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由于相对边远和闭塞,这类地区往往保存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蕴藏丰富而有特色,如黔东南、滇西北、川西北、湘西等地区。当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这类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举措。尽管这类地区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然而,从全国来看其发展现状还不尽人意,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与其资源富饶度极不相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旅游业属于综合性服务行业,同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者、旅游企业及其相关单位逐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功能、外部经济循环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功能、带动关联产业功能等,[1]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论文的格式。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一)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民族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往往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地带。截至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世界自然遗产5处、文化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别为17个、20个和17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3个;国家5A级旅游区12个,4A级旅游区180个发展优势,3A级146个,2A级212个,1A级43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保护区面积达到8142万公顷。[3]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2.2%和51.8%,[2]生态环境良好,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民族村寨、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等“藏在深闺人未知”,“多样”和“多元”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二)市场需求优势从目前和将来旅游市场规模看,中国现处在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快速发展阶段,需求旺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而民族地区更是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游客,除了个别特殊年份(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等),其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如表1所示[3]。随着世界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低碳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等旅游产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民族地区自然和文化多元性、神秘性、原生性等特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市场需求是现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动力,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因素。表12002―2008年民族地区国内外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一览表
年份国内旅游人次(万)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增长(%)国际旅游人次(万)增长(%)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增长(%)20021198811.6750.8463.1678.2696.39.2111.42003123322.9562.96―25.0215.09―68.36.0―34.920041547025.476435.738880.41069.720051902223.096225.948525.11328.0200623529241356416002415.821.020072930024.6169825.275826.321.838.020083240010.52003.717.989918.615.10-27.5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民族统计(2002―2008年):/gjmw/mztj/2010-05-25/1274693482300858.htm(三)国家优惠政策优势我国一向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1993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国共有592个,其中民族地区有257个,占总数的43.4%,而属西部民族地区的就有22个。[4]早在西部开发初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贫资金和对口扶贫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的力度,我国的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左右,全国155个自治地方中的118个在西部开发范围中,因此,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5]根据2010年西部大开发工作安排提出,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这将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四)低成本优势民族地区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乡村旅游、土特产品、民族工艺产品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可以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自己生产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农闲或空隙时间,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采取“离土不离乡”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五)传统工艺优势民族地区大多是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封闭自给,流传着银饰加工、刺绣、织锦、蜡染、傩雕、乐器、竹编等许多民间工艺,这些工艺主要是“手艺活”,在民族地区中代代相传,这些载体同时传承着民族文化,世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是人们取之于自然而美化自然又实用的民间工艺品,这种传统工艺优势还要充分发挥民间工艺创新的能力,吸收各种民间技艺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征,形成民族旅游商品“经济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论文的格式。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山区较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开发资金短缺、旅游人才稀少的客观实际。在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实践,采取不同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才能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的健康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改善民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脱贫致富等。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虽然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总离不开大量与旅游者行为相关的企业、部门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的聚集以及企业、部门之间是相互结网和互动的这两点。考虑到民族地区的资源、市场、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应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旅游产业集群主要是核心层、要素层以及辅助层要素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中或者聚集,不同的旅游产业集群模式核心层、要素层企业不一样。其次,旅游产业集群不是旅游企业简单的地理集中或聚集,而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和部门的地理集中或聚集,这种相互关联可以理解为有价值链链接的企业,主要包括如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组成的纵向的功能互补、互利合作的利益价值链和企业内部、行业之间和社会区域横向的共同维护的生态价值链以及旅行社、宾馆酒店、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同行的相互竞争的利益价值链。第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特色农业和工业等不同组合的并集,是各类产业的强强组合。一般来说发展优势,根据各民族地区核心层、要素层和辅助层以及四类产业强强组合状况不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大致可以分为综合型集群模式、核心景区带动型集群模式、公司集团集群模式、特色产业带动型模式和特色乡村型集群模式五种,民族地区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的借鉴不同发展模式。(一)综合型集群模式综合型集群模式是以古城(镇)或城市为依托,以大型旅游集团、旅游景区企业、民族文化旅游、娱乐、旅游商品店等为核心层,并有相对较为完善的要素供应层和辅助层;一般分布在行政级别较高的旅游中心地或者旅游资源丰度、规模度较大、综合性较高的旅游地;区域内旅游、(民族)文化产业、工业、特色农业全面发展,如丽江、凤凰、镇远、桂林等属于该模式。该模式的特点:第一,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相得益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民族文化),并有古城(镇)为载体;第二,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产品(包括公共设施、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生产的外部经济效应,提高集群柔性生产能力,降低旅游企业的经常性开支和经营风险,同时,“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层既面向城镇居民,也面向游客,发挥双重功能,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第三,通过旅游建设,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快全面、速发展,旅游综合实力强;第四,旅游集群的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管理、文化、形象等方面软实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提高了其他重型、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入门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核心景区带动型集群模式核心景区带动型集群模式也称景区依托型模式,以重点景区和民族文化旅游为核心层,相关要素层和辅助层不断发展,形成相应的集群;由于旅游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工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区域内旅游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如九寨沟、张家界、荔波、黄果树等地属于这种模式。该模式的特点:第一,以较高级别的旅游景区为依托,产业较为单一以及旅游业较为脆弱发展优势,风险大;第二,集群内旅游企业对景区的依赖性大,集群整体的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对群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第三,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民族文化演出、旅游商品手工加工业加工、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第四,通过景区建设,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民生,形成旅游景区和社会的互动发展。(三)公司集团集群模式公司集团集群模式以公司或集团为核心层,在与政府等辅助层相互作用下,借助公司的品牌、资金、网络、成本等优势,不断拓展要素层;该模式利用工业或服务业、房地产、旅游业强大优势,带动区域工业和旅游、(民族)文化快速发展,如云南世博集团、云南康辉旅游集团、柏联集团、贵州青酒集团等属于这种模式,贵州青酒集团以镇远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青酒集团雄厚的实力作为资本平台,积极开创贵州旅游产业集群之先河:开拓石屏山索道、铁溪环保单轨电车、大型实景演出、旅游特色商品、环保旅游汽车运输、舞阳河旅游航运,旅游地产七大业务[6]。随着旅游业被众多民族地区作为最佳发展方式的选择的热火,除了旅游公司或集团外,越来越多的工业、房地产等公司和集团不断把触角伸进旅游业。该模式的特点:第一,以公司或集团为依托,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注意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国际化、现代化和标准化,旅游内容的民族化、历史化和个性化[7];第二,业务范围较广,抗风险能力较高;第三,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旗舰领航作用。(四)特色产业带动型集群模式特色产业带动型集群模式以特色产业及节庆活动、民族文化为核心层,在与辅助层相互作用下,不断拓展民族文化、景区、宾馆、餐饮等要素层;区域内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民族)文化产业、加工工业快速发展,隆回花瑶金银花节,罗平油菜花节、贵定音寨“金海雪山”等属于这种模式发展优势,如隆回县计划“十二五”末把金银花种植面积从目前的18万亩发展到50万亩,金银花产量(干花)达到7.5万吨,突破全国总产的80%,金银花从种苗培育、标准化基地建设、产品粗加工、市场流通以及深加工开发等,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力争实现种植产值50亿元,初加工产值5亿元,流通产值15亿元,精深加工产值30亿元,增加税收3亿元以上[8],通过湖南(隆回)首届花瑶金银花节这个结合点,开展开幕式、中国金银花产业高峰论坛、金银花产业项目签约仪式、魏源诗词书法作品展、金银花产业观摩、花瑶民俗风情游等内容[8],实现了工农贸旅多赢的效果论文的格式。该模式的特点:一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做特、做强、做大、做长特色产业是基础,充分实现特色产业发挥“双收益(特色产业本身和旅游收益)”,增加民族地区群众收入;二是找准特色产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的结合点,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做活旅游业,实现农、工、贸、旅多赢是根本,带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对较多民族地区有借鉴意义。(五)特色乡村型集群模式特色乡村型集群模式是以民族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以及民族特色旅游商品为核心层,在与辅助层相互作用下,不断拓展景区、旅行社、宾馆、娱乐等要素层;一般区域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带动文化、旅游、手工加工工业等快速发展。如台江施洞镇、巴拉河、雷山西江苗寨等属于这种类型,如在施洞地区,苗族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独木龙舟节”、“姊妹节”、苗族刺绣、银饰等[9],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施洞地区共有银饰、刺绣等产业人员3000余人,年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年产值达2亿多元,正在形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深厚的苗族文化为资源依托,以苗族刺绣、苗族银饰加工业为核心发展优势,集苗族文化、旅游和加工业一体,并促进和带动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的集群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一是特色民族村寨为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与旅游商品开发全面相互促进发展;二是把握好民族旅游产品从本地市场放大到游客市场,如浙江义乌通过举办旅游商品博览会很好地把小商品推广放大成旅游商品,民族村寨如何像浙江义乌一样实现商品(如银饰、刺绣等)既满足当地市场,又放大到全国、全世界市场的转变;三是联合区位相邻的特色乡村进行合作,捆绑共建旅游形象,叠加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市场,建设诸如成都“五朵金花”、贵阳乌当“泉城五韵”类似的特色型乡村集群;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民族村寨环境背景、聚落、生产生活、民族文化建设。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度环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产业环境,少数民族地区要通过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和创造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更是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尤其在优化发展环境、规划策划、扶贫、形象策划与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节庆活动、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协助集群内企业进行宏观市场需求分析,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料;(2)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技术交易平台等要素市场的建立,创造便利条件;(3)通过出版相关刊物、建设相关网站、组建艺术家沙龙、举办博览会、时装表演、参加旅游商品博览会等政府活动,促进企业间的各种交流与合作,倡导旅游集群文化和旅游产业经营和创新氛围;(4)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致力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加强对诸如银饰、刺绣等旅游商品设计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二)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地区旅游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要实施在旅游发展中保护文化的发展战略。首先,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实施民族文化与旅游、工业、农业等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旅游集群发展要以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发展以传统民族文化为核心,以现代文化为手段,以生态文化为指导[11],通过民族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景观嘉年华[12]等形式处理好民族文化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原真性、舞台化和体验性特点,通过绿色加工、清洁生产,制定国际生产标准,确立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商品在国际地位中的地位;其次,培育人才发展优势,实施民族文化传承战略。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虽然根植性较强,但年青一代严重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民族文化更是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因此,一方面,可以在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开设一些民族文化、音乐、舞蹈、绘画艺术等方面课程,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行教育,做到“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另一方面,对民族地区本土企业家、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歌师、寨老等特殊人才,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其物质待遇、地位和荣誉,鼓励其加强交流、招徒传艺,同时,还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民族地区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等人才的培养。处理好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三)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一方面加强鼓励和引导包括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和咨询机构,公证、会计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发挥其纽带联系作用。如积极发展和规范银饰、刺绣、餐饮、酒店、娱乐、旅行社等旅游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横向利益纽带作用论文的格式。同时加大力度引导和培育诸如康辉旅行社、最佳东方一类的纵向利益纽带的中介机构(企业),实现各旅游集群内外旅游企业、机构、协会等联系紧密,形成集群;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引导社会及游客绿色消费,各旅游集群应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进行保护性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对破坏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修复补偿。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各环节进行生态设计,通过资源循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清洁生产、能源合同管理等工艺技术或措施,以保护旅游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通过法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共同维护旅游产业集群的横向生态价值链。(4)鼓励社区参与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目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是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社区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因此,旅游集群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参与。首先发展优势,培养社区的参与意识。广泛地宣传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重大意义,并以各种物质或精神奖励的形式,调动其参与发展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增强社区的参与意识。其次,增强社区参与能力。在提高社区主体的决策能力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甲乙丙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村级修桥安全协议书范本
- 顺义活塞机采购合同范本
- 股权转让合同的解除协议
- 私人财产投资协议书范本
- 汽修店工人雇佣合同范本
- 股东退休强制退股协议书
- 浙江小型仓库租赁协议书
- 自建房模具出售合同范本
- 水稻种植托管服务协议书
- 皮肤性病学(第9版)教学课件:第十六章 药疹
- 环氧地坪施工合同
- WS 444.2-2014医疗机构患者活动场所及坐卧设施安全要求第2部分:坐卧设施
- GB/Z 40637-2021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
- GB/T 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
- 2023年涉县水库投资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管理学原理(南大马工程)
- 律师事务所招投标书
- 绿化项目设备配置方案
- 安徽硅宝有机硅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500吨偶联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中英文对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