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八届高二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

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

(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

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

(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对《阿Q正传》和《边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Q正传》以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批判审视,表现出作者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B.作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展示了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眷恋。

C.阿Q愚昧麻木,奴性十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就在于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D.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是沈从文审美观念的核心,《边城》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者的理性使得鲁迅把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作为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

B.鲁迅对乡土农民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解决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问题。

C.与鲁迅不同,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

D.《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能体现沈从文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3分)

A.翠翠对纯粹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二老可能会得到一座陪嫁碾坊的羡慕

C.老船夫死后,杨马兵代替他陪着翠翠守着渡船

D.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4.“湘西世界”里的许多人物,“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请以《边城》中的一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点。(4分)

5.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①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有删改)

【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

B.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

C.“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

D.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

7.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B.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

C.“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

D.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

8.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主人公靳彝甫这一人物形象。(4分)

9.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有“散文化"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风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阙,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文本二: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B.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B.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学习优异的人,晋时仍保留。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指的是亥时,相当于现在21时至23时。

D.归田,归还公田,有时也是张衡《归田赋》的省称,在本文中是辞官还乡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遭遇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为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李密守丧期满,应征到洛阳任太子洗马,后外调任温令,他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后虽官职得到调整但仍心怀怨恨。

D.李密有才情,上《陈情表》感动了皇帝,又通过比较舜、禹、皋陶等的谈话特点,否定了诸葛亮琐碎的言谈方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4.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简要分析武帝被李密的言辞打动而停召他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吟①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蹚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②。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娟娟,鱼尾何徙徙③!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①《白头吟》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西京杂记》认为此诗是卓文君因为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而作。②踐蹀: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徘徊。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东西流,即东流。③竹竿:指钓竿。榻榻:同“袅袅”,动摇貌。筏蓰: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前两句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纯洁美好的人,也喻指纯洁无瑕的爱情,意蕴丰厚。

B.“凄凄”四句写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希望能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C.结尾四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隐喻男女情欢意洽,指出真正的爱情应以情义为基础。

D.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四句一节,通过今与昔、现实与理想不同角度的变换描写,层层推进,刻画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历程。

16.《白头吟》是汉乐府古辞,与《氓》类似,讲述的都是爱情悲剧,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比较《白头吟》与《氓》女主人公性格方面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失误后要及时止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的表述,表明诗人要告别过去,放眼未来,这两句是:______,______。

(2)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用“扬州芍药甲天下"反衬“寂寞开无主”的荒凉,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两句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每次走进牡丹园,人们都觉得眼睛不够用。淡紫色皇冠型的叫“姚黄”,红紫相间的是“魏紫”,还有色泽如火绣球型的“火炼金丹”、淡红色荷花型的“铜雀春"、姿容端庄菊花型的“出水洛神”、形状如塔似楼的“玉楼春"、宛如云峰艳如玫瑰的“首案红”、一朵花上分别开出红白两种花瓣的“二乔"…①的牡丹花,深浅不一,形态各异。

沉浸在花海里的游人,②。他们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以不同的声调惊叫着,感叹着。他们的眼角和脸上,呈现的神色,兴奋,激动,自豪,满足,还有陶醉。(a)拍照片,录视频,发抖音。那些专门搞摄影的,还会带一瓶矿泉水,给花瓣浇上,显得水灵。

(b)我想把眼前的美景和盛况分享给朋友。可我的手机,怎么也表现不出眼前这喧闹热烈的盛况。想显示熙熙攘攘的观花人潮,没有无人机开阔的视角,画面太平淡;拍摄了一片片一丛丛一朵朵铺满屏幕的牡丹,却显示不出现场热烈的氛围(c)文字显得笨拙,图片显得呆滞,视频不出风采。

(d)那就坐在石凳上,任微风徐来,让阵阵花香,沁入肺腑,醉入心田。这样还觉得不过瘾,干脆躺在花丛中,张开四肢,与牡丹照一张合影。这不是为了留下“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纪念,是想在骀荡的春风里,让自己融入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原文中引用了诗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如果把它还原到文中a、b、c、d四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a)B.(b)C.(c)D.(d)

20.请简要分析材料首段是如何表现牡丹的盛况和魅力的。(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有学生让我帮着开书单,①。因为,让人开书单,一般都带着某种想在读书上“走捷径”的诉求,绕过“浪费时间的无用之书"。这不是读书应有的态度,读书是一件需要绕远路的事,偷不了懒。书单是私人读书的结果,是困惑、寻找、遇见的过程,不是可以绕过这个博览过程而直接享受的结果。一个能开书单的人,读了千本书也许才能开出十几本书,你照书单只读这十几本,捷径就是巨大的“知识折扣”,吃了大亏啊!

读书需要在笨办法、笨功夫、笨投入中去积累,才能在饱满的内存支撑中成就作品。绕远路,需要克服很多枯燥,克服那种变现的功利,才能享受“绕"的过程。

学生问我某个问题,②,但我一般不会直接告诉他,那叫“喂养”,而是让其自己读书检索。这么绕一下,答案才会属于他。讲座之后,我一般也拒绝给学生课程PPT,那似乎是知识的捷径,可是课堂包含着论证和展开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支撑的“PPT知识点"一点儿用都没有,那只是“点”,无法连成“线"并形成“面”。③,才能智慧地输出。

21.下列句子中的“啊"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啊?怎么会有这种事!

B.啊?你明天到底去不去呀?

C.这话说得是啊!我也没说你全错了!

D.啊,原来是你,怪不得看着面熟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边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八届高二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2.A3.B

4.(4分)

(参考答案1)老船夫虽然生活清贫,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不肯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参考答案2)二老傩送面对碾坊的诱惑,却甘愿为爱情放弃碾坊选择渡船,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

(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6分)

①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1.5分)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大多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1.5分)②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1.5分)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是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1.5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C.目的表述不全。材料二原文是说“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解决了"错误,原文为“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

C.“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偷换概念,原文“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选项将“湘西世界"替换为“作品构建的世界”;

D.“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碾坊代表一种实用、功利、以金钱为标准的婚恋观,反映了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不能体现沈从文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理解“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结合材料二“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可知,“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他们重义轻利,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以《边城》中的老船夫和二老傩送为例,讲述他们重义轻利,不为物质所累,坚守纯情世界的美好的事件。

如老船夫:当地规矩是过渡不收过渡人的钱,卖皮纸的坚持要给,老船夫收下一枚铜子,却搭上一把烟叶。

如二老傩送: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可知,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结合材料二“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可知,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大多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

②结合材料二“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可知,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结合“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可知,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是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

6.D

7.B

8.(1)从家传和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

(2)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窘迫而拮据。

(3)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

9.(1)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小说主要写主人公靳彝甫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散文“形散"特点类似。

(2)人物形象虽主体鲜明,但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主人公靳彝甫热爱生活,情趣高雅,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他承受着生活的窘迫,却依然诗意的生活。

(3)语言平淡舒缓,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错误,靳彝甫是作者笔下的画家形象,作者欣赏这一人物,不一定体现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情节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B.“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错误,“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是由灯笼形象窥见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不能改。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靳彝甫是一个画者,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文人。

结合“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可知,从家传和家里积存的画稿以及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

结合“他是靠卖画吃饭的"除了每年端午……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可知,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是窘迫而拮据的。

从画者文人的角度来看,他居住的环境是“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他的生活习惯是“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践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这些内容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情趣的高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作品的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故事情节上,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靳彝甫画寓"介绍靳彝甫家的牌子,“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介绍他文人画家的身份,“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介绍他的画作特点,“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介绍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人物塑造上,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可见他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人物性格上不做刻意设计,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情态,展示生活的本色。

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不渲染,少修辞,语言质朴自然,描述色调平淡;“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描写平淡质朴,不事雕琢,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10.D11.B12.D

13.(1)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评分细则:“从事”,下属;“白”,禀告、告诉;“清慎”清廉谨慎;“之劾"宾语前置(各1分)

(2)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评分细则:“仕”做官;“历职”,担任;“图”,希图;“矜”,顾惜、看重、推崇。(各1分)

14.①李密叙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以情感人;

②指出晋“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以理服人;

③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心动人。

(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氏有病时,他就哭泣流泪不敢大口呼吸,从不脱衣安睡,饮食汤药总要尝过之后才端上去。(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刘氏有疾"句式完整,单独成句,再者,“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的主语是“李密"而不是“刘氏”,所以在“刘氏有疾"和“则涕泣侧息”之间断开,排除B;

“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尝”和“进"的宾语不仅仅是“汤药”也包括“饮膳”,所以这两个词语不能分开,排除A;

“忘疲”是对“讲学"状态的说明,句意紧密,所以“讲学”“忘疲"这两个词语应放在一起,且“而”表示并且,放在句首,排除C。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均为“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句意: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官吏(代指焦仲卿)再三嘱咐我。

B.“学习优异的人”错误,应该是品行方正的人。

C.正确。句意:天色昏暗已是黄昏后,静悄悄的四周无声息。

D.正确。句意: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辞官回乡。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否定了诸葛亮琐碎的言谈方式"错误,依据“昔奔、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语》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可知李密并没有否定诸葛亮琐碎的言谈方式。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风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可知,李密叙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以情感人。

由原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可知,指出晋“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以理服人。

由原文“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可知,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心动人。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又名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感伤眷恋备至,笃深的孝道之情,于是积郁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刘氏有病时,他就哭泣流泪不敢大口呼吸,从不脱衣安睡,饮食汤药总要尝过之后才端上去。(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官,当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智机辩,吴人很欣赏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诏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官职,并向朝廷呈上《陈情表》。说: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皇上读后说:“士人有名节,不是平白无故的!"于是停止征召。

后来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朝廷再一次征召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询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信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身长蛆。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曹魏,任用黄皓而丧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与普通人说话,语言适宜琐碎。孔明没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教因此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很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从事,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从事把他的信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中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担任汉中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应有的职分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辞官回乡。皇上英明睿智,这话岂能这样说!”武帝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于家中。

文本二: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忧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15.B

16.同:两首诗的女主人公都有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2分)

异:《白头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2分)

《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形象更加丰富饱满。(2分))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你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对被弃的无奈”错。“凄凄"四句言一般女子出嫁不必啼哭,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就算很幸福了。并非指女主人公自己。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们形象的把握能力。

相同点: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写到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皎洁。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写出了女主人公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到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写出了女主人公用情专一,沉溺爱情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写到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也体现出女主人公冷静果断的特点。不同点: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又运用起兴的手法,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句诗表明了女子的爱情观,也体现出女子的重情重义。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写到男子应当重情重义,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从而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金钱的鄙夷。

所以,《白头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写到送郎君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女主人公在没有媒妁之言的情况下仍然答应了婚事,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到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率真痴情。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写到女主人公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劳动没有不干的。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写出了女主人公勤劳淳朴的特点。

所以,《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1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①姹紫嫣红②摩肩接踵

19.C

20.①正侧结合。既浓墨重彩地直接描绘牡丹的容态,也通过游客目不暇接的反应来侧面强化。

②铺陈排比。列举多个品种之后用省略号,给人不胜枚举的印象。

③运用众多颜色词和四字短语,表现牡丹品类之多,颜色之丰富。

④多用修辞手法。拟人如“姿容端庄”,比喻如“云峰"等,增加了牡丹的灵秀多姿。

(每点3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1.C

22.①但我一般都拒绝了(这种请求)②我是知道答案的③(只有)笨拙地吸收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啊”是用在陈述句末,使句子带上强烈的感彩。

A.表示惊讶。

B.表示追问。

C.用在陈述句末,使句子带上强烈的感彩。

D.表示明白过来。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此段句尾句“一个能开书单的人,读了千本书也许才能开出十几本书,你照书单只读这十几本,捷径就是巨大的‘知识折扣’,吃了大亏啊!"可知,我不同意帮着学生开书单这种做法,所以我一般是拒绝这种情况的,所以此句句首可用转折词“但”和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故可填“但我一般都拒绝了(这种请求)"。

②处,根据空后句“但我一般不会直接告诉他”可知,我是知道问题答案的,故可填“我是知道答案的"。

③处,根据空后句“才能智慧地输出”可知,所填句子应和此句相对,根据“才"可知可填关联词“只有”,根据“智慧地输出"可填“笨拙地吸收”,故此空可填“(只有)笨拙地吸收"。

作文

【试题分析】

试题作文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与九省联考“交错带”作文类似,只有一个核心概念——“边界"。“边界”一词是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与公众的生活比较贴近,可以使每位考生都能够有所思考,写出自己的观点。试题意在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建康成长。

(一)材料分析

材料内容分三层:

第一层:“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给出了核心概念的解释,提示我们,边界是“隔开”两个区域的。第二层:“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进一步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指出了边界的两个维度——“有形”与“无形"。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如公路上的车道线、建筑物之间的围墙、军事重地的警告标识、铁路车站的高压危险标识、银行的一米线标识……这些有形边界警示我们要遵守公序良俗、法律法规,莫要越界。无形的边界“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中“更深”一词,引导学生将写作重点放到无形边界上。无形的边界实际是一种象征边界,它又可分为多个维度。

第三层:“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给出了无形边界的四个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打开写作思路。其中,“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更是告诉学生本次作文材料没有设置明显的“边界”,可写内容很多。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点进行深入挖掘,深层思考;也可以选取多个点有序组合,形成思维结构。

思维发散示例:

(1)“学习生活”与考生密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