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马克思主义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可以说,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文明经历了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等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思想深刻,它关注和探讨的,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不能回避和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尽管时代经历了巨大变迁,但中国哲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既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更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相适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创立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譬如,《周易》所体现出的辩证思维模式,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标志着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中国哲学不但毫不逊色,并且还保持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是生命之学、智慧之学,不但“源远",而且“流长”,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可以说,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中国哲学包括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最能体现其基本特征和精神,并对中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长达三千年,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建筑雕刻、民间风俗、民族心理、审美方式、行为习惯等,无不受到传统哲学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看法,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反思,都是通过传统哲学加以反映、提升和总结的。
汉代以后,中国传统哲学在按照自身轨迹发展的同时,逐渐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李光耀认为,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与其国民很早受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不无关系。十七、十八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又突破东亚文化圈,通过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等人的传播,东学西渐,远播欧洲,在欧洲社会形成了持续二百年的“中国热”。这股“中国热”,对整个欧洲大陆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德国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成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要学术资源。
当前,西方社会又一次表现出了对中国哲学的极大兴趣,世界各国把关注的目光再次转向了古老的东方,转向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转向了中国的孔子、老子,就是希望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养分,以达到解决世界性难题的目的。譬如,“以人为本”“协和万邦"等中国哲学智慧,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都得到了鲜明体现,普通群众都有亲身感受,从内心深处再一次强化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考量,更凸显出中国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有一句谚语说:“世界上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从根本上讲,中国哲学就是有着大用的人生智慧之学。冯友兰曾经说过:中国哲学必将大放异彩。
(摘编自陈先达《中国哲学的时代魅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促进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B.当前“中国热"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中国综合实力的体现,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
C.“《周易》所体现出的辩证思维模式”,可见中国哲学很早就创立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具有高度抽象性。
D.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及德国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
B.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地改变世界。
C.任何国家都应批判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哲学成果,为解决本国或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D.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所以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站在时代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一项是()(3分)
A.内蒙古库布其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治理沙漠,为世界治沙开出“中国良方"。
B.中国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念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惠共享。
C.林则徐、魏源等睁眼看世界,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主张。
D.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而长盛不衰。
4.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过程中,提出相关论点。根据材料二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选项虚拟论敌论据分论点
A中国哲学无法与西方哲学比肩中国哲学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源远流长中国哲学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
B中国哲学只与中国社会发展形态相适应“亚洲四小龙"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
C东学西渐只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形成持续二百年的中国热中国哲学影响和推动欧洲的发展
D中国哲学难以解决世界性难题中国哲学在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得到体现中国哲学具有超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A.AB.BC.CD.D
5.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有着“大用的人生智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注】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艾雯,台湾作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⑤段“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意在写出在台湾很少见到梅花。
B.文章第⑥段写梅花既习惯于严寒酷冷,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生长,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
C.文章第⑩段对图书馆里的铁板红梅的描写侧重于其独特的外形气质,而对邓尉梅花的描写则侧重于其数量之多。
D.题目中的“天香第一枝”指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及其美好品质的喜爱,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大量整句,比如“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语言典雅。
B.文章第⑧⑨两段写记忆中的梅花和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记忆中梅花的喜爱之情。
C.文章第⑩段“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一句,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8.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4分)
9.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荀子·宥坐》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政要·卷六》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人言作天子A则得自B尊崇C无所畏惧D朕则以为E正合F自守G谦恭H常怀I畏惧。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覆"含义,与《促织》中“覆之以掌”中的“覆"含义不一致。
B.文中“被”的含义,与成语“被甲枕戈"中的“被”含义不相同。
C.文中“矜"的含义,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的“矜"含义相同。
D.文中“克”的含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引发了他对谦虚态度的看法。
B.往欹器里注水,注入一半时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体现器物的精巧。
C.魏征以《易经》之理告诫唐太宗: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
D.从材料二中可见唐太宗为人处事大度,能参省吾身,并时刻提醒自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2)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
14.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唐太宗的观点各是什么魏征又有怎样的认识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罗隐①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注】罗隐: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16.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贾谊《过秦论》中,表现面对来势凶猛的九国之师,秦国从容应对的句子是“___________”,而九国之师则“___________”,说明其人心不齐、同时也凸显了秦国的强大。
(2)李白《蜀道难》中,为突出蜀道行走之难,既夸饰山峰之高,又表现绝壁之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春节前夕,小艾同学和父母一起去南山滑雪场,面对远山的皑皑白雪,他不禁感叹道: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之“黄”,实I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②每逢遭到暴雨冲刷,③就会有大量水土流入黄河。④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大约十六亿吨左右泥沙,⑤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⑥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⑦形成冲积平原。⑧长期以来,由于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⑨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排放等问题,⑩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被毁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河南是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中A_________________。II为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让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应运而生。它III为河南治理黄河生态、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永葆生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B_________________。相信不久,中原大地会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模式,黄河两岸必将C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出现了三次“为”,用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普遍趋势。受生育水平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影响,①。202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3%,超过半数国家迈入老龄化社会。
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我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发展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和机遇,②。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超大规模需求市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风险,对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和养老金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等带来严峻挑战。
从人类发展规律来看,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负增长必然出现,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这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③,通过政策支持,多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解决当前社会的“恐育”问题。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双重否定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群:家族群、同学群、旅游群、创业群……何为“群"?人们既说“人以群分”,也说“群而不党";既说“群星璀璨”,也说“群魔乱舞";既说“卓然超群”,也说“害群之马"。
“群”既是同类,构成集体;也是亲朋,传递温情。“群"既有“众多”之数,也有“聚合"之力。梁启超《新史学》有言:“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深刻影响和推动……”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原文为“十七、十八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又突破东亚文化圈……在欧洲社会形成了持续二百年的‘中国热’。这股‘中国热’,对整个欧洲大陆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德国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主语应该是“中国传统哲学”而非“东亚文化圈"。
故选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所以……”错误。第二段原文为“中国传统哲学长达三千年,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建筑雕刻、民间风俗.民族心理、审美方式、行为习惯等,无不受到传统哲学的熏陶和影响”,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主张,是发思想之先声。
A、B、D三项只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实践性创新,都没有体现“发思想之先声”。
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据无法批驳虚拟论敌,论据应是“不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当前世界各国都希望从中国哲学中汲取智慧以解决难题"。
故选C。
5.【答案】①中国哲学是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相适应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②中国传统哲学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东亚文化圈;且东学西渐,远播欧洲,成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要学术资源。
③中国哲学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为人类社会的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国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既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更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相适应”“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可知,中国哲学是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相适应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根据材料“汉代以后,中国传统哲学在按照自身轨迹发展的同时,逐渐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可知,中国传统哲学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东亚文化圈;根据材料“十七、十八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又突破东亚文化圈,通过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等人的传播,东学西渐,远播欧洲,在欧洲社会形成了持续二百年的‘中国热’。这股‘中国热’,对整个欧洲大陆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德国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成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要学术资源"可知,且东学西渐,远播欧洲,成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要学术资源。
根据材料“中国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既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可知,中国哲学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根据材料“李光耀认为,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与其国民很早受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不无关系。……在欧洲社会形成了持续二百年的‘中国热’。这股‘中国热’,对整个欧洲大陆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德国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成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要学术资源"可知,为人类社会的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错误,并非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而是说明梅花适应能力强。
故选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形成对比"错误,只是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唤醒了我的记忆,从而回忆了“记忆里的梅花”,并无对比之意。
故选B。
8.【答案】①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
②然后写到国父纪念馆访梅;
③接着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
④最后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1段“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
第2—7段,“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写到孙中山纪念馆访梅;
第8—10段,“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
最后四段,“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回到现实,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9.【答案】①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
②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
③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⑤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结合“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可知,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
结合“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可知,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
结合“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等可知,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可知,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结合“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可知,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
结合“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可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
10.【答案】CD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认为自己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却认为天子更应该自己保有谦逊恭谨之德,经常心怀畏惧。
“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是“言"的宾语,“自尊崇”,是宾语前置,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后断开。
“朕"做下面句子的主语,前面D处要断开。
“正合自守谦恭”做“以为"的宾语,“谦恭”做“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H处断开。
故选CDH。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倾倒/覆盖上。句意:注满水后就会翻倒/用手掌去罩住它。
B.正确。遍布/穿着,后作“披”。句意:功劳惠及天下/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C.错误。夸耀/顾惜。句意:你只要不骄傲、自我夸耀/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操。
D.正确。能够。句意: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了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魏征以《易经》之理告诫唐太宗"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太宗谓侍臣……又《易》曰”可知,这些道理是唐太宗自己看《易经》后的收获。
故选C。
13.【答案】(1)聪明睿智,就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劳遍布天下,就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敢盖世,就要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用谦虚来保持它。
(2)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向上畏皇天,对下惧群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守”,保持;“以”,用,领起的介宾结构做状语,状语后置;“四海”,天下。
(2)“每”,常常;“上”,向上;“下”,对下。
14.【答案】孔子的观点:用谦虚来保持盈满。
唐太宗的观点: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
魏征认为:希望皇上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国家则可太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子路的问题“敢问持满有道乎"以及孔子的回答“守之以谦”可知,孔子认为保持盈满,就要用谦虚的态度。
由材料二中太宗对大臣的话“自守谦恭,常怀畏惧"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可知,唐太宗认为皇帝要谦虚,常怀敬畏之心。
由材料二中魏征对唐太宗的劝谏“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可知,魏征认为太宗如果做到坚持谦虚,有敬畏之心,就可以像尧舜一样把天下治理得太平。
参考翻译:
材料一
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庙,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皿?”守庙人说:“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不注水的时候就会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孔子就回头对弟子说:“注水吧!"弟子取了水注入到里面。注入一半的时候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孔子因深有感慨而叹息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说:“我想问一下有保持盈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圣智,就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劳惠及天下,就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敢盖世,就要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就要用节谦虚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谓的谦退并减损自己的方法啊。”
《荀子·宥坐》
材料二: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认为自己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却认为天子更应该自己保有谦逊恭谨之德,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而且《易经》上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喜欢谦逊。’凡是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做的不对的事情,谁还会冒犯尊颜向他提意见呢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向上畏皇天,对下惧群臣。天帝虽高高在上,却能听到下面人世间的言语,而察知其善恶,怎能不畏惧天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由此深思,帝王即使常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称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魏征接着说:“古人讲:‘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宗庙社稷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____________《贞观政要·卷六》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项,“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理解错误,应理解为“鹭鸶不要向人们夸耀自身的洁白”。
16.【答案】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1分)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还把落在树上的一群鹭鸶比作一树梨花,突出了鹭鸶的洁白和美丽。(2分)
②罗诗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1分)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歌大意,分析鹭鸶的形象;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比较探究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的形象的不同之处;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答案】①.(秦人)开关延敌②.逡巡而不敢进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④.枯松倒挂倚绝壁
⑤.苍山负雪⑥.明烛天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延”“逡巡"苍”“驰"等。
18.【答案】②把“遭到”删去;④把“左右"去掉;⑩把“毁坏”改为“破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成分赘余,“每逢”,每次遇到,与“遭到”重复,把“遭到"删去,或改为“每次遭到”;
④句,成分赘余,“大约"左右”重复,删掉其一;
⑩句,搭配不当,把“毁坏"改为“破坏。
19.【答案】A责无旁贷B大有可为C面貌一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强调河南在治黄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用“责无旁贷”。“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
B处,语境强调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很有前途,可用“大有可为”。“大有可为”,比喻指前途极有希望,值得去做。
C处,语境说的是黄河两岸的发展会出现新的面貌,可用“面貌一新”。“面貌一新”,形容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20.【答案】I相当于判断词“是”;II表原因,为了;III表对象,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和词性的能力。
“黄河之‘黄’,实为泥沙"意思是:黄河水的“黄”,是泥沙。“为”,相当于判断词“是”。
“为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工作”,“为”,表原因,为了。
“它为河南治理黄河生态、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为”,介词,表对象,给。
21.【答案】①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又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
③努力提升人口出生率(鼓励生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应填写“受生育水平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影响"的结果,结合“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普遍趋势”“超过半数国家迈入老龄化社会"可知,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越发严重,故可填写“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结合上文可知句式应表达为“又……";内容上,结合“然而,当前我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风险,对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和养老金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等带来严峻挑战”可知,在具有“优势和机遇"的同时还有“风险和挑战”,故可填写“又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结合“通过政策支持,多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解决当前社会的‘恐育’问题”可知,上述举措的目的应是提升人口出生率,故可填写“努力提升人口出生率(鼓励生育)"之类的句子。
22.【答案】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得不面临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句子改写为双重否定句,主要是找出中心谓语,在其前加上“不得不”之类的双重否定词,注意不能改变句意。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中心谓语应是“面临”,主语应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宾语是“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问题”,故可改为: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得不面临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药柜管理系统管理制度
- 苗木采购标准合同:版本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4.2.6 乘加、乘减 课时练
- 设备买卖合同样本:机器设备买卖合同书
- 长途客车租赁合同书
- 农田灌溉井成井劳务分包合同
- 2025国内买卖合同书参考范本
- 《职位分析与描述》课件
- 《京东物流运营分析》课件
- 2025培训中心场地租赁合同协议书
- 光的干涉衍射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军用仿真(软件)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互动课堂教学设计宝典(统编版2024)
- 装修多人合伙协议书
-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21校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19904
- 2025湖北随州国资本投资运营集团限公司人员招聘2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废料收购合同协议模板(简版)6篇
- 患者隐私保护培训课件
- 2025年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历年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