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校园暴力犯罪的处罚目录TOC\o"1-2"\h\u8459一、校园暴力概述 摘要校园暴力无论是在教育界、法学界或是心理学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从近年来我国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可以看出我国应对校园暴力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对校园暴力进行法律防治不仅是教育矫正与权利保护的需要,还源于法律的威慑作用与不可或缺性。但是,我国校园暴力存在立法滞后、学校安全法律机制薄弱、暴力治理缺少联动机制、权利救济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防治制度予以根本解决。因此,笔者基于我国当前对校园暴力法律防治规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作用。关键词:校园暴力;法律规制;未成年人一、校园暴力概述(一)校园暴力的概念校园暴力,是世界各地难解的社会问题之一。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媒体大幅报道,使人们对校园暴力比以往有了更多关注。尤其是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暴力专项治理的通知》,继而在全国各地积极展开校园暴力的治理,随后在同年12月又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的通知,与此同时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暴力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三项文件都强调反对校园暴力的重要性,倡导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让未成年人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校园暴力的严重性不得不让人反思,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来防治校园暴力,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学界也尝试对“校园暴力”进行界定。国内有学者对“校园暴力”做出如下定义:“所有发生在校园及其辐射区域内的,针对老师和学生实施的人身伤害行为都属于校园暴力。”国外一般将校园暴力定义为“年龄更大或者更强的学生欺负、骚扰较弱学生或强迫较弱的学生实施违背其意愿的行为。通过整合以上文件以及学界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各项研究成果,本文将校园暴力行为定义如下: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指发生在校园及其辐射区域内,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行为。本文主要探讨发生在初中校园内的暴力行为。(二)校园暴力的法律性质我国《刑法》对未成年责任年龄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法律规定的8种严重罪行需负法律责任;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应当在量刑上从轻或减轻处罚。如果14到16周岁的未成年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除了8种严重犯罪),是刑事违法行为,但不构成犯罪,也不需要负刑事责任。从民法角度上讲,暴力是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等其他一系列权利的侵犯,是一种民事违法侵权行为,其可以从民法上侵权四要件进行分析。第一,违法的暴力行为。虽然刑法上规定未成年人(除了8种严重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从轻或减轻处罚,但是不影响其在民事责任中侵权的认定。杨立新教授认为暴力行为是作为行为,不作为的行为难以构成暴力。侵权意义上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作为是以积极的身体行为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不作为是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这里指的是加害者具有作为的义务。第二,被暴力学生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事实。在校园暴力中,造成被暴力者的人身或者财产损害是行为的常有结果。第三,暴力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引起与被引起之间的关系,至少是前者的行为为后果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暂且不论是否如其他学者所说具有相当性,其概念本身就属于不确定的概念,如果没有前者的暴力行为,受害者的损害后果也就不能归责于前者的行为,所以说因果关系是解决归责的关键点。第四,暴力者的主观态度至少存在过错。暴力者至少存在故意或者过失,故意此处不作详述。评价过失,以一个“理性人”的标准去衡量,即应然与实然的对比方法。暴力行为本身就是不适当的行为,不存在应该与实际的状态,严重者亦会涉及犯罪。暴力行为者本身就没有达到一个理性人的标准,所以可以评价为至少是存在过失的。笔者认为,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性质没有明确界限,有时暴力行为只表现为轻微纠纷行为,有时则表现为多重性质的法律行为。对其行为性质的判断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行为触犯的法律、造成的严重后果等。(三)校园暴力的特征校园暴力问题由来已久,与以往相比,近几年的校园暴力事件有了诸多新特点,低龄化、成人化、群体化、严重化的趋势日益显著。1.年龄较小根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有关数据以及最高院对学生暴力刑事案件的梳理,我们发现初中生以施暴者身份出现在校园暴力中的比重都远超高中生与小学生。从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主体来看,施暴者低龄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比,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提前了2至3岁不等,14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比重也在逐年攀升。从各类公开报道的中学生暴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施暴主体年龄大多在13-18岁之间,并且以初中生为主。2.网络暴力泛滥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暴力也借由网络媒介,如电子邮件、聊天室和社交网站等传播侮辱性、威胁性讯息。美国国家犯罪预防委员会设定的网络暴力的标准为:当通过网络途径发送或张贴短信或图片,意图伤害他人,使之尴尬痛苦时,网络暴力行为就产生了。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跟风性,网络暴力比传统暴力方式更有严重性,台湾有关机构公布的最新青少年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将近六成台湾青少年认为“网络暴力”严重,34%的青少年曾在网络上使用不雅文字留言或交谈,另有58%认为“网络暴力”严重。必现实世界的暴力往往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传播和伤害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虚拟世界的暴力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想象的。2017年5月,由于在学校受到暴力,且在社交网络上遭到他人辱骂,台湾一名15岁中学生服药自杀。网络暴力方式不仅仅局于文字形式,近年来将暴力视频上传到网络上的案例多之又多。2015年11月,一段名为“温州女生遭遇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中一名女学生被同学连打40个巴掌。传送暴力视频不仅仅伤害了被暴力者,还让潜在的加害者学会新的暴力方式。3.群体化校园暴力行为还具有群体性特征,一般表现为“多对一”,即一群学生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施暴,此时造成的危害后果相比之前会更加严重。根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有关数据显示,此类情形的占比达到75%之多。主要表现为:若受暴力的学生只有一人时,则大多采用轮流施暴的方式对受害人加以伤害,亦或是其中部分人施暴,而其他施暴者从旁观看;若受害方为多人,则多体现为“打群架”。在“多对一”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方内部一般会有一名或多名领导者,其他成员只是依附于该领导者,从旁协助,助长暴力氛围。4.危害后果严重从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后果看,约有80%的受暴力学生反映遭受暴力后会造成其身体上伤害和意外事件发生;约有62%的受暴力者反映暴力事件造成巨大心理伤害,易导致其滋生自卑、抑郁、甚至恐慌的情绪,从而厌学、旷课乃至辍学;约21.93%受暴力者表示曾因暴力事件导致精神扭曲、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更有甚者产生过极端行为。(四)校园暴力的类型校园暴力行为作为发生在初中校园及其辐射区域内、爆发于学生之间的一种典型性的攻击行为,根据校园暴力者施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后果不同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情节较轻,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校园暴力行为。对于该类行为,法律主要规定了民事干预措施与行政干预措施两种,以及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两种法律后果;二是情节较重符合刑法所规定的入罪条件的恶性校园暴力行为。对于该类型为,法律主要以刑法作为主要干预措施以及相应的刑事责任作为施暴者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对于以上两种类型的校园暴力行为的规范,现行法律的制度设计均存在空白地带,以致校园暴力行为呈现日益严重化的特点。二、校园暴力防治的必要性(一)维护校园正常秩序的需要校园暴力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具有长期性,校园暴力是一个动态的、恶性循环的过程,而校园暴力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若有关主体可以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校园暴力,则可以避免校园暴力的进一步升级,及时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同时也及时矫正暴力者的不良行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犯罪学上的“破窗理论”主张的就是要及时惩戒以防发展为更严重的犯罪行为。在校园暴力中也同样适用,家长和学校往往把学生间的暴力当成“小打小闹”,一旦发展为严重的校园恶性事件时才开始关注到事情的严重性,而此种忽视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而助长暴力实施者藐视法律的心态。出台校园暴力专法明确校园暴力行为的惩戒措施,明确学校、行政部门、家庭的职责,一方面有利于相关治理主体按照法律的规定及时处理暴力事件,预防犯罪事件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法律的强制作用及时惩戒暴力者,矫正暴力者的不良行为;此外通过法律对暴力者的惩戒,还可以使其他学生也起到震慑教育的作用,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发挥了法律的预测和教育功能。(二)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需要李步云教授认为人权的形态分为三类:应有人权、法定人权与实有人权。应有人权是人享有作为人的各种权利,法定人权是以法律的形式将应有权利具体化,来实现权利的保障,而“实有人权”是人们能够实际享受到的权利。实有人权主要基于两个事实:二是宪法法律已经规定,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人们享受不到;二是宪法法律对人们应享有的权利没有做出规定,人们也不一定享受不到。未成年人作为人发展的必经阶段,其权利的保护更是特殊的。在实践中,被暴力者的财产权、精神权、身体权、受教育权、学习权等权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这些权利应是集“应有”、法定与实有于一体的权利。校园暴力中的实有权利宪法法律规定到了,但由于未将其放入校园的特殊环境,并未体现暴力主体的特殊性,使得被暴力者并未享受到这些权利,也是李步云教授所述的事实一。对于暴力中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我国从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不同层面都做出了努力。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有法律对相关伤害主体进行管治,但是对于校园暴力,却未有专项立法,致使许多暴力问题的解决不是诉诸法律,而是依靠上传下达的指导上报。将校园暴力纳入立法计划,这不仅是治理校园的需要,更是保护权利的需要。三、校园暴力防治的现状及问题(一)我国校园暴力法律规制现状1.刑法规制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往往也触犯了刑法,构成犯罪行为,《刑法》仅仅解决是否构成犯罪及犯罪后如何处罚的问题。依据校园暴力的类型,行为的方式及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情形:第一,肢体暴力是所有暴力类型中最容易辨识的一种,暴力者会以肢体暴力行为暴力他人,除有具体的行为表现,也容易在受暴力者身上留下伤痕,在此种暴力的类型中,行为态样多元化,暴力者及其跟随者的伤害行为可能触犯刑法规定的故意伤害罪;第二,若是剥夺他人的行动自由,则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非法拘禁罪;第三,若用言语恐吓威肋、他人,勒索他人钱财则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第四,若暴力者暴力者以戏弄、辱骂、威吓、贬损、取绰号、嘲笑、低毁、散播谣言、骂脏话等进行攻击,则有可能触犯侮辱罪、诽谤罪;第五,若是采用性暴力方式,则可能构成狠裹罪,甚至发生性侵害事件还可能触犯强奸罪。然而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刑法设立了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八种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因而暴力者采取以上暴力手段时只有触犯了刑法规定的八种犯罪行为时才需负刑事责任,这使得暴力者利用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逃脱了相应责任。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制《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中国首次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及内容,一方面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该法也因欠缺承担法律责任的条款,同时该法亦没有区别于普通法的特殊规定,在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上缺乏程序性规定,实际中可操作性较差。如校园暴力事件侵犯了该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该法并未规定如何采取救济措施有效地保护未成人的合法权益。据统计,自《未成年人保护法》生效23年以来,法院直接适用该法进行审理的案件数共为148个。其中适用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审判的案件数为84个,适用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案件数共48个,适用2012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审判的案件数仅为16个。根据北大法宝法规数据库统计案件结果显示时,若一个案件适用了一部法律的两个条款,则计算为两个案件,因此扣除重复的案件,我国法院直接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审理的案件数总共为87个,一年平均未到4个案件。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方面规制校园暴力行为若不加以干预易发展为犯罪行为,因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要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纠正未成人的不良行为和自我预防等内容。它首次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纳入法律轨道,但自颁布以来一直受到批评其“可操作性差”。如该法的两个章节规定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方法,从立法形式上看,该法对这两个概念界定均采取了列举加兜底项的方式,但两章内容均未清晰界定这样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其至少应当具备如何干预尚不构成犯罪但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犯罪危险性行为的条款,校园暴力行为就属于其中的一种。该法同时也规定了对针对存在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但是该法只是重申了工读学校的规定,在实践中并不能有效发挥该条款的作用,将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送往工读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二)我国校园暴力中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1.缺少专门性法律规制虽然近年来我国对校园暴力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所提出的应对措施仍停留在政策性指导文件层面,仍是在国务院开展的专项治理行动下,各级部门展开的一些治理活动,措施以通知的形式为主,还未制定研究出行之有效专门性法律法规、政府规章或部门规章,无论是责任主体、治理措施还是实施程序,都不具有持久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指导性法规和一个体系完备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作为顶层设计,只靠政府下发的各种临时性文件,校园安全、校园暴力和校园暴力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有效治理的。2.法律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两部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专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内容以原则性规定为主且不全面,具体表现在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在实体上,对校园暴力问题的相关概念、内容和范围并没有准确的界定,校园暴力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在主体上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暴力、学生与校外人员的暴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暴力,在年龄上,可以是未成年人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可以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如果以校园暴力来界定所有行为难免会在处理程序和措施上造成混乱。在程序上,没有一部法律对校园暴力的调查和实施程序作以详细规定,导致没有指导具体处理事情的相关程序,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由谁负责,如何负责,未尽责后又有什么样的惩治措施,这些规定的缺位直接导致了现有规定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关联性大打折扣。3.权利救济渠道不畅当前,我国校园暴力事件发生适用未成年学生权利救济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司法实践中,校园暴力如果没有造成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学校、涉事双方会进行具有较大缓冲余地的谅解协商,有关机关也会尽量避免刑事立案,而选择让学校对涉事双方进行调解,通常以道歉、赔偿等方式处理校园暴力,整个事件的处理甚至都不会留下案底。民事的替代责任给未成年人违法免除了后顾之忧,而在刑法中,往往入刑的也只有法律规定的8种罪行,当暴力的行为不构成上述的犯罪,但是同时造成严重后果时应当如何处理?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触犯故意杀人等严重罪行又如何处理?四、完善我国校园暴力法律防治的建议(一)完善校园暴力法律防治的相关立法1.明确相关概念明确校园暴力概念。为了教育工作人员、家长有效掌握各种暴力方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暴力的治理。校园暴力概念界定应从校园暴力行为的实施主体、侵犯的客体、主观状态、行为特性及行为实施导致的后果等要素进行明确。现有的政策文件中,有的采取校园暴力概念,有的采用学生暴力概念,在将来立法时究竟采用校园暴力还是学生暴力,有关部门应予以明确,保持概念的一致性。除此之外通过国外经验可以注意到,国外部分校园暴力法校园暴力中的学校层次范围囊括了高等学校,因为实践中高等学校也存在未成年人,高等学校中亦存在校园暴力的现象。但从我国现有的政策文件得知,均明确将校园暴力的范围限定于中小学。未来制定校园暴力专法时是否需取消限定,将高等学校纳入校园暴力学校范围,值得思考。2.明确校园暴力的法律责任第一,暴力者及其监护人应承担民事责任。在暴力案件中,暴力行为往往造成了受害者的财产和人身损失,产生相应民事赔偿责任,由于暴力者大部分尚未具备经济能力,根据我国民法规定,该赔偿责任应该由他们的监护人承担。第二,暴力者应承担刑事责任。我国目前的刑法并未直接规定暴力者直接应负的刑事责任,而是根据校园暴力类型分散于各条文中,由于刑事责任年龄的限制,暴力者无法适用刑法的相关规定。笔者建议在现行刑法本身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专门规定,以达到威慑作用,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学校应承担民事责任。学校作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发生地和预防地,学校有责任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加以教育及矫正,及时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学校因怠于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或故意隐瞒校园暴力事件,继而引发校园暴力事件升级,扩大校园暴力对受害人影响的,学校应对其过错导致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四,管理主体失职的法律责任。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家长和教师对校园暴力的不重视和故意隐瞒者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家长若对子女的暴力行为放任不理,不及时矫正其不良行为者,应责令家长进入“家长学习班”进行学习,对其教育失职导致子女暴力他人的行为加大其民事赔偿力度。教师在学校中刻意隐瞒或未能及时妥善依据职责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时,应对其批评教育,严重者甚至予以撤职。(二)完善校园暴力的救济措施救济是权利实现的核心。完善未成年学生多元化权利救济机制,可有效化解暴力纠纷、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对于刑事诉讼,我国《刑法》对于未成年人责任年龄有严格的限制,当暴力手段上升到第三层次达到犯罪时,且是法律规定的8种类型,才承担法律责任。校园的暴力者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我国1997年制定的《刑法》所适用的刑事年龄是针对当时的大环境,而如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趋势在上升,未成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各方面发展较之以前同龄人都有所改变,有必要对刑事年龄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是刑事责任年龄的调整意义重大,事关我国政策方针。笔者认为降低刑事年龄还有待商榷,但是可以在以往的“三分法”中,适当增加罪名或者是当造成与8大罪名同样的后果时也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美国刑法中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在这一规则下如若行为人未达到犯罪年龄,但是视其恶性程度,法官可以将其按照成年人判罪。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法律适用也有其特殊性,直接的“拿来主义”固是不妥,但都有它的借鉴意义。结语2017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校园暴力的防治应在“依法依规”层面,“加强依法惩治”。校园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体育用品行业供应链优化采购合同3篇
- 2024年版房地产独家销售代理协议版
- 2024五人共同投资房地产项目合作协议书2篇
- 社会领域的课程设计
- 2024年度信息技术咨询劳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紧急借款及偿还合同
- 水下机器人课程设计
- 电机原理课程设计
- 白酒包装设计课程设计
- 2024年简化版电器购销协议示例一
-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20 狼(教学设计)
- 特朗普第二任总统任期的国际经济影响-2024-10-宏观大势
-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项脊轩志》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
- 汽车机械制图(第二版)AB卷模拟试卷及答案2套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Ⅰ)含答案
-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
-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文言文对比阅读
- 护理纠纷防范及护患沟通考核试题
- 2024年医学法律法规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小学校园防欺凌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