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教案完整版本_第1页
宪法学教案完整版本_第2页
宪法学教案完整版本_第3页
宪法学教案完整版本_第4页
宪法学教案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3《中国宪法》教案法学教研室导言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宪法的研究对象;中国宪法的学习方法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内容:一、《中国宪法》的研究对象1、研究宪法的理论2、研究宪法的历史3、研究国家的性质和形式4、研究国家政权的组织5、研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6、研究宪法的实施7、研究宪法的新内容、新变化二、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三、中国宪法的科学体系及内容《中国宪法》这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典为主要根据。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结构,本书的内容及体系安排如下:导言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三章国家性质第四章国家形式第五章选举制度第六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七章中央国家机构第八章地方制度第九章政党制度四、中国宪法的学习方法1、本质分析2、历史分析3、比较分析4、联系实际五、学习中国宪法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和认识2、有助于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3、有助于学好其他部门法4、有助于运用宪法原理和宪法条文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实际问题5、有助于我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的特征和本质;宪法的分类;宪法规范的特征;宪法渊源;宪法基本原则;宪法的作用;宪政;违宪审查制度的概念和特征;违宪审查的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内容:宪法的概念一、宪法词义的演变1、西方:2、东方(中国):二、宪法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确立国家的根本制度。第二,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3.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三、宪法的本质宪法的本质在于,它是一国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在建立民主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四、宪法的分类(一)宪法分类的意义宪法分类是将复杂的宪法现象系统化和规律化的基本途径,是宪法学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二)宪法的分类(表格)分类标准类型举例(典型)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中国宪法不成文宪法英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是否严格刚性宪法美国宪法柔性宪法英国宪法宪法的制定机关的不同钦定宪法《钦定宪法大纲》民定宪法美国宪法、中国宪法协定宪法英国《自由大宪章》宪法的阶级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宪法美国宪法、英国宪法社会主义宪法中国宪法第二节宪法的创制一、宪法的制定宪法制定机关:制宪权主体:制宪权是制定国家根本法的一种权力。制宪机关:制宪机关与宪法起草机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制宪机关是行使制宪权的国家机关,而宪法起草机构是具体工作机关,不能独立的行使制宪权;制宪机关一般是常设的,而宪法起草机关是临时性的机关,起草任务结束后便解散;制宪机关由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而宪法起草机关主要是通过任命的方式产生,注重来源的广泛性。宪法制定程序:制宪程序一般包括如下步骤:制宪机构的设立宪法草案的提出宪法草案的通过公布二、宪法修改宪法修改的含义宪法修改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出现宪法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时候,由有权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内容的活动。宪法修改的限制宪法修改内容的限制宪法修改时间的限制宪法修改的方式全面修改部分修改无形修改宪法修改的程序提案先决投票公告议决公布第三节宪法规范和宪法关系一、宪法规范1、定义:宪法规范是指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2、特点:根本性最高权威性原则性纲领性相对稳定性无具体惩罚性二、宪法关系概念:亦称宪法法律关系,是指根据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宪法上的表现。宪法关系的构成要素:1、宪法主体2、宪法关系的内容3、宪法关系的客体第四节宪法渊源和宪法典结构一、宪法渊源1、概念:宪法渊源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2、种类: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权威性宪法著作二、宪法典结构(一)宪法典机构概述1、概念:宪法典结构是指一部宪法是怎样构成的,即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2、宪法典的结构:世界各国的宪法一般包括序言、正文、附件三大部分。(二)我国宪法典结构:我国的宪法典从宪法体系上看,属于成文宪法体系。从宪法典体例上看,新中国四部宪法分为章、节、条、款。现行宪法共4章7节138条,另附31条修正案。第五节宪法的基本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1、含义: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资产阶级人民主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主权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政府的建立应该经人民同意,政府的权力应受人民监督。在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要求政府为人民服务。资产阶级人民主权理论不仅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起了进步作用,也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利武器,无产阶级专政从中吸取其合理成分。2、提出:近代意义的主权概念是法国人让·布丹在其《论共和国六书》(1573年)中提出的。让-雅克·卢梭以其“社会契约论”为基础,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3、在两种不同性质宪法中的表现二、基本人权原则1、人权的含义:就是作为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2、提出:(1)(英)约翰·洛克(2)(法)让-雅克·卢梭3、在两种不同性质宪法中的表现三、权力制约原则1、含义: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2、提出:3、在两种不同性质宪法中的表现四、法治原则1、含义: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治国体系和运行状态。其核心内容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宪法的法治原则以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为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法治原则包括: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职权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第五,司法独立。我国现行宪法充分肯定了宪法在实行法治方面的作用。宪法第5条强调,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尽管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理论尚未形成权威性一致观点,但以下几方面是其重要内容:一是法治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二是法治必须与民主相结合。三是法治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2、在两种不同性质宪法中的表现:第六节宪法的价值和作用一、宪法的价值(一)概说宪法的基本价值1、宪法与人民主权2、宪法与宪政秩序3、宪法与社会发展4、宪法与社会正义二、宪法的作用(一)宪法的规范作用(二)宪法的社会作用1、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作用2、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3、宪法对文化制度的作用第七节宪法与宪政一、宪政概说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第八节宪法的监督制度一、宪法的监督制度概述1、概念: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根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组织、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的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2、宪法监督的模式:第一,司法机关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这种模式导源于美国,1803年美国联邦法院审理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开创了违宪审查的先例,以后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效仿。第二,立法机关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起源于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一般与“议会至上”的思想有关,如:英国。在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模式起源于1918年苏俄宪法。我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是受苏俄的影响。第三,专门的监督机关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1799年法国设立护法元老院,并赋予它以撤销违宪的法律的权力,视为这种模式的开始。另外,设立宪法法院、宪法委员会也属这种模式。3、宪法监督的方式1、事先审查2、事后审查3、附带性审查4、宪法控诉4、宪法监督的分类根据宪法监督的主体和宪法监督权的性质不同分为直接宪法监督和间接宪法监督。根据受监督的宪法行为性质不同分为对创制宪法的监督和实施宪法的监督根据受监督的宪法行为的构成不同分为对宪法行为过程的监督和对宪法行为结果的监督根据宪法监督主体所进行的宪法监督的方式不同分为主动的宪法监督和被动的宪法监督。二、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内容:第一,审查法律、法规及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第二,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第三,审查各政党、团体、企业事业等组织以及全体公民行为的合宪性。三、违宪审查与违宪责任(一)违宪审查违宪审查的概念及特征:违宪审查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特征:第一,违宪审查主体是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第二,违宪审查有特定的审查范围。第三,违宪审查程序多样化。第四,违宪审查方式有别于一般司法案案件的审判。2、违宪审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司法审查的关系(二)违宪责任1、违宪责任的概念、特征:违宪责任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责任,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言论或行为违背宪法的原则、精神和具体内容因而必须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征:第一:违宪责任的承担主体既具有多重性,又主要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和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行政机关。第二:违宪责任是基于宪法关系而发生的。第三,违宪责任的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第四,违宪责任既具有法律性质又具有政治性质。第五、违宪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同于其他法律责任。2、违宪责任的种类违宪责任的形式:(1)弹劾:弹劾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剥夺违宪或违法失职的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公职人员职务的一种制裁措施。(2)罢免:罢免是指政府公共官员在其任职届满之前,由选民或原选举单位以选举方式撤免其职务的一种制裁措施。(3)撤销:是指违宪审查机关废除违宪的法律法规的一种措施。(4)宣告无效(5)拒绝适用(6)取缔政治组织4、违宪责任的归结第二章宪法的发展历史教学重点和难点: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的发展趋势;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地位;人民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的内容和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内容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导入新课]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成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宪法的历史,最根本的目的,是能够从宪法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示,更好的运用于和服务于今天的宪政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以至最后消亡的过程,宪法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也逃不出这个规律。宪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一、宪法的产生(一)近代宪法的产生1、英国是资产阶级宪法的策源地2、美国是成文宪法的先驱3、法国是欧洲大陆制定宪法最早的国家4、宪法产生的条件、(一)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要求人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权利主体。平等、自由成为商品经济的时代精神,而近代宪法正是以平等自由为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所以,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二)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建立了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使资产阶级以人民代表的名义进入议会和国家机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之后便以根本法的形式将这种政治制度固定下来,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基础。(三)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是自由、民主、人权等宪政思想的传播和深入人心。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宣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分立”等民主宪政观念,并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宪法产生的条件。(四)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是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关系极为复杂,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一部法律为各部门法规定所遵循的共同的基本原则,宪法应运而生。(二)宪法的发展近代宪法的发展:英国宪法的发展:美国宪法的发展:法国宪法的发展:2、现代宪法的发展3、宪法的发展趋势当代宪法的主要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宪法短时期内不会灭亡,还会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宪法必将不断发展与完善;两种类型的宪法将长期共存,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宪法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宪法成为最后一种类型的宪法。(二)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第一,不成文宪法逐步走向成文宪法;英国已成立了制定成文宪法的研究机构,实行不成文宪法的传统已发生动摇,成文宪法取代不成文宪法已是大势所趋。第二,不成文宪法的形式,如宪法惯例、宪法判例也受到成文宪法国家的重视,宪法渊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第三,宪法修改较为频繁。(三)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第一,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随着人权范围不断扩大,各国宪法都增加了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和环境权的内容,并且强调公民权利的保障。第二,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宪法保障制度,把违宪问题纳入司法审查或诉讼范畴成为一种潮流。第三,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人权已成为国际问题,围绕人权问题签署了许多国际公约;有些国家对国家主权有条件地限制;有些国家宪法规定放弃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或不参与侵略战争。旧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晚清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以九年为期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两部分。其目的是维护“君上大权”,规定皇帝享有的各种权力,公民权利少得可怜,并可予以剥夺。《钦定宪法大纲》徒有宪法之名,并无宪法之实。《十九信条》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为保卫辛亥革命缔造的共和政体,束缚袁世凯帝制的手脚,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赋予公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符合人民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国民党为欺骗人民,使其统治合法化,制定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它确认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规定国民党中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反人民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它是一个极端反动的宪法性文件。:《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为加强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加强民主政权建设,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它是我国历史上由人民政权制定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主要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工农劳动群众享有的广泛权利。它对根据地政权建设,有重要的影响。《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这三部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是:(1)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2)确认了革命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3)规定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强调男女平等和民族平等,从物质和制度上保障这些权利的实施。(4)规定了根据地的各项政策。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对于组织、团结人民,战胜敌人,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作用。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一、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邀请各党派爱国人士的代表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和任务,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法制,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二、1954年宪法1954年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确认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步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是新中国历史上一部好的宪法,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三、1975年宪法四、1978年宪法五、1982年宪法1、内容特点:1982年现行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其特点主要有:第一,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认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经济制度,倡导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机构的合理设置,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健全了中央国家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地方政权建设,规定了部分国家领导人的限任制,以废除领导职务的终身制。第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原来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突出了公民权利的地位。宪法中明确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第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把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写入宪法。2、历史意义: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措施。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和保障。3、现行宪法的修改:1988年宪法修正案1993年宪法修正案1999年宪法修正案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三章国家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方法: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内容: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一、国家性质概述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理论基础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的。2、领导者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人阶级的领导通过其政党领导来实现。3、阶级基础相同。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4。职能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在职能上是一致的,即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组织人民进行经济、文化建设,防御侵略,保卫国家。5、历史使命相同,即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四)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1、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2、工农联盟是我国的阶级基础。3、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三、爱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是比工农联盟更为广泛的阶级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突出特点。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一、经济制度概念: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二、宪法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宪法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宪法的性质(三)宪法确认经济基础,维护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即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全体人民所公有,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范围包括(1)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但是法律规定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2)城市土地、农村和城市郊区根据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3)银行、邮电、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国有农场、国有商业等国有企业和设施。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指由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是由城乡个体劳动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有私人雇工经营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四、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一)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二)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内容作了重大修改,加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修改后的内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样修改,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提高了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地位。五、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六、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文明的基本理论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主要内容政治文明是指变革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领域所创造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制度和体制成果,是人们有效地管理社会,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经验和智慧的凝结,主要表现为社会制度、体制及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发展。主要内容:(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点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三、三个文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经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进程。四、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理论1、含义: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自己的主观世界也进行改造,由此而得到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的成果。2、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五、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二)发展科学事业(三)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四)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五)扩大知识分子队伍、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六、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它决定着我国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基本内容有:(一)普及理想教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二)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五)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第四章国家形式教学重点和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我国的国家标志。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内容:政权组织形式一、政权组织形式概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1)国体与政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2)国体决定政体;(3)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定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普选产生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这样一种根本政治制度。内容: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三.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它监督。第四,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集中制作为其组织和活动的原则。第五,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国家的其它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其他方面。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因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征主要有:(1)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有权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3)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设机关。(4)人民代表实行兼职工作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提高其工作效能。这是完善人大制度最基础、最根本的环节。国家结构形式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分类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按照什么原则,采取何种形式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和自治单位组织的单一主权国家。主要特征是:①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②从国家机构组成上看,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③从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看,地方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地方行政区域单位和自治单位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④从对外关系看,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复合制国家是指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近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联邦和邦联两种形式。邦联是几个独立的国家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联邦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二、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历史原因:(1)中国近代以前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耕国家(2)农耕社会不仅孕育和培养大一统的政治思想,而且造就并发展了宗法观念和制度。三、我国采取单一制的民族原因(一)各民族分布状况(二)各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三)各民族所处的外部条件(四)各民族的战斗友谊(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四、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灵活性、可包容性及有待完善性五、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一)、定义:行政区域划分即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国家根据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国家划分为大小不同、层次不等的行政单位,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的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的制度。(二)、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第一、政治原则。第二、经济文化原则。第三、民族原则、第四、历史、地理原则。(三)行政区域划分的类别(四)行政区域划分变更的法律程序。国家标志一、国旗二、国徽三、国歌四、首都五、纪年第五章选举制度教学重点和难点:选举和选举制度;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民主程序。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内容:选举制度概述一、选举、选举制度、选举法选举是指选民或选举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自下而上民主推选民意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活动。选举制度就是指在选举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有关选举的基本原则、程序、方式方法等一系列规则制度的总称。选举法指规定民主选举国家民意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近代两种不同类型的选举制度第二节我国的选举制度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二)选举权的平等原则(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四)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五)差额选举原则(六)代表受监督和罢免原则(七)对民主选举的保障原则三、选举的组织机构(一)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二)选举委员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达标大会代表的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四、我国选举的基本程序1、选区划分2、选民登记3、代表候选人的提名4、选举投票5、对代表的罢免6、代表的辞职和补选第六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重点和难点:公民、国籍;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概念、特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及主要特点教学方法:讲述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内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一、公民和国籍1、公民:(1)定义: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2、人民与公民相区别:首先是性质不同。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而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人民作为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范围和性质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统一战线的范围不同,我们要团结的人不同。人民的内部的层次和成分也不同。而公民作为法律概念它在法律上的含义有确切的立法规范。公民的含义也不能任意解释,所以说性质上,公民和人民有严格的区别。第二,范围不同人民的范围小于公民的范围因为公民既包括人民也包括敌人第三:政治后果不同。在公民中,人民占绝大多数,专政对象只是少数。专政对象虽然也包括在公民的范围内,但是他们并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基本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基本义务。由于人民范围的人没有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敌人范围的人虽然也是公民由于往往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显示出它和公民这个概念的区别。第四,概念表达不同。公民表达的一般是个体概念,人民所表达的往往是群体概念。人民不能用于指代个人,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但是不能说我是一个人民,你最多可以讲你是人民的一分子。但是公民可以指代个体的概念,你可以说我是一个公民,应该享有宪法上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国籍;公民,是一个与国籍密不可分的概念。具有一国国籍是作为一国公民的唯一前提条件。国籍是一个人作为某一国家公民的资格。一个人取得了某国国籍,就被认为是该国公民,就能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并依法履行该国公民的义务。国籍是一个人作为一个特定角成员而隶属于这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国籍就像商品的标签一样,是公民的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国籍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因为出生而取得国籍(出生国籍),一种因为加入而取得国籍(继有国籍)。对于出生国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原则第一、血统主义原则,就是不管你在哪里出生,你父母的国籍是哪个国家你就具有哪个国家的国籍第二、出生地主义原则,就是不管你父母是哪个国家的,你出生在这个国家就具有这个国家的国籍。第三、混合主义原则:将血统主义原则和出生地主义原则结合起来确定子女的国籍。继有国籍继有国籍是指根据个人的意思或意思表示,或者根据某种事实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入籍国批准入籍。我国国籍法规定我国国籍的取得方式是出生国籍和继有国籍并用。我国对出生国籍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国籍法》规定:(1)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2)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但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3)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对继有国籍。我国《国籍法》规定,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1)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2)申请是出于本人的自愿并且还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同时还要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条件是:(1)申请人为中国公民的近亲属(2)定居在中国(3)有其他正当理由,如关心和支持人类进步事业,为中国革命或世界革命作出贡献。同时具备上述两个前提,同时又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申请人,就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更不承认多重国籍,非此即彼。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演员斯琴高娃已经加入到瑞士国籍,张铁林加入到了英国国籍,他们就不再具有中国国籍了。二、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所谓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作某种行为以及要求国家和其他公民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所谓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当履行的责任,表现为国家要求公民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禁止作出某种行为。三、人权与公民权人权的含义: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四、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一、平等权: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一切其他权利实现的基本要求。二、政治权利和自由(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参与当家作主的一项最基本、最主要的政治权利。(二)政治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三)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1)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3)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4)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5)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四、人身自由(一)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三)住宅不受侵犯(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五、社会经济权利(一)劳动者的劳动权(二)劳动者的休息权(三)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四)物质帮助权六、文化教育权利(一)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文化权利和自由七、特定主体的权利(一)妇女的平等权(二)婚姻、家庭方面的权利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五、依法纳税六、其它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①享有权利的主体非常广泛;②公民享有权利自由的内容十分广泛(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①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②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①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现实性;②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既有物质保证又有法律保证,是能够实现的。(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①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②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彼此结合在一起;③权利和义务本身是相互依存的;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二、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指导原则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我国公民正确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指导原则。(2)任何自由和权利都是有限度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二者相互对应、相互依存。没有义务,权利便失去了前提,没有权利,义务也就失去了基础。(3)公民既有某项权利,又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只有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才能享有受保障的权利和自由。第七章中央国家机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各中央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尤其要重点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及会议制度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内容:国家机构概述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类型国家机构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国家权力和职能,按照一定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称。按照国家的本质不同,国家机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奴隶社会的国家机构、封建社会的国家机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机构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按照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范围不同,国家机构可以分为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二、国家机构的特征1、鲜明的阶级性2、由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组成3、具有特殊的强制力4、是严密、系统的体系三、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法治原则3、责任制原则4、为人民服务原则5、精简和效率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一、国家元首概述二、我国国家元首制的历史发展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不是掌握一定国家权力的个人,而是一种国家机关,处于国家代表的最高地位。国家主席不参与国家的行政性工作,所以,不对全国人大负任何行政责任,但是,全国人大有权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因此相对于全国人大而言,国家主席又处于从属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主席、副主席任期五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职权有:第一,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第二,人事任免权。第三,外交权。第四,荣典权。国务院一、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二、国务院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国务院由总理1人、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的任期与全国人大的任期相同,即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三、国务院的职权职权有:第一,行政立法权。第二,提出议案权。第三,行政领导和管理权。第四,行政监督权。中央军事委员会一、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负责领导和指挥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其他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从属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均为5年。三、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职责和领导体制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一、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军事法院、铁路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组成。二、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等)组成。我国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体制为双重领导体制,即人民检察院一方面受本级国家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受上级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职权有:第一,法纪监督。第二,侦查监督。第三,支持公诉。第四,审判监督。第五,监所监督。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具体体现在:(一)、三机关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在办理刑事案件时,除法律规定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的案件外,其余的案件均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批捕、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二)在分工的基础上,互相配合。三机关的任务是共同惩治犯罪活动,保护人民。因此必须在工作中互相配合。(三)在分工配合的基础上,互相制约。第八章地方制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城市和基层政权建设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教学内容:地方制度概述一、地方制度的概念有关如何划分行政区域,如何建立地方国家机关,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什么职权,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以及它们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等原则的总和。二、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一般原则(一)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二)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原则(三)因地、因事制宜的原则(四)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五)分工合作原则三、我国地方制度的特点(一)多层次性(二)灵活多样性(三)独创性(四)原则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2)职权:地方法规制定权;重大事务决定权;监督权;选举和罢免权;其它职权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性质: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2)职权:执行本级人大和它的常委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省、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领导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不适当的命令,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和奖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经济计划和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建设和民政公安等工作,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应有的自主权,保障妇女同男子有平等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省人民政府并且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事业;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自治区域内的事务。二、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一)以一个少数民族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二)以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三)由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是实行地方自治的民族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权;经济管理的自治权;财政管理的自治权;文化教育管理的自治权;民族人才培养的自治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组织公安部队的自治权。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城市政权建设一、我国城市政权建设概述二、新时期城市政权的发展三、城市政权建设的重点基层政权建设一、基层政权的重要性二、健全乡、镇建制三、基层政权建设的重点特别行政区一、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在我国行政区域内,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二、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三、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四、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五、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六、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第九章政党制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教学方式:讲述式、启发式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