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专项训练02类文本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1页
考点专项训练02类文本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2页
考点专项训练02类文本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3页
考点专项训练02类文本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4页
考点专项训练02类文本阅读(提升训练)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2022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实用类文本阅读

【提升训练】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

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

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它们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

这个十九世纪的秘密,十九世纪革命的秘密。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

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

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

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十九世纪特征的伟大申去,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李委。一方面产生

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

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

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

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

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

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

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

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席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

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

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珍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

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

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

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

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

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

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

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

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

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1.下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比喻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彻底。

B.第②段通过对比揭示了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D.第④段提出无产阶级担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的使命。

2.下列对结尾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句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

B.从最终意义而言,“审判官”与“执刑者”都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历史。

C.“执刑者”是被历史选中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以斗争创造了历史。

D.本句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是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的。

3.下面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指出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对当时社会震动,意义巨大,引出下文无产阶级革命宏伟气势、重大意

义的生动论述。

B.第③段中加点字“事实”的内涵是指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退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

对抗。

C.《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一篇形象、生动的演讲,是一篇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

著名演讲,因而文笔清新自然,耐人咀嚼。

D.文章语言灵活,如“好人儿罗宾”“狡狭的精灵”“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巧用比喻,使整个演讲始终处在一种鲜

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

4.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语体风格与表达效果。

【答案】1.B

2.D

3.B

4.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属于实用文体,语言幽默风趣,又锋芒毕露,富于哲理,充满战斗力;语言丰富、形

象生动、颇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对比”错误,由原文"……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

革命气氛“可知,不是对比,是类比,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与1848年革命一样都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一定的偶然性”错误,“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强调「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革

命的必然性。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男人的能力。

A.“意义巨大”错误,原文为“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意义不大。;

C.连词“因而“使用不当,前后分句不存在因果关系。

D.“巧用比喻”错误,是用典,不是比喻。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它们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十九世纪的秘密”这种语言幽默风趣,又耐人寻味。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运用比喻修辞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形象生动又

富有哲理,极具战斗性。

“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

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

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

实”这段论述运用长句,长于论辩,语言锋芒毕露,哲理性强,充满战斗力。

“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形象生动的指出1848年革命的影响小、微不足道,“看来

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形

象的阐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英

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这些句子运用比喻修辞,使论述形象生动,颇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

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善于运用典故,

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始终在一种鲜活的语言环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表达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

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

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

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

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

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

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

上的“文法”。至于梁、柱、门、窗、墙、瓦、槛、阶、栏杆、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

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

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

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

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

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

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

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

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

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

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5.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

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限制下,创造的多样性有所减弱,而文章的语法在运用

上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C.“文法”在文中指中国建筑在两三千年里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是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中国建筑将朱红色用在建筑物屋身、门窗等地方,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这些都是“文

法''使用的大胆之处。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A.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

B.古建筑在立柱与横梁接头处设“斗拱”。

C.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水泥是“精米灰浆”。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

7.根据上文及《红楼梦》第三回节选的文字,说明“荣国府’’所体现的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

(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

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

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

出,众婆子上来打起桥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

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

皆雕梁画栋,两边空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画眉等鸟雀。

【答案】5.B

6.C

7.荣国府的石狮子、门(大门、东西角门、正门、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正房、上房、雕梁画栋、穿山

游廊、厢房等均采用中国建筑的构件,艮都遵循中国建筑的法式组织建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

荣国府建筑繁复、多样的变化形式,又体现出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在,文法,的限制下,创造的多样性有所减弱,而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错误。建筑的

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故选Bo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水泥是,精米灰浆,”错误。“糯米灰浆”这句讲的是建筑的原材料•,不属于“文法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根据本文的内容,说明“荣国府”所体现的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中国建筑

“文法”的特点,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第一段,明确指出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

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材料第二段对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进行的补充说明: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

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红楼梦》第三回“荣国府”的建筑布局,由“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却不开,只

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

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

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

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雅梁画栋,两边空山游廊厢房''分析可知,荣国府的石狮子、门(大门、东西角门、

正门、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正房、上房、雕梁画栋、穿山游廊、厢房等均采用中国建筑的构件,建筑

与建筑之间,采用「一些装饰性的建筑进行连接,如“垂花门”"抄手游廊”等建筑的作用就是连接主体建筑,

体现中国建筑的法式组织建构和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

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黄家驷不满足私塾所授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

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

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

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的指引下较快掌握了胸外科技

术,于1943年获得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了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

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号召留美学生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

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地搭乘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他完

整无缺地带回了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边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边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

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一

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他总是坚守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

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8年制

医科大学,他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及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培养、

教学设备购置等问题。现在国内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

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

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

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是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藤条箱

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

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

并签上他的名字。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

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希望,我来到了甘肃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

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

展规划》。1979年,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立大会在重庆召开,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笔耕不辍。由于《外科学》再版将定位为大

型外科参考书,要大量充实内容,他夜以继日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一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

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

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

发展外科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将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黄家驷“胸

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对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所做出的突出

贡献。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

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他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

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摘自《历史上的今天》)

②黄家驷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以及后来开

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摘自方国栋《纪念黄家郭老师逝世三十周年》)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家中亲人因病早逝,不仅使他蒙受创伤,更使他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B.黄家驷少年时期不满足私塾教育,就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学习医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并在高一

时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后,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

披荆斩棘”,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黄家驷为我国胸腔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致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培养等问题。

E.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

成为我国胸心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9.作为一代医学宗师,黄家驷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10.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

体分析。

II.“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

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8.CD

9.①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②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③培养了

一批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④主编了《外科学》和《外科学各论》等著作;⑤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学,拟出《生

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

10.①从结构上看,呼应了上文,印证了黄家驷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②通过他人回忆的方式介绍传主,

使文章的内容更真实、更饱满;③衬托了黄家驷作为知名胸心外科专家的谦逊品质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关心

和鼓励。

11.(1)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治学当如黄家驷,应面向世界,不断超越自身。在科学技术

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一代更应严谨治学,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为推动祖国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2)济世担当——名利无法成为个人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行医当如黄家驷,生命不息,仁心不止。只有心

系人民的福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不断进步。

(3)志存高远——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是攀登事业高峰的必要条件。处世当如黄家驷,“风雨乐清贫,生死系

医学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热土,你的人生才会焕发异样的光彩。

【解析】

8.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儿点:①根据要求

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

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

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

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中,

A项,“使他蒙受创伤'’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他幼小的心灵中

萌生了当一名医生的志愿。”可知,“使他蒙受创伤”于文无据。

B项,“到省城学习医学“理解错误。根据原文“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原文是“求学”,所以"到

省城学习医学”曲解文意。

E项,“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

注于医学事业,笔耕不辍。”可知,“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文中并未提及。

故选CD。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屠呦呦身上的可贵的精神品质,这是一道概

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

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

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解答该题要抓住“医学事业”“贡献”等关键词,

明确答题方向:然后根据对题干的分析,到原文中寻找答题区间,该题的答题信息分布在第5〜11段;明确

答题区间后再筛选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如第6段中的“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

院”、第7段中的“他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现在国内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都曾得到过

他的培养和指导”、第8段中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以及第10段中的“黄家

驷以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等;再

对关键语句稍加概括即可组织出答案。

10.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思路、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该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作答。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

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首先要明确该段所写的内容,该

段写方国栋将要奔赴西北,黄家驷赠给他行李箱和医学书籍的事情。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

上的作用。上文主要写黄家驷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而该段回忆就体现出他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既呼应了

上文,使事件更加真实,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考生还要思考插入这段回忆对凸显传主形象所起的

作用.

1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

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

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

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

结合起来分析即可。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白题干关键词的意思,即要理解“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的含意,

然后在文中找出叙述黄家驷治学、行医、处世三方面内容的句子,最后结合材料与实际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治学方面: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不断超越自身,为推动祖国科学发展做出贡献。如“少年时,黄家驷不满

足私塾所授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

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

协和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黄

家驷以极大的热情担负起了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1979

年,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立大会在重庆召开,他被任命为组长。”

行医方面:不追求名利,心系人民的福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如“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

但他总是坚守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处世方面:为人善良,关心下一代的发展,心系祖国医学的发展。如“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

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地搭乘美军运输

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他完整无缺地带回了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

设备。”“正是黄老师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暧而不气馁。”“黄家驷竭尽全力于医大的

复校,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

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

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

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

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

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

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

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巴尔扎克葬词

雨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

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

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

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

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

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

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

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他从各方面揪

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

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

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

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的雄伟

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

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

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

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

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

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⑪^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

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

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

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

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

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的“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

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中“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

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

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1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评价和

热情赞颂,对死者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

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

度。

14.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⑤段中“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

使用效果。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12.B

13.A

14.(1)“揪”字强调动作强而有力、随意自如,这里用“揪”字有利于表现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

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毫不费力。

(2)作者使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

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B.“浪漫主义精神'’错,应是“现实主义精神”,因为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人间喜剧》为人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与莫里哀、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

C.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是语调铿锵、激昂慷慨,而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应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D.这篇葬词的语言应为“语言华丽,有文采”,而非“语言质朴”。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和句子的能力。

①“揪”,指的是抓住并拉,此处说“揪过来一些东西”,是指他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写进自己的文章里,

赋予虚的事物以具体形象感,化虚为实,同时,“揪”这个动词显得轻松易得,强而有力,社会现象芜杂多变,

巴尔扎克却能从中轻松而准确地挑选出写作的素材,来反映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展现出

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体察的深刻,能毫不费力地得到素材。

②三组“不是……而是”,构成了句式整齐的排比句,让语言更铿锵有力,在内容上能够激昂慷慨地指出了巴

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是说巴尔扎克即使去世,

却也依然有光明、永生,这是雨果对巴尔扎克高度的评价,指他的著作与他的精神将流传不朽,所以这组排

比句具体而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

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

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②他作为科学家就是本挣。但是不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

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

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

尔•德普勒的发现。

③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

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

越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

(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

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

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

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

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

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5.“他作为科学家就是学样,但是学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对加点词语的理解.碰的一项是()

A.“这样”和“这“指代的是同一内容。

B.“这样”指代他的两个发现以及在许多领域的深刻研究。“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C.“这样”指代上段中马克思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

D.“这样”指代上段中马克思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16.“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是不同的,对这种差别说明氐做的一项是

()

A.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相比,马克思更看重应用科学。

B.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C.马克思认为应用科学是立竿见影的,只有应用科学才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马克思认为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7.(1)概括第①段的段意。(不超过15个字)

(2)“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中“拂去”一词,有的版本译为“抹去”,你认为这两种翻译哪一种更好?

请说明理由。

【答案】15.C

16.B

17.(1)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既独到,又深广。

(2)“拂去”译得更好。与“抹”字相比,“拂”字与“蛛丝”一词搭配更为恰当,显示出动作幅度更小,力度更

轻,蔑视意味更浓,更能体现马克思无畏的气概。

【解析】

1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

正误。

此题要求分析“这样”“这”的含义,注意联系上下文作答,结合上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可知,“这

样”是指马克思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这''是指”他作为科学家

故选Co

16.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

正误。

此题注意文中“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

思感到衷心喜悦”“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

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

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再结合“非同寻常”这个关键词可分析出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

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故选Bo

17.(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

区间,第三要注意段首句和段尾句,第四进行整合。另外需注意字数限制。由原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

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可看出,马克思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由原文“而且其中任何一

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可看出,马克思在每个研究的领域都很深刻、独到。

(2)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本题的答题模式:先表态给出观点,然后具体分析理由。两个版本的

区别就在于“拂去”和“抹去”这两个词语。“拂去”意思是轻轻擦过,惮去,用力轻;“抹去”,用力较重。而句

中说“当作蛛丝一样",“蛛丝”很轻,从词语的意思和表现上来看,“拂去''与其搭配更合适:同时句中还说“他

时这一切亳不在意”,用"拂去”更能体现马克思对“诽谤、诅咒”的毫不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

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

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

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

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

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

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

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

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苔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

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

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

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

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青蒿提取物到快速研发青蒿素,这体现出了中医药的智慧。

B.中医大都采用复方用药来治疗病人疾病,而不会采用单一药物来治疗疾病。

C.有许多证据证明中医药学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D.利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达到防病治病的疗效。

1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药青蒿中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是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B.中医师主要采用复方用药的形式,其处方由多种中药根据主次按一定比例组成。

C.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衍昌盛,是因为我们的中医采用了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

D.青蒿素的提取与研发再次证明,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从节选的文段来看,中国药学有哪些突出贡献?请分条概括归纳。

【答案】I8.B

19.C

20.①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

②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己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③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F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

用药。

④中医药学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将中药的药效与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可用于防病

治病。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不会使用单一药物来治疗疾病”错,原文第二段“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

见”,原文只是说非常少见,并非不会使用。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只说到辨证施治疗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并非因果关系。

2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条概括归纳“中国药学的突出贡献”,中国药学的突出贡献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各段都举了具体的

例子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可以直接用原文的句子作答,如第一段“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

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是我国用于治疗老

年性精神障碍的•种临床用药”;第二段“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第三段“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

受益于中医药学”;第四段"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

阅读报告文学《屠呦呦:矢志青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下面小题。

屠呦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因为她,诺贝尔奖第一次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

“中医药人推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如是说。

60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

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

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

院诺贝尔大厅演讲时说。

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发现的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

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父亲很重视教育。1946年,她不

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从那时起,她对医药

学产生了兴趣。1951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她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取。当时这个“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

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提起疟疾,也许现代人并不熟悉。然而,在上世纪,疟疾可以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

性疾病之一。

20世纪60年代,在氯哇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

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

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

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

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线取

汁,尽服之。''给了房呦呦新的灵感。

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

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周兴表示,青蒿素的发明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

注,经与卫生部联系,请求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疟疾

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的名义,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

这就是1981年10月中国首次向世界全面公开青蒿素抗疟成就的大会。

屠呦呦代表课题组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会议主席WHO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阿

南德教授高兴地评论:青蒿素的发现和青蒿素类衍生物的研究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该类化合物的独特结

构以及抗疟作用方式是和任何已知抗疟药毫无雷同之处。这就为今后设计合成新抗疟药提供了新思路。

会上,药理、毒理、临床等专家也作了详尽的报告,青蒿素由此为世界所熟知。

2011年,81岁的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的

世界著名奖项。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

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未来青蒿素依然是抗疟首选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这是中国对世界医学所做的重要贡献,其中饱

含了屠呦呦和其同事的艰辛努力,充满了中西医药融会贯通的智慧。

然而,挑战还远未结束。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

合用药。但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

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

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

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

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

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或者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所谓的,青蒿素抗药性,问

题就能得到解决。”屠呦呦表示,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

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

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

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

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

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在对双氧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该物质针对红斑狼疮的独特效果。屠呦呦介

绍,根据现有临床探索,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明显疗效。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透露,“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复

同意开展临床试验。这也是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首次申请增加新适应症。

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屠呦呦说。

谈到未来的期待,2018年,屠呦呦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

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此外,屠呦呦表示,希望建立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广纳海外人才。

“几十年前青蒿素刚被发现时,也有其他一些单位在进行研究,但因为没得到足够重视,很多东西发现

了却没深入做下去。”屠呦呦回忆,“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