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生物地理学》课程标准_第1页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课程标准_第2页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课程标准_第3页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课程标准_第4页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421007课程名称: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英文名称:SoilGeography&bio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总学时:

54学分:

3适用对象:

地理教育专业专科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气象与气候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土壤与生物学主要研究土壤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即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科学。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可以提供关于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储量的资料,并通过植物地理考察发现新的有用植物;植物地理学还对防护林的配置、绿地的安排,包括其构成植物的种类都有指导作用;植物和植物群落是环境的综合指示体。在勘探金属矿床、寻找地下水,确定荒地开垦的可能性和利用方向等工作中,利用指示植物和指示群落可大大节约时间和投资;植被地图和其他植物地理图是国土规划和整治的重要参考资料;同动物地理学的研究一道,为确定自然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设置地点、范围以及保护区网的布设,提供依据。(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土壤地理学的总任务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的生态平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该课程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讲授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系统分类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开发利用方向等,以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和土壤形成过程及主要土壤类型介绍为重点。因此,在各章节的学时分配上有所区别。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同时,根据本课程专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室内外实验实习,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土壤地理学部分在教学中按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讲授了土壤发生、分类和分布基本理论,重点讲授了土壤形成因素与土壤发生,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分布。着重介绍了我国东部地区地带性土壤,主要农耕土壤和的发生分类、主要特征特性和利用改良途径。植物地理学部分重点:包括被子植物的进化与地球环境、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的总趋势;光、温度及水分等主要生态因子的作用;植物的生活型与适应策略及生态幅;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岛屿植物区系分析;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性质、种类组成、植物群落的功能和动态;地球主要的植被类型、地带性规律以及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植物地理学》主要难点: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的总趋势;光、温度及水份等主要生态因子的作用;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岛屿植物区系分析植物;群落的功能和动态;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原则,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改进。1.要求主讲教师认真组织课堂讲授,注意课堂授课环节衔接、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科学生动的实例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传授。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和课外讨论,先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外准备和讨论,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在课堂分享课外所学和讨论的结果。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思想,鼓励兴趣信心,开阔视野。3.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法;实验课程已进行了初步改革,在实验内容顺序的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先讲课后实验的模式,部分实验采用先实践再探讨理论的方法,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实验环节新增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4.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科研优势,开展研究型的野外实习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求知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基础。(五)实践环节1、实验土壤机械组成测定2学时2、实验土壤剖面观测2学时3、考察植物主要类群的观察2学时4、考察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观察2学时(六)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绪论2讲授方法2第一章土壤剖析44讲授、讨论、CAI辅助教学3第二章土壤发生4讲授、讨论、CAI辅助教学4第三章土壤分类2讲授、讨论、CAI辅助教学5第四章土壤类型4讲授、CAI辅助教学6第五章土壤分布4讲授、讨论、CAI辅助教学7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2讲授、CAI辅助教学8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22讲授、CAI辅助教学9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6讲授、讨论、CAI辅助教学10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42讲授、讨论、CAI辅助教学11第四章植物群落4讲授、讨论、CAI辅助教学12第五章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分述4讲授、讨论、CAI辅助教学13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2讲授、讨论、CAI辅助教学合计4482(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和气象与气候学为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充分展示气候条件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既是自然地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1.朱鹤健、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武吉华、张绅等编著,《植物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1、熊毅,李庆逵,《中国土壤》(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872、李天杰等,《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3、黄昌勇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候光炯主编,《中国农业土壤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5、陈炳涛,《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黄巧云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戈锋,《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28、蒋高明、常杰、林鹏,《植物生理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李博等,《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410、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科学出版社,199211、武吉华等,《植物地理学实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九)说明1、进一步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完善课程内容。2、通过提高课件质量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3、拓展和完善教学实习基地,总结实习基地材料,力争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成果。4、将部分成熟的实习基地录制成教学片,推广使用。三.教学内容纲要土壤地理学部分土壤地理学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土壤及其肥力概念。2、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3、了解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其发展概况和前景。二、教学内容要点:1、△土壤及其肥力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3、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4、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5、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第一章土壤剖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土壤形态、土壤组成相关的知识2、应用土壤形态、组成和性质研究土壤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形态要点:1、△土壤剖面2、△土壤形态学特征3、土壤微形态第二节土壤组成要点:1、△○土壤矿物质2、△○土壤有机质3、△土壤水分和空气第三节土壤性质要点:1、△土壤的物理性质2、○土壤的胶体性质3、土壤溶液4、土壤热性质第二章土壤发生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成土因素学说2、重点掌握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土壤发育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理解并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4、理解主要的成土过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发生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点:1、土壤形成因素学说2、△○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3、△土壤发育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的发生过程要点: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2、△○土壤的主要发生过程第三章土壤分类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2、了解各种分类的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分类概述要点:1、△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2、世界土壤分类概况第二节土壤发生学分类要点:1、引言2、前苏联土壤分类第三节土壤诊断学分类要点:1、引言2、△○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4、联合国土壤分类第四节中国土壤分类要点:1、引言2、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五节各土壤分类系统的评比要点:1、△○土壤分类单元评比2、△○土壤分类的“中心概念”和“边界概念”3、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第四章土壤类型一、教学基本要求1、运用土壤属性认识土壤,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归纳土壤类型,找出共同的成土条件和过程,这种归纳只是转变用环境条件划分土壤的那种概念,却不是土壤的分类。2、了解每个土壤类型的三个分类制的名称。3、掌握土壤类型都包括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主要性状、分类和利用与改良等内容。4、掌握各类土壤的英文名称。二、教学内容第一至十三节冻土、灰化土、弱淋溶土、淋溶土、富铝土、富铝土、钙积土、荒漠土、盐渍土、湿成土、高寒土、变性土、初育土、人工土要点:1、地理分布2、△○成土条件3、△○成土过程4、△○主要性状5、分类6、△○利用与改良第五章土壤分布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土壤水平、垂直和地方性的分布规律。2、应用发生学分类制、美国系统分类制、联合国分类三个土壤分类制分别阐述世界和中国的土壤分布状况。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分布规律要点:1、△○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2、△○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4、△○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第二节世界土壤分布要点:1、发生学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2、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3、联合国土壤分类制的世界土壤分布第三节中国土壤分布要点:1、发生学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2、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3、联合国土壤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世界和中国土壤资源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及利用和保护相应采取的对策。2、理解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和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资源的现状要点:1、△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第二节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要点:1、△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2、△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及沙土3、△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4、△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5、△扩大耕地面积,限制乱占农业用地6、△综合整治、合理布局第三节土壤资源评价要点:1、△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和原则2、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植物地理学部分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和命名。2、了解各植物门的性状、种类、发生及其与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分类与植物系统进化要点:1、△○植物分类原则、单位和命名2、植物界的大类群3、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第二节植物进化与地球环境要点:1、菌藻植物时代2、蕨类植物时代3、裸子植物时代4、被子植物时代五、地球——生命耦合系统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植物区系成分分析。2、熟练掌握世界植物区划,中国植物区系分布特点及植物区划、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以及植物区划的原则和类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区系基本概念要点: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要点:1、△○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2、△○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第三节植物区系分析要点:1、△○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2、△○植物区系成分分析3、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4、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中国植物区系概述5、岛屿植物区系分析第四节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要点:1、栽培植物2、△生物入侵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环境概念与类型、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2、理解植物生态作用。3、理解主要生态因子(光、温、水、营养、生物因子、地形、风、火、雪)对植物影响及植物适应。4、重点掌握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1、△环境的概念与类型2、△○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3、△植物的生态适应第二节光照条件要点:1、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2、△光强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3、光质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4、△光照长短与植物光周期第三节温度条件要点:1、△○植物生命活动与温度条件2、极端温度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3、△○温度节律与植物物候节律第四节水分条件要点:1、△○水分对陆生植物的生态作用2、陆生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与生态类群3、水生植物第五节营养条件要点:1、营养元素与植物吸收2、植物对矿质营养条件的适应类群3、极端营养条件与植物适应4、碳素营养第六节生物条件要点:1、△○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2、△○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与相互适应第七节地形条件要点:1、△○山区地形的影响2、小地形的生态影响第八节风、火、雪要点:1、风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2、火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3、雪的生态作用第九节植物生活型与管应策略要点:1、△○植物生活型2、植物生活史与适应策略第四章植物群落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植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掌握层片、生态位、生物量、演替等基本概念。2、了解植物群落的外貌、结构、种类组成及其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被图的制作过程,植物群落的排序及其数量分类。3、重点掌握生态位的生态学意义、种群特征、年龄结构、植物群落的功能及动态变化。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要点:1、△○生活型组成特征2、△○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第二节植物群落种类组成要点:1、△○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2、植物种群特征3、群落成员型第三节植物群落功能要点:1、△○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第一生产力2、△○植物群落内的物质循环第四节植物群落动态要点:1、植物群落的波动2、△植物群落的演替第五节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要点:1、关于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议2、△○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3、△○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4、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