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相沥青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_第1页
中国介相沥青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_第2页
中国介相沥青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_第3页
中国介相沥青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_第4页
中国介相沥青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蒂华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Email:dihuas@163.comPAGE机密 第1页 DATE\@"yyyy-M-d"2019-9-2介相沥青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目录TOC\o"1-4"\h\z第一章研究定位及主要方法 11第一节研究目的 11第二节研究内容 11第三节研究方法 12第四节数据来源 12第五节分析依据 12第二章介相沥青发展环境分析 13第一节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3一、宏观经济形势总结 13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4三、经济发展思考 18第二节介相沥青政策环境分析 22一、宏观经济政策总结 22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22三、介相沥青政策及相关政策解读 23第三章介相沥青市场年度市场调查分析 25第一节介相沥青盈利能力分析 25第二节介相沥青偿债能力分析 26第三节介相沥青经营效率分析 27第四节介相沥青人均创利对比分析 28第五节介相沥青亏损面分析 29第四章介相沥青发展情况分析 30第一节介相沥青发展分析 30一、介相沥青发展历程及现状 30二、介相沥青发展特点分析 30三、介相沥青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31四、介相沥青生命周期分析 31第二节介相沥青生产情况分析 33一、介相沥青生产总量及增速分析 33二、介相沥青厂家开工情况分析 33第三节介相沥青对外贸易情况 35第四节介相沥青产品价格走势分析 36第五章介相沥青市场供需调查分析 37第一节介相沥青市场供给分析 37第二节介相沥青市场需求分析 38第三节介相沥青市场特征分析 39一、介相沥青渠道特征 39二、介相沥青购买特征 39第四节介相沥青市场特征预测分析 40一、介相沥青种类特征预测分析 40二、介相沥青价格特征预测分析 40第六章介相沥青产业链分析 42第一节介相沥青产业链分析 42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42二、介相沥青产业链模型分析 42第二节上游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43一、上游产业发展现状 43二、上游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43第三节下游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44一、下游产业发展现状 44二、下游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50第七章介相沥青营销策略调研 52第一节销售组织及结构调查分析 52一、主要销售模式分析 52二、主要销售组织架构分析 53三、主要销售战略规划分析 53第二节销售区域调查分析 57一、主要产品品种销售区域分布 57二、新产品销售区域分布预测 57第三节品牌策略分析 58第八章介相沥青竞争格局展望 60第一节介相沥青的发展周期 60一、介相沥青的经济周期 60二、介相沥青的增长性与波动性 62三、介相沥青的成熟度 62第二节介相沥青历史竞争格局综述 64一、介相沥青集中度分析 64二、介相沥青竞争程度 64第三节介相沥青市行业SWOT分析与对策 65一、优势 65二、劣势 66三、威胁 66四、机遇 67五、发展介相沥青建议 68第九章介相沥青主要优势企业分析 70第一节三菱气体化学公司 70一、企业简介 70二、管理状况分析 70三、经营状况分析 70第二节山东枣矿集团 72一、企业简介 72二、管理状况分析 72三、经营状况分析 73第三节山东宜坤化工有限公司 75一、企业简介 75二、管理状况分析 75三、经营状况分析 76第四节中钢碳素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78一、企业简介 78二、管理状况分析 78三、经营状况分析 79第十章介相沥青企业投资潜力与价值分析 80第一节介相沥青企业投资环境分析 80第二节介相沥青企业投资潜力分析 83第三节介相沥青企业前景展望分析 84第四节介相沥青企业盈利能力预测 88第五节行业生产总量及增速预测 89第十一章介相沥青发展趋势分析 90第一节未来介相沥青发展趋势分析 90一、行业发展分析 90二、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90三、总体行业整体规划及预测 91第二节介相沥青运行状况预测 93一、行业总产值预测 93二、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93三、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94四、行业总资产预测 94第十二章介相沥青投资风险展望 95第一节宏观调控风险 95第二节行业竞争风险 97第三节供需波动风险 98第四节经营管理风险 98第五节技术风险 99第六节其他风险 100第十三章介相沥青发展投资策略及建议 101第一节介相沥青企业投资策略分析 101一、产品定位策略 101二、产品开发策略 102三、渠道销售策略 104四、品牌经营策略 105五、服务策略 106第二节企业观点综述及专家建议 108一、企业观点综述 108二、应对金融危机策略建议 108三、专家投资建议 111

附表TOC\h\z\t"表题"\c表3.1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25表3.2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26表3.3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经营效率分析 27表3.4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人均创利对比分析 28表3.5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亏损面分析 29表4.1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厂家开工率分析 33表9.1企业经营数据分析 73表9.2企业经营数据分析 76表10.12012-2016年介相沥青行业盈利能力预测 88

附图TOC\h\z\t"图题"\c图2.12004—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分析 13图2.22004—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析(按可比价格) 13图4.1行业生命周期图 31图4.22009-2011年介相沥青生产总量分析 33图4.32009-2011年介相沥青生产总量增速分析 33图4.42009-2011年中国介相沥青的进出口数据统计 35图4.52009-2011年我国介相沥青平均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36图5.12009-2011年介相沥青市场供给总量分析 37图5.22009-2011年介相沥青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38图5.3消费者购买介相沥青影响因素分析 39图6.1产业链模型 42图7.1营销战略规划步骤 54图7.2营销战略模型设计 55图7.3主要产品品种销售区域分布 57图7.4新产品销售区域分布预测 57图8.1经济周期波动中的行业景气变动 61图8.2货币供应与经济周期影响效应次序 62图9.1三菱气体化学公司的组织结构图 70图10.12012-2016年介相沥青生产总量预测 89图10.22012-2016年介相沥青生产总量增速预测 89图11.12012-2016年我国介相沥青行业总产值预测 93图11.22012-2016年我国介相沥青行业总产值预测 93图11.32012-2016年我国介相沥青行业总产值预测 94图11.42012-2016年我国介相沥青行业总产值预测 94第一章研究定位及主要方法第一节研究目的本报告研究目的:为相关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科研机构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高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第二节研究内容本报告研究内容:对行业的市场规模、技术、前景、市场供需求及价格趋势、从业企业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分析行业发展环境,逐步分析行业区域分布情况、市场供需求状况、行业上下游发展状况等,并重点分析了我国行业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及市场综合竞争趋势,并对行业投资前景及目前资源作了分析和判断,

第三节研究方法本报告研究方法:既通过经验方法,也包含理论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全面进行分析。第四节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在公司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数据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业协会、国家信息中心、各大商用数据库等国内外多种相关信息部门提供的大量资料所撰写。第五节分析依据本报告分析依据:本报告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图表及表格方式,直观地阐明了各行业的经济类型构成、规模构成、经营效益比较、生产状况、对外贸易情况及投资风险等,是企业了解行业重点企业必不可少的资料。第二章介相沥青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宏观经济形势总结图2.12004—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分析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22004—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析(按可比价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上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连续八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627万吨,比上年增长2.5%;早稻产量3276万吨,增长4.5%;秋粮产量41218万吨,增长5.1%。全年棉花产量660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油料产量3279万吨,增长1.5%;糖料产量12520万吨,增长4.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803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猪肉产量5053万吨,比上年下降0.4%。生猪存栏46767万头,比上年增长0.7%;生猪出栏66170万头,比上年下降0.8%。全年禽蛋产量2811万吨,比上年增长1.8%;牛奶3656万吨,增长2.2%。二、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集体企业增长9.3%,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4%。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3%,轻工业增长13.0%。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比上年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中部地区增长18.2%,西部地区增长16.8%。分产品看,全年468种产品中有417种产品比上年增长。其中,发电量增长12.0%,钢材增长12.3%,水泥增长16.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0.6%,乙烯增长7.4%,汽车增长3.0%,其中轿车增长5.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环比增长1.1%。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38亿元,同比增长24.4%。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4.98%,比前三季度微降0.09个百分点。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193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07486亿元,增长1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0%;第二产业投资132263亿元,增长27.3%;第三产业投资162877亿元,增长21.1%。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29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采矿业投资11810亿元,增长21.4%;制造业投资102594亿元,增长31.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4607亿元,增长3.8%。全年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51060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速比上年回落14.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1.3%,中部地区增长28.8%,西部地区增长29.2%。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33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0.8%,国内贷款增长3.5%,自筹资金增长28.6%,利用外资增长8.2%,其他资金增长9.0%。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40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新开工项目332931个,比上年增加431个。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14%。四、房地产开发呈回落态势,商品房销售增速回落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0%),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4.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30.2%,分别回落5.0和2.6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1900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2%,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7.5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24.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2.9%,分别回落8.4和25.8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9946万平方米,增长4.9%,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8.0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9%,分别回落8.2和4.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59119亿元,增长12.1%,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11.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2%,分别回落11.0和4.6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09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增速比上年回落22.6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27194万平方米,增长26.1%,增速比上年加快18.0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8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8.6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与上年持平,自筹资金增长28.0%,利用外资增长2.9%,其他资金增长8.6%。五、市场销售平稳增长,汽车销售回落幅度较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4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6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318亿元,增长16.7%。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商品零售160683亿元,增长17.2%。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78164亿元,增长23.2%。其中,汽车类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回落20.2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32.8%,回落4.4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6%,回落6.1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环比增长1.41%。六、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外贸顺差继续收窄全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相抵,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贸易方式继续改善。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19246亿美元,增长29.2%,占进出口总额的52.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052亿美元,增长12.7%。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9171亿美元,增长27.3%;加工贸易出口8354亿美元,增长12.9%。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0075亿美元,增长31%;加工贸易进口4698亿美元,增长12.5%。七、货币供应量平稳回落,新增贷款有所减少12月末,广义货币(M2)8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9.0万亿元,增长7.9%,回落13.3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5.1万亿元,增长13.8%,回落2.9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8万亿元,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5万亿元,比上年少增3901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0.9万亿元,各项存款增加9.6万亿元,比上年少增2.3万亿元。八、市场物价同比上涨,7月份后同比涨幅连续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城市上涨5.3%,农村上涨5.8%。分类别看,食品上涨11.8%,烟酒及用品上涨2.8%,衣着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4%,交通和通信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4%,居住上涨5.3%。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达到高点6.5%后,涨幅连续回落。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环比上涨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0%,12月份同比上涨1.7%,环比下降0.3%。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9.1%,12月份同比上涨3.5%,环比下降0.4%。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2.4%,转移性收入增长12.1%,经营净收入增长29.0%,财产性收入增长2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21.9%,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3.7%,财产性收入增长13.0%,转移性收入增长24.4%。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上年该比值为3.23:1)。全年农民工总量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比上年增长21.2%。十、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城镇人口首超农村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068万人,女性人口65667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8(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末下降0.16。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比上年末增加0.25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10028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4.4%,比上年末微降0.10个百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三、经济发展思考2011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呈现前高后低逐级回落的态势。在粮食八年增产、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进出口增长保持较快速度、房地产调控成效初步显现、城乡居民收入稳增(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等可喜光鲜的数据背后,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正如马建堂所指出的,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虽然年末,特别是12月份CPI降至4.1%,续第五个月回落,物价压力持续缓解使得应对政策得以拓延空间,但也别忘了,全年CPI仍达5.4%,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控制尚无掉以轻心的理由。此外,欧债危机继续发酵,中国经济下行趋势颇为明显,我们如何保持对外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稳中求进”?在“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的后面,我们还需要看到,凭借资源、资金和垄断地位等多重与生俱来的优势,国有企业还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力军,化工、建材、有色、轻工、煤炭等实现利润增幅较大的行业大部分也是国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比较严峻,沿海对外依存度较高地区的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内外压力,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的新闻不绝于耳。还有,城镇化进程加速必然带来新的环境、资源、就业和文化教育等问题,城镇人口首超农村这一城乡结构的转换引人注目。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1.32个百分点的变速显得有点快,其结果一方面有利于消费,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源与环境消耗、劳动力成本等问题更加凸显。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许我们过得并不风平浪静,内有稳物价、控房价等层层压力,外有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阴影,金融危机的余波还在不断地困扰、冲击着我们,可我们还是走过来了,挺过来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年主要经济数据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中国经济亮丽光鲜的一面、矛盾隐忧的一面,你都可以用你的视角和眼光去判别,去观察,去思考。卯去龙腾,我们已经转动在2012的年轮里了,龙年的中国经济运命如何呢?路在脚下,靠我们自己把握。首先,我们要明确思路。改革要有新思维,因应挑战需有新战略,落实任务该有新举措。无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是当下严峻的内外环境,每一次大的危机与困难都在警示我们,旧的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以改革来打破旧框框,用新的思维、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去应对国内外的风险,去面对各种竞争与挑战。国家方面,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定在多少才是妥适的?快了不行,慢了不好。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是不是该加以改进与变革呢?无论国家整体经济,还是企业内在的运营环境,我们都要把握时代的脉络,寻找发展的机遇,解决出现的困难与挑战,在旧圈子里打转是没有出路的。既然认识到必须跳出旧有路径的窠臼,就必须正确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次,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必须是“稳中求进”。有人指出,我们在规划整个“十二五”时,经济增速只要达到7%就可以完成预定目标。因此,2012年的经济增长指标无论是许多人认为的8.5%上下,还是最保守的7.5%,“十二五”的宏图还是稳步推进的。如此,我们何必纠结于许多外媒和投行掀起的中国经济“硬着陆”抑或“软着陆”之争呢?“稳中求进”基础在“稳”,关键在“进”。“稳”,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必须稳步、协调、持续,在于我们对困难与竞争必须有预见性、前瞻性,宏观政策不能“顾此失彼”,应该注重可持续与协调性。“进”,更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是不是围绕着民生展开,包括金融、财税,以及铁路、电力、能源等体制机制改革,是否都是以广大民众的利益为前提加以推进的。还有,各种惠民举措能不能遍及每一处田间地头。民富才能彰扬国强的价值和意义。“政府财政收入占GDP三成”不也告诉我们,在提高居民收入、扶持中小企业等方面必须“进”一些吗?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中国股市必须护一点儿吗?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必须保一下吗?社会管理和治理方式是否也可以更为改进?最后,还是个信心的问题。2012——“世界末日”,那是预言家的梦呓、好莱坞的把戏,我们大可不必当真。然而环顾全球,国际经济寒风阵阵,雾霾并没有消散,有些问题还显得更为棘手,这也注定中国经济不会很轻松,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和准备。当下正处寒冬腊月,其实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我们希望,龙的传人在龙年行新运、走大运。假如我们的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能够借机阔步向前,假如我们的发展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环境基础能够得到夯实,假如我们的股市能够健康成长,加入我们的老百姓不再纠结于住房、看病、食品卫生安全,假如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假如转身“奢侈品”的茅台酒不要再刺激公众公款消费的痛感……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节介相沥青政策环境分析一、宏观经济政策总结2011年煤沥青市场经历了“两涨—两跌”的大幅波动,整体走势与煤焦油价格变化大同小异。笼罩在2011年煤沥青市场的宏观阴霾环境是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国家贯彻收紧银根政策以及下半年愈演愈烈的欧美债务危机。后半年,欧美债务危机影响扩大,欧元区国家的公共财政状况令人担忧,欧元体制的弊端渐显。国外经济的低迷对大宗商品的外盘影响较大,进而牵连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升值冲击国内商品的出口市场,出口企业利润缩水。国内房地产的调控,从建筑行业开始,钢材、化工、建材、汽车等行业都受到牵连,国内实体经济需求下滑,各大宗商品价格陆续走跌。2011年在内有通胀风险外有外汇流入的压力下,国家的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缩银根是大势,前半年每月一提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政策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倾斜。多数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电价上调或出现电荒季节,电解铝企业成本增加或减产,都利空煤沥青市场。目前我国对石油沥青的进口是完全放开的,没有特别的要求,也不需要特别许可。其中增值税为17%,最惠国进口关税税率为8%(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但东盟十国进口关税税率为5%(包括越南、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老挝、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文莱)。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2012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会比较温和,趋于稳定,情况会好于今年下半年。2012年货币政策:从政策角度货币政策基调会改变,肯定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也释放了一些“预调和微调”的信号,如央行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后,12月份三年来首次下调0.5%。2012年房地产市场:从我国经济增长、消费升级、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等基本角度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还会有一个持续的增长。但2012年及后续一两年里房价总的趋势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其中,一线城市稳中有降,二三线城市则是稳中或许有升。无论是成交量还是成交价格,明年一线城市的房价一定会有一个明显下滑。2012年的投资建设方面:房建和铁路建设相比增速是下降的趋势,水电工程建设力度积极,葛洲坝、安徽水利、粤水电等都是12年的建设重点项目。2012年煤沥青市场供需相对稳定,西北部下游需求增量较大,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价格高位运行。调配炭黑油用煤沥青比重增大。2011年,煤沥青出口国家主要是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南非、印度等国家,俄罗斯更是占据出口总量接近25%。欧美国家出口比重不超10%,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影响渐显,不确定因素存在,预计2012年煤沥青出口市场与2011年相比,稳中或有小幅的下滑。三、介相沥青政策及相关政策解读目前,国内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于介相沥青产品的政策及法规。而对于介相沥青的主要下游行业碳材料领域,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新材料产业即将迎来大发展,作为其重要领域之一的复合新材料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近日获悉,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力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重点提升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水平。全球复合材料行业的重心正从欧美发达国家转向亚洲,亚洲复合材料产量高速增长,到2015年产量有望翻番达到1000万吨,复合新材料产业将从中受益。高性能复合材料“起跑”业内专家指出,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具备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和条件。复合材料应用广泛,主要应用在基础建设和建筑工程、交通运输、汽车复合材料、能源与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其中,风电、高铁和汽车、高温气脱硫、军工用复合材料是发展热点领域。2010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材料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加强纳米、超导、智能等前沿新材料开发和产业化,提高新材料工艺装备的保障能力。到2015年,我国计划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提高到70%。而高性能复合新材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将成为“十二五”国家支持的重点之一。按照有关规划设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为重点,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成本化、高端品种产业化和应用技术装备自主化。此外,还将提升高性能增强纤维规模化制备水平,积极开展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新材料,加快推广高性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风电设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碳纤维引领复合材料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碳纤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种重要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碳纤维生产线建设也异常热闹。碳纤维是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高分子纤维。碳纤维可分别用聚丙烯腈纤维(PAN)、沥青纤维、粘胶丝或酚醛纤维经碳化制得,其中以聚丙烯腈为原料的碳纤维占75%的市场份额。碳纤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支之一颇受关注,行业成长“动力十足”。第三章介相沥青市场年度市场调查分析第一节介相沥青盈利能力分析表3.1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盈利能力分析时间2009年2010年2011年主营业务利润率(%)7.477.27.36成本费用利润率(%)8.047.848.13资产利润率(%)10.7210.6610.4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节介相沥青偿债能力分析表3.2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偿债能力分析时间2009年2010年2011年资产负债率(%)49.8946.9649.05利息保障倍数(-)12.1313.9414.4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三节介相沥青经营效率分析表3.3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经营效率分析时间2009年2010年20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次)10.410.811.3存货周转率(次)9.211.612.4总资产周转率(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四节介相沥青人均创利对比分析表3.4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人均创利对比分析单位:万元时间2009年2010年2011年人均创利4.745.515.4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五节介相沥青亏损面分析表3.5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亏损面分析时间2009年2010年2011年亏损面(%)13.069.589.2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四章介相沥青发展情况分析第一节介相沥青发展分析一、介相沥青发展历程及现状20世纪60年代,Brooks和Taylor发现了炭质介相,并对其微观结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首次解释了各向同性沥青向各向异性炭转化的过程,极大地影响了炭素行业的发展,揭开了液相炭化研究的新篇章,为制备高性能沥青基炭纤维等新型炭材料奠定了基础。由此使炭质介相的形成过程、生长机理及形貌与结构控制等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介相沥青是一种典型的碳质介相原料,其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发展史虽不足50年的时间,但由于它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性能优异而被确立为高级炭素材料的优秀母体,即由它可低成本制备许多高性能炭材料,如介相沥青基炭纤维、介相炭微球、介相沥青基泡沫炭等产品,在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尖端科技、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二、介相沥青发展特点分析介相沥青是通过普通沥青、重质油、煤焦油等为原料经热缩聚反应制得或以芳香化合物如萘等为原料经催化缩合而成,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70~2000的扁盘状稠环芳烃组成的混合物,具有较大的C/H比(如1.72),软化点大多数在205~285度之间,有时高达300度以上。在软化点温度以上时一般具有较低的熔体粘度,而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分解,以利于该液晶熔体的后续加工操作。另外,介相沥青的密度、热容,特别是粘度还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介相沥青熔融后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通过高温处理容易石墨化,故是典型的易石墨化炭。通过控制合成工艺使碳网平面沿纤维轴方向取向,可以得到高性能沥青基炭纤维等先进炭材料介相沥青是制备多种高级炭素材料的优秀前驱体,尤其是在制备高导热炭纤维、泡沫炭及其热控系统和热管理产品方面具有无法估量的应用前景。为此我国更应该加大对介相沥青及其高性能炭材料研发的投资力度,以满足国家对高档炭材料制品的发展需求。三、介相沥青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介相沥青(液晶相沥青)是一种由相对分子质量为370~2000的多种扁盘状稠环芳烃组成的混合物。介相沥青的研究是从60年代末开始的。其发展史虽不足50年的时间,但由于它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性能优异而被确立为高级碳材料的优秀母体,即由它可低成本地制造出许多高性能碳材料,如超高模量纤维、超导热材料、超活性炭、高级复合材料、高级氟碳材料、高级电池电极等。这些高级碳材料将在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尖端科技、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介相沥青行业与GDP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介相沥青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确实具有一定的贡献作用,但介相沥青行业内部不同的细分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是参差不齐的。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介相沥青行业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不大,而介相沥青行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相信随着人们对介相沥青的认识,行业对GDP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四、介相沥青生命周期分析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行业生命周期的图形如下图所示:图4.1行业生命周期图1、幼稚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技术变动较大,行业中的用户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产品、市场、服务等策略上有很大的余地,对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用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2、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3、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不高,需求增长率不高,技术上已经成熟,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买方市场形成,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行业进入壁垒很高。4、衰退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下降,需求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从衰退的原因来看,可能有四种类型的衰退,它们分别是:(1)资源型衰退,即由于生产所依赖的资源的枯竭所导致的衰退。(2)效率型衰退,即由于效率低下的比较劣势而引起的行业衰退。(3)收入低弹性衰退。即因需求--收入弹性较低而衰退的行业。(4)聚集过度性衰退。即因经济过度聚集的弊端所引起的行业衰退。从介相沥青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介相沥青行业正处于幼稚期到成长期的过渡期。

第二节介相沥青生产情况分析一、介相沥青生产总量及增速分析图4.22009-2011年介相沥青生产总量分析单位: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4.32009-2011年介相沥青生产总量增速分析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二、介相沥青厂家开工情况分析表4.12009-2011年介相沥青行业厂家开工率分析时间开工率2009年75%2010年80%2011年8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三节介相沥青对外贸易情况图4.42009-2011年中国介相沥青的进出口数据统计单位:吨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第四节介相沥青产品价格走势分析图4.52009-2011年我国介相沥青平均市场价格走势分析单位:万元/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五章介相沥青市场供需调查分析第一节介相沥青市场供给分析图5.12009-2011年介相沥青市场供给总量分析单位: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节介相沥青市场需求分析图5.22009-2011年介相沥青市场需求总量分析单位: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三节介相沥青市场特征分析一、介相沥青渠道特征我国介相沥青各种经销模式占到的市场份额,厂家直销比例最大,居于首位;其次为专业代理商经销模式,化工品综合超市的份额为第三,除此之外,网络销售等模式也逐渐兴起,其他经销模式也有一定市场空间。综合而言,我国的介相沥青经销模式仍以直销和代理经销这两种常见的方式进行,综合超市的份额占到1/5左右没有明显提升的迹象。其他经销模式近几年均有所发展但不能成为主流经销模式。二、介相沥青购买特征图5.3消费者购买介相沥青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介相沥青市场特征预测分析一、介相沥青种类特征预测分析介相沥青经热处理后含相当数量介相的沥青。在常温下介相沥青为黑色无定形固体。介相沥青中的介相组分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特征。介相在形成初期呈小球状,称介相小球体。小球体大小不一,大的可达50mm以上,初生的仅有百分之几mm。介相沥青的分子量比其母相(原料)沥青高4—5倍,其中80%以上的分子量超过4000。介相沥青的密度为1.4—1.59/cm3。1964年,澳大利亚人布鲁克和泰勒发现沥青在加热过程中生成小球体,并逐渐长大、融并,最后成为介相体。他们首次使用了介相这一术语。介相沥青的软化点和粘度,都随介相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如介相含量为57%的介相沥青,其软化点为288℃,当介相含量增加到80%以上时,其软化点为345C。介相沥青的粘度又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含介相40%的沥青在250℃时的粘度为ZoPa·s,在300’C时为IPa·s;而含70%的介相沥青要有上述两个粘度。介相沥青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沥青热溶、过滤、减压蒸馏和热缩聚等工序。兰一叮习潜在介相沥青是介相沥青经加氢处理,沥青由各向异性转变为各向同性后再经热处理得到的一种沥青。这种沥青在室温下呈各向同性,在加热或外力作用下仍可全部变为各向异性。潜在介相沥青的熔融温度比介相沥青低(可降到300℃以下),从而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能。预介相沥青是原料沥青经加氢处理、过滤和蒸馏再经热处理得到的一种各向同性沥青,其软化点在300℃以下,均为唆琳可溶物。用它纺丝得到的沥青纤维,在氧化、炭化过程的前期又全部转变为各向异性的介相沥青。介相沥青主要用于制备介相沥青炭纤维,还可用于制造针状焦,以及碳一碳复合材料用的基体材料和提取介相碳微珠等。利用介相沥青制得的沥青炭纤维,其最高的抗拉弹性模量已接近石墨晶须的理论值(1030GPa),因此它是一种新材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料,到21世纪介相沥青的生产将会有很大的发展。二、介相沥青价格特征预测分析目前各国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纷纷将更多的经费与精力投入到该领域,使介相沥青的低成本、高纯度、规模化制备及其高性能、多功能炭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然而,目前许多国家的研发机构(包括我国的中科院系统)均受高质量介相沥青制备技术的限制,难以低成本批量化生产,还依赖从日本、美国进口价格昂贵的介相沥青(如日本三菱化学公司AR沥青高达30美元/千克)。这使得我国在研制高导热沥青基炭纤维等关键炭素材料方面还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旦介相沥青原料进口受限或禁运,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我国应加大对介相沥青及其高性能炭材料研发力度。第六章介相沥青产业链分析第一节介相沥青产业链分析一、产业链模型介绍产业链定义: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二、介相沥青产业链模型分析介相沥青产业链结构分析: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介相沥青生产商;下游主要用于制造出许多高性能碳材料,如超高模量纤维、超导热材料、超活性炭、高级复合材料、高级氟碳材料、高级电池电极等。这些高级碳材料将在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尖端科技、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图6.1产业链模型介相沥青的原材料主要有普通沥青、重质油、煤焦油等。

第二节上游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一、上游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家对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如对道路交通、建筑业、水利工程等每年都投入几千亿元的资金.石油沥青在这些领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资,对其需求量、品种及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国外的沥青生产商及经销商都紧紧的盯住了我国市场,力争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国内的沥青生产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把国内沥青市场的开发及沥青产量、质量的提高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认真去抓。2011年12月份,我国生产石油沥青202.6万吨,同比下降7.43%。2011年1-12月,全国石油沥青的产量为2440万吨,同比下降1.57%。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1年1-12月,辽宁省石油沥青的产量达516万吨,同比增长42.59%,占全国总产量的21.16%。紧随其后的是山东、浙江和江苏,分别占总产量的20.18%、13.48%和11.31%。二、上游产业发展趋势预测1、产品多样化,像湖沥青、岩沥青、温拌沥青、橡胶粉改性沥青、彩色沥青、环氧沥青等都会慢慢得到运用。2、环保的概念会越来越突出,传统的石油沥青比重逐渐下降。3、沥青指标将不断提升,国标虽然适用,但很多省市已经制定了自己的省标,新建高速公路的个别指标也已经提高。4、沥青的生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测试SBS含量要求加入足量的改性剂。

第三节下游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一、下游产业发展现状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碳纤维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特别是在2000℃以上的高温惰性环境中,碳材料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是其他主要结构材料(金属及其合金)所无法比拟的。除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外,碳纤维还兼具其他多种优良性能,如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性等。作为高性能纤维的一种,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材料,已在军事及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取得广泛应用,从航天、航空、汽车、电子、机械、化工、轻纺等民用工业到运动器材和休闲用品等。因此,碳纤维被认为是高科技领域中新型工业材料的典型代表,为世人所瞩目。碳纤维产业在发达国家支柱产业升级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材料的更新换代也有重要意义,对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国外碳纤维的发展现状目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要是PAN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国外PAN基碳纤维的研究与开发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起初,碳纤维主要用于军工和宇航,经过40余年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正在向工业领域和普通民用领域扩大。世界PAN基碳纤维生产厂商主要有日本Toray(东丽)、Toho(东邦)、MitsubishiRayon(三菱人造丝),美国Hexcel(赫克塞尔)、Amoco(阿莫科)和Zoltek(卓尔泰克)等公司。沥青基碳纤维主要生产厂商有日本MitsubishiChem(三菱化学)、Kureha(吴羽)、Donac与美国Amoco公司。在小丝束碳纤维(3K,6K和12K)方面,Toray、Toho与MitsubishiRayon等3家公司已形成垄断,其产能分别达到9100、5600和4700t/a,占世界总产能的31.6%、19.5%和16.3%。近年来,大丝束碳纤维获得飞速发展,世界上过去不生产大丝束碳纤维的一些碳纤维生产厂也纷纷打算生产大丝束碳纤维或已开始生产大丝束碳纤维,最典型的当推Toray公司;同时,国外已经通过利用与电磁辐射有关的等离子技术由完全和部分稳定的碳纤维原丝来生产碳纤维;并且把纳米技术也应用在碳纤维上,研制出纳米碳纤维,CarbonNanotechnologiesInc.(Houston,TX)、Materials&ElectrochemicalResearchCorp.(Tucson,AZ)和日本MitsubushiChem与Toray等计划大规模生产纳米碳纤维。2我国碳纤维发展现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碳纤维从无到有,从研制到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国碳纤维的研制与生产水平还较低,目前仅相当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水平。PAN基碳纤维我国PAN基碳纤维的开发研制已有30多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吉林应用化学研究所已着手于PAN基碳纤维的研究,70年代初已完成连续化中试装置。其后,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等单位也开展研制工作,并于80年代中期通过了中试。我国碳纤维生产先后建成了从年产几百千克到年产几吨的小试装置和几十吨的中试生产装置,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总生产能力还不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一家公司沥青基碳纤维世界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能力较小,国内沥青基碳纤维的研究和开发较早,但在开发、生产及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20世纪70年代初,上海焦化厂以煤焦油为原料成功地制取了碳纤维,但因试验结果不稳定,产品质量不高而中止。1979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开始研制沥青基碳纤维,1985年通过小试。在此基础上,冶金部在烟台筹建了新材料研究所,生产通用级沥青碳纤维,规模70~100t/a,主要做飞机的刹车片。90年代初扩大到150t/a。但由于设备未过关,又无改造资金,处于停产状态。鞍山东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人民币于90年代初从美国Ashland(阿什兰德)石油公司引进了全套生产设备,生产能力为200t/a,1994年动工建设,1995年投产。近年来,我国碳纤维的产量虽有增加,但与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沥青基碳纤维与PAN基碳纤维相比发展较慢,但由于生产成本较低,价格约为PAN基碳纤维的1/3~1/4,因此沥青基碳纤维在民用及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这将为我国沥青基碳纤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国产碳纤维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碳纤维虽然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的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一些在竞争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丝质量与国外比还存在差距。由于国产碳原丝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采用民用腈纶原液,杂质含量较高,造成碳纤维性能不稳定,离散系数较大。2)大部分国产碳纤维未经过表面处理,制成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偏低。没有经过表面处理的国产碳纤维不能用作高性能要求的先进复合材料增强体,也不能在航空、航天等国防部门中用来制作主承力构件。3)尚未形成经济规模,价格太贵,成本组成不合理。国产碳纤维目前售价太高,远比国外进口的价格要高。我国碳纤维之所以价格昂贵,有很多不合理因素。如成本结构存在问题,据我国某碳纤维厂对碳纤维成本的粗略统计,原丝费用约占碳纤维成本的25%,而车间费用约占碳纤维成本的44%。4)品种单一、规格单一,碳纤维来源大部分依赖于进口。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零部件的不同需求,希望能采用不同类别、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碳纤维。除了供结构材料使用的碳纤维,还希望有供功能材料使用的碳纤维,而我国目前碳纤维只有相当于T300的一个品种。碳纤维的应用状况1碳纤维主要应用领域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抗蠕变、导电、传热等特性,属典型的高新技术产品,表2.1是几种碳纤维材料的性能比较。主要用于制备先进复合材料(ACM),已广泛应用于宇航、体育用品领域、工业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及土木建筑领域。鉴于近年军事工业上应用的萎缩、碳纤维成本的降低及先进低成本制造复合材料技术的突破,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工业、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应用便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1.1宇航领域在宇航领域,由于其重量轻,刚性、尺寸稳定性和导热性好,高模量碳纤维很早便应用于人造卫星中。碳纤维在宇航上的应用主要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和喷管上。2002年,在宇航领域中碳纤维的需求量大约是4000t,其应用分布:北美为2500t,高达62.5%;欧洲和亚洲分别为1260t和240t,分别占26.1%和4.2%。1.2土木建筑领域随着碳纤维成本的降低与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土木建筑领域成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新市场。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棒材替代元钢,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层板加固或修复桥梁及建筑物,及利用碳纤维增强混凝土等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复合材料棒材、纤维增强胶接层板、碳纤维增强混凝土、碳纤维复合材料片等。1.3工业领域近几年来碳纤维在宇航领域中应用萎缩,在工业应用的市场不断看好。与宇航和体育休闲用品相比,工业应用对于碳纤维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基础设施、油气开采、压力容器、复合材料辊子、航海构件等应用不断开发,使碳纤维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持续增长。欧洲和日本在这方面的开发处于领先地位,因此,用于工业应用碳纤维的需求量欧洲最大,亚洲其次。据报导,制备注射和模压用的粒料消耗的碳纤维高达2700t,主要用于生产手机、计算机、办公设施等,在电磁屏蔽和静电消散方面的应用也不断增长。1.4交通运输领域在交通领域,碳纤维扩大应用的最大希望在于汽车业。国外的各大主要汽车厂家,均竞相开发CFRP(碳纤维复合材料)化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性汽车。新一代的汽车要求大大地降低能耗,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减轻汽车质量,用一般钢材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采用复合材料是最有效的办法。设计表明,一辆典型小车的碳纤维用量可以超过113kg。在这一领域仅仅为了满足北美的需求,碳纤维的需求量就达现有世界碳纤维总生产能力的100倍。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作汽车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已获得应用或正在研究开发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飞轮、压缩天然气贮罐、燃气透平部件、刹车装置,其它部件如蓄电池、活塞、传动轴、弹翼、大梁等。在载重汽车上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后,每辆可降低质量200kg左右。1.5能源领域目前,电阻率在10-3~10-2W·cm的碳纤维纸属高性能碳纤维纸,通常称之高导电率碳纤维纸,在新能源和电化学领域正在广泛推广应用。科学家经过多种探索,确认高性能碳纤维纸能满足绿色能源——燃料电池的要求,而且和原碳材料电极相比,还有体积小、质量轻、效率高等优点。现在,用高性能碳纤维纸制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气体扩散层电极材料,已经得到各燃料电池制造商的认同,从而得到很快发展。能源和贮能方面,像风力发电叶片、飞轮、电池等应用也不断扩大。1.6体育休闲领域亚洲用于生产体育休闲用品碳纤维的消耗量是世界上最高的。2002年在体育休闲用品的4990t碳纤维中,亚洲占首位达3100t,占62.2%;其次是北美,为1120t,占22.4%;欧洲最少,为770t,占15.4%。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包括台湾省)正越来越多地生产管状复合材料件,像高尔夫球杆和网球拍等,其它还包括箭杆、钓鱼竿、自行车架、船桨、滑雪工具、棒球棒、公路赛车、竞技墙等体育用品。2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品2.1碳纤维加固补强织物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研制的碳纤维加固补强织物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该纤维采用国外进口高性能碳纤维加工而成,具有高强高效、耐久耐腐、质量轻等特点。该补强织物具有以下性能:面密度为300g/m2,厚度为0.3mm,弹性模量为2.1×105MPa,拉伸强度≥3300MPa,伸长率≥1.6%,密度1.80g/cm3幅宽30~150cm。补强技术是用配套树脂将碳纤维织物粘贴于混凝土结构表面,起到结构补强及抗震加固作用,广泛用于梁、柱、板、墙等补强,也可用于桥梁、隧道、水坝等其他土木工程的加固。2.2新型活性碳纤维杀菌效果神奇中国台湾地区逢甲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活性碳纤维。经测试发现,使用一层这种纤维布,可以百分之百地过滤和抵挡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对肺炎杆菌的减菌率在99.99%以上。放置一年后,杀菌效果依然不减。逢甲大学科学家指出,以前的活性碳纤维布是让细菌吸附固定在纤维上,经过几个小时,碳纤维便能发挥抑菌效果。新一代活性碳纤维布的化学特性可以让细菌如同踩到地雷瞬间被杀死。新活性碳纤维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可以重复清洗100次以上,寿命长达3至5年,用来做口罩,比用即弃的N95口罩更好。这种纤维布对其他细菌的抑制和杀灭功能尚待测试。据悉,目前全球仅日本、俄罗斯、英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拥有活性碳纤维的制造技术。2.3新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江苏远东集团和美国一家高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获得成功,产品己上市。据介绍,与传统钢芯铝绞线相比,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具有质量轻、强度大、耐高温、耐腐蚀、线损低、弛度小、与环境亲和等优点,可提高传输容量1倍,减少20%杆塔数,减少有色金属消耗,降低传输损耗。该技术推广将有利于我国构造安全、环保、高效节约型输电网络。2.4碳纤维导电面料俄罗斯柴可夫斯基纺织股份公司是专业防护服生产企业,其产品用于食品医药业、建筑交通业、石化天然气行业的劳动防护。该公司最近开发出两种新型含碳丝导电面料,这两种面料分别是“弗尼克斯—热防护”和“弗尼克斯—舒适”,前者成分50%为棉、50%为耐热化纤,每平方米质量为330g;后者为棉涤面料,每平方米为280g。这两种面料专用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工作服,加入了碳纤维作为导电纤维,而国际上同类产品通常加入金属丝作为导电纤维。这两种面料还都加有CI-BA公司的TEFLON和PYROVATEX涂层。2.5碳纤维软质复合材料日本创和纺织与东丽合纤产业集群碳纤维分科会携手开发的利用碳纤维织物与树脂的复合材料“CarbonClothSoftComposite”的碳纤维系列产品CarbonClubTM(零钱夹、钥匙圈、印章盒、皮带等日用品、小杂物等)上市。今后,除了日用品、小饰品之外,产品还将拓展至间隔材料、挂毯、墙壁装饰材料、百叶窗、窗帘等室内装饰材料领域。“CarbonClothSoftComposite”布比铁结实,是碳纤维与耐久性良好的高柔软可挠性树脂的复合材料,防起毛性好。“CarbonClothSoftComposite”布是采用了创和纺织所有的碳纤维束整齐均一的排列平面织造技术和碳纤维分科会成员平松产业所持的特殊树脂在碳纤维织物上的均一粘合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赋予碳纤维很高的物性,而且实现了环氧树脂碳纤维等坚硬复合材料(硬质复合材料)所不可能的裁剪、缝纫,可与普通的布料和皮革同样使用,用途非常广泛。二、下游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国外碳纤维的发展趋势自从碳纤维工业化生产以来,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其应用开发。随着价格不断降低,其应用范围从满足性能要求高的航空、航天领域逐步向文体和民用领域推广。目前,碳纤维的市场需求在北美、欧洲、亚洲基本上呈鼎足之势。按应用领域划分,世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主要用于宇航、文体休闲用品、其它工业等领域,其总体消费比例分别为25.2%,31.4%,43.4%,不同地区各有侧重。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设计性好、结构尺寸稳定性好、抗疲劳断裂性好和可大面积整体成型,以及特殊的电磁性能和吸波隐身的特点,目前已大量用于生产军用、民用飞机以及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上,需求量稳步增长。文体用品方面,目前碳纤维材料已从钓鱼竿和高尔夫球棒推广到网球拍、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冰雪运动器材、水上运动器材等方面,需求量稳步、较快增长。其中高尔夫球杆、网球拍和钓鱼竿是体育用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三大支柱产品,约占该类产品的80%。一般产业对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发展比较迅速,包括基础设施的修复、更新和加固;新能源开发如沿海油气田、深海油田的钻井平台、管道和缆绳等,以及风力发电机的螺旋桨和风叶;汽车的刹车系统、转动轴、车身以及环保汽车用的压缩天然气气瓶;电子领域的应用主要有通信、广播、地球观测、空间探测以及各种飞行器的高精度天线。一般产业的需求增长较快,将成为碳纤维新的主要应用领域。碳纤维是一种性能优越的结构材料,具有极高的附加值,自商品化以来,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航空航天、军事部门逐渐向民用领域渗透,目前已扩展到整个工业民用的多种领域。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民用方面仍将继续拓宽应用领域,扩大使用量。国外预测碳纤维除了在航空航天以及体育用品进一步应用外,近年内包括土木建筑、交通运输、汽车、能源等领域将会大规模采用工业级碳纤维。由此可见,当前世界碳纤维有如下发展趋势:产品性能趋向于高性能化;价格将大幅度降低;航天航空和文体用品领域用量稳定增加,民用工业用量增幅较大,已超过前两者。特别是随着大丝束碳纤维的大规模生产,其价格将不断降低,民用工业用量将继续保持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国内碳纤维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碳纤维生产发展缓慢,但消费量却与日俱增,市场需求旺盛,主要集中在文体用品和航空航天方面,一般产业需求增长也比较迅速。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国防、军工、航天航空、体育用品方面的需求增加,每年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碳纤维以满足要求,据统计1996-2002年国内碳纤维消费年均增长率超过20%,目前国内的市场需求量约为2500t/a,主要依靠进口。通过对国内市场需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发现,近几年体育和休闲用品及压力容器等领域对碳纤维的年需求量迅速增长,从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来看,也急需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综上所述,国内PAN基碳纤维材料加工业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开发能力,市场需求比较旺盛,但碳纤维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大量进口。此外,考虑到我国碳纤维的应用还在不断发展,许多用途还有待开发,如碳纤维在工程修补增强方面、飞机和汽车刹车片、汽车和其他机械零部件的应用以及电子设备套壳、集装箱、医疗器械、深海勘探和新能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将是我国碳纤维未来的潜在消费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将更大。因此,未来我国碳纤维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潜力极大。第七章介相沥青营销策略调研第一节销售组织及结构调查分析一、主要销售模式分析销售模式指的是把商品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送达至消费者的方式,完成“制造→流转→消费者→售后跟进”这样一个完整的环节。现在大家谈到的“销售模式”,其实是在市场上已经运用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提炼至一种代表意义的销售框架。这种框架具有完整的体系、可复制、操作性较强。目前市场上运用较多的销售模式分别是直销、代销、经销、网络销售、目录销售。严格意义上讲,前面说的几种销售模式只能是基本框架模式。在现代企汽车销售业实际销售模式的采选中,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种销售模式混合使用。而且,大家能了解到的销售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比如零售业,美国的模式就比较成熟,它一般是用旗舰中心店+社区店+目录销售模式。这样的模式未来肯定会被其他地区学习,但具体到中国后,就要加入中国元素,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最后变成中国式的销售模式。企业在选择销售模式的时候,切不可拘泥一种或几种模式,更不可以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一定要学习、消化,然后建立适合自己的销售模式。销售模式,表面上是把商品在某个市场上获得成功,实际上是对某个市场的开发,“重新洗牌”的动作而已。在我国的沥青领域存在多种经销模式,对于介相沥青而言,我国主要有以下经销模式:直供用户自营渠道中间商渠道网络营销渠道其他二、主要销售组织架构分析组织架构(OrganizationalStructure)是指,一个组织整体的结构。是在企业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介相沥青行业销售组织架构分三大部分:第一,传统渠道部分:主要开发、跟进经销商。不少公司把它叫做“做渠道”。第二,现代渠道部分:主要指网络等营销渠道。不少公司把它叫做“做市场”。第三,客户服务部分:包括销售财务、货物等后勤支援服务。在介相沥青行业销售组织架构中,有如下特点:第一,经销商是销售渠道的主体,销售总监直接管理经销商,并且通过两个组织即渠道经理和特遣队分别支持经销商。第二,厂家的职能发生巨大变化,其销售团队不再承担日常销售的具体工作,渠道经理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经销商的顾问,负责提高经销商的专业知识、管理水平;特遣队的作用是帮助经销商提高作战能力。第三,特遣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织存在,它有三大功能:首先,调查工作,就如战术侦察,具体到我们的做法就是绘制客户地图、制作客户流水档案;其次,在拓展新战场时首先投入对敌作战,并且在作战过程中总结行之有效的战术方案;最后,在作战的过程中同时训练经销商的“维和部队”,便之在特遣队离开之后可以继续发展市场、拓展销售工作。三、主要销售战略规划分析1、介相沥青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的过程中,首要明确营销战略的范畴,要体系化的思考营销战略牵涉到的方方面面。2、制定营销战略必须采取从市场信息输入、战略规划、项目评估、落地实施这样的规划步骤,通过营销组织这条线来评估营销战略方向的正确性。3、在公司总体战略规划指引之下,强调按照“客户满意”和“营销角色”(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的营销宗旨和方针,从市场选择、市场竞争策略、管理及控制、激励机制进行战略性规划。最通俗的理解营销战略就是“选择在什么时间、地点和以什么方式将什么产品交给什么人”。倘若从价值营销的角度看营销战略就是“选择价值、提供价值、宣传价值”的营销规划和资源配置过程。不管对营销战略怎样的定义,要知道营销战略就是为了促进市场目标的达成、促进企业持续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营销战略实质上考虑的范畴较广,企业必须以战略的眼光,从产业价值链出发,对市场环境和竞争势态有清醒地认识。另外企业还应看到:一般企业的战略应当包括企业使命、业务组合战略、职能战略和SBU(战略事业单元)战略三大内容。从这个视角来看的话,市场营销战略实际上是业务战略的从属内容,但又和企业的使命和组织职能紧密结合。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总是和企业实际状况不符,往往是因为忽视了企业的使命和组织职能,使得企业在执行营销战略过程中出现和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相互脱离的现象,导致营销组织合力松散,而市场绩效不明朗的结果。可见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的过程中,首要明确营销战略的范畴,要体系化的思考营销战略牵涉到的方方面面。在对上述营销战略的关联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外,企业营销战略制定的流程就十分关键。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实际上是组织的行为,有很多企业现在是老总制定营销战略,也有的是分管营销的领导来制定,企业当中很少设立一个专门部门对营销战略进行分析和评估,使得企业往往面对较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