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7篇
或者教案是老师熟识的。请阅读如何写它们。教学方案是依据教学
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同学的实际状况,以学科为单位,对教学内
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详细设计。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7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L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把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
问题。
3.培育同学观看、归纳力量。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预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⑴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
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
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胤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2)
生:乐观思索,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46);(2"46)
对于数列②-2n(n”)(n22)
对于数列③(n21)(n2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
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
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假如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
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
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
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
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46)
数列②:(n”)
数列③:(n“)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贝IJ:=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假如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⑵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
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l)成立解之得n=100,即
-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国)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同学自评练习(同桌争论)
(国)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1)
推导出公式: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洁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
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1、复习简洁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班级分别有同学名,为了了解全
校同学的视力状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同学活动
能否用简洁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班级的同学视力状况有肯定的差异,用简洁随机抽样
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精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
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留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回2500=1回25,
所以在各班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o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
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状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
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
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
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
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把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
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依据详细状况实行不同的抽样方法,
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特别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比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洁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章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纳简洁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纳简洁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⑴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⑶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⑷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洁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
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⑴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O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
与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
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洁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洁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洁随机抽样,简洁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洁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宠爱程度进行调查,
参与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宠爱
宠爱
一般
不宠爱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详细想法和看法,准备从中抽取60人
进行更为具体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回12000=1团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o
然后在各层用简洁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宠爱"、"宠爱"、"一般"、"不宠
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o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状况,
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老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
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看法,拟
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⑴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便利。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
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纳
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分与联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很一
般的一个空间图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其次册(下B)中9.7
的内容。它是在同学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
又要重点讨论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讨论两个平面的垂直而提出
的一个概念,也是同学进一步讨论多面体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同学系统地把握直线和平面的学
问乃至于创新力量的培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
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育同学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力量目标:⑴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究性思维的培育,从而
提高同学的创新力量。(2)通过对图形的观看、分析、比较和操作来
强化同学的动手操作力量。
德育目标:(1)使同学熟悉到数学学问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
加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揭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培育同学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在公平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
合作和评价,拉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
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纳多媒体、实物演示法,在新
课探究中采纳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觉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
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
2、教学掌握与调整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
教具,估计同学对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依据同学
及教学的实际状况,估量二面角的详细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肯定的困
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
新人才的培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
教学;此外,为加强直观教学,还要预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学法指导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要保持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
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仆
人。
2、学会:在把握基础学问的同时,同学要留意领悟化归、类比联
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3、会学:通过自己亲身参加,同学要领悟复习类比和深化讨论这
两种学问创新的方法,从而既学到学问,又学会创新,既能解决问题,
更能发觉问题。
四、教学过程
心理学讨论表明,当同学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
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深厚的爱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同学的创新意
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氛围。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
问题情境1、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情境2、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角?
问题情境3、运用多媒体和身边的实例,展现我们遇到的另一种空
间的角一一二面角(板书课题)。
通过这三个问题,打开了同学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学问的创新做好
了预备;同时也让同学领悟到,二面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由于它与我
们的生活密不行分,激发同学的求知欲。2、呈现概念形成过程。
问题情境4、那么,应当如何定义二面角呢?
创设这个问题情境,为同学创新思维的绽开供应了空间。引导同学
回忆平面几何中“角〃这一概念的引入过程。老师应留意多让同学说,
对于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结果,老师要给与乐观的评价。
问题情境5、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二面角的实例吗?通过实际运用,
可以促使同学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二面角的平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平面几何中可以把角理解为是一个旋转量,
同样一个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的,也
是一个旋转量。说明二面角不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
平面
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总的说来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状况,为了对相
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来讨论二面角的度量
问题。
问题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应当怎么度量?能否转化为平面角来处
理?这样就从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揭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
产生的背景。
2、呈现概念形成过程
(1)、类比。老师启发,查找类比联想的对象。
问题情境7、我们以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引导同学回忆前面所
学过的两种空间角的定义,电脑演示以提高效率。
问题情境8、两定义的共同点是什么?生:空间角总是转化为平面
的角,并且这个角是唯一确定的。
问题情境9、这个平面的角的顶点及两边是如何确定的?
(2)、提出猜想: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过平面的角来定义。对同学
提出的猜想,老师应当赐予充分的确定,以培育他们大胆猜想的意识
和习惯,这对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关心。
问题情境10、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及两边应如何确定呢?生:顶
点放在棱上,两边分别放在两个面内。这也是同学直觉思维的结果。
(3)、探究试验。通过试验,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了同学
的动手操作力量。
(4)、连续探究,得到定义。
问题情境11、那么,怎样使这个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呢?师生共同
探讨后发觉,角的顶点确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只须使它
的两条边在平面内唯一确定,联想到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的唯
一性,由此发觉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种描述方法。
(5)、自我验证:要求同学阅读课本上的定义。并说明定义的合理
性,老师作适当的引导,并加以理论证明。
(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画法
主要分为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用电脑《几何画板》作图。
(四)、范例分析
为巩固同学所学学问,由于时间的关系设置了一道例题。来源于实
际生活,不但培育了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也让同学领悟
到数学概念来自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增加他们应用数
学的意识。
例: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
折成一个1200二面角,求此时B、c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找出(或作出)该二面角的
平面角。引导同学充分利用已知图形的性质,最终发觉可由定义找出
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让同学先做,为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并增加同
学的参加感,活跃课堂的气氛,老师可给同学板演的机会。老师讲评
时强调解题规范即必需证明EI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变式训练:图中共有几个二面角?能求出它们的大小吗?依据课堂
实际状况,本题的变式训练也可作为课后思索题。
题后反思:(1)解题过程中必需证明12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
面角。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一一后证一一再解
(三角形)
(五)、练习、小结与作业
练习:习题9.7的第3题
小结在复习完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后,要求同学对空间中三种
角加以比较、归纳,以促成同学建立起空间中角这一概念系统。同时
要求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领悟复习类比和深化讨论这
两种学问创新的方法。
作业:习题9.7的第4题
思索题:见例题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以上是我对《二面角》授课的初步设想,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判
指正,感谢!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4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
版社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
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
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学校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学问上的
延长和进展,又是本章集合学问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
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
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学问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
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育同学的观看力
量、概括力量、探究力量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究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
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查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纳“画、看、
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尝数学中的和
谐美,体验胜利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同学的认知规律,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学问目标一一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把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
熟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力量目标一一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育同学"从形到数〃的转化力量,
"从详细到抽象〃、"从特别到一般〃的归纳概括力量。
情感目标一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同学观看、分析、探求的学习激
情、强化同学参加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很多数
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把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
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一一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法熟悉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
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学校没有特地讨论过这类问题,高一同学比较生
疏,要真正把握有肯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
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同学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
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冲突的主要方面是同学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
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同学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同学“动手画、
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
样做增加了同学自主参加,合作沟通的机会,教给了同学猎取学问的
途径、思索问题的方法,使同学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同学"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同学也才会
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胜利感,从而提高同学学习数学的
爱好;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养教育
下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一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同学主动的建构活动,同
学应与肯定的学问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
使同学利用已有学问与阅历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学问,这样
猎取的学问,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生疏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纳“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动身点,指导同学"画、
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培育同学的观看、概
括和探究力量,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
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爱好,使同学在
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头,先让同学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假如我把“=〃改成
"”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同学解,同学确定感到很突然。
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异和疑问开头〃,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
悬念,激活同学的思维爱好。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2x-70;(3)2x-70
同学回答,我板书。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实际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就
简单得到。
3、接着我提出:我们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一元二次不
等式呢?同学可能感到很困惑。
4、为此,我引入一次函数y=2x-7,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熟悉方
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组重要关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数y=2x-7的图象与x轴
交点的横坐标。
@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三组关系的得出,实际上让同学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
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让同学看到了解决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盼望,大大激发了同学解决新问题的爱好。此时,同学很自
然联想到利用函数y=x2-x-6的图象来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为此我引导同学作出函数y=x2-x-6的图象,根据“看一看说一说问
一问'’的思路进行探究。
看函数y=x2-x-6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o
此时,同学已经冲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
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同学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不妨趁热打铁问一问:假如把函数
y=x2-x-6变为y=ax2+bx+c(aO),那么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
(同学回答:回0时一,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加0时,图象与x轴只
有一个交点;00时,图象与x辆没有交点。)请同学们争论:ax2+bx+c0
与ax2+bx+c0的解集与函数y=ax2+bx+c的图象有怎样的关系?
(三)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1、引导同学依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写出相关不等式的
解集。
2、此时提出:若a0时,怎样求解不等式ax2+bx+cO及ax2+bx+c0?
(经争论之后,有的同学得出:将二次项系数由负化正,转化为上述
模式求解,老师应予以强调;也有的同学提出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
象,依据图象写出解集,老师应赐予确定。)
(四)应用新知,娴熟把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同学形成了感
性熟悉,为巩固所学学问,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由于A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l=,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x|x,或x2}
例1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应
用;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本例2o
例2解不等式一3x2+6x2
课本例2的消失恰当好处,一方面突出了"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
(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
另一方面,同学对此例的解答极易消失写错解集(如消失"或"与"且"
的错误)。
通过例1、例2的解决,同学与我一起总结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
一般步骤:一化正一二算国一三求根一四写解集。
例3解不等式4x2—4x+10
例4解不等式一x2+2x—30
分别突出了朋=0"、"回。"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这两例由同学练习,
老师巡察、指导,讲评同学完成状况,查找同学中的闪光点,赐予热
忱表扬。
4道例题,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同学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开同学
学后“一团乱麻〃、"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和同学一起总结。
(五)总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
⑶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依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或口诀),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概括为:一化正玲二算A玲三求根^四写解集
(六)作业布置
为了使全部同学巩固所学学问,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
者留有自由进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习题1.5的1、3题
(2)探究题:①若a、b不同时为零,记ax2+bx+c=0的解集为P,
ax2+bx+c0的解集为M,ax2+bx+c0的解集为N,那么
P回MI2N=;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l-k)x+30的解
集是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以“三个一次
关系玲三个二次关系玲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为主线,以“从形到数,
从详细到抽象,从特别到一般”为灵魂,以"画、看、说、用''为特色,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既注意学问形成过程的教学,还
特殊突出同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力量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育,
引导同学发觉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L把握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把握平面对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把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对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对量数量
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
非零实数入,使=入
五,课堂小结
(1)请同学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学问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
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
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同学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学问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
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
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学问解决详细问题,提高分析力量和观看力量.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育同学的学习爱好.
4.依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同学渗透集
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看分析争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L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支配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
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造价常用表格大全
- 代加工的合同范本
- 4.2 地貌的观察 课件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05金属性质探究
- 工程项目管理模拟题一以及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2
- 北京清华附中上地学校C21级数学新定义练习
- 课时作业(十五)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 守护生命,安全出行主题班会教案
- 城市建筑垃圾分类培训课件
-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二版)
- 既有桥横跨铁路拆除施工方案(图文并茂)
- (完整版)10-诊断研究设计
- 深蓝色典雅复古中国风商务演示通用PPT模板
- T∕CAME 1-2019 家庭式产房建设标准
- 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 教案
- 东方财富通指标说明书
- 辛弃疾(课堂PPT)
-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1
- 宠物食品项目商业计划书(模板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