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83中学新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83中学新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83中学新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83中学新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83中学新高考冲刺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新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研究发现,不少江渐宋元银器的表面残留有同时期同地区银胎漆器的髹漆痕迹。而福建建窑黑釉盏呈现出的兔毫、油滴等装饰效果,也逐——再现于当时的漆盏中。这一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的手工业A.不同门类间相互效仿 B.区域性布局逐渐形成C.打破了行业官营垄断 D.实现了生产技术革命2.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3.有学者统计,《史记》中有关汉人议论秦朝教训的记载“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这样的评论A.根源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 B.导致秦始皇成暴政代名词C.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 D.成为研究秦制的主要依据4.伏尔泰的《风俗论》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世界史",开卷以东方文明为首,“第一次,欧洲的标准是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的,欧洲必须学会从外部来审视自身”。可见,《风俗论》的创作A.改变了欧洲人原有的世界观 B.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历史观C.加快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D.表现出对东方文明的反思5.“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材料所述的“革命性”主要表现为A.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B.国王权力全部转移至议会C.从传统君主专制向近代民主转变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6.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其中率先沿非洲西海岸南下,驾船绕过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的航海家是A.达.伽马 B.迪亚士 C.麦哲伦 D.哥伦布7.如图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据图可知A.德国经济跃居欧洲第一 B.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美国的殖民地最为广阔 D.世界工业格局发生变动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9.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B.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C.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10.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1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②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④元朝设立行中书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2.“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列史书与之相符的是A. B.C. D.13.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错误的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年代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1872-18945346971916196103280001895-1913463908018628469136103153A.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B.一战前官办资本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C.甲午中日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发展比较迅速D.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商企业严重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14.据甲骨文考证,殷商时期已经开始对“灾”进行记录和研究;春秋时期对自然灾害已经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记录;《汉书》《晋书》《宋书》《齐书》《宋史》《金史》《明史》等皆有记录各种灾害的《五行志》这表明A.自然灾害是朝代更替的决定因素B.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影响深刻C.我国最早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D.崇尚自然是史学家的治史传统15.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D.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16.古代的印度曾经受到过波斯人和穆斯林的统治,新航路开辟后,印度逐渐进入到英国殖民统治的时代。两者相比,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A.弱化了对印度的直接控制 B.加剧了印度的民族危机C.是近代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 D.造成了印度国家分裂17.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时期宋元明清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18.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战略”,主要措施有:一、加强大企业,更新企业技术设备;二、抓劳动纪律;三、提高产品质量:据此可知,“加速战略”主要旨在A.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概性 B.解决经济发展停滞难题C.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9.《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一篇简文以虞、夏、商、周为例,论述其礼乐等各方面由朴素走向奢华,导致夏代“海外有不至(朝见、归附)者”,商代“海内有不至者”,周代“海外之诸侯归而不来”。这一论述反映A.奢靡导致三代灭亡的客观事实B.时人倡导以俭治国的历史认识C.战国理性的政治伦理秩序确立D.先秦地方出现离心离德的倾向20.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上、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 B.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C.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D.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21.如表根据《新唐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明实录》《中国矿物志》等编制,据此可知冶铁业A.生产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B.官营体制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C.一定程度反映古代手工业发展 D.民营体制受官营体制沉重打压22.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人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B.社会结构的变化C.皇室贵族的审美追求 D.商品经济的发展23.明初,翰林学士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秘书,“恒侍左右,备顾间”。丞相被废除后,朱元璋不堪重负,于是仿末制设殿阁大学士,选取优秀的翰林官入阁。据《明史讲义》记载:“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明代翰林官的发展A.反衬了殿阁大学士权力消长 B.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C.说明翰林与大学士矛盾尖锐 D.有利于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24.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主要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A.农奴的悲惨生活 B.工业发展的落后C.农奴制度的落后 D.内河航运的落后25.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在革命军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B.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C.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D.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26.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先生之学……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下列属于该先贤的主张是A.“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B.“然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D.“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2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28.20世纪下半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以下对于时代主题确立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②全球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深③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努力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9.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D.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30.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出现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A.周武王B.秦始皇C.汉高祖D.汉武帝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32.材料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原则,战败的德国将被分割成四块占领区,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别占领。1948年春,英法美组成了“三占区”即“西占区”。美国等西占区内,按照自己复兴德国的计划,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西占区在对德实施民主化改革过程中,一方面瓦解法西斯的中央统治经济,一方面支持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实施的改革,促使联邦德国经济较快完成了模式转轨,走上战后高速发展道路。1952—1965年13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8%左右,增长速度一直居西方国家前列。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较1952年提高了6倍,经济实力居西方国家第二位。而这也被称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邦德国出现“经济奇迹”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邦德国出现“经济奇迹”的影响。3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宋徽宗(1082——1135)自少酷好艺术,即位前“所事者惟笔研、丹青、图史、射御而已。”宋徽宗擅长书法,其正楷学唐朝薛曜的风格而略变其体,成为形体方正、笔划细腻的“瘦金书”。他最杰出的成就还在于绘画,徽宗的画注重写生,以精致、逼真著称,尤工花鸟、于翎毛之细腻可谓独步古今。宋徽宗还广泛地征集古代书画,举凡上千幅。其中书法作品有王羲之父子、颜真卿、欧阳询、李白、白居易等人手迹;绘画包括三国曹不兴《元女授黄帚兵符图》、曹髦《卞庄刺虎图》、西晋谢难《烈女贞节图》等珍品。为培养专门绘画的人才,宋徽宗设立了学校——画学(画院),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他还奖掖艺术,造就了不少的著名画家和不朽作品,如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图》等等。这个时期的绘画,不仅重视形似色彩,而且更注意表现气韵情趣,所以学术界有“北宋绘画,实为中国最完美之绘画”的隆誉。——摘编于滕新才《宋徽宗评议》(1)根据材料,概括宋徽宗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绘画,实为中国最完美之绘画”的成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材料中江浙地区银器的工艺和花纹都与同时期该地区的漆器有密切联系,福建建窑瓷器的装饰效果也被应用于漆器上,说明当时不同手工业门类之间相互效仿,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不同区域的手工业分工,排除B项;手工业的性质和技术革命,在材料中没有说明,排除C、D项。2、D【解析】

根据材料“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体制便利于列强控制中国海关,从而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3、C【解析】

“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表明这样的评论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C正确;《汉书》《史记》是私家著史,排除A;秦始皇暴政在前,评论在后,两者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D中“主要”表述绝对,研究主要依据史料,排除。4、B【解析】

依据材料“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必须学会外部来审视自身”来看,伏尔泰将视野扩展到《圣经》所记载的欧洲以外的世界,并且“审视自身”,故其《风俗论》的创作体现了伏尔泰对神学历史观的破除和对理性主义历史观的弘扬。B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其改变欧洲人的世界观,说法过于绝对,A排除;材料说明由非基督文明衡量,不代表结合了东方,C排除;《风俗论》的创作表现出伏尔泰对西方文明的反思,D排除。故选B。5、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统治,对欧洲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君主万能、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等思想,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属于君主立宪制政体,A选项排除;《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尚有行政权,B选项排除;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D选项排除。6、B【解析】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发现好望角,故B正确;达.伽马是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排除A;麦哲伦船队是实现环球航行,排除C;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排除D。故选B。7、D【解析】

由图表信息可知,在1913年,美国、德国工业生产的比重超过了英法这两个传统工业大国,即工业格局发生了变动。D正确;材料仅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比重,并非整个国民经济,A排除;比重不能看出增长速度,B排除;此时,英法等老牌国家所占殖民地最多,C排除。故选D。8、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历了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古代文学世俗化的倾向,是城市经济逐渐繁荣的体现,故B正确;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错误;文学作品的演变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无关,故C错误;儒家地位逐步提高和文学作品的演变也无关系,故D错误。9、B【解析】

维新变法运动是清政府从制度层面的自我拯救,B正确。清政府自我拯救是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所以A错误。洋务运动并没有实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C错误。护国运动护的是中华民国,是反对袁世凯复辟的运动,D项错误.10、D【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分析选项内容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中国国内时局的混乱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D选项正确;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动1894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的原因,A选项错误;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但仍不占优势,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C选项错误。11、D【解析】

试题分析: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和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都是采取分相权集君权的方法,②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实际上分割了部分专制主义权力。④元朝设立行中书省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包含②的ABC项。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详解】12、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指的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故A正确;《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史通》是唐代刘知几著作的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文史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创作的一部史学理论作品,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13、D【解析】

D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体现,符合题意,故选D;从1895年前商办厂数、资本偏少可以看出,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从资本增长的比例可以看出,官办的比例在所有企业中最小,从1895年后的商办厂数、资本迅速增加,可以看出民族资本发展迅速,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4、B【解析】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农耕社会对自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历朝历代都重视对自然灾害的记录与研究,故选B;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危及王朝统治,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古代史学家治史重视记录各种灾害,谈不上崇尚自然,而且崇尚自然不是治史传统,排除D。15、B【解析】

根据材料中投票人在不认识当事人的情况下,仅凭个人感觉,让人代为投票的现象,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不是真正的民主和理性的判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的局限,而不是充分的民主,A项错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对维护民主政治起了一定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D项错误。16、C【解析】

波斯人和穆斯林对印度的统治体现是传统经济形态之间的碰撞,但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更多体现的是近代文明对农耕文明的破坏,对印度发展既有破坏性又有重建性,C正确;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弱化控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排除;三者都加深了印度的民族危机,B排除;印度国家分裂是二战后“蒙巴顿方案”出台导致的,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D排除。故选C。17、D【解析】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D项。AB项,两项所述都是宋元时期孙悟空“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受,爱憎不鲜明”艺术形象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该项所述是明清时期孙悟空“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艺术形象形成的原因,排除。18、B【解析】

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关注点是大企业技术更新、劳动纪律和产品质量,其目的在于解决斯大林模式下经济发展停滞问题,B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对劳动者待遇方面问题,说明加速战略目的不在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题干提供的加速战略内容中并没有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C排除;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故加速战略中涉及的企业产品并不参与市场竞争,排除D。19、B【解析】

简文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奢侈之风,而且认为夏商周都存在因奢华导致归附者减少,这是一种劝诫的口吻,说明当时人倡导以俭治国的历史认识,B正确;奢靡并未导致三代灭亡,A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与题无关,脱离了题干提倡节俭主旨,排除;归附者不至不等同于地方离心离德,排除D。20、A【解析】

宋代科举选官加试有关律令的内容,说明当时注重考生的行政能力,故选A;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没有体现题意主旨,排除;当时考试加试律令,没有体现时务策是科举考试规定内容,排除D。故选A。21、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汉至明清,古代冶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形式多样,产量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手工业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生产规模仅为材料信息之一,排除A项;明代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不断壮大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冶铁业中官营对民营的打压,排除D项。故选C。22、D【解析】

依据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兴起了很多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并逐渐的占据统治地位,花部的兴起便是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D正确;材料中花部的变化与专制统治的强化无关,A排除;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尚未发生变化,B排除;材料未反映花部的变化与皇室贵族的审美有关,C排除。故选D。23、B【解析】

明代翰林官的发展,实际上是朱元璋为求得中央权力机构之间的平衡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节制翰林官与殿阁大学士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从而避免权力集中,最终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B项正确;殿阁大学士是由于“丞相被废除后,朱元璋不堪重负”而设置,未涉及其权力消长,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翰林与大学士的职责,未涉及他们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集地方的权,材料属于中央设置的新机构,没有涉及地方,排除D项;故选B。24、B【解析】

由《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可以看出,此时俄国的内河航运依然靠风力和人力。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19世纪中期的俄国工业发展依然落后,故B正确;农奴的悲惨生活、农奴制度的落后、内河航运的落后不符合“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故ACD错误。25、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大革命后期,中共中央认为“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影响;C选项错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并未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D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已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上就已经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6、C【解析】

材料中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评价的是陆王心学的主张,C项是王阳明的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是李贽的看法,B项是黄宗羲的主张,D项是朱熹的观点,均排除。27、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希望通过社会习俗的变革,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来实现政治的变革,并融入世界,故C正确。【详解】28、C【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带来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影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①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努力、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力愿望都是促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形成的原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排除ABD。29、A【解析】

北宋时期过分削弱宰相权力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宰相的事权由分割到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故选D项正确;宰相事权的强化并不能说明君主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宰相事权的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并非是为了适应政治中心南移,排除B;题干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难以调和,排除C项。故选D。30、C【解析】

根据材料“郡县”、“王国”、“侯国”等信息可知,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周武王时期不存在郡县制,A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与材料“王国”、“侯国”等信息不符,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力,但要迟于汉高祖时期,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原因:日本人的观念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改革者的强国抱负;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2)方式: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好处: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或:成为亚洲强国);灾难: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或:侵略朝鲜、中国)。【解析】

(1)根据材料一“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吉田松阴等“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