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模拟练习题_第1页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模拟练习题_第2页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模拟练习题_第3页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模拟练习题_第4页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模拟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模拟练习题人民版必修2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开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2.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有轨电车。当时的上海人力车夫组织起来反对电车抢了他们的生意,并运来大量石子泥块,放入轨道槽中,以阻止电车通行,电车公司派人与人力车夫调解,又被打伤。对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有轨电车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B.西方近代科技被国人逐步接受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D.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3.“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群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说明〔〕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开展文化C.群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群众文化对社会开展产生消极影响4.1888年,上海《申报》刊登的《洋场述见篇》中写道:“电线递信,速于置邮,虽万里如一瞬,此等语,辄目之为海外奇谈,疑信者半。”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不断涌现B.娱乐生活日益丰富C.通讯近代化得到开展D.通讯得到普及5.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6.以下现象不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是〔〕A.中西餐并行于世B.西装是流行的服饰C.公历在民国成立后的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D.列宁装受青睐7.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A.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上海人的自豪感C.近代变通工具的快捷D.交通运输业的兴旺8.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根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公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以上材料说明了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9.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庭已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留辫”与“剪辫”是“专制”与“共和”的根木分歧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表达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10.<《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平安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A.中国交通设施开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开展C.交通开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11.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2.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说明〔〕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时代开展影响择偶标准C.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D.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13.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B.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开展14.〔〕①合身适体的旗袍成为了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②福州船政局的创办③在学习西方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④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15.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以下属于该时期的报刊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6.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迁与晚清时期相比,区别在于〔〕A.变迁的领域B.效仿的对象C.变化的方向D.政府的作用17.辛亥年〔1911年〕,革命浪潮激荡全国,蚌埠亦受影响时间事件5月15日津浦铁路蚌埠淮河铁桥建成11月19日淮上军光复蚌埠12月2日清江南提督张勋率部沿津浦铁路北遁,淮上军奉命阻截,张勋部在遭重创后仓促乘车北逃。年底淮上军袁家声所部在蚌设立办事处,并开办敬业转运〔运输〕公司本年淮北烈山煤矿老板周玉山来蚌首开普利煤厂。本年蚌埠邮政局上升为一等乙级局由上表信息可知蚌埠在辛亥年间A.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地区B.交通通讯事业开展较快C.近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D.民族工业仍然举步维艰18.下方《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反映了A.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B.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C.人文类西书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小D.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19.中国家庭结构的明显变化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根据调查显示,尽管一些富裕之家仍然保持传统的大家庭,但是4—6口之家的小家庭在北洋政府时期已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规模已经不是多代同堂或多个已婚子孙或兄弟共存的大家庭,而多半是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小家庭”。上述家庭结构的出现A.标志着中国传统宗法制的崩溃B.是中国社会人权和个性解放的结果C.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20.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此段材料不能用来说明:A.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西风东渐中存在着地区差异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在近代中国往往开风气之先C.近代以来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内地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仅与近代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中西交流有关,也和所处社会环境有关第II卷〔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到达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开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材料三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铁路网密度按人口计算按国土面积计算总里程【公里】统计年份单位公里/每万人公里/万平方公里中国0.84114910002012美国5.55538.32264272007加拿大16.181009.2572162007俄罗斯5.9699.11280002006法国5533.62299012008——引自《世界铁路开展史》铁路资料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开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3〕根据材料三,比拟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开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开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22.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那么事变,事变那么时移,时移那么俗移”。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表达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材料二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根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那么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进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请答复:〔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专题四模拟参考答案1-5CCBCC6-10DDCCC11-15BBADD16-20DB〔ABD〕BC21.〔1〕原因: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传统交通工具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英国瓦特改进蒸汽机和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的研制解决了铁路运输的关键技术。〔6分〕〔2〕特点:经历了从“西方铁路的知识的传播”到“外国人在华修铁路”再到“国人自主承办”的历程;列强长期主导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和运营;铁路开展艰难,建造速度慢、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6分〕原因:两半社会,国家主权不独立、经济开展滞后;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社会动乱,政局不稳;传统观念的制约等。〔4分〕〔3〕地位: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兴旺国家差距大。〔3分〕看法:中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广袤,铁路开展符合国情,空间巨大;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物质根底扎实;要处理好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关系;提高行车速度、改进效劳设施、增加平安系数;加强国际合作,开展跨国铁路运输网。〔6分〕〔言之成理、答够三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根据材料一中“工业开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得出传统的交通工具无法满足工业开展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瓦特改进章契机和斯蒂芬苏的火车机车研究解决了技术问题。〔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得出经历了从“西方铁路的知识的传播”到“外国人在华修铁路”再到“国人自主承办”的历程;根据首先是传入有关铁路的知识;根据材料二中“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得出这一时期中国的铁路修筑主要被列强控制;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得出建造速度慢、数量少和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近代铁路建设所处的社会性质、经济、技术管理方便的缺乏以及社会动乱的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3〕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分析可得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按人口和国土面积看,与兴旺国家差距较大。第二小问看法,结合材料三分析可从我国的铁路开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开展铁路的有利的国际、国内条件等方面答复即可。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宗旨和影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启蒙运动·宗旨和影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宗教改革·宗旨和影响。【名师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问题解题方法: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答复以下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22.〔1〕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商品经济开展冲击着封建社会传统习俗。〔2〕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3〕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消费特点可以由材料中的“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表达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归纳出“违礼逾制”、“过度消费”等内容。“世异”即是指明代消费新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经济开展是其根本原因。〔2〕第二问,民国政府在服饰上做出具体要求是因为要求国民新思想的的一个外在的需要,是中国与世界接轨上的一种必然变化,中国的旧俗已经腐朽,不利于近代化的开展。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材料中的“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那么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归纳总结出来。〔3〕第三问,是这个开放性的试题,学生答复时只要围绕着“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