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共31题)_第1页
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共31题)_第2页
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共31题)_第3页
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共31题)_第4页
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共31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共9套)(共31题)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组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一、注意事项1.本卷限时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2.用黑色钢笔(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第一页准考证号的信息点。3.看清答题卡题号位置,每题都要用黑色钢笔(签字笔)作答在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4.请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5.答题结束后,将题本交给监考人员。上交时,务必请他(她)在你的准考证上签收。否则,若题本遗失,由你承担责任。二、给定资料1.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各级政府要坚定地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政府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知难而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共克时艰。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规范制度和制约权力为核心,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和环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依法惩处腐败分子。我们一定要勤勉尽责,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2.中国在2008年灾害连连,行政费用已经大幅压缩。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决定压缩中央国家机关公用经费5%,节省的资金专项用于抗震救灾,各地方也相应压缩行政开支,开展对口支援。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压缩行政开支。在今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就表示,2009年将是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预计明显下降,持续多年的高增长局面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为此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要压缩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在3月5日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财政部所做的《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指出,经济下行对财政的影响加大,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突出。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叠加,财政将十分困难,收支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为此,2009年预算安排上,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包括压缩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境)经费等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强化公务支出管理,深化公务卡管理改革。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的行为。3月7日上午,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参加政协联组会议讨论时透露,今年财政在行政开支上压力巨大,国务院为此决定大幅压缩三项行政费用。这三项费用分别是:公务员出国费用、公务用车费用和公务接待费。李勇介绍,国务院决定将公务员出国费用、公务用车费用在过去三年平均数额的基础上,分别压缩20%和15%,公务接待费在去年的基础上压缩10%。“这个力度很大。”李勇说,中央已经为此制定了相关文件。3.多年来,降低、压缩行政开支已成为人们迫切的呼声,但一直无法真正兑现。行政支出增长过快成为一个痼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12年间增长了6.6倍,远远超出同期经济发展速度,也远远超出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的增速。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6年为18.73%,从国际横向来看,这一比例远远高出韩国的5.06%、法国的6.5%、日本的2.38%、英国的4.19%、加拿大的7.1%以及美国的9.9%。其实,这里的统计仍然是不完全的,因为还有更多预算外的行政开支不在预算内体现。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披露,从2008年5月中旬至11月,仅仅半年时间,全国持因公护照出国(境)的人数为83万人次,这是在取消计划内的因公出国(境)团组1100多批、近7000人次,制止违规出国(境)团组350多批、近4000人次以后的数字,而这个数字已经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8.9%。如今,压缩政府行政开支有了硬指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严禁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出国(境)旅游;两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等八条要求,并对公务员出国费用、公务用车费用和公务接待费等三项指标作了更具体的规定。压缩三项行政经费目的是通过各部委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压缩出国组团,严格控制公车购置等一系列措施,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并以此带动地方政府合理控制行政成本;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财力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应当看到,在国内宏观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财政收入不可能不受影响,近几个月增幅出现大幅下滑,压缩行政开支似在情理之中。但是,压缩行政支出决不是减少财政支出总量,更不会减少社会发展的必要支出,而是在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努力实现廉洁政府。只要各级政府部门把“公家”的账算得细一些,把“钱袋子”扎得更紧一些,大大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活动和采购,就能节约出不少钱来。现在,经济和财政困难要求政府认真面对行政开支过大这个实际问题,经济危机也许能成为政府压缩行政开支的一个契机。职务消费,顾名思义,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干部职丁在政务、商务活动中的费用支出。应该说,规范的职务消费,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完全必要。然而,在许多地方、部门和单位,目前这一支出大多还是以票据的形式报销,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和管理制约机制。4.有的部门职务消费用多用少全凭一把手一句话,随意性极大。在一些地方,公车私用、私客公宴、公费旅游大行其道。我国目前每年公车消费耗资3000亿元,其中真正用于公务的大约仅占三分之一。有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公款吃喝耗资2000亿元以上。更不用说一些人借职务消费之名,混水摸鱼,明目张胆地捞取个人好处。即使一些看起来正当的职务消费,也讲排场、比阔气。大肆铺张浪费,“一桌酒饭一头牛,一部小车一栋楼”。不规范的职务消费,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支出漏洞,甚至是一些人腐败的温床,使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堪重负。规范职务消费,对于党政机关来说,不仅涉及有限经费的有效利用,也涉及工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堵塞腐败源头,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规范职务消费,十分必要。湖北有一个经济不甚发达的县级市——老河口市,其财政供养人员一年的职务消费在3500万元以上,成为该市的一个沉重负担。几年前,湖北省以该市为试点,对职务消费进行规范,规定职务消费为招待费、通信费、交通费、差旅费和培训考察费五大类,并核定各岗位的职务消费标准,最终实行货币化。如今,该市除招待费暂行记账式管理外,其他项目基本实现货币化发放。仅一年就节约了1000万元以上的行政开支。老河口市推行的职务消费货币化举措,给我们规范职务消费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按照职务的需要,把各项必要的职务消费支出以货币形式定额包干到人,这一做法,既加强了职务消费的严格管理,对消费总额进行控制,又给各级干部以支配的主动权,将节余部分让个人留存,不仅能有效降低行政成本,也能较好地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意识,遏制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也把领导干部从繁琐的应酬中解放出来,以集中精力抓好落实、发展工作。当然,职务消费货币化能不能得以有效实行,我们可以再看。目前,要防止的是,一边是货币化到个人,一边是职务消费仍然是大漏洞,这就有违改革的初衷。5.规范职务消费势在必行。规范职务消费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如何使职务消费趋向合理、规范,使之既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又不致成为支出漏洞,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探索的重要问题。规范职务消费,重在规范,要从源头抓起,多管齐下。首先,要根据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明确履行职务的费用类别,合理确定职务消费的范围,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压缩的要压缩,该合并的要合并。不能一团乱麻理不清,不能把职务消费当做筐,什么都往里装。其次,要本着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的原则,做好预算控制,不能让职务消费成为“无底洞”,想花多少就花多少。第三,在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职务的实际消费情况,科学核定标准。提倡既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又要节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把个人消费的支出安在职务消费的名目下。第四,要建立职务消费的公开透明机制,使隐性的消费公开,使模糊的支出具体,使具体支出合理、得当,让人一目了然,最终成为“阳光下的职务消费”,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职务消费规范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范的职务消费,必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工作,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6.日前,湖南召开全省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会议,提出给“吃财政饭”的党政机关“减粮”,采取一揽子“强硬”措施,包括省财政厅下文调减各单位预算,各市州和省直单位作出书面承诺,定期开展对照检查,厉行节约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等。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四条严格措施:一是严格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不再受理不符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省人民政府通知规定的预算追加或调整申请。二是严格控制楼堂馆所项目审批。从现在起到2010年底,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不准建设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等楼堂馆所,三是严格出国(境)审批,2009年各级各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要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四是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2009年,省部级公务用车购置经费要比上年压缩30%。无独有偶,在3月24日召开的河北省政府第二次廉政会议上,省长胡春华要求各级政府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采取综合措施压减开支,把有限的钱用在民生、社会事业等最需要的地方。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挫伤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各国各地财政都感到巨大的压力,捉襟见肘、人不敷出,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而到目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预期风险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投资、消费热情。所以,面对这场危机。我们丝毫不能松懈轻敌,需要谨慎应对、从长计议。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厉行节约的一些具体措施,不失为应对危机的一计良策,而且也应该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带领人民共同富裕的一个永恒主题。7.金融危机给民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就是失业增加、收入减少,为此,节约开支就是应对危机的题中之义,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带头厉行节约,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如果民生受影响、百姓生活困苦的时候,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仍在大手大脚花钱,拿着公共财政的资源满足部门和个人的需求,把群众的疾苦置之脑后,就会造成群众与政府的离心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无论在什么时候,勤俭节约都是治国理家的重要措施,这是人们共有的一种传统美德,记住它运用它,就能国富民强、长治久安;忘记它遗弃它,就会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然而,就在危机逐步深化的过程中,我们有些领导和机关对此还不以为然.该吃吃、该喝喝、该建建、该玩玩,大讲排场、铺张浪费。有抽名烟喝名酒的、有出国游乐不归的、有盖楼向下索要礼金的等等。这类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形象,影响到群众的信心,更会影响到国家应对危机采取的一些积极举措的效果。因此,在危机面前,各级政府机关更应该传承节约的美德,反对铺张浪费、攀比摆阔。节约是避免不必要开支的科学,是合理安排我们财富的艺术。好钢用在刀刃上。政府要多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在拉动内需、保障就业的“节骨眼”上,真正为群众搭起一座走出危机的桥梁,增强群众战胜危机的信心,尽快促进经济的复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原弊》一文中指出:“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唯其如此,一个国家才能上下同心,共度时艰。8.据调查,由公共财政支付的公务消费支出监管漏洞较多的项目有四:一是公车私用。用公车外出旅游、迎亲、送葬、钓鱼、接送老婆孩子……过路、过桥、汽油费全由公家报销,百姓称之为“车轮下的腐败”。曾被媒体曝光的陕西省某机关126名公务员使用的公车达42辆。二是公款吃喝。原本正常的工作餐被某些人扩大化,一两个人出席,七八个人作陪。“我们领导交待,只要是自治区下来的,都要当成我们的上级和我们领导。这就意味着接待重视,原本工作餐变成了胡吃海喝。我们接待办三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最多时我每天晚上要应酬七八场,身心俱疲。”广西某市接待办负责人说。三是公款送礼。这些人多数是单位“一把手”,至少手上掌握着“签单权”。逢年过节,是公款送礼最多的时候。一位机关办公室主任说:“马上中秋节,市场上有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月饼,月饼盒内洋酒、西洋参、购物卡、工艺品无所不有。这种方式不仅收礼者安全,而且报账时不用写单价,只写接待经费开支。”四是借公务之名,集体娱乐。2007年安徽省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徐文艾违规组团出国旅游被撤职”事件,引起了社会关注。这个检察院工作人员打着公务考察的幌子,集体公款赴欧洲旅游,结果因其持有的芬兰司法部邀请函系伪造被强制遣返。“由于法律和制度的欠缺,导致上述公务消费存在监管盲区,成为消耗财政经费的‘防空洞’。”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原厅长刘铭达说,“一方面是教育、交通、医疗等公共设施投入资金缺乏,一方面是大量公共财政资金被浪费。”按理说公务消费应接受财务和审计监督,但此类消费的面太广、量太大,监管难以到位。“审计部门只能将有限人力放在一些大项目上,审计这些繁琐的消费记录,事实上很难实施。”刘铭达说。“上述公务消费实际上是一种隐性腐败,从审计层面监管有一定难度,必须对职务便利加强监督。”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副教授盘世贵说。目前一些地方为了监督职务便利,有的采取消费记录“上墙”的办法,将单位内部某个处室、某位领导,某月消费总额,为什么消费,有谁去消费,都有哪些消费等信息公开,内部相互监督。还有的甚至将公务消费的评议与考评、考核挂钩。刘铭达、盘世贵等人认为,当务之急,一是从作风入手,杜绝文山会海;二是尽可能减少所谓的临时办公室、临时领导小组等。要切实减少行政成本浪费的机会。“要降低行政成本,单靠推行公务卡和定点饭店远远不够,要综合会诊,找出根本原因。”一位综合部门负责人说。9.2007年7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暂行办法,2008年初,中央预算部门和省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试点。公务卡,是指专供公务员使用、可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的信用卡。据专家介绍,公务卡实行“银行授信额度,个人持卡支付,单位报销还款,财政实时监控”的操作方式,对于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等,使用公务卡支付结算,单位财务人员可以直接查询到公务消费的每一笔信息。到期还款时,由单位财务部门将款项直接支付给发卡银行。“传统的公务小额支付采取现金支付的方式,不利于管理和监督,甚至发生财务报销环节出现凑票报销的现象。”李成言教授认为,“推行公务卡改革意味着花公家的钱办公事,比如出差买机票、住酒店、买办公用品、接待,等等,只要是能刷银行卡的地方,就必须要用公务卡来结算。传统的现金报销制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自2008年4月1日起,北京市第一批公务卡改革试点在海淀区劳动局、公安分局、审计局等11家单位启动。据了解,公务卡消费制度2008年将在全市的市级行政单位推广。“推行公务卡制度,可提高支付透明度,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动态监控。”北京市海淀区劳动局一位年轻公务员认为,“它可以有效地杜绝使用假发票报销或虚开报销发票等公务消费的腐败行为,对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也有积极作用。”“只依靠公务卡不能完全预防公务消费腐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副主任认为,“如果不能触及现有的预算制度,公务员或者领导干部对公款的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实行公务卡制度,在最初阶段能抑制部分公务消费,但时间一长,作用就不大了。”张鸣教授指出,“因为公务消费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权力缺少制约。任何一级政府,只要想扩大开支,就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从所管辖的领域内得到。所以,对于某些实权部门来说,公务卡是没有用的。”龚维斌教授则认为,“公务卡主要是监督预算内支出,预算外资金则难以控制。而预算外资金决不是小数,腐败产生的土壤并没有被根本铲除。因此,公务卡制度只是抑制公务消费腐败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它不是最终办法。”据了解,2008年9月前,160多个中央预算部门已经全部实施公务卡改革。目前国内一些地方也陆续推出此项改革,包括北京、天津、四川、山东、重庆、湖北、浙江和江苏等省市。10.专家普遍认为,公务消费腐败之风难以刹住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消费改革没有触及本质问题。即那些官员手中握有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金钱。只要官员手中握有很大的财权,其开支范围又难以制约。就很难保证其使用合理。“公务消费的问题,凸显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存在较大的缺陷,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的财政支出、不完善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责制度导致浪费愈来愈严重。”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龚维斌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首先,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大量存在;其次,现行的财务报销制度和审计制度不够完善,而且即使被审计出问题,也没有强有力的处罚措施;第三,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不高,公众监督无从下手;第四,干部考核很少考虑行政成本,使政府官员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财政行政管理费开支,最大的问题是不透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政府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但按目前的体制,纳税人根本无权过问这些钱都用在哪儿了。要不政府就是列出开支表,局外人看不懂,无从追问。”多位专家认为,要有效抑制公务消费腐败,靠公务卡制度一项政策或措施是不够的。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应当再提速,采取一揽子方案措施,多管齐下。“公务开支无序增长的问题,绝非某些技术手段就可以解决的。”张鸣教授认为,“应建立政府行为预算硬约束的制度框架,让人大可以通过预算制约、监督政府开支。”11.在公务消费制度方面,国外有些经验值得借鉴。在一些发达国家,每年年初,所有花费财政资金的政府部门,都会向政府财政管理部门提出预算申请,政府财政管理部门汇总后,上报给行政首脑,最后再递交给立法部门批准。财政预算得到立法部门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违反预算,就是违法。预算很细,很明确,比如办公费用,要具体到买复印纸多少,买墨盒多少,而不是一个笼统的办公费用。只有这样,立法机关才可以审议。如果预算不够要追加,需经立法机关审议。12.“对公务消费腐败应采取‘零容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腐败的发生,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反腐的重要经验。”李成言教授建议,“在此前提下,尽快健全行政绩效考核制度,明确造成浪费的责任主体。加快制定有关相应级别的办公条件标准,严肃查处超标违规建设。另外一点,就是要取消大量存在的预算外收入,增强预算的完整性,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应强力推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首先,政府还应坚持精简机构和人员。对行政机关规模的控制,关键在于科学划分和确定行政机关职能的边界,重点解决好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等问题,尤其是对社会事务的多头管理。其次,推进制约政府财政开支的制度建设,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办公大楼和办公设施的配套、公车使用、会议开支等,都应制订至少是每个省区市相对统一的标准。第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对决策失误加以严惩,也能节约财政开支,因为目前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浪费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第四,引进绩效管理机制,把开支公布于众,把勤俭节约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即通过财政预算来控制地方政府绩效。”“应大胆改革公务消费中不合时宜的制度规定,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建设从内部扫清障碍。”北京中盛律师事务所杜立元律师提出,“一方面应当尽快修订预算法,建立一套完备的预算报告制度、预算监控制度以及预算听证制度。我国现行的预算法自1995年施行至今已有13年,对预算的编制、审批、调整、监督等规定过于简单化,缺乏预算听证的相关规定,不能满足公共财政的要求。另一方面应完善人大制度,强化对财政预算的审议和监督。杜立元律师还建议:“加快落实新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公民的质询和建议以及监督提供畅通的渠道,争取公民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1、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起草一份汇报提纲,供有关领导参考。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正确,表述简洁,语言规范。不少于400字。标准答案:行政成本过高、公务开支不合理、不透明,是我国政府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体制性问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集中力量改善民生,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化解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压缩公务开支的措施。这既是当前应对危机的必要举措,又是促进廉洁政府建设、实现人民满意目标的一项长期任务。针对我国公共财政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仅有“公务卡”等措施是不够的,必须找准症结,多种措施并举,标本兼治。造成公务消费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权力缺少制约。因此,要把健全对政府公务消费行为的监督作为遏制公务消费腐败的根本途径。一方面要适应公共财政的要求,尽快修订预算法,建立一套完备的预算报告制度、预算监控制度以及预算听证制度;另一方面应完善人大制度,强化对财政预算的审议和监督。同时,加快落实新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开支进行公示,为公民监督政府开支提供畅通的渠道。其次,要深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政府部门行政开支的统一标准,把相关资金切实纳入预算管理,取消预算外收入,增强预算的完整性,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同时,引进绩效管理机制,明确造成浪费的责任主体,把勤俭节约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通过财政预算来控制地方政府绩效,有效调动政府节约的积极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请根据给定资料8~10,简要归纳公务消费方面不合理支出的表现,并分析公务消费之风为何难以刹住。要求:全面准确,分析深刻,表述简明。不超过400字。标准答案:主要表现:一是公车私用。用公车外出旅游、迎亲、送葬、钓鱼、接送亲属,过路、过桥、汽油费全由公家报销。二是公款吃喝。原本正常的工作餐被某些人扩大化,把工作餐变成了胡吃海喝,造成浪费。三是公款送礼。以接待经费开支的名义,向上级机关和领导送礼,腐蚀机关风气,造成吏治腐败。四是借公务之名,集体娱乐。如借考察之名,出国旅游等。造成公务消费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权力缺少制约。任何一级政府,只要想扩大开支,就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从所管辖的领域内得到。所以,对于某些实权部门来说,公务卡是没有用的。同时,凸显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存在较大的缺陷,财政支出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监督机制不完善,问责制度不健全,对政府行政成本缺乏有效制约,导致浪费现象愈来愈严重。要有效抑制公务消费腐败,必须加快实施公务消费制度改革,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标本兼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材料指出,节约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必要举措,又是党和政府机关建设中的一项永恒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可以想到民生、民心、责任、监督,想到当前与长远。请整理阅读给定资料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合理,内容充实,条理清楚,有说服力。不少于800字。标准答案:政府带头厉行节约团结民众共克时艰行政成本过高、公务开支不合理、不透明,历来是我国政府工作中的一个体制性问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压缩行政开支,推动政府节约,这对于当前化解危机影响、集中力量改善民生,以及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受金融危机、经济下滑、就业岗位减少等因素影响,当前群众在民生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就业困难,收入下降,导致生活水平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群众的收入,从而改善民生、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要扩大内需,就需要政府进行投资,政府投资从哪里来?有一部分需要从政府的行政开支中节省而来。各级政府只有带头节约,才能保证财政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投资,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政府带头节约,缩减公务开支是团结群众、凝聚民心的需要。越是困难时期,政府越是要与群众同甘共苦,避免脱离群众,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鞭策自己,以解决群众疾苦为己任,把群众的困难作为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做好工作的动力,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带头过紧日子,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不仅要努力节约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还要特别重视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把民间的一枝一叶、风吹草动,都作为群众疾苦的反映,认真来对待,踏踏实实地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服务。要针对当前公务消费不合理、不透明、浪费严重的问题,从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强化权力监督和制约入手,大力推动制度建设,规范公务消费行为,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行政成本浪费与公务消费腐败。一是科学合理确定职务消费的范围和标准。要根据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明确履行职务的费用类别、标准,对属于合理消费的范围做出明确界定,使职务消费有序可循。二是实行总量加定额控制的职务消费管理方式。按照职务的需要,把各项必要的职务消费支出以货币形式定额包干到人,实行消费总额和个人定额双重控制,严格管理,有效降低行政成本。三是要建立职务消费的公开透明机制。对消费项目、内容和标准要进行公示,便于机关内部、有关部门和群众监督,强化对公务消费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四是要实行公务消费行政问责制度。把公务消费公开同行政问责结合起来,对造成浪费的部门和人员严肃追究责任,触犯法律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加大对腐败分子的威慑力。节约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必要举措,又是党和政府机关建设中的一项永恒主题。只有政府带头厉行节约,大力压缩行政开支,才能使政府成为社会节约的表率,才能增强政府对群众的凝聚力、群众对政府的向心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把全体人民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组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必须在指定位置用钢笔或网珠笔作答,并在指定的位置填写(或填涂)自己的姓名及有关信息。2.申论考试与一般的写作考试不同,它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3.请先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4.本卷考试总时限为150分钟,建议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左右,其余时间用于作答。5.考试结束铃声一响,请你立即放下笔、将试题草稿纸交给监考员验收后方可离开考场。二、给定资料1.近年来,择校在我国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教育腐败,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择校与重点学校的存在密切相关。当前,重点学校已经成为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直接障碍,要求取消重点学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据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展开的关于择校问题的调查结果,在1074名受访者中,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赞成取消“重点学校”,其中表示“非常赞成”的超过了6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芳博士认为,解决教育均衡的路径在于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弱势群体。“禁止择校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变堵为疏,择校的最后解决途径绝对不是终结,而是疏导。”李芳说,“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择校,我们批判择校和‘重点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背后是政绩工程和权钱交易,而非否定家长和学生追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的选择权。”李芳举出了日本和港台地区的例子,它们都允许择校,以满足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2.在甚嚣尘上、愈演愈烈的择校风中,家长、学校、政府相关部门都纷纷喊冤叫屈:家长花钱择校是迫不得已,学校收择校费也并不情愿,而政府相关部门又明确表示不支持择校之风。那么,择校风是怎么刮起来的呢?有教育专家认为,关键原因还是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现实中确实存在好学校与差学校的区别,教学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现在政府有关部门治理择校风的措施,我们认为是治标不治本,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以至于这股风愈刮愈烈,费越收越高,教育部门称是家长的责任,家长称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大家怨声一片。实际上,归根结底,是教育体制的不公正性,也就是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造成的。治理好这个问题,目前面临的择校风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说。温家宝总理曾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到:“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谁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3.近一个月来,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局主席南存辉十分忙碌,他奔波于温州、上海之间,广泛听取普通百姓、各地浙商和政府部门的意见建议,厚厚的笔记本记了好几本。记者日前打开了这位人大代表的参政“日历”,并随机察看了其中1天的行程:今天主要考察教育问题,希望通过对温州情况的了解,见一斑而窥全豹,为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建言献策。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座谈会上,市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直言当前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态,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均衡、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的不均衡、不同类别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弱势群体子女与普通子女之间的不均衡,等等。在众多的不均衡中,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为突出。温州经济发展闻名全国,但教育水平在浙江不算高: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弱势地区优秀师资流失严重。现在各地广开才路,教师流动比较容易。某县一个优秀教师要求调到市区,县里不放,她很快离职到上海发展去了。三是弱势群体教育难题多。南存辉思索:导致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资主体不明确。从乐清市岭底乡视察回来的路上,他沉思良久,打算草拟一份材料,反映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想法,在“两会”期间向大会提交。4.从全国统计来看,总体上农村学生的比例是在增加的。据教育部的数据,这一比例1989年为43.4%,2003年达到与城市生源持平,到2005年增加为53%。因而,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不公——表面上比例在增加;然而,农村学生享受的是不同的教育,他们大量集中在地方院校和“三本”院校,在专科层面。在研究型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明显下降。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里面最好的大学,如清华、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低于20%。为什么重点中学中农村学生比例大幅下降?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所谓的“文化资本”理论。就是家庭条件越优越,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就越好。所以优势家庭的子女本来在学业竞争中就占据优势,这在全世界都一样。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特有的,就是择校制度。中国的重点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存在这样三种学生。一种是靠就近入学或者考试入学的;一种是交钱进来的择校生;还有一种是“条子生”。靠家庭背景进来的。这一制度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合法化,交钱就可以换取教育机会,从而在“文化资本”之外,极大地加剧了社会差距。择校收费是一个非常坏的制度,公然地挑战教育公平,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制度。5.“堂堂正正一个大学生竟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面子又往哪放……总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不出来了,总想一直睡着不要醒来,因为醒来就要面对现实。我该怎么办?自己已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这是石家庄学院的大三女学生刘伟在日记中发出的感叹,2009年,她即将毕业。今年春节,刘伟奔波在求职的路上,没有与家人团聚……最终,她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奔波。刘伟之死在互联网上迅速流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让我们的大学教育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学以能用、学以可用、学以有用’。”一位四川宜宾的网友发表评论说,“对于基础教育则应改‘应试教育’为‘兴趣教育、能力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身心。不要让学习成为学生们的负担和累赘,要让学习成为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不要让学生们厌恶读书,要让读书成为学生们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无论他(她)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这不是个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说,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很复杂,中国以前很少遇到金融危机,加上大学生这几年毕业人数在增多,高校中专业设置结构存在不合理,这些因素使问题具有了复杂性。6.一位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学者认为,农村学生在扩招的背景下,大量地集中在“三本”院校和专科学校。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专科学生的就业更为困难;和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就业更为困难。“一方面近些年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市场消化突然激增的大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是结构性的失调,相当多的专业设置并不符合社会需要。其中尤以文科、管理、理科这些学科更为突出,比如新闻、影视等专业。此外,在同样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个体表现不同。选择自杀这条道路,毕竟是一个极端的案例。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学校教育的一些不足,大学生个体应该从长计议,经受挫折,还是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7.近期,央视的《焦点访谈》两次专题报道,揭露一些地方的公办名校以“民办学校”之名实行高收费,严重违反了义务教育、公办教育“非营利”的基本价值。“名校办民校”是当前基础教育“畸形化”的一个怪胎。这种“畸形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日益高昂的择校费、屡禁不止的奥数班、高烧不退的中小学生考证热等。今天,谁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怎样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越来越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较量。对这一现象最通常的解释,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然而,这种解释是苍白和似是而非的。与五年、十年、二十年前相比,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更多了还是减少了?为什么在高校入学瓶颈极大拓宽、中小学优质资源持续扩大之后,基础教育的品质却每况愈下?这一事实只不过告诉我们,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并不会自动带来教育公平的增进或教育品质的改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重申义务教育、公共教育制度的宗旨和基本价值。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举办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公益性、基础性具有一种“平等主义”的取向,决定了它不能将公民分为三六几等、提供不同的教育。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规定“一张图纸盖所有的学校”,不能有任何差别。因此,义务教育阶段不具有选拔性、竞争性,政府首要的教育职能是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维护教育公平,而不是制造优秀、筛选尖子。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是以制造、拉大学校差距为能事,公然向强势阶层倾斜的。8.重庆市为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全市将推行强校与弱校“捆绑发展”模式。面临的这四大问题是:义务教育容量不足,办学条件需改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师待遇低,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区域办学质量差异明显。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在于提高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市教委将在全市推行强校与弱校“捆绑发展”模式,即将1所城市(城镇)优质学校与1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进行“捆绑”办学,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并将“捆绑”办学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同时,还将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待遇,落实高寒地区和边远山区教师上浮一级工资等待遇。9.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日前公开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十条意见包括:废除自学考试制度;取消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学位;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大学必须与所谓“独立学院”脱离关系;让成人教育回归职业教育;停止大学办分校;整顿大学的科技丌发园和研究院;实行教授定编制;砍掉2/3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剽窃抄袭见光死;整顿大少爷作风,严查大学财务支出。在接受《嘹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发表评论,“但他所批评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存在的,这毫无疑问。”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大发展之后是否需要一个凋整?杨东平说:“现在国家已经确定控制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从2006年开始,每年招生规模的增幅控制在5%。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已开始注重提高质量并注重内涵式发展,而不再重复以前的‘大跃进’式的扩招模式。这一指导方针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10.“教育经费投入到底差不差钱?”这是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的主题。为什么教育投入占GDP的4%的目标,提出16年没实现?这是许多人的疑惑。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4.25%。我国人均GDP1998年已经超过了800美元,现已超过了1000美元,但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提出16年,仍未达标,是一个让人无奈的信息,其中隐藏着对公民的公平性伤害和政府责任的隐匿。众所周知,每一级政府都应该在教育投入中分担责任,单靠哪一级政府是不行的。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人分配比例的合理性,一直是各国政府探讨的重要课题。世界各国对此都有严密而明确的法律规定。德国法律规定,教育投入中,联邦政府应占10%左右,州政府应占65%以上。州以下政府占2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既没有从政策上也没有从法律上规定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体制的漏洞致使各级政府投入责任模糊,无法可依。如我国省级财政在国家财政总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但现有体制对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没有任何分担的比例规定。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为此,我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将明确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基本政策取向,提出2012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自1月7日起,《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规划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制定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二、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和改革措施。三、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四、确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五、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12.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政府的态度决定了力度。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政府最主要的工作,是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靠管住学校“招生”环节而不缩小办学等距的行为,只能是南辕北辙,是表面作为实质不作为。熊内奇说,从长远看,解决教育不公问题的唯一路径是通过各级教育部门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实现校长教师定期轮换,缩小少数重点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地方政府工下定决心,既要有魄力,又要有耐力。安徽省铜陵市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无“择校”用了10多年时间,创造县域教育资源均衡经验的河南省新郑市也用了8年时间。这些地方的做法是,除资金向薄弱学校倾斜外,还把许多业务水平高的校长、老师派到弱校。对学校的年终考核也不评等级排名次,只调查各校存在的不足,再帮他们弥补。这种赶“群羊”不赶“领头羊”的做法,主要是帮助落后的“羊”赶上羊群,让学校一个都不落后。13.“按照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说,“首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要不要依法办事?根据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我们要提供均衡水平的教育。”如果政府提供的教育不均衡,就一定会有选择。政府应该均衡地提供教育资源,只要这样做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个不是能力问题,完全就是个认识问题,是不是依法办事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政府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对薄弱学校校舍等硬件投入的加大,义务教育的均衡越来越关键的是软件的均衡。“很多学校的设备特别是师资的不均衡,造成了人们要择校,愿意选择一些‘重点校’”。北京市崇文区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说,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全取消“重点校”。她建议政府下大力量真正去解决教师工资问题,让教师保持稳定、持续、关注的工作状态,否则教师就会奔着心目中的“重点校”,或者寻思跳到福利待遇高,更好的学校去。“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教师均衡的关键是教师的流动,教师流动的关键是教师待遇均衡。”北京市政协科教文卫体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说。在2006年的义务教育法里,还有这次北京市的义务教育实施办法里都有明文规定,校长教师要流动。14.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进行了研究部署,确立了十项重大措施,决定在今年第四季度增加中央投资1000亿元,以推进这十项措施的落实。其中第四条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按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为教育事业总共安排的是44亿元,占4.4%,其中安排给中等职业教育的是10亿元,照项目计划的规定,国家发改委安排的10亿元大体可以支持的学校数是360所至370所。中西部地区在整个安排当中占的比例是80%左右,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占20%。这次投资是以物为主的项目,就是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还可以拉动地方相应的配套投入,从而可以使中等职业学校新建和改扩建校舍、实验实训场地的建筑面积大约在150万平方米,添置教学仪器设备3万套左右,这能带来的需求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领域在当前形势下大有可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充分把握《规划纲要》制定的契机,从软、硬两个方面实施第二次扩大全国教育基础设施(主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全面提升,努力为扩大内需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教育再次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人力资本基础。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要求:全面,准确,简洁,300字左右。标准答案:材料主要反映了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教育的不均衡性发展,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育体制不公正,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表现为地区、城乡的不均衡;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的不均衡;不同类别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弱势群体子女与普通子女之间的不均衡。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弱势群体。其次,教育的公益性受到质问。公办名校以“民办学校”之名实行高收费,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义务教育阶段不具有选拔性、竞争性,政府首要的教育职能是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维护教育公平。最后,政府扩大教育投资从而扩大内需问题。教育领域在当前形势下大有可为,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从软、硬两个方面实施第二次扩大全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扩大内需作出积极的贡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给定资料10”中提到教育投入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列出了A—E五项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A.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太低,而财政收入是财政性教育拨款的主要来源,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财政收入。由于中国财政预决算差异系数较大,对教育的投入考核应以财政预算为准,确保财政执行中教育的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性开支的增幅。B.国家要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C.以教育公平为本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针对教育投入,借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的经验,首先重点倾向中等及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才逐渐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D.严格依法筹措教育经费,按照政府许可的范围规范筹资行为,决不许违反政府法规乱收费: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惩处,甚至追究刑事。E.按分级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详细规范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问题。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治理体制,建立教育成本分级负担制度,实行中心对省,省对县的教育均衡化转移支付,并由中心对全国的义务教育承担兜底责任。标准答案:A项不正确。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是教育投入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将解决教育投入的关键举措定位于增加财政收入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因素在于财政体制的漏洞,致使各级政府投入责任模糊,以及缺乏相应的政策规定和法律保障。C项不正确。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基石。因此首先应当倾向于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放松对中高等教育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再加大对中等及高等教育的投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就“给定资料5”中大学女生刘伟自杀一事,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顺畅,不超过300字。标准答案:大学女生刘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一事,是令人非常痛心和遗憾的。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很复杂,包括金融危机对人才市场的冲击、大学生这几年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中专业设置结构存在不合理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毕业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勇敢地面对求职和就业过程当中的挫折和困难,以进取的态势,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各级政府要制定并落实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沦述深刻,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字左右。标准答案:统筹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育不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目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逐步统筹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浙江省要推动本省的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全省的教育水平,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近期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协调推进教育事业的建设,统筹教育的均衡发展。统筹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保证教育的公平。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阶段不具有选拔性、竞争性,政府首要的教育职能是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维护教育公平。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统筹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地区、城乡的不均衡;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的不均衡:不同类别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弱势群体子女与普通子女之间的不均衡。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弱势群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使教育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统筹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抓住机遇,扩大全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金融危机给国内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但是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我国的教育领域在当前形势下大有可为,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从软、硬两个方面实施第二次扩大全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全面提升,努力为扩大内需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教育再次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人力资源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省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逐步统筹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和谐、均衡的教育环境必将实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组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2.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1.海南省三亚综合执法局局长办公区被两道门隔开,群众感叹见领导难;该局称此举为保证局领导安全和正常办公。想找领导,一道带密码的玻璃门挡住去路;改走楼梯吧,楼梯出口同样安装了一道铁门。连日来,许多三亚市民纷纷反映,他们到三亚市综合执法局想找局长等领导时,均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事。一道密码门引起波澜重重,三亚综合执法局遭遇了“密码门”,执法局的密码门究竟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记者获悉,三亚市综合执法局的密码门目前已经取消密码,但是没有拆除,来访者登记后才可以进入拜访。“要想见局长,先过密码门”,如此荒诞的事情,却在三亚综合执法局上演了。这难免与时下各地各部门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潮流格格不入。作为人民的政府部门,三亚综合执法局不可能不懂得,党和人民是鱼水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可是,该单位却人为地制造一道门,将老百姓无情地挡在了门外,让人们不禁想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勇场面”。三亚综合执法局以“为了保证局领导安全和正常办公”的理由来设置一道“密码门”,这种解释不得不让人感到愤慨。倘若各地各部门都以此为理由纷纷效仿,党员领导干部不主动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那么,党和人民不再会是鱼水关系,而会成为“水火不容”的关系。因此,对于这种官僚作风的苗头,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保持露头便打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这股歪风邪气。群众路线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思想灵魂之一,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时期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时积累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各地各部门应该认真领会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向人民群众敞开大门,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用心倾听人民的诉求,及时解决人民所反映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党的事业经久不衰,人民群众才能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至于“密码门”事件的主角-海南省三亚综合执法局,不仅要拆掉密码门,而且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今后工作中,竭力为人民群众服好务,用实际行动阐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出自己的贡献。2.面对经济危机,宁波党委政府大力推行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治久安的行政环境,加速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据统计,截至目前,和改革前相比,宁波市11个县(市)、区政府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中,分管领导减少了49%,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减少了68%。市本级43个部门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处室从原来的189个减少到目前的49个,缩减了74%。审批的干部少了,权力范围压缩了,政府的监管、服务却上了一个台阶,为“保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年前,宁波市开始推行以“审批与监管相分离”为核心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市政府副秘书长叶双猛说,宁波的这一改革不同于其他城市仅把目标集中在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做法,而是把建立权力分解和制约体制作为重中之重,以往的改革基本上没有触及“批管分离”这一内容,“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甚至“批了不管”成为难以治愈的痼疾。宁波的改革致力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部门把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到一个处室,使多数业务处室从个案审批中解脱出来,主要人力、精力集中于制定规则、标准和日常监管及行政服务上。目前市级43个部门及11个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已全部设置行政审批处(科)。市安监局新成立了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处,把原先分散在4个处室的行政审批职能进行归并集中,将安全生产监督一处、二处除行政审批职能以外的职责调整到综合安全监督管理处,撤销了这两个处。象山县如意眼镜店的老板周青法多年前开第一家店时,总共用了一个多月才办妥了工商执照。当他准备开第三家连锁店时,象山县已在全省率先试点行政审批职能归并。这次周青法办妥全部证件前后只花了32分钟。宁波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郦宝夫说,经过改革,近一年来窗口共受理行政审批申请1049件,平均每件办理时间比改革前提前了2.8天,审批工作办事准确率、提前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实现百分之百。据宁波市新闻办主任郑丰介绍,得力于行政环境的不断优化,宁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一季度,宁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2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1805家、同比增长7.7%,市场消费实际增长13.7%、同比提高4%。3.时下,电子政务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电子政务、电子办公也成为政府与民沟通、为民服务的一个便捷的平台,绝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办起了网站,用以发布信息、传递政策、解答疑惑、服务百姓,如此创意自然体现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在增强。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中明确指出,政府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并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所有县级以上政府和政府部门建立政府网站。2009年4月16日至17日由国家行政学院、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16日在论坛上表示,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主渠道,同时也成为政务公开的主要渠道。政府网站是政民间进行沟通的一座“桥梁”,是反映地方政府工作的一个“窗口”,为何在不少地方会成为“摆设”呢?据了解,不少乡镇对政府网站的功能缺乏重视,仅仅把建网站当作一种“时尚”,创办之初热热闹闹,随后基本上就不闻不问。临时抽调的兼职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只是定期象征性地上网应付一下,更新几条无关紧要的信息。有的管理员怕麻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和明确答复。这样,网站的实际作用得不到体现和发挥,没有人愿意看。之前,媒体有报道过陕西三原县40余个政府网站开天窗,某些政府网站形同虚设,点开竟是一张图,信息内容3年不更新等等问题。2009年1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组关于“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的调查数据。调查显示,68.7%的网友不知道所在省市区的政府热线、信箱或其他联系方式,96.8%的网友认为“不畅通”。多数网友表示,自己身边的社情民意通道不够畅通,而反馈不及时、遭遇推诿塞责、沟通渠道形同虚设,是网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实现善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重视倾听民间真实的声音,了解民众的喜乐和苦难,知道他们的主张和需求。比如,在我们的政府网站普遍处在深度睡眠状态时,国外一些服务型政府网站却被形容为饭店门口的服务生,见到顾客亲切问候:“您好,请问能为您做些什么?”如果一个通畅的民意反映渠道尚且不能保持,服务型政府又如何能够真正实现?另外,民众仍对政府信息公开一头雾水:查不到想要的。政府网站是什么?为什么大大小小的地方政府都办起了政府网站?它的建设初衷,不是因为少了这么一家“媒体”,更不是因为想创收那点“广告经济效益”,它是电子政务的一个开放平台,是各级政府机关履行公共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实现政务信息公开、互动交流收集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它的核心应该就两个字:服务。如果不能提供任何增量的公共服务,或者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那么纯粹形式主义的政府网站,是没有多少存在价值的。正是因为不善于服务,或者没把服务真正放到重要位置,所以地方政府网站大多都办得死气沉沉,要么一觉不醒纯当摆设,从来也不更新内容,要么就是一个宣传政策与政绩的歌功颂德栏,要么就热衷创造所谓“经济效益”……4.电子政务网络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信息化支撑,而作为电子政务的统一支撑平台,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也正在成为各级政府网上行政的“神经系统”。大连市电子政务外网连接着大连市及其所管辖的各区、县和地级市,是大连市政府面向公众服务的重要信息网络枢纽,也是政府各部门实现纵向和横向互联互通、整合Internet出口和共享资源的统一网络平台。其建设工作涉及到骨干网的构建、委办单位的接入和区县政府的电子政务外网的接人。以前的政府各部门网络建设条块分割,形成了大小不同的“信息孤岛”,缺乏应用标准化和数据采集的规范化,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大连市对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及国内各大城市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电子政务是三分电子,七分政务”的原则,结合大连市的政务办公特点,确定了构建统一的硬件支撑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整体规划。先后启动了网站中心和数据中心建设,将全市的电子政务硬件资源集中到两个中心,面向各地区、各部门统一提供标准的GDC服务,主要包括:外网接入、业务专网组建等网络服务,服务器租用、数据容灾、业务容灾等业务服务,数据资源登记、数据交换与共享等数据服务,风险评估、安全策略部署、安全监控等安全服务,并协助各政务部门做好业务需求、方案设计、系统实施、日常运维等技术服务。运行至今,已承载运维的服务器及网络安全设备800余台(套),为全市700多个业务应用或网站系统提供应用支撑服务,据初步测算,集中运维每年可为市财力节省资金1.5亿元。5.河北省馆陶县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途径,在全县乡镇实行“群众事情代办制”。一年多来,乡村干部已为群众代办升学打工、户口宅基、参军入伍等各类事项1万多件、办结率98%以上。馆陶县把这种“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做法称作“群众事情代办制”。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乡镇过去以“催粮要款”为主的传统职能已不符合新形势的需要。“免税时代”的乡镇干部应该干点什么?馆陶县的实践作出了明确回答:政府机构做减法,行政职能做加法。不可否认,“找人难、办事难”现象,仍然是老百姓到政府机关办事时遇到的尴尬。现实的矛盾是,村民为一件小事常因找不着人或不知该找谁,多次跑乡镇或县直有关部门,浪费精力、耽误农时、影响生产,难免恼火生怨。而基层工作线多、面广,需要乡镇干部经常深入村屯一线,不可能整天坐在办公室等待“零星”登门办事的群众。这样,在群众遇事与政府办事之间便出现了矛盾,领导批评、群众埋怨、社会不理解、干部觉得委屈。馆陶县实行“群众事情代办制”,通过村乡建立群众事情“代办员”制度机制,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随意办”为“规范办”,变“多次办”为“集中办”,较好地找到了让干部顺心、群众满意的结合点。这样做,乡镇干部既能服务好群众,又能集中时间和精力统筹干好其他工作。诚如寿山寺乡麻呼寨村党支部书记许凤莲所说:“过去干部躲着群众走,有了事时,干部急出汗,群众冷眼看。现在实行‘代办制’,干部替群众跑腿儿,群众支持干部干事儿,越干越有劲儿。”从利益诉求上来看,“群众事情代办制”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并非仅仅因为“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而是由于代办制的建立,将“为人民服务”更加规范化、具体化,让老百姓所盼所忧变成了政府工作的所谋所为,政府工作能够切切实实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帮群众所求,真正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群众利益无小事。尽管群众的事情多数表现为琐碎小事,但其无不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无不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因而也是“天大的事”。政府只有把群众生活中的小事挂记在心上,都办好了、办实了,老百姓才会小中见大,回报以信任和拥护。这就是,官员把百姓挂在心坎上,百姓就会把官员举过头顶。6.日前,英特尔大连工厂数据中心IT机房投入使用,首批晶圆传输设备正在紧张安装。英特尔大连工厂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大连引进的最大的外资高科技项目。英特尔大连工厂总经理柯必杰表示,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英特尔在全球投资减缓,但承诺总投资60亿美元“把世界级工厂带到大连”的目标不变,在大连招聘1500名高科技员工的计划不变。大连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最早对外开放城市,目前已有1.3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有88家世界500强公司在大连投资建设了200个项目,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00多亿美元。如何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建设规范廉洁高效政府?大连市近几年先后进行了4次大幅度的行政审批项目削减,从最初的1309项减少至现在的116项。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连市政府2009年组成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与400家执收单位进行座谈,全面掌握了市本级和各县区收费情况后,提出了清理工作的要求,决定再次取消和停止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65个。据测算,大连市决定再次取消和停止6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财政直接减少2.38亿元。“在别人看来这是自断财路。其实财政要会算大账和小账,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局上看,这是一件大好事。”大连市财政局长毛岩亮说,凡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都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最少的城市,这些行政收费被取消之后,就能建立起一个更适合企业投资和发展的环境,换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大连市2008年在政府45个委办局全面导人ISO9000标准体系。政府各部门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45个委办局共优化1121个工作流程,通过建立透明、公开、量化的标准体系,使行政行为环环相扣,有效缩短了循环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了各种行政行为的“质量缺陷”。统计显示,通过导入ISO9000标准体系,2008年大连全市受理各类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近150万件,按期办结率达到99%,总体审批时限比上年缩短53%。大连社会评价问卷调查显示,91.4%的调查对象对政府机关工作表示满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头,政府工作的目标就是打造行政效率最高、行政事业性收费最少的服务型政府,竭力减少中间环节的阻力和摩擦。”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表示。大连自上而下确立了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二合一”的组织架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大连市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基本制度。7.从西南干旱到北方持续低温,气象成为近几年议论颇多的公共话题。气象部门的表态,也因此备受关注。很多气象专家分析历史数据、拿出卫星云图,给出了较为专业、合理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对异常天气的焦虑。气象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种。除了日常的穿衣戴帽、洗车晨练,气象服务更在遭遇台风、雷暴等极端天气时,直接关系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公共服务面向公众,不仅是“自然科学”,更是“社会科学”。采用适当方法,进行良好沟通,才能在服务群众、安定人心上起到更好的效果。很多时候,问题的产生在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玉树地震发生后,一些地方将发生地震的传言,不胫而走。地震局及时出面辟谣,安定民心,并未造成太大恐慌。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这样的传言,植根于社会认知的失调,反映了公众心理的焦虑,这就尤其需要权威的解释和细致的沟通。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些地方的工作显然还有差距,因为他们给出的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结论,所执依据、论证过程,都付之阙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