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调生考试(申论)模拟试卷2(共9套)(共35题)选调生考试(申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申论-论述组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给定资料:1.“要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他强调,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李克强表示,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要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等举措减少寻租空间,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李克强说,政府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主动作为、善谋勇为。要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他强调,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上下同欲者胜。”李克强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在建设资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财政沉淀资金统筹使用等方面,加大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2.近年来,B市委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连续5年开展“作风建设年”系列活动,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持续开展作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纪委紧跟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肃风正纪,推动作风建设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以优良的作风促政风、带民风,取得了良好成效。B市委每年都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节日前下发通知,就节日期间的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加强节日期间的监督检查,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实行“零容忍”、不搞“下不为例”,切实加强节日期间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有关工作。每年在“两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召开之时,会场不摆放花草绿色植物,不悬挂欢迎横幅,就餐一律为自助餐,不搞宴请、不上酒水,不组织与会议无关的考察、集会活动,不发纪念品、礼品等。针对换届或干部人事调整中容易出现的迎来送往、大吃大喝问题,提出简化迎送工作等纪律要求,提出严禁借换届之机,突击花钱或私分公款公物、滥发奖金、补贴或纪念品,公款吃请等纪律要求,严肃换届纪律。B市委各常委结合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和“联村为民”活动,带头到农村蹲点调研3天3夜,面对面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全市上万名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形成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全市自开展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以来,共命名“群众满意基层站所”52个,共接听群众咨询和投诉电话609个,投诉办结率达92%。同时,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全市共受理投诉119件,办结率100%。进一步完善效能投诉工作机制,拓宽投诉受理渠道,规范投诉办理程序,及时受理和查处群众投诉的问题。与此同时,B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进行了“五统一”流程再造(统一窗口受理、统一网上审批、统一流程代办、统一窗口缴费、统一平台监控),自新流程实施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共办理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3.29万件,提前办结率96%,群众满意率达到98.6%。在全市开展“金牌服务机关”创建活动,明确了“政务公开全面、工作纪律严明、办事效率提速、工作质量提升、廉洁从政严格”等10个方面的“金牌服务机关”创建标准。为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全部向社会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举报投诉邮箱,对群众举报逐件登记、逐一核查,及时做出处理。深入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市县两级均成立正风肃纪工作组,突出节假日等敏感时段、酒店会所等重要场所和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热点问题,开展明察暗访和突击检查,狠刹不良风气。全市纪检部门累计暗访景点、酒店、娱乐场所2450处,暗访学校、企事业单位221处,排查疑似车辆6532辆,发现线索115个,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对48人进行了处理。开展“作风建设年”以来,B市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148个,处理176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71人,对典型案件公开通报曝光53次,曝光问题90起121人次。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7231件次,初核违纪线索381起,立案447起,处分450人,在全市形成有力震慑。在狠抓具体问题的同时,B市健全作风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党员干部人人参与、社会各界共同监督的良好局面。针对存在的“重案件查办、轻通报曝光,重执法执纪、轻教育引导”的问题,建立了作风问题重大典型案件通报曝光制度,对典型案例及时通报曝光。3.近年来,媒体曝光的26地政府“豪华办公楼”中,投入最少的为五百万,最多的超过40亿。其中,有21个政府办公大楼花费超过千万,13个整体投入超过亿元。随着中央禁令的推行,全国多地出现政府新建办公楼“停工闲置”现象。X县东部新城区的一座小山脚下,在建的建筑群中间一座6层的主体建筑,四角4栋副楼,楼前的广场两侧对称分布着8栋楼房,这些建筑均已封顶,却未见有人后续施工。工地上杂草丛生、建材散落、脚手架锈蚀,楼间猫狗出没,甚至有人在此放羊。H县107国道旁的“创业大厦”,占地127亩,投资1.2亿元。这组高约10层的楼群主体工程已经封顶,但已停建一年多。经了解,停工的“创业大厦”实为借企业之名新建的政府办公楼……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侥幸心理,对新大楼“心有不舍”,希望“风头过后再启用”;另一些则因确实存在用房困难,希望有机会“转正”。如X县县政府老办公大楼,建于1978年,仅3层,存在“几个部门挤一间办公室、5个人用4张办公桌”的现象。那些闲置的豪华办公楼,造成了巨大的公共财政资金积压,深深刺痛了民众的神经。多名干部、群众、专家提出,多地新建办公楼“停工闲置”,但“既没处理楼,也没处理人”,尤其一些明显用途不当的迟迟未处置,使政策未完全落到实处,权威性受质疑。某市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国贤认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停工的新建办公楼进行鉴定,合规合理的续建、使用,不合规的改造后转用于其他社会事业,或以出租、拍卖等方式处置,盘活资产、避免浪费。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认为,对违规的新建办公楼,无论是转用途还是拍卖,一定要向社会公布;对违建的决策者,亦要给予处分、降职等处理。“要向社会释放信号,中央是动真格的。让想投机取巧的人知道,违规的楼堂馆所,盖了也白盖!”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袁柏顺指出,及时处理一些明显违规办公楼和违规人员的同时。要通过制度和问责,避免这些办公楼在“风头过后”重新启用,要让违规者在豪华办公楼内“坐不住”,确保中央政策的落实。4.文风会风不是小问题,折射的是党风学风,体现的是工作作风与精神状态,是人民群众评价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晴雨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提出改文风、正学风、转作风的要求,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要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既是形式上的革新,又是党风政风的转变。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必然导致文件多、会议多、讲话多。公文规范化是必要的,但流于僵化则不可取,容易滋长疏于思考与创新、依样画葫芦的陋习。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只注重程序与行文是否规范、忽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风气。有些领导干部脱了稿子便很难表述,讲稿大多由别人代笔,开会就是念稿子;平时既不重视学习,也不重视到基层搞调研,讲话缺乏针对性,空洞拖沓信马由缰,以致听者很难提起精神,会议开完了,能够让人记住的话少之又少。凡此种种,都是务虚不务实,属于搞形式、走过场,有损党和政府形象,虽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但效果甚微,不利于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为害不浅。Z市C区在文风会风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文风、严正会风,让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新风吹到每一个部门和岗位。各级干部和班子自觉查找文牍主义现象,努力克服陋习,以少发文、简发文作为祛“四风”、树新风的自觉行动,促进文风向清新简洁、通俗易懂转变。区委办、区府办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行文理由、依据、内容、格式等进行审核,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转发,没有实质性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区级政务刊物《C动态》《一周要讯》等以保质减量、重点一个不放为目标进行改版,《C动态》由2页缩减为1页,《一周要讯》由10一16页缩减为4页。C区委坚持严字当头改进会风,从减少会议数量、严格规范会议纪律、加强会前沟通、会后督办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提高会议质量和实效。制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要求进一步加强会议(活动)管理的五项措施》,明确每周安排全区性会}义(活动)一般不超过2次,以部门名义召开的全区性会议每年不超过1次;全区性大会会议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一般不安排交流发言,确需安排发言的,不超过3位,每位发言时间不超过8分钟。区委办、区府办进一步加强会议审核,严控会议出席范围和规模,尽可能将出席对象大致相同的会议合并召开。5.据说,因贪腐而落马的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有着超强的“体育才能”,他参加足球比赛,进球总是最多;参加龙舟大赛,总能带队夺冠;学习游泳,仅下水三次就能第一个横渡江河。万庆良真的有这样的本事吗?非也,是因为有人爱拍他的马屁,把各种荣誉都让给他。而他自己也爱吃这一套,对各种虚名照单全收且引以为荣。如果说贪污受贿、吃拿卡要是一种腐败,同样,接受下属的阿谀奉承、吹吹拍拍,也是一种腐败,其特征是,接受精神贿赂,滥得浮名虚荣,破坏党的传统美德,损害上下级正当关系,助长脱离群众、自以为是、当官做老爷的坏作风,久而久之,免不了成为不接受党的教诲、不接受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万庆良”们最终走上了法律的审判台,其原因不能说不与此有很大关系。我们党向来强调纯洁的内部关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内不准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提出这一具体要求,所防止的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在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中破坏党性原则,败坏党的作风,搞坏正当的同志间关系,防止下面的同志变得唯唯诺诺,上面的领导干部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专横跋扈。同时,也是防止党内关系世俗化、庸俗化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不良风气,一方面无疑受到封建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不少关于“溜须”“屁颂”“嗜痂”的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是一台吹吹拍拍、阿谀奉承的丑剧。现实生活中有人却将其当成处世的圭臬,认为这样做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如上级的宠幸、晋升的关照、生活上给些甜头等。另一方面,就是有的领导干部贪图虚荣,他们把自己当成本单位本部门的土皇帝、山大王,希望身边成天有人恭维着、奉承着,以显示他的高大、威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干部有此嗜好,难免就有人顺杆爬。一个组织、一个单位充盈着这样的气氛,正气怎能得以存在?6.2016年11月18日。河南省新乡市政府发文:今后新乡市国家工作人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相互不称官职,一律称“同志”。这也意味着,以后在新乡,“同志”这个称呼将代替以往的书记、市长、局长、处长、科长等职务。“同志”之称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的是志同道合、精神相通、地位相等、情感相亲。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就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1965年12月,中央专门就党内称呼问题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党的十一届三次全会公报也明确指出“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党的十八大以后,对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期间中共中央制定的411份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其中,1965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继续有效。“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一声“书记”,叫出的是你高我低、你主我次、你尊我卑的等级之感。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称谓变了,思维方式就变了,思维方式变了,党风政风社风就变了,不仅有损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极有可能为个人崇拜之风埋下伏笔。所以,“同志”之称的党内优秀传统不能丢,必须坚定不移地予以继承和发扬,如此,才能构建起清清爽爽的党内同志关系。虽然1965年中央就有关于规范党内称呼的具体要求,而且历届党中央领导人也多次作过强调。不过,现实中,“书记”“市长”“科长”等带着具体职务的称呼不绝于耳。对大部分人来说,书记称下属为同志,感情上还能接受,不过要是换过来,让下级称上级为同志,习惯“书记”等领导称谓的上级不适应,下级也会觉得不自然、不习惯。甚至,在一些官僚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的领导干部眼中,直呼姓名加同志,是一种对上不尊的表现,就好像下属没个下属的样子。其实,正是在这种不够纯粹的领导称谓之下,一种夹杂着盲目拍马跟风的不良同事关系油然而生,导致上下级之间不规不矩、不洁不纯。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都只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时不管职务高低一律互称“同志”,而在处理公务活动上,往往这种“同志”之称就变成了“书记”等领导之称。因此,为了让“同志”关系真正清爽起来,必须从改变称谓开始。新乡市此次专门发文,规定不论是在公文处理还是工作当中,抑或是平日偶遇,都必须以“同志”相称,此举可以说为纯洁党内关系、规范上下级关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打下一个基石。7.2016年7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深刻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历史证明,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成败。党风正,人民就会拥护党,就愿意为党的事业付出一切,党就能赢得民心。反之,党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无往不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因为党的作风正,能够心系百姓,为民谋利益,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结果是,人民群众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风不正,党员干部作风糜烂、脱离群众,人民会远离甚至抛弃这样的政党。人民群众之所以甘愿跟我们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党是通过赢得民心,才最终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必须一以贯之地继续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和民心,这样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集起强大的力量。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而且抓作风建设必须从党的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起。他强调:“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不忘初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谱写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1、请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你对政府新建办公楼“停工闲置”现象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标准答案:该现象亟待整治。由于中央禁令,某些政府将新建办公楼“停工闲置”,以避风头或观望政策走向。这不仅会造成财政资金积压、资源浪费,而且会损害民心。为此,对停工的新建办公楼要进行鉴定,合规合理的续建、使用,违规的转用途、出租等,并向社会公布;完善相关制度,避免其重新启用,确保政策落实;加强对违建决策者的问责,向社会释放明确信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请根据“给定资料4”,概括文风会风的重要性及改进途径。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标准答案:重要性:文风会风折射了党风学风、工作作风及精神状态,关乎行政实效、党和政府形象,反映党的执政能力。改进途径:文风方面,少发文、简发文,转变文风。一是遏制文牍主义现象,严格执行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二是改版、缩减政务刊物。会风方面,提高质量和实效,从严改进会风。一是制订具体管理措施,对会议次数、时间、交流发言人数及发言时间等作出限定;二是加强审核,严控会议范围、规模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假如你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5”和“给定资料6”,为某网站写一篇题为“不称官职称‘同志’构建清爽党内关系”的短评。要求:观点明确,简明深刻,语言流畅,有逻辑性。不超过350字。标准答案:不称官职称“同志”构建清爽党内关系2016年11月,河南省新乡市政府发文:该市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将以“同志”代替职务称呼。称谓的改变,有利于促进思维方式和党风社风的转变,有利于构建起清清爽爽的党内同志关系,这种做法值得倡导。当前,党内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在阿谀奉承中接受下属精神贿赂破坏党性原则的官僚主义作风,导致党内关系世俗化、庸俗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封建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下属为谋取私利一味迎合领导干部爱慕虚荣的心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称谓的改变有助于破解官僚主义难题。新乡市此举有限遏制了个人崇拜之风,为纯洁党内关系、规范上下级关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打下了坚实基础,相信定能为党内政治环境的净化开创新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给定资料7”中提到“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标准答案:狠抓作风建设营造清正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一直是中央狠出重拳的领域,但作风转变并非一日之功。当前,公款消费、收受贿赂等行为虽有所收敛,却并未根除,庸政、懒政现象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形成清正廉洁、有序高效的行政风气,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作风建设。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是党的一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与国民党假公济私的官僚风气形成鲜明对比,并以此赢得亿万百姓的支持,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成为执政党。随着时代的变迁,党内不良作风开始抬头,公款消费、吃拿卡要现象屡禁不绝,如果任其发展,党和人民群众之间会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要长期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建成共产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抓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是公务人员职责的需要。“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政府官员有两重身份,一是公民身份,二是职业身份,这就要求公务人员既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还需要遵从行政道德。身为公务人员,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为人民群众切实解决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官僚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既给群众留下目中无人的印象,又违背了公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公务人员有必要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这样才能不负岗位所托。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是对人民期待的回应。自孔子以来,“修身为官”已成传统,人民群众往往对政府官员的要求高于对常人的要求。而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公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被暴露在聚光灯下,“表叔”“房妹”一类新闻不绝于耳,违法乱纪的举报日益增多,导致官民矛盾激化。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的期待得不到满足,或者说是公务人员的腐败作风伤了群众的心。因此,在全民监督的环境下,更要坚持不懈地抓作风建设,这不仅是对行政工作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殷切期待的回应。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坚持不懈地抓作风建设就是在党内倡导为官修德,这是我党的一贯要求,也是政府公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更是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只有坚持不懈地抓作风建设,才能形成清正廉洁、有序高效的行政风气,人民才能拥护、支持党的事业,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才能奋然前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选调生考试(申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申论-论述组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给定资料1.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社会标准,中国从1999年开始迈人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比例达到14.8%,人数突破两亿大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整体老龄化程度比城市还高出3%。另据《人民日报》报道,曾有课题组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18.3%,规模是城市的1.69倍。数据背后,潜藏着农村养老的隐忧。他们究竟该如何养老,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学者引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数据表示,我国城镇老人的人均收入,是农村老人的4.7倍。从贫困率角度看,在全国约1010万城乡贫困老年人中,农村就占860万,农村老人的贫困发生率是城镇的3倍以上。2014年7月至9月和2014年年底至2015年2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妇女研究中心发起了一项以“关爱农村空巢老人”为主题的调查,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以家乡农村的老人们作为他们调查、采访的对象。大学生们用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将农村老人们的生活细节一一展现,也让我们从中窥见农村老人生活的现实面貌,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切的期盼。这次调研的试点村均为传统的农业村庄,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大。首先在居住方式上,农村老人主要的三种居住方式分别是:与配偶单独居住(49.2%)、独居(20.9%)及只在一名子女家居住(16.0%)。在全国调研的642位农村老人中,非“空巢”老人比例仅为10%。这次研究将“空巢老人”定义为:因为无子女,在居住方式上为独自居住、与配偶一起居住、在养老机构居住或者固定在某一子女家中居住但子女长期外出务工的老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共1.7亿人,约占农村人口的27%。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导致了许多老人提前进入“空巢”阶段。“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老人。同时,全国调查情况显示,约30%的老人处于丧偶的状态,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有受访老人表示,子女大都只是不定期回家探望,且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平日里给父母的钱和粮食也不多;而大多数老人反映尽管自己的钱不够用,但出于体谅“儿女自己的钱也不够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儿女要钱。不管是在试点村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养老都以居家养老为主。在试点村中,老人非居家养老选择比例仅为29.2%,有明确参加养老院意愿的比例小,仅32.8%。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农村老人都居住于自己家中或子女家中,居家养老条件充分,而选择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的比例仅为4.5%。对老人的养老意愿调查显示,在养老方式上选择“自己或老两口互相照料”“依靠子女”“居住养老院”的比例分别为48.8%、41.7%、6.0%,农村老人养老的“家庭倾向”明显。对养老院的态度的调查显示,选择“不愿意”的老人比例大,机构养老缺乏老人的理解。受农村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和习惯的影响,老人出于“费用”“子女选择”“养老院缺乏亲情”及“名声”原因,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不去养老院进行养老。“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加上自身积蓄不多,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2.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以房养老”……一系列养老话题持续占据着舆论中心。而公众在关注城镇退休人员待遇的同时,另一问题似乎成了“被遮蔽的角落”——农村养老。“在城市,领取退休金的人群大概占86.8%,而农村领取退休金的人群仅占18.7%,大量靠的是家庭和土地养老。”国务院参事马力说。在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央农村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丁智勇2011年对哈尔滨市12个县乡的调研中,60岁以上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过50%,60.8%的农村老人在为基本生活来源担心。“低生育率和青壮年人口外流,是造成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日渐庞大’的主要原因。”丁智勇说,“但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农村老人的经济地位,远比城镇退休老人‘弱势’。”经专家测算发现,农民如果参保新农保并连续缴费15年,60岁后每月最低只能领取73元养老金,即便按照最高标准缴费,最多也只能获得每月129元的养老金。这样的水平显然无法满足一个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农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过低、待遇调整机制缺失的问题亟待改变。“由于秉持‘广覆盖,保基本’等原则,当时55元的标准肯定是低了,比‘低保’(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还要低,后者是每月57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说,“如今几年过去了,这个标准基本没有变化,远追不上物价的涨速。”丁智勇在调研中,也碰到了类似尴尬。一位老村民告诉他,每月基本养老金“没病时还可以,有病就麻烦大了”。这个村民算了一笔账:一盒感冒药17.6元,每次要把感冒治好,起码要吃几盒,“一个月的养老金基本就没了”。村里的老人要是得了乡镇诊所都不知道的病,去一次县医院就得辗转3小时以及花费数十元车费。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连续第七次进行“千村调查”,一名学生在报告心得中写道:“鸦鹊村位于交通要道上,算是最好的村落了,距离镇医院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到县医院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因此,除非重病,老人们更多是靠的村里的‘赤脚医生’,村卫生所的医疗设施更是极为贫乏,正因为缺乏专业的检查,老人们往往只能说出身体哪里不舒服,具体却不知道是什么疾病。”3.2015年6月6日,“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课题组公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称,超过六成农村老人不愿进城养老。于是,农村老人不愿进城成为养老新痛点。随着大量农家子弟扎根城市,父母远离乡土,随迁进城,含饴弄孙,这本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变迁。但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激烈碰撞中,焦虑,成为进城老人的通病;逃离,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据了解,时至今日,虽然城市繁华,但仍有老人坚定地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土地是根本,农村是家园。也许,农民进城是城市化不可逆的潮流,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下的城市化往往是以大兴土木、大修大建的方式实现的。人的城市化,仍是一块短板。相应的服务与配套远远跟不上城市化的进程。一位进城养老的农村老人表示,进城前,听儿子说能够请家政服务护理,但实际上好的护工人手紧张,子女工作都忙,“还不如在老家,起码摔了碰了,还有邻居搭把手”。农村老人进城要面对经验之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这对农村老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被科技重构的城市生活中,曾经田间地头的能手,如今显得迟钝乃至自卑。更为重要的是,老人们远离了鸡犬之声相闻的熟人社会,进入钢筋水泥下的陌生人社会,他们的精神生活往往空虚而寂寞。子女工作繁忙,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与亲情陪伴无暇顾及。同时,他们也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难以参与到城市老人休闲娱乐生活中。解决这一问题,老人及其子女们固然需要积极面对,但政府和社会也应有所作为。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养老服务,是当务之急。当前,不少城市老年人活动场所普遍缺乏,无法满足老人社交的需要。社区应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服务场所。通过引入社会工作者,社区能够深入了解进城老人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学习城市生活技能,通过举办多元的社会互动,让进城老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并从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重建人际关系网络,从而真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融入城市生活。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力量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为进城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我国对进城老人的社会福利投入有限,不少福利项目也因为城乡户籍差异而区别对待,其结果是进城老人的养老资金基本来自子女赡养。这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之重。不少老人因此无奈选择返回农村,继续依靠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为子女减轻负担。城市化,终究是人的城市化。如果大部分农村老人不愿意进城,或者选择逃离,那就说明我们的城市化离这个目标还相去甚远。城市化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不妨暂缓脚步,重新审视进城老人。他们是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是评估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的城市,唯有为老人进城做足充分准备,他们的不适症才能够最终根治。4.“‘空巢’老人的生活由谁照顾?生病谁来护理?家务活谁来帮忙?”这是丁智勇所担忧的问题。现实中,农村养老的“大头”依靠的是土地和劳动力。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养老”模式也不断受到冲击。“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家庭养老的主要经济基础。”丁智勇表示,“但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大量耕地被占用,‘没有经济权,没有发言权’,农村失地老人在许多应得利益面前被‘边缘化’了。在农村,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子女争着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无人问津’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仍然保有土地的老人来说,指望一块土地养老,依然阻力重重。丁智勇在对哈尔滨12个县乡的调研中发现,能自己种地的农村老人只占20%,剩余的或是把土地出租换得口粮,或是将土地交给子女或亲属耕种,后者约占44%。“老人把土地分给子女后,有的子女按照耕地面积给老人生活费,有的只管老人吃住,好一点的能给老人少量零花钱。所谓赡养费也大多是象征性的,金额很少。”他表示,“还有一些老人,把土地、房子在儿子结婚时就给了儿子,自己只能搬到外面租房子住。”据统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达5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800万。这对农村老人意味着什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在“未富先老”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养老,不应再遵循“只交给土地和家庭”的传统模式,“农村养老应该是多资助、多层面、多元化的,国家和政府要承担起更多责任,政府应该是农民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早在2011年4月,人民日报就曾刊文提出,我国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远低于人均GDP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而社会保障支出中的绝大部分又用于城镇居民。“现阶段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在农村”,并呼吁“提高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并按城乡人口比例配置”。5.“从通货膨胀速度和物价水平等情况来看,每月100多元钱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基本养老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倪志浩认为,居民养老金待遇也要不断调整。唐钧也认为,未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财政投入,已是学界共识。“建议农村老人的养老金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为标准,根据各地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数字而定,不搞‘一刀切’。”唐钧说,“2009年时,确定55元的基础养老金,有财政负担能力的考虑,也考虑到农民毕竟还有土地作‘后盾’。而现在,制度建立了几年,一些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是可以考虑完善标准的问题了。”丁智勇则认为,除了“养”,“医”也是当前农村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亦常令他们不堪重负。“现在的‘新农合’政策,虽然缓解了农村老人的看病难、看病贵状况,但报销比例低,纳入报销范围的项目少,县乡地方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地看不好,外地报(销)不了’,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丁智勇说,“试想,如果一个农村老人需要到市里、省里看病,病肯定不小,平均统计,至少需要1万~2万元。而且看病费、住院费需要自己垫付,老人垫付不起,报销比例又低,一部分农村老人也‘因病致贫’。”近年我国已加大了对农村医疗的保障力度,比如“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针对一些治疗花费特别高的“大病”,建立了补充医保报销制度。丁智勇建议,未来,在医疗方面还可以给予农村老年人以更多优惠和照顾:“减免特困、高龄农村老人参加‘新农合’的参合费用,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对失地农村老人,丁智勇进一步建议.可以考虑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比如,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实行‘先保后征、刚性投保’办法,保障其基本生活,解除他们失地后养老的后顾之忧。”“总之,要解决农村养老困局,公共财政要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倾斜、向农民倾斜。”6.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王松认为,农村养老机构的缺失,也是留守老人养老难的重要原因。调研发现,县级养老机构少,床位不足,而乡镇一级的养老院只对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开放,不接收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对有护理需要的老人,子女回村照料就丧失收入来源,带进城里又面临高昂的住房就医费用。如果形成可以很好适应农村当地条件、具有长期存续性的互助养老模式,在理想状态下,农村老人可以通过互助与合作,实现经济互助、疾病的相互照料、劳动上的互助、情感互济、信息共享和代管孙辈。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治理视野下的社区互助强调多方主体的参与,通过建立社区互助整合政府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和市场化运作形成具有存续性的公共资源,既可以解决农村老人自身的养老问题,在宏观层面上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加了养老模式的弹性和灵活程度。“24小时有人定时刷卡查房,有需要摁下床边按钮就好……这里感觉比在家还好。”近日,由宜兴市徐舍镇原鲸塘、徐舍、芳庄三家敬老院合并而成的徐舍颐养园投运“满月”,赢得了人住老人的一致称赞。作为一家新建养老机构,该园在宜兴市率先引入“公建民营”新模式,由政府负责硬件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权交由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有效化解了农村敬老院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作为推进农村养老事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宜兴市农村敬老院约有20家,盈亏多由当地政府兜底,因受地方财政等因素制约,其中大多存在不小的经营压力。另外,由于多年来政府“大包大揽”,敬老院管护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服务,发展与经营养老事业压力均比较大。对此,宜兴市民政部门多方考察学习后,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结合实际,将徐舍颐养园、周铁镇敬老院列人首批“公建民营”试点单位,推行“公建民营”模式,旨在进一步盘活镇级敬老院资源,提高运营效益和服务水平。“2014年,徐舍颐养园基本建成,一期建筑面积为1.2万多平方米,内设五保供养、社会寄养、康复护理二三大区域,设置床位300多张。”徐舍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硬件升级到位后,服务不能再简单地“新瓶装老酒”,要同步升级。通过广散“英雄帖”和层层筛选,2014年底,徐舍颐养园正式“牵手”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公司,签订五年合同。由康乐年华接手的颐养园于2015年6月底全面投入运营,160多位老人乐呵呵地搬进“新家”。为确保敬老院的公益性,镇政府还向康乐年华提出“所有有人住需求的五保老人必须接收”的要求,并白纸黑字地明确在合同中。随着徐舍颐养园的顺利投运,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优势也逐步得到体现。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建民营”首先解决了社会资本进入时,基础建设或房屋成本高等难题,又引入竞争机制,可大大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徐舍颐养园园长刘女士坦言,其实根据以往经验,供养对象不超过总数三分之一,企业才会保持盈利。但眼下,颐养园供养对象超过半数,日常运营经费除了政府每月1200元/人的补贴外,其余由企业自身承担。因此,企业只有用专业服务打响名气,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寄养人群人住,实现盈利。为此,2015年初,康乐年华从护理、健康等各方面对颐养园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通过对身体健康、行为能力、服务需求等“大摸底”,为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和能力评估档案等,并据此配备不同服务。这也是宜兴市首次采用这种国际领先的“先评估后人住”模式。颐养园护理部助理周某介绍说,除了提供衣食住行等基础服务,颐养园还充分利用功能区和公共活动室,准备了健康复健、亲情陪护、心理咨询等不同方案的定制服务,关注老人的心理和感情需要。把经营权交给企业,政府并非完全撒手不管。为确保服务质量,徐舍镇政府还将每年组织两次针对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测评,若满意率低于85%,则按合同对托管企业进行整改、处罚。此外,镇里还派出三名工作人员“驻院”,对其服务、政企协调方面进行监督。7.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幸福。但对于中国人来讲,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成为大多数国民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或者为父母,或者为自己。在这个转型期里,各种因素层层叠加,给人们带来挑战。对正在步入晚年或者刚刚进入晚年的这一代父母来讲,已经没有过去那样多的家庭成员为他们提供赡养支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专家表示,社会养老至少在短期内无法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在现阶段,幸福、健康、富裕、可持续的家庭仍是大多数中国老人晚年的归宿。从这个层面来说,让中国人更富裕,几乎是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唯一途径。作答要求1、根据“给定资料1~2”,概括中国农村养老现状。要求:简练、全面;不超过300字。标准答案:中国农村养老现状表现为:一、老年人口数量多,养老压力大。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整体老龄化程度较高,贫困发生率高于城镇,养老压力大。二、空巢比例高,精神和物质双重缺失。由于子女多外出打工,部分老人丧偶,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物质上得不到满足,精神空虚,生活困难重重。三、养老模式单一,矛盾突出。“养儿防老”观念盛行,农村养老多以居家养老为主,由于经济压力较大,使得部分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四、社保体系不完善,养老金较低。农村以家庭和土地养老为主.养老金标准落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五、医疗环境差,就医困难。交通不方便,加上医疗设施贫乏,老人就医质量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阅读“给定资料3”,谈谈你对画线部分“农村老人不愿进城成为养老新痛点”的理解。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标准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进城“水土不服”,农村老人不愿意进城养老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新痛点。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国人有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农村老人进城要离开自己多年生活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心理上不能接受;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人的城市化,城市建设缺乏相关服务准备;三是老人要摈弃多年来形成的生活惯性,重新学习并融入城市秩序,缺乏人际交流,也难以融入城市老年人的娱乐生活,精神空虚而寂寞;四是日益高企的城市生活成本提高了农村老人进城养老的成本,因此,政府要加强社区的服务功能,让城市做好充足的准备,引导老人和子女积极面对进城养老.解决好养老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阅读“给定资料4~6”,请你提出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要求:要点全面,措施得当;不超过400字。标准答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增加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村传统的、单一的养老模式,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养老多资助、多层面、多元化。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根据通货膨胀速度和物价水平,不断完善标准,适时调整养老金金额,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需求。第三,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医疗的保障支出。建立补充医保报销制度,提高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扩大报销范围,切实解决农村老人的看病难问题。第四,创新养老形式,实现多元化养老。可以通过多方主体参与,尝试农村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实现社区互助,有效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第五,加强和完善农村养老院建设。一方面增加投入,建设更多的养老院以满足养老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养老院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建民营”模式配备比较周全的服务,提高养老院的服务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通读给定资料后,你对当代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一定有所感触。请你以“农村养老”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标准答案:关注农村养老实现老有所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是古人对社会的美好期待,更是现代人对父辈和将来自身步入老龄阶段的强烈渴求。不管是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还是“以房养老”,似乎都在描绘着城市“夕阳红”的美好愿景,但农村养老却几乎成了“被遮蔽的角落”。我们应该更多关注那些留守家园的老人的幸福,才能真正确保社会整体实现“老有所依”。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在城市老人都“一床难求”的情况下,农村老人养老的社会化之路,可以说更是遥不可及。在农村,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负担重,精神空虚,儿女的不孝导致老人自杀等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村养老隐忧重重。农村养老的这种无奈和无助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必须深思。养老观念渐被遗忘。不管是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还是法律规定的“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都告诉我们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但现实中,“百善孝为先”的传统道德被渐渐遗忘,在农村有部分人道德沦丧,把老人当“包袱”,不履行法定的义务,让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年老住无居处,生活无着落,无法安享晚年。农村社会保障缺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多年来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养老金数额的“城乡差距”更是直接彰显了我国农村养老体系社会性、福利性不足的重大问题,直接降低了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以老年医疗为例,虽然推出了“新农合”,但是基本医疗建设不足,无处求医问诊,而低廉的补助标准相较医药费用无疑杯水车薪。“救护车一响,老母猪白养”,农村家庭收入依旧是医药费用的重要组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养老难题。养老机构建设不足。农村老年群体规模大、比例高、增长快,生活水平低下、健康状况不佳、自理能力下降、经济来源匮乏,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农村养老机构缺乏,没有足够的床位供老年人使用,除极少数“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体养老外,其余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还停留在传统的主要由子女或家庭赡养的形式,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近几年来,我国不断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虽然成绩突出,但却要清醒地认识到,若要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依”,仍有一段坎坷艰难之路要走。只有清醒地看到问题,加大重视力度,“夕阳无限好”的幸福阳光才能普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选调生考试(申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申论-论述组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给定资料1.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社会标准,中国从1999年开始迈人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比例达到14.8%,人数突破两亿大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整体老龄化程度比城市还高出3%。另据《人民日报》报道,曾有课题组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18.3%,规模是城市的1.69倍。数据背后,潜藏着农村养老的隐忧。他们究竟该如何养老,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学者引用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数据表示,我国城镇老人的人均收入,是农村老人的4.7倍。从贫困率角度看,在全国约1010万城乡贫困老年人中,农村就占860万,农村老人的贫困发生率是城镇的3倍以上。2014年7月至9月和2014年年底至2015年2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妇女研究中心发起了一项以“关爱农村空巢老人”为主题的调查,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以家乡农村的老人们作为他们调查、采访的对象。大学生们用他们的观察和记录,将农村老人们的生活细节一一展现,也让我们从中窥见农村老人生活的现实面貌,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切的期盼。这次调研的试点村均为传统的农业村庄,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大。首先在居住方式上,农村老人主要的三种居住方式分别是:与配偶单独居住(49.2%)、独居(20.9%)及只在一名子女家居住(16.0%)。在全国调研的642位农村老人中,非“空巢”老人比例仅为10%。这次研究将“空巢老人”定义为:因为无子女,在居住方式上为独自居住、与配偶一起居住、在养老机构居住或者固定在某一子女家中居住但子女长期外出务工的老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共1.7亿人,约占农村人口的27%。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导致了许多老人提前进入“空巢”阶段。“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老人。同时,全国调查情况显示,约30%的老人处于丧偶的状态,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有受访老人表示,子女大都只是不定期回家探望,且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平日里给父母的钱和粮食也不多;而大多数老人反映尽管自己的钱不够用,但出于体谅“儿女自己的钱也不够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儿女要钱。不管是在试点村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养老都以居家养老为主。在试点村中,老人非居家养老选择比例仅为29.2%,有明确参加养老院意愿的比例小,仅32.8%。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农村老人都居住于自己家中或子女家中,居家养老条件充分,而选择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的比例仅为4.5%。对老人的养老意愿调查显示,在养老方式上选择“自己或老两口互相照料”“依靠子女”“居住养老院”的比例分别为48.8%、41.7%、6.0%,农村老人养老的“家庭倾向”明显。对养老院的态度的调查显示,选择“不愿意”的老人比例大,机构养老缺乏老人的理解。受农村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和习惯的影响,老人出于“费用”“子女选择”“养老院缺乏亲情”及“名声”原因,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不去养老院进行养老。“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加上自身积蓄不多,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2.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以房养老”……一系列养老话题持续占据着舆论中心。而公众在关注城镇退休人员待遇的同时,另一问题似乎成了“被遮蔽的角落”——农村养老。“在城市,领取退休金的人群大概占86.8%,而农村领取退休金的人群仅占18.7%,大量靠的是家庭和土地养老。”国务院参事马力说。在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央农村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丁智勇2011年对哈尔滨市12个县乡的调研中,60岁以上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过50%,60.8%的农村老人在为基本生活来源担心。“低生育率和青壮年人口外流,是造成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日渐庞大’的主要原因。”丁智勇说,“但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农村老人的经济地位,远比城镇退休老人‘弱势’。”经专家测算发现,农民如果参保新农保并连续缴费15年,60岁后每月最低只能领取73元养老金,即便按照最高标准缴费,最多也只能获得每月129元的养老金。这样的水平显然无法满足一个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农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过低、待遇调整机制缺失的问题亟待改变。“由于秉持‘广覆盖,保基本’等原则,当时55元的标准肯定是低了,比‘低保’(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还要低,后者是每月57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说,“如今几年过去了,这个标准基本没有变化,远追不上物价的涨速。”丁智勇在调研中,也碰到了类似尴尬。一位老村民告诉他,每月基本养老金“没病时还可以,有病就麻烦大了”。这个村民算了一笔账:一盒感冒药17.6元,每次要把感冒治好,起码要吃几盒,“一个月的养老金基本就没了”。村里的老人要是得了乡镇诊所都不知道的病,去一次县医院就得辗转3小时以及花费数十元车费。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连续第七次进行“千村调查”,一名学生在报告心得中写道:“鸦鹊村位于交通要道上,算是最好的村落了,距离镇医院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到县医院需要三个小时的车程。因此,除非重病,老人们更多是靠的村里的‘赤脚医生’,村卫生所的医疗设施更是极为贫乏,正因为缺乏专业的检查,老人们往往只能说出身体哪里不舒服,具体却不知道是什么疾病。”3.2015年6月6日,“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课题组公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称,超过六成农村老人不愿进城养老。于是,农村老人不愿进城成为养老新痛点。随着大量农家子弟扎根城市,父母远离乡土,随迁进城,含饴弄孙,这本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变迁。但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激烈碰撞中,焦虑,成为进城老人的通病;逃离,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据了解,时至今日,虽然城市繁华,但仍有老人坚定地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土地是根本,农村是家园。也许,农民进城是城市化不可逆的潮流,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下的城市化往往是以大兴土木、大修大建的方式实现的。人的城市化,仍是一块短板。相应的服务与配套远远跟不上城市化的进程。一位进城养老的农村老人表示,进城前,听儿子说能够请家政服务护理,但实际上好的护工人手紧张,子女工作都忙,“还不如在老家,起码摔了碰了,还有邻居搭把手”。农村老人进城要面对经验之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这对农村老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被科技重构的城市生活中,曾经田间地头的能手,如今显得迟钝乃至自卑。更为重要的是,老人们远离了鸡犬之声相闻的熟人社会,进入钢筋水泥下的陌生人社会,他们的精神生活往往空虚而寂寞。子女工作繁忙,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与亲情陪伴无暇顾及。同时,他们也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难以参与到城市老人休闲娱乐生活中。解决这一问题,老人及其子女们固然需要积极面对,但政府和社会也应有所作为。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养老服务,是当务之急。当前,不少城市老年人活动场所普遍缺乏,无法满足老人社交的需要。社区应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服务场所。通过引入社会工作者,社区能够深入了解进城老人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学习城市生活技能,通过举办多元的社会互动,让进城老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并从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重建人际关系网络,从而真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融入城市生活。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力量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为进城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我国对进城老人的社会福利投入有限,不少福利项目也因为城乡户籍差异而区别对待,其结果是进城老人的养老资金基本来自子女赡养。这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之重。不少老人因此无奈选择返回农村,继续依靠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为子女减轻负担。城市化,终究是人的城市化。如果大部分农村老人不愿意进城,或者选择逃离,那就说明我们的城市化离这个目标还相去甚远。城市化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不妨暂缓脚步,重新审视进城老人。他们是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是评估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的城市,唯有为老人进城做足充分准备,他们的不适症才能够最终根治。4.“‘空巢’老人的生活由谁照顾?生病谁来护理?家务活谁来帮忙?”这是丁智勇所担忧的问题。现实中,农村养老的“大头”依靠的是土地和劳动力。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养老”模式也不断受到冲击。“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家庭养老的主要经济基础。”丁智勇表示,“但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大量耕地被占用,‘没有经济权,没有发言权’,农村失地老人在许多应得利益面前被‘边缘化’了。在农村,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子女争着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无人问津’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仍然保有土地的老人来说,指望一块土地养老,依然阻力重重。丁智勇在对哈尔滨12个县乡的调研中发现,能自己种地的农村老人只占20%,剩余的或是把土地出租换得口粮,或是将土地交给子女或亲属耕种,后者约占44%。“老人把土地分给子女后,有的子女按照耕地面积给老人生活费,有的只管老人吃住,好一点的能给老人少量零花钱。所谓赡养费也大多是象征性的,金额很少。”他表示,“还有一些老人,把土地、房子在儿子结婚时就给了儿子,自己只能搬到外面租房子住。”据统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达5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800万。这对农村老人意味着什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在“未富先老”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养老,不应再遵循“只交给土地和家庭”的传统模式,“农村养老应该是多资助、多层面、多元化的,国家和政府要承担起更多责任,政府应该是农民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早在2011年4月,人民日报就曾刊文提出,我国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远低于人均GDP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而社会保障支出中的绝大部分又用于城镇居民。“现阶段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在农村”,并呼吁“提高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并按城乡人口比例配置”。5.“从通货膨胀速度和物价水平等情况来看,每月100多元钱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基本养老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倪志浩认为,居民养老金待遇也要不断调整。唐钧也认为,未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财政投入,已是学界共识。“建议农村老人的养老金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为标准,根据各地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数字而定,不搞‘一刀切’。”唐钧说,“2009年时,确定55元的基础养老金,有财政负担能力的考虑,也考虑到农民毕竟还有土地作‘后盾’。而现在,制度建立了几年,一些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是可以考虑完善标准的问题了。”丁智勇则认为,除了“养”,“医”也是当前农村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亦常令他们不堪重负。“现在的‘新农合’政策,虽然缓解了农村老人的看病难、看病贵状况,但报销比例低,纳入报销范围的项目少,县乡地方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地看不好,外地报(销)不了’,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丁智勇说,“试想,如果一个农村老人需要到市里、省里看病,病肯定不小,平均统计,至少需要1万~2万元。而且看病费、住院费需要自己垫付,老人垫付不起,报销比例又低,一部分农村老人也‘因病致贫’。”近年我国已加大了对农村医疗的保障力度,比如“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针对一些治疗花费特别高的“大病”,建立了补充医保报销制度。丁智勇建议,未来,在医疗方面还可以给予农村老年人以更多优惠和照顾:“减免特困、高龄农村老人参加‘新农合’的参合费用,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对失地农村老人,丁智勇进一步建议.可以考虑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比如,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实行‘先保后征、刚性投保’办法,保障其基本生活,解除他们失地后养老的后顾之忧。”“总之,要解决农村养老困局,公共财政要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倾斜、向农民倾斜。”6.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王松认为,农村养老机构的缺失,也是留守老人养老难的重要原因。调研发现,县级养老机构少,床位不足,而乡镇一级的养老院只对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开放,不接收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对有护理需要的老人,子女回村照料就丧失收入来源,带进城里又面临高昂的住房就医费用。如果形成可以很好适应农村当地条件、具有长期存续性的互助养老模式,在理想状态下,农村老人可以通过互助与合作,实现经济互助、疾病的相互照料、劳动上的互助、情感互济、信息共享和代管孙辈。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治理视野下的社区互助强调多方主体的参与,通过建立社区互助整合政府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和市场化运作形成具有存续性的公共资源,既可以解决农村老人自身的养老问题,在宏观层面上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加了养老模式的弹性和灵活程度。“24小时有人定时刷卡查房,有需要摁下床边按钮就好……这里感觉比在家还好。”近日,由宜兴市徐舍镇原鲸塘、徐舍、芳庄三家敬老院合并而成的徐舍颐养园投运“满月”,赢得了人住老人的一致称赞。作为一家新建养老机构,该园在宜兴市率先引入“公建民营”新模式,由政府负责硬件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权交由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有效化解了农村敬老院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作为推进农村养老事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宜兴市农村敬老院约有20家,盈亏多由当地政府兜底,因受地方财政等因素制约,其中大多存在不小的经营压力。另外,由于多年来政府“大包大揽”,敬老院管护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服务,发展与经营养老事业压力均比较大。对此,宜兴市民政部门多方考察学习后,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结合实际,将徐舍颐养园、周铁镇敬老院列人首批“公建民营”试点单位,推行“公建民营”模式,旨在进一步盘活镇级敬老院资源,提高运营效益和服务水平。“2014年,徐舍颐养园基本建成,一期建筑面积为1.2万多平方米,内设五保供养、社会寄养、康复护理二三大区域,设置床位300多张。”徐舍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硬件升级到位后,服务不能再简单地“新瓶装老酒”,要同步升级。通过广散“英雄帖”和层层筛选,2014年底,徐舍颐养园正式“牵手”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公司,签订五年合同。由康乐年华接手的颐养园于2015年6月底全面投入运营,160多位老人乐呵呵地搬进“新家”。为确保敬老院的公益性,镇政府还向康乐年华提出“所有有人住需求的五保老人必须接收”的要求,并白纸黑字地明确在合同中。随着徐舍颐养园的顺利投运,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优势也逐步得到体现。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建民营”首先解决了社会资本进入时,基础建设或房屋成本高等难题,又引入竞争机制,可大大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徐舍颐养园园长刘女士坦言,其实根据以往经验,供养对象不超过总数三分之一,企业才会保持盈利。但眼下,颐养园供养对象超过半数,日常运营经费除了政府每月1200元/人的补贴外,其余由企业自身承担。因此,企业只有用专业服务打响名气,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寄养人群人住,实现盈利。为此,2015年初,康乐年华从护理、健康等各方面对颐养园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通过对身体健康、行为能力、服务需求等“大摸底”,为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和能力评估档案等,并据此配备不同服务。这也是宜兴市首次采用这种国际领先的“先评估后人住”模式。颐养园护理部助理周某介绍说,除了提供衣食住行等基础服务,颐养园还充分利用功能区和公共活动室,准备了健康复健、亲情陪护、心理咨询等不同方案的定制服务,关注老人的心理和感情需要。把经营权交给企业,政府并非完全撒手不管。为确保服务质量,徐舍镇政府还将每年组织两次针对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测评,若满意率低于85%,则按合同对托管企业进行整改、处罚。此外,镇里还派出三名工作人员“驻院”,对其服务、政企协调方面进行监督。7.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幸福。但对于中国人来讲,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成为大多数国民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或者为父母,或者为自己。在这个转型期里,各种因素层层叠加,给人们带来挑战。对正在步入晚年或者刚刚进入晚年的这一代父母来讲,已经没有过去那样多的家庭成员为他们提供赡养支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专家表示,社会养老至少在短期内无法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在现阶段,幸福、健康、富裕、可持续的家庭仍是大多数中国老人晚年的归宿。从这个层面来说,让中国人更富裕,几乎是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唯一途径。作答要求1、根据“给定资料1~2”,概括中国农村养老现状。要求:简练、全面;不超过300字。标准答案:中国农村养老现状表现为:一、老年人口数量多,养老压力大。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整体老龄化程度较高,贫困发生率高于城镇,养老压力大。二、空巢比例高,精神和物质双重缺失。由于子女多外出打工,部分老人丧偶,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物质上得不到满足,精神空虚,生活困难重重。三、养老模式单一,矛盾突出。“养儿防老”观念盛行,农村养老多以居家养老为主,由于经济压力较大,使得部分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四、社保体系不完善,养老金较低。农村以家庭和土地养老为主.养老金标准落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五、医疗环境差,就医困难。交通不方便,加上医疗设施贫乏,老人就医质量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阅读“给定资料3”,谈谈你对画线部分“农村老人不愿进城成为养老新痛点”的理解。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标准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进城“水土不服”,农村老人不愿意进城养老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新痛点。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国人有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农村老人进城要离开自己多年生活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心理上不能接受;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人的城市化,城市建设缺乏相关服务准备;三是老人要摈弃多年来形成的生活惯性,重新学习并融入城市秩序,缺乏人际交流,也难以融入城市老年人的娱乐生活,精神空虚而寂寞;四是日益高企的城市生活成本提高了农村老人进城养老的成本,因此,政府要加强社区的服务功能,让城市做好充足的准备,引导老人和子女积极面对进城养老.解决好养老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阅读“给定资料4~6”,请你提出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要求:要点全面,措施得当;不超过400字。标准答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增加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村传统的、单一的养老模式,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养老多资助、多层面、多元化。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根据通货膨胀速度和物价水平,不断完善标准,适时调整养老金金额,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需求。第三,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医疗的保障支出。建立补充医保报销制度,提高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扩大报销范围,切实解决农村老人的看病难问题。第四,创新养老形式,实现多元化养老。可以通过多方主体参与,尝试农村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实现社区互助,有效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第五,加强和完善农村养老院建设。一方面增加投入,建设更多的养老院以满足养老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养老院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建民营”模式配备比较周全的服务,提高养老院的服务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通读给定资料后,你对当代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一定有所感触。请你以“农村养老”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标准答案:关注农村养老实现老有所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是古人对社会的美好期待,更是现代人对父辈和将来自身步入老龄阶段的强烈渴求。不管是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还是“以房养老”,似乎都在描绘着城市“夕阳红”的美好愿景,但农村养老却几乎成了“被遮蔽的角落”。我们应该更多关注那些留守家园的老人的幸福,才能真正确保社会整体实现“老有所依”。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在城市老人都“一床难求”的情况下,农村老人养老的社会化之路,可以说更是遥不可及。在农村,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负担重,精神空虚,儿女的不孝导致老人自杀等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村养老隐忧重重。农村养老的这种无奈和无助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必须深思。养老观念渐被遗忘。不管是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还是法律规定的“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都告诉我们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但现实中,“百善孝为先”的传统道德被渐渐遗忘,在农村有部分人道德沦丧,把老人当“包袱”,不履行法定的义务,让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年老住无居处,生活无着落,无法安享晚年。农村社会保障缺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多年来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养老金数额的“城乡差距”更是直接彰显了我国农村养老体系社会性、福利性不足的重大问题,直接降低了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以老年医疗为例,虽然推出了“新农合”,但是基本医疗建设不足,无处求医问诊,而低廉的补助标准相较医药费用无疑杯水车薪。“救护车一响,老母猪白养”,农村家庭收入依旧是医药费用的重要组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养老难题。养老机构建设不足。农村老年群体规模大、比例高、增长快,生活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二手房抵押贷款合同书
- 个人顾问服务合同范本2024年
- 2024年达州考从业资格证客运试题
- 2024年借款抵押合同样本
- 与装修公司返点协议2024年
- 港航实务 皮丹丹 教材精讲班课件 82-第8章-8.1-施工质量监督
- 2024年标准个人房屋租赁合同1390字
- 2024年机电购销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年简单的个人劳动合同
- 2024年小区车位租赁合同范本简单
- SB/T 10016-2008冷冻饮品冰棍
- GB/T 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 公开课课件拿来主义
- 机加工企业风险告知牌通用
- 管理运筹学7运输问题课件
- 薪酬管理的工具和技术英文版课件
- 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送检率培训
- 最新病历书写规范课件
- 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件
- 聚丙烯纤维课件
- 铁矿粉烧结的基本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