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辨识_第1页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辨识_第2页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辨识_第3页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辨识_第4页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辨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辨识摘要: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针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的弊端,探讨了一个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辨识的框架,从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判定、共生关系的特征分析以及共生关系失衡分析等三个主要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共生理论共生关系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以后,颠覆了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主义,提出了一个兼顾所有公司利益相关群体和阶层利益的治理框架。但是,它的局限性是不容回避的,突出地表现在缺乏现实可操作性、过于理想化等方面。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开辟新的思路,探索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问题的辨识。提出这一思路,将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地处理当前和今后许多民生安全热点问题,避免天津滨海新区爆照事故的类似悲剧发生,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局限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关者负责。布莱尔(1995)认为,企业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应该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参与人(包括职工、经理、债权人、供应商、用户以及所在社区)的利益。股东利益最大化不等于财富创造的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才是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它将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结合起来。

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吗?企业代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詹森(2001)对此提出了质疑,他的疑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利益相关者理论将股东利益至上的企业单一目标转向服务于满足相关利益主体的多目标,这不利于经理人做决策,实际上将导致公司无目标。其次,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公司治理成本高,决策效率低。第三,强调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管理者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负责,相当于让他们对谁都不负责任。在实践中,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奉行利益相关者理论导向的国家,在劳动力成本和国际竞争压力上升的前提下,也开始裁员、到美国上市,银行也开始出售长期持有的公司股份,终身雇佣制也仅仅用在关键雇员身上等,这些都进一步动摇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现实基础。

二、共生理论在现实研究中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现实操作中确实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和关系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生物学的共生理论有机会被人们借用、演化,用来处理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问题。

“共生”(Symbiosis)的说法起源于希腊语,起初是一个生物学范畴,指不同物种生活在一起,相互因对方存在而受益的现象。在对生物之间的共生研究问题上,Caullery,L,eweils,Scott等众多生物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基本概念,并认为共生关系是两种或更多生物生理上彼此需要平衡的状态,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共生研究的深化为人们认识生物进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观点,生物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作用的关系,由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受益与制约的机制,也促成了不断发展的系统整体。由于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也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中,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和概念开始突破生物学研究范围,相关理论被人们逐步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因此,我们有可能从共生进化的理论范式出发,来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

三、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共生关系的判定

共生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充分条件则是共生体的利益函数在给定时空条件下大于零。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经济性和社会性契约的集合体或契约网络,利益相关者按照契约与企业进行资源和能量交换并获取各自的利益,利益相关者彼此间必须相互依赖和促进才能推动企业运行与利益实现。并且,企业的本质是市场替代物,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存在的,这意味着各利益主体从企业中获取利益是其最佳途径,从理论上讲这种利益必然超过单一主体各自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回报。因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共生关系的判定。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构成共生的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各利益主体作为共生单元形成共生体,联接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合约,包括对应的制度、规则与协议,构成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共生界面。在经济学中,企业是合约选择的一种形式,也是利益相关者共生界面的表达,在企业这个共生界面中,利益主体以互惠共生的模式相互促进,并与共生体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环境对共生体的影响也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来实现。

广义的共生环境包括企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在这个概念范畴中,自然环境中的资源、物种、以及环境质量等要素与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企业文化、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慈善活动等对社会环境也有着显著影响,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界定的间接利益相关者,如社区、社会公众、资源存量与自然环境等构成了共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共生关系的特征分析

从共生单元特征来分析,在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共生体中,各共生单元与共生体之间以价值链形式构成严密的利益关系,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客户任何一个链条的缺失都将导致共生关系的解体。因此,利益相关者各共生单元之间是高度共生、高度关联的。

从共生模式特征来分析,生物界的行为模式包括了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种基本模式,而各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共同作用来促进共生体的生存和发展,并通过资源和能量的交换从共生体中获取各自的利益,联接各共生单元之间的是互利互惠的基本契约关系,因此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了典型的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从组织特征来看,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共生体在一定封闭的时间区域内具有独立的性质和功能,各共生单元之间产生全方位的相互作用,具有稳定的内在关系,这些特征符合生物学上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的基本特征。

五、企业利益相关者共生关系的失衡分析

在企业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共生体中,具备了共生的一般均衡条件,即共生单元之间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契约关系),各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利益与信息的交换(输送利益并获取回报),共生伙伴的选择具有规律性(市场规律),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临界规模关系(各利益主体的维度和密度与企业特质相匹配),这是共生体均衡的基本要素。根据共生理论,当共生体处于维度、密度、结构都稳定的状态时,共生单元之间将达到均衡状态。而在实际中,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将会出现失衡,我们可以依据共生理论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一,共生体行为模式偏离对称互惠状态,将导致共生体内部结构失衡。生物学研究己经证明,对称性互惠共生是自然界的一个主要组织规则,是生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共生系统进化原理还表明,任何无效和不稳定的系统一定违反了对称性互惠共生法则。当企业各利益主体处于信息及权利不对称时,居于优势地位的利益主体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利益分配不再处于互惠状态。如企业销售伪劣产品侵犯消费者权益,忽视安全生产危及工人的健康与生命,偷逃税费损害国家利益等。这种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将导致共生单元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共生体整体效率降低,在达到一定临界值后,共生关系将解体,三鹿集团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破产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共生界面选择不能促进共生系统稳定及效率提高。当共生界面的功能趋弱时,共生体效率和稳定性随之下降。共生界面功能取决于阻尼系数等三个主要参数,其中阻尼系数越大,则共生单元在共生体中交流的阻力越大,越容易产生摩擦,使共生体利益减损,在企业里通常表现为由于制度或合约的不完善、不公平而引发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冲突。非对称性分配系数则表达了共生利益的分配情况,该系数大于零,说明企业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结果达不到最优化,利益受损的一方将要求得到补偿、减少资源付出或退出共生体,最终必然影响共生体利益。开放度则反映了共生体受共生环境影响的程度,当开放度大的企业与环境发生冲突时,将遭致更大的损失。

第三,共生体与共生环境之间不能互相促进而致使共生体利益减少。当企业与环境中的特定要素出现冲突时,整体社会福利必然减少。民生安全是当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从短期来看,共生体利益指标在增长,而事实上民生安全相关负面事件的不良后果及巨大的后续治理投入仍然需要人类及其后代去承担,其中的损失甚至无法用数据去估量,事实上是企业牺牲长期公共利益来换取短期财务利润。

参考文献:

[1]BlairMargaer,1995,OwnershipandControl-RethinkingforCorporateGovernancefortheTwentyfirstCentury,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pp.195~203.

[2]MichaelC.Jensen,2001,ValueMaximization,StakeholderTheory,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