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分析悉尼歌剧院_第1页
大师分析悉尼歌剧院_第2页
大师分析悉尼歌剧院_第3页
大师分析悉尼歌剧院_第4页
大师分析悉尼歌剧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师作品分析——悉尼歌剧院解读摘要:从建设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详细探讨了歌剧院的拱结构理念的产生过程、基本原理,同时对歌剧院形式与结构功能的关系辩证看待,深化对建筑的认识。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拱结构;形式与结构。“伟大的简单布局,统一的结构表现,惊人的建筑构图。”——澳洲悉尼歌剧院评委们对约翰伍重的设计草图评价。1悉尼歌剧院项目背景和概况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动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8258m,坐落在距海平面19m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m,宽118m,高67m。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悉尼歌剧院俯视图2建筑设计师与结构工程师歌剧院建筑的中标者为当年38岁的丹麦年轻建筑师约翰·伍重(JornUtzon)提交的方案,在全世界233份建筑设计方案中,他做的壳形方案被当时的评委会主席艾罗·萨里宁(EeroSaarinen)所欣赏并采用。结构工程师为世界极顶尖结构大师阿鲁普(Arup)及其领导的阿鲁普结构研究所。可以说,没有这一世界顶尖结构工程公司的鼎力协助,约翰·伍重设计的歌剧院可能会成为“纸上谈兵”。建筑师简介:约翰·伍重(JornUtzon)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他的童年在阿尔堡中学于1937年完成,他就读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澳大利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1957年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设计。1937年就读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1942年取得学位后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事务所工作,1946年赴荷兰赫尔辛基的阿尔瓦·阿尔托事务所工作了几个月,受到了阿尔托建筑的有机方法和对自然环境的感受的深刻影响。1947年到1949年他旅行了欧洲,北非及美国等地,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养。1949年访问了著名建建筑师赖特,他从赖特的作品以及古代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建筑中又受到了强烈感染,他也很钦慕密斯.凡.德罗。1950年回到哥本哈根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伍重到世界各地广泛游历,曾到过墨西哥、摩洛哥、印度、尼泊尔、日本以及中国等地。1955年,他在北京访问了梁思成先生。这些经历和工作经验使他形成了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巧的不倦的追求精神,这也是悉尼歌剧院创作之源和一大背景。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意义。悉尼歌剧院的平面功能布置歌剧院有一个音乐厅(2700座),一个歌剧院(1550座),一个话剧院(550座),一个兼放电影的室内小剧场,一个大展览厅,以及录音兼排练室、餐厅及各种辅助用房。音乐厅:此乃全歌剧院最大的房间,拥有2,679个座位,这些座位中有2100个正面表演台,其他的12块座位席则分布在两侧。舞台呈梯形,靠近观众的部分较窄,为14米。最深处的宽度则为17米,舞台后面还有供\o"唱诗班(尚未撰写)"唱诗班使用的坐席。舞台前部的85个座位还可收起,即使如此,这个深度11米的舞台总面积也不过200平方米,对于有些大型乐队来说还是略显拥挤。歌剧院:是一个有1,507个座位的\o"舞台剧院(尚未撰写)"舞台剧院,其座位同样排列成前低后的弧形。两侧还有4个小型的高台座椅。整个观众席都被涂成深色以防止舞台灯光的反射。在舞台前方是可容纳70名乐手的乐池。舞台宽11米,高7米,纵深17.5米。话剧厅:是一个有544个座位的舞台剧院,舞台宽13.5米高4.8米深度则为14米。剧院:是一个拥有398个座位的剧院,这件屋子本是为\o"室内乐"室内乐而设计,不过后来却发现同样适合用作表演。拆卸掉前排座椅后它的舞台也是可以扩展的。艺术厅:是一个可以调整的场馆,地板15米见方,四周的高台上排布着两排固定座椅,中央舞台也可安置座位。根据其布局,最多时能容下400人。悉尼歌剧院各层平面布置图约翰·伍重的设计草图拱肋结构组合体悉尼歌剧院在外观整体上看,有由十对壳体组成的3组白色壳状屋顶,两个剧院占用两组大的壳体,另外一组小壳体为餐厅,其中歌剧厅、音乐厅与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四块巨大的壳状屋顶覆盖,这些壳状屋顶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可以认为,单个壳体之间的组合是其屋顶的基本组成成分。与巨大的壳形屋顶相协调的是底部高达19rn的基座,这为屋顶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抗侧推力的手段(图1)。在扇形肋拱间形成的空的部位的结构组合上,采用梁板式结构体系,以拱肋的主体结构为基础,于拱肋上搭梁,并且因交接处应力的集中,在结构交接处的部位梁截面较厚,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传力体系,来自屋面板的压力传递给梁,再传递给作为主体结构的拱肋,最后传至大石座基础(图2、图3)。图1壳顶组合示意图图2屋顶连接部位示意图图3屋顶连接部位受力示意图通过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分析可以知道歌剧院总体上属于拱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而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壳结构体系。3建筑形式与结构功能的辨证关系贝壳与白帆的寓意悉尼歌剧院就像一组洁白的雕塑,如同海边礁石上巨大的贝壳,又像是一组迎风扬帆的船队,与海湾中的片片白帆相互掩映,富有诗意,充满浪漫的色彩,这是每一个去过悉尼歌剧院或者见过悉尼歌剧院照片的人都会有的联想,其它的方面不想作过多的阐述,这里仅从建筑师自身的角度来看,约翰·伍重的想法十分独到,这一想法便是“第五立面”,即在满足东、南、西、北四立面需要漂亮的基础上,还应当有一个从上面看下来也十分优美的“第五立面”于是约翰·伍重按照这一理念设计了壳形的屋顶与巨大的基座,在设计之初,约翰·伍重是考虑了屋顶的结构问题,按照其原始想法,屋顶厚度当在100mm-500mm之间,在班尼朗岬这个三面环海的狭长基地上,通过薄壳结构形成的贝壳或者帆状的屋顶表达了建筑师对于这一基地的特殊理解与感受力,尽管后来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将壳结构改为拱体结构,但依然表达了设计将形式与结构相统一的设计理念。建筑师自我评判约翰·伍重关于悉尼歌剧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想一个哥特式的教堂,那么你就很接近我的想法了。”用另外一些建筑师的话来说,可以这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即“约翰·伍重以巨大的空间想象力源于他深厚的几何知识,他用哲学的精神来解决技术的问题,探索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新方向和新的建筑涵义。”关于建筑师自我评判的话语,我的理解是约翰·伍重原本是想将悉尼歌剧院建成如哥特式的教堂一般的经典建筑,从各个角度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甚至会产生第五立面,而后来他自身在壳结构无法满足的条件下又自己提出用“桔皮原理”的拱结构想法来解决形式与结构、结构与施工的统一问题,这或许是那个混凝土兴起时代所造就的。亦有不少建筑评论家对悉尼歌剧院持有异议,造价高、工期长暂且不议,仅说结构,他们认为歌剧院的屋顶结构是一个凑合的结构体系,从建筑最开始就选错了结构型式,违背了结构的力学原理,认为建筑不能仅是考虑外在形式,不应当勉强地用高昂的结构代价去实现建筑的外在形式,所以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体系嗤之以鼻。4结论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带着假面的建筑,它拥有壳形的外表皮,内在的拱结构。建筑方案设计经历了从最初优美的壳形但却无法实现的结构到经过几年艰辛的探索最终采用拱结构来表达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的过程,反映了建筑师追求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的辨证统一,同时建筑结构亦成为了建筑设计欲表达寓意的丰富因子之一。参考文献:孙凤岐.《悉尼歌剧院——20世纪伟大又浪漫的建筑.》汪达尊,傅涛.《建筑的巨人结构的侏儒——从悉尼歌院谈起》梁鸿文.《一代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