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5题)_第1页
山西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5题)_第2页
山西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5题)_第3页
山西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5题)_第4页
山西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35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共9套)(共35题)山西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组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9表达能力的测试。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二、给定资料资料一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2009年7月23日,31省市的节能减排榜单发布。这是据2007年首度各省市减排考核后,“二度”发榜。2009年31个省(区、市)都完成了减排任务,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实现了年度减排目标。其中,北京等27个省(区、市)两项指标均较2007年出现下降。在2007年度考核中,河北、山西、内蒙等七省市考核“不及格”,北京、天津、辽宁等6省(市)考核结果属于超额完成等级系列。从2009年考核结果看,北京、上海等地依然保持着减排效果良好的势头——考核结果显示,二氧化硫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北京市,为18.8%;化学需氧量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上海市和河北省,为9.4%。“各省都使劲了,全国减排任务实现才有可能。”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四部委通报的信息还显示,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0.7万吨,比2007年下降4.42%;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2万吨,比2007年下降5.95%。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6.61%和8.95%,不仅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而且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除了“抓”地方以外,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减排手段,也展现了相应的效果。当日通报中显示,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较好”完成了二氧化硫削减任务,对其都给出了“通过”的考核结论。相比上年度,2008年五大电力集团二氧化硫消减力度平均为17.9%。尽管从上述数据看,2008年的减排形势不错,但环境专家们也一直在提醒,保增长以来,大规模建设项目“上马”会给减排带来压力。是否验证专家们的担忧,还有待于今年减排考核结果。上述环保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我们正在紧张核算上半年数据,结果会近期公布。”对于2009年的节能减排形势,日前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给出了基本判断。他称上半年,两项指标减排成果预计“一喜一忧”。“喜”的是二氧化硫减排,比如,占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70%以上的电力、钢铁和有色金属产品产量近年来首次下降或基本持平。结构减排继续取得重大进展,上半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382台、装机容量1989万千瓦,累计关闭5407万千瓦,已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计划关停目标。“陇”的是化学需氧量减排,一是新增工业排放量持续快速增加,占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0%以上的造纸、酿造、纺织行业产品产量仍然持续快速增加;二是工程减排滞后,“十一五”规划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680万吨的再生水工程建设严重滞后;三是结构减排进展不理想,2009年淘汰落后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落后产能尚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上半年,受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减排压力在一一些地方和行业有所反弹。”张力军称。当日,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强调,根据《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规定,对考核未通过且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由监察机关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资料二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温家宝说,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007年是关键。一季度中国高耗能行业再度抬头。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6%,比去年同期加快6.6个百分点。27日的会议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列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当务之急,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问责制。一季度,中国部分高耗能产品出口量翻番。温家宝指出,要继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同时,全面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提高高耗能产品差别电价标准。鼓励地方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标准,扩大实施范围。温家宝表示,将严肃处理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对重点用能单位和污染源要加强经常监督,对恶意排污行为实行重罚,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会议提出,省级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国务院每年向全国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在“十一五”期末报告五年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从2007年起,中国将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着力抓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预计2007年节约5000万吨标准煤。中国政府还承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加强节能减排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将率先垂范。会议透露的信息说,2007年全国要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000万支,中央国家机关将率先更换节能灯。温家宝说,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资料三“十一五”开局之年节能减排两大约束性指标均未完成,令总理遗憾,让国人忧心。指标未完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当是治本之道。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认为,虽然这中间有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的历史阶段性因素,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高耗能、高消耗资源性产品转移到我国,相应加大了我们的资源消耗总量的原因,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突出表明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性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而产业结构不合理则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生产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国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四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39.5%,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64%,也明显落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55%。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但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在经济增长的“量”的扩张方面总是快速增长,而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质”的提高方面,没有大的改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强有力“抓手”。“从2007年一季度势头看,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必须彻底改变一些地方把GDP当作‘硬指标”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的局面。”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认为。目前,各级政府已经为节能减排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固定资产投资能耗审查、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对生产和采购节能产品给予财税优惠和支持、推行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差别电价、淘汰落后企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但是,许多措施的见效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投入还不到位,许多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和行业思想认识还不统一。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分析,这次高耗能行业增长速度再度抬头受国内国际市场旺盛需求拉动。国内投资、工业、出口增速都较快,必然拉动对钢铁、焦炭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也拉动了国内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此外,随着煤电油运供求紧张局面的逐步改善,高耗能行业的外部环境也更加宽松。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采取各种优惠措施,继续鼓励高耗能行业发展。例如,全国有14个省份以各种方式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有不少地方通过减免税收、低价提供土地等方式对高耗能行业继续“招商引资”。此外,一些地方对淘汰落后产能不积极,致使落后产能退出缓慢。这些短期因素再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长期因素,共同造成了一季度我国高耗能行业的再度反弹。钢铁、有色等六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1/3,而能耗却占工业能耗的七成。2007年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2.3%,增速比2006年同期加快4.7个百分点;钢材出口1413万吨,增长1.2倍。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2007年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指出,要把遏制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作为当前以至全年宏观调控的重点。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措施。“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的势头。”贾银松表示,要认真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尽快落实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禁止各地自行出台优惠电价。节能减排不仅是“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更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对节能减排工作,必须拿出更大的力度和更坚定的决心,采取综合措施强力推进,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低消耗、少污染的基础上,夯实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料四山西省河津市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焦化产业,经济高速增长,成为山西省最富裕的县级市,被称为“河津模式”。2004年,河津市政府宣称,他们已完成“两年当首富、三年进百强、四年财政收入翻三番”的目标。但是经济发展了,河津的大气、水资源却被严重污染,当地成为呼吸道疾病和肺炎的多发地区。河津人说:宁在夏县(运城市有名的贫困县)呆一年,不在河津呆一天。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黄河鲤鱼逆流而上,跳跃龙门的美丽传说就出自这里。而今,河津又出现了“百鲤、千鲤竞相跃龙门”的局面——以焦化、电解铝、煤炭三大支柱产业为依托,三年争创全国百强县市。2003年河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3.2亿元,是山西省最富裕的县级市,已具备了跨入全国百强县市的一项硬指标。虽然GDP增长了;但大气污染依然严重,原因是全市99家工业企业中,有53家是焦化企业,当地已成为呼吸道疾病和肺炎的多发地区。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确实让河津人自豪,然而,简单追求短期经济快速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治理,已经使河津市付出了沉重代价。煤、焦、铁、铝、电是河津致富“五大功臣”,也是污染“贡献者”。在龙门村龙门集团禹门口焦化厂看到,或白或黄的浓烟从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烟囱蹿出,厂区及方圆一公里之内被浓浓的雾所笼罩。走进厂区大门,一阵刺鼻的味道迎面袭来,一个又黑又脏的水池映入眼帘。据厂区内一位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是个含有氨气、挥发酚等有毒物质的洗焦池。旁边是一个年产量6万吨的简易机焦炉正在热火朝天地运转着。据了解,像这样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炉体粉尘和气体泄露严重的小机焦,在河津市还有几十家,而且没有一家经过合法审批。太兴焦化有限公司是河津市僧楼镇人民村附近较大的企业,目前年收入约4亿元。老板宁太奎也是这个村的村委会主任。他这几年给村里修路,盖学校,就连老师的奖金、办公费都包了,还招了许多年轻人去厂里上班。经济发展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破坏,由于该厂现正在使用的20万吨炼焦炉是较落后的机焦,炉体粉尘和气体泄漏严重。同时,厂中备煤系统的破碎及各转运点除尘设施简陋,造成严重的煤尘污染。有不少群众反映,风风火火兴建的焦化厂、电解铝、水泥厂等,富足了一小部分人,但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破坏。人民村的张振民说:“这里经常会飘来黑色的气体,和硫黄的气味差不多,大人闻了都呛,对娃娃的影响尤为严重,村里很多娃娃都得了肺炎和气管炎!”据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环评部负责人刘黎介绍,炼焦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及有毒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其中焦炭出炉时产生的苯并芘是最可怕的。苯并芘是国际公认的高致癌、致畸物质,而且苯并芘无色无味,令人防不胜防。山西省环保局开发处监督副处长董克说,河津有焦化企业50多家,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合法审批。多年来焦化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了如今污染严重、管理混乱的局面。一方面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是环境容量的逐步减少。从河津市政府为“三年进百强”绘出的经济发展蓝图中可以看到,河津市经济结构线条比较简单,主要是由能源深加工延伸出的铝、电、煤等工业产业,并将发展以煤焦、化工、铝业、铸造、建材和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建设重点,凸显出粗放型经济结构痕迹。资料五2007年4月原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宣布,“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将淘汰1000亿元“污染的GDP”,相当于2005年全省GDP总量的1/5。将被淘汰的“污染的GDP”具体是小火电270万千瓦、生铁约3700万吨、粗钢约600万吨、焦炭3000万吨、水泥1100万吨、电石铁合金数十万吨。目前山西省已经将规划具体落实到企业和项目,并且排出了关停时间表。山西省近期铺开的关闭土焦、生铁等落后产能项目行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彻底。从前政府部门的关闭手段只是贴封条,检查人员一走,厂子又重新开张。如今这些企业的设备被运走,焦炉被炸毁,场地被推平,重新生产基本无望。最近半个多月,仅临汾市就炸掉了100多个土炼焦、小焦、土焦厂。除淘汰落后产能外,山西省还通过强制安装环保设备、实时监控等措施,力排“污染的GDP”。2007年山西省政府将就此提请省人大立法,用法律要求企业安装环保设备。山西省、市环保局还将对企业的环保设备进行联网管理,一旦发现企业环保设备不运行,多次警告无效后,即予以断电。据介绍,山西省政府2006年发出政府令,强制所有的工业污染企业在2008年年底前,全部安装脱硫、除尘、减污设备,不安装的企业要全部淘汰。“毋庸讳言,山西是全国能耗最高、污染最重的省,这要求我们成为环境治理、节能降耗治理力度最大、措施最硬的省。”于幼军说。从2005年年底开始到现在,山西省已经淘汰关闭高污染、低回采的小煤矿6000多个。2006年山西省GDP增长速度为11.8%,处于全国偏低水平,在中部6省中排名最末。“这正是我们要的效果,因为按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山西的GDP增长越快,污染就越严重,我们决不要‘污染的GDP。现在放慢增速,是为了以后更快地发展;现在忍耐两年,将来山西经济会有大踏步地前进。”于幼军说。据了解,山西将通过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来弥补淘汰1000亿的GDP损失。2007年山西省将有168个材料工业项目、370多个装备制造业项目、100个煤化工项目动工。2006年山西省政府组织招商引资,在59个困难县规划了扶持“两区”开发项目,投资接近3000亿。这些项目都经过招商选资、严格审核,都不是高污染、高耗能,目前70%已经动工。于幼军说,“这些项目从建设到投产需要一段时间,一旦新兴支柱产业形成,山西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质变。”资料六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环保总局将启动“区域限批”政策。这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这一行政惩罚手段。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将对4个行政区域、4个电力集团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停批、限批,并建议监察部门追究有关人员行政责任。此次“区域限批”的行政区域包括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企业集团包括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这些地区大多本身已无环境容量却仍然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如唐山市,在没有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全市依然建设了70家钢铁企业,且80%没有经过环评,近几年钢产量已达到全国的1/10,但钢铁企业的平均产量仅在65万吨以下,规模小且布局分散,造成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资料七2009年6月初在山东大学举办的“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一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论坛”上,倪维斗坦言:“恐怖主义不会威胁到高科技生活方式下我们的生存能力,但是能源会!”在这次论坛上,倪维斗院士的发言主题是:“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他提出,现在将来,煤仍是我国能源的主力,而煤的直接燃烧已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若按照当前情形,我们将在耗尽化石燃料之前先耗尽“大气”。届时人类的生存之本或将失去。而如何实现煤炭利用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倪院士的一个研究课题。盼能源部门合作推广。煤炭多联产,即煤炭多维度梯级利用,实现氢碳比、压力潜质和物质的优化成分利用,尽量减少无谓的化学放热过程。也就是说,在充分利用煤炭发热发电的同时,减少热能泄露和温室气体的无故排放。倪维斗指出,要对煤进行现代化应用,要把以煤的气化和化工为龙头的多联产系统看做是应对能源挑战的战略方向。只要中国各部门(煤炭、化工、电力)打破行业界线,通力合作,在三五年内就有可能建立大型的示范多联产装置,并在2020年前后有相当程度的推广。倡研发新能源代石油。倪维斗指出,从2000年到2020年,国家规划全国GDP增长4倍,而能源消耗增长一倍。最近3年,能源需求将远远大于规划。中国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将从40%增加为50%~60%,在替代燃料方面,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走出自主创新的道路。倪维斗院士的研究课题不仅如此,他的大多数科研对象都与能源有关。比如在这之前,倪院士就全面系统地发展了复杂热力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先进建模方法和一系列新的控制策略。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这些研究成为国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科学保证和技术前提。资料八青岛市新建的12层以下的楼房,将基本上都安装太阳能。2009年6月24日,青岛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青岛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决定在全市住宅建设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同时参考湖北、上海等地做法,设立民用建筑节能专项资金。24日,青岛市建委主任汤吉庆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关于提请审议说明时表示,青岛市房屋建筑每年竣工建筑面积达1000万~1200万平方米,为推动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参考湖北、上海等省市做法,《条例(草案)》规定市、区(市)政府应设立民用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同时,使用太阳能、海水能、污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民用建筑,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汤吉庆介绍说,由于青岛市具有良好的太阳能、海水能、风能利用条件,因此《条例(草案)》明确规定除选用其他可再生能源实现热水供应的以外,新建十二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和实行集中供应热水的医院、学校、饭店、游泳池、公共浴室等公共建筑,建设单位应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设计,并按照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或预留内部管道,而对因规划、技术等原因不能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当由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审核认定。对于供热系统分户计量问题,《条例(草案)》要求实行集中供热的新建建筑应当安装相关的供热计量设施,供热计量设施应满足分户计量的要求;供热单位应当逐步实行供热系统计量,供热单位应当按照供热计量的要求对供热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同时,规定公共建筑应安装用能分项计量装置。资料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20世纪最后20年,我们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但在现实生活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突出,矿产资源滥采乱挖,破坏和侵占耕地,用水无节制,建筑耗能超高……一组组沉重的数字催人警醒。资料显示,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据估计到2020年时我们将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之间,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近年来铁矿石进口大幅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生铁所需的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50%。我国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长,资源的利用效率也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而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呈现较高的需求。同时,我国多项重要资源面临短缺并且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未来我国的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当前,我国资源“红灯”已经亮起,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重要的资源普遍紧缺。——电力日趋紧张。——水资源相当匮乏。——煤炭生产、消费环节浪费严重。——耕地减少。资源“瓶颈”敲响节约警钟。我国资源已难以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1、请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概括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语言流畅。(15分)标准答案:材料反映我国近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严重束缚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的势头,节能减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用350字左右的篇幅就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我国2007年一季度高耗能行业再度抬头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求有针对性、条理性。(25分)标准答案:(1)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要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积极推进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2)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3)加大政府投入,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4)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5)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6)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7)健全法制,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给定材料五中山西省淘汰1000亿元“污染的GDP”,概括说明一下这种做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2)参考给定材料四,解释“河津模式”的含义。不超过200字。(10分)标准答案:(1)目的:山西省淘汰1000亿元“污染的GDP”是为了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意义:山西省淘汰1000亿元“污染的GDP”,积极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山西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总之,山西淘汰1000亿元“污染的GDP”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切身利益,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河津模式”:即山西河津县政府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焦化产业,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高速增长,并一跃成为山西省最富裕的县级市,但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河津模式”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沿用这种模式维持经济增长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请给材料六、七、八的三个部分加上小标题。每标题不超过15字。(10分)标准答案:(1)“区域限批”遏制高耗能、高污染(2)推“煤炭多联产”致力减排节能(3)青岛促进建设节能设“硬指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针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条理清晰、语言流畅。800字左右。(30分)标准答案:控制“三高”,节能减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但是我们在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严重束缚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在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伴随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一些地方对“三高”企业在税收和环保方面做出了一些限制,使“三高”企业向正渴望发展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些欠发达地区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积极政策扶持“三高”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粗放型盲目扩张,使在东部地区已经证明行不通、中央强力防范的增长模式的悲剧不幸又一次在西部重演。悲剧再次重演的原因与当地政府领导干部传统的发展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些领导干部一味地追求经济一时的飞速发展,没有制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致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脱节,导致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防止悲剧的继续重演,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或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其次,改变我国传统的干部考核体系,把环境保护作为考核体系的重要指标,实行干部考核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促使政府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自身管理,做到在管理中要效益,在效益中求发展,加强与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最后,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对环境污染的监督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型的重大决策。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响应政府的号召,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到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以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步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山西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组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1.2005年,北京市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该市居民人均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有的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一些政府公务员节能意识淡薄,下班时办公室里忘记关空调,关闭电脑主机后不关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开关的现象十分普遍。假如全国所有的办公电脑下班后都如此不关,每年浪费电将在12亿度以上。“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增长23倍,而同期GDP增长了14.6倍。”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用数据表明了快速增长的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确实令人担忧,而这种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现象有很大的关系。冯培恩委员列举出的是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例:(1)公务用车浪费:我国目前有公车数百万辆,每年消耗超过2000多亿元,其中真正用于公务的约占三分之一,且党政机关部门公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远远高出社会轿车的运输成本。(2)公款吃喝浪费:近20年来中央下发了数十个旨在遏制公款吃喝的文件,但收效并不显著,粗略统计每年公款吃喝的费用达上千亿元。(3)公费出国旅游:近年来官员出国考察和培训热在各地持续升温,不必要的出国甚至变相的公费旅游屡禁不止,公费出国一年耗资数以千亿计。(4)“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一些政府举巨债打造超豪华大广场、大剧院、大体育馆、高尔夫球场及大学城等标志性工程。有关部门披露,我国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政绩工程”。我国各级政府的办公楼也愈来愈气派,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也盖起一座座豪华建筑,例如,我国中部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年财政预算不足1亿元,有的部门却建起了耗资1000多万元的办公楼;我国南部一个只有7名村干部的村委会耗资400多万元兴建办公楼。2.李明是西部某贫困县的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从进入县政府办公室负责接待工作起,已有近十年的接待经历。李明说,搞了这么多年的公务接待工作,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浪费,再一个就是烦琐。李明说,由于近年来该县能源开发步伐加快,政府部门前来指导检查的人数大增,接待任务就显得非常重。“一周至少要接待两三拨儿人,给人的感觉是天天都在接待。”“虽然公务接待都有严格的接待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破例’。”李明说,“比如喝酒,虽然我们规定接待用酒不用外地高档酒水,但在用餐时,县领导一般都会征求客人尤其是上级领导的意见,有的领导只喝固定品牌的高档酒,我们总不能说这里没有,让客人扫兴。还有一个是在用酒数量上无法控制,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一旦碰到酒量大的客人,酒水常常超标。”接待客人吃饭,主要是酒水费用较高。一餐喝上几瓶茅台酒,再加上酸奶等饮料,就相当于当地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了。李明说:“我们这里仍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去年全县还有20多万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有时回老家,听到有些老百姓骂干部大吃大喝,说一餐饭吃掉了一两百元,也就是说在他们心目中,几百元就是大吃大喝的标准,他们哪里想得到,县里招待客人这些钱有时刚够买一瓶酒。”李明感叹,与我们相邻的另一个县是个纯农业县,财政收入也不行。但在接待上,也要硬撑门面,甚至欠着账照样要吃喝。这种风气在经济落后地区较为普遍,有些领导经常开的一句玩笑就是“再苦也不能苦肚子”。据媒体报道,我国一年公款吃喝开销大约3000亿元,相当于吃掉一个三峡工程。3.除了显性浪费之外,一些隐性的浪费现象所造成的损失也触目惊心。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达标、表彰,都是行政成本高昂、行政资源大量浪费的源头之一。一个省到底每年有多少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呢?湖北省曾经经过严格的清理发现,全省三级政府部门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多达1万余项,耗资数以亿计。其中,不少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评价、引导、激励作用,也解决不了民生问题。清理工作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直厅局机关,有的一个部门检查、评比、表彰等活动就高达50多项。在一些厅级单位,每个处室都要搞评比、表彰活动,每开展一项就设立一套程序。比如,湖北省农业厅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表彰活动竟达57项,卫生厅、教育厅等也有四五十项之多。湖北省咸宁市政协委员陈思作了一个统计,咸宁市有的单位一年之内接受的检查达20多次,每一次检查基层起码要准备两天,一个单位一年至少要用两个月的时间来应对检查、评比。“因为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很多,我们平均每天都有人去市里一趟,而市里也平均每天有一个领导要下来。”一位县里的干部无奈地对记者说。一位基层干部还坦言,评比、表彰太多太滥,奖牌也贬了值。而且,评奖也越来越脱离工作实际,他所在的单位奖牌得了“一屋子”,可实际工作还是老样子。万余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花费资金数额惊人。湖北省在这次清理中,花了很大精力,但还是没能把万余项活动花费的资金全部查清,只查出1/3的活动项目资金来源。陈思以一个县年终评比、检查为“样本”进行了测算,不计算下发文件、印制各种表格等费用,只计算人工费、招待费和车辆使用费,一个县一年就需45万元。知情人士说,有些重要的评比、表彰活动是必要的,但是,有的部门喜欢做评比、表彰这类“虚功”,说穿了就是借此向财政和评比对象要钱,为部门开“财源”。这样的评比、表彰对工作起不到促进作用,更解决不了任何民生问题。泛滥的评比、达标和表彰还是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温床”。清理组负责人柴国亥对记者说,评比、表彰虽然大多数都要实地看,但多是“上午来,下午走,中午一餐酒”,走马观花,起不到应有的评价、引导、激励作用。而且,上面有评比、表彰,下面就有人来求,极易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4.除公务接待外,公务用车是近年来群众议论较多的政府浪费现象。公车私用,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等,使公车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务消费开支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尽管如此,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仍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以致国家财政不堪“车轮”重负。有专家初步估算,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再加上车辆的保养维修、汽油费用等,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0万元以上。2008年初,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两会,蔡爱芬等36名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公车改革势在必行》的提案,直击当前公车消费“无底洞”现象。不合理的公车消费,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和巨大漏洞。在某些地方,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这是公开的秘密。“每天早上5点20分,我从家里准时出发到东三环领导的住处,先把领导的千金、夫人分别送到位于西城区的学校和单位,然后赶回去接领导到东城区上班。下午我得掐好时间,把领导的千金和夫人先接送回家,稍晚点去接领导下班。”家住北京宣武区的老张是某机关领导的一名司机,他向记者抱怨,“这是我每天的常规工作,往往到家已经晚上八九点钟了。只有在周末领导把车开回去自己用,我才落个轻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公车在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的现象,已成为财务上的黑洞。“公车有毛病时,很多司机喜欢到一些个体维修点维修。”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司机向记者坦言,“这些老板做生意比较灵活。”尽管近年对超标购车控制很严格,但一些弄虚作假、超标购车,利用权力超编用车现象还时有发生。由于不少车辆成了领导“专车”,普通人员有公事,也得排在领导的私事后,许多单位办事人员难以享受到公车带来的便捷。在采访中,很多人认为,公车要走出泛滥无序状态,必须走法制化之路。对公务用车进行改革,就要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殊待遇。大多数国家都严格限定公车使用范围,一般都规定专车只能用于公务,不能用来办私事。发达国家公务用车一般直接分配到各部门,各部门负责统一调度使用。由于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开车,所以专职司机很少,一般官员使用公车外出都是从调度室领取钥匙后自己开车。政府公务用车都有明显的标志,开公车办私事很容易被识别曝光。公务车只限有关人员执行公务时使用,不得以任何名义私用,未经授权私用公务车将受到惩罚,包括临时或永久取消其使用公务车的权利、扣除一个月工资甚至开除公职。意大利西西里岛墨西拿市市长布赞卡因私与夫人乘坐公务车到距墨西拿市约400公里的地方旅行,就被意大利消费者协会以利用职权、损害纳税人利益告上法庭,被判处6个月监禁。由于受公务用车数量的限制,并非每一个公务人员都能享受用车的待遇,为此,一些国家对因公务而无法安排公车的人员给予适当的补贴。印度政府对于那些没资格使用政府公车的一般官员每月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补贴多少,根据其级别而定,其补贴数额分别为1000卢比、800卢比、400卢比(5卢比约合人民币1元)不等。交通补贴同每月的工资一起发放。在特殊情况下,因公在外租车费超过补贴数额,职工可写明理由申请报销其超额部分,多数情况下自理。德国一般官员办理公务时,可动用单位公车,也可乘出租车;上下班原则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芬兰政府的司局级官员执行公务时通常是“打的”,一般工作人员经领导批准也可以乘坐出租车办理公务。因公乘坐出租车者经过严格的登记手续后,领取一张出租汽车卡。车卡由出租汽车公司联盟与银行共同发行,可供一次性使用。严格控制公车调派,制定公务用车公里数计划额度。不少国家对公务用车都配备专职司机,公务用车由专人保管、维修,保证性能良好,使用安全,使用完毕及时交回车库。因公外出需要用车者首先要到有关管理部门填写用车申请表,经负责人签字后才能乘车。专车也有用车登记卡,登记内容有出车时间、事由、公里数等,并且要定期上报主管部门。5.2008年8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31号国务院令,公布《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条例》包括6章43条,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规旨在推动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条例》要求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本级人民政府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公共机构应当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并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纠正用能浪费现象。6.2009年年初,中央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提出了八项具体要求。中央两个文件下发后,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采取措施,认真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厉行节约工作逐步深入,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2009年,江西省出台《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规模,对各级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实行零增长,计划出访总数和经费支出都要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以上,从严审核、审批因公出访团组和人员。江苏省统一编制了全省因公出国(境)任务报批、审核、审批责任人名册,对出访任务的必要性、报批材料的真实性、行程安排的合理性等从严把关。在审批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有保有压,对党政干部出访审批从严,对一般性考察团组审批从严,对双跨团组审批从严。今年1~6月份全省共否决团组出访申请86批、599人次,压缩团组成员、出访天数和出访国家数40批。2009年9月11日,中央贯彻落实厉行节约要求和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情况汇报会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国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次与近三年同期平均数相比分别下降55.36%和53.23%;中央部门共压缩出国(境)、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费用5.97亿元,各地区共压缩152.09亿元。7.2008年8月,湖北省开始对全省各省直机关能耗情况进行统计,将公务车用能也纳入了统计范围。从2008开始,湖北省直机关的能耗统计每到半年和一年都要上报一次。此次能耗统计的是2005-2007年度省直机关能耗情况,统计的部门包括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以及省直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统计内容包括省直各部门、各单位办公建筑的基本信息,建筑用能(水、电、气、油、供暖等)能耗数据,公务车用能数据,办公用品消耗数据等。此前,湖北省制定的《省直机关节能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政府采购、公务用车、机关建筑节能为节能工作重点;要定期公示各单位耗能情况,督促能耗超标单位进行整改;争取到2010年,湖北省直机关水电等能耗比5年前减少20%,基本建成节约型机关。湖北省将严格禁止超标超编配备车辆,推广使用国产、小排量、经济型轿车,除特殊需要,原则上不再配备越野车。公务用车要推行单车核算制度,实行加油定点、一车一卡,提倡集中乘车。省直机关还将选择部分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试点。据统计,建筑运行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7.5%,其中公共建筑能耗大大高于普通居民住宅能耗。省机关事务局有关人员介绍,开展能耗统计主要是为了反映省直各单位节能降耗成效。开展能耗统计,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能源的消费与使用状况,能够准确地反映省直各部门节能降耗工作的进展情况。省机关事务局要求,省直机关要明确专职人员进行能耗统计,要建立起严格的能耗统计报告制度,保存能源计量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逐步建立完善能耗统计报告制度。从2008年开始,10月底前省直各单位的能耗统计将完成。省直机关的能耗统计每到半年和一年都要上报一次,省直机关节能办将定期通报各单位能耗统计报告的情况。8.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记者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为确保援助地震灾区的物资质量,山东省对援助物资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并开辟资金拨付“全天候绿色通道”,确保优中选优,全力支持抗震救灾。汶川地震发生后,山东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行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多方筹措资金,全力支持灾区抗震救灾。截至5月底,各级已累计安排资金7272.5万元,专项用于购买抗震救灾物资、设备、设施等。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山东省财政及部分市财政开辟资金拨付“全天候绿色通道”,做好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救灾捐赠资金汇缴,提高资金拨付效率,保证各类捐赠资金以最快速度缴存,确保了所有救灾款项均在获得审批后当日拨付,及时安排用于支援灾区。为确保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的公开、透明,山东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执行救助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并主动加强与当地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切实规范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物资的监管。对物资采购等项目,凡条件允许的,一律实行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标,择优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效益。9.政府采购制度是近年来我国在建设节约型政府过程中的一项新制度,在各地的政府机关中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据统计,内蒙古赤峰市政府采购中心自2002年6月17日成立以来,本着公正透明的原则,共操作业务547笔,完成采购人委托的采购预算42356万元,实际支付35554万元,节省财政资金6802万元。5年多来,赤峰市政府采购中心每年都要对全体干部职工分期分批进行《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为了预防商业贿赂,该采购中心通过建立教育为主、制度约束、监督促进的廉政建设模式,将依法采购、高效廉洁、诚实守信、周到服务的工作准则贯穿到采购工作的各个环节。该采购中心根据不同的采购方式以及项目特点,结合赤峰市政府采购管理的实际情况,除了在规定的中国政府采购网和《中国财经报》上发布信息外,还把该采购中心的网站与国内知名网站对接,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和业务信息,定期发放调查表反馈采购人和供应商的意见,并且与其他市进行工作交流。实际上最早采用政府采购制度的是美国。美国是联邦制国家,除联邦政府制定完整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程序外,各州和地方政府都有其自己的一套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程序。美国政府采购立法始于1809年,联邦政府采购涉及的法律、法规相当广泛,有专门的联邦政府采购的法规,还有与政府采购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多达4000多个,可谓浩如烟海。在美国,签发政府采购合同的权力来自宪法。《联邦采购法规》(《FederalAcquisitionRegulation,“FAR”》)是专门的政府采购法规,比较详细地规定了最重要的采购制度和政策,使得政府机构能够按照该法规具体实施政府采购。FAR由联邦政府采购政策办公室负责指导实施,对FAR的修改是由政府采购专家组成的委员会来进行,然后提交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厅内设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进行最后的修订。最后,在所有修改生效前接受公众的评议。联邦政府机构根据FAR制定自己的采购条例,针对其特定的要求和合同作出规定。10.日本是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然而无论日本政府,还是民间都有一种清醒认识自身资源不足的基础上树立的忧患意识,因此节约成了日本民族的传统。日本政府在节约资源的诸多方面无不身体力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东京、大阪、石川、小松等都市县政府,你都能感觉到政府部门在资源节约方面起到的示范作用。为节约办公资源,方便民众办事,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实行集中办公。公务员的办公面积有严格规定,不搞特殊化。部门与部门之间,同一级别的公务员之间基本没有差别。政府的办公用品很普通,甚至比较简陋。会议室的椅子、桌子都十分轻巧、结实,设计也很人性化、舒适度高。这些桌椅架子基本为不锈钢,材质好,重量轻,结构简单;桌面为复合材料,工艺水平较高,经久耐用。许多办公桌椅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至今仍在继续使用。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包括计算机在内的许多办公设备是租借社会专业租赁公司的。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节约开支,控制行政成本。为了节约政府开支,日本仓吉市市长长谷川稔主动向自己“开刀”。自2005年7月1日起,长谷川稔率市政府职员共370人承担起市政府的清洁工作,大家轮流利用下班前15分钟打扫。此举每年可为该市节省350万日元。从2006年6月1日开始,日本政府部门带头节约用电,在全国推出了节能装活动,规定所有政府机构的室内空调温度提高到28℃,而负责这一活动的环境省已于半个月前进入临战状态,所有职员穿不系领带的节能装上班,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甚至下令,系领带的职员一律不得进入她的办公室。为此,日本全国一年节约电力上千万度。在日本政府大楼里,看不见笔记本电脑,日本是上网最便宜的国家,但一般公务员工作时间不能上网,需要联系就用电话或传真。政府机关开会用的讲稿经常是用已经过时的新闻稿的背面打印,从不用未使用过的纸。政府机构发给新闻单位的新闻稿和相关资料,基本上都是双面复印的。这样做虽然会给工作人员带来些小麻烦,但可以减少50%的用纸量。长此下去,省下来的资金是相当可观的。在使用公务车上,日本政府也有严格规定。专车原则上只能在领导执行公务的时候使用,不可用其办理私事。但是,大臣和副大臣的通勤属于公务,他们可以由专车接送上下班,但局长一般情况只接送到车站,然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一般的公务员因公外出用车规定很严,如果是离机关不远,基本上都是步行,如果离开机关比较远,大多骑自行车去。为此,总务省还为每个局配备了自行车。需要带资料等物品的人员,或乘坐一般公共交通工具不是很方便的人员才使用公车。一般政府公务员出差,乃至到国外出差,都乘坐电车、公共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利用公共交通设施出行。日本任何政府机构和部门都没有接送机关工作人员上下班的班车,工作人员上下班全部利用电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为了减轻员工的交通费用负担,政府给机关工作人员发放交通补贴。交通费用的补贴原则上是根据居住地到办公场所最短距离的实际所需交通费的数额,采用实报实销的政策,但有最高限额。不过,享受专车接送的领导干部不享有交通费补贴。事实上,不但日本如此,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节约能源的许多具体措施,都是从政府部门开始。政府用车带头采用低排放和高能效的车辆。例如,加拿大由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和环境部协调确立了政府用车所要实现的环保目标,并通过“绿色采购”政策和其他配套措施来削减车队和其他领域的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美国也已广泛实施了政府清洁用车方案。英国等欧盟国家,实施财税减免等政策,鼓励公司购买和使用清洁省油的车辆。这些政府节能环保用车的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在建设“节约型政府”活动中认真借鉴。1、阅读资料,简要概述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标准答案:一个时期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着浪费严重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政府行政浪费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办公用品浪费到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购车等,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尤以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和公费旅游、出国等现象最受诟病。行政浪费不但给国家财政造成了较大的负担,而且容易滋生腐败,违背了行政部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背道而驰,必须加以治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阅读资料,联系实际,请就资料9中所提到的政府采购制度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的先进经验,谈一谈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措施。[要求]针对性强,条理清晰,不超过500字。标准答案: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具体来说,政府采购制度是指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政府采购制度实质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政府经济行为的机制。它具有政策性、公平性、强制性、社会责任性等诸多特点,也是一项节约行政成本的新举措。政府采购制度推行以来,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需要做到:继续推进干部制度建设与创新,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管理体系;继续推进操作执行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采购运行机制;继续推进监管方式创新,建立监督有力的动态监控体系;坚持采购规模和效益并重,健全采购方式;继续推进队伍素质建设,逐步建立政府采购执业资格制度;加大电子化采购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资料4中提到了我国公车私用的问题。假设你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阐述一下我国公车改革的目标。[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不超过250字。标准答案:具体来讲,公车改革要达成如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要把超编超标配备公车的势头扭转过来,控制政府使用公车的总规模。(2)要杜绝公车私用、虚报费用的“公车腐败”现象,实现公车使用的“阳光操作”。(3)要解决公车使用过程中的粗放经营、养护乏力、浪费严重等问题,提高使用效率。(4)要尽力矫正原来按行政级别(而不是工作性质和工作需要)配备和使用公车的陈规陋习,使公车成为全体公务员更好地履行其职责的工具,而不是某些人享受特权的象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根据资料的内容,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为题,写一篇1000~12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观点鲜明,针对性强,语言流畅。标准答案: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宗旨。可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政府在行政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党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这些明目张胆的浪费并非个别现象。行政浪费现象的存在,大幅度增加了行政成本,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甚至对我国的国家形象也造成了损害,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近20年来中央下发了数十个旨在遏制公款吃喝的文件,也曾多次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外出参观和禁止公费旅游的通知,但“几十个红头文件管不住公务员一张嘴”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杜绝政府部门“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的行为,这是民众更为关注的。而今,建设节约型社会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主题,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打造节约型政府,搞好政府机构的节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而且还能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促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推广。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节约光荣、厉行节约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大力表扬集体和个人节约的先进事迹,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认识到厉行节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切实认识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加强各部门的监督。政府部门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政府花钱大手大脚、无所顾忌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彻底杜绝政府存在的“小金库”,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把收入纳入国库,避免大笔公共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和随意支配。加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近些年来,一些政府实行政府财政公开的政策,就是很好的尝试。如果在消费方面能够打造“阳光政府”,那么绝大部分不合理消费就能够因“阳光操作”而受到约束。要进一步树立官员们的“公仆意识”。政府浪费很大程度上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工作用餐超标、公车超标、办公室配备洗澡间和休息间等浪费现象的存在,是一些政府官员把这些当做自己级别高、受人尊重的标志,这种观念必须根除。要探索并完善类似于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利于节约型政府建设的新制度,确保政府采购符合公共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部门要带头。只有政府部门自身提高认识,各部门加强合作,才能够管好政府的财政收支,捏紧政府的“钱袋子”,刹住行政机关“豪奢风”,将节约型政府建设落到实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山西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组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1.2008年夏天,各地的高考阅卷工作结束之后,大学新一轮录取新生的工作开始了。6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考生王某以655分的高分夺得青海省文科状元。然而,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就招生事宜联系王某时,她却神秘“失踪”了。在得知王某取得高分成绩后,清华大学负责在青海招生的老师数次拨打她的电话,但始终联系不到她。无奈之下,招生老师求助于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省考试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经多方打听,联系到了王某,并通知她到省招办来一趟,但是王某和家人迟迟不肯露面。其实,高考成绩一公布,文科状元就引起了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的重视。青海省牧区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考出这么高的分数实属难得,青海省招办怀疑王某可能是“高考移民”。加之王某一系列反常的表现,再次引起了省招办的注意,在翻阅王某的档案时,工作人员发现王某的户口簿上写着父亲的工作单位为“直岗拉卡派出所”,但她的资格审查表上填写的却是“水电四局职工”,随即,省招办要求尖扎县政府、县招委、县教育行政部门对王某的资格再次审查。不仅仅是省考试管理中心,关注王某的还有西宁市部分中学的教师、考生家长和读者。其间,有多人打电话给相关部门,报料2008年的文科状元为“高考移民”,并提供了相关的线索。经过省考试管理中心20多天的调查,查明虽然王某的户口、学籍、高考报名审查等资料都齐全,但这些资料漏洞百出,有信息不实之嫌。同时,工作人员发现王某的学籍档案有伪造和空挂的现象,随即又核对考生父亲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经查确实有问题,最终认定王某为“高考移民”。王某在2008年的高考中,实际考了620分,排名青海省文科第一名。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的高考报名档案显示,这名考生为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中学学生,在2008年的高考中,她以牧区少数民族考生的身份,在享受了35分的加分政策后,以总分655分的高分摘取青海省文科状元头衔,和第二名考生(617分)在分数上拉开了不小的距离。这名考生填报的志愿为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据了解,清华大学文科首次在青海省计划招收2人,其中,法学1人、经济与金融(国际班)1人。为了维护青海考生的利益和高考录取公平,在录取期间,省招办当即做出了停止对王某的投档决定,并取消了王某的高考录取资格。很快,在第一批本科录取结束之际的7月22日,青海省招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在这一批次中共查处的“高考移民”,共有38名。其实,青海省出现的这种状况已经是“老生常谈”。多年以来,相关部门大力查处高考移民的现象,但是却收效甚微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8年7月,甘肃省天水市政府新闻办公布,对此前发生在天水市的“山东籍高考移民替考案”,调查情况进行公布。经查,该案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山东籍高考移民并由山东籍考生替考的严重团伙作弊案件”。9个考点共发现违纪考生31人,其中:属山东籍高考移民并由山东籍学生替考的15人,属山东籍高考移民并由其本人参考的14人,属天水籍高考移民实为本案关系人亲属、子女并由山东籍学生替考的2人。涉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利用师生、亲属、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加以采取给予好处费等手段,通过基层派出所违规办理户口、地下办证公司办理假证,非法取得了天水市麦积区户籍、假学籍和高考报名资格。31名考生中,17名替考学生为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局副局长霍继刚,指使山东阳谷县一中教师魏成甲、其妻张玉台、无业人员王孟义、粮食局职工王继乐等,组织带领到天水冒名替考,14名山东籍高考移民由其本人来天水参加高考。根据有关规定,天水市和麦积区、秦州区对天水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招生办公室予以通报批评,责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出深刻检查;对失职或涉案的31名公务人员作出党内警告、行政记过、撤职或开除等处分。高考移民状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是各省高考分数线的严重失衡是其重要原因。多年来,每年高考过后,关于分数线问题的讨论就此起彼伏。一些分数较高的省份如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和湖南,比几个直辖市和一些边疆省份要高上100~200分,这自然就会使不少的人发出“高考招生地区不公”的感喟。小张是河北香河一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京冀高考分数的巨大差距,他觉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相比北京学生,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他拿前一年高考成绩来作比较:班上有一名北京户口的李姓学生,在香河一中读了3年高中后,在北京参加高考取得638分(理科),被清华大学录取。而同样的分数,河北学生只能就读二流重点大学。前一年的普通本科线(理科),北京是430分左右,比河北的543分要低100多分。“要是我爸有本事,能把我的户口弄到北京,我玩着也能考上好大学”,小张开了句玩笑。2008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现行的高考是不是公平?如果存在不公平,程度有多大?怎么才能最有效地解决这种不公平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人思索。2.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9条第1款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国法律确定的公民受教育权平等原则与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和1966年12月9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所谓受教育权平等原则包括四层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不同;对学龄少年儿童而言,接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义务教育的含义是免费的、强制性的,各级政府、中小学校和家长负有保障学龄少年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国家应发展技术与职业教育,为更多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接受技术和职业教育创造物质条件;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是平等的,不因阶级、阶层、地域或户籍的不同而各异。3.我国高教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截至1998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共1022所,其中大学和独立的学院590所,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432所。在590所大学和学院中,有205所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其余380多所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不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高校的设立都不是按人口密度而均匀分布的,往往有文化传统、人文地理、交通便利、人才集中、国家建设和工商业需要等诸多因素。我国的高校比较集中地设立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沈阳等大都市或中心城市。不管这590所大学和学院分布在哪里,大部分都是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的,是全民所有的,应由全国人民所共享。432所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大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建或中专升格的,除了中央部委所属的一部分专科学校外,绝大部分是地级市政府或省级政府投资兴办的。这些学校一般都资金短缺、实验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招生能力有限,如1993年的在校生石家庄大学305人、承德大学301人、张家口大学201人,即使这几年让它们翻两番也不过千八百人,与正规大学不能同日而语。京冀两地高考录取率相差悬殊,从表面上看,客观原因就是两地高教资源多寡不同。北京现有高校76所,绝大多数是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的,北京市政府投资创立的没有几所。河北现有高校46所,其中部委所属的12所、省属的21所、地级市所属的13所。北京的高校是以北大、清华为首的“正规军”、“国家队”,进入“211工程”的就有十来所,相当部分是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资金来源渠道多、相对充足,人才高度集中,实力非常雄厚。而河北的高校是层次较低、扩张能力较弱的“杂牌军”、“地方部队”,一所院校的全部固定资产抵不上北大或清华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的价值。北京的万人大学每年国拨经费都在亿元以上,而河北的5000人大学每年经费只有1000多万,纯粹是吃饭财政,没钱购置新的仪器设备,从而也就揽不到像样的科研项目,留不住高层次人才……尤其是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部属院校由中央和院校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部属重点院校大幅度地增加了所在地的招生指标。这就使原本高教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更加突出。这种矛盾在四川、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可能更为尖锐。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平等权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高考录取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的现实,实质上人为地使各省(区、市)的考生处于不平等的法律地位。31个省(区、市)31种分数线,就是把不同省(区、市)的考生分成三六九等。有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承认或默许区域特权,即高教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市)的考生拥有比其他省份的考生优先上大学的权利。这显然违背了《宪法》确定的平等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性格格不入,也与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背道而驰。分数面前不平等,必然也将加剧人才分布的不合理状况,助长不正之风。我国的人才分布状况基本上是与高教资源的分布相一致的,同时,人才分布状况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换句话说,高校越集中的地方人才资源越丰富,当地的经济发展越快,反之亦然。贫困、落后地区最缺乏的是人才。高考分数面前不平等的做法,不但无助于缩小贫富地区之间的差距,相反会扩大这种差距,因为它使人才分布更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