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图文_第1页
秋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图文_第2页
秋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图文_第3页
秋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图文_第4页
秋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港南区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班导学案

港南区教学研究室

2016年10月21日

目录

1.1秒的认识(课本第2〜3页)..............................................................1

1.2时间单位的换算(课本第4页例1).............................................................................................................3

1.3计算经过的时间(课本第5页例2).............................................................................................................4

2.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课本第9页主题图,第10页例1)......................................................................5

2.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课本第11页例2及相应练习).....................................7

2.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课本第14例3及相关内容)...................................9

2.4用估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5页例4).........................................................................................................11

3.1认识毫米(课本第21页例1)......................................................................................................................13

3.2认识分米(课本第23页例2)......................................................................................................................14

3.3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课本第23页例3).....................................................................................................15

3.4认识千米(课本第26页例4)......................................................................................................................16

3.5米和千米的换算及估算(课本第27页例5、例6).................................................................................17

3.6吨的认识(课本第31〜32页例7、例8)..................................................................................................18

3.7列表法解决问题(课本第33页例9).........................................................................................................20

4.1三位数加三位数(课本第36〜37页例1、2及相关练习).................................22

4.2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课本第38页例3及相关练习................................24

4.3三位数减三位数(课本第41页例1和例2)............................................................................................26

4.4三位数减三位数(课本第42页例3).......................................................................................................28

4.5解决问题课本第43页例4..........................................................................................................................30

5.1倍的认识(课本50页例1).........................................................................................................................32

5.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本51页例2)........................................................................................34

5.3求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课本52页例3)................................................................................................36

6.1口算乘法课本56页和57页例1、例2......................................................................................................38

6.2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课本60页例1......................................................................40

6.3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课本61页例2...........................................................................42

6.4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课本62页例3..........................................................................................................44

6.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课本66页例4、67页例5...........................................................................46

6.6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课本67页例6....................................................................................................48

6.7用估算解决问题课本70页例7.................................................................................................................50

6.8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本71页例8..................................................................................................52

6.9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二)课本72页例9..................................................................................................54

7.1认识四边形(P79)........................................................................................................................................56

7.2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80-P82)..............................................................................................................58

7.3周长的认识(P83—P84).............................................................................................................................60

7.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P85例4).........................................................................................................62

7.5解决问题(P86例5)..................................................................................................................................64

7.6整理和复习............................................................................66

8.1认识几分之一(课本90页例1、例2)....................................................................................................68

8.2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课本91页例3)..........................................................................................70

8.3认识几分之几(课本92页例4、例5)...................................................................................................73

8.4同分母的分数大小比较(课本93页例6)................................................................................................75

8.5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本第96页例1、例2)............................................................................77

8.6I减几分之几(课本97页例3)................................................................................................................79

8.7分数的简单运用(第100页例1).......................................................81

8.8分数的简单运用(二)(第101页例2)...................................................................................................83

8.9整理和复习............................................................................85

9.1数学广角-集合(P104例1)....................................................................................................................87

9.2数学广角-集合(P106-107练习二十三)..................................................89

10.1总复习(一)(课本第108〜110页,量与计量).........................................91

10.2总复习(二)(课本第108〜110页,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93

10.3总复习(三)(课本第108〜110页,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95

10.4总复习(四)(课本第108〜11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综合与实践)......................97

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何宁芳上课教师: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秒的认识(课本第2〜3页)

【学习目标】1.我要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我要知道1秒有多长。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分钟;分针走一圈,走了()小格,即()分。

2.1时=()分

二、探究新知

通过仔细阅读课本第2〜3页,我知道:

1.钟面上()的针是秒针。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走1大格的时间就是()秒,走一圈就

是()小格,也就是()秒。

4.

5.我认识计量“秒”的其他工具

这是(),可以显示秒。这是(),一般在体育运动中

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三、知识应用

1.1秒钟我可以()。

2.15秒我可以()o

3.抄写“1分=60秒”,我用了()秒。

四、梳理小结

秒是用来计量较短的()单位。

1分=()秒。

五、达标检测

1.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课本第6页第2题)

大约每天睡9()系红领巾大约需要做熟饭大约需要

20()25()

2

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何宁芳上课教师: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时间单位的换算(课本第4页例1)

【学习目标】我要学会时、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时=()分1分=()秒

二、探究新知(仔细阅读课本第4页例1,认真思考)

1.2时=()分

我是这样想的:1时是()分,2时是()个60分,

()+()=()分,因此2时=()分。

2.180秒=()分

我是这样想的:1分=()秒,60秒=()分,180秒是()个

60秒,所以180秒=()分。

温馨提示:

进行时、分之间的换算时,我们要牢记“1时=60分,儿时就是儿个60分的和”。

分、秒之间的换算,我们要牢记“1分=60秒,儿分就是儿个60秒的和”。

三、知识应用

1.60秒=()分3时=()分1分40秒=()秒

2.在O里填上“>”“V”或“=\

3分。30秒2时0150分1分20秒。80秒130秒。2分

(温馨提示:比较不同单位时间的大小,先把转化成相同单位,再比较。)

四、达标检测

1.在。里填上“>"、"V”或"=:(课本第6页第4题。)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

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分

3

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何宁芳上课教师: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计算经过的时间(课本第5页例2)

【学习目标】我要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小时;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

经过的时间是()分钟。

二、探究新知(仔细阅读课本第5页例2,认真思考)

例2:小明从家到学校,7:30分出发,7:45到校,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1.阅读与理解:要解决的问题是,

也就是求从7:30到7:45经过的时间。

2.分析与解答:我能试着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1)数一数:从7:30到7:45,一共用了()分钟。

(2)从7:30到7:45,分针从6走到9,分针刚好走了()个大格,每走1个

大格是()分钟,一共是()分钟。(温馨提示:分针走几个大格是几个5分钟。)

(3)试…试用计算方法来算出小明用的时间。

通过审题我可以知道:小明离家的时刻是(),到校的时刻是(),

由于离家的时刻和到校的时刻整时数相同,所以小明从家到校的时间,就是计算出分的时

差。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顾与反思: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分钟。

三、知识应用

写出钟面上的时刻,并计算经过的时间。

四、梳理小结

计算经过的时间常用方法就是计算从开始时间到结束时间所用的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数数或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的方法来计算。

4

五、达标检测

L课本第5页做一做

瓦塘镇中心学校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姚小莉上课教师:甘继芳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课本第9页主题图,第10页例1)

【学习目标】我要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口算(我能说出我是怎样算)

45+20=56+7=

二、新知探究(仔细阅读课本第9页主题图,第10页例1,认真思考。)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1)通过观察我知道,要解决问题(1)“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票?”就是要求

()和()一共有多少人,用()法计算。

已知:一(1)班()人,一(2)班()人。

所以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口算方法:35+义=

|先算()+()=()

再算()+()=()

我还可以这样算:35+34=

先算()+()=()

再算()+()=()

最后算()+()=()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1)问题(2)“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票?”就是要求(

用()法计算。

5

已知:二(1)班()人,二(2)班()人。

所以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口算方法:39+44=

先算()+()=()

再算()+()=()

我还可以这样算:39+44=()

先算()+()=()

再算()+()=()

最后算()+()=()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会归纳: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分成()和(),

再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再加();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分成

()加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

的()相加。

三、知识应用

请你利用课本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课本第10

页“做一做”)

1.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达标检测。

1.口算。(课本练习二第2题)

54+28=76+23=48+29=14+73=

6

74+16=64+25=33+25=14+37=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姚小莉上课教师: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课本第11页例2及相应练习)

【学习目标】我要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我能口算下面各题。

88—20=70—5=

二、新知探究(仔细阅读课本第11页例2,认真思考。)

1.问题(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1)已知:普通快客的票价是()元,动车的票价是()元。

(2)问题: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就是求()与()相差

多少,用()法计算;列式:

(3)我的口算方法:65—54=

先算()—()=(

再算()——()=(

我还可以这样算:65

先算()一()=(

再算()——()=(

最后算(

2.问题(2)求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1)已知:普通快客的票价是()元,世博专线的票价是()元。

7

(2)问题: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就是求()与()

相差多少,用()法计算;列式:

(3)我能用我的方法口算:65—48=()

先算()一()=()

再算()一()=()

3.根据情境图信息,我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两位数减(),再用所得的差减

()o

三、知识应用

课本第11页“做一做”。

四、达标检测。

课本第13页第6题

8

瓦塘镇中心学校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姚小莉上课教师:甘继芳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课本第14例3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我要学会儿百儿十加减儿百几十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我会列竖式计算:

38+55=55—38=

二、新知探究(仔细阅读课本第14例3,认真思考)

1.问题(1):通过阅读课本我知道,上午卖出()个“海宝”,下午卖出()

个“海宝”,求(),就是要把上午和下午卖出

的“海宝”数合起来,用()法计算,列式为:

(1)探究380+550的计算方法

①我会口算:先把380看成38个(),550看成55个(),再口算出

38+55=93,93个()是()。

②我还会笔算:

百十个

380

+5150

个位上0加0得()在个位上写(

十位上8加5得(),即13个(),满一百,在十位上写(),同时向百位进()。

百位上3加5得(),再加上十位上进上来的1就是().

温馨提示:笔算加法的关键是相同数位对齐,还要记得将进位数相加。

9

(2)解决问题:380+550=(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会小结: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方法:相同()对齐,从()

位加起,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百位()o

2.问题(2)阅读课本我知道,“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就是求()

比()多多少,用()法计算。”列式为:

(1)探究550—380的计算方法。

①口算:先把550看成55个(),380看成38个(),再口算出55—38=17,17

个()就是()=

②笔算:(我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用竖式计算550—380.)

550

—380

3.解决问题:550—380=(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小结:笔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方法:相同()对齐,从()减起,

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在十位数加()再减。

三、知识应用

410+250=970—480=

四、达标检测。

课本第16页第3题。

10

瓦塘镇中心学校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姚小莉上课教师:甘继芳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用估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5页例4)

【学习目标】我要学会用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新知探究(仔细阅读课本第15页例4,认真思考。)

1.阅读理解

(1)通过阅读课本,我知道:一到三年级来了()人,四到六年级来了

()人。巨幕影院有()个座位。

(2)问题是“六个年级的学生能否同时坐得下”,就是把六个年级的总人数与影院座

位数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41,就();如果小于441,就()o

2.分析解答

(1)要求六个年级的总人数,应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2)我来估一估。

①2?1+239p()

()+()

把221看作整百数(),239看作整百数(),221+239一定大于

),但()(填“能”或“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②221+239心()

()=()

将221看成整百整十数(),239看成整百整十数(),这样就与实际结

果非常接近。因为221>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而

座位数是441,44K450,所以肯定()。

11

(3)解答:221+239P()

()044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小结: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再

进行计算;也可以先把每个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再进行计算。

三、小试牛刀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

吗?试一试。

四、达标检测

课本第17页第7、8题

12

瓦塘镇中心学校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宋育盛上课教师:甘继芳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认识毫米(课本第21页例1)

【学习目标】L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了解1毫米的长度。2.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3.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一支铅笔长约15()1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长()厘米还多出()小格,宽()

厘米还多出()小格。厚不够(),只有()小格。

(3)读课本第21页,长度不够整厘米时,用()作单位。

2.探究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有()小格,1小格是1(),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得出1厘米=()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3.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一把三角尺,估一估,三角尺的厚度约是()o

(2)用直尺量,三角尺的厚度是()。

(3)比一比,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三角尺,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4)生活中还有()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知识应用

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四、梳理小结

这节课我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它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我还知道

1厘米=()毫米。

五、达标检测

1.在O里填上或“=”。

13

4厘米。4毫米12毫米。1厘米4米。40毫米4厘米。40毫米

2.把你认为正确对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一本书高约()。A10毫米B10厘米

(2)一个杯子高约()。A10毫米B10厘米

瓦塘镇中心学校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宋育盛上课教师:甘继芳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认识分米(课本第23页例2)

【学习目标】L认识长度单位分米,了解1分米有多长。2.知道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米=()厘米1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探究分米与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仔细阅读课本第23页例2。

(1)直尺上。刻度线到10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厘米,也就是()分米。

所以,我知道1分米=()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2)因为1米里面有()个10厘米,所以1米=()分米。

(3)我觉得()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长度大约是1米。

(4)我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分米和1米有多长。

三、知识应用

1.画一条2厘米3毫米长的线段。2.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3.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红身高约1(),她的爸爸身高17(),妈妈身高160(

4.3米=()分米40厘米=()分米

四、梳理小结

这节课我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它是比()大而比()小的长度

单位。我知道1米=()分米,1分米=()厘米。

五、达标检测

1.在O里填上或“=”。

2米。2分米3分米。30厘米20毫米。2分米

2.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4

(1)一张课桌高70(A分米B厘米

(2)一把椅子高4()。A分米B厘米

(3)一步长5()oA分米B厘米

(4)--把尺子的厚度约是1()oA分米B毫米

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宋育盛上课教师: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课本第23页例3)

【学习目标】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例3中的5角硬币图,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枚硬币的直径是()厘米,如

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

2厘米=()毫米1厘米是()毫米。

―2厘米是()个10毫米,

就是()量米。

小结:当我们要把长度单位厘米换算成毫米时,根据“1厘米=10毫米”,几厘米就

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观察课桌图。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

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儿分米?我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

米=()分米。

小结:当我们要把长度单位厘米换算成分米时,我们根据“10厘米=1分米”,几十

厘米里面有儿个10厘米,也就是儿分米。

3.思考:把30分米=()米,该怎么想呢?

三、知识应用

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

1分米=()毫米3米=()厘米

15

四、达标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米=()分米6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分米=()米

8厘米=()毫米400厘米=()米

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宋育盛上课教师: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认识千米(课本第26页例4)

【学习目标】1.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有多长。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硬币的厚度。()

(2)测量铅笔的长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二、探究新知

1.通过阅读课本第26页例4,我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用字母表示为()o

2.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如测量南宁到北京的路程,用()

作单位比较合适,千米也叫()。

3.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米,沿着学校的操场走一圈大约是()米。如果沿着

操场走()圈,大约走了1000米,也就是()千米。1千米=()米。

三、知识应用

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米,走1000米,大约要走()步。我从学校门口走到

()大约是1千米。

四、梳理小结

这节课我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它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来计量比

较长的路程。我知道1千米=()米。

16

五、达标检测

我能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小红每分钟步行50()2.小轿车每小时可以行驶100()

3.一只燕子每小时飞行80()4.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5.亮亮从家到学校要走750()6.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大约高8848()

7.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

瓦塘镇中心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宋育盛上课教师:甘继芳学习时间:年月日

班级:小组:小主人:

【学习内容】米和千米的换算及估算(课本第27页例5、例6)

【学习目标】我要学会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估测一•段距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0

2.1千米=()米

3.测量贵港到广州的路程要用()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思考:

1.学习例5o1千米是)米,3千米

就是()个1000米,也

就是()米。

3千米=()米

思考:

1000米是()千米,5000

5000米=()千米米里面有()个1000米,

也就是()千米。

2.阅读例6,然后选择一种方法估一估你家到学校有多远。

(1)走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走到学校我走了()步,大约()米。

(2)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走到学校我大约要走()分钟,约()米。

(3)从家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