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精神始终为古代史家所尊奉,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司马迁作《史记》起先,通史之作连绵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到了清代,章学诚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会通”和“横通”之义。“纵通”,即贯穿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绵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通古今之变”是其理论核心。“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即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融会贯穿各类史料以著史。“横通”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含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告知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绵不断,更是在贯彻了“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作出的反思。围绕这一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相识。这些理论相识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以通识的眼光、运用贯穿古今的思维方式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改变,进而探求蕴含在历史改变背后的事理法则,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通古今之变”离不开别识心裁,章学诚在探讨“通史家风”时,特殊强调这一点。在他看来,思想层面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是通史撰述的宗旨。历史上不少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仿的史书貌似通史,但事实上不能称之为通史,只能叫作“集史”。因为通史“别出心裁,成其家学”,而集史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由此,章学诚在《史考摘录》中指出:“凡所谓通史者,不问纪载短长,学问疏密,要有卓然独见,迥出前人。”中国史学史上经典的通史著作均具备章学诚所提倡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言的特征,流传至今,难以超越。(摘编自王记录《通史精神: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材料二20世纪,宣扬进化史观的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以及主见唯物史观的范文澜、翦伯赞等,都对中国通史撰述作出了各自的探究和贡献。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通史精神由求道转向对事物内在关系、法则和规律的揭示,撰述形式由传统的编年、纪传等史体转向以章节体为基础的多种体例交互并用,撰述的内容也在天人古今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对世界、对民族、对中外关系的相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通史编纂自成一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对通史精神进行了辩证扬弃,撰述的方法更是在通变、会通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丰富。白寿彝编撰《中国通史》,他创制的“新综合体”汲取了纪传体、典制体等传统史书体的优长,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既反映了历史的规律性,又反映了历史的丰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中国通史仍旧是时代的须要。新的中国通史要打破教科书式的编写模式,不能把中国通史写成王朝的兴亡史。在这部新的中国通史中,要叙述中华各民族生长繁衍的自然环境,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状况,讲解并描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阐述历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阐述这样多方面的历史内容,须要创新历史编撰的模式。例如法国学者提出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种历史时间观念,可以运用于通史的编写。可以用“结构”来表示的内容,如自然环境的结构、经济关系的结构,都是属于长时段的问题,由于改变较小不必每个时期都写;有些属于中时段的可以用“形势”变迁来考察,如秦汉时期、盛唐时期等;短时段的问题,就如传统历史阐述中的“事务”,须要重点加以叙述,如秦的统一、楚汉之争、安史之乱等。这样的中国通史,应当体现显明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继承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反映时代特点和当代学术发展新成果的话语体系,要让广阔读者喜闻乐见,而且还应便于向国外读者推广。(摘编自杨艳秋《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不同的史书体裁,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横截历史,二者相比,前者更有价值。B.章学诚提出的“通史家风”是通史理论探讨的重要成果,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C.“会通”留意考量历史内容,“横通”留意汇合文献资料,都是对“纵通”的丰富拓展。D.有些集史在体例上与通史相像,实质上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不能被称为通史。答案:D解析:A项,“前者更有价值”错误,文中无此意。B项,“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错误,由“章学诚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可知,通史家风的核心应是“通古今之变”。C项,“‘会通’留意考量历史内容,‘横通’留意汇合文献资料”错误,“会通”是“融会贯穿各类史料以著史”,“横通”是“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都是对‘纵通’的丰富拓展”于文无据。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如没有贯穿古今的“通”,不关注历史之“变”的轨迹,就无从思索治乱存亡之道。B.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也具备章学诚所提出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的特征。C.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通史撰述的形式、内容出现了新改变,撰述方法也得到了丰富。D.运用不同的编纂模式和时间观念,才能对多方面的历史内容有重点地进行阐述。答案:D解析:“运用不同的编纂模式和时间观念”错误,运用不同的时间观念编纂历史是创新历史编撰模式的一种体现;“才”错,条件关系不成立。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中不能够体现通史精神的是()(3分)A.吕不韦《吕氏春秋》 B.司马光《资治通鉴》C.白寿彝《中国通史》 D.翦伯赞《中国史纲》答案:A解析:A项,《吕氏春秋》虽有“春秋”二字,但不是一部史书,《四库全书》把它归为“子部”。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参考答案:①先从理论层面阐释通史之“通”的内涵。②然后通过分析“通”“变”“理”的关系阐释通史精神的内涵。③最终提出通史撰述的宗旨和追求。5.在当代,撰写中国通史须要留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①把握“通、变、理”的内在联系,体现“别识心裁”的撰述宗旨。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创新撰述理念、编撰模式,阐述多方面的历史内容。③体现显明的中国特色,运用反映时代特点和当代学术新成果的话语体系。④易于中外读者接受,便于推广传播。(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从乾陵到茂陵林非汽车开出了西安市区,就在一片望不到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地攀登着。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火红的,是辣椒;碧绿青翠的,是玉米;黄澄澄一片的,是刚收割后耙平的土地。这缤纷的色调,这几何的图形,多么秀丽迷人。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细心开垦的花园。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宽阔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伸展,想要伸出手掌去触摸那离得很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深思着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踪迹,我的多少情思,随着起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这安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或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远眺了。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唤起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走到土路的终点,一座几十丈高的峭壁,雄赳赳的,倾斜在那儿。我的心儿在胸口突突地跳,喉咙里不住地喘着粗气,原来我刚才过早地轻视它了。我将会功亏一篑,屈服于被自己轻视的小丘吗?肯定不行,这不合我的脾气,于是我在崚嶒的乱石中,找寻着平稳的立脚点,左手按住石块的边缘,右手拉着石缝里的青草,连奔带跑,终于走到了小丘的顶上。这里,是旁边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都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他们的尸骨,恒久高踞在群氓的顶巅,这是多么傲慢和愚蠢的念头。对于不甘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羞辱。可是他们在生前或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很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将来。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同等的坦途。看完了乾陵,背着一身历史的重担,我又乘上车,赶往南边百里以外的茂陵去。在阴沉沉的暮霭中,我远远望着那座安葬汉武帝刘彻的坟墓,觉得很晦暗和凄凉。比起陡峭的乾陵来,它自然要矮小得多了。不过它的形态也规则得多了,简直是立体几何中最为标准的梯形图案。有几个操着南方腔调的老人,冒着零零落落的雨丝,在路旁远眺着这座土丘,他们在想些什么?不知道是充溢感情的膜拜,还是含有理性的否定?当我在暮色苍茫中,匆忙赶往霍去病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在他的墓前凭吊一番,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大将军,作历史的遐想了,虽然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曾在我的青年时代,鼓舞过我踏上人生的途程。我迎着一阵阵潮湿的雾气,迎着从天顶上垂下的夜幕,大步流星地走去,最终找寻到了墓侧两庑的石雕。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聚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才智、天真的心情,看似无趣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瞧瞧那个石俑吧,只是就着一块椭圆形的巨石,稍加凿磨,便活脱脱是个焦躁担心的人,睁大了眼睛,紧紧闭住了阔嘴,在诅咒着天道的不公,瞧他那硕大的手,还伸开粗糙的指头,压住自己凸起的肚子,憋着满腹的怒气,实在太难以忍受了。我分明像是看到了他在不住地抽噎。看完了石人,我还想细致揣摩人与熊搏斗的那座石雕,可是天色愈益昏暗了下来,我只好迈开脚步,阅读了精神饱满的卧牛,英姿勃发的跃马,眈眈疾视的伏虎。而当我站在那座马踏匈奴的石雕前,分辨着威猛的马头下面,在那石像扬起的脸颊上,眼睛和鼻子都被压扁了似的,可是他拉住马腹的手指,却镂刻得太清晰了,显出一种蠕动和挣扎的力气。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凶恶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气,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它忽然使我想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样磅礴的气概。我深深庆幸着今日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从黎明到黄昏,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选自《岳阳楼远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的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坚韧的性格。B.文章写到汉武帝墓前几位老人的远眺,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推理,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索。C.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作者对霍去病的无限敬重。D.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人时,并未简洁地停留于对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擅长抓住其神韵,形象而有灵性。答案:A解析:A项,错在“意在突出自己倔强坚韧的性格”,更多的是要表现作者对象征着封建独裁者意图不朽的陵墓的看法。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以景点、行踪来支配材料,采纳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B.第2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土高原色调绚烂、苍茫雄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酷爱。C.有别于游乾陵的感慨,作者在游霍去病墓时将重点放在了墓旁的石雕上,在对石雕作品的细致刻画中,带领读者游弋于永恒的艺术空间。D.文章主要放在对历史的“遗作”——陵墓的夹叙夹议上,以叙衬底,以议调色,并融注史实,行文伸展,可谓耐人寻味。答案:B解析:B项,第2段并没有写出黄土高原的“苍茫雄浑”。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参考答案:①从前帝王武则天和李治的陵墓在作者的笔下成了矮矮的小丘,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即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帝王与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②为后文作者对封建帝王与人民百姓的争论张本。解析: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上,“矮矮的小丘”具有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外观,事实上是放到历史上看,帝王与帝王陵墓也算不了什么。联系后面“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同等的坦途”的争论,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9.“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封建独裁历史的可笑。登上乾陵,追忆武则天等历代封建帝王的独裁历史,不过是一场虚空。②人民的力气是宏大的,自由同等恒久属于人民;历史的独裁最终被不甘奴役的人们推翻,人民对自由同等的追求是历史进步的永恒动力。③无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人类的珍宝。岁月悠悠,沧桑变迁,人类文明的创建会历久弥新。解析:找出文中抒情争论的部分,加以分类即可。从第7段的争论可以得出第①点,从第8段的争论可以得出第②点。从“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聚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才智、天真的心情,看似无趣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可以得出第③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最终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B.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C.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D.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答案:A解析:“久获罪”作“恐”的宾语,前面不应断开,解除B、D两项。“数上疏谏争”是“多次上书直言规谏”的意思,中间不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士,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B.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五伯,即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D.茂才,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两代称为生员。答案:A解析:A项,“博士”秦汉已有,为掌争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成为学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上门求学之人众多,他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B.董仲舒居家著书,仍旧关注国事。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C.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当国相。他先协助骄横好武的易王,后协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D.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董仲舒认为驾驭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最终找寻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答案:C解析:错在“得到重用,两度担当国相”。董仲舒做胶西相,是被人陷害,不是被重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2)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参考答案:(1)他居家教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甚至没见过他。(2)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用心著书。解析:(1)“下帷”,指教书;“以久次”,状语后置,依学辈先后;“或”,有的人。(2)“及”,等到;“归居”,归家;“终”,根本。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董仲舒为什么说孔子的门徒羞称五伯。(3分)参考答案: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留意仁义,不符合“仁人”的不谋取私利、不计较自己的功劳的标准。解析:依据文中“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可以推知。参考译文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年轻时探讨《春秋》,孝景帝时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甚至没见过他。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欣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学生们都效法、敬重他。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而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辅佐易王。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特别骄横,喜爱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最终灭了吴国。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留意仁义。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值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似乎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易王说:“说得好。”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公孙弘探讨《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驾驭大权,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胶西王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殊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出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敬重。董仲舒胆怯 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指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用心著书。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假如探讨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看法,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武安侯先后做丞相,起先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罢黜百家。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举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起先的。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5~16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停舟的地点和时间。两句倒装,因“系舟岳阳城下树”才“卧闻岳阳城里钟”,起句朴实自然。B.颔联的“空江”两个字当然指洞庭湖口的空旷景象,也点明白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一点轻快之情。C.颈联描绘月下晚唱,江月似乎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提示诗人要坚守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D.全诗写旅中思归,却深藏不露。景中自有缕缕情思,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闻”,表现了全诗的感情改变。答案:B解析:B项,“点明白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一点轻快之情”错误。“空江”二字,也示意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天地的空阔正显出了孤舟的渺小孤独无助。16.请结合全诗赏析“轻舟短楫去如飞”。(6分)参考答案:渔人驾着轻快的小船,划动船桨,如飞似的驶过“我”停岸的地方。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或反衬),用渔人的轻舟短楫、疾去如飞,反衬诗人被贬离乡的沉重苦闷。解析:从内容上看,可以理解为言渔人轻快之情,还可以理解为反衬诗人沉重之情,渔人“轻舟短楫”故可“去如飞”,自己羁旅仕途负重,思归而不得归,反衬诗人此刻沉重的心情。从手法上看,是衬托,乐景衬哀情,写渔人之乐衬自己之哀。(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欢乐的事,莫过于为志向而奋斗。”当志向遭受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屈原列传》中,屈原在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时候,却能“,”,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2)《过秦论》中为了防止百姓抗拒,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有关的句子是:“,。”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成功,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一文中“,”两句就是对此事务效果的概括。
答案:(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全部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似乎是特地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子,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或许比我看得清晰;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1)唯恐始终没看清晰呢。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①。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
当春尽夏初,我眼望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似乎一堂树灯,又似乎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匀称而带无趣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看法最为坦白。(2)它们的枝头粗大疏落,叶子平展阔大。叶子一生,全树明显变容。在夏天,我又眼望见绿叶成荫的光景了。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似乎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唯恐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态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绽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屈指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②,重重叠叠地挂着,始终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远眺,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18.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推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用 比方 排比B.夸张 借代 排比C.比方 拟人 引用D.拟人 借代 夸张答案:C解析:“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芭蕉分绿上窗纱”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似乎一堂树灯,又似乎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运用了比方的手法。语段中没有夸张、借代和排比手法。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1)句可以改写成“始终没看清晰”,(2)句可以改写成“它们的枝头粗疏,叶子平大”,从语意上看这两句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原文(1)句的句式“唯恐……呢”表现出作者自得的心情,使表达更委婉。原文(2)句用双音节词强调梧桐枝叶的特点,描写更详细形象,富有音韵美。解析:比较原句与改句不同在哪里,再从表达效果上分析。(1)改句少了“唯恐……呢”,少了推想的语气。(2)改句“枝头粗疏,叶子平大”,与原句“枝头粗大疏落,叶子平展阔大”,原句节奏更舒缓,富有音韵美。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参考答案:①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望见②可是数目繁多解析:第①处,依据前面“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可以推知。第②处,依据“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以确定是转折复句,依据后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代理合同签订权授权书范例
- 2024年度中小企业设备抵押融资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保险合同解读3篇
- 2024年专业软件定制开发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环境工程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的审查要点3篇
- 2024年住宅样板间装修标准协议模板
- 2024年度地铁旅客运输服务全面协议3篇
- 2024年智能家居购销协议书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的广告内容和服务范围.3篇
- 1866人类与社会 小教本 国家开放大学机考 题库及答案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课件
- 《论文技术哲学》课件
- 肿瘤诊断学及肿瘤检验标志物
-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全课件
- 剑桥商务英语BEC(初级)全套课件
-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 狭义相对论 完整版课件
- 玄武岩类课件
- 钢箱梁施工安全要点说明课件
- 国开政治学原理第9章自检自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