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古代经济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小专题复习课件_第1页
专题五 古代经济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小专题复习课件_第2页
专题五 古代经济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小专题复习课件_第3页
专题五 古代经济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小专题复习课件_第4页
专题五 古代经济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小专题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东平县实验中学刘含新内容结构经济发展史实经济发展表现经济发展原因经济发展感悟隋朝①隋文帝,发展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评价: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劳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灭亡)经济发展史实币制度量衡洛阳涿郡余杭政治、经济和文化唐朝唐太宗注意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唐玄宗重视

发展生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唐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经济发展史实劳役发展生产曲辕犁筒车蜀锦唐三彩长安宋代经济一、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由越南引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商业:开封和杭州是商业大都市,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5)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经济发展史实占城稻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景德镇广州、泉州、明州船坞指南针开封杭州阿拉伯非洲市舶司交子二、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劳动力。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4、政策倾向: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进。三、宋代经济发展的结果:1、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2、影响:“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史实南迁自然条件安定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明朝明朝的经济发展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2.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产青花瓷器。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经济发展史实南美洲苏州北京南京清朝1.农业:①耕地面积扩大;②兴修水利;③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推广,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清朝时期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2.手工业:手工工场的出现,规模大,人数多,出现了雇佣关系3.商业: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工商业市镇: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②商帮:晋商、徽商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经济发展史实湖广熟,天下足商业网市镇晋商徽商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的兴修,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产量增加;手工业:部门分工精细,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规模扩大;商业:商业都市和贸易场所的增多、规模扩大;贸易范围越来越广泛,贸易的内容日趋丰富,贸易手段越来越便捷。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政治因素:政府的鼓励政策;自然因素:优越的自然条件(土壤、气候等);经济因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生产技术;社会因素:安定的社会环境、充足的劳动力;等等。启示政治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然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经济因素: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社会因素:保持社会稳定等。重农抑商课堂练习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利等国家大型公共工程数目变化表A.北方气候日渐恶劣B.南方战乱日趋频繁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北方D.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朝代陕西山西浙江福建唐32324429北宋12258645南宋、金414185633.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是中国古代当政者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措施与解决该问题相关的是()A.开凿大运河B.创立行省制C.开辟丝绸之路D.转移经济重心4.创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下列皇帝中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是()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太宗④宋真宗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5.小丽在博物馆看到了泉州出土的南宋古船,他推测出的历史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宋代商业十分繁荣B.船只对外贸易应由市舶司管理C.宋代造船技术高超D.宋代南方赋税收入已超过北方6.“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7.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经济发展情况向朝廷作的汇报,查明属实的是()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②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③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④中国商船已远达非洲东海岸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清朝前期的商业发达,逐渐组成的商业网包括()①农村集市②城镇市场③区域性市场④全国性市场⑤大型超市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9.读下图,此图显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第③处对应的时期是(

)A.南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0.有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里的“利”指的是(

)A.巩固了隋朝统治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强了北部边防D.便于隋炀帝南巡11.史书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反映了唐代哪一生产工具创制的功效(

)A.耧车B.水排C.翻车D.筒车12.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七年级同学以“盛世繁荣的经济”为主题,探究唐宋经济的发展。请你参入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同学们搜集到材料一中唐朝发明和改进的农具图片,请你标明农具的名称。(2)“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3)我国是“瓷之国”,制瓷技术不断更新。请写出唐朝制瓷技术创新的瓷器一例和兴起于北宋后发展为瓷都的制瓷业中心。材料一(4)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重要表现?并据此概括我国古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5)通过本次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代经济的繁荣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图三南宋海船图四宋代《货郎图》图五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二13.材料一:如右图(1)右图是隋朝大运河,请说出大运河的中心在哪里?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材料二:自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已相当大,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还有哪些因素促进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发展?材料三:(明朝)下西洋船队捐往海外数量惊人的物品中采自民间的比例加大,对民间手工业的兴起有着重要意义,而大量国内手工业产品销往海外,又不可能不刺激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繁荣。——《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3)材料三中“下西洋船队”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三,指出其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能获得什么启示?材料四: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