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作用路径探析_第1页
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作用路径探析_第2页
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作用路径探析_第3页
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作用路径探析_第4页
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作用路径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历史学科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优秀的精神,增强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锻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道德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文章就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挖掘情感因素进行探索,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更加高效地获取历史知识,不断提升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高中历史是学生高中阶段不容忽视的学科之一,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要善于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情感,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作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优秀民族精神的熏陶,塑造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情感教育、分组讨论等形式,以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不断提升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建构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一、史料分析,培养爱国情感史料分析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手段。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那些具有感染力的史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直观感受,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爱国情感的产生提供土壤。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抗史,更是一部由血泪书写的斗争史,教师进行此类内容的讲述时可以多选择感受性强的史料,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爱国热情,加深学生对当时祖国状态的认识,发挥史料教学的直观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进行高中历史“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史料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不同阶层的爱国热情。首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全民抗战的基本史实,加深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客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体会到抗日战争的艰难与全国人民共同抗战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全民族抗战这一知识点时,出示了如下史料:“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位地主在为儿子饯行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欲从军,奈过年龄。吾幸有子,主动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教师出示史料后提问道:“这则史料说明了什么现象?”学生可以答出地主阶级也积极地参与抗日战争,体现了抗日战争的全面性。学生回答完基础问题后,教师从情感层面再次带领学生进行了史料的解读,增强了学生的情绪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该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战争过程中全民族抗战这一基本事实,利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客观认识。同时,教师还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感受了跨越时代的爱国情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二、历史解释,塑造民族观念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兼容并包,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文化观念与民族观念。面对这样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民族融合时期的历史进行解释,以现实的历史事件强化学生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观点的认识,为学生正确民族观念的形成提供动力。在华夏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在讲解这些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是不同民族共同孕育的结晶,利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塑造学生的民族观念。在进行高中历史“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历史解释的形式,塑造学生的民族观念。首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辽夏金元并立的史实,增强学生对元朝民族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华夏文明是由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先带领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并让学生结合历史地图表述出这一时期的政权演变。接着教师又带领学生细致地了解了不同政權的建立过程,巩固了学生对通史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设置问题:“学完本节课你如何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句话的含义?”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起包容的民族观念。在该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布置了预习任务,接着利用历史地图带领学生进行了多次的历史解释,促进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让学生在讨论、分享的过程中树立起了正确、包容的民族观念,促进了学生道德的进步。三、文物展示,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当今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起报效祖国的远景目标,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指引。为了完成这一情感教育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文物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华丽、美丽、绚丽的文物冲击下,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提供动力。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与组织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知识储备的平台,设计主题展示、文物讲解等趣味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进行高中历史“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文物展示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货币的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货币体系的认识,掌握货币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关联性的掌握。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便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并鼓励学生回答这分别是什么时期的货币、叫什么名字等。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将自己收集的货币带入了课堂,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文物,感受中国货币的发展与变迁,认识货币承载的文明之美。在该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文物展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对中国货币变迁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民族自豪感,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将收藏的货币带入课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向学生传递热爱生活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进步,创建更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四、情感教育,激发时代使命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远景目标与伟大的理想抱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情感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与素材,加深学生对精神力量的感受,促进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下产生同样的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影响学生的主观认识。语言式的情感教育往往需要教师有强烈的情绪感染能力,让学生可以尽心聆听、思考教师表达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反复凝练语言,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影响力。在进行高中历史“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运用语言情感教育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首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情怀。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便道:“你们从小便学习过国歌,大家知道国歌的另一个名字吗?”学生可以回答出是《义勇军进行曲》。教师继续道:“对,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知抗日战争最初便是从东北打响的,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涌现出了许多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血泪铸就了胜利的基石。今天就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经过吧。”在该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导入,向学生传递爱国、敬佩等情绪,提升学生对该课情感的掌握,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高中阶段的学生仍然具有向师性,教师要学会利用环境资源、多媒体资源,强化语言感染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五、情境教学,发展共情能力当前,情境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衡量个体道德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就是个体共情能力的高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史实体会不同的情感。教师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具体的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素材的加持下更好地跨越时空,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怀、文人气节以及爱国情感,增强共情能力,为自身道德水平的持续进步提供基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基本的道德认识与一定的价值观念,教师在进行德育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及时纠正学生思想上的偏差,让学生养成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进行高中历史“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训练了学生的共情能力。首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对社会发展变迁的客观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便带领学生观看了微课《生活在历史长河里》。在微课中,教师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带领学生认识了人类生产工具、社会组成的变迁,并在观看后提问道:“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期,你每天的工作是什么?”教师提问后,鼓励学生回答。在该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启发了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了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状态,增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记忆效率,帮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对课堂知识点的记忆,促进了学生个体共情能力的提升。六、榜样作用,鼓励精神传承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民族精神,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这些德育点,鼓励学生自觉传承精神文明,获得精神力量。为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精神力量,教师可以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优秀革命工作者与优秀历史人物的身上获得前进的动力。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该如何行动,有效促进学生将这种精神力量内化为指导自身行为的思想,实现个体精神与行为的共同进步,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作用。在进行高中历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了学生的精神传承。首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努力,提升学生对义和团的认识,让学生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屈辱与困苦,体会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讲述百日维新时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梁启超,并带领学生齐读了梁启超所著的《少年中国说》,鼓励学生从作品中深刻地体会梁启超的爱国情感,鼓励学生自觉传承这种社会责任感。在该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