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7单元14.2荷塘月色拓展能力检验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7单元14.2荷塘月色拓展能力检验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7单元14.2荷塘月色拓展能力检验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7单元14.2荷塘月色拓展能力检验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7单元14.2荷塘月色拓展能力检验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14.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好像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好像”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起先不特别确定)B.荷塘的四周,长着很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密,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C.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隐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或许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解析】“总”在这里表示一种推想和希望,并不表示必定的意思。2.依次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地开着的,有()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A.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羞怯缕缕B.层层袅娜田田羞怯亭亭缕缕C.田田羞怯亭亭袅娜层层缕缕D.层层袅娜亭亭田田羞怯缕缕【解析】“田田”意指莲叶,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层层”意思是一层又一层,指逐层逐次;“亭亭”意思是高耸或直立的样子;“袅娜”形容草木松软瘦长,或形容女子姿态美丽;“羞怯”意思是难为情,看法不自然;“缕缕”形容一条一条,连绵不断。第一空,语境指的是荷塘里布满荷叶,应用“田田”;其次空,语境中指舞女的裙子直立,应用“亭亭”;第三空,语境指的是层层叠加的荷叶中间点缀荷花,应用“层层”;第四、五空,语境指的是荷花开放的状态既有姿态美丽的,又有像羞涩一样不全开放的花骨朵儿的,分别用“袅娜”“羞怯”。3.下列句子中运用比方修辞手法的一项是(B)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绿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分呢?【解析】A项秋蝉就是一种虫子,它像家虫是为了表明它的常见,不是比方的修辞。B项句中将“枣子颗儿”比作“橄榄”和“鸽蛋”,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C项“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中“阵”和“层”都是汉字,二者在北方人发音中相像,这是客观事实,不是比方的修辞。D项运用“何尝……呢”的句式,是反问的修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殊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__①___;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凉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_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会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调不浓,回味不永。__②___,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4.下列选项中的引号和语段中加点部分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C)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D.有几个“慈爱”的老板把捡来的茶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解析】语段中加点部分的引号表示强调。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讽刺否定。故选C。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为“总不能充分去感受那秋味、秋色和秋意”,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_①原文运用排比,更突出强调了“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增加了语势;②原文运用短句更简洁明快,读起来有起伏,节奏感强;③原句运用不同的动词“看”“尝”“赏玩”更精确生动;④与上文形成整散结合的句式,更具美感,与散文的语言风格相符。_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_①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__②比起北国的秋来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空气是什么颜色?无色的!然而天空是蓝色的!类似的状况还有水,水是什么颜色?无色的!__①___!这是怎么回事呢?人能看到颜色是因为物体反射光的颜色到人的眼睛里。_光以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这些运动中,它与大气中的气体粒子以及其他物质碰撞,气体粒子汲取光线,并发出与被汲取的光相像的颜色。而光的颜色众所周知,就是组成彩虹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光的波长中较短的绿、蓝、靛、紫光,在撞到空气微粒时,比能干脆穿透微粒的红、橙、黄光有更强的散射效果。通俗点讲,就是七彩的光,撞到空气中的小颗粒,赤橙黄没了,就剩下绿青蓝,天空在你眼中,才因此一片蔚蓝。_有人可能会问:__②___?因为人眼对紫光较不敏感,所以是你的大脑把它们给忽视掉了_,紫光堪称是最边缘的一种光。水和大海也是类似的状况,在大气中气体粒子汲取光的现象__③___,较长的光波比短的蓝光能更干脆穿透水。换句话说,天空和大海的蓝色,其实都是被选择后的印象。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_①然而大海是蓝色的__②那紫光跑哪儿去了__③也会同样发生在水中_8.文中其次段和第三段画横线处分别用了“人”和“你”,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答:_“人”,体现出现象的普遍性,表述的科学性、客观性、严谨性;第三段两处用“你”,拉近了文章话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个人体验感和说明的通俗性。_9.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依据诗句意思来设计场景、描写人物;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不超过35个字。采莲子(其二)[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场景:湖边。采莲船上。人物:采莲女,少年,女伴。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漂亮的姑娘划着采莲船采莲,瞻前顾后。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遗忘了划船,任凭船儿漂荡。镜头三:_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少年身上,少年会心一笑。_镜头四:_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姑娘羞得脸红了大半天。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特别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悠然,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厚的地方。(3)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慢慢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然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4)“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5)“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6)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7)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删改)文本二:(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爱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2)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洁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稀里糊涂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立刻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简单体会得到。(3)说起寒郊的漫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赐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很多作家宠爱以“漫步”一词做他们的创建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4)江南河港沟通,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时常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然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然?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示意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潇洒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5)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照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下纸笔,去湖上散漫步罢!_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①(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删改)文本三:文学艺术作品肯定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好像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好像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胆怯 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缘由。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有多少情要发?其实很多作家并不是纯写抒情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间或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好玩味,当然有形式、语言、节奏等方面的很多缘由,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谈。我称之为闲谈,是他们在写作时经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晰之后又说些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对主题是不行或缺的。(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有删改)【注】①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当时的中国一片混乱,郁达夫用日记记录十二月的情形,“今为杭市防空演习时,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家国沦丧,小民乏食”。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本一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作者对“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疏落的秋草”等只作寥寥数笔的勾画,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中。B.文本二中,作者在描绘“微雨寒村图”时,运用正面实写手法,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奇妙裁剪,着意点染,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立意隽永的水墨画。C.文本三中,作者认为“散文要写得好玩味,要有形式、语言、节奏等缘由”,文本一“雨后话秋图”中都市闲人互答的细微环节描写就特别好地印证了这一特点。D.郁达夫的散文很讲究揣词度句,擅长运用适切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同时多运用长短改变、对偶的句式,使文章的呈现疏密有致、和谐流畅。【解析】B项,“运用正面实写手法”分析错误。结合文本“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然”可知不是实写,是作者想象的,所以应是虚写。11.文本二在描写江南冬景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序号内容作用1①_江南的冬景和北国的冬景进行对比_突出江南冬天明朗的情调2江南的寒郊漫步与德国的寒郊漫步对比②_突出江南冬景的漂亮和怡人_12.文本一、二都表达了相近的审美趣味。请结合文本,从意象选择、色调描摹、情感表达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郁达夫散文的审美趣味。答:_(1)意象选择上,《故都的秋》选择的日光、驯鸽、破壁腰中牵牛花与细细秋草、槐树落蕊、秋风等意象,强调清、静、悲凉,显出无比悠然的心境;《江南的冬景》选择了村落长桥、杂木树林、纷飞的白雨、停岸的小船等,自然之境的美,一样突出了悠然的心境。(2)色调描摹上,《故都的秋》描写的是蓝色、白色、青色等清冷的色调,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江南的冬景》写的是白色、赭色、红黄等,色调带着朦胧的美,描绘出江南冬日水墨一般写意的景色。(3)情感表达上,都是表达作者对美景的赞美。《江南的冬景》所爱为江南冬景,《故都的秋》爱的是北平的秋景。_13.文本三中贾平凹说,“闲谈”指“可有可无”却“对主题又不行或缺”的话。请结合此观点,分析文本二中画线的这句闲谈为什么“不行或缺”?答:_“散漫步”,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这几句心理描写,流露出作者悠然、潇洒的心情。这句闲谈既是一个奇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潇洒不羁的宕开,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宠爱,也很能感染读者。_提升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声和春深林斤澜(1)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突然一夜间,咆哮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照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_(2)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一再,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_(3)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原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作作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作诗作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4)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5)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作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家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6)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家乡故土的呼叫。(7)这是春声。(8)北京俗话说:“春颈项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颈项”,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望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颈项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惋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9)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即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家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厚,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肯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10)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际。”那时候我们宠爱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验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应有尽有,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11)少年时正是斗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突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蒙蒙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12)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突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沟通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爱好,匆忙一走而过。突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13)我望见了少年时代,望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际”。望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突然望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家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全部的思念。(14)这是春深了。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2)段作者从空间、速度和反复程度三个方面描写了春风给北国大地带来的改变。B.第(8)段中,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间的流淌,表现北国春天“春颈项短”的特点。C.第(11)段中,作者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映山红,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长的特点。D.第(12)段遇上外国油画展由爱好不大到被吸引,源于我坚信那朦胧画面里有映山红。【解析】C项,“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映山红,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长的特点”错误,第(11)段作者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角度写映山红。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映山红绽放空间之广;时间上,作者写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1)(2)段画线处用拟人手法,呈现北方冰雪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突出其野性的特点。B.拟声词“苏苏苏”“沙沙沙”的不同,表明白作者与弟弟相比对春声的听觉更加细腻。C.文中写“手冷”和“手热”的细微环节,意在表现“春深如海”以及人生的各种困难感受。D.从“春声”到“春深”,写对南北方春天的不同感受,表达思乡之情,暗含报国之意。【解析】B项,“表明白作者与弟弟相比对春声的听觉更加细腻”错误,依据“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可知,应是表明作者与弟弟对家乡的记忆或感受不同。3.兄弟俩对江南春天的感受,弟弟认为是“长”,作者认为是“深”,联系文中相关内容概括二者的不同。答:_①弟弟对江南春天特点的感受是“长”,是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②作者的感受是“深”,除了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之外,还包含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也暗含世事变迁之感及报国之情、向往将来之意。_4.本文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国与北国的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答:_①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烘托江南家乡风情的美妙,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宠爱之情、思乡之情、家国情怀);②《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显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宠爱之情。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扬州的夏日朱自清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殊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漂亮;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漂亮的幻想。他的憎恶或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或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好像也出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旧不无关系的。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旧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醇厚说,我是不宠爱的。下船的地便利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识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很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沿河最闻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心。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闻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或许不甚适宜;可是在事实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有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或许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慢慢地多,大船慢慢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情愿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或许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自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旧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尽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意招呼说话。船上人若兴奋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改动)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