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综合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综合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综合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综合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综合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综合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024年辽宁联考)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简略图。据此完成第1~3题。图11.划分图中“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依据是()A.气候 B.农业C.地形 D.河流2.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A.便利统筹布局,实施统一管理 B.划定区域界线,明确区域归属C.施加政策影响,确保经济水平一样 D.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3.巫山对“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两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自然景观分异 B.城市景观分异C.阻隔相互联系 D.促进相互联系【答案】1.C2.D3.C[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材料“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可知,划分图中“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依据是巫山山脉,即地形,C项正确。第2题,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D项正确。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实施统一管理,也不能确保经济水平一样,A、C项错误;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不能明确区域归属,B项错误。第3题,“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以巫山山脉为界,巫山山脉地势较高,对两地相互之间联系造成阻隔,C项正确,D项错误。两侧自然景观没有明显分异,A项错误;巫山山脉对两侧城市景观没有太大影响,B项错误。(2024年云南昆明期末)图2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据此完成第4~5题。图24.下列有关各个区域类型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属于自然区域 B.都属于文化区域C.都位于东部发达地区 D.空间尺度大小相同5.对甲所在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甜菜为主【答案】4.B5.A[解析]第4题,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文化景观,各区域都属于文化区域,不属于自然区域,B项正确,A项错误;成都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窑洞位于黄土高原,都不在东部发达地区,C项错误;从景观图进行比较,四地的空间尺度大小不同,D项错误。第5题,甲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水稻种植业为主,A项正确;主要从事水田耕作,B项错误;种植业才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业活动,C项错误;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为主,甜菜是北方地区主要的糖料作物,主要种植在气候温凉的温带地区,D项错误。(2024年四川泸州开学考试)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3、图4,完成第6~7题。图3图46.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其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7.图4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依次应当是()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乙—甲—丙【答案】6.B7.C[解析]第6题,据材料可知,初期阶段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B项正确。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发展较为缓慢,A项错误。初期阶段的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对工业发展影响不大,C项错误。初期阶段人地关系比较和谐,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D项错误。第7题,据图4可知,甲时期其次产业占比最大,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比较小,对应工业化阶段;乙时期第三产业占比最大,对应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丙时期第一产业占比最大,对应初期阶段。因此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正确的排序是丙—甲—乙,C项正确。(2024年河南期末)经济韧性指城市应对经济冲击、从阵痛期复原和更新的实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质检仪”和“导向标”,可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综合衡量标准。图5为某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图58.该资源型城市()A.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良好态势B.经济韧性在a阶段总体下降C.在c阶段正处于城市衰退期D.没有出现过资源枯竭的现象9.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韧性快速增长的是()A.提高矿产开采 B.降低消费水平C.扩大城区范围 D.促进产业多样化【答案】8.B9.D[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该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在a阶段先下降后上升,但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故在a阶段总体下降,B项正确,A项错误;该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在a阶段总体下降,说明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后退,可能缘由是资源枯竭,支柱产业产值下降,D项错误;c阶段经济韧性上升速度快,说明该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胜利,进入了新生期,C项错误。第9题,促进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增加城市经济活力,抵挡不利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冲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韧性快速增长,D项正确。(2024年吉林期末联考)图6为我国四个地区水资源总量、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比重示意图,图中四个地区为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据此完成第10~11题。图610.造成四个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区域面积 B.气候类型C.海陆位置 D.农业活动11.缓解甲、乙两地区人地冲突的有效措施是()A.跨区域大规模人口迁移 B.调整农业种植结构C.实现跨区域粮食调配 D.变更现有耕地类型【答案】10.B11.C[解析]第10题,区域面积对水资源总量的影响较小,A项错误;气候类型确定了降水量多少和蒸发强弱,是导致水资源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B项正确;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海陆位置差异较小,但水资源差异显著,C项错误;农业活动对水资源总量影响相对较小,D项错误。第11题,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学问可知,图中乙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人口数量占全国比重均居于四个地区之首,为南方地区;甲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占比小,但耕地面积占比大,符合北方地区的实际状况。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条件差异明显,所以实施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够有效缓解两区域的人地冲突,C项正确;跨区域大规模人口迁移、变更现有耕地类型的做法不符合实际状况,A、D项错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缓解两区域人地冲突的作用较小,B项错误。(2024年江苏南通期末)区位熵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总产值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表1为2009年与2024年我国某省份三次产业的区位熵。据此完成第12~13题。表1年份第一产业其次产业第三产业20091.641.110.7520243.270.690.9212.该省份可能为()A.广东省 B.安徽省C.山西省 D.黑龙江省13.针对其次产业区位熵的变更,目前该省份可实行的合理措施是()A.限制农业规模,缩小产业间差距 B.改造传统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C.利用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D.转移产业资源,建立全新产业群【答案】12.D13.B[解析]第12题,依据表中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以推断出该省份第一产业区位熵较大,说明该省份第一产业较为发达,在选项四个省份中,只有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因此该省份最有可能为黑龙江省,D项正确。第13题,该省份为黑龙江省,依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以推断出黑龙江省其次产业区位熵由2009年的1.11降低到2024年的0.69,说明该省份的其次产业比重小于全国其次产业比重,是其劣势产业;黑龙江省以传统产业为主,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可以通过改造传统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其其次产业发展,B项正确。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图7)。读图,完成第14~15题。图714.下列关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部分省级行政区工农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A.加快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建设B.湖北、湖南可大力发展小麦、番茄的种植C.广西、甘肃是该地区水电输出最丰富的地区D.陕西和山西是我国苹果的优势产区15.关于“新三大经济地带”之间联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应汲取其他两地带的迁移人口,减轻中部、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三大地带之间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和通信C.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应向其他两个地带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装备制造业D.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主要承接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答案】14.D15.C[解析]第14题,海南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不属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省份;湖北、湖南可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小麦、番茄不是其主产作物;甘肃省水能资源不丰富。第15题,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具有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工业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劳动力需求量大、学问密集、人才聚集等区位优势,应汲取其他两地带的迁移人口,减轻中部、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三大地带之间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和通信;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应适当向其他两个地带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远西部地带工业基础薄弱,不宜承接装备制造业;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主要承接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2024年湖南联考)相互之间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在不同的空间集聚,从而使得两地区产生关联性。集聚关联度指数越高,区域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区域整体发展越协调。图8为2003年、2008年、2013年我国七大城市群内部在不同层级的空间上的集聚关联度指数变更图。据此完成第16~18题。图816.不同空间尺度的产业集聚关联度的特征是()A.空间尺度越小,指数越低 B.经济更加达的城市群,指数越高C.产业分工越细,指数越高 D.地理位置越优越,指数越高17.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推想其根本缘由是()A.产业扩散 B.政策引导C.资源禀赋 D.地理位置18.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A.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B.加强交通建设C.调整行政区划 D.差异化布局产业【答案】16.C17.A18.D[解析]第16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产业分工越细,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关联性越强,集聚关联度指数越高,C项正确;空间尺度、经济发达程度、地理位置与产业集聚关联度没有明显的正负相关性。第17题,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的根本缘由是产业扩散,导致生产协作联系削减,A项正确。第18题,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差异化布局产业,调整产业分工,加强生产协作联系,D项正确;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交通建设不能提高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调整行政区划对提高城市关联度影响不大,且通常也不会大范围调整行政区划。(2024年河南信阳检测)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表2为2024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相关数据表。据此完成第19~20题。表2区域面积比重/%人口比重/%城镇化率/%①52.2035.1664.79②21.4619.7970.54③26.3445.0582.5719.表2反映了区域的()A.开放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动态性20.推断表2中地区人口主要流向和所体现的区域特征分别是()A.从①②地区流向③地区;开放性 B.从②③地区流向①地区;整体性C.从③地区流向①②地区;差异性 D.从②地区流向①③地区;过渡性【答案】19.C20.A[解析]第19题,由表可知,三个区域的面积比重、人口比重、城镇化率均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区域的差异性。第20题,由表可知,③区域面积比重较小却集中了全省一半左右的人口,城镇化率最高,发展水平最高,代表苏南地区;①区域面积比重最大但人口比重较小,城镇化率最低,发展水平最低,代表苏北地区;②区域发展水平介于①③区域,为苏中地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知该地区人口主要流向应为从苏北(①)、苏中地区(②)流向苏南地区(③),体现出区域的开放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被称为美国的“钢都”;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两座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图9为两城市所在区域图。图9(1)据图说出这两座城市地理位置的相像性。(6分)(2)依据图文信息,简述两座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不同区位条件。(6分)(3)匹兹堡旁边的农业主要以乳畜业为主,武汉旁边则主要发展水稻种植业。比较两区域的农业区位条件差异。(6分)【答案】(1)均地处中纬度地区;均位于大陆内部;均位于河流沿岸或河流交汇处(铁路沿线或铁路交会处)。(2)匹兹堡旁边煤炭资源丰富,武汉旁边缺少煤炭资源;匹兹堡旁边缺乏铁矿资源,武汉旁边铁矿资源丰富;匹兹堡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武汉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相对落后。(3)匹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