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新世纪希望小学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王涛

三年级数学授课计划表

任课教师:王涛

周次日期页数授课内容备注

18.25-8.311-7测量

―*

29.3-9.77-14测量

39.10-9.1415-24万以内的加法(二)

49.17-9.2125-33万以内的减法(二)

59.24-9.3034-48三四边形

610.1-10.7十一放假

710.8-10.1249-58四由余数的除法

810.15-10.1959-67五时、分、秒

910.22-10.26多位数乘一位数

68

1010.29-11.2多位数乘一位数

90

1111.5-11.9多位数乘一位数

1211.12-11.1691-103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1311.19-11.23104-111八可能性

1411.26-11.30112-117九数学广角

1512.3-12.7总复习

118

1612.10-12.14十总复习

120

1712.17-12.21总复习

1812.24-12.28综合复习

1912.31-1.4综合复习

201.7-1.11期末检测

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

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

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

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

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

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

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

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

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

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

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

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

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

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

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

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

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

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

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

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

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

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

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

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

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

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

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

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

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

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

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

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

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

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

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

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

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教研教改。

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

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

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课,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

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

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

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

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精神。

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

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提倡自主

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

削弱。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

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

验。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

第一单元--测量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

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

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思教目标: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一边移动灯片,一边说明: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

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

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

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新课: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

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一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二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1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

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厘米

43毫米+17毫米=()毫米

4分米=()厘米=()毫米

60米=()厘米

22分米+8分米=()分米=()米

30厘米=()毫米

90毫米=()厘米

45分米-36分米=()分米=()厘米

86厘米-46厘米=()厘米=()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

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能力目标: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

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

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第四课时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二()米

1000米二()千米

4米二()分米

1分米二()厘米

6厘米二()毫米

500毫米二()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二()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第五课时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n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千米4千米=()米

1000克=()千克8千克=()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

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

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

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第六课时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吨的认识。

2.能力目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00千克=()吨

1吨=()千克

4000克=()千克

5000克=()吨

8吨=()千克

6千克=()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4题。

1、第1题连线。说说为什么。

2、第2题补充

4吨=()千克

2000千克=()吨

1吨-30千克=()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二()吨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3、4米01500毫米

3吨04050千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怎么办?

4、第3题

教师解释"载重2吨”是什么意思。说说题意,小组讨论,口答。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1吨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1000千克='1吨1吨=1000千克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一课时加法

教学内容:P16-17例1、做一做及练习四的习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主题图: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这些珍贵的动物正濒临灭绝的危险,让我们来看•份统计表。

(出示第15页统计表。)

2、学生解决小精灵的问题。

3、学生展示算法。

估算:98+25*130(种)

口算:98+25=123(种)想:98+20=118118+5=123

笔算:98从哪位算起?

+25十位上得几?为什么不是1?

123百位上的1是怎样得来的?

4、揭示课题。

5、完成“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6、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注意点。

二、反馈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后,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第3题)

学生解决书上的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1)公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77+85=165

(2)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59+85=144

(3)公鸡、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59+77+85=224

(4)公鸡比小鸡少多少只?

(5)母鸡比小鸡少多少只?

(6)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

三、全课小结

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P18-19例2、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笔算:60+4536+6789+52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一)、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图)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两栖类L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估算:376+284-700(种)

笔算:376+284=660(种)

376从哪位算起?

+284十位上得几?为什么不是5?

660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3、与98+25对比计算上的相同点,引出课题。

4、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

5、“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先估算再讲评。

6、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五的第1、2题后,集体订正。

2、解决第3、题的问题。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19—21页练习五第4一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

32+39=37+54=15+65=54+28=34+56=27+18=18+34二

23+69=47+33=49+27二练习五第4题。将问题改为“你知道中央电视塔大约有多高吗?”让学生估

算,并说出估算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计算中央电视塔的实际高度。

二、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三、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改,对正确率高的同学给予表扬。

四、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森林医生”,能又快又准地捉住“害虫”。

五、练习五第8题。同桌合作完成。请几个同学说一说解题策略。

六、练习五第9题。走哪条路最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基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

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练习五第10题。学生独立思考。请几个同学说解题策略。

八、思考题。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

九、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课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一)

教学内容:P22-23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同时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2、联系实际,初步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去旅游。(出示例图)

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

1、你还观察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师: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

3、3、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

4、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小组中讨论。

517十位退1后能减4吗?怎么办?

—348百位退1给十位,这时十位上是几?

169十位上的6是怎样算出来的?

5、“做一做”

6、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小结后揭示课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六的第1题,把小蜜蜂和相应的花连起来。

2、用数学:第2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二)

教学内容:P24例2、例3P25-26练习六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

钱,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

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94元。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

顾一下思维过程。

二、新授:

1、教学例2:507-348=

(1)学生尝试计算。

(2)分析: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想一想: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500-185=

你会计算吗?你有几种算法?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算法。

500-185=315

①500②185+15=200③185=100+85

—185500-200=300500-100=400

315300+15=315400-85=31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四、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19—21页。

教学目标:

3、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

15-8=74-16=33-25=48-29=34-18=32-14=61-39=72-58=

67-15=44-19=56-37=35-26=

二、练习六第1题。蜜蜂采花。学生独立完成。

三、练习六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完成后让学生通

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练习六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估算,说估算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五、练习六第5题。找朋友。同桌合作完成。

六、练习六第6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画图表示小明、小红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形成基

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集体讲评。

七、思考题。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

八、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七课时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P27-28例1、例2及“做一做”P29练习七的第1-3题教学目的:

1、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提高计算准确率。

2、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主题图)妈妈到商场给小明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子,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阿姨找给妈妈

17元,找的钱对吗?

(1)师: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要先求什么?(先求出买这些东西共付出多少钱)学生列式计算。

(2)师质疑:这个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学生思考验算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比较验算的方法。

方法一:183-135=48

方法二.:48+135=183

方法三:183-48=135

(4)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2、教学例2

(1)师:找的钱对吗?算一算。学生计算。

(2)小组合作探索验证的方法。

(3)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①200T7=183②17+183=200

3、揭示课题,小结验算的方法。

二、巩固新知

完成“做一做”的练习。

二、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力口、减法的验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29—3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算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

25-9=47-16=30-25=42-29=45-19=36-14=41-38=22-15=

61-14=34-15=70-37=65-56=

二、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出错的原因。

三、练习七第3题。首先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

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练习七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评。

五、练习七第5题。引导学生审题,弄清表格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

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演正确率高的同学。

六、练习七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图的含义。然后进行估算,请几个同学说估算策略,最后列

式计算。

七、练习七第7题。同桌两人小组进行估算游戏,然后独立计算。

八、练习七第8题。每个小组提出3个问题,先估算,再计算。鼓励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

九、思考题。鼓励学生自己不断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最后集体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多种

答案。

十、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P32-33例1、例2及练习八

教学目的:

1、通过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

2.复习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32页例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订正。

师: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结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八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几题进行验算。小结验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教学第32页例2

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后提出数学问题。

上层和下层共有几本?上层比下层多几本?

上层和中层共有几本?上层比中层少几本?

上、中、下共有几本?下层比中层少几本?

2、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先估算,再笔算。讲评订正。

四、练习八的第2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讲评:你是怎样想的?

3、师:还剩下这些鸡蛋对吗?怎样验证?学生进行验算。

4、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五、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

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一课时四边形

教学内容:第35~36页的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

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具准备:

放大的主题图一张,例2的四边形组图每个学习小组1份(事先标上序号),钉子板,投影仪,剪刀,三

角板。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

(1)引题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

(2)围四边形

师:请根据自己的想像,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学生在钉子板上操作,师巡视指导,然后选出不同的四边形加以展示)

二、讨论学习四边形的特点

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2、学习例1

(1)开放尝试,独立完成。

(2)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3、做一做1

4、动手剪四边形

师: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让学生上台展示,反馈交流。

5、教学例2

(1)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

(2)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

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在钉子板上围一围(2人配合),围不出来或围不像的及时指导。帮助。

2、小结全课,看书巩固。

四、课外实践

1、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在校园里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5个。

2、动手试一试,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第37~38页的情境图,做一做,练习九的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通过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3、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4、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正确表象,能与其他的四边形进行区别。

教、学具准备:

推拉伸缩门的课件,用木条钉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纸若干,钉子板、投影仪,师用放大的方

格纸。

教学过程:

、感知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1、投影展示情境图,认识伸缩门上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观察找出图中其它地方的平行四边形(楼梯上的斜面图案)。

3、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加以对比(选取楼梯的斜面与正面图案进行)

二、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课件展示伸缩门开关时的图形变化情况

看一看,伸缩门上的图形有没有变化?想一想,为什么推拉伸缩门

的小朋友会感到省力?

2、操作实践

拉一拉,感受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相反,二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3、对比延伸:现在你知道伸缩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了吗?结合回答演示在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对角

连上条子后推拉情况。(拉不动推不动)

三、画、剪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简单说说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3、在长方形纸上剪出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练习

练习九1、2(1)

五、课后作业

练习九2(2),自学“你知道吗?”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平行四边形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练习九第2(2)、3、4、5题,了解“你知道吗”的内容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认识,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量边长、比角,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不同之处。

3、练习用七巧板拼图,培养学生的相象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练习重点、难点

第3、4两题,即平行四边形与正、长方形、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另别。

练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找出下面图形中的四边形打上“”,给平行四边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二、练习

(1)第4题

观察说出3个四边形的名称。

用学生尺分别量一量这3个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3个四边形的各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

(2)第3题

观察回答:下边画的是平行四边形吗?

用手比一比,怎样改能使它成为平行四边形?

动手画一画。

(3)第5题

模仿拼图

三、练习小结

四、课后延伸

用七巧板拼出自己想象的图形,越多越好。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周长

教学内容:

第41~43页的例1、例2、例3,做一做,练习十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2、会利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用灵活简便的方法正确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纸、树叶、钟面、粗硬的绳子、直尺、卷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感知周长

(一)教学例1

1、观看投影。你能说出这些物品和图形的名称吗?请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教师将选择相同

图形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

2、揭示课题,板书:周长

3、交流对周长的理解: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查字典)

4、学生演示;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都派一名代

表上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请独

立思考。

2、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演示自己使用的方法。

3、能不能根据各自所用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和物品分分类?

(钟面、树叶和月牙比较特殊,要用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其余的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并算出。)

二、探究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1、学习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出示例3,学生讨论。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2、独立探索例题2,交流算法。你喜欢用哪种算法?

3、小结:如果让你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正方形呢?

4、完成第42页和第43页的做一做1

四、巩固应用

做一做2与练习十的习题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估计

教学内容:

第45页、46页的例4、例5,做一做的3题,练习H^一的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知名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简单的基本的估量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米长的彩带纸或细棉绳每人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1、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1分米表示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3、揭示估算的意义,板书课题:估计

二、学习估计的知识

(一)教学例4

1、读题,理解题意

2、想一想:你画出的线段应是什么样的?

3、各小组派代表演示。

4、对比交流,找出不足,讨论:怎么画会更准确一些?

5、再次派代表修改。

6、每人尝试画在练习本上,画完后用尺量一量,看自己估计的长度准不准确。

(二)教学例5

1、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决,说出自己估计的方法。

(三)小结估计的方法

二、做一做

第1题:(1)先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简单说说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并按

估计的长短依次写上序号。

(2)量一量,再算出每个图形的准确周长。

(3)比较,你估计的准吗?不准的原因在哪儿?

第2题:比一比,估一估,再说出来。

第3题:小组实践。

四、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练习十一的习题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并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

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天气也变凉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更开心了,你们看:(出示主题图)

你能不能看着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呢?(学生看图提问)

二、探究学习新知

师:老师也来提个问题:宣传拦

前面一共有几盆花?用什么方法来计算?(3X5=15(盆))

师:最近我们要开一个联欢会,现在我们要把这些花放到会场上去,要是把这些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

几组呢?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为什么?(学生口述,师板书算式)

154-5=3(组)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字在这个算式里是什么名称?

这是我们以前就学过的除法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导写除法竖式。(1)

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不一样。“)”是竖式的除号。被除数写在里面。除数写在外面,

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把15每5个分一份。那么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竖式

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

(2)指导怎么进行竖式计算。

3…注意: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0…被除数减去除数和商的乘积(分的结果)

师:用除数5乘商3得15,这个15写在

被除数的下面,表示分掉的数,用被除数

减去分掉的数15,正好分完,得0。

追问:商写在什么地方?被除数下面的15

是怎么得到的?它表示什么?

(3)练一练:

4)88)72

三、发展性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错的改正。

89

6)487)63

48

-----0

0

思考性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9)2()8)()2

()()

00

四、小结:今天你觉得你学的最好的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第五册数学教材第51-52页例2、例3。练习十二的第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教具:口算卡、电脑、投影仪、圆片

学具:小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看谁能很快说出()里最大能填几?

()X5<6()X<203X()<38

()X4<226X()<347X()<24

2.用竖式计算

84-4454-5

请两组同学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二新课教学:

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1)摆一摆

①师:国庆节快到了,班级将举办联欢会,同学们正忙着布置会场呢!同学们搬来了23盆花,每组要摆5

盆,可以摆几组,请你帮他们算算看(用一个圆代表一盆花,学生实际分一分)。

②23+5的结果是多少?

③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了呢?

④今天分的跟前面分的有什么不同?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

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除法(出示课题)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余数?

(2)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盆,那么笔算23+5的商

是几、竖式该怎么列,余数该写在哪儿?请四人小组议一议,也可以动笔试着做一做。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①23+5商是几,你是怎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