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16基础巩固练一、基础学问1.下列加点虚词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C)A.杳不知其所之也(去)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B.率赂秦耶(一概)秦以攻取之外(用)C.始速祸焉(起先)多于周身之帛缕(比)D.理固宜然(应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解析】句意:才招致了(灭亡的)祸害。始:才。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D)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解析】D.尺寸:古今义均指客观的长度单位,形容距离短或数量少。A.其实:古义是它的实际数目或它事实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状况。B.智力:古义是智谋和力气;今义是指人相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学问、阅历等解决问题的实力,包括记忆、视察、想象、思索、推断等。C.故事:古义是旧事,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于讲解并描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的“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吾得而兄事之B.素善留侯张良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解析】“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究竟。A.“吾得而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B.“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形容词作动词。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动用法,使……损害,使……削减。D.“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A)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⑥朝歌夜弦⑦族秦者秦也⑧蜂房水涡⑨辇来于秦⑩骊山北构而西折A.①②⑥⑧⑨⑩B.②③④⑤⑦⑧C.①③⑤⑦⑧D.③④⑥⑦⑨⑩【解析】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日”“月”,名作状,一每天地,一月月地。句意: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鼎、玉”,名作状,把鼎……;把玉……。句意: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的“礼”,名作动,礼待。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假如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⑤“可怜焦土”的“焦土”,名作动,变成焦土。句意:惋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⑥“朝歌夜弦”的“朝、夜”,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句意:从早晨到晚上唱歌、弹琴。⑦“族秦者秦也”的“族”,名作动,灭。句意: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⑧“蜂房水涡”的“蜂房”,名作状,像蜂房一样。句意:(阿房宫的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⑨“辇来于秦”的“辇”,名作状,乘车子。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⑩“骊山北构而西折”的“西”,名作状,向西。句意: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由此得知:①②⑥⑧⑨⑩,都是名作状。5.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A.洎牧以谗诛B.不赂者以赂者丧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解析】例句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A.是语义被动句,“诛”是被诛杀的意思,与例句相同;B.陈述句;C.推断句,“也”表推断;D.“五战于秦”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秦五战”。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批判了秦国贪欲掠夺天下人而又肆意挥霍财物的行为。(2)《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两句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提示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3)《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拓疆土的句子是:暴霜露,斩荆棘。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输赢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文: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如与秦国相比,或许还不简单估量(出凹凸来)呢。(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锐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凹凸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8.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杜牧,字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晚唐诗坛占有重要地位。B.《过华清宫》为杜牧诗作,它揭示了唐太宗和杨贵妃生活的奢侈。C.赋是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D.《阿房宫赋》采纳托物言志的手法,总结秦亡的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解析】“唐太宗”错,应当是唐玄宗。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突兀(wù)椒兰(shū)廊腰缦回(màn)鼎铛玉石(dānɡ)B.仓庾(yǔ)参(cēn)差架梁之椽(chuán)不霁何虹(jì)C.剽掠(piāo)囷囷焉(jūn)妃嫔媵嫱(yìn)倚叠如山(dié)D.耸立(chù)粟粒(shù)直栏横槛(jiàn)朝歌夜弦(xuán)【解析】A.“椒兰”的“椒”读作“jiāo”,“鼎铛玉石”的“铛”读作“chēnɡ”;C.“囷囷焉”的“囷”读作“qūn”,“妃嫔媵嫱”的“媵”读作“yìnɡ”;D.“粟粒”的“粟”读作“sù”。“朝歌夜弦”的“弦”读作“xián”。10.下列加点词的说明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①王子皇孙,辞楼下殿王子皇孙: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②韩魏之经营经营:筹划料理B.①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极言珍贵的东西②蜀山兀兀:光秃C.①六王毕毕:完结②缦立远视缦:萦绕D.①辇来于秦辇:乘辇车②钩心斗角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解析】A.②句意:韩魏经营的财宝。经营:名词,财宝。B.①句意: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微小。C.②句意:久久地伫立着,远眺着。缦:通“慢”,许久。11.下列翻译中有误的一项是(C)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译文: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龙?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宝看作石子,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太惋惜。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译文:戍边的士卒呼喊起来,函谷关爆发起义,楚国人燃起了一把大火,惋惜豪华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烧焦的泥土!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文:假使秦又能够疼惜六国的百姓,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歼灭它呢?【解析】句意: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惋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函谷举:函谷关被攻下。12.文中画线部分对比方的运用别具匠心,请对此进行赏析。答:写阿房宫里的美人生活,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奢侈,为下文的争论设伏。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排比兼比方句式,写宫人梳妆装扮,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之多,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阅读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解析】“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利”为“贪”的宾语,中间不行断开,解除A、D;“秦兵”为“出”的主语,中间不行断开,解除B。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世家,《史记》五种体例之一,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B.诸侯,古代中心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C.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后统称统治阶级中的学问分子。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中的“山东”就是这个意思。【解析】“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错误,“世家”是记述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洵表面上指责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B.苏辙在文章开篇便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相继被秦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知天下之势”。C.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意自己养精蓄锐,导致六国先后灭亡。D.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逼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争论的,都表达了主动抗战的主见。【解析】“四国只注意自己养精蓄锐”错误,原文说的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苏辙认为另外四国应当在后方养精蓄锐,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并不是“四国只注意自己养精蓄锐”。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惋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究竟。(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译文: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他们考虑祸害时太粗疏,谋求利益时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局势啊!17.请简要阐述苏辙为六国构想的“自安之计”。答:齐、楚、燕、赵四国全力支持韩、魏,让韩、魏没有后顾之忧,在前方应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暗中救济。参考译文:乙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惊奇:全天下的诸侯,靠着比秦国多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索,认为肯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疆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疆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全部国家,所以全天下特殊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折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折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急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抗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急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原因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莫非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抗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今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遇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抗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需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靠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帮助面临敌寇威逼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自告奋勇来抵抗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应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救济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疆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反盟誓、毁弃约定,来相互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伤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文段二: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选自《阿房宫赋》)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解析】“常弗遇”的对象应为“芝奇药仙者”,不能断开,且“类物有害之者”,定语后置句,“有害之者”作“物”的定语,“者”后断开,解除A、C。“方中”属于前置状语,表领属或地点,独立断开;“人主”为后面句子的主语,不能断开,解除B。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关中,指函谷关以东,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文中的“关中”与《鸿门宴》中的“欲王关中”同义。B.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也泛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这与文段二中“而望幸焉”的“幸”是同一意思。C.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D.赋,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解析】“关中,指函谷关以东”错误,应当是“函谷关以西”。20.将《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进行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阿房宫赋》写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事实上阿房宫的规模并没有如此之大。B.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营建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并非全由于“秦爱纷奢”。C.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五年起先营建阿房宫,至其死(不过两年)尚未建成,其名称也尚未确定。D.从对比中,我们发觉,关于建立阿房宫的缘由、阿房宫的规模等二者的记载出入较大,我们应以《阿房宫赋》的记载为准。【解析】“我们应以《阿房宫赋》的记载为准”错误。《史记》产生在西汉,距秦较近,且为史书,其记载应当比较牢靠。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译文: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渡渭水,与咸阳相连,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看成石头,把黄金视为土块,把珍宝看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望见这些,也不觉得惋惜。22.《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阿房宫的描述有很大差别,如何理解这一现象?答:《阿房宫赋》文体为“赋”,是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秦王朝的穷奢极欲,对当时统治者提出警告,且赋的写作手法里多有夸张、排比等。《史记》为史书,侧重于写实。参考译文:文段一:(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兴修道路,经由九原郡始终修到云阳县,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笔直贯穿。这时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先王宫廷窄小,又听说周文王建都于丰,武王建都于镐,丰、镐一带,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就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内修建接受朝拜的宫殿。先在阿房建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以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环殿建有空中通道,此道从殿下始终通到终南山。在终南山的顶峰修建表作为朝宫的门阙。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渡渭水,与咸阳相连,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阿房宫尚未修完;(故短暂以“阿房”称之,安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受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他们一半修建阿房宫,一半修建骊山(始皇陵)。他们把从北山开采的石头,从蜀地、荆地输送的木料都运到这里(以备运用)。关中总共建立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多座。卢生劝始皇说:“我们之所以找不到长生之药和仙人,很像是有什么东西从中捣乱。仙方上说,人主应当隐秘行踪远离恶鬼;远离了恶鬼,神仙真人才会到来。人主居住的地方假如被旁人知道,就阻碍真人的到来。真人,是入水不湿,入火不烧,能够乘驾云气,和天地共生的。现在您治理天下(非常繁忙),不能清静寡欲。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肯定就能够得到。”于是始皇说:“我希望当神仙真人,(今后我要)自称‘真人’,不再称‘朕’了。”于是他就把咸阳四周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复道或甬道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面,全部依据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泄露行踪的,就判处死罪。(有一次)秦始皇幸临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随从车马众多,心中不快。宦官近臣里有人把这件事告知了丞相,丞相以后就削减了车马数目。始皇知道后大怒道:“这是宫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话。”经过审问没有人认罪。就在此时,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从今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文段二:六国王侯的宫妃们、女儿孙女们,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从早到晚唱歌弹琴,成为秦始皇的宫人。星光闪烁,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云纷纷扰扰,那是她们早晨在梳理发髻;渭水涨起一层脂膏,那是她们在泼掉含有脂粉的洗脸水;轻烟缭绕,香雾充满,那是她们在焚烧椒兰等香料。雷霆般的声音突然响起,是宫车从这里驶过;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遥遥地不知它驶向何方。(宫人们的)每一处肌肤、每一副容貌,都极尽妩媚娇艳,(她们)久久地伫立,远远地凝视,希望皇帝能宠幸自己。有的宫女甚至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燕赵、韩魏、齐楚聚敛的珍宝,是多少代多少年,从百姓那里掠夺来的,堆叠得像山一样。一朝不能保有,都运输到这里。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看成石头,把黄金视为土块,把珍宝看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望见这些,也不觉得惋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注】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注】梁王,即魏襄王。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解析】“不如听之”句意完整,“之”作“听”的宾语,“子哙”作“与子之国”的主语,二者之间应断开,解除B、D;依据前文语境“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可知,秦国进攻的是韩国,故应是“秦伐韩”,而不是“秦伐韩楚”,解除A。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经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B.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C.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D.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解析】“就是指函谷关”错误,《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是指剑门关。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宣王答应了韩使臣的恳求并确定出兵帮助韩国。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马上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C.秦武王的近臣憎恶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指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解析】“答应了”错误,当齐王打算救援韩国时,田臣思建议“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田臣思建议齐王听之任之、静观其变,齐王说“好”,然后“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齐宣王只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意图趁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借机发兵燕国。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译文:大王非常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