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解析
【原题再现】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审题
本题材料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人行为选择的问题,即人们在立身行事时,
往往更偏向于选择“我愿意”,而不是基于责任和义务的“我应当”。
这里的“我应当”指的是一种基于道德、法律或社会责任的应当做的事
情,而“我愿意”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材料的核心在
于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
自由选择的同时,不忘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解“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区别:这两者代表了不同的行为动机,
前者基于责任和义务,后者基于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
分析两者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
以相互补充的。个人的自由选择应当在符合社会规范和责任的基础上进
行。
思考如何平衡两者:在追求个人意愿的同时,如何确保不违背社会责
任和义务;在履行“我应当”的同时,如何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立意设定
基于上述审题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设定:
强调社会责任与个人选择的平衡:在追求个人意愿的同时,不忘记自
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倡导以“我应当”为行为准则:在立身行事时,应更多地考虑“我应
当”做什么,而不是仅仅追求“我愿意”做什么,以体现个人的道德自
觉和社会责任感。
探讨如何在“我愿意”中体现“我应当”:即使是基于个人意愿的选
择,也可以体现出对社会责任的尊重和履行,实现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
的融合。
三、示例立意及标题
示例立意一:在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同时,我们应当时刻牢记自身
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标题建议:《自由与责任:个人选择的双重维度》
示例立意二:以“我应当”为行为准则,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更是对个人品格的锤炼和提升。
标题建议:《以“我应当”为尺,丈量人生品格》
示例立意三:我们可以在坚持个人意愿的同时,通过积极的行动来体
现和履行“我应当”的责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
标题建议:《在“我愿意”中绽放“我应当”的光彩》
通过以上审题指导和立意设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材料内容和自身思
考,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文章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注意紧扣材料核心,
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同时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范文】
克己才能顺意(一类上)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
这句话表明了为人处事中原则与意愿之间的矛盾,而我认为人们应当将
“我应当”于“我愿意”前考虑。
“我应当”是指人们立身行事中的价值观,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
“我愿意”则是人们的理想与意愿。诚然,个人意愿决定了立身行事的
驱动力与成效,但立身行事决不是为所欲为,毫不约束的。
立身行事中倾向选择“我愿意”(是)合乎人之本性,即趋利避害。
选择“我愿意”的原因一方面是利己主义的驱使,另一方面是任性使然。
“我愿意”也时常是个人面对无法依自己所愿结果的开脱,在面对不合
乎心意的结局时,选择说“我愿意故我承担”而非“我应当故承担”更
能达到自我安慰的效果。因而“愿意”的动机出自于心,而“应当”的
约束来源外界与环境。
同时,约束个人行为的“应当”要先于个人内心期望的“愿意”。正
如人是群居性动物,环境与个人行为密不可分,当个人意愿与约束条件
相符合时,这代表着个人将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这样的正向力量将会
更大程度促成我们的成功。故在“我应当”中选取“我愿意”是立身行
事的根基与重要原则。
然而,当个人理想的“我愿意”与约束行为的“应当”相反时,我们
须更加重视。这代表了个人行为违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于是乎需要进
行反思。当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落后时代,不合乎发展的时候,应选择
“我愿意”而非“我应当”,例如,现在仍有存在封建思想如女性应当
顾家而非在外打拼等,违背开放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则应当摒弃而非遵
守。因而,在面对“我愿意”与“我应当”的矛盾时,积极反思,判断
是否合乎时代发展潮流,进行调整与改变才是上上策。
退一步说,忽略“我应当”之事,仅做“我愿意”之事一定能够获得
成功取得发展吗?其实不然,违背规矩而特例立独行,不但会远离社会
时代发展的道路,而且会盲目自大,自傲自负,终导致严重后果。
反观当下,在开放包容的社会之中,人们往往选择自我意愿以满足一
己私利,不计后果,不虑前提,却最后发现自己陷入危险后悔境地。
因此,立身行事前将“我应当”的规则与价值观内化于心,将个人志
向与社会整体紧密联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己才能顺意,从
而实现发展。
【点评】文章有以下几个亮点:
原则与意愿的矛盾:文章开篇即指出人们在行事中常面临“我应当”
与“我愿意”的矛盾。这体现了人们在追求个人意愿时,往往要受到社
会规则和价值观的约束。
“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定义与区别:文章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
定,指出“我应当”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而“我愿意”则是个人理想
与意愿。虽然个人意愿是行动的动力,但不应忽视行为的约束性。
“我愿意”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文章分析了选择“我愿意”的人性基
础,即趋利避害的本性。然而,过度追求个人意愿可能导致行为与社会
价值观脱节,甚至可能产生自我安慰的逃避心理。
“我应当”的优先性与必要性:文章强调,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应
当”应优先于“我愿意”。这有助于个人行为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相符,
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同时,文章也指出,当“我应当”与“我愿意”
发生冲突时,需要进行反思,判断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我愿意”的反思与调整:文章指出,当个人理想与普遍认同的价值
观相悖时,不应盲目坚持“我愿意”,而应反思并调整。特别是当普遍
认同的价值观落后于时代时,更应摒弃旧有观念,选择更符合时代潮流
的“我愿意”。
“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平衡:文章强调,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
不能忽视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将“我应当”内化于心,与“我愿意”相
结合,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发展的关键。
现实反思与呼吁:文章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指出人们在追求自
我意愿时往往忽视后果,导致陷入困境。因此,文章呼吁人们在立身行
事前将“我应当”的规则与价值观内化于心,以实现真正的成功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关系,
强调了克己顺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以实现个
人和社会发展的建议。文章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
现实指导意义。
随心所欲不逾矩(一类下)
孔子强调礼乐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他认为立身行事应注意的是“我应
当”。然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我认为,两种处世方式
并不矛盾,只有兼顾“我应当”与“我愿意”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
诚然,人们倾向于选择“我愿意”的行为有其合理性。这是人的天性
以及社会风气共同影响的结果。“我愿意”代表的是可以选择自己行为
的自由,象征着个体对于理想自我的追求。萨特曾提出了人对于两种自
由的需求,其中积极自由对应了做“我愿意”之事,消极自由对应了不
做不愿之事,这样看来,人的天性确倾向于做愿意之事。而在鼓励个性
的现代社会,这样的倾向念加明显。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我应当”的必要性。浅层来说,“我应当”代
表的是一种责任或道德观念,完成这些行为既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过
程,也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孔子关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的礼教关
系,并将“仁”“义”“孝”等道德规范作为沿用千百年来的社会准则。
正是人们对于“我应当”之事的践行,中国文明才区别于磨牙吮血的原
始社会,并以此创造了文化成就。由此来看,行“我应当”之事对于个
体规范与引导的作用尤为重要。
进一步来说,“我应当”更体现出践行伟大理想的使命感,这并不与
“我愿意”相悖。苏武为了心中的国家大义,甘愿在北海流放二十年;
孔子为了宣扬“仁”的主张,毅然踏上周游列国的道路。纵观历史,我
们从不缺少“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践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
“我应当”与“我愿意”的高度重合,而正是这显露出的崇高令我们动
容。这样看来,“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共存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
态。
揆诸当下,社会对于两种行为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人
们为了内卷而内卷,将内卷作为自己的“应当”,将自己的梦想掷至脑
后。另一方面,人们为了一己私欲,置社会规则于不顾,大肆满足自己
的欲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我应当”与“我愿意”本应代表之事
的异化和扭曲,对个体,社会责任与自身理想无法两全,最终走向极端。
对社会,底层的制度也会因为“我应该”被错会而土崩瓦解。如何解决
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就浅层说,我们确实应该追求愿意之事,但这建立在应当之事的基础
上。然而我们应该明白,“愿意”与“应当”本质相同,找到两者共存
的平街才是最优的选择。“应当”之事为尺,规范了“愿意”之事,而
相应的,“我愿意”也为“我应当”赋予了意义,提供了个体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动力,两者相骈,才能发择个体的潜力,营造道德又活力的社
会氛围。随心所欲不逾矩,应是我们对“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平衡
结果,也是应当奋斗的方向。
【点评】
这篇文章立意明确,结构清晰,对“我应当”与“我愿意”两种处世
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作者既看到了人们追求“我愿意”的合
理性,也强调了“我应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现了对问题全面而深
入的思考。文章论据充分,既有对个体行为的剖析,也有对社会现象的
反思,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同时,作者通过引用孔子、
萨特等思想家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
是一篇质量较高的作文。然而,在部分段落中,对于“我应当”与“我
愿意”的共存与平衡的探讨略显不足,如能进一步展开论述,文章将更
具深度和广度。总体来说,这篇文章达到了一类下作文的标准。
统一意愿与应该(一类中)
在社会上常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所愿意做的,而不
是他们所应当做的。立身行事的初衷与结果存在这样的矛盾,不禁引发
我深思背后的逻辑。
什么是应当做的?应然之事往往与众所认可的道理与规律紧密联系
的。“我应当”通常引向的是正确的,主流的做法。应然之事的正确性
是由社会中的前人以千万的经验通过实践证明得来的。由此来看,“我
应当”的背后,是整个沉甸甸的社会价值体系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力。
什么是愿意做的?顺从自己的本意,不过多考虑外界压力因素,而只力
求使自己心理舒坦愉悦的做法。我认为,“我愿意”的背后是完整的个
人价值体系。
立身行事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倾向于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欲望而不顾
外界社会一套“应然正确”的行为标准,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
个人价值体系时常会与社会价值体系相冲撞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首
先我们需辨识清楚,“我应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正确,利于我
们积极正面发展的?“我愿意”又是否含有一定的执念与偏执?
身处快节奏发展,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日以继夜如潮流般汹涌而来的
资讯与观点冲涮着年轻一代的头脑。对于远方与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期盼,
使年轻人对于“意愿”之事列出常常的一份清单:我愿意从事电竞游戏
主播行业;我愿意当网红赚流量,宅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愿意尝试
通过各大综艺媒体,一夜成名……然而与此同时,社会仍秉持着几十年
来不变的一套依靠优胜实在进入职场的价值体系。我们需要承认,社会
仍在这样的体系下健康运转,而选择愿意做的那一列长清单中一项的人
们,最终大多是放弃了最初“愿意”的选项,拾起“应当”的选项,长
久立身行事。
随时代变迁,价值观念的新旧日冲突不可避免。然而“愿意”之事若
无坚实的“应然”价值体系的支撑,便也只是空中楼阁,最终止步于“我
愿意”的空想阶段。在世事变迁的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正是踏实诚恳
地吸纳并认可老一辈经验所奠基出的“应当”做的行为标准。在此基础
上,成熟而切实际地做出符合自己主观意愿的选择来。既要“守旧
守正确的应然之理,又要“创新”,创新颖的时代之感。这样,“我愿
意”的选项,才得以成为正确与持久的那个。
立身行事,统一个人价值体系与社会价值体系,在时代变迁的大流中
寻找理性应然与感性愿意的平衡点。
【点评】
这篇文章立意明确,结构清晰,对“统一意愿与应该”进行了深入的
思考和论述。作者首先分析了“应当”和“愿意”的内涵,指出它们分
别代表了社会价值体系和个人价值体系。接着,作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
个人价值体系与社会价值体系时常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关
键,即辨识清楚“应当”和“愿意”的正确性和利弊。文章还结合社会
现象和年轻人的选择,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
作者提出了统一个人价值体系与社会价值体系,寻找理性应然与感性愿
意的平衡点的建议。
整篇文章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语言表达流畅,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思
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文章既有对问题的深入剖析,也有对解决方案的积
极探讨,展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上海地
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这篇文章可以评为一类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二类上)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
这实质上大抵是人的为人道义与主观欲望间的相互拉扯。作为现代文明
社会的一员,我们应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注重“我应当”,警惕
“我愿意”的想法。
首先,我们需明晰两者的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立身行事,是指人
的为人道义、法则、原则和行事的标准、底线,而“我应当”则是出于
世俗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一种客观、自律的观点。与之相对的是,人们
往往倾向于“我愿意”,这是主观欲望的外在表现,与人的本性挂钩。
两者都与人的本性和为人有关,但前者限制后者,后者也引导前者。
对于个人而言,世俗的道德标准使我们从小懂得''应当做什么”。在
与人的相处中,我们逐渐拥有了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和看待世界的眼光,
有了自己对于“我应当”的感识,这种客观冷静的声音有时能帮助我们
压抑欲望的喧舅,在噪杂烦忙的现代社会有一席安心的地方。比如微博
上频繁出现的热点事件,大多数人遵从个人欲望发表个人观点,使评论
区鱼龙混杂,恶意滋生。而“我应当”的念头会使我们冷静,或找寻更
多信息理智发言,或明智退出;使谣言止于智者。同时,欲望有时也能
引领我们发出客观理智的声音。有愿望,有梦想,人便有了方向,此时
“愿意”反倒成了驱动“应当”前进的动力,使人成就更好的自己,实
现自己的愿望。
在社会,许多五光十色的广告经常比宣传道德文化的广告更受人欢迎,
也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可见,人们的这种倾向还有另一
个因素——限制自己应当如何是很累的,但遵从欲望愿意如何是简单的。
但需要补充的是,过度的限制自己只会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
一旦做不到,随之而来的心理挫败感过强,反而容易滑向堕落的深渊;
过度的纵欲,也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不顾后果,只顾自己的快乐,只
会给未来的规划带去混乱。正如那句话所言,“现在的每一份礼物都暗
中标下了未来的代价”。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做到知足不辱,知止
不殆,注重“我应当”地警惕“我愿意”。
此就措施而言,我想,个人应当对自己的现状和末来有所规划,将好
的愿望转化为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以此立身行事;社会应当激励人们
做文明人,提倡道德社会,推行模范,鼓励人们规范自律。
综上所述,立身处事所注重的“我应当”限制“我愿意”,而“我愿
意”有时也促进“我应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目标有方向,那
么就应克制自律而又快乐自主地向前走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点评】
这篇文章对“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
两者在个人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观
点。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能够清晰地阐述观点,并给出了具体的
例子来支持论述。
在内容方面,文章对“我应当”与“我愿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
分析了两者在个人行为中的作用。同时,文章也注意到了现代社会中人
们倾向于选择“我愿意”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反思。作者提出了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的观点,并给出了个人和社会的应对措施,体现了作者
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然而,在语言表达和深度方面,文章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例如,在
阐述“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关系时,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
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在提出应对措施时,也可以更具体地
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在二类上水平。作者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给出了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论述,但在深度和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待提升。
如果能够进一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措施,文章的质量
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立身修德敢为人先(二类中)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以“我愿意”做的事代替“我应当”做的
事。即更倾向于优先保证个人权益,而非考虑他人或大局的利弊。
倾向于选择“我愿意”是人之常情。“我愿意”的事情,一般来说,
都是有利于自身的。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的中国乡土社会,
人们往往依据“差序格局”行事,推己及人。有利于自身的事可以包括
很多人,也可以包括很少的人。这种思想仍在影响着我们,愿意做出“利
己”选择也无怪乎此。
而立身行事应该注重的“我应当”却往往与“利己”关联不大,甚至
背道而驰。在选择“我应当”时,往往要牺牲个人,或与个人紧密相连
的个人利益。正如每日坚守岗位的基层民警,医院中日夜忙碌的医扩人
员……他们为了“我应当”牺牲了大量“我愿意”:或许是陪护家人,
或许是放松休息。但也正因他们的“应当”,我们才有了如今舒适安逸
的生活。社会需要以“我应当”为标准立身行事。
我们可以将“我应当”与“我愿意”合并同类项,并努力去做从最简
单而不伤自身或他人利益开始:如帮助别人搬运不方便的行李、重物,
或进门时为后面的人留一下门。再到一些会辆牲自身利益的事情。这便
是使“我应当”高于“我愿意”,使“我愿意”等于“我应当”。
为他人而牯牲自身利益,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但也是我们社会必需
的一部分。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身所犯下的罪行,甘愿栖牲自己优渥的
生活,唤醒玛丝洛姓麻木的灵魂,救赎她,也救赎自己。辛德勒在见识
了纳粹残酷的暴行后,牺牲了自己本可以使自己富足一生的财富,只为
了挽救那些素不相识的生命,他最终潦倒穷困,所获不过虚名。但正因
有了这些高尚的意愿与行为,人性的光辉才得以显现,我们的社会才得
以以积极的面貌展现。
但也有“我愿意”高于“我应当”的情况。《玩偶之家》中,娜拉“应
当”选择的,似乎是留在家里,继续做一个贤妻良母。而她却抛下家庭,
抛下丈夫与孩子,去尝试做一个人,做自己。这对他人不见得有什么好
处,然而,正是这样敢于冲破教条束缚的“愿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们不仅要使“我应当”成为“我愿意”甚至高于它,让美好
的德行成为我们意愿的一部分。我们还要有使“我愿意”冲破“我应当”
的勇气,敢于突破。
【点评】
这篇文章在立意上较为明确,探讨了“我应当”与“我愿意”之间的
平衡问题,并提到了立身修德和敢为人先的观点。作者通过引用乡土社
会的例子以及基层民警和医护人员的行为,阐述了“我应当”的价值和
意义。同时,也通过聂赫留朵夫和辛德勒的例子,强调了为他人牺牲自
身利益的高尚品质。
然而,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文章对于“我愿意”
与“我应当”之间的冲突和平衡探讨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例子,
没有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或心理原因。其次,在提到“我愿意”
冲破“我应当”的勇气时,虽然引用了《玩偶之家》的例子,但并未充
分展开论述,使得这一部分的论述显得较为单薄。
在语言表达方面,文章较为流畅,但个别句子表达不够精炼,存在冗
余现象。此外,文章的结构也略显松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在立意上尚可,但在论证深度和语言表达方面还
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按照上海地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这篇文章
可以归为二类中
注重规则,灵活变通(二类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与自身意愿相违背的抉择,即使知晓明
辨是非,明白“我应当”如何立身行事,往往人们更倾向于遵循自己的
意愿选择“我愿意”。
不可否认的,遵循自身的意愿以满足自身需求和心理上的满足是人们
遇到抉择时的第一反应。这是由于人的动物本能致使的,本性上的趋利
避害。在某些情况下,遵循本心的确能给我们带来短时间的幸福感和满
足感。然而在立身行事时,私以为,“我应当”才是真正需要被注重的。
诚然,“应当”一词看似是违背了人们的本性的,它体现了一种无形
的约束和规则。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自身的意识。”
如若一味地顺从自己的欲望,而失去了规则,礼义,道德教化,社会规
范的约束,无视了社会运行的法则,人变成了无所顾忌,被本性的动物
的欲望支配的野兽,造成人的异化直至娱乐至死。当人性中的恶不被理
性控制与压制,可能会酿成巨大的社会动荡与混乱。
由此可见,“我应当”的实质是对自我的克制与约束,借小的压制达
成人类社会秩序的稳定与规范。于个人而言,面对电子产品的诱惑,时
刻谨记自己学生的身份和目标,为了更远大的利益和日后长久的满足,
快乐,提醒自己“我应当”暂时远离诱惑,投入精力在提升自我,学习
知识,而非遵循“我愿意”放任自流,沉迷于一时的享乐,错失梦想,
与理想的院校失之交臂。与社会而言,若人人在立身行事时都能克己复
礼,注重“我应当”,文明言行举止,社会才有可能更加安定和谐,有
更文明的社会风气,人们才能拥有好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幸福指数,共享
美好家园。
因而,我们不能否定“我愿意”行为的合理性,更不能一味地遵从本
心,一心享乐,而要在立身行事时注重“我应当”,世上不如意之事常
八九,也有太多的遗憾和事与愿违,但我们也要始终相信幸福正在路上。
当然,如若过度注重“我应当”也是不可取的,只懂得墨守成规,固执
死板不懂变通,谨言慎行,不免会造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悲剧。
身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身负时代的使命和重任,唯有在立身行事
时注重“我应当”的同时保持变通的思维,才能在未来真正实现人人共
享美好幸福生活的远大目标和希望。
【点评】
这篇文章探讨了在生活中如何平衡“我愿意”与“我应当”的抉择,
并提出注重规则与灵活变通的重要性。文章首先指出人们往往倾向于遵
循自身意愿,但作者认为在立身行事时,应注重“我应当”的约束与规
则。通过引述叔本华的观点,文章强调了失去规则与道德教化可能导致
的社会动荡与混乱。文章还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阐述了注重“我应当”
的意义。
然而,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略显单薄,对于“我应当”与“我愿意”之
间的平衡与变通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具体实例支撑。此外,文章的语言表
达不够精炼,有些句子略显冗长,影响了阅读流畅度。
根据上海地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这篇文章在立意和观点上基本明确,
但在论证深度和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可以归为二类下水平。
在改进方面,建议作者加强论证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具体实例和深入分
析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注意精炼语言表达,提高文章的阅读体
验。
2024年金山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解析
【原题再现】
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
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理解】
一个人乐意行善,其背后的原因远非简单的善良所能概括。行善的动
机是多元的,可能源于个人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责任感,或是对于
和谐社会的向往。善良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有些人行
善,或许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有些人则是受到他人善举的感
染,希望传递这份正能量。此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个人的行
善意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乐意行善归因于善良,而应
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多元动机和复杂因素。
【审题指导】
对于这个问题“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我们需要从
多个层面进行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看似在询问行善的动机是否仅仅源
自善良,实则探讨的是行善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动因。
首先,我们要理解“善良”这个概念。善良通常指的是一种内在的、
积极的道德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然而,人的行为和动机
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思考行善的可能动机。除了内在的善良品质,一个人乐
意行善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宗教信仰、社会期待、个人经
历、教育背景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促使一个人做出善良的行为。
最后,我们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深层含义。它可能在引导我们思考行善
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理解和评价一个人的行为。
二、立意设定
基于上述审题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
行善动机的多元性:强调行善的动机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
构成的。善良品质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
善良品质的核心地位:虽然行善的动机可能多元,但善良品质作为内
在的道德基础,其核心地位不容忽视。它是行善行为的持久动力。
社会环境与个人行善: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的行善行为,以及
个人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期待和压力下做出选择。
行善行为的评价与理解:在理解和评价一个人的行善行为时,应考虑
到其背后的复杂动因,避免过于简单化的判断。
三、示例立意及标题
示例立意一:行善动机多元,善良品质却至关重要。
标题建议:《行善之源:多元动机与善良之心》
示例立意二:社会环境塑造行善行为,但善良品质是行为的内在动力。
标题建议:《社会之镜与善良之光:行善行为的双重动因》
示例立意三:理解和评价行善行为时,应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复杂动因。
标题建议:《探寻行善之深:动机的复杂性与理解的智慧》
通过以上审题指导和立意设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材料内容和自身思
考,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文章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深入分析行善
的多元动机,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深度。
【范文】
因何行善(64)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复杂的社会,仍有许多人乐意行善。我认为这
不仅是因为他们心存善意,还有内心的追求与社会的助推。
诚然,一个人乐意行善说明其内心必然是善良的,对万物众生含有一
份恻隐之心,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其内心也可能抱有自己的追求与
抱负。屈原一生清白廉洁,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改变为人准则,可见
其拥有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意志,一心只行善事,有追求而又敢担当,
令人心生敬畏。
天下大同,美美与共。除了人内心对自己的追求,很多人行善也是为
了整个社会、国家,甚至人类作贡献。他们内心不仅有善良,还充斥着
一种家国情怀。众人皆知的张桂梅校长,自己省吃俭用,不顾身怀重病,
拼尽全力供乡村女孩们读高中,上大学,不仅为她的女校的学生创造了
更美好的未来,也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无形中帮助了更多这样的学生。
而她们也都拼尽全力学习,渴望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出贡献。敦煌守
护人王浪曾说过一句朴实而又令人震撼的话:“敦煌在哪,我在哪。
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对敦煌壁画的守护与修复,为了壁画
能够传承,将自己融入敦煌,展现了对国家文物的坚守。
除了个人内在的善良或追求,社会发展也成为了一个人行善的驱动力。
大数据时代,监控普及,法律与管理制度也正逐渐完善。从前人们内心
对行善后反被蛇咬的顾虑也渐渐减弱,而愿意尽微薄之力帮助他人。人
们的从众心理在此时也发挥了美好的作用,当更多身边人乐于行善,自
己地有可能受积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行善之心。周而复始,我
们的整个社会会被更多善意包围。
行善,特别是在对自己没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何乐而不为呢?我们
也当在生活中培养行善之心,持着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心态,在奉献中
实现个人价值。
因何行善?因为内心的善良与追求,因为伟大的家国情怀,因为社会
的助推。何以行善?从自身做起,在力所能及的范国内施展善意,我们
的未来也会更加美好、得善。
【点评】
论点明确且深入:文章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人们行善的原因,不仅关
注了个人内心的善良与追求,还涉及到家国情怀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
得论点更加全面和深入。
论据丰富且具体:文章通过屈原、张桂梅校长、敦煌守护人王浪等具
体人物的例子,生动地阐述了行善的多种原因,使得论点更具说服力和
可信度。
逻辑清晰且连贯:文章从个人内心到社会层面,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现实意义强:文章紧密结合现实,探讨了社会发展和个人行善之间的
关系,对于鼓励更多人参与行善、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结尾呼吁积极:文章结尾呼吁人们培养行善之心,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具有较强的说
服力和现实意义,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乐意行善,奉献自我(63)
善良是许多人愿意行善的出发点,社会也因善良而美好。但显然,人
们乐意行善的背后有各种各样丰富的原因。
“善”,顾名思义,就是“好事”,则“行善”就是“做好事”。我
们在注意到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情形常常会由于善良之心鼓动而伸出我
们的援助之手,完成行善。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行善的快乐会助力我
们继续发扬行善之事,温暖社会。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善良的品质是
行善的本质。
诚然,乐意行善中洋溢的社会担当的芬芳。有许多职业就贯彻了为人
行善的理念,行善作为他们的义务,必须要实现,这也是社会责任感与
正义感的重要培养过程。乐意行善中承载着神圣的职业操守,令人敬佩。
行善的主体涵盖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位
于顶端的“自我实现”是人们追求更高自我价值所倍受重视的。这是一
个奉献自我的过程,行善的过程有助于获得自我满足感,提升自我价值。
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孩去到叙利亚,请求当地人民画下自己心中最美的花,
他们说大马士革玫瑰是最高的欢迎礼,这段经历也给予了那位中国女孩
心灵的震动,为自己在叙利亚行善温暖众多叙利亚人民而深深感动。这
是一个不仅仅囊括了善良,更将热忧的大爱,对更高价值追求的实现等
各种要素涵盖于一体的造福社会的活动。
当善良聚集到一定程度,形成一种浓厚的助人为乐,温暖传递的社会
氛围,人们就会不自觉地主动地贡献出自己的善意,可以说,这时的行
善已扎根于内心,在社会的带动下自然涌现,仿佛渐渐形成中国古代所
说的“大同社会”。
我们再转换一下视角,如果行善的过程不是个人主观上乐意的,但也
确实是社会有益的善举,其背后也不仅仅只为与善良这个因素所率扯。
这时的善举更多是一种无意之举,我们于无形之中帮助了自己,帮助了
他人,帮助了社会。
我们要恪守善良的本心,将乐意行善作为处世准则,不管出于现状所
迫的奋不顾身还是为社会传递关爱,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我们都应当
将善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任何需要善举出现的时刻,奉献自己的
价值。
【点评】这篇作文以“乐意行善,奉献自我”为主题,阐述了人们行
善的多种原因,包括善良的本质、社会担当以及自我价值的追求。文章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个人感受,生动
展示了行善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对行善行为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态度。
同时,文章也注意到了行善行为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了作者思
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语言表达上,文章流畅自然,用词准确生动,符合
高考作文的要求。总体来说,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值得肯定。
行善之思(63)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好人好事开始出现在
了大众的视野里。这无疑是一种好的现象,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了
质疑: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
很显然,人作为具有智慧动物,一言一行都受大脑与情感控制,也即
证明人类是情绪化的。而情绪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很难被单一情绪控制
去做善事,仅仅因为善良。可能性自然是有的,但大多并非如此。
行善在我看来有三种,损己利人,纯利他和双方均有利。人的本身特
点决定了以欲望为导向的核心,故而人们大多乐意做第三种行善。例如
分享学习经验就属于这一类。而前面两种就不同了,人们在面对这类行
善会做出更多的考量和打算,若付出的更多,单用善良便很难解释其行
为的合理性。
我认为此时会有两种事物决定了这一过程,一种是社会层面上的风气,
当一个社会以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正能量为主导,那人们就会受其影响
去选择帮助他人,捐书活动、爱心义卖便是这一类的影响成果。
另一种则是后天形成的个人修养、家庭环境以及人自身内心的愿望与
追求。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产生巨大的影响,因
为孩童时分人们所主要接触的便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会学习父母的行为
思想以此来认识世界,这也会将人导向乐意行善。
到此为止的影响因素只能让人们做到利他性行善,而更高层次的损己
利人就并非如此。这种行为往往表明人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志向抱
负,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理由才能去做到。我们经常见到某某
人捐了一大笔款项给山区孩子或给垃圾治理等多种用途。这不免让人感
到困惑,毕竟巨额的捐助款并非那么轻易就能拿得出来,当我去细究时
就会发现这多来源于那人年轻时坚持至今的抱负又或者因为曾遭此难而
由衷希望能帮助同样的遇难者,这是一种回馈心理,是一种自我价值的
实现,在过程中他们内心的欣慰和满足就是他们所渴求的,此时善良不
再是全部。
行善并非无大小对错之分,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为社会尽一份力,无
关诱因为何,只重在行为上的善良即可。
【点评】这篇作文以“行善之思”为题,深入探讨了人们行善的动机
和影响因素。文章从人的情绪化特点出发,提出了行善不仅仅是出于善
良,还受到社会风气、个人修养和家庭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者通
过具体事例,详细分析了损己利人、纯利他和双方均有利三种行善类型
的不同动机,展现了对行善行为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思考。文章结构清晰,
逻辑严密,语言流畅,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者
对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总体而言,这是
一篇优秀的作文,值得肯定。
2024年虹口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解析
【真题再现】
有人说,学会绕行是人生必备的技能,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⑴自拟题目;
⑵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审题
面对这一材料,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学会绕行”这一表述的内在含义。
在字面上,“绕行”通常指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时,选择避开
障碍,从旁边或其他路径继续前行。然而,在人生的语境中,“绕行”
更多地意味着在面对困境、挑战或难题时,采取灵活变通、曲线救国的
方式,而非直接硬碰硬。
接下来,我们要考虑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学会绕行是人生
必备的技能,另一种则不以为然。这反映了人们对于应对生活难题时采
取何种策略的不同看法。
为了深入理解这两种观点,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学会绕行是必要的?可能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避
免不必要的冲突,节省时间和精力,或者更高效地达成目标。
为什么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绕行意味着逃避问
题,或者认为直面困难、勇往直前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绕行和直面困难这两种策略各自有哪些适用场景?它
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二、立意设定
基于上述审题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
赞同学会绕行:认为在复杂多变的人生中,学会绕行是一种智慧,能
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目标。
反对过分依赖绕行:认为虽然绕行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但过分依
赖绕行可能会导致我们逃避问题,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
绕行与直面困难的平衡: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选择绕行还是直面困难,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三、示例立意及标题
示例立意一:学会绕行,智慧人生。
标题建议:《绕行之道:智慧人生的必修课》
示例立意二:直面困难,勇敢前行。
标题建议:《直面挑战:勇者无畏的人生路》
示例立意三:绕行与直面:人生的策略选择。
标题建议:《绕行与直面:探寻人生的策略智慧》
在撰写文章时,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或历史典故来论证自己的观
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深度。同时,注意保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避免陷入模糊或矛盾的表述中。
【范文】
直面风浪,感悟人生(66分)
1、在人生路上,困难与危险无处不在于我们前进的必经之路上。出
于种种原因,“绕行”成为部分人的最佳选择,甚至将其视为人生的必
备的技能。而事实,当真应如此吗?
2、所谓学会绕行,便是在面遭阻碍之时,为规避风险与失败,而选
择更改前进路线,择更安定、平稳的方法以达目的。诚然,其举很大程
度上降低失败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对于难以解决困难与乏力之人,给予
了新的希望与动力,引人向前。同时,绕行背后是效率至上与唯结果论,
其更被当下工具理性社会的功效主义所大力支持与传播。
3、然而,绕行当真能解决人生中的一切问题吗?当人生路上的独特
风景被一绕而过时,当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车挖掘机合同范例
- 上午会展策划合同范例
- 民宿租地合同范例
- 厂房补漏维修合同范例
- 包价旅游合同范例
- 夫妻购买茅台合同范例
- 建筑石材购销合同范例
- 按月付款方式合同范例
- 瓷砖 购买合同范例
- 青海民族大学《固体废物与噪声控制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提分训练《六选五》专题练习
- 2024年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全文)
- SMP-10-003-00 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规程
- 升压站土建施工合同2024年
- NB-T31030-2012陆地和海上风电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感悟考古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沟通的艺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
- JJF 1171-2024温湿度巡回检测仪校准规范
- DB32-T 4757-2024 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理论知识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