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下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下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下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下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材料二庞葱①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注】①庞葱:一作庞恭,魏国大臣。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昔者A舜欲以乐传B教于天下C乃令重黎D举夔于草莽之中E而进之F舜以为乐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在文中的意思是“像、如”,与《诗经·卫风·氓》中“其叶沃若”的“若”字意思不同。B.“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而《登泰山记》中所言“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干支纪月。C.“质”在文中的意思是“做人质”,与《论语》中的“文质彬彬”的“质”意思不相同。D.“罢”在文中的意思是“结束”,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既罢归国”的“罢”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来论证“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B.材料一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使得文章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C.材料二中的庞葱用“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提醒魏王要信任自己,最后他回国后魏王果然依旧信任他。D.材料一中阐述了人们断章取义使得信息失真或误传;材料二中阐述了谗言的危害性。两则材料颇有现实指导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2)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14.以上两则文本都涉及信息传播的辨析,结合材料内容以及我们所学的《石钟山记》(苏轼著),请你谈谈如何辨析信息传播的真伪。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材料二: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死马A且买之B五百金C况生马乎D天下E必以王能F市马G马今至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因孤国之乱”与《过秦论》中的“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含义不同B.“北面而受学”与“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的“北面”的含义不同。C.“燕昭王”即燕国公子职,“昭”是谥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汉。D.“周室卑微”与“门第卑微”中的“卑微”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昭王收拾残局后,继位登基,用丰厚的礼物来招纳能人贤士,以图向齐国报仇雪恨。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

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C.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为郭隗建造了宫室,吸引了很多国家的人才前来投奔。D.燕军率盟军追击齐国败兵,一直打进齐国都城,掠取珍宝,焚烧祖庙,之后齐闵王逃到外地去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2)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14.请结合课本《过秦论》和文本二,简要概括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江西省九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碟碟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寂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嘈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嘈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元丰七年A六月B丁丑C余自齐安D舟行E适临汝F而长子迈将赴德兴尉G送之H至湖口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B.丁丑,是干支纪年历法。此法也可纪月、纪日、纪时,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本文用于纪年。C.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D.文中“是说也”的“是”的意义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艺术手法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手法多样。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B.文章善用景物衬托。文章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C.文章写景特点鲜明。作者写了两处水声和两处鸟叫声,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D.本文描写生动。夜泊绝壁一段,动静结合,“舟人大恐”四字,浓墨重彩地营造出一个冷清凄厉的境界。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4.怎样理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致为臣而归。王①就见孟子,曰:“今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因所愿也。”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投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②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夫盂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岂以己不贪富贵之故,而以距逆宜当受之赐乎?陈臻问曰:“于齐,王馈兼金③一百镒而不受;于宋,归④七十镒而受:于薛,归五十镒而受。取前日之不受是,则今受之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行赆⑤,辞行者曰:‘归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戒归之备乎!’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夫金归,或受或不受皆有故非受之时已贪当不受之时己不贪也。金有受不受之义,而室亦宜有受不受之理。今不曰“己无功”,若“己致仕,受室非理”,而曰“己不贪富”,引前辞十万以况后万。前当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节选自王充《论衡》)【注】①王:指齐宣王。②陈子:指材料二中的陈臻,孟子的弟子。③兼金:价值倍于常金的好金子。④归:送。⑤赆:临别时赠的礼物。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应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或受A或不受B皆有故C非受D之时E己贪F当不受G之时H己不贪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识,知道,懂得,与《石钟山记》“汝识之乎?”中的“识”意思和用法相同。B.中国,指国都之中,与《李凭箜篌引》“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意思相同.C.距,同“拒”,拒绝,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意思相同D.非,不对,错误的,与《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中的“非”意思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将要辞官返回故国,齐宣王前往会见,询问以后能否再见;孟子表示,不敢请求再见,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B.得知齐宣王要拿出一万钟的俸禄来奉养自己的弟子,孟子先表明观点,后以子叔疑的例子进行类比,表示自己不会如他一样。C.面对陈臻的疑问,孟子表示无论接不接受金子都是正确的,在宋和薛接受是因为有理由接孔受,在齐拒绝是因为没有理由接受。D.王充指出,孟子在拒绝金子和房子时,仅以不贪图富贵为由,却未提及自己无功绩或已辞官等更合理的拒绝理由,这种做法并不妥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2)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14.王充反驳孟子拒绝接受俸禄和馈赠的立足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子曰:“《诗》云:‘性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拔一国A而天下B不以为暴C利尽D西海E诸侯F不以为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文中指条件,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生生所资”的“资”意思不同。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从事”意思相同。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不同。D.“与”,文中指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B.张仪认为,争名要到朝廷上争,争利要到市场上争;蜀国偏僻,是戎狄聚集之地,不是能争到好处的地方,讨伐蜀国会使士兵疲惫,百姓劳苦。C.秦惠王最终采纳司马错的意见,出兵平定了蜀国,派遣陈庄去担任蜀相。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D.哀公认为,按照孔子的说法施政,减轻徭役使百姓富裕,国家就会贫穷。而孔子认为,君主犹如人民的父母,人民如果富有,君主就不会贫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2)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14.简要概括司马错主张秦国伐蜀的理由。答案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ACF11.B12.C13.(1)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2)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14.①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

②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

③实践出真知,最好能亲自探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向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昔者”,作状语,放在句首单独成句,A处断开;“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状语后置句,“于天下”为后置状语,C处断开;“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承前省略主语舜,“而”连接前后两句,句意联系紧密,单独成句,F处断开。故在ACF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其叶沃若”的“若”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句意: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桑叶沃然茂盛。B.“‘戊申’是干支纪月”错误。两者都是干支纪日。“戊申晦”指的是“戊申日正是月末最后一天”。句意:是己亥日过黄河/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C.“文质彬彬”中的“质”是“质朴、朴实”的意思。句意: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文采和质朴相配合,就能做君子。D.句意: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后他回国后魏王果然依旧信任他”错误,最后魏王不再召见庞葱了,说明魏王不再信任庞葱。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和”,谐和;“通”,调和;“而”,因而;“服”,归顺。(2)“去”,离开;“议”,评论是非,多指责备;“感”,希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结合“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可知,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结合“‘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可知,听到传闻要结合现实情况多加思考,要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结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内容可知,苏轼亲自到绝壁之下才探得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实践出真知,最好能亲自探访。参考译文:材料一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獲,獲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对于人都必须用事理进行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得失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人纷纷谈论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如今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唤,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材料二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评论他是非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CDG11.C12.D13.(1)(如果)靠着几案、拄着手杖,斜着眼睛,指手画脚,驱使别人为自己效劳,那么只有仆役到来。(2)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14.①自以为是,独断专权(对应文本二中的“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②不施仁义,民心尽失。(课文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与文本二中的“废王道而立私爱,先诈力而后仁义”)

③不信功臣,不亲士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买死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何况买活的千里马呢?天下的人肯定认为大王您能出高价买马,千里马现在可以得到了!“五百金”前省略了“以”,“五百金”作“买”的后置状语,在C处断句;“天下”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故在D处断句;两个“马”连用,中间断开,前“马”为动词“市”的宾语,后“马”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故在G处断。故选C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趁机、趁着;/沿用、沿袭。句意:齐国趁我国内乱之机击破了燕国。/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B.正确。拜师学艺,行弟子敬师之礼;/臣服于人。句意:坐南朝北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为什么不解除军队,向他投降呢?C.错误“始于西汉”错误,应始于西周。D.正确。国势衰微;/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句意:周王室力量微弱。/一个人家庭社会地位低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选项中有两处错误,一为“率盟军”错,原文为“独追北”;二为时间顺序错误,齐闵王逃跑在先,追赶掠取焚烧在后。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冯”,通“凭”,靠着;“眄视”,斜着眼睛看;“厮役”,仆役。(2)“是以”,因此;“凌”,侵略;“罢弊”,疲惫,“罢”同“疲”。【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根据文本二“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可知,自以为是,独断专权;②根据课文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与文本二中的“废王道而立私爱,先诈力而后仁义”可知,不施仁义,民心尽失;③根据文本二“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可知,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参考译文:材料一:燕昭王收拾残破的燕国后,继位登基,谦恭下士,用丰厚的礼物来招纳能人贤士,想凭借他们向齐国报仇雪恨。因此,燕昭王前去会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我国内乱之机击破了燕国。我清楚地知道燕国国小力弱,不足以报此怨仇。然而求得贤士和我共同治理国政,洗刷父王的耻辱,是我的心愿。我冒昧地问您要为国家报仇的话该怎么做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成立帝业的君主跟老师相处,成立王业的君主跟良友相处,成立霸业的君主跟贤臣相处,亡国的君主跟仆役相处。如果能折节侍奉贤士,坐南朝北地接受老师的教诲,那么胜过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勤奋治政在别人之前,享乐休息在别人之后,自己能积极向别人请教,然后老老实实自省,那么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如果自己追随别人,同别人一样勤勉,不甘落后,那么和自己能力相等的人就会到来。如果靠着几案、拄着手仗,斜着眼睛,指手画脚,驱使别人为自己效劳,那么只有仆役到来。如果怒目圆睁,任意蹂躏部下,大声呵斥他人,那么只有奴才到来啊!这是古代推行道义、招收贤士的方法。大王果真广泛地选拔国内的人才,登门拜访他们,天下人听说大王拜访贤臣,天下贤士一定会奔赴燕国。”燕昭王问道:“我去拜见谁合适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我听说古代的国君,有用千金寻求千里马的,花了三年时间也没有得到。一位近侍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帮您寻求千里马吧!’国君便派他去了,三个月就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于是,他用五百金买下了这匹马的尸首,回去向国君报告。国君大怒,说:‘我要寻求的是活的千里马,花掉五百金买死马有什么用啊?’近侍回答说:‘买死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何况买活的千里马呢?天下的人肯定认为大王您能出高价买马,千里马现在可以得到了!’于是不到一年,有好多匹千里马到手了。现在大王果真要招揽天下的贤才,就先从我郭隗开始做起。连我郭隗都能被重用,何况那些比郭隗更贤德的人呢?难道会因为远隔千里而不来吗?”于是燕昭王替郭隗建造宫室,并用师长的礼仪待他。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前往燕国,邹衍从齐国前往燕国,剧辛从赵国前往燕国,贤士都争着聚集到了燕国。燕昭王吊唁死者,慰问生者,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达二十八年之久,燕国富足了,士兵生活安适,心情愉快,愿为复国作战。于是燕昭王用乐毅做上将军,和秦国、楚国、三晋共同谋划攻打齐国,齐军失败,齐闵王逃跑到外地去了。燕军单独追击齐国的败兵,一直打进齐国都城临淄,掠取了齐国珍宝,并焚烧了齐国的宫室祖庙。齐国城池没被攻破的,只有莒和即墨。(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材料二: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忧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江西省九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CFG11.B12.B13.(1)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2)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14.(1)士大夫因自恃身份,不愿深夜前往,更不愿乘小舟前往,因此无法得知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可见其草率盲目。(2)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一族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的弊病。(3)也表现出士大夫对渔工水师的轻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是句前的时间状语,C处断开;“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主语是“余”,“而长子迈将赴德兴尉”的主语是“长子”,“送之至湖口”的主语是“余”。据此可知应在FG处断句。故选CF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本文用于纪年”说法错误,应该是纪日。C.正确。D.正确。代词,这。/形容词,正确的。句意:这种说法。/觉得现在是正确的而过去是错误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分析错误,不是拟人,是比喻;C.“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分析错误,应是先名后声;D.“浓墨重彩”分析错误,应是淡淡几笔。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噌吰”“窾坎镗鞳”,拟声词,噌吰的响声、窾坎镗鞳的响声;“之”,助词,的。(2)“目、耳”,名词做状语,用眼睛,用耳朵;“臆”,主观;“可乎”,可以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第三段“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可知,士大夫自以为自己身份较高,所以不愿深夜,乘小舟前往亲自去探寻真正原因,因此无法得知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可见其对问题的本质只是一个盲目的态度。依据第一段“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可知,文中所说的“士大夫”就是以“李渤”为代表的一些人。李渤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由此流露出封建士大夫一族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的弊病。依据第三段“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可知,渔人和船工是知道真实情况的,只不过不能用文字表达,但是士大夫们却不去向他们问询,可见士大夫对渔工水师的轻视的态度。参考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CF11.C12.A13.(1)如果我想要富裕,拒绝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一万钟的俸禄,这是想要富裕的做法吗?(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从正当途径得到它,就不该享受。14.立足点:是否符合谦让的道理。富贵人人都想要,有的推辞,有的不必推辞,不能以自己不贪图富贵为由而拒绝该接受的;以前该接受的接受了,现在该接受的也不应拒绝。【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都是有缘故的。并不是接受就表示自己贪财,不接受就表示自己不贪财。“或受或不受”为主语,意为“接受或者不接受”;“皆有”是谓语部分,长主语与谓语间需断开,所以“皆”前B处应断;“故”为“有”的宾语,其后C处也应断。“非受之时己贪”和“当不受之时己不贪也”是两个分句,分别解释了不接受和应当不接受金钱时的心理状态,这两个分句之间应断开,以区分不同的情境和心理状态,故F处需断开。故选B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不知道从此以后是否还可以再见到先生?/你知道那些典故吗?B.正确。句意:我想在我国都城之中给孟子一座宅第。/写“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的文章。C.错误。意思不同,同“拒”,拒绝;/把守。句意:就拒绝应当接受的赏赐吗?/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D.正确。不对,错误的;不是。句意:那么以前不接受礼物就错了。/富贵不是我所求。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不敢请求再见,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错误。“不敢请耳,固所愿也”的意思是“不敢请求而已,(与您再次相见,)这本来就是我所期望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使”,如果;“辞”,拒绝;“为”,想要,为了。(2)“者……也”,判断句;“道”,途径,方式;“居”,占有,享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立足点:由原文“夫孟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可知,是否符合谦让的道理。①由原文“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可知,富贵人人都想要,有的推辞,有的不必推辞,不能以自己不贪图富贵为由而拒绝该接受的;②由原文“前当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可知,以前该接受的接受了,现在该接受的也不应拒绝。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将要辞去官职而返回邹国,齐宣王前去会见孟子,说:“如今你要舍弃寡人而回国,不知道从此以后是否还可以再见到先生?”孟子回答说:“不敢请求而已,(与您再次相见,)这本来就是我所期望的。”某一天,齐宣王对他的臣子时子说:“我想在我国都城之中给孟子一座宅第,用一万钟的俸禄来供养孟子的弟子,使各位大夫以及国人都能有所敬重和效法,先生为何不替我去说一说呢!”时子通过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原来是这样,时子哪里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呢!如果我想要富裕,拒绝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一万钟的俸禄,这是想要富裕的做法吗?季孙说过:‘子叔疑真令人感到惊异!他自己想要做官,不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担任卿的职务。哪个人不想要得到富贵,可他却在这做官发财中有私心想独占利益。’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用他们所拥有的交换所没有的,还有专门的部门官员管理(这种事)。有一个地位低下的男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右观望,想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很卑鄙。”(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孟子拒绝做齐卿的十万钟俸禄,不符合谦让的道理。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不从正当途径得到它,就不该享受。所以君子对于爵位和俸禄,有的推辞,有的不推辞。难道是因为自己不贪图富贵,就拒绝应当接受的赏赐吗?陈臻问孟子:“在齐国,齐宣王送你上等金一百镒,你不肯接受;在宋国,送你七十镒,你却接受了;在薛国,送你五十镒,你也接受了。你如果认为以前不接受礼物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礼物就错了;要是认为后来接受礼物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礼物就错了。老师你在这二者中必居其一。”孟子说:“我都是对的。当时在宋国,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一定会得到临别时赠送的礼物,为我送行的人说‘送盘费’,我哪能不接受呢?当时在薛国,我害怕有危险存有戒心,为我送行的人说:‘听说你有戒心,所以为了有武器进行戒备,送点钱给你做准备吧!’我哪能不接受呢?像在齐国,我就没有收受礼物的理由。没有收受礼物的理由而送礼物给我,这是用财物收买我,难道有君子是可以用财物收买的吗?”金子送来了,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都是有缘故的。并不是接受就表示自己贪财,不接受就表示自己不贪财。金子有接受与不接受的理由,而房子也该有接受与不接受的理由。如今孟子不说“自己没有功绩”,或者“自己已辞官了,再接受房子就不合理”,而是说“自己不贪图富贵”,(并且)用以前拒绝(做卿)的十万钟俸禄来作为后来拒绝一万钟俸禄的理由。其实以前应当享受十万钟那么多的俸禄,(这次)又哪里能拒绝呢?(节选自王充《论衡》)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ACE11.B12.B13.(1)那么两国必然协同力量合作谋划,来依靠齐、赵,去解楚、魏之困。(2)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更重要的了。”14.①如今秦国地盘小而百姓穷,要从比较容易攻打的蜀国入手。②秦国攻打蜀国不仅能够名利双收,还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③攻打韩国不一定会获利,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很危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拔一国”是动宾结构,其后停顿,“而”表转折,“天下”是下句主语,“而”前停顿,所以A处断开;“不以为暴”是“天下”的谓语,结构完整,所以C处断开;“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中间停顿,“诸侯”作“不以为贪”的主语,“诸侯”前停顿,所以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不同,条件/凭借句意:这三个条件都具备。/维持生计所凭借。B.错误,不同,行事、办事/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句意:所以臣想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C.正确,不同,名声与利益/名气与实际。句意:这样我们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D.正确。句意:韩是与周亲近的国家(盟国)。/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故选B。【12题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