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问题式学习在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运用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问题式学习在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运用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问题式学习在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运用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问题式学习在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运用_第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问题式学习在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问题式学习在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运用PAGE1问题式学习在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运用引言在国外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似乎已经成了建构主义的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问题式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发展出来的,现在这种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其他领域所采用,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法律教育、社会工作教育,也日益受到中小学教育重视。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比较一致,对国内教学改革思路很有启迪意义。本文将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典型情节与一般过程加以介绍和评析,并在具体的语文学科中加以运用。一、PBL的界定: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各个学生小组呈现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这一般是描述一些可观察的现象或事件,学生小组的任务是讨论这些问题,对这些现象做出详细解释,包括其中的过程、规律或机制等。很重要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不能轻易完成上述任务,在小组讨论中,进退两难的选择出现了,问题形成了。而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学习者要分头进行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二、理论依据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是问题式教学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交互作用的成果,一个人的原有知识与新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出现的非平衡情况是学习发生的前提,当新的信息与个人原有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同化或顺应的过程方式进行时,学习便发生多促进,较少教导;更多指导,较少直接教学。正因此,Barrows认为,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理想的指导者应该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专家;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则求其次,即他不是一个学科专家,但至少应该擅长指导;最糟糕的指导者,莫过于他是一个学科专家,但却拙于指导。由此,他提出,一个胜任的指导者应具备两种基本技能,这就是学科能力和指导技能。四、与传统教育方法的区别传统的教学观念把知识视为不可更改的定论,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学习者只需理解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就行。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大多照本宣科,让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教与学根本无法互动。其最终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大大扼杀,对学习感到厌烦和不满,创造性被泯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无从谈起。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90%的时间退居幕后,处在教学的陪衬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动者或辅导者。(教师所要做的是大量的课前设计,选择学习教材、学习资源、有限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及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和反思)。通过PBL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获取知识,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团体的活动,从中学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五、PBL具体操作流程PBL在于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根据Barrows的模型,PBL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大致包括以下环节:1.组织小组:在作为一个小组探索问题之前,学生们要互相认识,为合作学习建立基本的规则,创设舒适的气氛。2.开始一个新问题:用少量的信息来提供给学生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尽量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接近,能够吸引学生。促进者可能要问一些元认知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的反省性思维。3.后续行动:小组成员再次集合,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基于他们新学习的东西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假设。4.活动汇报: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比如数学分析、图表、口头报告、戏剧表演等。PBL所强调的不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要让他们理解问题背后的关系和机制。5.问题后的反思:为了提炼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学生们要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与不同,这可以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要想有效地按照PBL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教学设计者要注意PBL的制约条件。综合有关文献,以下因素对于PBL具有重要意义。(一)问题的设计PBL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PBL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设计、形成这样的问题呢?从有关文献来看,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1)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2)这种问题需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3)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另外,问题的选择要具体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因素。在呈现问题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使学生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2)确保所呈现的条件(data)没有把问题的关键因素暴露出来。(二)教师、辅导员(tutor)作为促进者在PBL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辅导员)的作用。教师(辅导员)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教学技能,这对PBL的效果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辅导员的作用主要涉及以下两类:(1)引导小组的工作:包括提供反馈,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鼓励他们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等。(2)支持小组的积极互动: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调节,建立良好的小组成员关系。教师通过提出能探发学生的深层理解的问题,来示范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在小组活动的开始,教师(辅导员)需要更多地发挥支持作用,而随着活动的进行,他会慢慢地隐退,更多地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探索。一个好的促进者不会限制学生对各种可能的未知领域的探索,但他会精心地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空间的关键侧面,从而更好地利用问题所提供的学习机会。(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PBL的一个重要特征。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有所分工,分别就某个子问题做更多的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问题解决中。通过合作,他们可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问题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这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索的机会,而且需要对问题生成深层的理解,而后再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这实际上是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成员都在贡献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四)反思概括的重要性在PBL的过程中以及BL的结尾,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做反思。比如,在PBL的最后,学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自己在小组活动中做了些什么,自己是怎样调节自己的学习的,如果自我评价是否定的,那就要考虑以后如何改进,等等。六、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教学过程:(1)自学课文这是实施策略的第一个环节,先简要地介绍相关的自学方法,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等,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课文,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对学生自学课文有两点要求:①自读课文原则上不少于四遍。第一遍是粗读,要求解决字词,文化、文学常识,疏通文句。这是分析、理解和鉴赏课文的前提性条件。第二三遍是精读,要求分析理解课文。分析理解课文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文本思路、结构和特色。这种阅读是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还原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力对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第四遍是品读,要求思考鉴赏课文。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鉴赏性阅读,读者可以就作品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中学生阅读的最高境界,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②自读之始不借助任何资料和任何信息,读过一二遍后要反思读书所得,随后借助课文提示、课后思考题、相关资料(包括辅导书和网络)深入钻研课文,学生在钻研过程中,可能会形成自己一定的独特感受,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学课文分两个层次:①整体感知,熟悉教材,把教材留在心中。只有从整体上熟练地掌握教材,才能为后续的钻研活动奠定基础。自学之始反用细节性的习题肢解课文,学生必须养成先整体观照课文的习惯。②自学效果反思。学生通过自学及自学反思,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个体独到的收获)和不懂、不明白的问题,按要求有选择性地填写《课文学习记录表》。自学课文可在课内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和学习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我个人的心得是: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自学,这样课堂可以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最终提高课堂的效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明确教学进度;②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③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参考资料或主动设置问题。(2)组内讨论一开始我是让学生自学完课文后,直接在课堂上把问题提出来,然后由其他同学来讨论解决的。事实以后发现,这样不能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用来解决同学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后来我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老师平衡调配,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固定的学习小组。每个组员在学习小组讨论会上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和不明白的问题宣读出来,共同分析与探讨,然后评出本小组最有见解的感受(形成文字,交老师处)和归纳出不能解决的若干问题(不超过三个),并把它写在教师事先分发的胶片上,以备教师投影之用。这样做以后同学们上课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伙伴”的身份随机参与一个学习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切不可喧宾夺主。(3)组间交流与问题征答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征答。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交流与征答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要管理好同学们的交流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参与者,对同学们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进一步与学生进行上思维的碰撞。(4)接受指导与问题解决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也不必要都在课堂上解决,所以,对某些尚未在组间征询答案的问题和全班通过征答、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加以指导和点拨,或者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资料途径,如图书名称,网址等等。这个环节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有代表性地选取一些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就为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5)最佳问题及最佳解答评选这是课堂上最后一个环节,班级同学对学习个体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及解答情况进行民主评选,选出最佳问题和最佳解答。学生对所评选的最佳问题和最佳解答要说明原因,陈述理由。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一个组织者,评选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简要的小结,提示学生哪些在课后有深度自学和钻研的价值。(6)查找资料,深度自学本策略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也没有计划这样做。在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下,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若干问题让学生带出课堂,通过查找资料(包括上网)、亲自实践、调查访问等途径进行深度钻研,自行解决。这个环节已经走出了课堂,教师起指导作用。如我在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这个步骤是本策略的最后环节,一般在课外进行。其意图主要有二:第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某些问题虽然没有机会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但由于教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专家、图书资料、上网等更符合学生喜欢获取直接经验的心理习性,学生一般都会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创设了空间和机会。第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包括网上查找)的能力。查找资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善于查找和利用资料,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积弊难除,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现在,中小学都很重视图书馆和网络的建设,但大量的图书资源和电教网络资源却几乎是处于“休眠”状态,电教课仅仅是教师演示演示,网络利用也仅仅是由教师包办操作,把结果直接交付学生。图书馆建设和电教网络建设如果严重悖离教学宗旨,即使耗费巨资,置而不用,也就形同虚设。(7)课后填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反馈表(见附件2)本环节主要是以评价表的的形式来检测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A、B、C、D分别代表5分、3分、2分、1分(其中第4、5题,选哪一个就算几分。),最后各题相加,分数越高,就表示本人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越高,最投入。以下是具体运用该教学法后的反思:第一节公开课是《神奇的极光》。这是一篇自读课。一个课时完成。根据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我设计的教学步骤为:1导入(参看课本极光图扣住“神奇”二字)。2整体把握。“请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疏通课文的脉络(注意每一段的起句和结句)”。3筛选信息。出示三道题目:“一,请用一句话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二,课文引述了三个传说故事,它们角度有什么不同?三,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请你赏析赏析。”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我强调注意每段的起句结句,是想告诉学生起句结句有总结本段意思的可能,尤其在说明文议论文中。“筛选信息”出示的三道题,第一道题先抓住科普文的主要特点“说明”的一面(告诉人们知识,而力求准确,清晰,通俗),检查对极光的理解程度。也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三题是抓住课文的“文学”的因素,第二题也是对极光认识的历史过程。第二题引述了三个传说,根据这三个所在的三个段落的起句或者结句,“以上所述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的神话传说”“在我过古书《山海经》中也有极光的记载”“极光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就可以知道引述的角度分别是“古老性”“书籍记载”“名称”三个角度,适时又强调“引述角度”的意义,如在作文时列举三个事例论证如是一个角度,则是堆砌材料。第三题是品味科普文的文学的语言,强调学习的个性色彩,请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最后有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后的一首关于极光的诗,它突出写了极光的神奇。备课时自己没有“问题教学”的模式。现在回头看,它其实就是以“问题”贯穿课堂的。那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明白了极光的原理,获取了知识,在鉴赏语言的文学性时更加的兴奋。我自己感觉抓住了科普文的特点,课堂上重点明确,思路条理,学生参与积极。《失街亭》。它选自《三国演义》的95回和96回,学生对故事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备课时对教材的挖掘非常重要的,否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鲁迅曾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中评价是非常中肯的,诸葛亮的确被“神”化了,是“知凶定吉,断言生死”并有“锦囊妙计”的先知先觉。但是在95和96回中,诸葛亮更多的体现了他“人”的一面,即他用人的失误导致他一出祁山兵败失去平定中原的最佳时机,从而表现出他的悲剧色彩。所以本文重点是认识并分析他在失败后他丰富复杂微妙的心理。而认识了诸葛亮,几乎就认识了蜀国的命运,几乎就认识了《三国演义》一部书的意义。所以备课时,我舍去了分析它里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舍去了分析“街亭失守”的责任问题,把重点放在诸葛亮的身上。力求达到分析一篇文章,达到分析一部《三国演义》的意图。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诸葛亮在街亭的守失的过程中,他的军事才能是如何表现的?二,诸葛亮斩马谡时为什么而哭?教学步骤为:1,从三国演义的两个突出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导入,之后大略的讲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故事,提出学习本回中诸葛亮的独特形象。2,回顾上节课内容,由假设“不是马谡去守街亭”提出诸葛亮一出祁山胜利的更大可能,从而提出第一个问题,“他的军事才能是如何表现的”。3,由“男儿有泪不轻谈,只是未到伤心处”提出“哭”的情感激动的行为的心理可能,提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共哭过几次——四回,用多媒体展示出相关内容——哭周瑜,哭庞统,哭先帝,师生一起分析这三哭中诸葛亮的心理,最后提出问题“四哭谁?哭什么?”学生讨论。4,和“七星坛祭风”中的诸葛亮对比,诸葛亮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得出不同:神和人的不同。5,看课文前的提示,小结本回目的特点。“《失街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故事的结尾显出悲剧的意味扩展并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抓住关键词“有血有肉”,“悲剧色彩”,最后点出诸葛亮的悲剧,是蜀国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由此看也是一部悲剧小说(蜀国是三国演义中的“正统”王朝)。6,结束,背诵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上课时,诸葛亮的“四哭”,这一问题调动起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极大兴趣,所以课堂的参与十分的积极。课上完了,听课的老师给了我肯定的评价。有三点让我欣慰:一,明确了问题,体现了问题式教学的思想。二,紧扣课文节选部分又立足于整部小说,教材的处理比较深入。三,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真正的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年前讲〈神奇的极光〉,是以问题来贯穿课堂,但那时是无意识的。之后我也做过多次常识,然而失败的很多,但是这些失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件好事。它们让我开始反思脚下的路,或者我由此可以找到一条突破自己的路。这时的“问题式“教学理论和模式给我很大的启发,几乎可以说有醍醐灌顶的意义。像在森林里迷路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的方向。我”感激”“那些失败的课”,以后的教学我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备课的思路有了明显的进步。《失街亭》的教学安排就是一次以“问题”的设计为非常明确的目标的阶段性成绩的体现吧。七、PBL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一)、问题导向学习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问题导向学习中,很多“问题”都是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解决与自己生活贴近的问题才更有兴趣。正如杜威所说“从熟悉的事物中获得一些启发点”,才足以使“问题大到能激励思考”,这些问题就应该置身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