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选择题1.(2023·湖南衡阳三模)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说:“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这实际上说明()A.传统夷夏观有一定的突破B.林则徐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派C.古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先进D.士大夫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2.(2023·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纯粹是一所外国语学堂,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所有课程方面,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1867年增设算学馆,新增课程包括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和格致。这一变化体现了()A.传统儒学教育受到冲击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实践C.中国的教育迈向近代化D.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3.(2023·山东淄博二模)甲午战争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陈炽、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这股思潮()A.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B.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C.植根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D.旨在抵制暴力革命思想4.(2023·湘豫名校高三6月联考)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文艺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改革文学,主张冲破传统的古文束缚,宣传“新意境”;形式上主张白话文,积极创办白话文报刊。这些思想被守旧人士指责为“异端邪说”。由此可知,“文艺革新”()A.动摇了封建理论的根基 B.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C.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D.促使国民走向革命道路5.(2023·山东日照二模)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做过考察的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A.走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B.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C.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D.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6.1923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在上海收到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指出国民党过去在反封建斗争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性。由此可推知()A.国共合作中出现右倾现象B.党中央迷信盲从共产国际C.建立新三民主义的必要性D.批评了三大政策的方向性7.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数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恭亲王奕也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这些主张()A.有利于减少引进西学的阻力B.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是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8.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9.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这主要是因为()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10.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只有人性、思想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现代化才有希望。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旧的思想、道德、文学、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受到了极大批判。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B.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C.冲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意在创造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11.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12.“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樊篱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转型二、综合题13.(2023·山东烟台二模)孙中山的实业思想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实业计划》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该书正式写作于1918年底,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一方面表明近代以来西方外交逻辑与实践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另一方面更使孙中山确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之中的大同观念,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仍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孙中山将自己的《实业计划》与美国总统威尔逊重构战后国际政治主张相提并论,认为“威尔逊总统今既以国际同盟防止将来之武力战争,吾更欲以国际共助中国之发展,以免将来之贸易战争。则将来战争之最大原因,庶可以根本绝去矣”。——摘编自陈谦平、孙扬《论孙中山的“中国国际化发展”思想——〈实业计划〉再认识》材料二孙中山将发展实业视为“振兴中华之本”和救国的根本之道。在发展实业的方式上,孙中山认为,“不用机器必不发达”,只有引进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机器大工业,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地利用外资、外才来发展本国经济,实业救国才能成功。通过《实业计划》,孙中山不仅描绘了中国工业化的蓝图,而且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从孙中山思想中汲取许多有用的思想源泉,应既继承孙中山,又超越孙中山,从而在历史的延续性和时代的创新性中努力“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马敏《孙中山实业思想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新时期现代化伟大事业是如何超越孙中山的“实业思想”的。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选择题1.(2023·湖南衡阳三模)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说:“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这实际上说明()A.传统夷夏观有一定的突破B.林则徐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派C.古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先进D.士大夫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解析:材料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说明当时的士大夫对中西方差距没有正确的认识,实质上体现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观念,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士大夫传统夷夏观念,没有体现其突破,排除A项;林则徐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派,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B项;当时的士大夫对中西方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强调古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先进,排除C项。2.(2023·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纯粹是一所外国语学堂,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所有课程方面,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1867年增设算学馆,新增课程包括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和格致。这一变化体现了()A.传统儒学教育受到冲击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实践C.中国的教育迈向近代化D.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材料中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从语言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变化,反映出教育向培养实用人才的转变,体现出近代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出引进西学,没有体现出冲击传统儒学,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引进西学,没有涉及维护中体,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引进西学,没有体现出西方教育思想的地位,排除D项。3.(2023·山东淄博二模)甲午战争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陈炽、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这股思潮()A.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B.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C.植根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D.旨在抵制暴力革命思想解析:该思潮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这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中体西用”指用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来维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而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排除A项;甲午战前民族工业没有快速发展,排除C项;这股思潮旨在学习西方,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不是抵制暴力革命思想,排除D项。4.(2023·湘豫名校高三6月联考)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文艺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改革文学,主张冲破传统的古文束缚,宣传“新意境”;形式上主张白话文,积极创办白话文报刊。这些思想被守旧人士指责为“异端邪说”。由此可知,“文艺革新”()A.动摇了封建理论的根基 B.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C.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D.促使国民走向革命道路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主张改革文学,主张冲破传统的古文束缚,宣传‘新意境’;形式上主张白话文,积极创办白话文报刊”可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掀起的文艺革新主张新内容、新形式,目的在于宣扬维新思想,打破思想束缚,故选C项;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根据材料“这些思想被守旧人士指责为‘异端邪说’”可知,守旧知识分子并不支持文艺革新,文艺革新也只在少数知识分子中进行,排除B项;康、梁宣传的是维新思想而非革命思想,排除D项。5.(2023·山东日照二模)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做过考察的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A.走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B.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C.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D.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解析: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仅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还要解决民生问题,由此提出了“社会革命”,这表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要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才能避免欧美的弊端,故选C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可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民报》发刊于1905年,当时孙中山还未意识到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所在,排除B项;根据“其民实困”可知,孙中山论述的是西方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6.1923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在上海收到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指出国民党过去在反封建斗争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性。由此可推知()A.国共合作中出现右倾现象B.党中央迷信盲从共产国际C.建立新三民主义的必要性D.批评了三大政策的方向性解析:根据材料“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性”,可知共产国际代表希望国民党重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从而对1924年国民党一大中三大政策产生影响,从而有助于新三民主义的建立,故选C项;依据所学,在大革命后期出现右倾主义,而在国民革命前,提倡国共合作,排除A项;材料中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提建议,而未涉及共产党,排除B项;根据材料“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可知该决议提倡联合工人与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三大政策的方向性,排除D项。7.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数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恭亲王奕也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这些主张()A.有利于减少引进西学的阻力B.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是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奕强调西方的文明源于中国,这有利于人们接受和认可西方文化,可以减少引进西学的阻力,故A项正确;西学东渐开始于明代末期,故B项错误;当时“华夷之辨”的偏见仍然存在,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8.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解析:根据材料“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重新解释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对儒家思想重新解释和整合,使其走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9.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这主要是因为()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解析:由材料可知《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次数多于“民主”,说明科学更适应当时文化斗争的需要,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但新文化运动依然局限于知识分子与社会上层中,自然科学知识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民主与科学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科学”一词出现较多是因为文化斗争的需要,排除C项;《新青年》本身并不是纯粹科学类杂志,排除D项。10.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只有人性、思想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现代化才有希望。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旧的思想、道德、文学、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受到了极大批判。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B.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C.冲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意在创造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并未完成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运动,并未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道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倡导人性、思想的解放等信息,可以看出它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并未说明要创立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故D项错误。]11.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都希望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维新,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都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历史选择了他们”也直接说明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必然性,故选D项。]12.“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樊篱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转型解析: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不是政治方面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显然是批判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的信息说明作者主张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二、综合题13.(2023·山东烟台二模)孙中山的实业思想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实业计划》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该书正式写作于1918年底,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一方面表明近代以来西方外交逻辑与实践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另一方面更使孙中山确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之中的大同观念,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仍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孙中山将自己的《实业计划》与美国总统威尔逊重构战后国际政治主张相提并论,认为“威尔逊总统今既以国际同盟防止将来之武力战争,吾更欲以国际共助中国之发展,以免将来之贸易战争。则将来战争之最大原因,庶可以根本绝去矣”。——摘编自陈谦平、孙扬《论孙中山的“中国国际化发展”思想——〈实业计划〉再认识》材料二孙中山将发展实业视为“振兴中华之本”和救国的根本之道。在发展实业的方式上,孙中山认为,“不用机器必不发达”,只有引进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机器大工业,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地利用外资、外才来发展本国经济,实业救国才能成功。通过《实业计划》,孙中山不仅描绘了中国工业化的蓝图,而且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从孙中山思想中汲取许多有用的思想源泉,应既继承孙中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