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节选自《兰亭集序》)材料二: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节选自《五人墓碑记》)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大阉A之乱B缙绅C而能D不易E其志者F四海G之大H有几人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化,指自然规律,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中的“化”词义不同。B.颜色,指脸色,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中的“颜色”词义相同。C.逡巡,指迟疑不决,与《过秦论》“逡巡而不敢进”中的“逡巡”词义相同。D.明,指表明、显示,与《师说》“吾未见其明也”中的“明”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人处世取舍不同,表现就不同,但留恋美好事物的心情是一样的,人生短暂盛事不再的感慨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情。B.五人慷慨从容,谈笑而死,正面显示了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大阉畏惧正义,投缳道路,侧面肯定了五人献身的意义。C.高官显贵或逃走或疯狂,不能被人容纳,而五人出身低微却能激昂大义,让豪杰扼腕惋惜,他们比蓼洲周公还要荣耀。D.假如五人保全性命,那么将像奴隶一样被人使唤,反面设想中进一步突出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价值,增强了文章说服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4.两则材料都谈到死生的“大”,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①,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材料二: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③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选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注]①鼎镬:即鼎锅,杀人刑具。②贲、育:指孟贲、夏育,古代勇士。③灌婴:西汉初大臣。与绛侯周勃等共同平定诸吕,拥立文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子房A受书B于圯上C之老人也D其事甚怪E然F亦安知其非秦之世G有隐君子者H出而试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其能有所忍也”与“非子房其谁全之?”中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B.孺子,小子的意思,与《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意思用法相同。C.“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与“夫谋之一不见用”中的“见”意义和用法不同。D.遽,指急、突然,与《促织》中“遽扑之”的“遽”意义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人将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看做奇闻怪事,而苏轼却认为,这是圣贤故意用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方式深深羞辱他,从而使他能有忍耐之心。B.项羽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百战百胜却轻易消耗了兵力;而刘邦能忍,所以保存了全部兵力等待项羽的衰亡,最终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C.贾谊,作为青年,应该向上得皇帝信任,向下从容、深交周勃、灌婴等老臣,而不应抛弃元老和既定国策,在一朝一夕间另搞一套,这样运用才华实在不宜。D.大智大勇之人,胸怀极大抱负、志向高远,故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也不愤怒,像张良、刘邦一直是这样的,项羽、贾谊就没能做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2)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14.两段材料都提到了“忍”,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张良的“忍”与贾谊的“不忍”。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侯问曰:“严刑明赏,足以胜乎?”起对曰:“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武侯曰:“致之奈何?”对曰:“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于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器。飨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被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武侯召吴起而谓曰:“子前日之教行矣。”起对曰:“臣闻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以一死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节选自吴起《吴子·励士》)材料二: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然也A往年B吴公C吮其父D其父E战F不旋踵G遂死H于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悉,指详尽地叙述,与《出师表》中“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的“悉”意思不同。B.举,指推举、选拔,与《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举”意思相同。C.牢,祭祀用的牲畜,《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少牢”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D.所,指地方,名词,与《项脊轩志》中“某所,而母立于兹”的“所”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起否定“严刑明赏”,认为士卒在战场上“乐闻”“乐战”“乐死”才是君王所应依赖的。B.吴起建议“举有功而进飨之”,魏武侯设宴时分等级款待将士,取得了激励的效果。C.吴起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为例,来说明在战场上“不怕死”的士气是重要的。D.吴起善于领兵作战,行事廉洁、待人公平,能赢得军心,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地区的长官。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飨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2)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14.吴起的“励士”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励士”的具体措施。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人败曹休于石亭,诸葛出陈仓之师,上言曰:“贼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其无功宜矣。恃吴胜而乘之,吴且退矣,失所恃而心先沮、气先折也。蜀定吴交以制魏,此诸葛之成谋,计之善者也。虽然,吴交之必定,亦唯东顾无忧,可决于进尔。及进,而所恃者终在己也。己未有必胜之形,而恃人以逞,交相恃,交相误,六国之合从,所以不能动秦之毫末,其左验已。石亭之役,贾逵以虚声怖吴而吴退,吴望蜀之乘之,蜀不能应也。陈仓之役,张郃以偏师拒蜀而蜀沮,蜀望吴之牵之,吴不能应也。两国异心,谋臣异计,东西相距,声响之利钝不相及,闻风而驰,风定而止,恃人者,不败足矣,未有能成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国》)材料二: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曰险哉!(节选自苏洵《权书》)材料三: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节选自苏轼《诸葛亮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出不可A继B兢兢C而自完D犹且不给E而何F足G以制中原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宜,指应该、应当,与《孟子》“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宜”词义相同。B.剑门,即“剑门关”,蜀国曾在大剑山垒石为关,成为入蜀咽喉、军事屏障。C.逆,指迎接、迎候,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的“逆”的词义相同。D.迁,指放逐、流放,与《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国与吴国订立盟约,能使蜀国在东方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北伐以进取中原。B.王夫之认为陈仓之役徒劳无功的根本原因,是蜀吴异心,谋臣异计,相距遥远。C.苏洵认为秦、汉故都有沃土千里,同时又有大河高山作为屏障,足以控制天下。D.苏轼认为,诸葛亮对刘璋的所作所为与曹操没什么区别,让天下士人寒了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2)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14.三则材料分别就诸葛亮“出师北伐”“弃荆州而就西蜀”“迁刘璋”展开评论,请分别概括作者观点。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乙归去来兮辞并序(节选)〔东晋〕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禊”,指在农历三月上旬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古代民俗。B.“趣”,指选取,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词义不同。C.“喻”,指明白、理解,与成语“不可理喻”中的“喻”用法相同。D.“慷慨”,指感慨、感叹,与现在所说的“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意思不同。1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虽趣舍万殊虽九死其犹未悔B.夫人之相与句读之不知C.当其欣于所遇于时风波未静D.家叔以余贫苦但以刘日薄西山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前半部分叙事、写景,点明集会时间、地点、事由、参加者,描写了兰亭所在地壮阔优美的自然环境。B.甲文后半部分转向表达有关忧乐生死的感慨与思考,饱含理性:人生苦短,乐必生悲;托之诗文,传诸后人。C.乙文为《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序”的部分,叙述了作者出仕和辞官的原因,同时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时间。D.乙文写作者在就任彭泽令之后很快生出了辞官之心,而根本原因在于出仕为官的生活方式违背了他的本性。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弱。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君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材料二: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节选自《韩非子·难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今A君王B以陈C为无道D兴兵E而攻F因以诛G罪人H遣人戍陈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弑”与“诛”不同。“弑”为臣杀君、子杀父等以下犯上的行为,属大恶。“诛”本义是责备、谴责,引申有杀戮,治罪等意思,具有合法性。B.乘,音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兵车数量是衡量国力的标准之一。C.伐,有讨伐、征伐之意,材料一的“楚庄王伐之”“伐以广地”都是这个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的“伐”意思不同。D.“焚林而田”“归而行爵”,两个“而”的用法一样,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缫而绪,早织而缕”的“而”用法也一样,都是连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发兵伐陈,诛罪人,撤兵,立新君,这一系列的行为说明楚庄王秉持道义,对陈国的土地并无垂涎之意。B.智伯在张武的教唆下,讨伐并吞灭范氏、中行氏,后向韩、赵、魏索要土地,最终因贪得无厌反被韩、赵、魏联手所灭。C.舅犯认为,讲究礼仪的君子,也讲究忠信;但他同时认为,作战时要使用欺诈的手段。晋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打败楚军。D.晋文公认为雍季的建议价值更高,所以城濮之战中他虽然用舅犯的计谋战胜楚军,但赏赐的时候却把雍季置于舅犯之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2)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利”,它们的内涵是否一样?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明。答案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检测语文试题【答案】10.BFH11.A12.C13.(1)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的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2)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较这五个人的死,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14.①《兰》文:强调死生是大事情,要慎重务实不能无为等同。②《五》文:强调死生有大意义,要谋求对国家对社会的生命价值。③《兰》文体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五》文提倡一种崇高的价值观。【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大阉之乱”为主谓结构,做句子的状语,单独断开,应该在B处断开;“能不易其志者”作“缙绅”的定语,这是定语后置句,应该在F处断开;“四海之大”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应该在H处断开;故选B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二者词义相同,都指自然规律。句意: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B.正确。句意:脸色一点也没改变。/面容憔悴。C.正确。句意: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D.正确。表明,显示;/高明,明智。句意: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他们比蓼洲周公还要荣耀”错误,文中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两类情况,并未对比。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之”,求得;“迁”,变化;“系”,连接。(2)“人”,人格;“行”,行为;“视”,比较;“何如”,怎么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兰》文:根据“死生亦大矣”可知,作者强调死生是大事情,生与死的不同就在于活着就应该有所为。②《五》文:根据“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可知,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强调个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③《兰》文体现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调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为;《五》文侧重强调人的价值观,应有家国情怀。参考译文材料一: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材料二: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责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10DEH11.B12.D13.(1)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2)君子想成就深远,就必须有所等待;想成就大,就定要有所忍耐。14.(1)张良能够在遇到突发情形时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他的志向高远,胸怀博大。(2)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他不知变通,不会等待、忍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子房”是主语,“受”是谓语,“书”是宾语,“于圯上之老人也”是状语,句意完整,在D处断开;“其事”是主语,“甚怪”是谓语,句意完整,在E处断开;“然”句首转折,引起下面语句,后面不断开;“知”后面都为其宾语,因较长,可在“秦之世有隐君子者”这一完整的结构之后断开,在H处断开。故选D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其”,代词,他/表反问语气,难道。句意:他如果能忍受得住/不是张良,难道谁能成全他?B.错误。小孩子/对人的鄙称,小子。句意: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这小子不足以同谋大事。C.正确。显露/被。句意: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D.正确。“遽”,均为急,突然。句意: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急忙扑过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像张良、刘邦一直是这样的”错误。由“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可知,张良、刘邦不是一直这样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被;“斗”,搏斗;“为”,称为。(2)“取”,成就;“待”,等待;“忍”,忍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从材料一“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张良遇见老人接受赠书一事,以及“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可知,张良处变不惊,遇到无故侮辱不愤怒,志向高远,胸怀博大。(2)从材料二“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可知,贾谊志向远大但气量狭小,不知变通,不会等待。参考译文:材料一: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材料二:拥有才华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是能做帝王的辅佐之臣(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君子想成就深远,就必须有所等待;想成就大,就定要有所忍耐。古代的贤人,都具有可致成功立业的才能,但最终不能运用他的万分之一,这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错,或者是他们自找的吧。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王,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ADG11.C12.A13.(1)酒宴结束后大家退出,(魏武侯)又在祖庙大殿的门外颁发奖品赏给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儿女,(奖品等级)也按照功劳大小分出差别。(2)(假如)现在让一个亡命徒,在旷野上埋伏,上千人追捕他,没有人不像枭鸟和恶狼一样瞻前顾后。14.①尊崇有功,论功行赏。②优待死者家属。③激励无功者,调动其积极性。④身体力行,关爱士兵,同甘共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A处断开;“往年”是状语,其后不能断开,“吴公吮其父”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遂死于敌”前省略主语“其父”,故主语前G处断开。故选A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详尽地叙述;全,全部。句意:我不能详尽地叙述。/无论事情大小,都应该广泛地征求意见并加以考虑。B.正确。句意:您选拔有功将士,举行盛大宴会款待他们。/后来有刺史名叫荣推荐我为秀才。C.“‘少牢’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错误。“少牢”指祭祀用的羊、猪二牲。D.正确。句意: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某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否定“严刑明赏”有误。由原文“虽然,非所恃也”可知,吴起认为“严刑明赏”这很重要,但它不是您要依赖的关键。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毕”,结束;“妻子”,;“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庙门外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以”,按照。(2)“死贼”,亡命徒;“莫”,没有人;“枭”,像枭鸟一样;“顾”,回头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可知,尊崇有功,论功行赏②由原文“有死事之家,岁被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可知,优待死者家属。③由原文“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可知,激励无功者,调动其积极性。④由原文“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可知,身体力行,关爱士兵,同甘共苦。参考译文:材料一:武侯问道:“赏罚严明就足以打胜仗了吗?”吴起答:“赏罚严明这件事,我不能详尽地叙述。虽然这很重要,但它不是您要依赖的关键。发号施令而人们乐于听从,出兵打仗而人们乐于参战,冲锋陷阵而人们乐于效死。这三点,才是君主所应该依靠的。”武侯说:“如何才能做到您说的这三点呢?”吴起答:“您选拔有功将士,举行盛大宴会款待他们,对无功的人则勉励他们。”于是武侯在祖庙的大殿设席,分三排座位宴请将士。立上等功的坐前排,有丰盛的食物、贵重的器皿,以及猪、牛、羊三牲;立次等功的坐中排有丰盛的食物,但器皿的质量递减一等;没有功的坐后排,有丰盛的食物,没有贵重器皿。酒宴结束后大家退出,(魏武侯)又在祖庙大殿的门外颁发奖品赏给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儿女,(奖品等级)也按照功劳大小分出差别。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每年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表示心里没有忘记他们。这个办法实行了三年之后,秦国出兵,到达魏国的西河边境。魏国的士卒听到这一消息,不待官吏的命令,就有数以万计的人穿上铠甲、戴上头盔奋勇抗敌。武侯召见吴起说:“您以前教我的办法见到成效了。”吴起说:“我听说人有短处有长处,士气也有盛有衰。您尝试派遣五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请允许我率领他们去抵御敌人。如果不胜,就会被诸侯耻笑,在天下丧失魏国的权威了。(假如)现在让一个亡命徒,在旷野上埋伏,上千人追捕他,没有人不像枭鸟和恶狼一样瞻前顾后。这是为什么呢?是担心亡命徒突然跳出来伤害了自己。所以一个人拼命,足使上千人畏惧。现在我能让这五万人都成为一个亡命徒,率领他们去征讨敌人,必定使敌人难以抵挡了。”于是武侯采纳了吴起的意见,并加派战车五百辆,战马三千匹,大破五十万秦军,这就是激励士气的功效。在交战的前一天,吴起命令三军说:“各位将士应当听从命令迎战敌人。无论车兵、骑兵还是步兵,如果车兵不能擒获敌人的车兵,骑兵不能擒获敌人的骑兵,步兵不能擒获敌人的步兵,即使打败敌人,都不算有功。”所以作战的那天,他的号令不多,却打败了敌人,威震天下。材料二: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为什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赢得所有将士的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E11.C12.B13.(1)曹贼在西线已经疲乏,现在又要致力于应付东线的进攻,兵法上讲要趁敌人疲劳时进攻,现在正是进攻的好时机。(2)没过几个月,(诸葛亮)就扼住了他(刘璋)的咽喉,拍击他的背,然后夺取了他的土地。14.王夫之:依靠别人不可能取得成功;苏洵:蜀地之险不足以得天下;苏轼:不讲忠信而失人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出击时后边的军队就不能接续得上。(像这种险要之地,)战战兢兢地防守以求保全自身,尚且不能得到充足的物资供应,怎么能够靠它来夺取中原的广大地区呢。“其出不可继”与上句“其守不可出”结构一致,其后B处断开;“兢兢而自完”中“而”表修饰,前后联系紧密,不能断开,其后D处断开;“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中,“而”是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其前E处断开。故选BD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他此次北伐徒劳无功是应当的。/(这样看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B.正确。C.错误。“逆以煎我怀”的“逆”指预料,想到将来。句意:这月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想到将来让我心中煎熬。D.正确。句意:孔明放逐了刘璋。/顷襄王非常生气,于是放逐了屈原。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蜀吴异心,谋臣异计,相距遥远”错误,蜀吴两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自己的实力。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疲于西”,状语后置,应为“于西疲”,在西线疲敝;“务”,致力;“乘劳”,趁着(敌人)疲劳。(2)“不数月”,没过几个月;“吭”,咽喉;“拊”,拍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恃人者,不败足矣,未有能成者也”可知,王夫之:依靠别人不可能取得成功;②由原文“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而何足以制中原哉”可知,苏洵:蜀地之险不足以得天下;③由原文“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可知,苏轼:不讲忠信而失人心。参考译文:材料一:吴国军队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诸葛亮于是出师北伐,进攻陈仓,他上表对后主刘禅说:“曹贼在西线已经疲敝,现在又不得不把注意力投向东线,兵法上讲要乘敌人疲劳时进攻,现在正是进攻的好时机。”从他的话可以知道,他此次北伐徒劳无功是应当的。依赖吴国的胜利而趁机进攻,等到吴国退兵,则蜀军会因为失去依赖而心中大为沮丧,士气遭到挫伤。蜀国与吴国订立盟约以共同对付魏国,这是诸葛亮成熟的谋划,是很好的计策。虽然如此,与吴国订立盟约,也只是使自己没有东方的后顾之忧,能够专心的北伐以进取中原。等到真正北伐进军的时候,所应该依赖的终究只有自己而已。如果自身没有必定能胜利的态势,却依赖别人的力量以求一逞,则双方相互依赖,只会相互耽误对方,战国时六国合纵抗秦,之所以不能动秦军一根毫毛,(原因正在于此),这是历史早已验证过的道理。石亭之战时,贾逵虚张声势来吓唬吴军,吴军因此退兵,吴国指望蜀国此时能趁机在西线进攻魏军,取得战果,蜀军却不能回应吴国的期望。陈仓之战,张郃率偏师抵御蜀军,而蜀军受挫,蜀国指望吴军能牵制魏军,吴国也不能回应蜀国的期望。两国心思不一,谋臣的计略也不一致,东西相距遥远,对于彼此的行动和成败利钝很难及时把握,只能闻风而动,风定而止,依赖他人的人,能不失败就不错了,没有能够最终成功的。材料二:因此,古代那些夺取天下的人,常常首先考虑所占据的地方是否有利于发展。诸葛孔明放弃了荆州,而到西蜀去,从这个行动看,我就知道他不可能统一天下了。诸葛亮不曾看出什么是大的险要,他认为剑门山的险要就可以保护蜀汉不至于灭亡。我曾经去考察过那里的险要形势,它利于防守,不利于出击。出击时后边的军队就不能接续得上。(像这种险要之地,)战战兢兢地防守以求保全自身,尚且不能得到充足的物资供应,怎么能够靠它来夺取中原的广大地区呢。像那秦朝、汉朝旧都所在的地方,有千里广阔的肥沃土地,又有大河高山做为屏障,才真是能够控制天下的好地方,为什么要去剑门山那样不能立身的地方,然后还得意地说“这里真是险要”呢。材料三: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这以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1.C12.D13.A14.(1)本来就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2)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词义是“乐趣”。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C.错误。用法不同,前一个“喻”是一般动词;后一个“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白。句意: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强横,丝毫不讲道理。D.正确。“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意思是“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句意:于是惆怅感慨。/指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的能力。A.虽,“虽然”;“即使”。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C.于,介词,对;介词,在。句意: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在那时社会动荡不安。D.以,连词,因为。句意: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描写了兰亭所在地壮阔优美的自然环境”错误,由原文“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可知,“壮阔”并非兰亭景色特点,此处清幽优美。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本来;“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齐”,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彭殇”,长寿和短命。(2)“寻”,不久;“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于武昌丧”,在武昌去世;“情在骏奔”,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去”,离职。参考译文:材料一: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就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材料二:我家境贫困,靠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瓮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取官职缺少门路。恰巧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诸侯大臣都以广施急爱作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在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心里也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只有百余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故而就向叔父谋求这个官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很怀念家乡,便有归去的心愿。那是为什么?我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使我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为平生的抱负未能实现而深感惭愧。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浙江省舟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检测语文试题【答案】10.DFH11.D12.A13.(1)忠诚的臣子竭力促成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致力于拓展君王的领土。(2)城濮的胜仗,靠的是舅犯的计谋。采用了他的计谋,却把他摆在后面,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